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兽医学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66920112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中兽医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3年中兽医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3年中兽医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兽医学:是起源于中国古代,通过千年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手段的传统兽医学,其重要内容涉及基础理论、诊法、中药、方剂、针灸和病证防治等部分。2 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动物体自身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生理功能上互相协调,在病理变化上互相影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动物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与外界环境之间紧密相关。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辨证论治:中兽医结识疾病,拟定防治措施的基本过程。“辨证”是把通过四诊所获取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即辨认疾病证候的过程;“论治”是根据证的性质拟定治则和治法的过程。3 阴阳学说:是以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及其消长变化来结识自然、解释自然、探求自然规律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4阴阳学说的互相关系:阴阳之间的交感相错 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制约的关系)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双方互相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阴阳的消长和平衡(阴阳在对立统一的前提下,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此消彼长、相对平衡) 阴阳的互相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如阴转化为阳、阳也可转化成阴)5 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上的应用:1)在病理方面: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偏衰: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转化: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说明疾病的发展 判断疾病的转归2)治疗方面:拟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补其局限性,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的基本原则。a.偏盛治则实则泻之。阳偏盛用热者寒之可辅以养阴;阴偏盛用寒者热之可辅以养阳 ;b.偏衰治则虚者补之。阳偏衰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偏衰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用阴阳来概括药物的性味与功能,指导临床用药。a.用阴阳属性划分药物气、味、升降沉浮; b.根据病证的阴阳盛衰拟定治疗原则,再结合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选择相应的药物,以纠正阴阳失调。“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6 五行学说 :是以五行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种事物,以五行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来阐述宇宙中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互相联系和协调平衡的。7 五行的互相关系:1)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生理)五行相生: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克制和制约的作用。 五行相克的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2)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病理)五行相乘: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即相克太过。 五行相侮: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 母子相及:涉及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8 五行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病理方面:母病及子(轻):指疾病的传变是从母脏传及子脏,如肝(木)病传心(火); 子病犯母(重):指疾病的传变是从子脏传及母脏,如脾(土)病传心(火); 相乘为病(重):即相克太过而为病,因素是太过或不及; 相侮为病(轻):即反向克制而为病,因素是太过或不及。治疗方面:根据相生规律提出的基本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根据相克规律。其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9 脏腑:五脏:是动物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六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1)心:生理功能:心主血脉,藏神。心开窍于舌,在液为汗。与小肠相表里。2)肺: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肺开窍于鼻,在液为涕。与大肠相表里。3)脾:主运化,统血,主肌肉四肢。脾开窍于口,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4)肝:藏血,主疏泄,主筋。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与胆相表里。5)肾:主藏精,主命门之火,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肾开窍于耳,司二阴,在液为唾。与膀胱相表里。10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1)气: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气的运动:叫气机,基本形式有升、降、出、入四种。气的来源:是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即先天之气。藏之于肾。 是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气的生理功能:动力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气的分类:元气(原气、真气、真元之气),由先天之精所化生。 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结合而成。 营气,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精气之一,与血并行于脉中。 卫气,由水谷之气所化生。卫气行于脉外。2)气与血(津液)的关系:气能生血(津,液),气能行血(津,液),气能摄血(津,液),血(津,液)以载气。11 病因病机:1)六淫: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反常气候。(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 (4)风性积极(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 (3)寒性收引(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3)暑多挟湿(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 (3)湿性粘滞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热易致肿疡(燔灼) (火)热多兼邪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兼挟性、转化性。2)七情:中医中人的重要内伤性致病因素,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12、舌色: 白色: 主虚证,为气血局限性之兆。 赤色:主热证,为气血趋向于外的反映。 青色: 主寒、主痛、主风,多为感受寒邪及疼痛的象征。 黄色: 主湿,多为肝、胆、脾的湿热所引起。黑色: 主寒深、热极。13、苔色:舌苔的变化反映胃气的强弱、病邪的深浅、病性的寒热和病情的进退。白苔:主表证、寒证。 黄苔:主里证、热证。 灰黄苔:主热、主寒湿。14、苔质:有无:常表达病情的进退和胃气的复衰。 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 润燥:可知津液的存亡。 腐腻:可知脾胃的湿浊。15、脉象:健康无病之脉、反常有病之脉和病情垂危的脉象,即平脉、反脉、易脉。16、八钢: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虚证:是对机体正气虚弱所出现的各种证候的概括。虚则补之,故治疗虚证宜采用补法。实证:凡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正邪斗争比较剧烈而反映出来的亢奋症候,均属于实证。实则泻之,故治疗实证宜采用泻法。17、心与小肠病证:1)心热内盛:多因感受暑热之邪或其他淫邪内郁化热,或过服温补药所致。主证:高热、大汗,精神沉郁,气促喘粗,粪干尿少,口渴,舌红,脉象洪数。治则:清心泻火,养阴安神。 方例:香薷散或白虎汤加减。2)心火上炎:多由六淫内郁化火而致。主证:舌尖红,舌体糜烂或溃疡,躁动不安,口渴喜饮,苔黄,脉数。治则:清心泻火。 方例:洗心散或泻心汤加减。3)小肠实热:多由六淫内郁化热或心热下移所致。主证: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及心火热炽的某些症状。治则:清利小肠。 方例:橘皮散加减。18、肝与胆病证:1)肝火上炎:多由外感风热或由肝气郁结而化火所致。主证:两目红肿,羞明流泪,睛生翳障,视力障碍,或有鼻卹,粪便干燥,尿浓赤黄,口色鲜红,脉象弦数。 治则:清肝泻火,明目退翳。 方例:决明散或龙胆泻肝汤加减。2)肝胆湿热: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所致。主证: 黄疸鲜明如橘色,尿液短赤或黄而浑浊。母畜带下黄臭,外阴瘙痒,公畜睾丸肿胀热痛,阴囊湿疹,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清利肝胆湿热。 方例:茵陈蒿汤加减。19、脾与胃病证:1)脾气虚:多由畜体素虚,劳役过度或饮喂失调,内伤脾气,以致脾气虚弱。脾虚不运:多由饮食失调,劳役过度,积极其他疾患耗伤脾气所致,见于慢性消化不良的病程中。主证:草料迟细,体瘦毛焦,倦怠啃卧,肚腹虚胀,尿短,粪稀,口色淡黄,舌苔白,脉缓弱。治则:益气健脾。方例:参苓白术散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脾气下陷:多由脾不健运进一步发展而来,见于久泻久痢、直肠脱、阴道脱、子宫脱等证。主证:久泻不止,脱肛或子宫脱或阴道脱,尿淋漓难尽,并伴有体瘦毛焦,倦怠肯卧,多卧少立,草料迟细,口色淡白,苔白,脉虚等。治则:益气升阳。方例:补中益气汤加减。脾不统血:多因久病体虚,脾气衰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致。见于某些慢性出血病和某些热性疾病的慢性病程中。 主证: 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慢性出血,并伴有体瘦毛焦,倦怠肯卧,口色淡白,脉细弱。治则:益气摄血,引血归经。 方例:归脾汤加减。 2)脾阳虚: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因过食冰冻草料,暴饮冷水,损伤脾阳所致,见于急、慢性消化不良。主证:在脾不健运症状的基础上,同时出现形寒怕冷,耳鼻四肢不温,肠鸣腹痛,泄泻,口色青白,口腔滑利,脉象沉迟。 治则:温中散寒。 方例:理中汤加减。3)胃 热:多由胃阳素强,或外感邪热犯胃,或外邪传内化热,或急性高热病中热邪波及胃脘所致。主证:耳鼻温热,草料迟细,粪球干小而尿少,口干舌燥,口渴贪饮,口腔腐臭,齿龈肿痛,口色鲜红,舌有黄苔,脉象洪数。治则: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方例:清胃解热散加减。4)胃食滞:多由暴饮暴食,伤及脾胃,食滞不化,或草料不易消化,停滞于胃所致。主证:不食,肚腹胀满,嗳气酸臭,腹痛起卧,粪干或泄泻,矢气酸臭,口色深红而燥,苔厚腻,脉滑实。 治则:消食导滞。 方例:病情轻者,可用曲 散加减;病情重者,可用调气公建散加减。20 肺与大肠病证:1)肺气虚:多由久病咳嗽伤及肺气,或其他脏器病变影响及肺,使肺气虚弱所成。主证:久咳气喘,且咳喘无力,动则喘甚,鼻流清涕,畏寒喜暖,易于感冒,容易出汗,日渐削瘦,皮燥毛焦,倦怠肯卧,口色淡白,脉象细弱。治则:补肺益气,止咳定喘。方例:补肺散加减。2)肺阴虚:多因久病体弱,或邪热久恋于肺,损伤肺阴所致,或由于发汗太过而伤及肺阴所致。见于慢性支气管及肺结核。主证:干咳连声,昼轻夜重,甚则气喘,鼻液粘稠,低热不退,或午后潮热,盗汗,口干舌燥,粪球干小,尿少色浓,口色红,舌无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润肺。 方例:百合故金汤加减。3)痰饮阻肺:因脾失健运,湿聚为痰饮,上贮于肺,使肺气不得宣降而发病。主证:咳嗽,气喘,鼻液量多,色白而粘稠,苔白腻,脉滑。治则:燥湿化痰 方例:二陈汤加减。4)风寒束肺:因风寒之邪侵袭肺脏,肺气闭郁而不得宣降所致。见于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主证:以咳嗽、气喘为主,兼有发热轻而恶寒重,鼻流清涕,口色青白,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则:宣肺散寒,祛痰止咳。 方例:麻黄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5)风热犯肺:多因外感风热之邪,以致肺气宣降失常所致。见于风热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咽喉炎等病程中。 主证:以咳嗽和风热表证共见为特点。咳嗽,鼻流黄涕,咽喉肿痛,触之敏感,耳鼻温热,身热,口干贪饮,口色偏红,舌苔薄白或黄白相间,脉浮数。治则:疏风散热,宣通肺气。 方例:表热重者,用银翘散加减;咳嗽重者,用桑菊饮加减。6)食积大肠:多因过饮暴食,或草料突换,或久渴失饮或劳役失度,或老畜咀嚼不全,致使草料停于肠中,而成此病。见于结症。主证:粪便不通,肚腹胀痛,回头观腹,不时起卧,饮食欲废绝,口腔酸臭,尿少色浓,口色赤红,舌苔黄厚,脉象沉而有力。治则:通便攻下,行气止痛。 方例:大承气汤加减。7)大肠湿热:外感暑湿,或感染疫疠之气,或喂霉败秽浊的或有毒的草料,以致湿热或疫毒蕴结,下注于肠,损伤气血而发病,见于急性胃肠炎,菌痢等的病程中。主证:发热,腹痛起卧,泄痢腥臭,甚则脓血混杂,口干舌燥,口渴贪饮,尿液短赤,口色红黄,舌苔黄痢或黄干,脉象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调气和血。 方例:白头翁汤或郁金散加减。21、肾与膀胱病证:A 肾阳虚:肾阳虚衰:素体阳虚,或久病伤肾,或劳损过度,或年老体衰,下元亏损。主证:形寒肢冷,耳鼻四肢不温,腰痿,腰腿不灵,难起难卧,四肢下部浮肿,粪便稀软或泄泻,小便减少,公畜性欲减退,阳痿不举,垂缕不收,母畜宫寒不孕。口色淡,舌苔白,脉沉迟无力。治则:温补肾阳 方例:肾气散肾气不固:多由肾阳素亏,劳损过度,或久病失养,肾气亏耗,失其封藏固摄之权所致。主证: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甚至遗尿或小便失禁,腰腿不灵,难起难卧,公畜滑精早泄,母畜带下清稀,胎动不安,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则:固摄肾气 方例:缩泉丸或固精散加减肾不纳气:由于劳役过度,伤及肾气,或久病咳嗽,肺虚及肾所致。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泡气肿等的病程中。主证:咳嗽,气喘,呼多吸少,动则喘甚,重则咳而遗尿,形寒肢冷,汗出,口色淡白,买虚浮。治则:温肾纳气 方例:人参蛤蚧散加减肾虚水泛:素体虚弱,或久病失调,损伤肾阳,不能温化水液,致水邪泛滥而上逆,或外溢肌肤所致。见于慢性肾炎、心衰、胸腹下水肿、阴囊水肿等病程中。主证:体虚无力,腰脊板硬,耳鼻四肢不温,尿量减少,四肢腹下浮肿,尤以两后肢浮肿较为多见,严重者宿水停脐,或阴囊水肿,或心悸,喘咳痰鸣,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治则:温阳利水 方例:济生肾气丸加减B 肾阴虚:因伤精、失血、耗液而成;或急性热病耗伤肾阴,或其他脏腑阴虚而伤及于肾,或因过服温燥劫阴之药所致。见于久病体弱,慢性贫血,或某些慢性传染病过程中。主证:形体瘦弱,腰胯无力,低热不退或午后潮热,盗汗,粪便干燥,公畜举阳滑精或精少不育,母畜不孕,视力减退,口干、色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补肾 方例:六味地黄汤加减C 膀胱湿热:由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功能受阻所致主证:尿频而急,尿液排出困难,常作排姿势,痛苦不安,或尿淋漓,尿色浑浊,或有脓血,或有砂石,口色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则:清利湿热 方例:八正散加减22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创建的用于辨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辩证方法。卫分病症 是温热病邪侵犯肌表。一般见于温热病的初期,属于表热证。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咳嗽,咽喉肿痛,口干微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 方例:银翘散加减气分病证 是文人呢邪进一步脏腑。主证:但热不寒,呼吸喘粗,口干津少,口色鲜红,舌苔黄厚,脉洪大。分温热在肺、热入阳明、热结肠道。营气病证 是温热病邪入血的轻浅阶段。证见高热,舌质红降,斑疹隐隐,神昏或躁动不安。若由营转气,则病情好转;若由营入血,则病情加重。分热伤营阴和热入心包。血分病证 是温热病的最后阶段。有耗血、动血、伤阴、动风的病理变化;特性:身热,神昏,出血,舌质深绛,粘膜和皮肤发斑,便血,尿血,项背强直,阵阵抽搐,脉细数。常见的有血热妄行、气血两燔、肝热动风和血热伤阴。23 防治法则既病防变:假如疾病已经发生,就应及早诊断和治疗,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与传变。治则:基本原则1)治疗与护养 2)整体与局部 3)扶正与祛邪(最基本的治则)4)治标与治本: 本-指疾病的本质,标-指疾病的现象。治疗: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5)正治与反治: 正治(逆治)-是逆着疾病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 反治(从治)-是顺从疾病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指用通利的药物治疗通泄病证的方法。重要合用于真实假虚证。如由于食积停滞,影响运化所致的腹泻,则不仅不能用止泻药,反而应当用消导泻下药以去其积滞,方能奏效)和反佐法。6)调整升降 7)调理气血 8)同治与异治: 同治(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由于病因相同或处在同一性质的病变阶段,可以采用同一种治法;异治(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机以及发展阶段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法。 9)治常与治变(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畜制宜。24 治法:一、内治法: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药物治疗的基本方法。1)下法:攻下法或泻下法,是运用品有泻下通便作用的药物,以攻逐邪实,达成排除体内积滞和积水,以及解除湿热壅结的一种治疗方法。注意:表邪未解不可用下法,以防引邪内陷;病在胃脘而有呕吐现象者不可用下法,以防导致胃破裂;体质虚弱,津液枯竭的便秘不可峻下;怀孕或产后体弱母畜的便秘不可峻下。2)清法:清热法,是运用品有寒凉性质的药物,清除体内热邪的一种治疗方法。分: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清热解暑。注意: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禁用; 体质素虚,脏腑本寒,胃火局限性,粪便稀薄者禁用;过劳或虚热证禁用;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禁用。二、外治法:手术器械外治:针灸、熏蒸、烧烙、按摩、正骨及其他如激光。 药物外治:洗、点眼、吹鼻、口噙、贴敷等25 炮制方法:水制:淋、洗、泡、漂、浸、润和水飞等 火制法:炙、炒、烘、炮、煨、煅、等水火共制:蒸、煮、抄、淬等26 中药的性能:五味:中药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药味。辛味: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 酸味:有收敛、固涩等作用 苦味:有泄降、燥湿、坚阴的作用 咸味: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等作用27 配伍:药性“七情”:单行:一味药独立发挥作用。如独参汤、独圣丸(五灵脂)、首乌片。相须:性能功效相似的同类药物配合应用,有互相协同的作用,增强药物的治疗。如大黄与芒硝,当归与白芍。相使: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不同类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重要药物的疗效。如黄芪与茯苓,白术与防风,相畏:一种药能克制或减轻另一种药的烈性。如桔梗畏白芨,远志畏真珠,丁香畏郁金。相杀:种药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的毒性。如大黄与附子,甘遂与赤芍,石膏与粳米。相恶:两种药合用会减少或丧失药效,属配伍禁忌。相反:两种药合用能产生毒副作用,属配伍禁忌。28 常用中草药: 1) 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防风、荆芥、紫苏2) 辛凉解表药:薄荷、柴胡、菊花3) 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4) 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牡丹皮、白头翁、玄参5) 清热燥湿药: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苦参6)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板蓝根、穿心莲7) 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巴豆8) 消导药:山楂、麦芽9) 温化寒痰药:半夏10)清化热痰药:贝母、瓜蒌、桔梗11)止咳平喘药:杏仁、紫菀、款冬花12)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小茴香13)祛风湿药:羌活、独活、威灵仙14)利湿药: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金钱草15)化湿药:藿香16)理气药:陈皮、青皮、香附、木香、枳实、槟榔17)活血祛瘀药:川 、益母草、三七、桃仁、红花、牛膝、王不留行、郁金18)止血药:白及、仙鹤草、地榆19)涩肠止泻药:乌梅20)补气药: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21)补血药:当归、白芍、熟地黄22)助阳药:巴戟天、肉苁蓉、淫羊藿、杜仲、菟丝子23)滋阴药:沙参、麦冬、枸杞子、女贞子24)平肝明目药:石决明、决明子、木贼29 常用方剂:一、解表药:、麻黄汤: 组成: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 风寒表实证者。)、荆防败毒散: 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各30克、甘草15克。功效:发汗解表,散寒除湿。 主治:外感挟湿的表寒证。证见发热无汗,恶寒颤抖,皮紧肉硬,肢体疼痛,咳嗽,舌苔白腻,脉浮。银翘散:组成:银花60克,连翘45克,淡豆豉30克,桔梗25克,荆芥30克,淡竹叶20克,薄荷30克,牛蒡子45克,芦根30克,甘草20克。 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外感风热火温病初起。证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二、 清热方:、白虎汤:组成:知母45克,石膏250克, 甘草25克, 粳米45克功效: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经证或气分热盛。证见高热大汗,口干舌燥,大渴贪饮,脉洪大而有力。、黄连解毒汤: 组成: 黄连30克, 黄芩60克, 黄柏60克,栀子45克。功效: 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热盛或疮疡肿毒。证见大热烦躁,甚则发狂,或见发斑,以及外科疮疡肿毒。 、郁金散:组成:郁金30克,诃子15克,黄芩30克,大黄60克,黄连30克,栀子30克,白芍15克,黄柏30克。功效:清热解毒,涩肠止泻。 主治:肠黄。证见泄泻腹痛,荡泻如水,泻粪腥臭,舌红苔黄,渴欲饮水,脉数。、白头翁汤组成:白头翁60克,黄柏30克,黄连45克,秦皮60克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血痢。证见里急后重,泻痢频繁,或大便脓血,发热,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三、泻下方:、大承气汤:组成:大黄60克(后下),芒硝180克,厚补30克,枳实30克功效:攻下热结,破结通肠。 主治:结症,便秘。证见粪便秘结,腹部胀满,二便不通,口干、舌燥,苔厚,脉沉实。、猪膏散: 组成:滑石60克,牵牛子30克,大黄60克,官桂15克,甘遂25克,大戟25克,续随子30克,白芷10克,地榆皮60克,甘草25克。 功效:润燥滑肠,消积导滞。 主治:牛百叶干。证见身瘦毛枯,食欲、反刍停止,腹缩粪紧,鼻镜无汗,口色淡红,脉象沉涩。、当归苁蓉散:组成:当归180克,肉苁蓉90克,番泻叶45克,广木香12克,厚补45克,炒枳壳30克,醋香附45克,瞿麦15克,通草12克,六曲60克。功效:润燥滑肠,理气通便。 主治:老弱、久病、体虚患畜之便秘。、曲糵散:组成:六曲60克,麦芽30克,山楂30克,厚补25克,枳壳25克,陈皮25克,苍术25克,青皮25克,甘草15克。 功效:消积化谷,破气宽肠。 主治:料伤。证见精神倦怠,眼闭头低,拘行束步,四足如攒,口色鲜红,脉洪大。四、化痰止咳平喘方:、二陈汤:组成:制半夏45克,陈皮50克,茯苓30克,炙甘草15克。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呕吐,腹胀。证见咳嗽痰多、色白,舌苔白润。、麻杏石甘汤:组成:麻黄30克,杏仁30克,炙甘草30克,石膏150克。功效:辛泄热,宣肺平喘。主治:肺热气喘。证见咳嗽喘急,发热有汗或无汗,口干渴,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五、温里方:、理中汤:组成:党参6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白术60克。功效:补气健脾,温中散寒。主治:脾胃虚寒证。证见慢草不食,腹痛泄泻,完谷不化,口干渴,口色淡白,脉象沉细或沉迟。六、祛湿方:、八正散:组成:车前子45克,瞿麦30克,扁蓄30克,滑石10克,栀子25克,甘草梢25克, 木通30克, 大黄25克。功效: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漓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藿香正气散:组成:藿香90克, 白芷30克, 紫苏30克, 茯苓30克, 半夏曲60克, 白术60克,厚朴60克,桔梗60克, 炙甘草75克。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中暑。证见发热恶寒,肚腹胀满、疼痛,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脉象滑。、平胃散:组成:苍术 60g ,厚朴 45g ,陈皮 45g ,甘草 20g ,生姜 20g ,大枣 90g功效:健脾燥湿,行气和胃,消胀除满主治:畏寒食少,寒湿困脾。证见食欲减退,肚腹胀满,大便溏泻,嗳气呕吐,舌苔白腻而厚、脉缓。、桃红四物汤:组成:桃仁45 当归 45 赤芍 45 红花 30 川弓 20 生地 60功效:活血祛瘀,补血止痛 主治:血瘀所致的四肢疼痛、血虚有淤、产后血瘀腹痛及瘀血所致的不孕症等。、定痛散: 组成:全当归60克,鹤虱30克,红花3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血竭30克。功效:和血止痛。 主治:跌打损伤筋痛,血瘀气滞、疼痛。、生化汤: 组成:当归120克,川芎45克,桃仁45克,炮姜10克,炙甘草10克功效: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主治:产后血虚受寒,恶露不行,肚腹疼痛。七、收涩方:、乌梅散: 组成:乌梅15克,干柿25克,诃子肉6克,黄连6克,郁金6克。功效:涩肠止泻,清热燥湿。 *主治:幼驹奶泻及其它幼畜的湿热下痢。、四神丸: 组成:补骨脂120克,肉豆蔻60克,五味子60克,吴茱萸30克。功效: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主治:脾肾虚寒泄泻。证见草谷不消,久泻不止,完谷不化,身疲乏力,四肢发凉,舌淡苔白,脉象沉迟无力。八、补虚方:、四君子汤: 组成:党参60克,炒白术60克,茯苓60克,炙甘草30克。功效: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见体瘦毛焦,精神倦怠,四肢无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等。、补中益气汤:组成:炙黄芪90克,党参60克,白术60克,当归60克,陈皮60克,炙甘草45克,升麻30克,柴胡30克。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胃气虚及气虚下陷诸证。证见精神倦怠,草料减少,发热,汗自出,口渴喜饮,粪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或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四物汤: 组成:熟地黄45克,白芍45克,当归45克,川芎30克功效:补血调血。 主治:血虚、血瘀诸证。证见舌淡,脉细,或血虚兼有淤滞。、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黄80克,山茱萸40克,山药40克,泽泻30克,茯苓30克,丹皮30克。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的的潮热盗汗,腰膝痿软无力,耳鼻四肢温热,舌燥喉痛,滑精早泄,粪干尿少,舌红苔少,脉细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