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用书)2015高中生物 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新课教学过程2 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xu****iu 文档编号:159642586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用书)2015高中生物 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新课教学过程2 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师用书)2015高中生物 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新课教学过程2 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师用书)2015高中生物 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新课教学过程2 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探讨 引入新课 教师准备四组相同的材料:100颗黄豆和200颗绿豆,一个较大的玻璃器皿,把两种豆子放进去混合。 1.教师把黄豆和绿豆放进玻璃器皿中混合。事先不告诉学生豆子的数量。 提出要求:尽量的发挥各自创造能力,找出办法来估算出它们的数量. 估算结束后,请同学把实验的结果公布出来,老师再公布真正的答案。 提问:同学们为什么的估算法都有哪些呢?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个别组同学估算的结果最接近呢?与什么有关呢? 根据讨论的结论,让大家思考密度方法能不能延伸到其它的地方去? 学生分组后,讨论估测豆子数量的方法,简要写出操作步骤,教师询问准备好后,学生拿到相同的材料开始统计估测(有的组可能很快拿出结论,但是可能只取一次样可能不是很准确)。 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讨论,得出结论:第四组同学在估算的过程中用到了密度方法。 给学生的一定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对抽样统计(样方统计法是其中一种)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肯定这一方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激发学生用这一方法进行研究的兴趣。 探讨“种群密度的概念” 提问:用初中时学习过物种的分类时提过在分类中最小的单位是什么?由此引出种群这个概念。举出身边有关种群的例子?并讨论大家所举的种群的之间有哪些的不同之处. 由于很多同学都能提出种群间的数量不同,抓住这一点,提问:我们知道发达城市人口数量多原因是什么? 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并要求同学把这个概念画下来,把知识落实。 2.注意:在解决种群的概念时,可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 种群中个体有年龄的差异。 强调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的累加,而是个体的有机组合,表现出个体不具备的诸多特征,比如说,个体会消失,而种群会延续。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会举一些身边比较熟的种群,比如校园内的各种植物,还有蚊子,蚂蚁,老鼠等动物。在讨论种群的区别的问题上,很多同学会可能会举出形态方面,生活条件,数目方面的不同。 学生回答城市人口数量原因问题会从很多方面来出发,如经济,地理条件,密度等。 锻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归纳概念的能力,全面的理解种群的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探讨“样方法的概念” 针对探究试验中样方问题的讨论与解答 种群密度只是本节的一个比较简单的概念,新版教材突出了对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即样方法。 课前让班上的生物兴趣小组选本校足球场的为1平方米的草地中蝗虫数量进行测量并把有关的情况向大家汇报。 引导学生对测量的方法提出质疑。(如为什么不把区内的每个地方的蝗虫进行测量呢?)紧抓学生的疑问,提出样方法的概念。并让同学们思考如何取样才能保证既科学又简单?(指导他们阅读探究实验)。 接着为学生提供生物园已划分好的面积为1平方米的草地,要求学生按照探究里的内容自行设计。写成报告形式。 引导学生举出用样方法来解决现实的问题的例子。并补充书本的两个例子。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某地区的人均收入等。 做汇报的同学把当时测量的情况用相机拍下来,制作成幻灯片。与同学分享测量的方法与结果的同时,也分享了一些做这件事情的感受和乐趣。从而激发起其它同学的探索欲望。 同学们通过思考,讨论,以及对探究实验的阅读,认识到取样法要随机取样。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取样法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经常体现的,引导他们自发的认识这些方法比生硬的灌输概念要好得多,学生会发现他们正在不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着一些日常问题。 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小结 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的内容。 布置课后完成小组的探究活动报告。 讲出本节的主要内容: 1.种群密度的概念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强调样方法的几个要点:客观的随机取样;一定的样本数量;误差的必然性和允许范围。 简单的回顾,使学生理清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掌握好新课知识。 布置预习 种群密度是一成不变的吗?以人类社会为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种群的密度?种群还有那些特征? 课后预习课本P62-P64内容,重点结合人类社会,想一想这些种群的特征是怎样体现的,他们又是怎样影响人口数量的? 带着问题区预习,在预习中解决问题,为学习下节新课做必要的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探究 布置学生收集大量和种群特征相关的直观材料。 学生能够思考在他们的身边有哪些种群,并通过图书馆和上网的方式查阅相关的资料,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把材料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现。 锻炼学生自学和探究的能力。 复习旧课 回顾样方法的概念,注意要点,应用范围;提出他的局限性即对活动范围大的昆虫等的种群密度的测定样方法就不适合。 回答样方法的注意要点。 巩固对样方法的认识,强化注意要点的理解。 探讨“影响种群密的因素” 探讨“出生率和死亡率” 探讨“迁入率和迁出率” 探讨“种群年龄组成” 本节中讲了种群的几个特征,出生率与死亡率 迁入迁出率 和年龄组成,可以用种群密度这个核心把他们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3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 1提问引入:为什么地球上的生物现在越来越少,很多物种正处于濒临灭绝的景况呢?而有些物种如蝗虫,人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消灭它,但其数量依旧还是有增无减呢? 紧抓学生讨论的结论引出出生生率和死亡率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原因,并举出相关的例子。 2. 引导学生从沿海地区的和西北地区人口的对比,找出其反差的原因,并分析我国人口流动有什么特点? 紧接学生的结论提出种群的第二个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3. 种群年龄组成是这一节的难点。三种模式图清楚的表现了三种年龄组成。 但可以先提问学生推测年龄组成可能的类型有什么?然后与模式图做连线。然后根据模式图要求学生预测出种群数量的变化。 接着可让学生年龄三种模式图可能会对社会带来哪些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来回答:地球环境的条件的变化,人类肆意的捕杀,物种本身的原因如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很多因素造成了物种数量的不平衡。明这些特征是怎样影响种群的数量和密度的。 学生可能会从夏天困扰人的蚊子,蟑螂,还有最庄稼有害的田鼠的事例,还有我国正在日益减少的大熊猫的事例中总结出影响的原因:繁殖的能力,寿命的长短,环境的因素等。 学生通过讨论,能提出沿海地区人口多的原因经济优势的吸引使得大量的外地人口涌入进来。相反,西北地区经济落后,使本来已经稀少的人口流出到发达的城市去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而且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相反农村人口由于迁出而减少。 对于年龄组成这个难点,不妨让学生自由讨论,再找个别同学进行解释说明,最后达到共识。 讨论一下中国属于哪一种年龄组成,中国将来的人口数量和年龄组成会有怎样的变化。也可以讨论一下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年龄组成和发展趋势。 学生能提出由于现在人的观念在改变,出现很多所谓的丁克一族(无孩子一族),因此可能会造成社会的老年化,给社会的就业,福利,还有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使学生全面,整体的掌握种群的各个特征,强调这些特征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做到联系实际。对于年龄组成图的分析锻炼学生分析图形和预测事件的能力。 P63 “思考与讨论”。 第一个问题在前面已经解决。第二个问题先提示: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对这个问题自由讨论,找个别同学说明自己的观点,不求全面,只求合理,集思广益,列举出尽量多的可能的影响因素。 使学生认识到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决不只是一两个,而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联系以前掌握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讨“性别比例” 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昆虫的图片。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有一定的性别比例,课前布置学生查找各种动物性别比例的特点。 提问:如果打破原有的性别比例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性引诱剂的作用是什么? 兴趣小组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其他同学分享以下的信息:哺乳动物一般是1:1的比例,鸟类雄性少于雌性,而低等生物中,雌雄比例差别更是巨大。 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可能得到以下的答案:种群在数量稳定时都有一定的性别比例,如果破坏这一比例,就会对将来的种群数量产生巨大影响。 经常在农业上应用,通过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昆虫导致雌虫受孕不足,进而达到减少害虫数量的目的。 性别比例是种群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比较恒定的特征。改变性别比例,在害虫治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探讨“种群的空间特征(选学)” 种群的空间特征是研究种群密度的重要信息。让学生描述这3幅图中的种群各有怎样的空间分布特征,然后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比较恰当的定义。最后教师给出正确的定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最后强调为什么种群会有不同的空间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随着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学生观察后,描述这些种群的空间分布特点并且试探的给出定义。(直接给出定义对学生会有一些困难,所以先让他们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述,然后会有一定的归纳。这可以培养学生积极调查再得出结论的习惯,避免武断的给出结果或者不敢给出结果。) 学生了解种群的几种空间分布特征,这些特征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小结 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的内容。 重点强调两点: 1.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都影响着种群个体的数量(或者种群密度),结合起来记忆会更加深刻。 2. 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社会人口调控的重要参考指标。 和老师一起完成种群各个特征的内在关系图如下 简单的回顾,使学生理清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掌握好新课知识。 基础题课后习题 及拓展题 基础题答案: 1.约386条。 2.调查鼠的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的密度可用样方法。 3.B。 拓展题提示: 1.提示:个体往往有性别、大小、年龄等特征,种群不具备这些特征。将一定地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即种群)来看时,这个整体就会出现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可见,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加和,而是会出现新的属性。2.提示:随着营养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还会延长;由于实施计划生育,出生率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可能还会升高。关于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应当调整,可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求统一的答案。 拓展题采用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和学生自由交流的方式。 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教学设计的核心是用样方法测定种群的密度,对于样方法这种科学方法的学习,着重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讨论和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不能撇开生物学现象只是单纯的讲解数学问题,那样就使学生感到乏味,也不能只讲生物学现象而不结合科学的数学方法,因此二者的结合至关重要,要好好把握。 2本节课讲授了种群的多个特征,但是有轻重详略之分,重点是种群密度,以及样方法在种群密度测定中的实际应用,其他的特征都可以与种群密度相联系的讲解。画出一个图表来表明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迁出率以及性别比例等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将有助于学生对种群各个特征的整体把握和记忆, 3本节课的主要线索是种群的特征,但并不是仅仅描述性的讲,而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用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因此,让学生尝试、模仿调查种群密度,是本节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要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来制定,即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完成尝试、模仿的操作。教材中设计了“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这一活动需要在野外进行,且属尝试、模仿层次,故一般可以安排在本节结束时进行。 4对于特征的讲解要多引用实例,尽量给学生以感官的认识不要过分强调概念。比如年龄组成这一特征完全可以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比如我国)和不发达国家间进行比较分析,问题甚至可以深入到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各自不同的年龄组成,这一年龄组成对这个社会的将来有什么影响。 5人类社会是最复杂的种群系统,但是又具有种群的共性,把所学的知识和人类社会联系起来不仅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