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校本课程说课稿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校本课程说课稿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学校本课程说课稿1一、说教材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二、说教学理念1、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2、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说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想它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2、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根据其它的化石推想成因,学习有依据的合理的进行想象,培养想象能力。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四、说教与学活动步骤(一)整体把握课文,进入语文实践教师出示文中“琥珀”的图片,学生围绕这块琥珀,说一说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随着学生的汇报,抓住琥珀的样子与它的价值这一段落,学生进行朗读,发现“想象”和“推测”两个词语,并理解意思。随之和科学家一起合理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二)探究学习,在语文实践中想象这一环节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想象能力的体现。1、教师请学生看着这块琥珀,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科学家,推测琥珀的形成会想到什么?2、学生会想到要有松脂包裹两个小东西,而松脂的形成必须是在炎热的夏天从松树上渗出。这样学生再来读课文可以找到许多相关琥珀形成过程的语句。3、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说一说它们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4、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块琥珀的价值还在于同时有两个小东西被包裹在松脂球中,使人们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教师演示:用一大滴松脂来包裹一只苍蝇和蜘蛛,学生发现这并不能做到。因为苍蝇和蜘蛛都会在松脂落下来的一瞬间逃离。此时学生的兴趣会很高涨,教师借势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学生发现科学家推测苍蝇轻松得意,所以丧失了警惕,没有注意身边的危险。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苍蝇当美餐,就忘记了所处的环境。这为下文松脂把它们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这样学生感受到科学家推测过程的合理,那一瞬间是在绝对自然的情况下发生的。5、这时,学生对科学家的合理想象,严谨思考产生佩服之情,教师播放松脂球形成的动画,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再来朗读这个被推测出来的小故事,情感会自然流露。6、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要经历沧海桑田的巨变。(三)课外延伸,进行综合性学习1、学生结合科学家的想象与查找的课外资料,再来想想这块琥珀还有可能形成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比较,会感觉很难想象出新的过程,由此更加敬佩科学家想象的合理。2、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出示“柏抱槐”图,学生小组讨论它的形成过程,要做到想象合理,课后练习写出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科学小品文。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造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小学校本课程说课稿2一、说教材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18课。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课文依据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分成三部分,即使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单元训练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位美感。二、说学情学生即使年龄较小,但 雷雨是夏天很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细心的学生都会说出雷阵雨的一些特点,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让学生欣赏多媒体课件,显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到了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新课标”理念和学生的实际的情况,我拟定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1、认知目标: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 雨前后的不同景象。3、情感目标: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识字、写字。2、朗读课文,想象雷雨前、中、后的不同景象。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1、有感情朗读课文,想象雷雨不同时段的景象。2、积累拓展,写观察日记。四、说教学方法:依据上述的教学目标,结合两个小专题,我主要采用了三种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教学;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这种教学方法的确定既能解决引课中存在的低效行为,也能较好的解决师生互动中存在的低效行为,落实了小专题。2、朗读想象感悟;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我借助学生生活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对文本展开自主阅读。通过读,学生与文本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着课文原汁原味的语言,培养着学生的语言的感觉;通过读,课文规范的语言储藏在了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学着,读着,感悟着语言,仿佛置身与那场雷雨中。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语言,感悟了语言,积累了语言。3、师生合作学习。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老师的帮助,在教学中我采用师生合作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指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感悟能力。也能很好的解决师生互动中存在的低效行为。五、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一)导入:1、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雨家族中最威猛的一员:雷雨(课件出示雷雨动画景象)这节课让我们更深入的认识一下雷雨吧。(板书课题)2、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动画,边听边回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雷雨的。板书:雷雨前 (1-3)雷雨中 (4-6)雷雨后(7-8)意图:1、本环节利用动画创设情景导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2、复习导入新课,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解决引课中存在的低效性。(二)课件出示这节课学习目(1)认识这节课生字,会写这节课生字。(2)有感情朗读课文,能想象雷雨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3)拓展练习,能写观察日记。意图:本环节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有所了解,便于更快进入学习。(三)朗读感悟:1、默读课文,划出雷雨前有哪些景色?课件出示雷雨前图片:(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压的妙用,感受乌云来势汹,厚重,有压迫感。)(2)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3)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忽然的妙用,感受雨前风来的急;体会垂的妙用,感受蜘蛛的害怕。)(4)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利用音响转纽表现声音的变化。(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越越句式的妙用,感受闪电、雷声的变化。)学生交流,课件适时出示:乌云大风闪电雷声2、老师读雷雨中的段落请学生交流有哪些景象。学生交流课件出示雷雨中图片及雷雨声,帮助学生想象理解。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3、请同学朗读雷雨后的段落,看看描写了哪些情景。(1)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2)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了起来。(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挂的妙用,感受彩虹像一条绸带挂在空中,十分美丽;体会坐的妙用,感受蜘蛛的悠闲和愉快。)学生交流,板书出示:太阳、彩虹、蝉、蜘蛛、青蛙课件出示雷雨后情景图片,帮助学生感受雨后美景。面对这么美的景象,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现在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意图:1、本环节的设计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向学生展示雷雨不同时段景象,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2、让学生交流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适时指导,体现了师生的互动合作。3、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重点字、词的运用,以读促悟,落实学习目标,解决生生互动中的低效性。(四)朗读想象:1、多么神奇的雷雨啊!请同学们想象自己就是图中的小朋友,面对雷雨的景象是怎样的心情呢?用你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吧!课件出示雷雨不同时段景象图片。图1: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空中狂风怒吼、大雨哗哗、树枝乱摆;小朋友关上窗户欣赏雨景。图2:蓝天白云、彩虹高挂、空气清新、树木新绿,小朋友惊喜若狂。2、你喜欢课文的那部分?用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3、请同学展示朗读。教师朗读师生评议,教师指导学生对他人的朗读做出合理评价。意图:1、在上一环节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2、师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展示朗读,再共同评议,活跃课堂气氛,解决生生互动的低效性。(五)写字指导:1、课件出示12个生字,指导学生认读。2、教师范写“彩、越、垂”,提示书写要领。“彩”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起笔处要在一条垂线上,第二撇起笔处在横中线上;“越”半包围结构,走的一捺要写舒展,长一些,上面的部分不要写作成;“垂”中间宽,上下两头窄,第一笔撇要短而平,下面的四横长短不同。3、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提示书写姿势。意图:二年级学段写字是教学重点,本环节的设计将教师的示范指导与学生的练习结合,使写字教学落到实处,达到教学目标,落实课标精神。提示书写姿势,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解决了师生互动中存在的低效性。(六)课堂小结:1、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雷雨有了认识,其实大自然是一副多姿多彩的画卷,还有很多神奇的景象呢。就请大家做个有心人,去欣赏她吧!2、让我们向小作者学习,也来写写天气日记。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以精炼的语言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布置任务,给学生拓展的空间,帮助学生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落实了教学目标。小学校本课程说课稿3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小学课文草原这一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上好这堂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把握教材联系,深入领悟教材小学课文草原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范文,在本组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求:一是读懂课文,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二是品读课文,谈出自己的见解。三是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把什么比做什么。四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我设计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字词,理解句子并体会思想感情;了解草原的辽阔壮美,受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尝试谈出自己阅读时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教学的重点。二、强调以人为本,灵活选择教法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选择教法,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运用以下教法:(一)导读法。导预读,激发学习兴趣;导感知,理解清文章条理;导理解,尝试自读自悟;导运用,注重知识迁移。一句话,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施教之功主要体现在导读二字上。(二)演示法。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诵。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了借鉴,具体生动的图像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三)谈话法。在教学中的分段学习、理解内容等过程,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收获。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识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三、强调自读自悟,大胆更新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同时,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二)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我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一句,我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体会作者见到河时,那分惊喜,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三)读书方法指导:我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说出自己见解;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析表现手法,用以指导写作。四、强调大胆尝试,优化教学程序本课时教学,我注重让学生大胆尝试,自读、自语、自动地发展。(一)尝试预读,激起阅读兴趣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美景的图片,上课时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再放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想象,最后依据预习中提出的要求,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尝试着在旁边注上自己的体会。(二)尝试感知,理清文章条理1、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理清条理: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三)尝试感悟,谈出自己见解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学生大胆尝试,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则点拨关键处,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讨论,你认为哪句话最美?美在哪?2、仔细品读课文,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收获。3、尝试有感情朗读,体会草原的辽阔壮美及作者喜爱之情。这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一些重点词句。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都像很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用比喻的,把羊群比作大花,具体恰当地描绘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四)尝试运用,注重积累、迁移。1、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仔细读一读,说一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2、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用上打比方的表现手法。本堂课,我重点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没有繁琐的一问一答,没有教师琐碎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小学校本课程说课稿4一、说教材:以“健康第一”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按照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年龄特点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体育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体育教学的实用性。五年级的投掷教材在田径教材中占有较大比重,也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项体育活动。它是一种以上肢运动为主,结合下肢协调配合的一种身体活动。二、说教法:从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 和老师大多不喜欢上投掷课,主要是学生的安全问题不好解决,还有就是学生嫌练习的形式单调乏味。如何才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练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品质呢?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以实心球贯穿全课,设计了“攻占堡垒”、实心球的投远和高度、搬运接力跑等一系列有益的小游戏来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重点定为全身协调用力,教学难点定为出手角度掌握。三、说学情:我校五年级(1)班学生共有49名,其中男生28名,女生21名,男女比例适当。五年级的体育教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的学习,学生对于体育教学过程有所了解,学生对体育运动具有良好的参与意识。身体素质较好,运动技能一般,同学之间团结合作,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与四年级相比越发的明显。要做好场地的设计与布置;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安全隐患的预防;学生自由组合时要安排负责人。四、说教学目标:1、运动参与目标:积极活泼地参与体育,并表现出全身性的活动。2、运动技能目标:学习“单手肩上推实心球的动作方法”,知道用力顺序,通过多种练习体验合理的出手角度。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虚心好学的良好品质,树立安全健身意识。五、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手臂、腰部和腿部的协调能力。教学难点:能否通过讲解,让学生自悟,最后达到理解和融会贯通。本次教学为投掷第一课时,在四年级投掷的基础上,根据五年级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结合投掷教材内容。充分利用体育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的过程中掌握动作技术,同时利用“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六、说教学过程:1、课堂常规:师生问好,检查服装宣布本节课教学内容及学生自己应注意的事项。2、游戏导入:攻占堡垒攻占堡垒方法将学生分为人数相等的两组,相向而立。持球,以地滚球的方式,使实心球滚到对方的场地,对方拦截后将球滚回。游戏结束后,阵地上快者一方为胜队。、基础动作教学。想一想还有哪些方法能将球安全的投出。在学生的投掷动作中发现原地单手肩上推实心球的动作。教师找学生做原地单手肩上推实心球的动作。出示动作方法:(以右手为例)右手持球于肩上,身体侧对投掷方向,左脚在前自然站立;左臂自然置于体侧,眼看前方远处或标志;听到口令后,抬肘、拧腰、挺胸猛力将球向前上方推出。教师示范正确动作。学生模仿练习(徒手),教师纠正错误动作。实心球练习,采取对推练习方法。师生评议动作,指出动作的优点和不足。小组探究改正的方法并示范。小组交流展示:、难点教学。实心球过线练习:将实心球推过横线,分三次。第一次低线离地50厘米左右,第二次中线150厘米左右,第三次高线280厘米左右。分别要求学生利用侧推实心球的方法将球推过线。学生进行比赛,教师记录每次比赛的成绩。师生分析比赛结果,高线的距离最短,低线的距离其次,中线的距离最远。小组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成绩。小组间交流分析结果,得出实心球的投掷的出手角度要适合,过高、过低都不会有好的成绩。再练习,并请学生做示范。、趣味练习。游戏:增砖添瓦法每组第一名同学拿一个垒球,游戏开始后,第一名同学跑出,取一颗实心球并和垒球替换,然后跑步将实心球放到队尾指定地点,之后在队尾取一个垒球交给第二名同学。如此轮换。规定时间内运送最多一组获胜。进行一次尝试比赛,熟悉比赛规则及过程。监督比赛过程,及时纠正。正式进行比赛。调节赛场气氛。公布比赛结果,对优秀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落后的学生。3、恢复身心。抓手指:两人一组活动,猜拳挑先。被抓住的同学,下一组负责“抓”。对本课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性评价。七、说学习效果及自我评价。1、本节课的体育教学,以游戏为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氛围中完成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等领域的教学目标。如“攻占堡垒、增砖添瓦、抓手指”等活动。2、教学过程中,能够照顾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需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了教学。设计了自主尝试、小组讨论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小学校本课程说课稿5一、说教材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这一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以及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 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等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3、 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4、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白杨的特点及爸爸的心愿。难点: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二、说教学方法:(1)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会白杨的品格。(2)运用朗读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引读,品读,分角色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等,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3)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三、说学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圈点法,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旨;运用朗读法、讨论法,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四、 说教学程序:本课我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研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的心愿,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现在我重点讲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一) 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上课,首先播放阎维文演唱的歌曲小白杨,学生会唱的跟着一起唱。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你觉得歌曲中的小白杨怎么样?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动听的歌声,和文中的父子三人一起踏上开往新疆的专列,认识一下戈壁滩上的白杨树,欣赏歌曲,不仅使学生身心愉悦,而且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情感的基础。(二)品词析句,理解白杨的品质特点。1、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白杨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划出来,用心品读。在这里要给足学生自学的时间。2、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全班交流。第211自然段这一部分,学生交流时我打算这样来处理: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朗读来展现自己的感悟,指导学生抓住“多高”“大伞”“多直”“这么直”“这么大”等词语体会白杨树的高大挺秀,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语。第12自然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我这样来组织教学:(1)课件出示爸爸的话语,学生自读自悟。(2)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传达出来。(3)说说从爸爸的话语中,你听明白了什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白杨树的特点,板书: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坚强不屈。(4)让学生说一说祖国建设还有哪里需要白杨,然后教师激情引读:堤岸需要它护堤时,它就在那儿荒山需要它绿化时,它就在那儿戈壁需要它挡沙时,它就在那儿城市需要它美化时,它就在那儿通过反复吟诵,学生完全浸润在了课文的语言之中,虚心涵咏,以读见悟,熟读成诵,白杨树的品格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灵深处。(5)在读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白杨树说几句话,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此时定能有感而发,真诚地赞美白杨。(三)激发想象,领会建设者的崇高精神。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我让学生轻声朗读课文的第1416自然段,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在交流14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想想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通过猜测、师生对读了解爸爸的心愿,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地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给边疆。(板书:无私奉献。)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由“知道”推及到“不知道”,由表层体会到深层,加之师生对读激起的情感共鸣,使学生逐步领悟了文章的深刻内含,使文、道得以统一。文章的最后一段,我让学生钻研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有: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微笑?3、那棵大白杨象征的是谁?小白杨又是谁?学生在讨论释疑的过程中再次体会了爸爸的内心,同时明白了文章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然后说:“同学们,新疆有许多像爸爸一样的白杨树,祖国各地也有许多像爸爸一样的白杨树,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无私地奉献着,你知道他们都是谁吗?”学生交流后,出示诗歌帐篷,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在整个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由读到悟到写,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历练语言、宣泄情感的平台。(四)拓展延伸,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学们,新疆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件出示今日的新疆面貌。告诉学生如今仍有一批批祖国的好儿女,源源不断地奔赴新建,相信东西部的差距也一定会越来越小,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问学生:读了白杨一课,目睹了西部建设的辉煌成就,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安排这一环节,是想在学生心里种下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种苗,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统一。(五)布置作业。学生可以针对个人情况任意选择1、读完课文,你肯定有很多感受,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来。2、续写兄妹二人在新疆的生活和为新疆做出的贡献。3、阅读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五、说板书:这样的板书突显了白杨和边疆建设者共有的崇高品格,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小学校本课程说课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