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yx针灸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6087191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PT 页数:185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lcyx针灸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5页
《lcyx针灸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5页
《lcyx针灸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针灸学,山西医科大第二医院 中医教研室,2,针灸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核心、遵循辩证施治的规范、以针刺和艾灸为主要手段,进行防病治病,并阐明其作用机理的一门临床学科。,绪论,3,针灸的概念 所谓针灸,即针和灸之总称。针即针刺,是运用金属制成的针具刺入人体的一定部位,通过调节机体的功能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灸即灸法,是借助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现在主要原料是艾叶或艾绒及其制品,其点然后在人体外表进行烧灼或熏烤。,4,针灸的起源及发展 针灸治病的特点:简、便、廉、验、安全。 几种主要著作:1、十一脉灸经是奠定经络学说的基石。2、黄帝内经 针灸经络学说的第一次大总结,是针灸学史的第一座丰碑。3、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是对针灸经络学说的第二次大总结,是针灸学史的第二座丰碑。4、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宋王惟一)并铸针灸铜人立体模型,是对针灸经络学说的第三次大总结,是针灸学史的第三座丰碑。,5,第一章 经络 第二章 腧穴 第三章 刺法灸法 第四章 针灸治疗 第五章 推拿,6,第一章 经络,第一节 经络概论 经络学说 经络 经络学说的形成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运用 第二节 十四经脉的循行分布,7,第一节 经络概论General Outline of The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8,经络:The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上下的径路。“经” 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 是经脉的分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将人体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9,经络学说的形成(了解) 1、“针感”等传导的观察 2、腧穴疗效的总结 3、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10,一、经络系统的组成,11,经络系统,十二经脉,十五络: 孙络 浮络,奇经八脉:,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十二皮部),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十二经脉别出的分支,络脉,经脉,十二络脉、任脉络、 督脉络、 脾之大络,COMMON:,12,十二经脉:Twelve Regular Channels 十二经脉又称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1、十二经脉的组成和命名规律 2、十二经脉走向及分布规律: 3、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4、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 5、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13,十二经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14,十二经脉的命名规律: 每条经脉包含阴阳、手足、脏腑三部分内容,15, 2、十二经脉走向及分布规律:,手三阴胸内手 手三阳手外头 足三阳头外足 足三阴足内腹,头,足,胸,手,腹,手三阳经,足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阴经,16,3、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肺 大 脾 胃 心 小肠 肾 膀胱 心包 三焦 肝 胆,食指端,鼻翼旁,足大趾端,心中,小指端,目内眦,足小趾端,无名指端,目外眦,足大趾,肺中,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镶。,胸中,17,4、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手足三阴、三阳经,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手太阴肺经手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18,5、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对称分布于体表两侧。 阳经分布于头、面、背腰与四肢外侧,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 手三阴分布于上肢内侧,手三阳分布于上肢外侧,足三阴分布于下肢内侧及胸腹,足三阳分布于下肢外侧、背部及头面。 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太阴、阳明在前,少阴、太阳在后,厥阴、少阳在中。仅有一例外,在内踝上8寸以下至足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19,(二)奇经八脉:,是十二正经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其中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20,1、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区别,既不隶属于某一脏腑,又无表里络属关系,与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奇恒之府关系密切。 其循行方向,除带脉绕行腰部之外,其余七条经脉均由下向上,无互相衔接的流注次序。 八脉中只有任脉、督脉有本经独立的腧穴,与十二经脉并称十四经脉。,21,2、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奇经八脉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 之间,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作用:凡十二经脉中气血满溢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不足时,也可由奇经八脉给予补充。,22,3、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八脉之中,督、任、冲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故称为“一源三歧”。,1、督脉 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向后行于脊柱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中,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23,2、任脉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向上行于阴毛处,沿着腹内向上到达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过面颊,进入目框下(承泣,属足阳明经)。,3、冲脉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向上行于脊柱内),其外行者,(于足少阴肾经交会)挟脐而上,环绕口唇。,4、带脉 起于胁下,斜向下行,绕身一周(束腰而下行),24,(三)十五络脉,由十二正经、任、督二脉各分出一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大包),共十五条,故称十五络。 功能:十二经脉的络脉主要是沟通表里经之间的联系。任脉的络脉沟通腹部经气,督脉的络脉沟通背部经气,脾之大络沟通侧胸部的经气。,25,(四)十二经别、十二筋经、十二皮部,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部分。 作用:1、加强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使表里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2、突出了头部经脉的重要性,使阴经也能通过经别到达头部,扩大了阴经的治疗范围。,26,十二筋经,是十二经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作用:约束骨骼、维系关节的正常屈伸活动。,27,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输布的区域。 作用:护卫机体,防止外邪入侵。,28,二、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运用:,(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运行气血 ,濡养身体 2、沟通内外,联系脏腑肢体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29,(二)经络的病理反应,1、反应病侯 当内脏发生病变时,常常反应到其相应的经脉和腧穴上。 2、传注病邪 当病邪侵犯人体时,经络是病邪传导的途径。同时,在内脏之间疾病也可以通过经络互相传变。,30,(三)经络的临床应用,1、诊断方面 (1)分经辩证 (2)经络诊察,2、治疗方面 (1)指导选穴配穴 (2)指导临床用药,31,第二节 十四经脉循行分布,32,1、手太阴肺经,主干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至胸部,属于肺脏,上至喉部,横出于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经过肘、腕,止于拇指桡侧端。,分支 从手腕后方(列缺)分出,沿掌背走向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33,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11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主治肺脏及胸部病变及上肢内侧前缘的疼痛麻木等经脉病。,34,手太阴肺经,35,2、手阳明大肠经,(1)主干 起于食指桡侧端,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肩,向后交督脉于大椎,向前入缺盆,联络肺脏,过横膈,属大肠。,36,(2)分支 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两旁,左右脉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20 穴,起于商阳,止于迎香。主治头面、五官病、腹痛、便秘、泄泻、热病及上肢不遂等。,37,手阳明大肠经,38,(1)主干 起于鼻翼旁(迎香),向上交足太阳经于目内眦;从瞳孔直下,入上齿中,环绕口唇,交任脉于承浆穴,向后至下颌角(大迎),向上过耳前,经上关(足少阳),沿发际,到额前。,(2)面部支脉 从大迎向下经过人迎,沿喉旁至大椎,再向内入缺盆,深入体腔,属胃,络脾。,3、足阳明胃经,39,(3)直行脉 从缺盆,沿乳中线下行至胸部下方,挟脐两旁(脐旁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冲穴。,(4)胃下口分支 从胃至(气街)气冲,与直行脉会合,下行于大腿前外侧、下肢胫骨外侧前缘,至踝,经足背至第二趾外侧端。,40,胃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45穴,起于承泣,止于历兑。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及本经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6)足背支脉 从足背冲阳分出,入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5)胫部支脉 膝下三寸(足三里)分出,下行至中趾外侧端。,41,足阳明胃经,42,4、足太阴脾经,(1) 主干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前缘,沿小腿内侧中线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腔,属脾络胃。再向上,循咽两旁,向上连系舌根,散于舌下。,(2)胃部支脉 从胃至胸,与手少阴心经相接。,43,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21穴,起于隐白,止于大包。主治胃肠、泌尿生殖及神志病。,44,足太阴脾经,45,5、手少阴心经,(1)主干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向下联络小肠。,(2)“心系”向上的脉 心系出来,沿食道上行,连系于“目系”。,(3)直行脉 从心系出来,浅出腋窝部(极泉),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腕至小指桡侧端(少冲),交与手太阳小肠经。,46,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9 穴, 起于极泉、止于少冲。 主治心、胸、神志病。,47,手少阴心经,48,6、手太阳小肠经,(1)主干 起于小指外侧端,上行至腕;沿上肢外侧后缘至肩后,绕肩胛,交督脉于大椎,从锁骨上窝进入体腔,络心,属小肠。,(2)缺盆部支脉 从锁骨上窝沿着颈部,上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3)颊部支脉 从面颊上行目下,至目内眦(睛明),交于足太阳膀胱经。,49,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19 穴,起于少泽,止于听宫。主治头、项、五官病,热病及神志病。,50,手太阳小肠经,51,7、足太阳膀胱经,(1)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督脉于巅顶(百会),(2)巅顶部支脉 从头顶部到颞颥部(头两侧靠近耳上方的部位),(3)直行脉 从头顶入里联络脑,回出下行至项后分开,一支沿脊柱两旁下行到达腰部,从脊旁入体腔,络肾属膀胱。,52,(4)腰部支脉 向下过臀,入腘窝中。 (5)另一支从项部沿肩胛内缘下行,经过臀、大腿外侧后面与腰部下行的支脉会合于国窝中央;从此下行,通过腓肠肌,出于外踝的后面,沿足外侧至小趾端,交于足少阴肾经。,53,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67 穴,起于睛明,止于至阴。主治头项、背腰,脏腑及神志病。,54,足太阳膀胱经,55,8、足少阴肾经,(1)主干 起于足小趾,斜走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从内踝后进入足跟,沿下肢内侧后缘进入大腿根部,通过脊柱(长强)属肾脏,联络膀胱。 (腧穴通路:出于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旁开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终止于锁骨下俞府穴),56,(2)肾脏直行脉 从肾上行,过肝和横膈,入肺中,沿喉咙,挟于舌根两旁。,(3)肺部支脉 从肺脏分出,联络心脏,进入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57,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27穴,起于涌泉,止于俞府。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病及肾、肺、咽喉病。,58,足少阴肾经,59,9、手厥阴心包经,(1)主干 起于胸中,属心包络,向下联络上、中、下三焦。从胸至胁部(天池),再至腋下,沿上肢内侧中部下行,入肘、腕至中指端。(中冲),(2)掌中支脉 从掌中(劳宫)分出,至无名指外侧端(关冲),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60,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9 穴,起于天池,止于中冲。主治胃、心、胸病及神志病。,61,10、手少阳三焦经,(1)主干 起于无名指外侧端(关冲),上行至腕;沿上肢外侧中部,过肘尖,达肩部,从肩至锁骨上窝,进入体腔,联络心包,属于三焦。,(2)胸中支脉 从胸中向上出锁骨上窝,经肩至大椎,上项,沿耳后,出耳上角,再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62,(3)耳部支脉 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经面颊部,至目外眦(丝竹空),与足少阳胆经相接。,63,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23穴,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主治头侧、耳、目病,腹胀、水肿、小便不利等。,64,手少阳三焦经,65,11、足少阳胆经,(1)经脉循行 起于目外眦(瞳子髎),上至头角(颔厌),向下至耳后(完骨),又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再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交会于大椎穴,向外入锁骨上窝;,(2)耳部支脉 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眦后方;,66,(3)目外眦部支脉 目外眦分出,下行至大迎,经面颊至目眶下,向下经下颌角、颈部至锁骨上窝与前脉会合,入体腔,过横膈,络肝属胆,沿胁里出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毛际,横向至髋关节(环跳);,67,(4)缺盆部直行脉 下行至腋部,沿侧胸过季肋,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环跳),沿下肢外侧,至腓骨下端,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出第四趾外侧端。,(5)足背部支脉 从足背(临泣)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于足厥阴肝经相接。,68,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44 穴,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主治头、目、耳等五官病,喉病,情志病及胆道病。,69,足少阳胆经,70,12、足厥阴肝经,(1)主干 起于足大趾,沿足背至内踝前,沿小腿内侧前缘上行,至内踝上8寸,交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至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处,绕前阴,至腹内,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上行,进入鼻咽部,上连目系,出额,交督脉于巅顶;,71,(2)目系支脉 从目系下行颊里,环绕口唇内。,(3)肝部支脉 从肝分出,过横膈上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经。,72,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14 穴,起于大敦,止于期门。主治肝病及泌尿生殖系统病。,73,足厥阴肝经,74,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阴经经脉循行及分布,75,手三阴经穴分布透视图,手三阳经穴分布透视图,76,手三阳经经脉循行,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77,足三阴经脉循行及分布,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78,下肢部分腧穴分布透视图,79,足三阳经经脉循行及分布,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80,人体背(腰)部经络腧穴分布图,81,人体胸腹部经络腧穴循行分布图,82,人体经络循行侧面观,头面部经络分布图,83,第二章 腧穴,The Acupoints,第一节 腧穴总论 腧穴概念 命名 分类 治疗作用 特定穴 定位方法,第二节 临床常用腧穴的定位与主治,84, 第一节 腧穴总论 The Acupoints Introduction,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即针灸施术的部位。,腧输 有运输、转输之意; 穴孔隙,85,腧穴的命名(了解),1、依据所在部位命名,2、依据治疗作用命名,3、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4、参照动植物的名称命名,5、借助建筑物名称命名,86,腧穴,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分布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性。(361个),有一定穴名,又有明确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的腧穴,此类腧穴对某些病症有特殊治疗作用。,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为针灸部位。,87,腧穴的治疗作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指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不同状态起双向良性调节作用;某些腧穴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88,十四经腧穴主治异同表(了解)手三阴经,89,手三阳经,90,足三阳经,91,足三阴经,92,任督二脉,93,特定穴:指若干类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经穴。它们的主治功能各不相同,各有特定的名称和含义。 五输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 原穴:即本源、原气之意,指脏腑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94,络穴:即联络之意,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腧穴,即络穴。共十五络。,俞穴: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募穴: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95,郄穴:郄,空隙也。即各经经气深集的部位。 下合穴: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八脉交会穴: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交会的八个腧穴。 交会穴:指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处的腧穴。,96, 腧穴的定位方法:,1、骨度分寸法:将人体不同部位的骨骼尺寸用作定取腧穴的方法,称作骨度分寸法。 2、自然标志取穴法:根据人体自然标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称自然标志取穴法。可分为 : 固定标志 活动标志,97,固定标志:不受人体活动影响、固定不移的标志。 活动标志:需采取相应动作或姿势才出现的标志。,98,3、手指同身寸法:以患者手指为标准来取穴的方法。 中指同身寸法 分为 拇指同身寸法 横指同身寸法 4、简便取穴法:指临床上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99,常用骨度分寸表1,100,常用骨度分寸表2,101,第二节 临床常用腧穴的定位与主治,102,1、列缺(手太阴肺经)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简取:双手十字交叉,食指尖下是穴。 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喎斜、齿痛。 操作:平刺0.50.8寸,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103,2、 神门(属手少阴心经) 定位:在腕横纹上,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痛,心烦,惊悸,健忘,不寐,癫狂,痴呆,胁痛,掌中热。 操作:直刺0.30.5寸。,104,3、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癫痫、热病、上肢痹痛、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 操作:直刺0.51寸。,105,4、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喎邪、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镇痛、镇静。 操做:直刺11.2寸,106,5、曲池(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曲肘90(直角)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疠、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高血压、癫狂。 操做:直刺11.5寸。,107,6、后溪(手太阳小肠经),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第五掌指关节掌横纹头后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癫狂,疟疾,盗汗,热病,头项强痛,手指挛急、麻木,肩臂疼痛,落枕,急性腰扭伤,癔病等。 操作:直刺0.51寸。,108,7、外关(手少阳三焦经)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瘰疠、胁肋痛、上肢痹痛。 操作:直刺0.51寸。,109,8、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禁针,110,9、太溪(足少阴肾经),定位: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主治咽喉干痛,齿痛,耳聋,耳鸣,头晕,咳血,气喘,消渴,月经不调,不寐,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 操作:直刺0.51寸。,111,10 、太冲(足厥阴肝经)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1.5寸) 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喎、胁痛、遗尿、疝气、崩漏、月经不调、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0.50.8寸。,112,11、下关(足阳明胃经),定位:在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主治: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眼歪斜,面痛,牙关开合不利。 操作:直刺0.51寸。,113,12、天枢(足阳明胃经) 定位:脐旁2寸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癥瘕。 操作:直刺11.5寸。 注意:千金方载孕妇不可灸。大肠的募穴,114, 13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羸瘦。 操作:直刺12寸。 附注: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115,14、丰隆(属足阳明胃经),定位:在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1寸 主治:头痛,眩晕,咳嗽,哮喘,痰多,呕吐,便秘,癫狂,水肿,下肢痿痹、肿痛。 操作:直刺11.5 寸。足阳明经络穴,化痰要穴。,116,15、肺俞(属足太阳膀胱经),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操作:斜刺0.50.8寸。,117,16、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腘横纹中央。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急性腰扭伤。 操作: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放血。 腰背委中求,118,17、风池(足少阳胆经)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平风府穴。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鼻衄、耳鸣、颈项强痛 、感冒、中风等。 操作:针尖微向下,向鼻头方向刺0.81.2寸,或平风府穴。,119,18、环跳(足少阳胆经) 定位: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主治:下肢痿痹、腰痛。 操作:直刺23寸。,120,19、阳陵泉(足少阳胆经)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一指)凹陷中。 主治:胁痛、口苦、呕吐、下肢痿痹、脚气、黄疸、小儿惊风。 操作:直刺11.5寸。 筋会阳陵,121,20、大椎(督脉) 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下。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痫、头痛、项强、风疹。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122,21、百会(督脉)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脱肛、阴挺、不寐。 操作:平刺0.50.8寸。,123,22、中极(任脉),定位:在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遗尿,遗精,阳痿,疝气,崩漏,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频数,小便不通,小腹痛,阴挺,阴痒。 操作:直刺12寸。,124, 23、关元(任脉),定位:在脐下3寸。 主治:遗尿,遗精,小便频数,小便不利,疝气,月经不调,带下,痛经,崩漏,产后出血,小腹痛,完谷不化,泄泻,脱肛,中风脱证。 操作:直刺12寸。 附注: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125, 24、气海(任脉) 定位:脐下1.5寸。 主治:腹痛、泄泻、便秘、遗尿、遗精、疝气、月经不调、经闭、虚脱。 操作:直刺12寸。 附注: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126,25、中脘(任脉),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反胃,吞酸,呕吐,泄泻,痢疾,黄疸,饮食不化,失眠。 操作:直刺12寸。胃募,府会,127,26、膻中:(任脉),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气喘,胸痛,胸闷,心悸,乳汁少,呃逆,噎膈。 操作:平刺0.30.5寸。气会膻中,心包募穴,128,27、水沟(人中) (督脉) 定位:人中沟的上13与中 13交界处。 主治:癫狂痫、小儿惊风、昏迷、口眼喎斜、腰脊强痛、急性腰扭伤、呃逆。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本穴为急救要学,129,28、印堂(经外奇穴) 定位: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小儿惊风、失眠。 操作:平刺0.30.5寸。,130,第三章 刺灸法: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第一节 毫针刺法 概念 针刺前的准备 进针法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行针手法 得气 针刺补泻手法 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第二节 灸法,概念 灸法分类,131,刺法:即针刺法,是利用金属制成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腧穴,通过刺激腧穴,作用于经络、脏腑,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等作用,实现防治疾病的目的。,第一节 毫针刺法,132,针刺前的准备:,1、针具的选择 临床常用的针具有四种,即毫针、三棱针、皮肤针、钦针。其中三棱针用于放血、排毒、排脓;皮肤针又称梅花针、七星针,用于皮肤叩刺;钦针用于皮下埋针;毫针是最常用的针具,根据长短、粗细的不同,可制成多种针具,如30号1寸针。,133,2、体位的选择:,仰卧位、侧卧位、伏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134,3、消毒:,包括针具消毒、穴位消毒、医者手指的消毒。,135,刺手:持针操作的手称为刺手。 押手: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进针的手称为押手。 常用进针法包括: 指切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进针法:,136,针刺的角度和深度,角度: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所形成的夹角,90,45,15,深度:指针身刺入人体的深浅程度,137, 行针手法:,行针:又称运针,指针刺入腧穴后,为了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而行使的各种针刺手法。,行针手法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基本手法,辅助手法,提插法 捻转法,循法法刮柄法弹柄法搓柄法摇柄法震颤法,138,得气,得气是针刺腧穴时所产生的经气感应,是针刺取效的关键。针下得气时患者有酸、麻、胀、重的感觉,医者针下有沉紧、沉涩的感觉。,139,针刺补泻手法,传统的补泻手法有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平补平泻。,140,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常见的异常情况有晕针、滞针、出血、血肿、弯针、断针和气胸。,141,第二节 灸法,灸法:是用艾叶点燃后在人体皮肤上进行烧灼或熏烤,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灸法的作用:,具有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行气活血,消肿散结,温补中气,回阳固脱、增强体质及防病保健作用。,142,常用灸法,143,耳穴分布图,144,第四章 针灸治疗Acupuncture Treatment,针灸治疗原则 针灸处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常见病的针灸治疗,145,一、针灸治疗原则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苑陈则除之”。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三因治宜 ”,146,二、针灸处方,(一)选穴原则 1、近部取穴 2、远部取穴 3、对症取穴 (二)配穴方法 1、前后配穴法 2、上下配穴法 3、左右配穴法 4、表里配穴法 5、远近配穴法,147,第五章 推拿基础知识,概念 基本原理,148,概念:推拿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范畴,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调节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149,伤筋:指人体各个关节、筋络、肌肉受外来暴力撞击,或强力扭转,或牵拉压迫,或跌扑闪挫,或劳力过度等因素所引起的损伤,如无骨折、脱位或皮肉破损者均成为伤筋。,推拿疗法对伤筋具有独到的治疗作用。,150,1、通过外力作用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尤其是关节错位、肌腱滑脱等因解剖位置异常而致的病证。 2、通过推拿对失调的系统内能进行调整,使其恢复正常而治愈疾病。 3、通过适当的刺激和能量传递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对机体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作用。,基本原理:,151,推拿的基本治法:温、通、补、泻、汗、和、散、清等。,常用推拿手法:滚、按、揉、搓、叩、弹、拍、点、捏、拿、捻、踩、扳、摇、背等。,推拿的基本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152,几种常见病的针灸治疗,153,一、感冒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四时均可发病,以冬春两季气候骤变时为多。,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体虚抵抗力弱,当气候剧变时,人体卫外功能不能适应,邪气由皮毛、口鼻而入,引起一系列肺经症状。外感风寒则寒邪束表,肺气不宣,阳气郁阻,毛窍闭阻;感受风热,则热邪灼肺,腠理疏泄,肺失清肃。,154,辩证与治疗,1、外感风寒,常见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痠楚、鼻塞流涕、咯稀痰、脉浮紧、舌苔薄白。,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处方:列缺、风门、风池、合谷、或肺俞、风门拔罐。,155,2、外感风热,常见症状:发热汗出、微恶寒、头胀痛、咳嗽痰稠、咽痛、口喝、鼻燥、脉浮数、舌苔薄、微黄。,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少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处方: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外关。,156,二、中风,概念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语言不利、口眼喎邪为主要症状。其发病急暴、病情变化多端、如风性善行而多变、故称“中风”。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梗塞,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临床上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有高血压病史者。,157,病因病机主因:风、火、痰;脏器:心、肝、脾、肾;本病主要是在阴阳失调下,偶因忧思恼怒、嗜酒、劳累、房劳等,导致风阳煽动、心火暴盛、风火相并、气血上逆;或因恣食厚味,脾虚痰热内盛,风阳挟痰上扰,蒙蔽清窍,而致脏腑功能骤然失常,阴阳之气逆乱而发为闭证;若正气衰退,可致阴阳离绝,变生脱证,如风痰流窜经络则经络失常。 临床上按病变部位深浅分为中经络及中脏腑两大类。,158,辩证与治疗,1、中经络:病在经络,未及脏腑,或脏腑功能渐见恢复,而经络气血仍然阻滞。 常见症状: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语蹇,口角喎斜,脉弦滑等。 治法: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一般取患侧,平补平泻。,159,处方: 百会、风池、肩禺、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足三里、解溪、悬钟、太冲、三阴交。 伴口眼歪斜者+地仓、颊车; 伴语言利者+ 廉泉,160,2、中脏腑:病变深中脏腑。,常见症状:突然昏仆、神志不清、半身不遂、舌强失语、口角喎斜等。根据病因不同,又可分为闭证和脱证。,(1)闭证 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通、脉弦滑而数。,161,治法:取督脉和十二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或点刺出血。 处方:水沟(人中)、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 牙关紧闭颊车、合谷;,162,(2)脱证 症见:目合口张、手撒遗尿、四肢逆冷、脉细弱等。 治法: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柱灸之。 处方:关元、神阙(艾灸)。,163,三、头痛,概念头痛是病人的一种自觉症状,多种疾病均可引起,应先查清病因,再分经辩证,病因病机十分复杂,从中医角度看,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风寒袭络:风邪侵袭、上犯巅顶络脉,则气血不和,经络阻遏,久之则络脉阻滞,不通则痛,每因气候骤变或偶遇风邪而头痛发作。,164,4、瘀血阻络:跌仆撞击、损及髓海、以致瘀血停滞、络道不通、头痛迁延,反复发作。,3、气血不足:禀赋虚弱,气血素亏,髓海精气不充而失养,则头痛;或因操劳或用脑过度而致气血更亏,髓海失养加重而头痛。,2、肝阳上亢:肝属木,喜条达、郁则气滞不畅,如因情绪激动,则肝胆之风循经上扰,可致头痛。,165,辩证与治疗 头痛的辩证有两种:病因辨证、六经辨证。,1、风邪袭络:症见:头痛发作时痛势阵作、如锥刺、或抽掣胀急,其痛在巅顶或满头皆痛,一般无兼证,痛无定处,反复发作,亦称“头风”。,治法:按头痛部位分经取穴,毫针刺用泻法,留针。,166,处方: 巅顶:百会、通天、行间、阿是。(厥阴),前额:上星、头维、合谷、阿是。(阳明),偏头痛:率谷、风池、外关、侠溪、阿是。(少阳),后头痛:后顶、天柱、昆仑、阿是。(太阳),167,2、肝阳上亢:症见:头痛目眩、尤以头之颞侧、巅顶部为重,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脉弦而数,舌质红,苔黄。,治法:取足厥阴、少阳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处方:百会、风池、行间或太冲、阳陵泉、三阴交。,168,3、气血不足:症见:痛势较缓,头目昏沉,神疲乏力,面色不华,操劳或用脑过度则加重,脉细弱,舌质淡。,治法:取任脉、督脉经穴和背俞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处方:百会、风池、气海、肝俞、脾俞、肾俞、合谷、足三里。,169,4、瘀血阻络: 头痛迁延日久,或有头部外伤史。 症见:头痛头晕,痛有定处或如针刺,其势缠绵,兼有神志迟钝、健忘、心悸等症,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弦或弦紧。,治法:参照风邪袭络分经分部取穴,毫针刺用泻法,或点刺出血。,处方:上星、头维、率谷、太阳、后顶等。,170,耳穴:取枕、额、脑、神门等,以王不留籽按压,三天一次。,火罐:多用于前额及两侧太阳穴头痛。,梅花针:沿头部经脉循行叩刺,以微出血为度。,其他疗法:,171,四、胃脘痛,概念胃脘痛又叫“胃痛”,指上腹部发生的疼痛,由于痛及心窝部,故又称“胃心痛、心下痛”。应与“真心痛”相鉴别。本病多见于胃炎、胃溃疡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病因病机胃与脾相表里,肝对脾有疏泄作用,故胃痛与肝脾有密切关系。,172,2、脾胃虚寒:多因先天禀赋不足,中阳素虚,内 寒滋生,每因饮食不慎、思虑劳累,或触及寒邪等均可引发胃寒。,1、肝气犯胃:多由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气机阻塞而致。,辩证分型,173,辩证与治疗,1、肝气犯胃:症见:胃脘胀痛,攻痛连胁,嗳气频频,或见呕逆酸苦,苔多薄白,脉象沉弦。,治疗:取足厥阴、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处方:中脘、内关、足三里、期门、阳陵泉、太冲。,174,处方: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章门、,治法:取背俞、任脉经穴为主,毫针刺用补法,配合灸治。,2、脾胃虚寒:症见:胃脘隐痛,泛吐清水,喜暖恶凉,按之痛减,神疲乏力,苔白,脉虚弱。,175,五、面瘫,概述面瘫即“面神经麻痹”,中医学古称“口眼喎斜”。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上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两者在发病原因和症状上有很大的区别,在此仅介绍周围性面瘫。西医属于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176,病因病机本病多由于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致使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症状起病突然,每在睡醒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不能抬眉、闭眼、鼓腮漏气,口角歪斜,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急性期常有耳后疼痛,个别患者伴有外耳道疱疹,听觉过敏,舌前23味觉迟钝。,177,治法: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经为辅。采取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初期宜浅刺,一周后平刺或透刺,晚期浅刺。,处方:翳风、下关、地仓、阳白,随证加减:耳后痛重+ 风池,鼻唇沟平坦 迎香、禾髎; 人中沟歪斜 水沟;,頦唇沟歪邪 承浆; 面颊板滞 四白、巨髎;,目不能合 太阳;口歪严重+迎香、颊车;扶正祛邪+ 足三里、太冲,178,注意:本病初期(发病1周内)病情仍不稳定,面部腧穴宜少针浅刺,重点针刺风池、翳风、外关、合谷,乳突部加灸,病情稳定后以针面部腧穴为主。,179,六、痛经,概念妇女每逢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者,称为痛经。多见于青年妇女。,病因病机本病可分为虚实两大类,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的运行靠气的推动,气滞则脉道不通,不通则凝滞而痛。,180,虚证:每因体质素弱,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不足,渐致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所致。,实证:多由于行经期受寒致冷,以至于血络凝滞,瘀血停滞胞中,经行受阻,不通则痛;或因情志郁结,气滞血瘀,经行不畅而致。,181,辩证与治疗,1、实证:经行不畅,少腹胀痛较剧。腹痛拒按,经色紫红而夹有血块,下血块后痛即缓解,脉象沉涩的为血瘀;胀重于痛,或胀连胸胁,胸闷泛恶,脉弦的为气滞。此类病人,平素即急躁易怒,两次月经之间,两乳胀痛难忍。,治法: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处方:中极、次髎、地机。,加减:气滞 太冲; 血瘀 血海。,182,2、虚证:腹痛多在月经干净后,痛势绵绵不休,少腹柔软喜按,经量减少,同时伴有腰酸体倦,纳食减少,头晕心悸,脉弦细,舌淡等。,治法:取任、督脉、足少阴、足阳明经穴,毫针刺用补法,并灸。,处方:肾俞、关元、足三里、命门。,183,复习思考题,1、针灸的概念 2、经络概论 3、十二经脉的组成、走向及分布规律、表里络属关系 4、经络的生理功能 5、腧穴概念 、分类、治疗作用、定位方法 6、常用进针法几种?行针手法、得气概念、针刺补泻手法、针刺异常情况,184,、灸法的概念和作用 、针灸处方的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推拿的基本要求 、掌握下列常用穴位的主治:,185,多,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