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主观题

上传人:daj****de2 文档编号:16364915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招教主观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招教主观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招教主观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一堂好课要做到教学合一,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 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于学的法子。第三,做先 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且先生还要拿出自己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比较。根据 陶行知的教学内容,分析如何做到“教行合一” (15 分)教师要做到“善教 善教” 一、教师要做到 善教 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要有扎实的基本 功,丰富的学识,要以教育理论做指导,使自己具 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精湛的教学技能。其 次,善教”应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即以学的角度来研究教,做到教为学服务。 “善教”还应体现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勤学 勤学”,必须做好“转 变 求 。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 勤学 ,必须做好 转”“变”“求”。“转”即转被动接收为主动探求, 。 “变”即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我学”。求”即要求,要 求学生平时做到“四勤” 勤于读书,开阔视野,勤于思考,拓宽思路,勤于动手。 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学会 学会” 三、 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 学会 产生学习飞跃让学生“会学 会学” 四、 产生学习飞跃让 学生 会学 “善教”是教师的事,是基础,“勤学”是一种动力,“学会”是关键,“会学” 才是目的。一个学 生只有“学会”知识,才能融化知识,产生学习飞跃“会学”, 总之, 总之,“善教”是基础,“勤学”是动力,“学会”是关键,“会学”是目的。 授人以 鱼不如授之以渔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 如传 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 之 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教行合一 陶行知 现在的人叫在学校里做先生的为教员,叫他所做的事体为教书,叫他所用 的法子为教授法,好象先生是专门教学生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 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之外,便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 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象是学的事体,都被教 的事体打消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象教校。这都是因 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的就将教和学分离了;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 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依我看来,教学要合一,有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大凡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 记它,把那活泼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先生好象是书架子、字纸篓之制造 家,学校好象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第二种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 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了。不象从前拿学生来配书本,现 在他拿书本来配学生了。他不但是要拿书本来配学生,凡是学生需要的,他都拿 来给他们。这种办法,果然比第一种好得多,然而学生还是在被动的地位,因为 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 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既然不能与学生一 齐发明,那他所能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的。况 且事事要先生传授,既有先生,何必又要学生呢?所以专拿现成的材料来教学生, 总归还是不妥当的。那么,先生究竟应该怎样才好?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 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 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 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 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 题。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界 上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自得”,也就是 现今教育家所主张的“自动”。所以要想学生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 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 专门勉强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 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 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所以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 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 二个理由。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 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看他书房里书 架上所摆设的,无非是从前读过的几本旧教科书,就是这几本书,也还未必去温 习的,何况乎研究新的学问,求新的进步呢!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 步了。这也是教学分离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是一方面指导学生, 一方面研究学问。如同柏林大学包尔逊先生(P.Paulsen)说:“德国大学的教 员,就是科学家。科学家就是教员。”德国学术发达,大半靠着这教学相长的精 神。因为时常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这不但是教诲丰富,学生能多得些 益处,而且时常有新的材料发表,也是做先生的一件畅快事体。因为教育界无限 枯寂的生活,那是因为当事的人,封于故步,不能自新所致。孔子说:“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真是过来人阅历之谈。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 倦;否则年年照样画葫芦,我却觉得有十分的枯燥。所以要想得教育英才的快乐, 首先要把教学合而为一,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三个理由。总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是教学合一的三种理由,第一种和第二种理由是说 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先生的学联络。 有了这样的联络,然后先生学生都能自得自动,都有机会方法找那无价的新理了。2 孙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看到学生对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还没有一些不同的见解,他立刻提问 了一名学生,但发现学生回答得不正确,就匆匆否定了学生的说法。这时候想发表意见的学 生更加多了,但是孙老师为了不影响本节课的进度,不管学生的问题,继续讲解下面的一个 内容。根据课堂“创设”与“生成”的关系来分析一下孙老师的做法。(15 分) “预设”就是指根据文本和学生状况而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一旦师生合作默契,教师的“预 设”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就可按预先计划实践,有时还能有意外的收获,掀起一个个 教 学过程的“高潮”,这样的课堂应该是成功的课堂。 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对学生生发的问题进 行价值判断,在认为必要的时候临时改变教学预 设,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的,那才是真 正实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那里 发现新问题,或由学生提出新问题而改 变预设方案,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成”。 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以正确而先进的教育理 念为指导,具备丰富厚实的学科素养、 扎实的专业技能,多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 总结,在完成了生成性课堂的中设计后, 要及时作好后设计,积累经验。所谓“动态生成”就是指在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心灵对接、意见交换、思维碰 撞、 合作探讨,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 学习主 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方式而呈现出不同的生成价值。 动态生成 的课堂是开放的、互动的、真实的、多维的,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 互动的交往,乐于平等对话 一、互动的交往,乐于平等对话 课堂的生成, 二、课堂的生 成,基于精心预设 (1)由教案走向学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应是一份“学案”,要 树立“为了每个学生充 分发展”的备课观,把关注点转向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情感与 价值观上。 (2)由“静态教案”走向“动态教案” 创生的价值, 三、创生的价值,源于 恰当引导 1、开放的课堂,鼓励全程质疑 2、多维的课堂,敢于追求真实 要大胆驾驭动态课程资源,灵活地将生成性问题演化为愉悦的教学情境,在努力达到课前预 设性和课上生成性的有机统一的前提下,实现单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实现以学生发展为 本的教育目标。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两点简要说说: 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预设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制约着教学预设;课堂生成反映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决定了课堂生成。教学预设制约着课堂生成,课堂生成反作用于教学预设,二者是 辩证统一的。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 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 有留白的预设。我们的“预设”要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 而“预设”。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预设需要教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预设的资源要丰富,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学生基础和心理以及相关教学资 源都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准备。 预设的目标要合理。教师对自身预设活动目标要深入理解,要考虑怎样让学生走在过 程中,学生够不着目标时,要根据过程的再展开设定过程性目标并及时对目标进行进行选择 与协调。 预设方案设置弹性问题,留下弹性时空,使预设空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探究。 关注预设、生成等的问题,不可避免会出现意料之外的事,我们教师应该针对问题,采取多 样化方式加以解决。不死搬硬套,不随意跟着学生的思维走。 强调预设活动的结构化和合理化,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 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教学设计要为动态“生成”而“预 设”,使教学尽可能的在“预设”之内“生成”要正确处理好活动中的预设与生成性的问题 动态生成是课堂预设的升华。华东师大的吴刚平教授说:“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 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真实的课堂应该让 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而不是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牵着学生鼻子走。 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教学活 动,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 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2、通过教学实践,寻找预设与生成的最佳交融点(1)通过教学实践,开展多种课型的研究,创设多种情景,找到学生真正关注的“热点”;(2)设计半开放的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寻找到“预设”与“生成” 之间内隐的“相通点”;(3)收集分析具体的教学案例,摸索出 “预设”与“生成”之间相互促进的着力点。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把另一 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 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 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可见,破窗给人传递 了不良信息。这实验后来被人称之为“破窗效应”。谈谈“破窗效应”对于班主任开展班级管多理工作的启示。谈谈你对“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的理解?基础教育大力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变传 统的“讲堂”为新理念下的“学堂”,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下 面我就谈谈在教学中我是如何做到“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的。传统教学中学科考试的分数和升学率是评价教育质量的重基本建设标准,它过分强调 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评价。新课程理念 倡导评价应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第一,要 转变评价观念,由重视语文、数学的评价向重视全面评价、特长评价发展。第二,评价与学 生学习活动紧密结合,体现真实性,使学生感受到评价的激励作用。第三,坚持评价方法灵 活化,除纸笔考试评价外,还应采取口头评价、书面量定评价、趣味性评价(奖励五星、小 红花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第四,评价应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对学生不造成威胁,形 成互动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评价学生,应以积极乐观的态 度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教师面前无差生”、“每一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正视 差异,善待差异”,为学生的潜能开发提供多元发展的机会。总之,“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为我们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创 新平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成为发现差异,因材施教,培养特长,树立自信的教育。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 教”为话题谈谈你的理解。我认为,道德不是单纯由“教”得来的,但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环境中养成的。我认为道德养成途径有三条:基本知识的传授;专门的道德知识的教授;榜样的树立与 环境的习染。这三条途径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由于人的 社会属性,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化进程和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家长、教师、同伴、媒体等) 的影响,社会氛围无疑在个体道德认识和情感体验及价值判断中占重要地位。关怀理论注重 人的情感的关注与培养,通过关怀与理解营造一个充满温情和人文精神的环境,经验会在个 体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使个体更有可能在看待和对待他人时充满温情。其次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里的基本知识是指除专门的道德知识以外的知识,并且是指 在学校中进行的有组织地学习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活动课程知识。虽然各个学科 有各自的主要教育目标,但道德教育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隐含其中普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 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对道德的情感体验。如对汉语的学习,使个体 常常会沉醉于其优美的文字,产生对祖国独特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极有可能在社会行为中 转化为维护社会公德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对一般知识(非德育知识)的学习,可 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转变其思维方式,使其自然而然处于一种高姿态。因而,对社会甚至 整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宏观的把握,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暂时的利害和个人的得 失,从而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境界。活动课程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也把道德实践包含在内, 使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更全面。再次为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知识偏重于“教”而非“育”,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结 与体系化,是独立的德育过程。这种专门知识自成体系,是有意的研究结果,对于培养受教 育者道德意识,规范受教育者行为有一定作用,但易流于教条主义和口号化,使人产生厌烦 甚至抵触情绪。道德是每个人所应追求的品质,但其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课。学 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应提供良好的氛围。不但在知识传授、课 程设臵以及学校氛围营造上下工夫,而且要给学生道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