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期第7讲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6207469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30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期第7讲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期第7讲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期第7讲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九世纪下半期到二十世纪初的欧洲金融,英国银行体系的集中化与稳定性,1862年英国议会通过公司法案对原来的股份公司法律进行修正,英国股份制银行的发展进入新阶段。根据该法案:公司股东仅根据他持有公司股份的份额承担责任,公司发行的股票也不必载名持有者的姓名。 由于股东的风险被限制于其所持有股份公司的股份,而且股票转让买卖更为方便,鼓励更多的投资者要购买公司股票,使现有股份公司扩充资本金的难度降低,对于股份制银行也是如此。 新公司法实施后仅7年时间里,London & Westminster的股本金就翻了一番,由1百万英镑增加到2百万英镑,London & County Bank的资本金同期由60万英镑增加到1百万英镑。,股份制银行的稳定成长与公司法律的改革,更推动新的银行成立,也推动许多私人银行转变为股份制银行或与股份制银行合并将。 1865年,经营历史很长的Parr Lyon & Co.改造成股份制银行,伯明翰老的Taylor & Lloyds银行变成Lloyds Banking Company Ltd.(1889年为Lloyds Bank Ltd)。在英国铁路融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大商人银行Glyn Mills & Co.也于1885年成为一家股份制银行公司。1892年,已经有2百年历史并且专为贵族和皇室服务的私人银行Coutts & Co.也改造为股份制银行公司。 最重大的改造发生在1896年,伦敦的银行Barclay Bevan Tritton & Co.控制下的20家私人银行合并后成立股份制银行Barclays Bank Ltd,其初始资本金就有3百万英镑,一开始就是大银行。,股份制银行的成长带来了英国银行体系19世纪后半期空前的银行业集中进程,也远远超过同期其他国家类似的发展。 在1862年公司法案通过到1890年巴林银行危机期间,英国银行业发生了138起合并,其中股份制银行收购了66家主要小型私人银行与40家比较大的股份制银行。劳艾德银行的并购更是达到创记录的水平,1865到1914年期间收购了不下50家的银行,其中许多被合并的银行本身就是多家银行合并后形成的。 并购进程不仅是大银行收购中小型银行,或中小银行之间进行合并,而且时有大银行之间的合并。第一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银行合并是主要在伦敦经营的London & Westminster与主要在地方经营的London & County Bank于1909年合并形成了London County & Westminster Bank。19世纪90年代中期时这两家银行分别是英格兰的二和第三大银行,曾经大规模进行并购的劳艾德和巴克莱超过它们后,两家银行为应对竞争实现优势互补而决定合并。,大银行也借并购浪潮向伦敦集中。1866年,National Provincial Bank放弃了盈利性好、规模比较大的40万英镑钞票发行业务以建立伦敦分行。一直局限于英格兰中部经营的劳艾德银行在1910年将全部的总部业务迁到伦敦,以后其他银行也效仿它向伦敦转移。 在这个并购进程中,银行业的结构在快速地由单一银行向分支银行转变、由钞票发行银行向支票发行与存款吸收银行转变。1880年时英格兰和威尔士仍然有大约157家发钞银行,到1900年,106家银行中仅55家仍然发行钞票,到1914年末,仅剩11家发钞行,1921年劳艾德收购Fox Fowler and Co. 后乡村银行的钞票发行彻底终止。 经过并购浪潮的洗礼,英国的银行机构数量大幅度减少,1844年时存在的2千多家股份制银行到1913年仅有43家是独立的机构,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经形成了“五大银行”(巴克莱、劳艾德、国民Provincial、米德兰和西敏寺)主导英国银行体系的局面,英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进入19世纪下半期,英国的银行业一直保持着比较好的稳定性,没有出现该世纪前期时常发生的银行业危机。这种稳定性得益于几个方面因素的作用。 第一个因素是银行重视流动性管理。在没有专门的银行业法律的情况下,英国的银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业务活动规则,其核心是强调银行的流动性。这个行业自律性规则中有两个比率要求:一是现金比率,要求现金形式和在中央发行银行处信用余额形式的资产保证至少要达到10%;二是流动性比率,要求以现金和银行券余额、国库券、在其他银行的拆借余额以及可在中央发行银行贴现的一级贸易票据形式的资产保证至少要30%。 这两个比率被银行界普遍认为是“神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20年里,五大银行的现金比率都在13-15%,流动性比率经常是在40%以上,很少低于30%。,第二个因素是银行业职业培训的发展。在18世纪后半期,许多银行仍然是准银行,除了银行业务还做的别的生意。到1826年,专业银行家是主导者,但许多银行家还是相对无经验的,没有一个传授成型“良好银行业做法”知识的机构,银行的生存取决于合伙人的业务才智、吸取其他银行家的教训以及运气。 随着银行业逐步成为成型的行业,有普遍认可的职业生涯结构和最基本的员工技能培训,银行家也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宣传和传播稳健业务实践符合业界共同的利益,他们从较早期就开始出版专门的银行业刊物(如1844年首次发行的银行家杂志(Bankers Magazine)以及关于实际银行业务操作的教材(如1843年Dalton的银行职员(Bankers Clerk)等等,这种类型的出版物在19世纪后期越来越多,而且内容更加丰富实用。 1875年苏格兰成立了银行家协会,1879年英格兰成立了银行家协会,这些协会提供银行员工教育培训的顾问服务和监督,组织从业资格等职业考试。 第三个因素是英格兰银行逐步成为中央银行,承担起英国货币市场稳健性的责任,愿意为处于流动性压力下的银行提供资金,创造了稳定性的重要元素。,英国证券市场的新发展,1850年时,伦敦证券交易所已经是世界最大、最重要的证券交易所,这主要是当时英国经济实力与活力的反映。虽然确实存在国际性影响与联系,但国内投资者和借款人的需要更为重要。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取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支持其成长的动力越来越多地来自国际而非国内。虽然国内证券业务继续为其会员提供庞大、不断扩张的业务,但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外国证券和外国客户的迅猛扩张所超过,尤其是美国证券的交易在1850-1914年期间成为伦敦证券交易所重要的业务领域。 1911年时曾有美国的观察家指出,伦敦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上唯一真正的国际市场,其触角覆盖地球的各个部分。,1850年时,英国人拥有的全部资产中金融资产占39%,金融资产包括抵押贷款、存款、贸易信贷以及政府和公司债务(证券)。到1912/13年,金融资产的比例已经上升到64%。 在金融资产的迅猛增长中,增长最为快速的是可转让证券。1850年,金融资产的56%是本国与外国债务,其中的多数是可转让的,1913年时已经达到总金融资产的64%,尤其是这一时期外国资产的比例从8%提高到28%。 总体而言,金融体系越复杂证券形式财富的比例越高,由于持有人与发行人的相互方便性。据估计,世界的可转让证券存量由1878年的67亿英镑增加到1910年的230亿英镑,在通货紧缩时代按当前价格增长了近3倍,其中大约1/4在英国投资者手中。 随着证券受欢迎程度的提高,英国的证券投资者人数也增加。认真的证券持有者在1870-1914年期间从25万增加到1百万。19世纪中期时多数投资者集中于持有政府或铁路证券,到1900年时国内外工业、商业、采矿业和其他行业公司的股票和信用债券已经比较流行,当时的投资者平均持有7到8只证券。,虽然直接投资证券的个人在总人口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但个人的间接投资参与被投资机构极大地拓宽。 股份制银行、保险公司和投资信托在将越来越大比例的储蓄导向证券过程中是最重要的机构,而且越来越以职业的方式行为。 以保险公司为例,已经不是将其多数保费收入融通到国债与土地抵押贷款,而是投资于更加多元化国内外证券组合,英国人寿保险公司资产中证券的比例从1870年的24.4%提高到1913年的50.6%。随着这些金融机构的重要性提高,多样性增强,形成了致力于证券组合专业化管理的金融机构群体。 这些发展进一步使证券市场的运行复杂化,因为这些新兴、大型机构投资者的要求和活动与个体投资者和过去的私人银行大为不同。,1850年以后,通讯革命、全球商务的交叉流动以及国际投资的世界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近半个世纪里使伦敦证券交易所具有高度的世界性特征,外国证券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尤其是外国政府债券与外国铁路证券和股票。 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中外国证券的比例在1853年时还不到10%,1873年时外国证券占到其总市值的35%到40%之间,1893年后超过50%,到1914年,伦敦证券交易所全部上市证券的一半是外国证券,不包括那些利息在海外而不是在伦敦支付的外国证券总额达到17亿多英镑,如果包括进去总额将达到67亿英镑,或者是全部上市证券价值的60%。 当时世界上约1/3的可转让金融工具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伦敦证券交易所成为世界上最有国际性的证券交易所。,随着世界范围银行业经营的不断成长,世界各地银行的闲置资金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国际金融中心,这种资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已经达到了非常大的比例,而且银行急切地想使这些资金得到短期运用。 由于国际金本位制下汇率的稳定性,这种资金的运用并不限于本国中心,而是被吸引到国际中心,在那里这些资金可以更容易地、有报酬地使用。伦敦是这个过程的中心,不仅吸引了布列颠和帝国内银行的资金,而且还吸引了西欧、拉美、日本和美国的银行资金。 有人估计,这种资金在伦敦的供给到1914年时达到19亿英镑。这就需要有活跃市场并提供稳定收入的证券,如政府和铁路债券。伦敦证券交易所市场非常有深度和广度,如果要偿还贷款而卖出证券,其实现非常容易快捷,不扰动市场。,虽然伦敦是世界最大与最有国际性的证券市场,但1914年之前并不是在所有领域都处于霸权地位。 在国内,面临着来自众多地方证券交易所的竞争,其中哥拉斯格、利物浦证券交易所最为重要。这些证券交易所继续服务于当地公司的债券和吸引当地投资者的证券,即使这些证券也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哥拉斯格证券交易所为苏格兰的证券提供了一个市场,也为海外矿业公司股票提供了一个活跃的市场,这些股票在当地被广泛地持有。 不过这些地方交易所与伦敦证券交易所之间以及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每个地方性交易所都日益地受全国性投资的推动,经纪商和交易商使用电报系统和电话系统创造了各证券交易所之间的联系网络,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市场间交易活动。,法国的银行业革命,1848到1852年期间,两家大银行的成立是法国“银行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对法国银行体系有决定性影响。 第一家大银行是1848年3月创立的巴黎贴现银行,与之同时还在全国成立了68家贴现银行,以重振被经济危机和“二月革命”摧毁的信贷机制。其资本金为2千万法郎,其中2/3是巴黎市债券和国库券,1/3是股东认购,因此是一家半公共性的公司,经理人员由财政部长任命,业务运营则是私人性的,通过贴现票据向贸易商和工业企业发放信贷。 1854年这家银行被改造成纯私营股份公司,资本金2千万法郎,很快成为法国最重要的银行之一,既从事常规银行业务也从事投资银行业务。1860年以后还在上海、孟买、香港、横滨和伦敦设立了分行以不断扩张业务。后来由于经营出现严重问题1889年时濒临倒闭,在政府支持下进行重组,改名为巴黎国民贴现银行成为一家存款银行,在发行业务中也非常活跃。,第二家大银行是1852年成立的动产信贷银行,资本金为6千万法郎,是仅次于法兰西银行的法国第二大银行。这家银行是欧洲划时代的银行模式。动产信贷银行这个概念一直专指投资银行、商人银行和混合银行的大杂烩。 法国成立动产信贷银行是经济因素与政治斗争共同作用的结果。1848年政治与经济危机后,法国经济在19世纪50年代初期继续停滞,证券交易所长期低迷,铁路建设因资本供给减少面临陷入困境的危险。而当时大部分的私人银行家包括巴黎罗斯柴尔德银行继续支持前朝皇室奥尔良家族,不与路易波拿巴(1848年10月被选举为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合作。而路易波拿巴为了持续其政治野心,要刺激铁路建设和工业的投资,寻求能使他独立于私人银行的金融机构。,Mires Pereire和Fould Pereire兄弟是私人银行家圈内不多几个拿破仑三世的坚定支持者。皮雷兄弟在政府内政部长、国务部长等的支持下具体操办银行成立。他们不仅要建立能够与私人银行竞争的股份制银行,还要引导金融体系进入一个新时代并成为整个新的经济和信贷体系的核心,要以其金融实力为基础控制工业的发展。 他们的计划经过一定的修改后,动产信贷银行于1852年11月20日成立,由Preire兄弟掌握银行的管理权。 章程规定银行的业务为:吸收存款、发放证券担保的信贷、进行投资交易(发行、买卖股份)以及为铁路和工业企业融资。动产信贷银行还被允许发行期限最短45天、金额最高相当于其股本金10倍的债券。,动产信贷银行这个名称取自这些债券和其担保品,流动资产如股票、年金也是抵押物,但银行预期要进行的大规模债券发行并没有实现。 动产信贷银行通过公开出售自己的股份保证了充足的资金供应,出售价有时是面值的4倍,平均是面值的1倍多。 这家银行广泛参与法国、西班牙、北意大利、奥地利、俄国和瑞士新铁路公司的发起,到1860年时已经为法国以外大致1万公里的铁路线建设提供了融资。 它在工业领域中的参与也同样强劲,包括法国的煤和钢铁工业以及Silesian的锌工业。它还通过大规模的股份收购参与海外的Crdit Mobilier银行发起,1853年它参股了德国的Darmstdter银行,西班牙的Crdit Mobilier Espagnol,意大利的Crdit Mobilier Italien以及总部设在巴黎的Banque Ottomane。,1866年,动产信贷银行开始遇到困难。为了恢复其流动性,它将资本金从6千万马克增加到亿2千万马克。一年后,银行再次陷入麻烦,为了获得新的流动性,发行了总计7500万法郎的债券,但未能募集到全部的债券。法兰西银行插手支持动产信贷银行,要求皮雷兄弟要退出管理层。由于1866-67年的经济危机,动产信贷银行大部分资产的市场价值直线下降而且有一些无法实现价值,银行不得不进行重构。虽然动产信贷银行免于破产,其业务却受到了严重打击。 挫折的原因:过度扩张,而且仅从资本公司接受大额存款,忽视个人客户的存款业务,也不注重短期信贷业务,资产的流动性过低。同时也有巴黎罗斯柴尔德及其同盟在国内外的阻击。他们组织了金融家同盟,成立了兴业银行。,法国这一时期根据英国的存款银行模式建立的其他大银行则更加稳定。一个是1859年成立的工商业信贷银行,资本金为6千万法郎,在法国银行家阿曼德多农的倡议下成立。另一个是1863年7月在里昂商界尤其是大丝绸贸易商人支持下成立的里昂信贷银行,资本金达到2千万法郎。 银行的创立者和许多年里的管理者是亨里吉尔曼,以英国的股份制银行为样板,将存款银行看作是为商业目的吸收和动员众多小额存款的手段,认为如果不进行收集和动员这些小额资金就会被闲置。成立一年半以后,里昂信贷银行就有超过1万的存款人。 吉尔曼认为对银行的主要威胁是其资本金的不流动,所以他偏好获得流动性投资并高度重视高现金流动性,即使这意味着利润的降低。由于吉尔曼厌恶投机,他在评估潜在项目时非常重视寻找稳健的背景信息,设立了有50名雇员的调查部。他还第一个为银行员工提供养老基金,在福利保障领域也是先驱。15年的时间里通过建立遍布法国的庞大分支网络而成为一家大银行,到19世纪80年代已成为法国最大的银行。,巴黎罗斯柴尔德联合他私人家在1864年联合成立的法国兴业银行,从事与其竞争对手类似的交易业务,但要谨慎的多,一半的存款都是定期存款,以便能更有确定性地处理借入资金,并根据这些长期存款的量接受证券和直接参与投资,短期存款仅用于流动性强的投资。 1870年,几家私人银行成立了巴黎银行(Banque de Paris),由于普法战争结束后与阿姆斯特丹一家类似的信贷机构(Banque de Crdit et de Dpts des Pays Bas)合并,两家银行合并后的新机构为Banque de Paris et des Pays Bas,简称巴黎银行(Paribas)。巴黎银行的资本金有6,250万法郎而股东很少,其客户完全是国内外的银行和富有的个人,只运营自有资金以及优质公司和富有个人的长期存款。效仿里昂信贷银行的范例,这家银行也设立了调查部,由经济学家和工程师审查要进行发行和投资业务的公司的经济和技术前景。巴黎银行参与法国和外国的债券发行,如奥匈帝国、俄国、罗马尼亚、希腊、荷兰、比利时和奥托曼帝国,帮助在阿根廷和中国建立铁路公司,并为若干大型法国和外国工业企业融资,还参与若干家外国银行的成立并充当其在巴黎的代理。,Socit de lUnion Gnrale于1878年在巴黎成立,它与外国银行的联系众多,有点像主要金融公司的永久性辛迪加。Union Gnrale的创立也有政治动机,要对抗犹太人和新教徒私人银行的力量,其资本金主要是在天主教徒和传统贵族中间募集。到1880年,其2500万法郎启动资本金已经增加到1亿法郎。由于从事投机业务以及攻击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的股份公司失败,于1882年倒闭,引发了证券交易所的恐慌和银行业危机。 由于这次危机,里昂信贷银行和兴业银行都用好几年时间才缓过来,而巴黎银行则几乎没有受到冲击。此次危机危机,法国放弃了这种类型的全能银行,主要银行成为要么是类似于英国存款银行的机构,要么就是投资银行。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法国的股份制银行根据业务职能分为从事短期银行业交易的存款银行和发起工业与长期信贷的投资银行。,到1913年时,存款银行中有三家地位突出,分别是:兴业银行、里昂信贷银行和巴黎国民贴现银行,它们的资产远远超过了其它股份制银行。其中里昂信贷银行已经是世界上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另两家也在世界10大银行之列。 法国大型存款银行与英国大型存款银行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是,法国大银行积极参与国际业务。长期以来,巴黎罗斯柴尔德银行牵头下的巴黎私人银行控制着外国政府贷款、铁路公司股票与债券发行,19世纪70年代以后,里昂信贷、兴业等大银行成为资本输出中最重要的中介体,它们参与所有的证券发行辛迪加,而且由于其遍布全国的分支网络以及向其客户销售证券的能力,具有非常强的资金募集能力。他们在这一时期也积极向海外扩张扩张其分支网络,如里昂信贷银行不算设在法国殖民地的分支,1913年时有20家国外分行,而1878年时仅8家。,德国的发行银行,在德国,银行券和发行银行的发展是从各邦国的发行银行开始,之后兴起了众多私人和公共发行银行,直到帝国银行(Reichsbank)成为中央发行银行。帝国银行的前身是德国最古老的发行银行普鲁士银行(Preussische Bank),这家银行由Frederick大帝于1765年作为国家机构成立,有银行券发行的特权。 1846年,普鲁士银行改造成一家股份制银行,国家持有1/6的股本金,其余的股份掌握在私人手里。由于国家在以后的增资中没有增加股份,其股份比例就逐步减少到1/11。这家银行由国家官员管理,自1851年普鲁士首相就是普鲁士银行的首脑,他的永久代表是行长,既是总经理又是国家官员。 普鲁士银行有权发行银行券,但发行额最初限制为最多2100万塔勒。1856年,规定流通中银行券的1/3要由贵金属或铸币保证。到1866年,其流通中的银行券已经上升到1.25亿塔勒。,由于德国政治上不统一以及在银行券发行与保证方面没有统一的规章,德国统一前银行券发行银行众多,但多数发行银行的银行券发行规模相当小,而且地理上局限于经营的范围之内。在1866年,仅有法兰克福银行和普鲁士银行的银行券流通超过1千万塔勒。 实际上普鲁士银行在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之前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德国的发行政策,普鲁士银行1865年开始在普鲁士以外设立分行,到1866年,整个德国流通中的1.79亿塔勒银行券中有1.25亿塔勒是普鲁士银行的银行券。 帝国建立后,各邦成立了更多的发行银行,1875年,德国总共有34家发行银行,流通中2/3的银行券是由普鲁士银行发行的。,在这一时期,帝国议会中占多数的自由党要求德国的货币和银行券发行系统标准化,认为这应是政治统一的自然结果,其他党派也呼吁建立德国的中央银行,最终于1875年通过了银行法案,统一银行券和发行银行的管制,成立帝国银行。 帝国银行脱胎于普鲁士卖给帝国的普鲁士银行,其私人股东在交换中以平价得到帝国银行的股份。帝国银行也是由国家官员管理,帝国总理是银行最高负责人,他的永久性副职有帝国银行总裁的头衔,是终身职务,由皇帝根据总理的建议任命。 银行法案中适用于帝国银行和其他发行银行的保证管制规定,流通中银行券的1/3要有黄金或可转让铸币作保证,剩余部分要以一级可交易票据作保证。 在帝国银行开业的一年时间里,16家发行银行停止了其发行业务,1910年后仅有Bayerische Notenbank等四家银行与帝国银行一起发行银行券,1909年发行权再次更新时帝国银行的银行券被宣布成为法偿货币。,德国全能银行发展,德国的股份制银行发展从1853年由皮雷兄弟与科隆的私人银行家成立的德国第一家全能银行达姆斯塔特银行(Darmstadt)开始,它是一家股份制银行,获准持有其他公司的股票、参与发行辛迪加并办理铁路融资、工业投资与政府贷款,所以它又是一家投资银行与存款银行业务融合在一起的全能银行。为德国股份制银行的开端。 1851年贴现共济银行(Disconto-Gesellschaft)成立,1856年改造成股份制有限合伙公司。1870年,德意志银行(Deutsch Bank)与商业银行(Commerz-und Disconto Bank),1872年德累斯顿银行(Dresdner Bank)成立。德国大型股份制银行就此兴起。 这些新成立的股份制银行基本是全能银行,参与各种形式的业务:短期商业贷款、中长期工业信贷、基本账户透支和贴现业务;国内外证券交易、公司债券和股票发行、为政府和地方当局发行贷款;吸收存款。,在19世纪中期到70年代的股份公司滥设时期,德国的股份制银行自己发起成立工业股份制公司并直接参与其中,如1856年时达姆斯塔特银行已经创立了七家股份制公司,涉及航运、工程、采矿和纺织业。由于工业投资的业绩不佳,尤其是在股份公司滥设引发的1873年经济危机危机之后,主要股份制银行都放弃创立工业公司而将它们与工业界的协作限制在股票和债券发行领域。 由于发行活动以及银行具有无限制的代表存托股份投票的权利,大型股份制银行与大型工业和交通企业之间形成紧密而持久的关联。例如,德意志银行与西门子等多家德国的电气工程、航运、石油等行业的大企业有紧密的联系,贴现共银行济与采矿业和钢铁业联系紧密,德累斯顿银行与萨克森的纺织业、科隆的电缆企业以及采矿和制铁企业关系紧密。德国大银行还占据了工业企业董事会、监事会中大量的席位,而且经常出任主席,如:德意志银行在73家企业中有73个席位,在15家公司中出任主席;贴现共济银行在47家企业中有67个席位,出任其中11家的主席;德累斯顿银行有49个席位并出任11家企业的主席。 德国的大银行也持续支持德国工业界19世纪末开始的集中化运动,它们不愿意其客户互相之间竞争过于激烈,在工业卡特尔和辛迪加的形成中进行协作。,在支持工业集中化的同时,银行业自身也通过形成银行集团进行行业的集中化。德国银行业的集中主要是通过大银行与地方银行之间交叉持股和利润分享形成“利益共同体”,例如,在1904年时,德意志银行与14家银行有这种类型的联系,自己则处于该庞大集团的顶端,控制的总资本金和准备金都高达7亿马克。 到20世纪初期,德国的私营股份制银行已经形成以四大或4Ds为首的大银行为主导的割据,它们分别是德意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贴现共济银行和达姆斯塔特银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这四家银行都在欧洲20大银行之列。 但作为一个整体看,私营股份制银行仅占德国银行业存款和资产的一小部分。除了这些大型股份制银行,德国还有数百家地方和区域性非私营的股份制银行(1913年时为309家),它们都像大银行一样作为全能银行经营,总的存款与大银行不相上下,另外还有至少上千家没有包括在帝国银行统计中的私人银行,巨额的储蓄实际蕴藏在储蓄银行、抵押贷款银行、合作银行和其他专业银行之中,这些机构持有银行业存款的3/4左右。,课程作业,小论文:近代英国的金融发展 可细分:近代英国银行业发展,或 近代英国证券市场发展 字数:3千字左右。 提交时间:5月5日,晚一周扣5分。 格式要求:按照提供的“论文格式要求”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