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兵车行》PPT课件.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6180392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680.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兵车行》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语文兵车行》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语文兵车行》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兵 车 行 杜 甫,走 近 杜 甫,敬 仰 诗 圣,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肃宗时期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后世称为杜拾遗,杜工部。(三吏: 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同情人民,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期。,一、 杜甫(712770年)简介:,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望岳【原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题解】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24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朝气。,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高度概括了贫富分化及尖锐的阶级对立。,(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f)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 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春望就是作于此时的一篇代表作。,【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n)。,春望【题解】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七月,杜甫得知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皇帝位,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只身投奔,途中为安史叛军所俘,押往长安,次年春天才得脱身。在被迫留居长安的日子里,他写了许多反映沦陷区生活的诗篇,或感时忧国,或思家念亲.,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百姓逃难,到了成都,于浣花溪营草堂,世称“杜甫草堂”,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 , 后返成都。严武(杜甫朋友)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等大量名作。,(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题解】约作于上元元年(760年)。是年暮春,杜甫搬到浣花溪草堂,得暇赴成都武侯祠游览、凭吊,作了这首蜀相,以抒述婉惜之情。,蜀相【原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春夜喜雨【原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题解】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是杜甫晚年“飘泊西南”时在成都所作。诗人在对春雨的描述之中,流露出其对春雨的喜悦之情。,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多有五古、七古、五律、七律。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有杜工部集。,题解,“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常与“歌”结合一起,称作“歌行体”。兵车行是一首乐府体诗,但古代乐府中没有“兵车行”这样的题目,诗人杜甫没有使用乐府古题,而是根据诗歌内容自拟新题,故这是诗人自创的一首乐府新题,是缘事而发,即所谓“即事名篇”,也是对乐府诗的一大改造。,二、作品写作背景介绍: 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三、 反复诵读该诗,划分诗歌层次,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第一段“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多么具体而又形象。这个“不见”,更“见”得“行人”之众多,送行者之众多了。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衣)、顿(足)、拦(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诀别画面。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住读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第二段解读 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 本段可分三层:前1句为第一层,借行人之口,引出“点行频”。 中间5句为第二层先叙事后抒情。叙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有怨而不伤之意,至“归来头白还戍边”,怨情稍稍加重。下文“边庭”二句有怨有愤,为本段高潮点,应当读得掷地有声。极言战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用“君不闻”领起,是“行人”回应“长者”,也是诗人诉诸读者,感情十分强烈,有指控之意。 最后1句为第三层,这是“行人”为自己也为同伴们申诉委屈,读时声调放低些,寓怨愤于嗟叹之中;读完可作稍长停顿,如乐曲中的半终止,为转换话题作铺垫。,第三段解读 前半段写秦兵家庭的困难。“长者”1句是承上启下话,当用比较柔和的调子读。“敢申恨”者,不是无恨,而是“申”亦无用,有奈何不得之意。“且如”2句当一气读出,但速度不宜快,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从何出”稍稍振起,因为“行人”的怨愤在这句话中表现得含蓄而又深刻。 后半段顺势说到“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简直令人悲痛欲绝,读至“生女”二句当再作低回之势,声调凄楚。 最后1句为全诗高潮所在。“君不见”一句当突然振起,有指点之意。“古来”一句道尽战场的惨景,也集中地表达了“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加以强调,使人能想见此中情景。,四、整体感知,送别,原因,后果,车、马、行人不见咸阳桥,耶、娘、妻、子 走相送,少年从军,头白戍边,田园荒芜,祖税无着落,生男恶,生女好,战争惨状,哭声直上 干 云 宵,武皇开边意未已(根源),新鬼烦冤旧鬼哭,兵车行,五、探讨下列问题: (1)、诗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歌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的社会现实。,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抒发了对统治阶级的怨愤和谴责之情。,(2)、诗歌的开头,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歌的开头,作者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戎装配上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追奔呼号,去与亲人作刹那的生离死别,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叮咛呼号,哭声汇成震天巨响在云际回荡,车马扬起的灰尘遮住了咸阳桥。,课文开头写了一个送别场面,诗人把本可安排在事件展开过程中的送别场面置于篇首,既符合一个旁观者观察问题的角度,又设下悬念;既使悲剧气氛笼罩全篇,又为下文作了铺垫。,视觉: “行人弓箭各在腰。” “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 不见咸阳桥。”,听觉: “车粼粼,马萧萧。” “ 哭声直上干云霄。”,视觉听觉皆有: “ 牵衣顿足拦道哭,”,明确: “耶娘妻子走相送”写出家庭支柱、主要劳力被抓,家中只剩老弱妇幼,不啻塌天大祸,家人怎能不奔走相送呢?一个“走”字寄予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色彩。“尘埃不见咸阳桥”说明了当时被抓的“行人”和相送的亲人之多,扬起的尘埃淹没了咸阳桥。从侧面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连年征战导致了亲人生离死别。,(一)、“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有什么含义和作用?,六、重点诗句解读:,(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二句表达了什么内容?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用?,诗句中“牵”“顿”“拦”“哭”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怨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致入微。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的悲剧,看了让人触目惊心!听了使人撕心裂肺!即写出了生离死别之情,也写出了人民的怨愤,表达了反对“开边”政策的情绪。兼有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的作用,因为第二、三段的内容极其深刻地说明了这震天哭声的由来。,(三)、“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男孩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男孩子刚到束发年龄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人过40,头发渐白,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不料又被抓去戍边垦荒。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四)“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问:“道旁过者”、“行人”可能指何人?,“道旁过者”指作者,“行人”指被征作战的人。,问:“点行频”是什么意思?原因是什么?,“点行频”是指统治者频繁的点兵出征,是全篇的“诗眼”,原因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五)、“行人”从哪些角度控诉了战争的罪恶?,1、役夫一生征战,百姓妻离子散; 2、最终战死边庭,万民无辜牺牲; 3、田园荒芜,官府逼租,民不聊生; 4、“关西卒”尤受征战之苦,鸡狗不如;,(六)、“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问(1) “役夫”为什么不敢“伸恨”?,突出了“役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揭露出统治 者强加给百姓的精神桎梏,使百姓敢怒而不敢言。,问(2)不敢“伸恨?” 为什么又伸恨了?,说明了精神桎梏已经压制不住“役夫”之“恨”,突出百姓所受苦难已达极点,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这样就更深刻的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6)、“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一句表明了人们怎样的心理?人们的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变?,中国百姓一贯重男轻女,生男喜,生女悲。这是封建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在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是什么导致百姓心理的变化?是连年战争、繁重的兵役负担和男子的大量死亡的残酷社会现实反映了人们心灵上受到了多么严重的摧残。百姓对战争的怨恨与控诉,通过这句诗深刻而又凝练地表达出来了。,七、赏析兵车行的艺术特色:,1、章法严密: 形式: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且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 内容:其特点有二:一是前后呼应,例如第一段以“牵衣顿足拦道哭”写战士家属,颇有生离死别之意,下面就用“边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没随百草”来证明“行人”此去绝难生还。二是层层递进,这在“行人”答话里表现极为鲜明。,2、生动的场景描写: 例如开头送行场面的描写,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两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政策的罪恶,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的淋漓尽致。,3、随着叙述的展开,句型、韵脚不断变化,三五七言错杂运用,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开头两个三字句,急迫短促,扣人心弦。后来在大断七字句 中穿插八个五字句,表现“行人” 那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哀怨的激情。,用韵上,全诗八个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顿挫,铿锵和谐,扣人心弦。,艺术特色,1、寓情于叙事之中。,诗的前六句记事,后面记言,有人物,有场面,有对话。是一首典型的叙事诗。但诗中诗人那种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对开边政策的激切愤恨,对国家前途的深沉忧虑,汇成一股巨大的感情力量,伴和着叙事之笔,时时感染着读者的心灵。,2、叙事次序上前后呼应,十分高明。,3、语言通俗,准确而深刻。,4、诗人还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