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篇

上传人:d**** 文档编号:16117845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岭南文化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岭南文化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岭南文化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岭南文化篇一岭南文化艺术导游词2008-06-10 13:50:46来源:不详作者:佚名【大中小】点击:31次(一)岭南文化艺术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秦始皇统一岭南前,越族先民已经在负山带海的岭南 地区,创造了自己的土著文化,虽然它远不及已经发展到相当高水平的中原汉文化和岭北楚 文化,仍处于较低的、朦胧的状态。秦统一岭南和南越国的建立,特别是广州建城后的2000 多年间,在与先进的中原汉文化交融中,在古代广州商业和对外贸易非常发达的社会背景下, 以及在近代西学东渐(欧美文化的传入)和民主革命影响下,逐渐形成风格独特、品类繁多 的以广州古文化为代表的岭南文化雏形,并逐渐发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在 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广州一直是中国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盛不衰,从未中 断。它随着历史的步伐,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积淀,并与外来文化(包括中原汉文化和欧美 西方文化)不断交流、融洽,逐渐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文化,即岭南文化。由于地理、历史等 因素,岭南文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独立的个性和鲜明的风格。它的特点就是:极其浓郁的地 方色彩的地域性、善于吸收和补充新内容和新形式的开放性、呈现多文化特色的兼容性,以 及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在此向大家介绍岭南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岭南文化艺术、岭南工艺、岭南建筑、岭南饮食文 化等等。相信,您听完介绍后,对岭南文化会有一个初步的较全面的了解。1.粤剧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说过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把粤剧与中国最古 老的昆剧相提并论,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扬,从此,南国红豆成为粤剧的美称。粤剧不但 深受广东人喜爱,而且深受云、桂人民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喜爱,是中国最先走向世 界的剧种,可见其魅力四射。粤剧与粤曲、粤乐(广东音乐)一样,是岭南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关于粤剧的产生和形成,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普遍认为,粤剧于明朝中叶开始萌芽, 孕育于本地班。据史载,早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在佛山、广州,本地班已建立了琼花会 馆这一行业组织。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广东化了的江西弋阳腔、江浙昆腔演唱梆黄为 主体的剧种,这一剧种实际上是弋阳腔和昆腔与广东本地流行的南音、龙舟、木鱼、粤讴、 咸水歌等民间曲调以及广东器乐乐曲结合而成。直至清末民初,逐渐演变为融集南北、中外 唱腔音乐,以广州话演唱,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地方戏居一粤剧。粤剧有别于外 省戏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属于中国写意派戏剧范畴,又具有轻快流畅、新款善变的个性, 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这里值得向朋友们着重介绍的是,首先,在全国所有地方剧种中,粤剧是最先到国外演出, 并发展到国外的。粤剧不仅以广州为中心,流行于广东省内城乡、港澳地区、广西、云南, 而且流传至东南亚、欧、美。据美国阿尔塔加利福尼亚日报于1852年10月28日(清咸丰初年)载: 广府戏班鸿福堂(译音)在旧金山演出。由此证明早在咸丰初年粤剧戏班 活动范围已达美洲,这可能是开创中国戏剧到美洲演出的先例。1857年粤剧艺人在新加坡 建立粤剧行会组织梨园堂。18世纪80年代,新加坡、马来亚、美国、越南、泰国、菲律 宾等国家和地区都有粤剧演出。1908年革命党人陈少白和进步文人黄鲁逸等组织的粤剧志 士班到新加坡和南洋各地演出。其次,粤剧艺人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广州粤剧名班凤仪班著名艺人李文茂于 1854年响应反清会社天地会的号召,联络三元里乡民,率领粤剧艺人起义,义军很快便发 展至数万之众。李文茂率军围攻广州失败后,退至广西,攻克柳州,并自立为平靖王,曾 一度拥兵号称十万。1858年攻桂林失利,身受重伤,在败退中逝世。他作为一个艺人举义 称王,是古今中外少有的。清末许多粤剧艺人积极参加或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上边 提到的粤剧志士班利用粤剧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宣传民主革命,编演新戏,抨击 贪官污吏和时弊,歌颂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并且走出国门到南洋演出为革命筹款。还有不 少艺人加入同盟会进行革命活动。粤剧演员出身的李文甫,在三二九广州起义中壮烈牺 牲,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第三,粤剧是全国所有地方剧种中最早进行商业宣传,参与商业广告的。1930年著名粤剧 艺人薛觉先演出名剧白金龙,为民族资本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宣传该公司名牌白金 龙香烟。演出时舞台大幕上绣着观白金龙名剧,吸白金龙香烟广告词。首演时还免费向 观众赠送白金龙香烟,此剧持续上演一年,同时灌唱片、拍电影,向海外发行,使白金龙香 烟知名度迅速提高,为民族企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粤剧起源于明末清初,经三四百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特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进入 鼎盛时期,增加了剧目,唱腔曲调多元化,造就了一大批以唱腔著称的名家和流派。同时吸 收各地剧种做功和北派武打,使粤剧表演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更臻成熟。在舞台美术、场景 布景上进行革新,引入声、光、电、化等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增加粤剧的魅力,使之成为具 有浓郁岭南特色的地方剧种,深入到千家万户,从岭南经济文化中心广州、珠江三角洲发展 到全省、广西、港澳地区以及上海、台湾等地操粤语人士聚居之处并流传到美、加及东南 亚地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人才辈出,出现了人称粤剧五大流派、四大名旦。五大流派是有万 能老倌美誉的薛觉先开创的韵味流长的薛腔;名丑马师曾开创的马腔,即乞儿喉;被 称为小生王的白驹荣开创的白腔;丑生廖侠怀开创的廖腔以及金牌小武桂名扬开创 的桂腔。四大名旦是当时誉满省港澳的上海妹、谭兰卿、谭玉兰、卫少芳。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相继涌现出红线女(邙健廉)、芳艳芬、楚岫云、郎筠玉、白雪仙、 林小群等名旦,文武生有任剑辉(女)、罗品超、吕玉郎、何非凡、新马师曾等,小武有靓 少佳、梁荫棠、卢启光,小生有罗家宝等,丑生有文觉非、陆云飞等。七八十年代新一代的优秀中青年粤剧演员有卢秋萍、林锦屏、倪惠英、丁凡、梁耀安、郭凤 女等。他们都是粤剧艺人中的佼佼者,对粤剧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优秀的粤剧 剧目有白金龙、胡不归、姑缘嫂劫、情僧偷到潇湘馆、昭君出塞、秦 香莲、搜书院、关汉卿、柳毅传书,等等。红线女是著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舞影歌声、独步一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她从十多岁在 澳门首次登台以来,唱红了珠江两岸,唱红了整个岭南,唱红了港澳和东南亚。1957年以 荔枝颂一曲荣获匈牙利世界青年联欢节一等奖。她与马师曾创作了搜书院、关汉 卿等优秀剧目,培养出一大批粤剧后起之秀,被誉为国宝级艺术家。毛泽东主席称她为 劳动人民的红线女”。为振兴粤剧、褒奖粤剧艺人为发扬光大粤剧作的贡献,广州市政府专门为红线女建立了艺术 中心。被誉为粤剧大师艺术殿堂的红线女艺术中心,座落于景色秀丽、高楼林立的珠江新城。1998 年12月20日落成,用地面积317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840平方米。它以凝重的建筑艺 术与戏剧舞姿之回旋飘忽、音乐曲调之婉转抑扬相映成趣。整座建筑造型表现了一种婉转回 旋的动感,使戏剧艺术与建筑艺术融合贯通。中心设有观摩大厅、红线女剧目欣赏、学习厅 和音像工作室。大堂上的红石墙镌刻有毛泽东手迹: 活着,更活着,再活着,变成劳动人 民的红线女。广东省省长卢瑞华的题词: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反映了党 和政府对粤剧艺术和艺人的高度评价。2.粤曲(广东曲艺)粤曲与粤剧一样,是省港澳、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西江流域一带人民群众爱好的艺术 品种。广义上粤曲是指广东省内的各个曲艺品种,如粤曲演唱、木鱼、龙舟、南音、粤讴等 以及潮州歌册、客家板歌、惠东渔歌等等。但通常所说的粤曲是指粤曲演唱,或称广东曲艺。 粤曲是广州方言区流行最广的一大曲种,已有150多年历史。它以省港澳为主要活动基地, 流行地区扩及两广。可以说凡有粤籍华人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粤曲的演唱。粤曲原为粤剧 的曲调,后来逐渐形成独立的曲种。粤曲的特点是音乐性极强,注重听觉艺术,讲究唱工; 唱腔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梆子、二黄、牌子曲、小曲、歌谣构成整体;分平喉、子喉、 大喉三种喉腔。粤曲从形成、发展到目前已历150多年,此期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21-1861 年的八音班时期。八音班以粤曲清唱为主,人数由七八人至数十人不等,一般为民间喜庆, 还神等活动演出,而且经常下乡到小城镇演出。第二阶段是1862-1917年的师娘时期。 师娘是指失明女艺人,俗称盲妹。她们自幼学艺,以自弹自唱形式或沿街卖唱或应邀登门 演唱。师娘”正式登台演唱始于广州西关十八甫真光公司游乐场开张之时。以后逐渐发展到 在茶楼酒楼开坛演唱。在八音班和师娘”时期,粤曲演唱都用戏棚官话或桂林官话”。 第三阶段即1918-1945年粤曲演唱发展到女伶时期。从此粤曲逐渐兴盛,姿容清丽的开 眼女伶”取代了残疾人的盲妹师娘。粤曲艺人不仅活跃在舞台上,而且在民间出现了许多 自发聚会演唱粤曲,演奏粤乐的私伙局。这个时期女伶把粤剧十大行当的腔口归并为大喉、 平喉、子喉三大腔系,请粤乐(广东音乐)作曲家和演奏师伴奏、设计唱腔和创作小曲,并 引入西洋乐器伴奏,从而大大丰富了粤曲曲牌板式,使唱腔更加优美动听。上世纪20年代 出现了大三元、九如等八家粤曲演唱上座率最高的茶楼歌坛,涌现出诸如大喉唱家熊飞影,子喉唱家张琼仙,平喉唱家小明星(邓曼薇)、徐柳仙、张月儿等著名粤曲女伶。至U40年 代广州西关还出现有三喉歌后美誉的何丽芳。在粤曲鼎盛时期有一大批造诣甚高的粤乐乐 师进入曲艺界,他们不但为女伶们伴奏,设计唱腔,而且作曲。其中最著名,成就最大的有 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等。粤曲的崛起与兴盛并发展成为屹立于我国曲艺园中的一大曲种,还传播到海外华人社会中, 女伶们作出了重大贡献,功绩殊伟。然而,在旧社会女性艺人多是红颜薄命。平喉唱家小 明星就是一个极鲜明的典型例子。小明星原名邓曼薇,是个孤女,自幼失去双亲。她11岁拜师叶贻孙学艺,12岁登台演唱, 独创一种韵味别致的平喉新腔一一星腔,从此以小明星艺名,以演唱声情并茂、幽怨凄怆 的平喉走红歌坛,独领风骚。17岁便确立了广州粤曲演唱舞台的台柱地位,受到广大听众 的喜爱和欢迎。抗日战争时期小明星先后到了香港和澳门演出,她演唱的痴魂、秋坟 等粤曲,使之一举成名,好评如潮,名扬港澳。那时女伶的收入不高,一般比较清贫,而小 明星是红伶,收入相对高一些,然而,爱情生活却很不如意,两次婚变,情绪极其低落。后 来她返回到沦陷的广州,处境更为凄凉,贫病交迫,债务缠身,而茶楼歌坛老板常常逼她带 病登坛演唱。1942年8月一天小明星在长堤先施公司天台音乐茶座抱病演唱秋坟时, 因劳累过度而吐血倒于台上,香消玉殒,年仅31岁的一代名伶竟成绝唱。由于清贫且债务 缠身,小明星死后连安葬费都没有,最后还是由她的门徒李少芳等人义唱筹款来举办丧 事。作为岭南文化组成部分之一,广义的粤曲,除了粤曲演唱外,还要向大家介绍粤曲另一些曲 种。木鱼粤曲中另一个曲种木鱼(又称木鱼歌)是用广州方言演唱的说唱形式,也是粤剧、粤曲 常用的曲牌。演唱时不必伴奏,只用一般刳空了的硬质木头敲击作声,以为节奏。这段木头 叫做木鱼。因此这种演唱形式称作唱木鱼,在明代已流行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清 代至民国初年最兴盛。据史籍载,明代万历年间已出现木鱼歌的木刻本。自明、清至民国 初年,木鱼歌书流传于民间多达500种、四五千卷,传唱者数以百万计,其中最著名的花 笺记于1824、1836年先后被英国学者汤姆斯和德国人辜尔兹译成英文和德文出版。据说, 德国大诗人歌德读了花笺记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大加赞赏,并评价为一部 伟大的诗篇。他激动之下,诗兴大发,写下著名诗歌中德四季与黄昏合咏十四首。这 是中德文化交流的大事,也是岭南文化在海外传播、交流的一段佳话。木鱼歌作为粤曲中 的一个曲种外国人翻译出版,流行海外并得到大诗人的赞赏,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从上 世纪60年代开始,英、法、日、俄、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汉学家都在竞相收集、整理被称作 艺术化石的木鱼书,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可喜的成果据报刊报道,不久前一位在 美国长大的台山木鱼歌手竟在白宫获得美国国家传统奖。木鱼书这一中国岭南地地 道道、土生土长的曲艺品种,木鱼声声,花开花落,经历了五六百年之后,正处于濒临消亡, 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外国学者如此热衷于木鱼书的研究,外国歌者获(中国)传统奖,而在国内的整理研究却处于空白状态。反差如此之大,不能不说是一种奇妙的 讽刺。下面再介绍几种粤曲的曲种。龙舟又称为龙舟歌,是粤曲的另一曲种,清末民初广泛流传于民间。辛亥革命时期广东革命党人 常以龙舟歌这种艺术形式宣传革命,被称为政治龙舟。民间艺术则发挥其即兴创作的才 能,以社会新闻为内容随编随唱。南音是粤曲中的一个曲种,也是用广州方言演唱的说唱形式,它还是粤剧粤曲常用的曲牌之一。 这曲种历史更加悠久,早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便已形成,一直流行至民国时期。由于它的音 乐性较之木鱼、龙舟更强,故为许多民间艺人在舞台上演唱,南音曲调被艺人们转化为粤剧 和粤曲演唱的曲牌。南音的著名曲牌客途秋恨一直传唱至今,数百年长唱不衰。粤讴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粤曲另一曲种的粤讴。所谓粤讴,是在木鱼、南音的基础上,改 变其腔调创造出来的曲种。这是岭南名士冯询、招子庸于清嘉庆年间创作的。1828年招子 庸编著的粤讴一书在岭南影响较大,流传最广。该书于1904年被英国人克里门蒂(又 译作金文泰)译成英文,以广州情歌的书名介绍到欧洲。粤讴初期一般为女伶、歌妓 演唱,后逐渐以通俗文学形式流传于社会 辛亥革命时期岭南革命党人把粤讴作为鼓吹革 命的宣传形式,在书报上刊登反帝反封建内容的粤讴作品。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省 港大罢工期间,粤讴也发挥过很强的战斗作用3粤乐(广东音乐)广东音乐又称粤乐,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部分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发展和完善 起来的,具有浓郁岭南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广东音乐与粤剧一样,也是在国内外很有影响 的岭南文化奇葩。19世纪中晚期,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一带,民间逐渐孕育和形成 了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在演奏上使用装饰音和加花所产生的音色和风格,明显有别于其他 地方的民间音乐它具有岭南文化折衷中西,融会古今的特点,以及较强的开放性和兼容 性 广东音乐这一乐种一开始形成,立即便以其清新明快、优美动听的旋律以及其旺盛的生 命力而迅速发展起来。广东音乐早期以琵琶或扬琴为主奏乐器,辅以箫、筝、柳胡、二胡、三弦等 民国初年逐渐 形成三种基本乐器组合,一是二弦、竹提琴、三弦(或月琴)的三架头硬弓组合;二是以 唢呐为主奏配以打击乐器;三是洞箫、椰胡、琵琶(秦琴)的组合。到上世纪20年代作曲 家们受到西方乐器的启发,把二胡的丝弦改为钢弦,创出粤胡(又称高胡),改良扬琴,加 入琵琶(或秦琴),形成软弓三架头组合。到上世纪2040年代,广东音乐的作曲家们 又尝试使用数十种西洋乐器与中式民族乐器合奏,从中筛选出小提琴、萨克斯管、电吉它、木琴等几种,使广东音乐音色变化更丰富,表现力更强。因此说广东音乐是中西文化融合的 结晶。百多年来,广东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广东音乐作曲家、演奏家和作品。19世纪中晚期是广东音 乐的形成期,出现了何博众、严老烈等著名作曲家、演奏家。著名作品有雨打芭蕉、饿 马摇铃、连环扣、旱天雷等。这些作品在旋法、调式、调性、曲式结构以及律制 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色彩和风格,标志着这一曲种的形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广东音 乐飞速发展,广为传播的成熟时期和全盛时期,涌现出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何氏三杰 及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四大天王,还有丘鹤俦、易剑泉、陈德钜、陈文达 等一批作曲家和演奏家。创作出赛龙夺锦、娱乐升平、平湖秋月、步步高、 鸟投林、柳浪闻莺、凯旋、惊涛等数百首作品。这些作品大多灌成唱片, 在电台、码头、车站以及火车、轮船上播出。那时广州民间有数十个业余乐社(或称私伙局), 在上海、天津、香港、澳门乃至东西亚、美洲的华人聚居地也有广东音乐乐社。据不完全统 计,在数百首广东音乐中,至少有50首至今仍流传于海外,可见其影响之广阔和深远,故 世称凡有华人处,即有广东音乐知音。新中国成立后,广东音乐又迎来了艳阳的春天,涌现出一批如刘天一、陈卓莹、易剑泉、陈 德钜、黄锦培、余其伟等优秀的作曲家和演奏家。1953年成立了以刘天一、陈卓莹、易剑 泉、黄锦培等广东音乐名家为主的广东音乐研究组。于1956年又在研究组的基础上成立了 广东音乐史上首个专业乐团一一广东民间音乐团。从上世纪60年代起,他们代表祖国分别 到过前苏联、东欧、日本、美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演出,使广东音乐这朵岭南文化的奇葩 远播芳馨,为祖国赢得荣誉。广东音乐萌芽于明末清初,形成于19世纪晚期,成熟和发展于20世纪。数百年悠长的岁 月里,广东一代代至情至性的音乐人,把他们的爱与恨、喜与悲、乐与苦凝结成一个个音符, 一首首乐曲。他们以敏感的心灵与灵巧的手,再加上一些现代技巧,将心海的激情挥洒自如, 淋漓尽致,达到了此乐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崇高境界。4. 广州杂技杂技是表演艺术的一种,包括蹬技、手技、顶技、踩技、口技、车技、武术、爬竿、走索以 及各种民间杂耍等,通常也把戏法、魔术、马戏、驯兽等包含在内。它的共同特点是以健美 有力的形体动作和灵巧迅速的手法表演各种难度很高的技术,表现人类的智慧、勇敢和坚强 毅力。我国杂技艺术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萌芽,至汉汉代已初步形成。其后 历代经艺人们的不断丰富、创造,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更为蓬勃的发展,形成了 鲜明的民俗风格。广州的杂技源自中原地区。据史籍记载,广州在宋代开始已出现来自中原和江南一带的 民间杂技表演,明清更为繁盛。但开辟岭南现代杂技艺术先河的是顺德人翁达德。他在上海 学习南派魔术,1930年回广州创办民众幻术研究社,传播和研究魔术,举办小型演出。 1946年研究社发展扩大为春雷大魔术团,正式在广州演出。这是广州本地最早的以魔术 为主的杂技团。民国时期,广州的杂技演出,主要是来自广西、河北、山东、上海以及广东省内的家庭式 杂技班。那时在广州的街头、空地有众多的杂技演出。在大新公司、先施公司的天台游乐场 也有颇为频繁的演出。4050年代,广州文化公园曾是杂技演出的主要场所。这些杂技班、 团对广州杂技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广州现代杂技艺术在建国后获得蓬勃发展。1956年,广东省文化局在广州文化公园举行 全省首届民间职业杂技魔术会演。参加演出的有来自广州和省内各地的15个民营杂技团队, 这是广州规模空前的杂技演出活动。1958年由广东省、广州市文化局选拔了一批优秀的杂 技艺人组建了国营广州杂技团。同期中南军区政治部杂技团(后改名为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 在广州成立。这样,广州有了两个有一定规模、水平较高的杂技艺术团体。两个杂技团的建 立,使广州杂技艺术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培养出一批批人才,创造了一大批在全国有很大影 响的项目。上世纪80年代,广州的杂技艺术出现了空前繁荣。广州杂技团和战士杂技团又培养出一 大批新生代杂技演员,创造出一大批高水平的项目。两个杂技团的艺术革新成绩斐然,高难 度高水平项目层出不穷,形成了以轻柔俏丽、精巧善变为特征的具有广州岭南文化的一朵奇 葩。在国内外杂技艺术比赛中屡获殊荣。1981年广州杂技团参加法国举办的第五届明日 国际杂技比赛,参赛项目滚杯、顶碗分别获得个人和集体头名金奖。战士杂技团参 加4次国际赛事,先后获得7项金奖和1个奖杯。广州两个杂技团双双成为国内一流水平 的杂技团,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广州杂技团和战士杂技团通过对传统节目的改革、创新和演出实践,已形成轻柔俏丽、 精巧善变的岭南杂技艺术风格。其中最典型的节目有顶碗、滚杯、钻地圈、抖 空行、双爬竿、民间戏法、中国大型魔术等。顶碗先后进行过5次突破创新。从首创的脚底顶碗到双卡脖顶碗过梯、“对手顶 碗、单手顶举单手顶碗下腰三起三落一系列高难技巧,再次领先于全国同类项目。滚杯是一个以口叼、头顶、手和脚同时托起6层共72只杯的玻璃杯塔的滚杯技艺。 演员在直径仅1米多的翠绿色圆台上,轻柔翻滚,特技造型,加上盛水玻璃杯鲜亮的色调、 演员的服饰、舞台灯光和广东音乐的烘托,展现了南国秀丽风光的意境,被誉为超级柔功 及一支晶莹多姿、神奇美妙的红珊瑚。钻地圈、抖空竹是精巧善变的代表作,表现在对技巧的科学组合、衬托与完美 的配合上。经革新的钻地圈,摒弃了传统的低钻圈,向钻高圈的方向创新,拓展了表演 空间。在突破了各式高难度跟头翻越4圈后,创造了 2.46米高钻5圈的新记录。被载入美 国吉尼斯世界之最大全。演员严志诚被誉为世界上弹跳最高的人。抖空竹本是一种平淡无奇的表演项目,但经过精心编排,将小舞步、转身、大跳等 舞蹈技巧与抖、扔空竹融为一体,把这个来自北方的节目演变为充满岭南情调的技巧。双排椅和双爬竿、双蹬椅分别是广州杂技团和战士杂技团创新的大型群体节 目。都是从单排椅、单爬竿、单蹬椅发展而来的。不仅丰富了表演形式,还对技巧进行了一 系列的革新。中国大型魔术是广州杂技团于上世纪80年代初创新的,以现代技术与舞蹈形体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拓新大型魔术,为曾一度低沉的中国魔术界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民间戏法 保留了岭南古色古香的艺术传统,又以中国戏法的独特形式,变幻出南国都市异彩纷呈、五 光十色的景象。广州的杂技艺术家们经数十年的艰苦训练,锐意创新,仓M乍和演出了大批优秀节目。从 1952年2002年先后参加广东省、中南地区、全军、全国的会演比赛和国际大赛数十次, 有近200个节目获奖。近年来,广州杂技团和战士杂技团又先后创作出许多优秀节目,演出南国粤韵、金 星荟萃、紫禁光华和现在梦幻一聊斋等大型主题晚会,得到很高的评价,深 受国内外观众的热情欢迎。其中南国粤韵应邀赴德国、泰国、法国、葡萄牙等国演出数 百场,观众近百万人次。紫禁光华在香港海洋公园连续上演18个月。金木水火土 先后在澳大利亚、中南美洲演出,效益颇丰。多年来,广州杂技团先后到亚洲、非洲、欧洲、 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几十个国家访问演出,足迹几乎遍及全世界,给外国观众留下 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获得了一片赞扬,为中国、为广州赢得了荣誉。5. 粤语(广州话)外省人到广东旅游,听广州人说话,觉得像听外语一样。这不奇怪,因为广州话这种 粤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太大了。在大街小巷,你可能不知道广州人说什么,想学更难。粤语 虽然不易听懂,也比较难学,但却是广东大部分人说的一种很有特色的方言。自改革开放以 来,广东经济迅速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而且广州地理上得天独厚,是改革开放的前沿 地,有对外开放贸易之利,加之港澳地区大部分人讲广州话,华人中也不少是讲广州话的。 因此近几年来内地各省南下搞贸易和从商的人士,或来粤工作的人士,或海外到广州投资的 客商,都想学点广州话,以方便和操广州话的人士打交道。因此近几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一股 学广州话的热潮,有的企业单位招工,还以会广州话作为优先录用的条件。的确,广州话有 着其它不可比拟的优点,它比普通话还古老,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汉语成分,习惯单音词。 下面就是简单的几例:尾巴一尾;知道一知;脑袋一头;等等。大家知道岭南文化具有恤衫; 客车一巴士;等等,这是普通话和别的方言所没有的。此外,还有许多有趣的、独特的地方。 粤语,又叫广东话,本地人称白话。粤语是中国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 方言、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之一,是一种最有特色的方言。其实将粤语统称为广州话 是不甚贴切的,因为广东境内还有客家话,潮洲话、台山话等方言,但只有广州话即白话才 能代表粤语。广州话是最重要的粤方言,全世界各地使用人数超过7000万,约占汉族人口 的百分之五。广州话,即粤语,是大部分广东人、香港人、澳门人和部分海外华人的母语。 使用区域主要分布在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省的中部和西南部、广西的东南 部以及港澳地区和海外华人聚居地。广州话视不同地区而略有口音的差别,然而,广州话与 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的差异极大,非广州话使用区的人一般听不懂。广州话直接来源于古汉语,其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下列时期:秦汉时期,广州话脱离母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广州话迅速发展;唐代,广州话日渐成熟;宋代,广州话与中原汉语的差异越来越大,基本上独立;元明清时期,广州话形成自己的特色,完全独立。广州话作为中 国最独特的方言,其特点有三。第一,使用地区遍布全世界,使用人口超过7000万;第二, 保留古音古字较普通话多;第三,有许多优美的文字作品,如19世纪50年代招子庸著的粤讴,20世纪50年代的唐涤生著的帝女花均可媲美汤显祖的牡丹亭。广州话独特而复杂,不易听懂,比较难学。它与普通话的区别可以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 面来概述。语音方面广州话的声母、韵母和声调,仍然保留中古音的一些特点。在声母方面,普通话的舌面音, 在广州话里却发舌根音。韵母方面,广州话保留了一些中古音的韵尾。在声调方面普通话只 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广州话则多达九个声调(阴平、阴上、阴去、阳 平、阳上、阳去、阴入、阳入、中入)。词汇方面广州话与普通话差异更大,主要有下列六个方面。一、广州话保留了很多古汉语成分,多用单音节词,而普通话则多是双音节词。例如:尾巴 尾(前边是普通话,后边是广州话,下同);耳朵一耳;脑袋一头;舌头一(左边月,右 边利)脷;眼睛一眼;蚂蚁一蚁;螃蟹一蟹;甘蔗一蔗;知道一知;认识一识;容易一易; 困难一难;裤子一裤;扇子一扇;被子一被;铁锅一镬;翅膀一翼;衣服一衫;窗户一窗,二、同是双音节词,广州话与普通话的词序相反。广州话的中心词在前,修饰成分在后。例 如:公鸡一鸡公;母牛一牛(左也,右母)乸;大月一月大;客人一人客;早晨一晨早;喜 欢一欢喜;拥 一挤拥;底下一下底。三、由于岭南文化具有善于吸收和补充新内容、新形式的开放性,多文化特色的兼容性和与 时俱进的创新性,而且广州受外来文化影响较深,广州话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外 来语或者以其译音作为新词。例如:客车一巴士;小汽车一的士;球一波;衬衣一恤衫;马 达一摩打;胶 一菲林;小商店一士多;沙发一梳化;传呼机一Call机,等等。四、广州人喜欢吉祥、如意,所以广州话不喜欢用不雅或不吉利或有忌讳的词语。例如:丝 瓜一胜瓜(丝一输);干杯一饮胜;苦瓜一凉瓜;鸡脚一凤爪;猪肝一猪(左月,右闰); 通书一通胜,等等。数字讲究吉利意头,如“2即“易;“3即“生,“8即“发的谐音。五、保留一些怀旧的生活用语。例如:喝茶饮茶;理发一飞发;发工资一出粮;钱一银纸;商店一铺头;护士一姑娘。六、保留大量古词语和特殊的方言词语。例如:擒掳一蜘蛛;塘尾一蜻蜒;什么一乜(左边 口,右边野);他一(左人,右巨);对一(左边口,右边岩);看一睇;这个一呢个;这 里一呢度;铁锅一镬;翅膀一翼;走一行;喝一饮;漂亮一靓;不好一弊;谢谢一唔该;给_田畀。语法方面语法上广州话与普通话亦有差别,往往把状语修饰成分置于动词之后。例如:你先看一你睇 先;我先走一我行先;我比你 一我多过你,等等。还有双宾语的词序往往相反,例如:给 你笔一畀笔你。广州话作为最主要的粤方言,千百年来流传至今,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反映岭南风土民情的 语言。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在改革开放的时代里,广州话除了通行于广东大部分 地区、广西部分地区及港澳外,在海外华人社区,广州话是一种使用最多、内聚力和外张力 很强的语言,广东人对广州话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亲切感,直到今天依然是社会上的主要用 语。广州话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许多原来不讲广州话的地区已逐渐使用广州话。在实行一 国两制的香港和澳门,大部分人的母语是广州话。教育、宣传、影视甚至政府部门均以广 州话为主。所以广州话作为一种具有极高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方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些人企图利用推广普通话来歧视、贬低它是极其错误的。广州话已经 流传千百年,7000万人在使用,绝不会因此而消失,它将不断地发扬光大,永远留存。6. 岭南画派及岭南派画家人民大会堂许多地方都挂有岭南画派第二代传人著名画家黎雄才、关山月创作的国画。 岭南画派涌现了一大批在中国近现代很有名的国画大师,他们高举折衷中外,融合古今 的旗帜,创造了许多表现岭南特有的风土人物、花、鸟、山水的新国画。下面简单向大家介 绍岭南画派的形成与发展及著名岭南画家的代表人物。岭南画派是中国近现代画坛上的一支绘画流派,是人称岭南三杰的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 人所创立。高剑父和陈树人为清末广州著名花鸟画家居巢、居廉的弟子,高奇峰曾与其兄高 剑父留学日本,学习美术。岭南三杰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最早提出并在实践中调和中西画法, 高举艺术革命旗帜,宣扬折衷中外、融会古今,创作新国画。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 高氏兄弟分别创办春睡画院和美术馆广招学生,并在广州、上海、南京、香港、澳门等地举 办师生画展,对当时画坛影响甚大。三杰在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日本和西洋画法,着重 写生,多画中国南方风物和风光,章法、笔墨不落陈套,色彩鲜丽,自成一格,而且他们及 其学生都是岭南人,所以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起被人们称为岭南画派,从此成为中国画 坛的一支很有影响力的流派。岭南画派旗帜鲜明地提出:真正有生命力的绘画艺术必须反映 现实生活,强调与社会和大自然紧密结合;对传统绘画技法应推陈出新,作必要的相应的变 革;反对定于一尊,主张古今中外一炉共冶,吸取西方绘画艺术之长,以补传统国画之短, 使之现代化、民族化、大众化,提高审美功能和教化功能。岭南画派的创始人岭南三杰”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和陈树人,不仅是国画革新的旗手,岭南画派的开山鼻祖,而且是民主 革命的斗士。高剑父(1879-1951年)是广州番禺人,少时家贫失学,12岁时在其族叔开设的小药店做工。其族叔喜爱绘画,尤善绘竹,因而使高剑父从小便接受绘画艺术的熏陶。二年后,即 1893年经人推荐,到当时广州著名花鸟画家居廉的画馆学画。因其勤奋好学深得居廉赏识, 留他食宿于馆内,半工半读。后得家境富有的师兄伍懿庄的帮助和支持,让他寓居于伍氏万 松园,令他得览伍家收藏的大量绘画,结识不少画家。这对他日后的成长影响很深。1902 年又得伍家之助就学于澳门格致书院(岭南大学的前身),向法国传教士麦拉学习素描,次 年返回广州任述善小学堂国画教师,结识日本画家山本梅虎,并得山本推荐就任两广优级师 范学校美术教师。其时其弟高奇峰(18891933年)已在高剑父的指导下学习绘画,并渐 有所成。1906年高氏兄弟先后东渡日本学习美术,开始将西洋画透视、明暗等技巧移植到 国画创作中。在日本留学期间兄弟双双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08年高剑父兄弟奉命 返回广州,剑父连任八年同盟会广东支会会长;1910年高剑父参加暗杀团,炸伤广东提督 李准;1911年策划刺杀广州将军凤山的行动,并参与广州三二九起义;辛亥革命后高剑 父出任东路军总司令;广州光复后任海陆军团协会副会长。高氏兄弟即使在革命斗争最紧张的日子里,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1910年在广州举办画 展引起文化界人士的热烈关注,高氏兄弟声望日隆。民国成立后高氏兄弟得广东军政府的资 助,在上海创办审美书馆,出版了真相画报,向全国展示了岭南画家的艺术风格, 开始形成折衷中外,融合古今”的岭南画派。1916年高剑父从日本回国,出任广东省立工 业专门学校校长,高奇峰任该校美术及制版科主任。从此高氏兄弟全心致力于绘画和艺术革 新事业,培养艺术英才上。高剑父创办了春睡画院,南中美专、广州市立艺专,历任中山大 学国画系教授、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等教职,培养出一批画坛精英。其中有被称为岭南 画派第二代传人的方人定、黄少强、黎雄才、关山月、赵少昂等。高氏兄弟还多次到东南亚、 欧洲、美洲许多国家举办美展、讲座,向世界展示和宣传中国绘画艺术。高氏兄弟在绘画的题材和技法上对传统国画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创新,其艺术风格各有千秋, 高剑父擅长花鸟、山水、走兽,风格奇拔苍茁,而高奇峰则善于写生,风格雄健俊美。岭南画派的另一位创始人陈树人(1883-1948年)名韶,别号葭外渔子,广州市番禺人。他 是著名画家居廉的关门弟子,深得师传。陈树人青年时投身于民主革命,于1905年参加同 盟会。1906年东渡日本学习美术并从事革命活动,1912年毕业于日本京都美术学校。归国 后任广东优级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授。他早期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工作,是国民 党元老,一生历任国民党要职,曾任广东省民政厅长、广州国民政府秘书长、国民党中央 执委、国府顾问等高职。然而他始终保持学者、画家的品质和风格。他倡导国画革新,主张 以自然为法,讲究线条流畅,构图新颖独特,格调追求诗意,形成以清、新独长的艺术 风格。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勤奋作画,注重写生,作品数以千计。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一些名作为国外博物馆购藏。其居所樗园(今东山区署前路)被辟为陈树人纪念馆。岭南画派第二代传人的创作岭南画派第二代传人的创作始终沿着创新的道路而行,在上世纪30年代脱颖而出,进行了 新的探索和尝试。岭南画派第二代的主要人物有方人定、黄少强、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 杨善深等。其中赵、黎、关、杨四人被誉为当代岭南画派四大画家。方人定(1901年-1975年)的作品,从上世纪30年代以后从传统的写山水、花鸟、走兽, 转向写人物和探索人生。主要作品有乞丐、风雨途中、踏雪等以劳苦大众为题 材的人物画以及行行重行行等抗日宣传力作。黄少强(1900-1942年)被称为悲歌慷慨的画家。主要作品有瘦马附车图、半肩冥 镪望天南等,再现军阀混战年代弱小群体们的凄怆情景和饥寒交迫的惨状。抗战时期的作 品仓皇出走图、豪华如梦图、风雪哀鸿图等,控诉当局对日军不抵抗主义和日 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1937年出版的画家是一部谱写国园哀愁,反映 民间疾苦的画集。赵少昂(1905-1998年)是岭南花鸟山水画传统的继承者和创新者。其作品中的秋色、枝摇欲动、雨余雾落不禁秋、春水池塘处处蛙、耳畔蝉声意更幽等,深受 行家的推崇和极高赞誉。名作百孔雀图获比利时万博会金牌奖。黎雄才(1910- 2001年)长于山水画,风格沉雄朴茂。其名作潇湘夜雨图亦获比利时 万博会金牌奖。关山月(1912-2001)的作品以反映现实,注重写生以和山水画著称。其著名作品中山 难民、铁蹄下的孤寡、游击队之家、渔民劫等充分揭露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 的罪行,诉说同胞的苦难。其他名作还有漓江百里图、祁连放牧和自贡盐井等。 杨善深(1913-)是一位喜欢旅行和写生的画家,画作以动物题材占优,知名作品有十二 生肖动物和虎穴等。为纪念岭南画派和收藏、陈列、展览其作品,广州市有关部门于1991年建造了岭南画派纪 念馆。纪念馆坐落于广州美术学院校园内,由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何镜堂等设计。纪念馆 总建筑面积4900平方米。主馆是四层白色建筑,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底座及首层分别 设收藏部、研究部、创作部、展览部。二、三层为展厅,四层为岭南画派历史和基本陈列。 主馆前方和南北高墙上方两棵浮雕式参天大树,象征岭南画派叶茂根深。7. 岭南书法与书法家爱好书法的朋友都知道,书法艺术是我国独特的美术。千百年来,书法名家辈出,风 格异彩纷呈,但是作为岭南文化优秀品类之一的岭南书法及岭南书法名家,就知之甚少了。 其实,同中原文化中的传统书法一样,岭南书法源远流长,它吸收了中原深厚的书法艺术, 又凸现岭南地方的特色,涌现出白沙书派、“竹本派、康(有为)体等岭岭南书艺的流 派和一批功底深厚的著名书法家。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堪称风格纷呈,人才辈出。从汉字的结体型 制上,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各种字体。从书体上有晋代二 王”(王羲之、王献之)的行草;唐代欧邙日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 四大家的楷书;张旭、怀素的狂草;元代赵孟(左边兆,右边页)的行楷,等等,皆为中国 历史上长盛不衰的书体。中国书法作品款式繁多,常见的有条幅、中堂、横批、斗方、扇面 及对联等。广州历来是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山川秀丽,人杰地灵、经济发达、文采风流, 历代书风甚盛,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名家辈出。然而,由于岭南气候多雨潮湿,纸张难以保 存,所以自汉至唐书法鼎盛时期,广州地区都没有书法家的墨迹遗存,目前残存的只有一些 砖文和碑刻。现存南山题名石刻是出于宋代广州书法家李昂英之手书,此外见于载籍的还有 崔与之。直到明代,广州地区才涌现出较知名的书法家及其作品。陈献章(白沙)为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广东大学者、大书法家,门下弟子甚众,自成一格, 形成白沙书派,名闻宇内,开岭南书法之先河。在书法上他初学苏东坡,后仿二王(王 羲之、王献之),并参以怀素。陈献章追求书境妙造自然,晚年以茅根作笔被称作茅龙笔, 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写出龙飞凤舞的书法作品。陈献章书法的特点和风格是挺拔沉雄,生 峭涩辣,自具独特面目。其作品备受推崇,被人视若珍宝,至于得其片纸宝之若金的程度。 据说当时京城人士每遇广东来者,必开言索求。湛若水是陈献章的学生、门人,在书法上主张字为心画,应由画以传心,他的书法作品豪 纵不羁,极有气势。他与同时期的赵善鸣、邓翘、萧文明等白沙书派代表人物一样,不计 较于一点一划的得失,所求取的是书法的神韵以及字幅的整体感,给人以质朴和谐的美感。 三凤即黎民表、黎民衷、黎民怀三兄弟,为明代中叶广东最杰出的书法家。其中黎民表为 南园后五子之一,其诗、书、画均有较高造诣,书法中之篆、隶、行、草俱入妙品。他留 在德庆锦石山(华表石)绝顶壁上的手迹华表石”三字,字径近丈,笔力遒劲,是广东金石 中的著名遗迹。明末清初是岭南书坛大放异彩的时期。崇祯年间东莞的王应华,书风独特,于雄肆之中,极 抑扬顿错之致,是明代岭南书坛一大家。南海邙露书风遒丽奇雅,能真、行、篆、隶各体书 法,传世珍品较多。屈大均、陈恭尹、彭睿(左边王,右颧去掉页)、(号竹本)是明末 遗民书家中成就最大的三位。屈、陈书法清健超逸,彭氏善草书,洒脱劲健,以筋节骨力见 胜,狂放恣肆而又不失法度,被人称为草圣,其书画人称竹本派。明末岭南书法传世有 两大名迹:袁崇焕督辽饯别图咏卷、南园诸子送黎美周北上诗卷。前者藏于香港, 作于崇祯元年(1628年),当时袁崇焕再被起用为辽蓟总督,粤中名士陈子壮等19人赋诗 赠别题于画后;后者藏于广州市美术馆,诗卷纵32厘米,横676厘米,诗卷中有陈子壮等 10人题咏,后面有大量题跋,均出自名家之手笔,是珍贵的岭南书法名迹。清代广州著名的书法名家有苏珥、黎简、宋湘、吴荣光等。苏珥的书风简朴旷达,尤擅榜书; 黎简有诗、书、画、印四绝之称,行草毓秀宕逸、超脱而无尘俗之气;宋湘的书法气势豪雄, 其行草笔力老到,无尘俗之气。他还以蔗渣、竹叶作书,亦为世人所重视;吴荣光年青时学 习苏东坡书法,离披特甚,人称烂苏晚年运碑入帖,自成一家,笔力尤为奇肆。鸦片战争后,广州地区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岭南书法风格也出现了新的面貌。岭南 书法家努力探索、开创出新的路子。当时比较著名的书法家有苏氏三杰,即苏引寿、苏仁 山、苏六朋以及朱次琦、陈澧、李文田、康有为等。苏引寿善于行草,纵逸不群;苏仁山书 法独具一格,篆隶楷行草五体皆精,行书笔法古劲,意态奇伟。苏六朋善于创作擘窠大字, 隶书亦佳。朱次琦和陈澧是岭南一代大儒。朱次琦的书法源于颜真卿,吸取欧阳洵、虞世南 的长处,意到笔到,力透纸背,雄浑苍秀。陈澧的行书源于米芾而辅之以李邕,法体紧劲,沉雄骏快。朱、陈的书法既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又有浓郁的风雅情调,充分表现出书卷气”。 一改岭南书风的重要人物应属李文田。李氏对碑贴源流进行深入研究。少年时精熟唐碑,中 年以后,博采汉、魏碑刻,参以邓石如、赵之谦的笔法,融篆隶楷于一炉,笔力酣畅饱满, 意态厚重雍容,卓然成一代大家。李文田运碑入贴,自创具有岭南特色的碑派书法,对广东 及整个岭南书坛作出重要贡献。岭南碑派的领袖应推康有为。康氏少年时曾得朱次琦传授笔法。32岁时,在北京上书失败 后一心投入碑文的研究,观看过北京收藏家的金石数千种。光绪十五年(1889年)写成中 国书学史上的名著广艺舟双楫。书中提出尊碑之说,推崇汉魏六朝之碑。此书对中国、 日本书坛影响极大。康有为在书法创作上,运碑入帖,采用以圆笔作碑体的特殊方法,形 成独具个性的康体,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康氏书法的风格,雄强朴茂,飞逸浑穆,充分 展示出阳刚之美。康氏门下子弟甚多,最著名的有梁启超、崔斯哲、江孔殷、张柏桢等。其 中成就最大的应数梁启超。梁氏的书法,用笔精严,神气内敛,意态闲雅,达到很高的境界。 民国时期的岭南书法,继承清末碑帖合流的传统,名家辈出。除康氏门下弟子外,王Wei) 为近世章草名家,其书法清劲峭拔,别具一格。现代岭南书坛上足以抗衡中原,逐鹿江左的 大家当属叶恭绰(18811968)。叶氏于民国时历任交通部次长、总长、交通银行经理等 高官及南京国学馆长等要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央国画院首任院长等职。 叶氏幼承家学,在诗文书画上均有很高造诣。叶恭绰初学王体行书,后受康有为影响,沉迷 于六朝刻石,把南帖的韵致融入雄强的碑法中,参用章草的笔意,真气弥满,极有魄力。他 的书法,继承清代岭南书法名家吴荣光、李文田、康有为等人的创新传统,形成独特的风格。 其著作有遐庵谈艺录、叶恭绰书画选集等。此外,民国时期岭南书坛上还有隶书名 家胡汉民、林直勉等。胡氏隶书笔意谨严,神采焕发,秀美清逸,行书用笔如飞而精紧遒劲。林氏则遍习汉代名碑,取其精华,融会贯通,自成体貌,用笔简劲朴茂,笔力沉雄,达到很 高水平。林体隶书,自20世纪30年代起影响广东书坛,为后人所仿效。在帖学书法上仍 有不少名家继续探索,取得较大成就的有:潘飞声行书苍秀浑雅;程景宣楷书方正淳厚;商 衍鎏行、楷书均高雅闲逸。桂坫行楷清新脱俗。建国后,岭南书法艺术这朵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得到蓬勃发展。老一辈的岭南书法名家如商 衍鎏、叶恭绰、容庚、商承祚、祝嘉等继续精研书艺,努力创作,取得丰硕成果。一些书家 更是收徒教学,形成几个岭南书艺流派。其中对广州书坛影响较大的有吴子复、秦萼生、麦 华三、李曲斋等。吴子复的隶书、麦华三的楷书、李曲斋的行草更为众多书法爱好者的仿效 和推崇。20世纪六十年代活跃在岭南书坛的书法家还有侯过、伍根天、阮退之、佟绍甲等。 七、八十年代中青年书法家纷纷崛起,人才辈出,继承并推动了岭南书艺的发展。如莫仲予、 曾景充、陈景舒、黄子厚、关晓峰、李纬、卢有光等是颇具功力而又各具风格的岭南书法家。8. 岭南盆景盆景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园林艺术珍品,而岭南盆景则是我国盆景艺术五大流派(苏 派、扬派、川派、徽派和岭南派)之一。岭南盆景产生于明清,而形成独特风格则是建国后。栽种盆景的范围以广州为中心遍及珠江三角洲和广西中南部地区。广州盆景是岭南盆景的重 要组成部分。岭南人特别是广州人酷爱盆景,栽种盆景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许多家庭 天台、阳台、客厅、书房都栽种和摆设盆景,以此美化环境,调剂生活,既可舒眼目,怡心 神,又可陶冶性情,带来无穷乐趣。岭南盆景的创作,多就地取材,选用亚热带和热带常绿细叶树种,一般以广州人称之为树 仔头的树桩为主,其品种多达30余种,如九里香(月橘)、榕树、福建茶、水松、龙柏、 榆树、满天星、黄杨、罗汉松、(上边竹,下边勒)杜鹃、雀梅、山桔、相思树等。岭南盆 景的构图形式有单干大树型,或双干式、悬崖式、水影式、一头多干式、附石式和合植式等。 除树桩盆景外,还有石山盆景。石山盆景的材料是英石、方解石、珊瑚石、砂积石等。其中 英石是广东英德的特产,具有皱、瘦、透的特点,故多被石山盆景制作选用。近年来广州盆 景艺术家们又发展了雄奇秀茂的大树造型、挺拔扶疏的高耸型、含珠滴翠的叠翠型以及野趣 天然的自然型。岭南盆景的制作、陈设和欣赏,有一景二盆三几架之说,即除景外,盆具和几架的选用也 很重要。岭南盆景多用石湾彩陶盆,有圆盆、方盆、多角盆、椭圆盆、长方盆、高身盆等, 讲究吸水透气、色泽调和、大小适中、古朴优雅。几架有落地式和案架式,多用红木等较名 贵的木材制作,使之协调和谐,相映成趣。说到岭南盆景,要向大家介绍岭南盆景的三个特 点、三种风格和盆景三杰。岭南派盆景有三种别于其他流派的特点。第一,创作手法独特,师法自然,突出枝干技巧, 整形或构图布局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力求自然美与人工美的有机结合,故岭南盆景被誉 为活的中国画。第二,着重景与盆的造型和选择,力求盆与景和谐协调。第三,善用修剪 又不露刀剪痕迹。这种技法是岭南盆景的最大特点,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岭南盆景纯粹是用 刀剪剪裁而成的。通过修枝剪叶让植物按照人的意志生长发育,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工剪裁 痕迹逐渐消失,各种造型一如天成,巧夺天工。现代岭南盆景艺术形成了三种别于其它流派的风格。一是以佛山市叶恩甫为代表的造型艺 术。他擅长附石树桩盆景,爱用英石和透水石与星树、黄杨、菖蒲合植于一盆,令植物根群 攀附于石隙岩旁,从而使盆景显得盘根错节,枝叶繁茂,古色古香。二是以孔泰初为代表的 造型艺术。他以山水风景画为象意,按照植物的自然生态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格调雄浑刚 毅,构图严谨,疏密有致,他还以大树缩影首创蓄枝截干的手法,使经过千裁百剪的树桩 呈现大树的本来风貌,更显得气势雄浑,苍劲有力。一盆优秀的盆景,需要近10年或更长 的时间才能成功,难怪人们不禁发出一景方成已十秋的感叹。三是以广州海幢寺素仁和尚 为代表的造型艺术。他的艺术风格象中国画中的写意派,只用淡墨描出几笔,并无茂叶繁枝, 仅以几枝树丫形成扶疏挺拔的高耸型盆景,创造出清高脱俗、悠然飘逸、如诗如画的意境。 岭南盆景成果累累,人才辈出。广州盆景界常把孔泰初、素仁、莫珉府称为盆景三杰。他 们创作的盆景崇尚自然又高于自然,符合画意又高于画意。孔泰初从事盆景创作长达60余 年,创作出雄伟苍劲的大树型盆景,首创蓄枝截干造型艺术,树干嶙峋苍劲,树冠丰满, 枝条疏密有致,呈现出旷野巨大风姿,1990年被评为全国盆景大师。素仁是广州海幢寺主 持、佛教界大师。他创作的盆景多仿前人倪云林和八大山人画意,取法乎上,干条清瘦,因树取势,不求枝茂,形成扶疏挺拔的高耸型盆景。莫珉府是自然型盆景的创建者,他善 于借鉴国画构图创作盆景,构图活泼多样,野趣盎然,虚虚实实,对比鲜明,别具一格。如 果把盆景比作绘画,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