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安全工程师辅导教程安全管理讲课教案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61547377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PPT 页数:133 大小:4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册安全工程师辅导教程安全管理讲课教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辅导教程安全管理讲课教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辅导教程安全管理讲课教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科技大学2005年7月注册安全工程师辅导教程-安全管理(讲课教案)课件|第一节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按照系统安全工程的认识论,无论安全还是危险都是相对的。|1、危险|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2、事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事故的解释是:生产、工作上发生的意外损失或灾祸。|在生产过程中,事故是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根据能量转移的概念,事故的本质是能量的不正常作用。|3、事故隐患|事故隐患泛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4、安全、本质安全|安全:按照系统安全工程观点,安全是指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危险的伤害。|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人员伤亡、职业病或设备、设施损害或环境危害的条件,是指安全条件。|不因人、机、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系统失效、人员伤害或其他损失,是指安全状况。|本质安全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1)失误安全功能|(2)故障安全功能|(应在规划设计阶段纳入设备或工艺,而不是事后补偿)|本质安全是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高境界。|5、安全生产管理|所谓安全管理,就是针对人们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6、安全生产、劳动保护、职业安全卫生(*)|安全生产是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劳动保护是依靠科学技术和管理,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消除生产过程中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不良环境、不安全设备和设施、不安全环境、不安全场所和不安全行为,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职业安全卫生是生产安全、劳动保护和职业卫生的统称,是以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为目的的工作领域,以及在法律法规、技术、设备与设施、组织制度、管理机制、宣传教育等方面所有措施、活动和事物。|第二节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一、安全生产管理发展历史(*)|安全生产管理随着安全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发展而发展,系统安全工程原理和方法的出现,使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方法、原理都有了很大的拓展。|发展历史:(介绍)|二、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与原则(*)|安全生产管理原理是从生产管理的共性出发,对生产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所得出的生产管理规律。|安全生产原则是指在生产管理原则的基础上,指导生产管理活动的通用原则。|原理与原则的本质与内涵是一致的。一般来说,原理更基本,更具有普遍意义;原则更具体,对行动更有指导性。|1、系统原理|(一)、系统原理的含义|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观点、理论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用系统论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二)、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1)动态相关性原则|(2)整分合原则|高效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有效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则。|(3)反馈原则。|(4)封闭原则|在任何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这就是封闭原则。图11 管理系统的基本封闭回路图|2、人本原理|(一)人本原理的含义: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人本原理。|(二)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1)动力原则|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这就是动力原则。|(2)能级原则|(3)激励原则|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是激励原则。|(1)、动力原则|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动力图12 稳定的能级结构图 经营决策层 管理层 执行层 操作层(2)、能级原则图13 激励过程(3)、激励原则 1)激励过程 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实现目标 需要满足 产生激励 新的需要 状态解除 2)激励理论需要层次论图 1-4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图|3、预防原理|(一)、预防原理的含义: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就是预防原理。|(二)、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1)偶然损失原则|(2)因果关系原则|(3)3E原则|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可归结为四个方面,即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以及管理原因。针对这四方面原因,可以采取三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Engineering)对策、教育(Education)对策和法制(Enforcement)对策,即3E原则。|(4)本质安全化原则|本质安全化原则是指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4、强制原理|(一)强制原理的含义: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这就是强制原理。|(二)运用强制原理的原则|(1)安全第一原则|(2)监督原则|三、事故致因理论(*)|1、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倾向。|泊松分布|当发生事故的概率不存在个体差异时,即不存在事故频发倾向者时,一定时间内事故发生次数服从泊松分布。|偏倚分布|一些工人由于存在精神或心里方面的毛病,如果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发生过一次事故,则会造成胆怯或神经过敏,当再继续操作时,就有重复发生第二次、第三次事故的倾向,符合这种统计分布的主要是少数有精神或心里缺陷的工人。|非均等分布|当工厂中存在许多特别容易发生事故的人时,发生不同次数事故的人数服从非均等分布,即每个人发生事故的概率不相同。|2、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伤害事故连锁构成:|(1)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2)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4)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事故连锁过程影响因素(多米诺骨牌效应):|(1)遗传及社会环境|(2)人的缺点|(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4)事故|(5)伤害 海因里希模型|3、能量意外释放理论|(1)、基本观点:不希望或异常的能量转移是伤亡事故的致因。|(2)、事故致因:|1)接触了超过机体组织抵抗某种形式的过量的能量|2)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3)、事故表现:|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生能、生物能等,都可能导致人员伤害。|(4)、防范措施:|1)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2)限制能量|3)防止能量蓄积|4)控制能量释放|5)延缓释放能量|6)开辟释放能量的渠道|7)设置屏蔽设施|8)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置屏障,在时间或空间上把能量与人隔离|9)提高防护标准|10)改变工艺流程|11)修复或急救|4、系统安全理论|(1)、在事故致因理论方面,改变了人们只注重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而忽略硬件的故障在事故致因作用中的传统观念,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改善物的系统的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从而避免事故。|(2)、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绝对安全的,任何事物中都潜伏着危险因素,通常所说的安全或危险只不过是一种主观的判断。|(3)、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和危险,可以减少来自现有危险源的危险性,宁可减少总的危险性而不是只彻底去消除几种选定的危险。|(4)、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有时不能完全认识危险源和危险,即使认识了现有的危险源,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出现,又会产生新的危险源。|四、事故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事故预防与控制包括两部分内容,即事故预防和事故控制。|事故预防是指通过采用技术和管理手段使事故不发生。|事故控制是通过采用技术和管理手段使事故发生后不造成严重后果或使后果尽可能减小。|对于事故的预防与控制,应从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安全管理等三方面入手,采取相应措施。|安全技术对策着重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安全教育对策和安全管理对策则主要着眼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问题。|第三节 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方针|一、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现状(*)|1、安全生产事故情况|总数下降,次数多。较发达国家发生率高。|2、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建设情况|2002年安全生产法|三、安全生产管理方针(*)|安全生产法在总结我国安全生产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规定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所谓“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保证安全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关系上,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实行“安全优先”的原则。|所谓“预防为主”,就是说对安全生产的管理,主要不是在发生事故后去组织抢救,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和分析,而是按照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思想,按照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千方百计预防事故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四、安全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1搞好安全管理是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根本对策2搞好安全管理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基本保证3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措施要靠有效的安全管理,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4在技术、经济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安全生产,更加需要突出安全管理的作用5搞好安全管理,有助于改进企业管理,全面推进企业各方面工作的进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五、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一)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 1安全第一,重在预防 2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3安全生产需要各项专业管理保证 4必须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5重视科学技术,讲求经济效益 6实行科学管理(二)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1管理体制及基础工作 2生产(建设)过程中的动态安全 3信息、预测和监督 4安全管理要逐步实现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第一节 安全生产责任制|一、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必要性(*)|安全生产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生产经营单位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核心,是生产经营单位行政岗位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基本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二、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要求(*)|1、建立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的要求,并应适时修订;|2、建立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要与生产经营单位管理体制协调一致;|3、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根据本单位、部门、班组、岗位的实际情况,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防止形式主义;|4、制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有专门的人员与机构来保障;|5、在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同时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监督、检查等制度,特别要注意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作用,以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得到真正落实。|三、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内容(*)|1、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职责:|(1)、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2)、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3)、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4)、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5)、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2、生产经营单位其他负责人|生产经营单位其他负责人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主要负责人搞好安全生产工作。|3、生产经营单位职能管理机构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职能管理机构负责人按照本机构的职责,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做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对本机构职责范围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职能机构工作人员在本人职责范围内做好有关安全生产工作。|4、班组长|班组长全面负责本班组的安全生产,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者。|5、岗位工人|岗位工人对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门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第二节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组织保障|一、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设置要求|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指的是生产经营单位中专门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内设机构,其工作人员都是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事危险性较大的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活动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对于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不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但必须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第三节 安全生产投入|一、对安全生产投入的基本要求(*)|股份制企业、合资企业等安全生产投入资金由董事会予以保证;国有企业由厂长或经理予以保证;个体工商户等个体经济组织由投资人予以保证。|安全生产投入主要用于:|(1)建设安全技术措施工程 (2)增加新安全设备 (3)重大安全生产课题研究 (4)按照国家标准为职工配备劳动保护用品 (5)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6)其他有关预防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费用|二、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原则(*)|(一)、必要性和可行性原则|(二)、自力更生与勤俭节约的原则|(三)、轻重缓急统筹安排的原则|(四)、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四、安全计划措施计划的编制方法(*)|1、编制时间|2、计划内容|3、编制计划的布置|4、计划项目的确定与编制|5、计划的审批|6、计划的下达|第四节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一、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要求|(*)|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教育工作是贯彻经营单位方针、目标、实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防止产生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的重要途径。|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对象和内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一)、基本要求:|(1)、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矿山、建筑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必须进行安全资格培训,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并取得安全资格证书后方可任职;|(2)、其他单位主要负责人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安全生产培训;|(3)、所有单位主要负责人每年应进行安全生产再培训;|(二)、培训的主要内容:|(1)、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及有关行业的规章、规程、规范和标准;|(2)、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知识、方法与安全生产技术,有关行业安全生产管理专业知识;|(3)、重大事故防范、应急救援措施及调查处理方法,重大危险源管理与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原则;|(4)、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5)、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三)、对培训时间的要求:|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矿山、建筑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8学时;每年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6学时。|其他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2学时,每年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2学时。|、对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要求|(一)、基本要求:|(二)、培训的主要内容:|(三)、对培训时间的要求:|(四)、再培训的主要内容:|、对生产经营单位其他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的教育培训|(一)、生产经营单位其他从业人员|(二)、新从业人员|(三)、调整工作岗位或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的从业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特种作业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教育,增强其安全生产意识,并获得证书后方可上岗。|离开特种作业岗位达个月以上的特种作业人员,应当重新进行实际操作考核,经确认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者,每年进行一次复审。|连续从事本工种年以上的,经用人单位进行知识更新教育后,每年复审一次。|三、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形式和方法(*)|1、形式:每天的班前班后会上说明安全注意事项;安全活动日;安全生产会议;各类安全生产业务培训班;事故现场会;张贴安全生产招贴画、宣传标语及标志;安全文化知识竞赛。|2、方法:讲授法、实际操作演练法、案例研讨法、读书指导法、宣传娱乐法。|第五节 建设项目“三同时”|一、建设项目“三同时”的定义(*)|建设项目“三同时”是指生产性基本建设项目中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以确保建设项目竣工投产后,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标准,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二、“三同时”的内容(*)|“三同时”制度的实施要求从项目的论证到设计、施工、竣工验收都应按“三同时”的规定进行审查验收,具体为|()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试生产|()劳动安全卫生竣工验收|三、“三同时”的主要法律依据(*)|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管理办法、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单位资格认可与管理规则|第六节 安全生产检查|一、基本概念:|安全检查是指对生产过程及安全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隐患、有害与危险因素、缺陷等进行查证,以确定隐患或有害与危险因素、缺陷的存在状态,以及它们转化为事故的条件,以便制定整改措施,消除隐患和有害与危险因素,确保生产安全。|二、安全检查的类型(*)|1、定期安全检查|2、经常性安全检查|3、季节性及节假日前安全检查|4、专业(项)安全检查|5、综合性安全检查|6、不定期的职工代表巡视安全检查|三、安全生产检查的内容(*)|安全检查的内容包括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具体主要是:软件,查思想、查管理、查隐患、查整改、查事故处理、查意识、查制度;硬件,查生产设备,查辅助设施、查安全设施、查作业环境。|四、安全生产检查的方法(*)|1、常规检查|2、安全检查表法|安全检查表法是为了系统地找出系统中的不安全因素,事先把系统加以剖析,列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确定检查项目。并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这种表就叫做安全检查表。|3、仪器检查法|五、安全生产检查的工作程序(*)|(一)、安全检查准备|(二)、实施安全检查|(三)、通过分析做出判断|(四)、及时作出决定进行处理|(五)、整改落实(实现安全检查工作闭环)|第七节 劳动防护用品管理|一、分类(*)|按防护部位:头部 呼吸器官 眼面部 听觉器官 手部 足部 躯干 护肤 防坠落|二、选用原则(*)|1、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选用;|2、根据生产作业环境、劳动强度以及生产岗位接触有害因素的存在形式、性质、浓度(或强度)和防护用品的防护性能进行选用;|3、穿戴要舒适方便,不影响工作。|三、发放要求(*)|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标准,按照不同工种、不同劳动条件发给职工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四、正确使用方法(*)|1、劳动防护用品使用前应首先做一次外观检查;|2、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必须在其性能范围内,不得超极限使用;|3、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第一节 安全评价的分类|一、安全评价的概念|安全评价是指运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对建设项目或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二、安全评价分类:(*)|()、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综合评价|()、专项安全评价|三、安全预评价的概念及内容(*)|安全预评价是根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分析和预测该建设项目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技术设计和安全管理的建议。|内容:包括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危险度评价和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四、安全验收评价(*)|概念:安全验收评价是在建设项目竣工、试生产运行正常后,通过对建设项目的设施、设备、装置实际运行状况的检测、考察,查找该建设项目投产后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技术调整方案和安全管理对策。|内容:对系统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查,判断系统在安全上的符合性和配套安全实施的有效性,从而作出评价结论并提出补救或补偿措施,以促进项目实现系统安全。|五、安全现状评价(*)|概念: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是针对某一生产经营单位总体或局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安全现状进行的全面评价。|内容:全面收集评价所需的信息资料,采用合适的安全评价方法进行危险识别、给出量化的安全状态参数值;对于可能造成重大后果的事故隐患,采用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事故模拟,预测极端情况下的影响范围,分析事故的最大损失,以及发生事故的概率;对发现的隐患,根据量化的安全状态参数值、整改的优先度进行排序;提出整改措施与建议。|六、专项安全评价(*)|概念:专项安全评价是对某一项活动或场所,以及一个特定的行业、产品、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或生产装置等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的专项安全评价。|内容:查找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第二节 安全评价的程序|一、安全评价的程序(*)|主要包括:准备阶段,危险、有害因素辩识与分析,定性定量评价,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形成安全评价结论及建议,编制安全评价报告。|第三节 危险、有害因素辩识和评价单元的划分|一、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1、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其它危险、有害因素|2、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二、危险、有害因素辩识方法(*)|1、直观经验分析方法|对照、经验法|类比方法|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三、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在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时,要全面、有序地进行识别,防止出现漏项,宜按厂址、总平面布置、道路运输、建构筑物、生产工艺、物流、主要设备装置、作业环境、安全管理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四、评价单元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划分评价单元是为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服务的,要便于评价工作进行,有利于提高评价工作的准确性。|常用的评价单元划分原则和方法如下:|1、以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为主划分评价单元;|2、以装置和物质特征划分评价单元;|第四节 安全评价方法|一、安全评价方法分类(*)|1、按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定性安全评价方法、定量安全评价方法|2、按评价的逻辑推理过程:归纳推理评价法、演绎推理评价法|3、按照安全评价要达到的目的:事故致因因素安全评价方法、危险性分级安全评价方法、事故后果安全评价方法|4、按照评价对象:设备故障率评价法、人员失误率评价法、物质系数评价法、系统危险性评价法|二、常用安全评价方法(*)|安全检查表法;|危险指数方法;|预先危险分析方法;|故障假设分析方法;|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定量风险评价方法。|第五节 安全评价报告|1、安全预评价报告|(1)、内容(*)|概述 生产工艺简介 安全评价方法和评价单元 定性、定量评价 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安全预评价结论|(2)、格式(*)|封面 安全预评价资质证书影印件|著录项 目录 编制说明 前言|正文 附件 附录|、安全验收评价报告|(1)、内容(*)|概述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总体布局及常规防护设施措施评价|易燃易爆场所评价 有害因素安全控制措施评价 特种设备监督检验记录评价 强制检测设备设施情况检查 电气安全评价 机械伤害防护设施评价 工艺设施安全连锁有效性评价 安全生产管理评价 安全验收评价结论 安全验收评价报告附件 安全验收评价报告附录|(2)、格式(*)|封面 评价机构安全验收评价资格证书影印件 著录项 目录 编制说明 前言 正文 附件 附录|、安全现状评价报告|(1)、内容(*)|前言 评价项目概况 评价程序和评价方法 危险性预先分析 危险度与危险指数分析 事故分析与重大事故模拟 对策措施与建议 评价结论|(2)、格式(*)|前言 目录 第一章 评价项目概述 第二章 评价程序和评价方法|第三章 危险性预先分析|第四章 危险度与危险指数分析|第五章 事故分析与重大事故的模拟|第六章 职业卫生现状评价|第七章 对策措施与建议|第八章 评价结论|第一节 重大危险源的概念及辩识标准|我国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00)中将重大危险源定义为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安全生产法第九十六条规定,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一、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的组成(*)|重大危险源控制的目的,不仅是预防重大事故发生,而且要做到一旦发生事故,能将事故危害限制到最低程度。|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重大危险源的辩识|重大危险源的评价|重大危险源的管理|重大危险源的安全报告|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工厂选址和土地使用规划|重大危险源的监察|二、重大危险源的辩识标准及方法(*)|1、适用范围:|适用于危险物质的生产、使用、储存和经营等各企业或组织。|2、相关概念:|危险物质:一种物质或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由于它的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使其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米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临界量: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物质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工业活动中发生的重大火灾、爆炸或毒物泄露事故,并该现场人员或公众带来严重危害,或对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生产场所:危险物质的生产、加工及使用等的场所,包括生产、加工及使用等过程中的中间贮罐存放区及半成品、成品的周转库房。|贮存区:专门用于贮存危险物质的贮罐或仓库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区域。|3、重大危险源辩识|辩识依据:物质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分类: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贮存区重大危险源。|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爆炸性物质名称及临界量;易燃物质名称及临界量;活性化学物质名称及临界量;有毒物质名称及临界量。|4、重大危险源的辩识指标|单元内存在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表1、表2、表3、表4规定的临界量,即被定为重大危险源。单元内存在危险物质的数量根据处理物质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单元内存在危险物质为单一品种,则该物质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物质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义为重大危险源。|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多品种时,则按公式计算。|第二节 重大危险源的评价与监控|一、重大危险源的评价方法(*)|重大危险源评价方法是在对大量重大火重大危险源评价方法是在对大量重大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中毒事故资料的统计灾、爆炸、毒物泄漏中毒事故资料的统计分析基础上,从物质危险性、工艺危险性分析基础上,从物质危险性、工艺危险性入手,分析重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以入手,分析重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以及事故的影响范围、伤亡人数、经济损失、及事故的影响范围、伤亡人数、经济损失、综合评价重大危险源的危险性,并提出应综合评价重大危险源的危险性,并提出应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二、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措施(*)|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重大危险源分级监督管理体系,建立重大危险源宏观监控信息网络,实施重大危险源的宏观监控与管理,最终建立和健全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制度和监控手段。|生产经营单位应对重大危险源建立实时的监控预警系统。|第一节 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一、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及特点(*)|1、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a)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b)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c)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d)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2、事故应急救援特点|重大事故往往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复杂性和后果影响易猝变、激化、放大。|二、事故应急救援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具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职责。|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制定特种设备的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三、重大事故的应急管理(*)|1、预防|一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的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二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后果的严重程度。|2、准备|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效的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所做的各种准备。|3、响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采取的应急与救援行动。|4、恢复|在事故发生后使事故影响区域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况,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四、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构成(*)|(一)、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组织机构|(1)、应急救援中心|(2)、应急救援专家组|(3)、医疗救治|(4)、消防与抢险|(5)、检测组织|(6)、公众疏散组织|(7)、警戒与治安组织|(8)、洗消去污组织|(9)、后勤保障组织|(10)、信息发布中心|(二)、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支持保障系统(*)|(1)、法律法规保障体系|(2)、通讯系统|(3)、警报系统|(4)、技术与信息支持系统|(5)、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第二节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策划与编制|一、重大应急救援预案的核心内容(*)|(1)、对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及其后果的预测、辨识、评价;|(2)、规定应急救援各方组织的详细职责;|(3)、应急救援行动的指挥与协调;|(4)、应急救援中可用的人员、设备、设施、物资、经费保障和其他资源,包括社会和外部援助资源等;|(5)、在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发生时保护生命和财产、环境安全的措施;|(6)、现场恢复;|(7)、其他,如应急培训和演练,法律法规的要求等;|二、六个一级关键要素(*)|(1)、方针与原则|(2)、应急策划|(3)、应急准备|(4)、应急响应|(5)、现场恢复|(6)、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这六要素是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所应当涉及的基本方面,在实际编制时,可根据职能部门的设置和职责分配等具体情况,将要素进行合并或增加,以便于预案的内容组织和编写。|三、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1、成立由各有关部门组成的预案编制小组,指定负责人。|2、危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3、编制应急预案。4、应急预案的评审与发布。5、应急预案的实施。|第三节 应急预案的演练|一、演练类型(*)|1、桌面演练|2、功能演练|3、全面演练|二、演练结果的评价(*)|1、不足项|2、整改项|3、改进项|第一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与职业病|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1、环境因素|(1)化学因素;|(2)物理因素;|(3)生物因素;|2、与职业有关的其他因素|3、其他因素|二、职业病的概念及其分类|1、职业病的概念(*)|由职业性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称法定职业病。|4个基本条件:(1)在职业活动中产生(2)接触职业危害因素(3)列入国家职业病范围(4)与劳动用工行为相联系|2、职业病的分类10类115种(*)|(1)尘肺13种|(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3)化学因素所致职业中毒56种|(4)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5)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6)职业性皮肤病8种|(7)职业性眼病3种|(8)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9)职业性肿瘤3种|(10)其他职业病5种|三、职业病发生的条件(*)|1、有害因素的性质|2、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量|3、人体的健康状况|第二节 职业危害评价与管理|一、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依据(*)|职业危害评价是国家制定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法律和政策依据。|在进行职业危害评价时,必须以现行的防治职业病法规为依据。|二、作业环境的监测方法(*)|1、噪声|2、高温|3、射频辐射|4、振动|5、照明|第三节 职业危害申报及职业病报告|一、职业危害申报内容、程序|1、申报内容(*)|(1)用人单位基本情况|(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浓度或强度|(3)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4)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2、申报程序(*)|(1)用人单位应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2)卫生行政部门受理申报,并根据需要进行现场核实|(3)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报材料后5个工作日之内,出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回执|二、职业病报告内容(*)|1、尘肺病报告卡:|用人单位信息、尘肺病患者的基本信息、开始接尘日期、实际接尘工龄、尘肺病种类、胸片编号、诊断结论、报告类别、死亡信息、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及报告日期等|2、农药中毒报告卡|用人单位信息、农药中毒患者的基本信息、农药中毒名称、中毒农药类别、诊断日期、死亡日期、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及报告日期|3、职业病报告卡|基本同1|一、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概念|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指为建立职业安全健康方针和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制定的一系列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的要素。|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1、职业安全健康方针|2、组织 机构与职责,培训、意识与能力,协商与交流,文件化,文件与资料控制,记录和记录管理|3、计划与实施 初始评审,目标,管理方案,运行控制,应急预案与响应|4、检查与评价 绩效测量与监测,事故事件与不符合的调查,审核与管理评审|5、改进措施 纠正与预防措施,持续改进|三、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立方法与步骤(*)|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指的是企业将原有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按照体系管理的方法予以补充、完善以及实施的过程。步骤为:|1、学习与培训|2、初始评审|内容:|3、体系策划|内容:|4、文件编写|结构、内容:|5、体系试运行|6、评审完善|四、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审核与认证(*)|1、审核:根据审核方与受审方的关系,可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分为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两种基本类型:内部审核又称为第一方审核;外部审核又分为第二方审核及第三方审核。|2、认证程序:|认证申请及受理;审核策划及审核准备;审核的实施;纠正措施的跟踪与验证;证后监督与复评。|一、安全生产监督(*)|1、安全生产监督体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监察,是指国家国家法规授权行政部门设立的监察机构,具有法律形式的监督管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是以国家机关为主体实施的,是以国家名义并运用国家权力,对企业、事业和有关机关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和执行安全生产法规、政策和标准的情况,依法进行监督、监察、纠正和惩戒的工作。|2、安全生产监督监察的基本特征(*)|(1)权威性|(2)强制性|(3)普遍约束性|3、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1)、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2)、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3)、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4)、坚持行为监察与技术监察相结合的原则;|(5)、坚持监察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6)、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4、安全生产监察人员的职责(*)|(1)、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和政策;|(2)、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单位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情况;|(3)、在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时,发现违法行为,有权制止或责令改正、责令限期改正、责令停产停业整顿、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停止建设;|(4)、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职业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应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向有关部门报告;|(5)、参加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与事故调查处理;|(6)、安全生产监察人员应当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秉公执法;|(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5、安全生产监察方式(*)|(1)、行为监察|行为监察的内容主要包括监督检查用人单位安全生产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建设、职工教育培训、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施等工作。|(2)、技术监察|技术监察是对物质条件的监督检查。包括对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的“三同时”监察;对用人单位现有防护措施与设施的完好率、使用率的监察;对个人防护用品的质量、配备与作用的监察;对危险性较大的设备、危害性较严重的作业场所和特殊工种作业的监察等。|6、安全生产国家监察的种类及其内容(*)|1、一般监察|具体内容: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培训;隐患治理;伤亡事故管理;职业危害管理。|2、专门监察|具体内容:对生产性建设项目的“三同时”监察;对劳动防护用品的监察;对特种作业人员的监察;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监察;对严重有害作业场所的监察。|二、煤矿安全生产监察(*)|1、煤矿安全生产监察体制|1999年12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正式成立。煤矿安全监察实行垂直管理、分级监察的管理体制。|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下设20个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和2个安全监察办事处;20个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下设69个煤矿安全监察办事处。|2、煤矿安全监察的方式与内容(*)|(1)、方式:|视时监察;重点监察;一般监察;特殊监察。|(2)、内容:|3、煤矿安全生产监察人员的职责(*)|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下同)、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2003年2月19日,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颁布,它是一部全面规范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的生产(含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检验检测及其安全监察的专门法规,是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制度的法律保障,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1、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体制(*)|(1)、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和安全监察机构|目前,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实行的是综合监督管理与专项安全监察相结合的工作体制。国务院、省、市(地)以及经济发达县的质检部门设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所称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是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及各级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2)、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法规体系|(3)、安全监察制度|按照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修理、改造及进出口等环节,对锅炉、压力容器的安全实施全过程一体化的安全监察。|2、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方式和内容(*)|(1)、行政许可制度|(2)、监督检查制度|(3)、事故应对措施|(3)、特种设备安全生产监察人员的职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