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6629171 上传时间:2020-10-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 政 学第一章 公共财政理论一:公共物品,指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成为公共物品二:财政,从实际意义来讲,是指政府经济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其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第二章 国家分配论(财政本质)一:财政的产生: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国家财政 国家财政类型:1奴隶制国家财政 2封建制. 3资本主义 4社会主义. 要素:1财政主体2客体3.形式4目的二:财政的双重属性 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以阶级为主。 2公共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公共性为主三:财政的本质 国家为主题的分配关系第三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一:财政支出的分类 按经济性质分类: 1 购买性支出:政府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所需或用于国家投资的商品和服务支出。(直接影响生产和就业情况) 2 转移性支出:政府资金无常的单方面转移包括辅助够买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 区别:是否在交换、购买商品行为。 按支出功能分类共17类二: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1绝对量指标2财政支出占GDP得比重3财政支出的增长率4财政支出的增长弹性系数=财长支出增长率/GDP增长率5财政支出的边际系数=财政支出的增长额/GDP的增长额类比财政收入的规模的衡量指标1绝对量的指标2财政收入的增长率3财政收入的增长率4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率/GDP增长率5财政收入的边际系数=财政收入的增长额/GDP的增长额三:财政支出规模的一半趋势:一般情况下是不断增长,是绝对增长。1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随之相应提高。2替代规模效应理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内在因素: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收入提高,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税收上升,故财政支出与GDP上升呈线性关系 外在因素:危机时期政府被迫提高税率,财政支出增加,危机过后之粗会持续较高水平。3经济发展阶段论早期: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重要比重中期:政府投资还在进行,但政府将逐步换为对私人投资以弥补市场缺额成熟期: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支出。 四: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2政治因素,主要体现在意识证据是否稳定、 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 政府干预经济3社会因素,如人口、结业和卫生。 第四章 财政消费性支出一;财政消费性支出的内容及其性质1内容:行政管理费(用于各级机关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支出是财政的核心支出)、国防费、科教文卫费2性质;非生产性、纯公共需要、是财政的首要支出 第五章 财政投资性支出一:财政投资性支出的理论分析 投资系数=1/-=1/边际储蓄倾向01 需求效应: 供给效应:二: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1特点:注重宏观效应 注重社会效应 规模大周期长2范围:非政府部门没有的能力或不愿意投资的项目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和基础产业投资三:基础产业的财政投资定义:是指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基础工业是指能源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基础产业是指为不同的生产者提供共同的生产条件为下游的工业提供能源材料。特点:1基础产业为不同的生产者提供共同的生产条件2基础工业属于国民经济的上游,为下游工业提供原材料3基础产业一般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四: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投资基础产业的基本方式 财政投融资定义: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的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管理,以出资或融资的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方法。特点:1是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 2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3由政府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 4计划和市场机制相结合5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第六章 转移性支出一:社会保障支出定义:国家通过立法实施以国民在分配为手段,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益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的总和。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筹集模式:1现金支付,指当期的缴费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开支,不留或留下很少的储备基金。2基金式:完全基金模式,指当期缴费全部用于当期缴费的受保人。 部分基金模式,指当期缴费的一部分用于当前一部分养老金开支,一部分用于为受保人建立养保储蓄机制。二:税收支出 定义:指税法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或放弃的收入。分类:照顾性税收支出、制度性税收支出形式:1税收豁免 2纳税扣除 3税收抵免 4优惠税率5纳税延期 6盈亏相抵 7加速折旧 8出口退税三:转移性支出包括:1补助性支出 2捐助性支出 3债务利息支出 第七章 财政收入的规模与结构一:财政收入的规模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1经济发展,生产技术性水平基础性的制约作用 2分配政策与分配制度 3价格水平物价水平、产品的比价关系 第八章 税收原理一:税收定义 是指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二:税收原则公平原则:横向原则 纵向原则效率原则:税务原则(包括征税成本、纳税成本、政治费用) 质量效率(集中性指标、侵蚀性指标、时滞性指标、执行性指标)三:税收的经济效率1税收的宏观的经济效率 税成乘数=/1- 最佳税率能兼顾税收的收入和经济增长的税率2税收的围观经济效应 税收的超额负担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四:税负税务转嫁与归宿 税负转嫁:指纳税人通过购入或卖出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嫁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税负归宿:指税负转嫁过程的终点,也就是税收负担的实际承担者。 第九章 税收制度一:从法律角度,税收制度是国家法律或法令形式确定的各种课税办法总称。目的是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从经济角度是一个国家各种税收及要素的共同体系,主要是指各种税种之间的搭配及相互关系。二:商品税的特点 1范围广 2计税依据为流通额 3一般实行比例税 4计算征收较方便三:增值税 定义: 是指对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价格、修理、修配业务,依据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增值额以及进口货物的金额计算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特点:避免重复征税,有效减少偷漏税,实行彻底的出口退税,有利于出口。税收收入不受商品流转环节影响。四:所得税 优点:规定免征额,扣除生计费用,实行累积计算;不存在重复征税;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市场对资源的课税富有弹性。 缺点:计征管理比较复杂,累积课税的方法,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税款和税源受企业利润水平和个人收入水平的制约。 第十章 国债理论一:国债定义:是指中央政府哎国内发行的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2调整经济3筹集建设资金国债的负担与限制: 1认购者的负担2债务人的负担3纳税人的负担4隔代的负担国债的限度: 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GDP60% 45%是警戒线二:国债发行 发行价格:1平价发行 2溢价发行 3折价发行 发行条件:1市场利率证券市场上的各种平均利率水平 2银行利率存款利率 3国债的信用政府信用 4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5政府的经济政策 发行方式:1固定收益出售方式适用于中长期债券,市场比较稳定 2公募拍卖方式适用于中短期国债 3连续经销方式 4直接销售方式财政部门认购者一对一谈判直接卖给投资者 5强制摊派方式特殊时期第十一章 国家预算一:国家预算 定义:是政府的基础的财政政策收入计划,是政府集中和非配资金调整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体制 形式:单式预算-将全部财政收支汇集编入单一的预算表格 复制预算-将国家的全部财政收支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表格 内容:零基预算-所有的财政收支完全不考虑以前的水平,重新以零起点而编制的预算 增量预算-政府预算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以前预算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预算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 原则:公开性 可靠性 统一性 完整性 年度性二:预算外资金 定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而收取 安排和使用的未来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特点:专用型 分散性 灵活性 预算外资金管理:1收费立项审批管理 2收费票据管理 3财政专户管理4单位专用账户管理 5计划和决算管理 6监督管理 第十二章 财政体制一;财政体制 定义:是处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的根本制度 内涵: 1是划分财政权力的范围 2主要处理中央和地方财政集中与分散关系3是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1确立财政管理机构体系 2划分财政管理权责3划分财政收支范围4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 第十三章 财政政策一:财政政策 定义: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知道原则及其相应额措施 目标:1经济增长 2充分就业 3稳定物价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工具:1税收 2国债 3公共支出 4政府投资 类型:A:财政政策对经济周期的调节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指某些在经济自动波动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发挥稳定作用的政策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指某些财政政策没有自助稳定的作用,需要借助外力才能稳定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 汲水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依靠增加一定数额的经济投资使经济恢复活力的政策。 特点:a是诱导经济复苏的政策 b载体:公共投资c政府支出不能进行超额支出使民间投资恢复活动d是一种短期的财政政策。 补偿政策:政府有意识地从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经济波动幅度的财 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 特点:a全面经济干预政策 b不仅包括公共政策的载体还包括各种税收c财政支出可以超额支出 d调节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 B:根据经济政策对财政总量的调节 1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在经济萧条时主要载体是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 2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在经济过热时主要载体是提高税率,减少支出) 3中性财政政策:财政的分配活动时,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既不产生扩张性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效应。一:论述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从经济学角度看,市场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而且是指在无数个买者与卖者之间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商品交易机制。其基本规律是:供大于求,价格下降,库存增加,生产低迷;求大于供,价格上涨,库存减少,生产增长;通过价格和产量不断波动,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市场有效的运行机制是毋庸置疑。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其本身有其缺陷,市场失灵有以下几个方面:1垄断,市场失灵时以完全自由为前提的,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而社会主义国家在市场经济下的作用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其一,所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又说明只是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这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宏观作用,弥补市场失灵,主要是提供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则是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协调国名经济健康、稳定运行。政府干预手段有三个方面: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当然了,政府干预也会失效其原因和表现为: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陷”。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时,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和政府干预要规范化,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二:论述税收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1税收应以公平为本。一般来说,税收公平包括普遍征税和平等征税两个方面。 普遍征税,通常指征税遍及税收管辖权之内的所有法人和自然人。一般情况下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当然在特殊的情况下会对特殊人群以免税的照顾,这不违背其法则 平等征税,通常指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称。具体两个方面含义:一是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同等纳税,即所谓“横向公平“;二是纳税能力不同的人不同等纳税,即所谓“纵向公平”税收公平不仅是一个财政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因为税收作为国家参与和干预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手段,与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密切相关。因而对税收公平的判断还必须从社会经济角度来考察,在任何社会和国家内部,税收政策必须及时协调税收公平与社会经济公平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2、纳税必须考虑效率的要求。 一是指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即较少的征税费用、便利的征收方法等; 二是指征税对经济运转效率的影响,宗旨是征税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也就是有效地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通过征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是更深层次的税收效率。税收作为一种更重要的再分配工具,可以在促进资源配置合理化、刺激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作用,但也可能扭曲资源配置格局,阻碍经济发展。因此,通过税收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3、税收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首先,效率是公平的前提。效率为提供丰富的社会产品提供基础,没有效率的公平是无木之本。故,真正的公平必须融合效率的要求,必须是有效率的公平。 其次,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尽管公平必须以效率为前提,但失去了公平的税收也不会是高效的。因为税收不公平必然会挫伤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甚至还会引致社会矛盾,从而使社会生产缺乏动力和活力。总之,把税制的设计本国的具体情况和长远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显然是对公平与效率两者更高层次的兼顾。三:我国分税制内容、存在问题和如何改革? 1、内容:我国分税制按照征收管理权和税款支配权标准划分,凡征收管理权、税款所有权划归中央财政的税种,属于中央税;凡征收管理权、税款所有权划归地方财政固定收入的税种,属于地方税;凡征收管理权、税款所有权由中央和地方按一定方式分享的税种,属于共享税。 2存在问题:上下级政府之间的事权模糊不清,财政与事权不相匹配。财政收入预算级次的划分不够规范,国地税收征管不协调,地方税收体系越来越弱化,地方财政收入的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税收立法滞后,地方政府没有相应的税权,税收管理制度不健全。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3措施:、一步明晰上下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合理划分各级财政收支范围、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征管权限,尽快建立和完善地方税收体系,确保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都有相对的税源基础,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强化税法建设,及时修改、完善或出台相关税法、进一步完善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在分税制的条件下,合理确定转移支付制度,已成为调整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实现区域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四:针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该实行什么样的财政政策?经济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发展建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体制条件,宏观调控经验不断丰富,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东部地区创新发展能力增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发展潜力不断释放;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依然存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提高;财政收支状况良好,金融体系运行稳健,社会资金比较充裕。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更加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水利、地质找矿等的支持。更加注重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继续控制楼堂馆所建设规模和标准,压缩大型运动会场馆建设投入。全面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实施结构性减税。认真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继续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进行清理、整合和规范。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继续妥善处理存量债务。进一步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坚决禁止各级政府以各种形式违规担保、承诺。同时,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力资源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