高中生物学困生的教育转化.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6728808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学困生的教育转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学困生的教育转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学困生的教育转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学困生转化讲座五之11)本文高中生物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学困生转化讲座五之11),分为八个版块:一是高中生物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二是高中生物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情感渗透教育策略;三是浅谈高中生物科“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四是高中生物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五是高中生物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破解;六是高中学困生高一生物学困生转化案例;七是高一生物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成因调查及其实验研究开题报告;八是高中生物“学困生”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版块一:高中生物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作者:郭子敬(四川省剑阁县白龙中学教师) 来源:Q学网日期:2008年7月25日任何事物的出现均有其根源,生物学困生的出现也不例外。通过我多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分析与探索,现就高生物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措施谈谈自己的见解。1、生物学困生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主客观原因1.1、生物学困生是现行中学生物考试模式的牺牲品。目前大多数省市的生物考试模式是:初一初二结束后会考,高中生物实行综合考试,而且生物只在理综占了百分之二十四(三百分中占七十二分)。正是由于考试指挥棒的魔力作用,导致以考试质量为学校生命线的教学工作不得不跟着转,于是在学校的初中教学工作中,生物教学就只好为其它考试科目让道了。出现了生物任课教师任意指派,初中生物课纯属学生的休闲课、放松课。在一些师资紧缺农村中学,压根就不开设生物课,毕业会考实质就是一次师生集体作弊罢了。其结果是使学生产生了生物是副课、豆芽课的错误观念,此观念并一直持续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中,致使一些学生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表现:如心理上轻视生物,学习上不重视生物,生物课前从不预习,生物课后从不复习,生物课上从不动脑思考,只是一味地单纯死记硬背,这种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下的产物就是生物学困生。1.2、生物学科教学时间上的不连续性是生物学困生产生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重要原因。初二生物会考结束,初中生物学习就到此结束了,直到两年后的高二才开设高中生物课。由于间隔两年时间,仅有的一点初中生物知识早已被忘到了九霄云外,再加之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已将凡是初中生物教材中出现过的知识全部删除了(避免重复),这给生物基础差的学生在新旧知识过渡上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还有就是高中生物主要是从本质上去研究生命的现象和规律,深度比初中生物深了,难度比初中生物加大了,这无行的又给生物基础差的农村高完中教师和学生设置了一个不易跨越的障碍。同时也是对培养高中生物学习兴趣的又一次打击。其结果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生物的信心和升学成绩,当然最终影响的是学生未来的命运。1.3、学生对高中生物学习认识的偏差是学困生形成的一个主观原因。在绝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心目中,除了考试的统考科目外,其余的凡是不统考的科目均是副课、豆芽课。因此,在上生物课时他们总是想法混时间,只有上课的形式,没有上课的意识,至于一节的收获是什么,他们从不考虑。这种错误的意识一直将根深蒂固地持续到高中,其后果是直接影响高中生物学习的积极性。还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认为高中生物是文字科,只要记得就行了,平时放松学习和理解,一考起试来什么都不会,这样对生物学习的畏难情绪就油然而生。最后就是高中生物在理综占的比例小,学生较易轻视,认为不会影影响考试成绩,久而久之,生物成绩自然下滑,不由自主的成了生物科的学困生。1.4、生物教学资源缺乏是学困生形成的又一客观原因。一是绝大多数农村初中无专业生物教师,生物任课教师均是其它学科的教师兼任,即使有了专业生物教师,也被学校安排去任其它学科了,生物教学只是他们的附带工作。二是许多学校(包括许多农村高完中)无生物教学设备、无生物实验器材、无单独的实验室,更无生物专职实验员了。生物实验课无法开设,生物实验就成了教师讲实验,学生读实验、背实验。这样使本以实验为主要学习手段的生物教学成了空洞的说教,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学法也就化作了泡影,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实验操作及实验技能的教学目标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当然也就不能实现学习兴趣的转移了。2、高中生物学困的主要转化措施2.1、生物教师主动帮助生物学困生转变学习观念。观念是人们在对任何事务认识中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更是认知的原动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从生物科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的紧密性去阐述学习生物科学的重要性,从学生构建知识的角度引导学生对高生物知识的重视,从人类社会面临的五大危机与生物知识的关系去开导学生对生物的再认识,用学生身边的生物实例去诱导学生转变观念,让学生从根本上重视生物,同时让学生明白生物学习不仅是为他们的升学服务,更是为提高他们自身素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所必需的。2.2、充分利用现实生物资源培养他们的生物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良师益友,也是挖掘学生学习潜能的突破口,更是学生战胜学习困难的强大动力。在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悉心关怀学生的高尚情操等教学情感去诱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也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述生物学史上的科学轶事去唤起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热情,也可以通过生物实验、生物课外实践活动去培养学生观察生物现象、寻找生物规律的良好习惯,还可以通过传授解题方法、技巧去树立学生学习生物的信心等。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只要教师注重探索、注重观察、注重教法,能围绕学生的学习需要去教学,那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一定能培养起来的。2.3、充分利用现实生物资源,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有趣的生物活动。在生物教学中组织学生采集、制作生物标本,一是可以丰富生物教学资源,二是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知识,三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组织学生修剪校园花木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观察到植物顶端优势现象和破除顶端优势的意义,同时还让学生参与美化校园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调查当地遗传病、到食品厂观察猪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不但使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生物理论,而且还帮助学生弥补初中生物知识等。上述活动的积极开展,一是使学生真正参与了生物探究活动,二是使学生学的课本知识得到了应用,获得了成就感,同时也自然的培养了学生学生物兴趣。2.4、指导学困生学习方法,帮助学困生构建知识体系是转化他们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学困生的一个最大弱点就是学习方法不得当,不会构建知识体系,功夫用的多,但效果差。针对他们的问题,教师要帮助他们分析生物学科的特点,寻找学习每部分内容的方法,梳理知识结构,归纳试题类型,指导解题技巧,检查学习效果,弥补知识的缺陷,反思学习得失,增添学习措施,完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走出学习误区(如重做题轻读书、重资料轻教材、重综全轻基础、重速度轻质量、重课内轻课外等),从面提高学习效果,达到转化的目的。版块二:高中生物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作者:吕金燕 来源:论文网 日期:2010年9月2日困难生是多数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措施,在自己的班级取得一定的成效。我们根据自己这几年教学实践,针对班级困难生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些较为系统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结合我们的实践谈谈如何转化困难生。一、生物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一百个学习困难学生的背后,就可能隐藏着一百种不同的原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渠道来调查这些隐藏在背后的原因。例如,我现在所的一个班级:全班共有51位同学,经过和任课教师交流、向同学们了解、以及对一些家长家访后,结合班级最初三次的测试成绩,在自己的工作日记上记下一些可能为学习困难生的学生。然后再逐个与之进行亲切、朋友般的交谈。最终“确定”(自己认定)班级学习生物的困难学生名单,分析其形成原因。二、对症下药,采取相应措施由于困难学生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因而我们就不能把所有困难学生都简单归结为“脑子笨”或“不用功”,教学中应针对困难学生的特点进行帮助和教育,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转化效果.1、暂时性困难的学生。这类困难学生的能力及个性特征正常,其生物成绩差的原因主要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即在课堂教学中意志力较差,不能和大多数同学一起进行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属于这类的学生班上共有4位同学,我的对策是在课外增加对这类学生的关注。对他们学习上暂时出现的问题给予更及时的反馈,督促他们及时把学习中的问题解决掉,成绩不至于掉队。如果错失时机,他们在学习上“欠帐”可能越来越多,造成学习困难继续加重。2、对能力不足型的学生。这类学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但也有闪光的一面。他们的意志力较强,学习勤奋是他们的优势,班上有3位同学属于这一类型。对于他们,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发扬以勤补拙的精神;另一方面对他们适当地做一些课外辅导补救工作,帮助他们分析具体的知识障碍与技能障碍,其中包括利用数学、化学方法处理生物问题方面的障碍,以及通过补实验或设计一些更生动形象的课外生物实验,让这类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理解生物概念和生物规律,并掌握生物习题解题技巧.对这类困难学生重点是通过个别辅导方式,使他们逐步改进学习方法.通过这种辅导,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知识缺陷,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补救.如及时补习好学习生物知识必备的数学知识,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听课时注意理解重点和难点。3、对动力不足型的学生。这类学生班上共有8位,占总体困难生的一半左右。造成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较为复杂,但其中深刻的社会变革、家庭因素占很重要的地位.例如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学习条件较好,但意志力、毅力较差,追“星族”多,对成才无热情,因而学习上无动力,另外一类学生是由于社会经济变动原因造成离婚家庭越来越多,因而大多数单亲家庭缺少正常家庭教育,家长多数对子女无大的希望,这也是形成学生动力差的原因之一.班上有这样的一个同学,家境富裕,父母忙于管理自家的工厂,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不到位,没有给学生贯穿良好的理想教育,以致该学生养成一些不好的爱好,它对某些明星特别崇拜,就连该明星的广告画报也看的津津有味,让人很是难以理解!对这类学生的转化工作主要是充分与家长配合,首先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认识到教育好子女的重要意义;其次与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多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沟通,找出能刺激学生上进的突破点;从而使家长、教师及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就有可能激励起他们学习的动机,从而形成强有力的学习动力。4、对整体性困难的学生。这类学生由于能力差,个性特征水平低.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低,大多数是由于低年级阶段持续较长时间的学习困难,知识障碍积累、基本技能匮乏造成的.同时,由于长期的学习失败而有可能造成自卑心理,致使缺乏自信,丧失学习兴趣和动机.这类学生人数虽然只有2名,人数不多,但学习困难程度较大.对这类学生更应主动热情关心,除课堂教学中针对他们的特点提出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外,还必须较长时间进行个别辅导,从而使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三、转化思路1、做好困难学生转化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首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此,生物教师不仅要教好生物,还要关心、热爱困难学生,使师生间形成“情感共振”,从而使这部分学生喜爱学习生物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特点,生物学科与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使他们形成较强的学习动机.2、生物教师除利用生物学研究范围广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外,还要设计、准备好高质量的演示实验,介绍生物学的新进展等方面来提高困难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为了巩固困难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使不同类型困难学生获得程度不同的学习上的成功,以此保证学习上的“良性循环”.3、增强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让各类困难学生尝试到成功学习的喜悦。成功教学可以增强和保持强烈的学习动机,优生们对学习生物有浓厚兴趣,甚至让人着迷的主要原因大多源于生物学科本身具有的强烈吸引力,而困难学生对生物是否感兴趣的首要因素则取决于生物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4、转化困难学生的工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教师本人是否热爱生物、对生物学教学是否投入、教师对科学的价值体系是否信仰、教师教学观念、教师是否能从生物知识及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美等,这些对困难学生学好生物课程,做好困难学生的转化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总之,困难生的转化是“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版块三:高中生物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破解作者:高密市第五中学董磊来源:2011年山东省高中教师全员研修(高中生物)日期:2011年7月23日在近几年的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教学实施中,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存在着生物成绩不理想或想提高却难以提高难以提高的现象。经研究发现,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阻碍。在学习中思维一旦错误,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就会产生困难,从而影响正确的解答问题。而现今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教学中探究式学习占了很大的比例。在对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实施教学的实践中调查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总成绩较好,但生物成绩却不理想,我们把他们称为学习生物的学困生(以下简称为学困生)。对这部分学生的进一步调查,发现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表现都比较好,为什么会出现效果与动机的明显反差呢?这就促使我不得不从这些学生在生物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学习方式、思维尤其是探究思维方式、方法等方面去寻找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1、针对信心不足、依赖性强的原因实行成功教学,让他们获得成功,树立学习自信心,落实学习过程中的“执行性”,享受成功后的喜悦。比如课堂提问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多反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主动思考。2、针对“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调”我们认为应该注意:生物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这也是该学科的优越性所在。“学”是为“用”而学,学的时候若联系到现实中的应用,无疑会引起学生们的高度重视。3、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死板,不注意总结的问题逐渐让学生学会对解题后的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通过反复训练,调节学习心理,逐步养成认知习惯,学会监控方法,培养监控能力。然而,要真正培养上述能力的原动力,对学困生将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工作。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我的观点是:1.不盲目赶进度,“磨刀不误砍柴工”,即每节课抽出适量的时间进行“学习指导”,主题有“认识自己的学习活动”、“调控你的学习心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等等。4、针对学生意志品质的的问题,我们认为应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坚强的意志不可能形成于一旦,而是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应当帮助学生把远大的志向与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联系起来,从小事做起,把完成每一项学习、工作任务都视为向远大目标迈进了一步,把克服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炼意志的考验。我对教室地上的一个粉笔头,一个小纸片,作业中错的一个符号都不放过,进行严肃认真的教育并和锻练自己意志联系起来,遇到学生有了哪怕一点点进步,及时给予鼓励。积极克服小困难之小胜利,就能逐步培养起人的克服大困难的大胜利。版块四:高中学困生高一生物学困生转化案例发布:xuekunsheng来源:阿尔法教育网 日期:2011年9月6日生物教师在转化学困生方面应做的工作:1.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孔子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其意思是在学习活动中,对学生要进行开导,进而启发,不要牵着走,同时,要看到学生的长处,不要压抑。这说明我国古代早就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发展新问题的欲望。具体教学途径有:(1)组织教学活动:事实上,生物学家发现生物活动规律,常常先直觉,作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论证,这一过程是一种艰难而又生动有趣的活动,而这种有趣的活动在教材中无法体现。因此,一名优秀教师对课本素材进行设计加工时,除了挖掘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外,还应挖掘问题产生过程和结论的探索过程,力求把生物结论的发现过程予从还原或模拟,使学生通过自己思维再现知识发生过程的各个方面,从而在教学方法上创设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2)重视情感交流:课堂教学要充满民主的气氛,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师生关系,其二是生生关系,特别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都存在着压抑学生思维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可能性,两者必居其一,我们需要的是后者。假如教师板着脸,动辄严厉呵斥,在严肃紧张的气氛中,学生不可能表现出他的主动性,只能亦步亦趋。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有不可忽视的影响。2.通过教学活动,让学困生的自信心不断得到加强莎士比亚曾说:“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确实,学生的自信一旦被唤醒,就会产生驱使积极行动的内动力。学生的激情、生命的能量就会在这样的催唤中爆发、释放,惊喜和奇迹就会在这样的催唤中孕育、诞生。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培植学生强壮的自信之根。3.通过教学,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就是说,在开展数学活动中,要重视兴趣、情感的激发。在设计教学方法时,注意教学情绪场的构造,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疑问,有困惑,有惊讶,有焦虑,有欢乐,而以愉快为基调。激发学困生学习生物兴趣有多种途径:(1)采用多媒体手段导入。这种方式主要是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或影片,甚至听一段解说等等,由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热情,在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转入正题。在讲授“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这一节时,便可采用这种方式。(2)以名人轶事或科学家生平导入。例如,在学习生物的遗传规律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孟德尔的生平,由此引出高二阶段所要学习的两大遗传定律,即基因分离定律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这样,学生不但明白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而且也会想知道孟德尔当时是怎么进行遗传实验的,由此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引入新课。(3)一针见血,直接切入。这是一种直接向学生阐明学习目的,产生学习动力的导入方式。对于奥赛班的学生,由于他们学习目标明确,自觉性较高,基础较扎实,很多学生有超前学习的习惯,我在教学导入上往往简捷、明了地讲述或设问,直接向学生摆出将要学习的内容,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而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所在。(4)联系实际,激发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培养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大分子不能通过后,我提出淹姜时加入醋和白糖为何糖可进到细胞内部?做酸菜时为何要密封?种菜时为何施肥前一般要松土?当这些问题解答后,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深,而且对学习生物学产生强烈的兴趣。加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通过验证性实验可以巩固课堂知识,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加强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努力去创造一个愉悦、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做到愿学、善学、乐学。4.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制定计划能明确学习目的,合理安排时间,让学困生主动学习和磨炼学习意志;课前自学是上好新课的基础,能提高对学习新课的兴趣;专心听课是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关键环节;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要求对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所学新知识由“懂”到“会”;独立作业,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灵活分析,解决问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新技能的掌握,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解决凝难是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知识理解的错误,通过点拔使思路畅通,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系统小结是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问题的内在联系,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5.课前及时引导学困生复习与新知识相关联的已学知识。学困生认知结构中的生物知识往往是支离破碎的,因而其认知结构便是“断链破网”式的。这样,教师在每节课前就应该及时引导他们复习与新知识有关联的已学知识,使新知识容易与已有知识建立关系,在心理上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在讲课过程中,也应该适时、适当地复习与新知识有关联的已学知识,使之起好新知识与原认知识结构的中介和搭桥作用,通过纳入新知识,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复习旧知识应该注意精当,做到既能帮助学困生建立思维联系,又不浪费尖子生的时间。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个别化教学。版块五:高一生物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成因调查及其实验研究开题报告来源:刘忠教育叙事研究 日期:2012年2月21日一、问题与假设(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由来1、世界重大教育问题中指出学困生“不是个别班级、个别学校、个别国家的问题,而是世界范围的问题”。有关学困生的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挑战的新课题。毋庸置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个学校各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在不同学科学习上存在较大困难的学生,在教学上,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往往是教而无效或收效甚微,学生在学业上往往是学无所获或所获甚少。近年来,学困生的队伍呈现出随学段升高而逐渐扩大的趋势,甚至在基础年级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这种现象已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突出问题。大量学困生的产生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极不相称,与素质教育的目的格格不入,也给学生今后的发展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缺陷。学困生的问题,一直是学校、教师和家长心中的一大难题,它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关系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彻底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改善这一状况,找出学生学习生物困难的根源,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都要面临的难题,也是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值得研究的课题。2、最初论文的想法是在本科教育实习中的产生的,但一直未进行具体的构思。升入研究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经过导师的悉心指导和任课教师的启发才形成了本论文的初步想法。但毕业论文的构思之初并不是这个选题,笔者的导师一直希望我致力于“做实事”,也就是在高中生物实验方便和教学结合上有所突破,做出一些实际的东西,有利于教师职业和授课的发展。在导师言传身教过程中,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也从导师严谨的作风中,体会作为生物实验的严谨性。但由于笔者对实验拖延和高中实验条件的限制等多方面原因,致使本选题并未成功。后来笔者在老师的指导和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将学困生的想法付诸于文字形式,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导师的言传身教,笔者的导师并非教育学专业,缺乏相关的知识,但在这一过程中导师不断的学习,在各个方面给予我宝贵的意见,以交流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指导,在讨论过程中有时很激烈,得到了珍贵的结果。最终确定了高一生物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的调查研究这一题目。(二)研究的假设1、找准成因是学困生研究的关键。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影响其学习效果的有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内因是制约人的思想行为的内在因素,制约学习效果的内因有: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或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外因是制约人的思想行为的外在因素,诸如学科本身的特点、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当内外因素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时,学习就有动力,就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若产生消极影响,且长久不能排除,就会使学生学习滑坡,成绩下降,直至厌学,形成学习困难。笔者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从多方位、多角度对学困生成因进行深刻的分析,认为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以及学科本身、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进行归因。希望以此找出学困生存在的问题。2、在找准学困生存在的原因,通过一定具有理论依据的实验方法对高一生物学困生进行教学实验,总结出一套可行的方法供教育工作者参考和应用。(三)相关概念的界定1、目前,教育者中使用比较广泛的术语是“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一般认为: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2、本文对生物学困生的界定主要依据目前教育界对学困生普遍认可的定义,及参考上海教育科学研究所钱在森老师以及江西教育科学研究所武杰老师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生物学困生指的是:智力正常并且神经功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失调,且处于正常的教学环境下,但是在生物学习方面由于行为不良、教学不当等因素所造成的生物学习水平较低,不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或学业成绩大大低于自己相应智力水平的学生。简言之,就是指对学习生物表现困难的学生。其标准规定:经过一学期的平常考查、小练习、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其成绩总体上评为不及格。二、文献综述(一)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1、西方关于学习困难的研究始于学习障碍。1802 年,奥地利的神经解剖学医生FJGall 研究了大脑与语言功能的关系,提出脑损伤将会导致某种心智功能的损伤。其后,英国的 WBroadbent 爵士公布了关于无法阅读的个案报告。1896 年,英国校医 Morgan 发现了儿童字盲现象。1917 年,另一位英国眼科医生 Hinshewood首次系统报告了对特定阅读无能现象的研究。1963 年,特殊教育学家 Samuel Kirk在描述那些在学校有着严重的学习困难,但又无其他明显障碍的儿童时,首次正式提出了“学习无能(learning disabilities,简称 LD)”概念,使学习困难与学习障碍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2、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可分为三类: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困生”。他还提出了预防学困生形成的一整套方案,为学困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经验。3、日本教育家北尾沦彦的研究表明,形成“差生”的原因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一次性直接因素有:学习活动的失败,基础学力的欠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欠缺等。二次间接相关因素有:性格和智能结构的缺陷,如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丧失。三次间接因素有:对学校、班级的不适应,对教师的消极态度等。4、在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策略方面,国外学者也作了不少努力,他们试图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学困生的转化。赞可夫对差生和差生教育问题进行过专题研究和比较研究,指出差生不仅仅是掌握知识的问题,而是一个包含情感、意志、学习动机、观察力等等在内的“一般发展”问题,提出了通过促进差生的“一般发展”来克服学业不良的差生的教育思想和方法。5、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对学困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提倡在集体教育中进行个别对待,而不是将他们编入特殊的班级,需要对他们有特别的关心和耐心7。要对他们进行“智慧训练”不是强迫他们尽量长久地死抠课本,而是教他们去观察世界,培养好奇心,发展他们的智力。6、巴班斯基提出了教育最优化理论,其核心是通过教育活动的科学安排,发挥与教育活动有关的人和物的最高效能,减轻师生负担,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包括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实施教学的最优化。7、20世纪 60 年代,美国教育家 B.S.布鲁姆提出了转化差生的“掌握学习理论”,指出了教学目标掌握学习的策略,认为只有少数人能够学好是不科学的,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帮助,95%的学生能够达到相当水平,教育的任务就是达到这样的目标,既考虑到个别差异,又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发展。8、20世纪70年代,美国兴起了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就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展开学习,以小组整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学优生和学困生共同达成学习目标。9、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了智能多元论,驳斥了 IQ 决定一切的观念。他用大量事实说明,人生的成就并非取决于单一的 IQ。加德纳指出,一个人的 IQ 测验得分不高,或许只代表了他在语文和逻辑数学这两方面能力不强,但并不足以说明他的智能不高,因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他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9种基本智能,智能之间的不同综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9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智能、存在智能等。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力潜能,因而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倾向去发展优势智能。加德纳进一步提出了个性化教学设想,强调在可能的范围内使具有不同智能的学生都受到同样好的教育。对于学困生,教师应该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困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与策略。10、由此可见,国外研究者对学困生的研究历史悠久,研究角度由医学逐渐转向心理学、教育学。60年代以来,研究进入整合时期,70年代以来,研究出现了学派林立的局面。(二)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1、我国对学困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自1986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来,中小学生学习困难问题逐步得到重视,各个方面,包括政府、社会、家庭、教师、学生等,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的要求日益迫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有关学习困难研究的文献有了明显的增加,我国学术界对学习困难问题越来越重视,学习困难已经成为特殊教育学、心理学和普通教育学共同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的很多学者致力于对学困生转化的实证性研究,提出了很多具有可操作性的转化策略,并取得了可喜的实践成果。2、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钟启泉先生编著的后进生心理与教育一书,对后进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该著作主要从理论上阐明后进生现象的本质及其诊治之道,从实践上总结和推广先进学校的创造性经验,提升教育实践的品格。他在书中指出“学习困难”是指学习进行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状态,而不是依据最终阶段的结果作出的判断。因此学习困难的学生只要通过教师的热心指导与本人的不断努力,最终还是可以达到优良学力水准的。不同的学生学习困难的程度不等,成因不一,有特定学科、特定课题的学习困难,也有几乎所有学科的学习困难,这些都是由于某种学习条件不具备所致。另外,还有起因于可能是中枢神经障碍而产生的学习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学习治疗、心理(性格)治疗乃至医学治疗,加以矫治。书中引述了大量的案例分析,为广大教师和家长思考学困生问题提供了尽可能详实的信息和必要的思路。3、宁波师范学院心理学教授杨心德先生长期致力于对学困生的研究,他认为学困生的学习障碍,既不是耳聋、眼瞎等感官障碍造成的,也不是智力低下造成的。所谓学困生,他们的智力水平通常都在 90IQ以上,足以使他们完成学习任务,但实际上却远未达到学习目标。他通过分析学困生学习动机的特点,揭示学习动机对学困生的影响,探索学习困难的动机因素,并据此阐述有效的教育对策。期间他所撰写的“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教育对策”、“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有效感的研究”、“学习困难学生语义编码策略的研究”等学术论文均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上。4、梁小红等人的研究也指出:对学困生应设法从学习动机方面入手,在学校、家庭配合下,设法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对学困生多鼓励、少责备,多与他们沟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对他们的细微进步加以肯定和赞扬,以强化有利于学习进步的学习动机。5、新课改实施以来,全国各地以“学困生的成因和对策”为课题的研究也已经从仅仅在理论上论述学习障碍特点及分类到更侧重于对于学习困难的诊断和干预。这些研究更侧重于学困生转化的实证性研究,提出了很多具有可操作性的转化策略,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如2004年,姬秉新等人具体设计了在探究、合作教学理念下学困生转化的模式:学习小组的人数在四人左右最合适,这四个人中,一个人的成绩是优秀的,两个人的成绩中等,另一个是学困生。这种小组在性别上可以交错搭配,一般可以维持 46 周,可持续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视情况而定。2006年,刘英琦提出从五个方面对学困生进行转化的策略:习得性勤奋练习、进行策略教学、改善认知结构、提高动机水平、开展心理咨询。2007 年,李少兰提出转化学困生的五大策略:一是注重学困生心理障碍的矫正;二是加强对学困生学法的指导;三是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四是推进学校教育改革;五是净化身边的社会环境。6、此外,国内有很多学者还提出改善学困生学习习惯的策略,增强其学习情感的策略,提高其思维品质的策略等等。(三)文献综述小结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关于学困生的诸多研究中也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如:关于学困生形成之后的“成因分析”及“矫治”的研究较多,而形成之前的“预防”研究较少;对学困生的现状进行研究的较多,而对其成长过程的研究较少;对学困生群体的研究较多,而对个案的研究较少;对学困生的研究绝大多数是针对小学生和初中生进行的,尤其以小学生为主,幼儿、高中及成年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针对具体学科学困生的研究则显得更加贫乏。2、我们对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矫正”与“补偿”上,而应该加强“预防”与“改善”的研究;对学困生的转化应结合具体学科进行研究;一线教师最需要行之有效的转化学困生的操作模式,因此,应该加强操作模式的研究。三、研究过程与方法(一)研究过程首先进行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问卷调查,调查方面有学习动机方面、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方面。分别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主修的学习动机诊断测验(MAAT)、西北师范大学李雯彩所编制的生物学习兴趣量表和部分修改的苏州大学鞠霞高中学习习惯量表对学生进行测量。统计分析调查结果,然后分析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总结归纳预防和转化生物学困生的方法策略。其次,调查结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学困生实验转化方法,选择适当的高一班级,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前测、开展实验和后测。统计实验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对问卷和实验进行总体的分析讨论,总结实验过程的方法流程,以此为其他教师今后的参考和交流的资料,为高一生物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一些参考资料。(二)研究方法历史研究、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等。四、研究的提纲1. 问题的提出。1.1问题的提出、研究的假设与选题的由来。1.1.1问题的提出。1.1.2研究的假设。1.1.3选题的由来。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3 生物学困生及非智力因素的界定1.4学困生的研究综述。1.4.1 国外研究现状及部分研究结果。1.4.2 国内研究现状及部分研究结果。1.4.3文献综述小结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5 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5.1 研究的必要性。1.5.2 研究的可行性。1.6 研究的方法和对象。1.6.1 研究方法。1.6.2 研究对象。2. 研究的理论基础。2.1 高一生物学困生成因的理论分析。2.1.1 多元智力理论。2.1.2 学习动力理论。2.1.3 元认知理论。2.1.4 认知构建注意的学习理论。2.1.5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2.2 实验研究的理论基础。2.2.1 心理学理论。2.2.1.1 归因理论。2.2.1.2 罗森塔尔效应。2.2.1.3 自我意象。2.2.2 教育学理论。2.2.2.1 构建主义理论。2.2.2.2 掌握学习理论。2.2.2.3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3. 调查研究3.1 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调查。3.1.1 学习动机调查。3.1.2 学习兴趣调查。3.1.3 学习习惯调查。3.1.1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3.1.2 调查结果与分析。3.2 学困生的成因分析。4. 非智力因素学困生的实验研究4.1 确定被试者。4.2 实验方法。4.3 实验结果与分析。5. 反思与展望。版块六:高中生物“学困生”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作者:carriership 日期:2012年3月19日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我校高中生物“学困生”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是河北省 “十二五”科研课题。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一、对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1、“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习成绩低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困生”研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内外就开始进行研究,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或者说对“学困生”的辅导)这种形式非常普遍。上世纪70年代出现大量文章评论各种儿童互相辅导的计划,像美国的利皮特辅导计划。课题组对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整理:有学者从能力和动力两个维度分类,将“学困生”划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即暂时性困难,能力型困难,动力型困难和整体性困难,其中后三个类型属稳定性学习困难;有学者从“学困生”外显特征分类,认为“学困生”主要有四种表现:缺乏学习的动机、情感上存在障碍、意志力薄弱和自我消极;许多学校重视转化“学困生”的研究,有的提出培养兴趣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有的认为“爱”是转化“学困生”的核心,也有的认为从课堂学习指导出发,强调课堂对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意义这些理论和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转化“学困生”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目前,在我市的许多中学,这类学生都占有一定比例,我们将在借鉴国内外同行转化“学困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所面临的特有的教育现状,立足于我校的生源实际,组织课题组所有成员,发挥团队精神,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服务意识,努力探索和总结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有效转化“学困生”的策略,夯实我校育人的理论基础,促使学校的育人工作和教学质量在新的历史时期跃上一个新台阶,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准确把握当今新形式下“学困生”工作的重点,寻找突破口,提高转化的效率。3、研究这类学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本课题的开展,有利于体现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平、公正;有利于强化教师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关爱;有利于我市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稳健实施;有利于我市高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我市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熟知“学困生”的心理特征、深入剖析“学困生”的成因、转化“学困生”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督促广大教师在教育改革、教育创新的实践中,克服重智商、轻情商的失衡倾向,走出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误区,不断吸取一切有效的教育实践的合理内核,寻找现代的、自身特有的,比较完善和最具育人效果的教育方式。使“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研究成为广大教师最普遍、最可行的、科学而有效的教育实践。期待我们的研究成果对本地区的教育教学能产生指导、借鉴意义。二、课题研究的目标1.探讨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中“学困生”的表现及成因,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2.寻求转化普通高中生物“学困生”的应对策略。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1.对“学困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研究。2.研究“学困生”在家庭、社会、学校(课内和课外)的心理表现,既要研究“学困生”共同的心理特征,又要研究每名“学困生”心理特征的差异性。3.从内、外两个方面去寻找和研究“学困生”形成的因素。四、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学习现有教育“学困生”的经验和理论以及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文章。初步将熊川武教授的“理解教育”、李镇西老师的爱心教育经验、华国栋研究员的“差异教学”策略等作为必学理论,熟练掌握各种“学困生”的教育方法。2.调查问卷法。对班级里的“学困生”进行多方面认真观察和问卷,追踪“学困生”的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状况,为研究提供可靠原始信息,建立学生档案,采取横向、纵向两种方式比较研究,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和类型,以全面和发展的眼光对“学困生”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按一定标准对“学困生”进行分类。五、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基本步骤1调查“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2分析“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3分析和研究教育转化“学困生”的策略。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从2010年11月到2014年6月,共分四个阶段进行。1、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2月)。聘请专家指导、论证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职责,撰写课题申请报告。拟订研究方案,提出研究的主要内容,并落实到人。正式申报课题,等待批准立项。2、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3年6月)。开展理论研讨与教学实践并重的研讨会、交流活动。对“学困生”学习特点、类型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学困生”形成原因的分析研究。3、第三阶段:自我评估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2月)。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自我总结与评估,提炼形成研究成果。完成“学困生”教学反思集。总结提炼研究成果,对研究对象进行个性心理调查,进行对比分析。完成“学困生”个性心理辅导策略方法集。4、第四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整理研究过程性资料,建立案例、报告、调查等各方面档案。认真回顾实验过程,总结经验,撰写研究实验结题报告。六、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主要阶段成果1.“学困生”谈话记录汇编。2.“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优秀论文集。最终成果。高中生物“学困生”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报告。最终成果转化改善“学困生”的学习心理状态,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变苦学为乐学,并在其它同类高中推广研究成果。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略)八、课题研究的经费、人力及硬件条件保障1.人力保障。课题组成员老中青搭配,结构合理,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研究经验。2.技术保障。本课题是省级课题,定期聘请大学专家前来指导;同时,学校也将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组织教师加强相关学习。学校有藏书超过20万册的现代化图书馆,并征订了近百种教育期刊杂志,这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学校接入百兆光纤,建立了校园网,这方便了我们在教育教学研究中与外界的交流和学习,随时接受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保持与专家的长期沟通和联系。3教学保障。课题组成员多数都是一线教师,和“学困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这就使得“学困生”能够敞开心扉,将他们的心理困惑告诉老师,从而保证课题组获得的数据真实、可靠。另一方面,我校学生人数较多,使我们能够有更多的研究对象,保证了研究的大样本性,使课题组获得的数据更客观准确,使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更带有普遍性,更有说服力,使研究成果能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我们相信有各位专家的精心指导,有学校领导的强力支持,由我们的踏实钻研,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能够取得丰硕成果,必将对我校乃至全省的生物教学成绩提高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