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舆论监督类电视栏目案例分析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161633370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8.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电视台舆论监督类电视栏目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央电视台舆论监督类电视栏目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央电视台舆论监督类电视栏目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焦点访谈案例分析一、栏目概况、焦点访谈是一个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以深度报道为主,I1 I1/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开办。1994年4月1日正式开播,每天 19点38分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次日8点22分在这套节 目中重播。在节目形态上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使报道有着落、评论有依据,述与评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结构模式为:演播室主持人评论(1分钟左右)+新闻事实及陈述(10分钟左右)+演播室主持人评论(1分钟左右),、报道内容的比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8月20日,在焦点访谈播出的 3000多期节目中,属于正面宣传报道的共有2150期,占71%;属 于舆论监督的内容,约600期,占20%;节目的策划和实施:选题原则: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报道方法: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性格化、 性格经典语言化、制作群体焦点访谈的制作群体由制片人、主持人、编辑、记者和 技术人员构成,他们分为四组:中心组是编务会的执行机构,负责节 目的策划和协调。记者一组、记者二组聚焦国内,记者三组聚焦国际。焦点访谈在节目管理和制作上采用制片人制。台里除了保留 审节目的决定权,别的权都给了制片人。制片人是栏目的管理者和节 目创作的组织者与把关人,也是节目的第一责任人,对节目的全程制 作、经费使用、人员调配具有决定权。新闻评论部是国内将制片人体 制引入新闻节目制作的第一家,焦点访谈是这种国际上通用的先 进管理方法的第一批试验田。、用人制度焦点访谈的用人制度主要是聘用制,被一些专家称之为第二 用工制度”。具体岗位聘任由各个制片人实施操作,同时采用编外设 岗的方式,扩展人才聘用的外延。目前有正式人员30人、招聘人员40人、临时人员300人。实行能进能出的活水机制。在中国电视新闻界,焦点访谈可以说是电视深度报道的一面 旗帜。自推出后,一直受到观众的欢迎,长期以来平均收视率一直保 持在16%左右,在央视节目中仅次于新闻联播。年9月,获得IS09001:2000质量管理认证证书I1 I1、内容分析、栏目最大特点:用事实说话I1 I1/焦点访谈最初以“实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 视,大众话题评说”为节目定位语,在2001年4月1日节目开播6 周年之际,将节目定位语改成更简明扼要的一句话-“用事实说话”。 这一定位语不仅高度概括了栏目的最大特点,而且公开倡导新闻的客 观性,为更好的进行舆论监督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旗帜。栏目的制作人 员认为“用事实说话”,是事业成功的生命线。在实施中,焦点访谈主要是从事实的调查、事实的选择和事 实的表现三个环节上实现这一生命线的。(1)“用事实说话”,首先是要对事实进行调查,这主要有三个方 面的含义:第一、记者以“第三者”的身份调查事实,努力将事实的 基本要素、基本数据核实准确;第二、记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调查求 证,调查求证的过程就是探寻真相的过程,就是挖掘事实本质的过程; 第三、调查的过程应该是完整的,过程越完整越有说服力。(2)“用事实说话”的第二个环节就是对事实的选择,在这里有“三 要”-要高屋建瓴、要敢于出新、要充分考虑效果。(3)“用事实说话”的第三个环节是事实的表现,在这里涉及的 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真实性和真实感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杨继红女士在她的讲座里详细地探讨。真实是媒介的第一要务,是媒介的基础和生命线。没有人在初衷 上想忽略真实。但所拍摄到的真实,并不等于电视屏幕上所展现出来 的真实;编导心中的真实,并不等于观众所相信的真实。真实和真实 感,也就是传播的出发点和落点之间有天壤之别。这种差别的大小取 决于电视人是否遵从信息传播的规律,是否在运用符合电视传播规律 的方法来记录真实的东西。焦点访谈一直在努力缩小真实感和真 实之间的差距。在焦点访谈的员工们看来,真实传达的规律是两个“不可替代” -不可替代的调查路径,不可替代的采访对象。要把采访路径、采访 对象的出场理由清晰地交待给观众,建立起一个台阶,让人物的出场 顺着这个台阶一步一步顺理成章地走到电视屏幕前,让节目一步一步 到达节目主题所要表达的高度。人物的出场一定要有铺垫,每一个人物出现在镜头前都应该有理 由。如上图所示,这是一个同心圆。内层的人是最不可替代的,是当 事人;其次是参与人,与事件相关;再往外是目击者;最后是知情人。 这个同心圆可以无穷地画下去。到了最外一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街头采访。要把采访对象层层逼近到不可替代,当内层由于不可抗拒 的原因失去了之后,外层就会往里推进,发生地位的转换,从而实现 其不可替代性。要不遗余力地寻找最贴近圆心的参访对象,要不断逼 近采访对象的身份感,交待他的权威,要把外层的人往里推。在杨女士看来,电视人要想达到真实感,在操作过程中还应该有几个扪心自问:一问你的态度是不是质疑的:质疑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它代表 了媒介的中立、客观、公立、冷静。当你在层层剖析你的怀疑时,观 众的疑问就被释放了。二问你的方法是不是调查:应该遵循一个调查路径,即从疑问开 始,到疑问的释放结束,让观众带着悬念看。三问是你的事实链是不是连续的:事实链的完整与否决定着事实 的说服力。四问你的选题、采访对象是不是有来由的。、核心价值:舆论监督尽管属于舆论监督内容的报道在所有的报道内容中,比例只占到 约21%。但显然,焦点访谈之所以安身立命的最核心的价值, 乃是其舆论监督的内容。在观众心目中,它的批评性报道是口碑最好 的,曝恶鞭丑是它的突出特色,观众多次谈到:几年解决不了的问题, 焦点访谈13分钟就解决了。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陈力丹的观点,“舆 论监督”是一个主谓结构的词组,主语“舆论”,谓语“监督”。意思是公 众通过舆论这种意见的形态,对权力机构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 众人物自由表达看法的客观效果。表达看法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其 中最主要的渠道便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表达的内容可以是赞扬、建 议、批评,其中主要的形式是批评,因为这种形式比赞扬更容易引起 关注。“监督”并不意味着就是批评,而是对监督对象进行察看,通过 议论形成一种督促,使之在法治的轨道里活动,有益于社会和人民。 舆论监督是一种软性的监督,它的力量在于舆论的影响力,影响力不 在于它拥有什么有形的权力,而在于舆论造成的一种道德压力。舆论 是一定范围内公开表达的公众的集合意见。因而,舆论监督的特点与 党和国家机关各个系统的“内参”、“要报”等不同,是公众以公开的、 自然形成的集合意见的形态,对监督对象进行察看、督促。现在我国社会中流通的“舆论监督”,已经不是舆论学意义上的舆 论监督了。由于舆论监督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渠道,监督的形式 又主要以批评为主,因而这个概念演变成了大众媒介的批评报道。报 道中包括公众通过媒介反映的意见,也包括不是公众反映的、由媒介 自己发现的问题或表达的意见。也可能媒介发表后产生影响,转变成 公众的意见。焦点访谈的成功就在于它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新闻界 的一个难题:如何既发挥新闻强有力的舆论监督作用,激浊扬清,表 达人民的呼声;又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党性原则。正确把握两者 之间的度,也就是分寸感,是焦点访谈成功的一个关键原因。具 体看来,焦点访谈关于舆论监督的节目,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1) 公开性(2) 广泛性(3) 报道及处理的及时性(4) 实名制、栏目招牌:个性化的评论主持人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与号角,一个成熟的、有影响力的电视台 必然会有自己的名牌新闻评论主持人。观众需要的是个性化的主持人。新闻深度报道要想占领更多的领 地,必须要办出特色和个性,而个性化的深度报道栏目就必然少不了 个性化的主持人。主持人、记者个人的学识、风度、气质、亲和力及 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应该成为新闻评论类节目内容和形式的重要组成 部分。而观众爱屋及乌,被主持人的魅力所吸引后,从而关注节目的 内容。焦点访谈一开始就有一个目标:培养出各具特色的中国第一 代电视评论员。尽管主持人本身是不能有个人观点的,他是以媒体的 角度去传达的,所表达的观点是媒体的观点,但是,焦点访谈栏 目始终提倡主持人的个性化表达,注重用主持人的人格魅力来塑造媒 体形象。九年以来,焦点访谈成功地造就了中国一批著名的电视 新闻评论主持人,代表中国主持人最高水平的“金话筒”奖,历届获奖 者当中都有焦点访谈的主持人。焦点访谈目前的主持人有白岩松、敬一丹、水均益、方宏进 及柏杨、翟树杰、方静等。他们专业背景不同,各有专长,主持风格 各异。白岩松看待问题深刻独到,有着强烈的表达欲,现场发挥常妙 语连珠,主持时的激情和锐气能给观众深刻的感染;敬一丹做过多年 播音工作,有丰富的电视采编经验,女性角色使得她在主持时有一种 有别于其他主持人的从容、冷静、大气和自如,对观众的亲和力强; 水均益学外语出身,作过多年的新华社记者,有报道国际问题的优势; 方宏进本科学物理,研究生读社会学,宽泛的知识结构使他能够游刃 有余地驾驭许多话题。柏杨、翟树杰和方静是在焦点访谈的发展 过程中加入进来的主持人,也各有突出的个性特点,柏杨是从记者一 线成长起来的,有锐利有朝气;翟树杰在评论时一般喜欢从大处着眼, 视野站的较高,风格朴实、沉稳;方静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专业毕业, 做过CCTV-4中国报道的主持人,有年轻人的朝气、气质清新。产生背景:应运而生焦点访谈的诞生,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阶段水到渠成 的必然结果。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提出要加快改革开 放步伐。全国各行业纷纷响应,掀起又一轮的改革浪潮。中宣部199 3年的工作要点中提出:新闻媒体要抓热点问题,引导社会舆论。中 国电视人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再次拉开新闻改革的序幕。1993年4 月,中央电视台在早间时段推出新闻杂志栏目东方时空,其中的 一个板块焦点时刻,因为及时反映国内外热点问题,触及一些尖 锐的社会现象,纪实的手法和平民的视角非常贴近生活,迅速赢得了 观众认可和喜爱。焦点时刻的成功,为以后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它包裹在东方时空的整个板块当中,其独特 的舆论监督特色难以凸现,而且在早间播出,收视率有限,无法发挥 舆论监督的巨大威力。在晚间黄金时段推出一个深度新闻评论报道栏 目便成为中央电视台的必然选择,由此,以舆论监督为定位的焦点 访谈便应运而生。三、效应评价、焦点访谈的影响:I1 I1/(1) 对全国新闻界,(2)尤其是电视新闻界的示范效应焦点访谈在全国迅速产生示范效应,各省市台都在黄金时段 上了模仿焦点访谈的曝光节目。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电视 台除西藏、青海外,共开设关注热点、舆论监督节目60个,全国3 1家省级党报都设有此类节目。(2) 促进了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发展。(3) 对国家政治民主的发展有一定作用。J影响的不利方面:过热的模仿未必是一种好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对电视评论 的长远发展可能还会起着阻碍作用。阻碍了创造其他更多的新闻评论形式的可能性。焦点访谈只 是很好地利用和发展了述评这一种评论形式,在电视评论这个大花园 里,还应该有大量的空白点可以进行挖掘。当一个新闻评论栏目出台 时,总该有一点儿创造性,电视人的脑子不能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 谈套住。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电视界,不少人似乎认为,焦点 访谈是电视评论的惟一形式,很少有人再去挖掘其他的电视评论形 式了。目前,各省市台的评论性节目多数是焦点访谈的“克隆”产 品。各台报道内容大同小异,拍摄手法、节目样式、编排程序以及播 音员、主持人的架势也几乎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一致。这样一 来,让观众也以为电视评论就是焦点访谈这种样子,而一些电视 人也不再去探寻其他的电视评论形式。众所周知,报纸、广播评论有 许多种表现形式,如社论、短评、述评、谈话评论、编者按语、评论 员文章、专栏评论等,这都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评论形式。焦点访谈只是把报刊述评和谈话评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还应该有 其他更多的电视评论形式。四、成功原因、客观的外部原因:(1) 电视媒介广泛的传播能量这是和其他类型的媒体上的舆论监督类栏目相比较而言的。电视 媒体具有声画一致的特点,无论是对事件过程的真实记录、还是对事 件现场的真实再现,或者是被访者的言行的客观展示,都是实现“用 事实说话”的有力工具。也就是说,受众对电视画面容易产生一种崇 拜感。这种崇拜使得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节目明显地具有更高的实证 性。(2) 背靠中央电视台的独特优势梁建增曾经说过,“焦点访谈之所以成为中国电视的常青树, 是因为它背靠中央电视台这棵大树,依赖于中央电视台强势媒体的强 大影响力。”焦点访谈由此而获得的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其 他同类媒介上的同样内容的专题节目所无法与之竞争的,这是体制上 的事情。就这一点而言,除了省级电视台在本省范围内的模仿外,多 数其他媒介是无法仿效。(3) 党中央和政府的支持焦点访谈的节目,有相当部分是正面宣传党的精神和一些典 型。它的揭露性报道的威力,也主要在于以揭露问题的形式告之社会, 党中央当前正在着力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作用, 从而得到党中央的支持。这个节目的实际意义已经超出了监督者和具 体监督对象,而是党和中央政府通过这个惟一的全国性电视媒介,以 这种反面揭露的形式晓喻社会以正确的政策,明确规范,协调当前全 国工作的布局。年12月29日上午11时,李鹏总理等中央领导来到中央电I1 I1/视台焦点访谈演播室进行了视察,临走时,李鹏总理欣然题词:焦 点访谈,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义”。年10月7 日,朱镕基总理到中央电视台视察时,特意为焦I1 I1点访谈赠言:群众喉舌,舆论监督,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称“每 日必看焦点访谈,从中可以得到第一手的材料”,并多次以焦 点访谈报道的内容为依据阐述国家的方针政策,对有关方面的工作 做出决策指导,甚至说焦点访谈是中央工作的一部分”。 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开设了焦点访谈督查情况反馈机制。(4)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国内电视台的主要新闻栏目中没有固定的舆论监督阵地。焦点访谈的出现,恰巧是填补了这一空缺。(5) 节目播放时间处于黄金时段。(6) 大量的群众来信,构成了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主观的内部原因(1) 栏目编采人员自身的能力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意识、把握政策的能力以及节目制作技巧。(2) 用事实说话梁建曾就把焦点访谈的成功归功于“体现了用事实说话的要 求”。虽然2000年焦点访谈的定位语才从“时事追踪报道,新闻 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改为“用事实说话”,但焦 点访谈在“实际操作中一直是按这个要求来做的”。(3) 舆论监督的建设性立场从选题到具体操作,焦点访谈都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中国的现 实国情和现阶段问题的可解决性,“帮忙”而不“添乱”,以理智和成熟 的心态抨击时弊、揭露黑暗。(4) 平民视角,注重策划(5) 用人制度的改革五、存在问题居安思危,焦点访谈也存在一些影响其更好的发展的一些问 题。值得关注的是,焦点访谈在保持了相对收视率高排名的同时, 近年来的绝对收视率却有了较明显的下降。在能找到的焦点访谈 从1 9 9 8年1月份至2 0 0 0年12月份的收视率,计算出19 9 8年到2 0 0 0年每年的平均收视率分别为2 9.5 7 %、27.0 0%、23.86 %,1996年焦点访谈的收视率就比19 9 5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1、节目的自身超越问题焦点访谈节目到今年的4月1日就已经9年了,作为一个 开播9年的节目,在操作中如何,如何克服或者说尽量减少自我复制, 做到不断的自我超越和创新,是一个关键的问题。焦点访谈的制片人梁建曾对此深有体会:“一方面栏目做得久 了,主题不可避免地有重复性,手法也容易重复。成熟是一件好事, 也是一件坏事。成熟往往意味着固步自封,难以突破。”而观众则往 往都是有一种求新求变的心理,一成不变的节目形态,就有被观众遗 忘的危险。栏目的受众群也是在不断的成长和变化的,一方面,原先的受众 经过9年的洗礼,收视习惯、欣赏口味等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另外一 方面,主要受众群也在发生着变化,原先的边缘受众群随着年龄的增 长而进入主要受众群,他们的特征要求等会带有自身的时代的特点。 只有根据受众不断变化着的需求不断调整栏目的形态,不断创新,才 能使焦点访谈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追踪报道的质量问题追踪报道是焦点访谈节目反馈中的一种重要的处理方式,是 表明其舆论监督的建设性立场的重要途径。但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 一些值得注意和改正的地方。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有一些报道缺乏 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一些报道信息少,时效性差;有一些报道对“度” 把握不准,有变相的表扬稿之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在观众中产生一些看法,认为追踪报道就是 为被批评的单位讲好话,“打一巴掌揉三揉”,这显然对焦点访谈 要实现的舆论监督的任务是不相符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焦点 访谈的声誉;此外,便是导致新闻单位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被夸大 了,群众有问题找焦点访谈、找新闻媒体,这可以理解为是对 新闻单位的信任,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新闻媒体并不是政府机关,不 具有解决问题的法定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培养人们的正常 解决问题的程序的。,、焦点访谈面临的竞争环境在加剧首先,是中央电视台各频道开办的一些同等类型的深度报道类的 栏目,如新闻调查还有许多栏目正逐渐加大监督力度,如新闻3 0分、现在 播报、晚间新闻报道以及今日说法等。而且,这些栏目的 制作周期比焦点访谈相对要短,时效性较强,因而在一些大的事 件报道中会占有“先机”,“抢”走部分观众。其次,焦点访谈播出后,我国各地的省、市(地区)乃至县 电视台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小焦点访谈”。这些栏目虽然没有焦点访 谈依托中央级大台优越的资源,但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手法上, 和焦点访谈的“同质度”都很高。加上报道的新闻事件在地域上更 贴近当地百姓,这些栏目也会分流焦点访谈的一些观众。再次,国外同等类型的电视节目的冲击。深度报道和新闻的时效性的矛盾。焦点访谈对自己的定性是深度报道为主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 目,新闻的基本价值之一便是时效性,要对发生的事实做出迅速的反 应;同时,作为深度报道,要取得好的质量,又必须从选题、策划、 采访、制作、审查等一系列环节加以精工细作,这自然而然对需要的 时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两者的矛盾互动,在焦点访谈也新 闻调查和现在播报等栏目的竞争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对焦点 访谈是一把双刃剑,解决不好,就很容易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打好 主动仗,使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 和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首。新闻媒体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闻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坚持以 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引导社会热 点,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努力营造倍加顾 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良好氛围。要深入研究各种 受众群体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把我们所倡导的和群众所需要的结 合起来,把正确导向体现在新闻事实之中,寓思想教育于信息服务之 中。要深入研究社会思想动态,从群众的关注点、兴奋点入手,把握 好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在与群众的交流互动中引起共鸣。 要下力气改进文风,防止把正确导向变成居高临下的空洞说教,变成 干巴巴的大话套话,以清新朴实的文风和丰富多彩的形式,使新闻宣 传更加生动活泼,更具亲和力、感染力。二、正确引导社会热点和公众情绪,必须高度重视做好热点引导、突 发事件报道和舆论监督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 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当前我们面临着世情、 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 凸显期,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必须紧紧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 点问题,针对人们的思想疑虑,积极主动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充分反 映党和政府的积极努力,引导社会舆论沿着理智、建设性的轨道发展; 必须进一步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表明政 府部门的立场态度、处置意见和工作进展,最大限度压缩噪音、杂音 的传播空间。必须按照有利于反映群众意见和呼声、有利于维护党和 政府的形象、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三贴近”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 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重要原则,是新闻宣传工作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的伟大实践中,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深入到人民群众中, 真实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真实反映时 代变化和社会进步,真实反映人民群众为创造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精 神风貌。三、正确引导社会热点和公众情绪,要努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不断 进行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推动新闻事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 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坚持以党报党刊、电 台电视台为主体,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 形成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 要切实做好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坚持及时准确、 公开透明的原则,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回 应社会关切,努力抢占先机,引导社会舆论。要切实加强主流媒体国 际传播能力建设,着力提高我主流媒体在国际上的原创率、首发率和 落地率,着力建设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 的国际一流媒体,不断提高影响国际舆论的能力和成效。四、正确引导社会热点和公众情绪,必须实际出发,形成多种媒体齐 心协力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当前,要深入研究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坚持以党报党刊、 电台电视台为核心,有效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 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 局。党报党刊和广播电视的新闻时政类节目,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政治 资源、品牌优势、队伍潜力,强化新闻报道与受众需求的关联度,积 极关注社会热点,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充分发挥“社会安定团结中心” 的作用。都市类报刊和广播电视专业频率、频道,要充分发挥发行量 大、覆盖面广、服务性强的优势,不断强化导向意识,主动融入宣传 工作体系,自觉承担重大宣传任务,多侧面、多角度地弘扬主旋律。 网络媒体要针对青少年和知识分子的特点,注重发挥传播及时、交流 互动的优势,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办好政府网站,团结商业网站, 共同壮大舆论引导力量,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当前,网络媒体在舆论的受众面、传输速度,甚至公信力上越来越发 挥其重要作用,以下对如何正确理性引导网络热点做简要论述。一要发挥权威媒体的优势。报刊杂志、新闻媒体是权威信息资源的 独家占有和发布者,而商业网络仍然陷入散乱和以二手转载为主的状 况。报纸将原创的权威信息和权威观点及时发布于网上,就能够实现 热点引导、正确引导、理性引导。二要善用事实说话。事实构成真实,运用决定效果。很多事件不应 只报一下权威部门表态就完事,而是要实施跟踪报道,人们在接受事 实中自己就能辨真伪,解疑惑。媒体不是通过作者的直接议论,而是 让经过精心选择的事实,运用事实的逻辑说服力,充分而含蓄地表现 作者的倾向与观点。三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先入为主是舆论的特征之一。在搞清事实、 判明性质后,要及时发布和发言,如开辟在线访谈等栏目,有针 对性地选择“发言人”谈看法,抢占先机,避免失语。四要俯下身子,平等交流。网络虚拟环境之中人人平等,要放低姿态,俯下身子,创新形式,实现平等交流、互动。多用群众语言,切 忌说教。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一项经常性重要任务。随着舆 论客体的变化和新闻事业的发展,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也要不断研究新 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新闻舆论质量,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努 力使新闻舆论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第二节电视新闻重大报道改革与创新的原则 一、坚持正确舆论导 向 重大报道的改革和创新要遵循的原则,首先也应是所有报道都应 遵循的原 则。放在首要位置的应是坚持正确的导向。偏离正确的导 向,重大报道的改革和 创新就失去了任何意义。必须树立马克思主 义新闻观,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 服务意识。无论对重大报道 怎样进行改革与创新,都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必须高扬主旋 律,必须坚持为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 二、坚持搿三贴近”原则 其次是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其一,贴 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 “三贴近”,是新闻宣传工作必须 遵循的指导原则,也是新闻改革的突破口和着 力点。大众传播理论 认为,新闻传播是由新闻信源(信息发出者)、新闻信息、 符号(图 象声音文字)、编码(编辑顺序)、媒介、受众、译码(阅读收看收听)、 干扰、共同经验范围、反馈和环境等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均对传播 产生影响。 受众是新闻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受众,即广大 的群众的传播,是无的放 失的新闻传播;脱离群众、脱离生活、脱 离实际的新闻传播,是对牛弹琴的无效 传播。中央提出的“贴近实 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要求符合新闻的传播规律, 有关改进会 议新闻和领导活动报道的通知又为新闻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 围。 新闻传播实践和研究证明,受众不再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掌握 传媒的信息, 受众与新闻工作者一样容易获得新闻信息的第一手资 料,受众与大众媒体一样具9有随时发布新闻报道的能力。这些变 化要求新闻从业机构研究受众心理和需求, 要求记者要比以往任何 时候有更强的能力、更快的手段进行更深入的采访报道, “贴近实 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无疑是媒体制胜良方。 重大报道因为其 自身特点,和一般报道相比更容易忽视贴近性。以江苏广电 新闻的 新闻行动为例,正在开展的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命题很大、 比 较宏观,涉及江苏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方方面面。如果不寻找和 现实生活、百姓 民生密切相关的贴近点,就容易成为口号式、说教 式的文章。因此重大报道的改 革和创新,必须以“三贴近”为指导, 增强重大报道的“两性”(针对性、实效 性)、“两力”(吸引力、 感染力)。 其二、“三贴近”的核心在于群众性。新闻事业的群众性 的三层含义包括 内容上:新闻事业应该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工作 路线上:新闻工作应该走群众 路线;形式上:新闻和评论的表现形 式应该尽量为群众喜闻乐见。我国新闻事业 和群众的关系是相互支 持、相互帮助。我国新闻事业既要满足群众需要,又要引 导群众, 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指出:“要以群众满意 不 满意、喜欢不喜欢为根本评价依据。”“要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 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把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 多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 身边的事例,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 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价值的事情。” 而解决群众性,重大 报道就要从群众关心的问题着手,从百姓的切身感受切入,通过“以 小见大”、“以点带面”、“从表象到本质”等手法,反映宏大的主 题。三、“三贴近”的关键在于创新要贴近就要创新,有创新才有 贴近,贴近的程度在于创新的力度。重大报 道必须从报道思想、报 道模式、报道手段、报道方法等方面,有一个较大的变化。 江苏广 电新闻中心最早推出的一个新闻行动是空中看江苏,其目的是 反 映江苏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并以此来鼓 舞人心、 凝聚人心。这次行动动用了直升飞机从空中航拍,以从未 有过的视角展现江苏大 地的巨大变化。这也是新闻中心第一次对我 省各省辖市进行全面的空中航拍,通 过航拍展现的优美画面,空中 记者直观感受的报道,加上地面记者对全省一些城市、农村、企业、 社区的现场采访,使这一成就片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10 以耳目一新之感。而最近正在开展的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则 更强调给受 众以“真实体验”,它让主持人和记者走入企业、社区 和百姓生活,并让普通百 姓来讲述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这种“记 者实录”“主播体验”“百姓故事”, 生动形象,现场感强, 无疑会给受众留下真切的直观印象和强烈的心灵感受。几 年来,新 闻中心的重大报道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不断求新求变。几次的大型新 闻 行动,每一次都在挑战自己,不断地寻求突破和超越。首次空 中看江苏主要 “卖点”是空中航拍。之后,不断地发生变化。去 年为迎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 召开,新闻中心倾力推出了科学发 展率先路,不仅采用了空中航拍,还增加 了水路拍摄和陆地拍摄, 给人以立体化的感受,也为这组重大报道增添了气势和 感染力。 第 三节 电视新闻重大报道如何改革与创新 一、强化重大报道的新闻 性,让重大报道“回归”新闻 这就是坚持宣传价值与新闻价值的统 一,按新闻规律办事,凸现重大报道中 的新闻事实,提高重大报道 的新闻“含金量”。从江苏的电视新闻来看,有时会 议新闻会成为 某个系统、某个行业或某项工作的总结,这样的新闻老百姓必然不 爱 看,看到就要“转台”。为此,江苏广电新闻中心多次召开会议,对 泛泛的会 议报道作出了硬性限制规定,以促进记者编辑挖掘真正的 新闻。对这类题材,不 是要不要报,也不是简单地控制“量”的问 题,而是如何提高“质”的问题。应 当要选好报道的角度和切入点 (群众关心的、社会关注的),更要善于抓取其中 的新闻。这就要求 记者增强新闻的敏感性,密切关注会议上发生的大事、要事, 努力 发掘和精心选择有价值的重大报道题材。2 0 0 5年,省人大常委会 举行了一 次评议大会,对政府工作开展评议,可以说这是省人大常 委会的一次例行会议, 一般是按照惯例发一条会议消息。但是政府 组成部门负责人的大量缺席引起了我 们的注意。走访了省人大的工 作人员,记者了解到缺席单位的数量竟占那次会议 上应到会数量的 三分之二左右。人大作为最高权力机关,通过评议政府部门工作 来 监督“一府两院”是人民赋予的权力,政府部门的缺席从某种程度上 正是漠视 了这种权力。记者拍摄到了会场的座位空空荡荡的现场, 部分厅局负责人席卡冷 冷清清排列的画面,采访了有关工作人员, 在当晚的新闻节目中播发了消息评 议大会不该出现的冷清场面, 并配发了编后不该缺席。节目播出后的第二天, 许多观众纷纷来 电赞扬。在当年的江苏电视新闻政府奖评选中,这个报道获得短 消 息一等奖。可以说,这篇报道的成功就在于记者的新闻敏感,在于新 闻的“非 常规”,在于看到了会议中什么是真正的新闻,报道了有 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 的事情。 二、在“制高点一上发力,把时政 报道作为重大报道改革创 新的突破口 时政报道类的党政中心工作 报道,包括会议和领导人活动的报道,通常都 是重大报道的题材。 这类报道被认为是新闻改革的“难点”和“制高点”,最容 易造成 “曲高和寡”。省级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之一,不能回避这类报道, 也不 能把这类报道当成“鸡肋”,而应花大气力寻求改进与突破, 使之成为全社会最 受关注的内容之一,成为电视新闻的优势之一。 会议和领导人活动的报道,应按 照中央提出的要求加以改进。省主 要领导曾经就一篇植树节的报道批评了有关媒 体。每年植树节,省 四套班子领导都要带头参加植树活动。在2 0 0 6年的植树活动报 道中,有几家媒体将大量篇幅放在领导人如何植树,发表了一篇什么 样的讲 话上;而忽视了领导人带头植树这个新闻事件所体现的意义 所在;也忽视了植树 活动是发生在全社会广泛动员,共同建设绿色 江苏这个大背景下。因此,就事论 事,就讲话报讲话的报道方法遭 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批评。江苏广电总台以 此为例,将记者集 中开展业务学习,明确了会议和领导人活动这类报道应当怎么 报, 报道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使得后来这类报道有了明显改进。 全省 “三创之星”表彰大会的报道,就是改进这类报道的一个例子。这次 会议,除了报道会议消息,配发了会议侧记,报告人的现场同期,与 会者的亲身 感受;还配发了“三创之星”的人物故事等报道,使枯 燥的会议新闻通过这些活 生生的人物和故事,变得有血有肉,引人 入胜。为了让这一重大报道更有深度, 电视新闻还增加了背景报道 和短评,阐述了“三创精神”其实就是新时期的新江 苏人精神,是 我们全面推进经济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这组报道使得本来可能流 于程序性的会议报道变成了多层次、多侧面的组合式报道,取得了很 好的传播效 果。 三、注重“自选动作一,力求重大报道题材的多元 化 目前领导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指派的“规定动作”较多。在搞好 这些“规 定动作”的同时,电视媒体也应抓好“自选动作”。这是 丰富重大报道题材的有 效方法,也是激发媒体活力、增强媒体竞争 力的重要举措。这一点在每年的“两 会”报道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一年一度的省“两会”和全国“两会”,都是各大媒体比拼实力的舞 台,而这些竞争最终又集中到“自选动作”的竞争上。“规定动作” 多半是会议的程 序报道,报道的内容、措辞等都有严格规定,新闻媒体很难有所创新;而一些会 议上的热点问题、花絮、会外新闻则 是一个新闻富矿,为新闻媒体提供了广阔的 发挥空间。在今年的省 “两会”报道中,江苏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开设了多个 小栏目, 此如会议专题、代表委员博客、“两会”声音、点击2006关键词 等等, 力求挖掘更多有价值的新闻,力求让“两会”报道贴近普通 百姓。今年赴北京的 全国“两会”也力求在“自选动作”上有所创 新。在正常的消息、专题报道外, 北京报道组开出了“京都纪事” 这个小栏目,以记者的视角看“两会”,以记者 的感受话。两会”。“两会”开幕前人民大会堂门口的“新闻大战”、中外媒体对 代表 委员的“围追堵截”、代表驻地的生动故事,都在这个小栏目中活灵 活现, 使“两会”报道更有可看性。另外,北京演播室还开出了“两 会面对面”这个访 谈节目,邀请江苏的全国人大代表走进演播室, 和主持人一起就热点话题共同评 析,增加了“两会”报道的厚度和 深度。 四、充分发挥电视优势,全方位,多视角地对大事、要事进 行 报道2005年的MGR收购案是当年的全球十大财经事件之一, 南汽收购以后的设 备转移、新厂建设等都得到了英国乃至全世界媒 体的密切关注。今年3月27日,国际品牌MG名爵新车下线。这 是一个重大新闻。作为本士的省级媒体,江苏广 电当然不能放过这 得天独厚的资源。因此,如何通过生动、贴近的电视语言,报 道好 这大事件,并且揭示这一大事对中国汽车工业,以及中国企业国际化 发展的 历史意义,就成为摆在从广电总台新闻中心领导到承担任务 的各位记者、编辑面 前的问题。在短短九天时间内,新闻中心精心 策划,决心打好这场战役性报道。 第一步,派出技术小组对直播现 场进行贴身勘察。因直播场地就在生产基地的总 装厂,巨大的现代 化生产线就在直播点上,技术小组对如何布置机位,如何科学 排放 线路做了精心安排,在全世界几千名嘉宾云集的下线现场,记录下了 历史的瞬间,做出了一档4 0分钟的全程直播。第二步,在新车下 线这一新闻事件前, 采访小组拍摄了大量资料画面,对新闻事件背 景作了详尽的了解,并提前开出演 播室,邀请当年参与并购的核心 成员作嘉宾访谈,组织制作了一部高端对话; 同时,组织策划了 一套人、车、生活一一I860新闻眼特别编排节目,和 四集深入细致的CMG新传说系列报道,使整个报道极富可看性, 获得了很 好的播出效果,是一次重大报道的成功范例。五、坚持“以 人为本”的理念,在重大报道中突出口人”的 洁动 人是社会活动的 主体,也是新闻中永远的主角。重大报道无论是报道“人”, 还是 报道“事”,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多“联系群众身边的 事例”, 多抓群众关注的问题。去年为迎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 江苏广电总台按照省 委的要求,策划制作大型新闻行动科学发展 率先路。如何全面反映省第十次 党代会以来这五年江苏的巨变?几 轮策划与研讨之后,大家认为这组报道题材重 大,要全面展示成就, 以宏观显气势,同时要小处着眼,突出这些成就为百姓的 生活带来 什么。例如,“江苏的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2 0 0 5年全省地区生 产总值1.8 2万亿元,比五年前翻了近一番”,这给人的印象只 是一些宠大的数字。但 是,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省市区的位次由第七位上升到第五位, 取得历史性突破;城乡居民收 入比为2.3 3: I,全国差距最小,这些就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 但是这些数字还是不够直观,具体到每个家庭,农村的百姓感受 到 “和城市生活一样了”,城乡的百姓都感受到“钱袋子鼓了,能买房 买车了”, 将这些指标同百姓关心的就业、住房、医疗等热点问题 结合起来,容易显得“埂”14的重大报道就有了 “软”的切入点。分管新闻的台领导还多次强调,记者要说“人”话。言下之意, 很多记者脱离实际,脱离了基层,脱离了群众的生活,写 出来的报 道都是空话套话官话,唯独没有老百姓自己的话,而电视媒体在反映 原 生态的生活上,却恰恰应该是最有优势的。后来,这组报道的每 一集都强调让百 姓自己来讲述自己,每一集都有“百姓感言”,这 个小环节让重大报道有了贴近 性。今年上半年江苏广电的第一个新 闻行动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更强调了在“人”的因素方面 有突破。因此,这组报道的主要框架就由“体验”“故 事”来支 撑,记者和主持人走进不同的百姓生活中来体验,由表及里、由事例 到 观点,向观众展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理念、经验、成就 和未来。这组报 道的每一集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置街头调查问卷、 街头采访百姓、一封家书、一 张照片等等,征集百姓点子、感受、 心愿,这些都为这组报道增添了可看性。 六、努力在表现形式上突 破,注重对重大报道进行。包装” 1、精心办好电视栏目,打造重 大报道的“品牌”。以江苏广电总台为例, 近年来连续推出空中 看江苏、执政为民谋发展、和谐社会,春满江苏、科学发展 率先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等“大型新闻行动”,每年重 点推出几个这样的重大报道,取得了较大的影响力。2、在确定报 道内容和重点后,重大报道的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形式和手 法上 创新。以江苏广电为例,近年来对重大报道逐步由单条报道转变为 “组合式 报道”、“连续报道”、“专题报道”。由结构安排上, 也由原来较为单一的画 面同期声配音,转变得更加多元化。根 据不同题材、不同摄制要求,采取多种 表现形式。如大型新闻行动 执政为民谋发展,就是记者、编导在全省十三个 市各选取一处和 内容相关的场地设演播室,将各市的市委书记或市长约请到演播 现 场,与百姓对话,和专家对话,做成一个小型的访谈,穿插在节目中, 使重大 报道有了和以往不同的“互动感”。再例如,新闻行动和 谐社会,春满江苏 在每集开头,都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置了记者在 街头的调查,并且结合省城调队的 问卷及统计数据,从而增加了观 众的参与性,也使重大报道更加生动。对于一些 刚刚发生的重大事 件,或者由于技术原因限制无法及时传输的报道,电视新闻还 可以 采取两地、三地连线方式,使重大报道更具时效性。去年7月2 8日, 射阳 一化工厂发生爆炸事故,新闻中心接到热线电话后。一方面立 即派记者赶赴现场, 一方面与地方台联系拍摄,采用电话连线、现 场报道等多种形式,连续跟踪报道, 并在各档新闻节目中滚动播出。 此外,一些重大的事件还采取现场直播。比如,江苏广电已经连续几 年对省 “两会”开幕式进行了现场直播。再比如,江苏广电策划的 “公推公选”厅局领 导干部现场直播,它将百姓眼里十分神秘的干 部选拔任用,通过电视直播的方式 第一时间展现在观众面前,反映 江苏干部用人制度上的重大改革,引起了极大的 反响。 还有,对电 视新闻重大报道的拍摄手法不断创新。从江苏广电的几个新闻行 动 的来看,空中看江苏是航拍,黄金江岸率先路是水上拍,科 学发展率 先路是采用“水、陆、空”联动拍摄。每一次新闻行动 前,从开始策划到采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