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土地利用毕业设计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ta****u 文档编号:159626880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大学土地利用毕业设计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京大学土地利用毕业设计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北京大学土地利用毕业设计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课题来源课题名称【研究意义】研 究 背 景重庆市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 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也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 直辖十年来,经济增长快速,GDP从1997年的1350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1.43万亿 元,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0.7%,城镇化率也从1997年的31.00%增长至2014年的 58.34%。根据诺瑟姆城市化水平增长的“S”型曲线理论,城市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即发展较慢的初级阶段(10% 20%)、迅速提升的加速阶段(20% 60%)和缓慢甚至 停滞的后期阶段(60%以上)。按此理论,重庆市早已进入了迅速提升的加速阶段。随 着近几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三峡库区移民迁建等,重庆市 从2000年开始建设用地量持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规模的外延式扩张导致 了重庆市耕地资源的急剧减少,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在接近直辖二十周年之际,重 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经济将再次面临腾飞。这种好的发展 机遇向重庆这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提出了更高的土地供给需求,如何既满足城市 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确保粮食安全,集约利用土地是 唯一出路。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十分稀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 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耕地资源急剧减少,严重威胁到 区域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己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 颈。为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城市土地的内涵挖潜和集约式扩张、缓解土地供需矛盾、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城市耕地集约利用研究显得十分重要。重庆市都市核心 区是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的城市核心区、重庆市区域经济“增长极”,是区域土 地利用中最活跃、最矛盾,且条件最好、发展潜力最大、对重庆全局和长远发展作用 最为关键的部分。随着接近直辖二十周年之际,重庆已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 革试验区,都市核心区更是成为全市经济、人口不断聚集的主战场。这种好的发展机 遇向土地资源稀缺的都市核心区提出了更高的土地供给需求,如何既满足都市核心 区做大做强发展的城市土地需求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确保粮食安全,集 约利用土地是唯一出路。(1) 是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产资料,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以及 合适的生产和生活空间。在直辖十周年之际,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 验区,城市化发展速度将更快,预计至2020年城市化率将超过70%。虽然重庆市是全 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其土地资源总量较大,但其拥有的优质耕地较少,耕 地后备资源有限,人均耕地占有量少,2009年重庆市的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12亩,远低 于全国平均水平(1.38亩)。人地矛盾严峻的情况决定了重庆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不能 走外延式、粗放式的发展道路,不能盲目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而应对城市用地精打 细算,努力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走集约化、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所以,现阶段进行 重庆都市核心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可以为重庆市快速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进行城市用地内涵挖潜和紧凑式扩张提供科学依据。(2) 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二元结构突出的直辖市,区域发展不平衡。在直辖 二十年之际,为城乡统筹发展,率先在西部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市委、市政府提出了 坚定不移走扩大开放之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把重庆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开放型经 济高地目标。这预示着重庆市将面临经济腾飞、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发展局面,而这些 都向重庆这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提出了更高的土地供给需求。都市核心区是重庆 市最活跃、最矛盾,且条件最好、发展潜力最大、对重庆全局和长远发展作用最为关 键的部分,所以现阶段对重庆市都市核心区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可促进 其城市土地内涵挖潜利用,确保城市发展的土地供应,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 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目标的实现。(3 )有利于缓解现有土地供需矛盾,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水平的评价可以反映出研究区域城市土地利用可进行内部 挖潜的潜力大小和挖潜方向。借助这些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较 大的区域进行城市土地整理,显化没有充分利用的土地潜力,这既缓解了城市发展中 土地供需矛盾,又避免了城市外延式发展占用大量的耕地,同时通过城市土地潜力的 挖潜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整体水平,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最终实现城市的可 持续发展。(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有利于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加强土地管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有助于土地管理部门充分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 题,从而科学地制定土地利用的指导方针和对策,正确引导城市土地使用方向,实现土 地的合理高效利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还有助于土地管理部门了解存量土地的 利用潜力,加强增量土地供给和存量土地供给的衔接,使土地供应计划的制定依据更 为充分,以确保各城市土地供给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平性。(5) 为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评价结果,可以直观地反映城市总体集约利用水平的 相对高低,为研究区域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依据,当土地利用程度低、效益 不高时,就需要更多地考虑从内部挖潜。同时,反应出的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 差异情况,也可为重庆市制定总体规划、平衡各个城市用地指标、确定城市规模提供 依据和参考。(6) 为西部其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供参考重庆市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西部大开发战略重要的增长极,西部唯一的直 辖市,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中起着承东启西、左传右递的重要作用。该研究成果可以 为西部其它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价值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正是在上述背景下,选择区域土地利用中最活跃、最矛盾,且条件最好、 发展潜力最大、对重庆全局和长远发展作用最为关键的重庆市都市核心区为研究对 象,以期通过对重庆市都市核心区包括的9个区县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促进其城市土地内涵挖潜利用和集约式扩张,确保都市核心区做大做强发展的城市 土地供应。【前人研究进展】国外研究进展对城市耕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国外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讨,并在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等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但在对于城市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合理程度的系统 性理论研究及定量评价方面还比较欠缺,需要进一步深入。(1) 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研究对耕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最早来自古典经济学,杜尔格(AnRobert Jacques Turgot)、 安特生(James Anderson)、魏斯特(Ed west)和李嘉图等在研究农业地租问题中,发现并 证明了农地集约耕作中的报酬递减规律,并认为集约利用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集约经营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对农业耕地投入一定的劳动、资本和技术,也就是在 一定面积的耕地上加大对耕地的资金、劳动、技术、生产资料等投入以使单位耕地 有更多经济产出。耕地集约利用的程度可用集约度这个指标来度量,耕地集约度是指 单位耕地上劳力、资金、技术、物质等投入的密集程度。常见的耕地集约度指标有 单位面积耕地施肥量、单位面积耕地用电量、单位面积耕地农机拥有量、机播面积 占农田比例、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例等,不过这里的耕地利用集约度显然还是针对 农业耕地集约利用而言的。城市耕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是从农业耕地集约利用借鉴过 来的,但由于城市耕地利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到目前为止,城市十地利用粗放或集约 的概念尚无统一界定,诸多观点中既有侧重于耕地投入与产出,也有侧重于耕地利用 结构调整或耕地三维空间的合理利用。(2) 耕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理论研究西方较系统的城市耕地利用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来兴起的生态学 派。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耕地利用扩展的空间过程、动力机制和增长控制等3 个方面,先后提出并形成了历史形态学派、区位经济学派、社会行为学派及政治经济 学派等不同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派系。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影响城市耕地利 用的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等人文驱动力及其作用机理,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对城 市耕地利用的空间结构模式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最直接研究耕地合理集约度的经典理论是耕地报酬递减理论。17世纪中叶威廉 配第发现一定面积的耕地的生产力有一最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后,耕地生产物的 数量就不可能随着劳动的增加而增加了。1815年英国威斯特(E-vest)在其资本用 于耕地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耕地报酬递减规律”其具体涵义为在一定科技条 件和若干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耕地收益随某一种投入量不断增加将出现 由递增到递减的现象。著名剑桥学派的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还认为:报酬递减 规律适用于各业中为了生产和生活对耕地的利用。显然耕地报酬递减规律所阐述的 就是耕地的合理投入问题,研究的是耕地的合理集约度。地租理论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一个重要理论。传统地租理论将地租定义为使 用土地的代价,是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投入生产过程所得到报酬。西方经典的地 租理论分三类: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新古典城市地租理论和马克思地租理论。马克 思认为地租是因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使用费,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它 来源于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各个资本之间按社会平均利润率分配之 后所剩余的部分。马克思将地租分为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两种形式。级差地租I以 土地的自然丰度为基础,级差地租II则以土地的经济丰度为基础。地租理论对城市土 地集约利用的启示: 绝对地租促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由于绝对地租的存在,只要使用土地就必须交纳使用费,迫使土地使用者把土地 的租用数减少到最低限度;并在租用的土地上追加投资,以尽可能提高土地的产出 率。这在客观上促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从而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级差地租促使区域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总体提升。由于级差地租不仅存在于同一城市的不同区位上,也存在于不同规模的城市之 间。大城市的级差地租在总体上要高于小城市。因此,大城市昂贵的地价将会形成一 种约束力,限制那些占地过大,生产效率低的企业在大城市中进一步发展,抑制城市规 模的扩张,并集聚那些效益高的第三产业到大城市中,促使大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 平的提高。而小城市地租较低,这样在大城市中难以生存的企业,将被吸引落户到小 城市,其结果促进小城市的发展和土地利用水平的提高,并在区域内形成合理的城镇 体系。因此级差地租将促使区域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总体提升。对土地集约 利用与地租关系较早进行阐述的是阿伦索,他提出了城市土地竞租模型。他将同一城 市内农业用地、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的竞标地租函数和曲线相互重叠在一起得到在 自由竞争市场下整个城市的市场均高于地租水平。在市场均高于地租而成为市场所 确定的同时,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的集约程度与地租被同时确定下来。在土地利用的区位理论方面,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Thunen)出版了孤立国 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运用“孤立化”的研究方法,考察了城市外围农地 的运输成本与土地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城市外围农地利用区位的圈层理论。 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er)出版了工业区位论,从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 和集聚因素视角出发,考察了城市建设当中工业的选址及布局问题。另一位德国经济 学家廖什(Losch)1940年出版的区位经济学一书,在韦伯的基础上发展了土地利 用的区位理论。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韦伯的成本最低选址理论并不能保证最 大利润,因此,廖什将市场区域的概念引入区位分析的框架,把生产区位与市场结合起 来,企业选址最优的位置是收益超出成本最大量的地方。在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形态方面,1898年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提出的“田 园城市”规划理论,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影响至今。随后,在城市发展的土地利用方 面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如1906年伯吉斯通过对芝加哥城市的研究提出的,将杜能 城市周围农业用地理论运用于城市土地使用中的“同心圆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 一个城市都是从中心区向外围的同心圆区进行辐射性扩张,土地所处的位置离中心 区越远,它的便利性就越差,土地的租金越便宜,密集度也越低。霍伊特考虑交通路线 的影响,1939年提出“扇形理论”,该理论认为土地使用的模式更倾向于扇形,并且每 个具有相对同性质的扇形从中心向外扩张,用途一致的土地会毗邻在一起(例如仓 库、小型制造业和低收入者居住区),用途不一致的土地则会相互排斥(如高收入者居 住区和仓库、小型制造业)。居住区会按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标准分开,并且各自在城 市的不同位置按不同的方向向外扩张。而海瑞斯和尤曼认为城市的增长不是从一个 中心开始的,而是围绕几个不同的中心展开,从而提出“多中心理论”,最终这些中心 都通过居住的使用方式和城市内部的交通系统而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的大城区。这些 研究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3) 土地评价领域的相关研究从世界范围土地评价的发展来看,近六七十年是评价方法和理论研究渐趋成熟 的时期。特别是197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任(FAO)在荷兰瓦格宁根召开了讨论土地 评价的国际专家会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地适宜性评价分类系统,并于1976年发表 了土地评价纲要,成为世界土地评价研究走向成熟化的重要标志。但是土地评价 的对象还是农业用地。近几年来,十地评价研究有了更广泛深入的发展,不仅限于农 业用地,在城镇、工业区、旅游区、开发区等也均已涉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是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的共识,从此可持续发 展迅速成为地理、环境、经济、规划等学科研究的焦点和前沿课题。随着可持续发 展研究的深入,国际上有关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也都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众多可 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也逐渐应用于土地持续利用评价。但就城市土地而言,评价的理 论和方法,包括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流程等,都还没有形成大家普遍接受 的统一标准。国内研究进展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起步较晚,1980年开始拟议征收城市土地使用费,城市土 地利用逐步向高效集约化迈进。90年代以后城市土地定级估价工作逐渐展开,城市 土地相关资料日趋完整和系统,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20 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的矛盾日益 尖锐。因此,提高土地使用利用效率,集约节约利用城市土地引起学术界和政府的广 泛关注。1999年“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设立了 “城市土地价格调查和土地集约利 用潜力评价”子课题,先后选择了福州、包头、长春、南京、义乌、天津、济南7个 试点城市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工作。期间,北京大与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共同承担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设计”的研究工作。2000 年编制出台了2000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实施方案,随后又完成了城 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设计,2003年,国土资源部在国土资源 “十五”计划纲要的通知中提出了全面开展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调查与评价的 任务。我国学者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理论和内涵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源于对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相对于农业用地,城市土地 集约利用复杂多样,迄今为止,众多学者对其概念也没有达成共识。归纳国内学者对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解 为城市土地投入的提高:二是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解为城市土地结构和布局的优 化;三是理解为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四是理解为充分挖掘城市土地资源经济供给潜力, 使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比和土地利用率最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 城市土地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和利用自然的 能力在不断增强,土地的承载能力也会不断提高,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土地集约利 用度。(2)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在评价方法研究方面,我国的研究者引进西方国家常用的土地评价理论与方法, 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很多可行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极限条件一判别分析法、聚类 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嫡值法、协调度模型和多因素综 合评价模型等,它们的应用使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逐渐趋于完善。特别是近年来随 着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深入和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广泛应用,为集约利用定 量评价和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提供了可能。刘力等采用嫡值法分析了全国13个特 大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分异特征,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进了有益的探索。薛俊菲等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得到 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对重庆市北磅区小城镇土地集约水平进行了评价。章牧用极限条 件法从宏观层次上对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等级进行了评价。赵姚阳等应用模糊数学 逻辑方法从土地经济效益和土地使用效率两个方面对江苏省各地市的土地集约化 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并且划分了等级。于金羽等通过构建开发区土地产出驱动力模 型挑选出影响开发区集约度的因子进而按照因子来对研究区域进行集约化程度评 价。乔伟峰等利用GIS技术方法对江苏省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了研究。郑 新奇在济南市城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理想值修正 模型”,该模型以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合理值)为判定依据,选择土地用途、建筑密度、 建筑容积率和其他因素对标准值进行修正,分析具体宗地的现状和理想值(合理值)之 间的关系,计算宗地集约利用潜力等级。(3)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包括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和潜力评价,不论是现 状评价还是潜力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都是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核心工作,国土 资源部为此专门颁布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技术方案,此项工作得到了大 量研究者的关注。一些学者从我国实际出发,分析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认为 指标的科学性、整体性、层次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等都是应该 慎重考虑的。有些学者从综合评价角度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认为集约化、高效化和 协调化是评价的三个主要目标,评价指标应包括四个主要方面内容:制约土地集约利 用的指标,主要包括环境污染指数和城市绿化率等指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指标, 主要包括土地投人强度和土地利用强度等指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指标,主要包括土地经济产出指标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趋势和可持续度指标,主要包括城市用地与城 市人口弹性系数等。不同的空间层次,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方法和指标体系也不尽相同,有学者 便从不同空间层次出发建立了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 系。宏观评价是以整个城市为评价对象,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城市空间格局合理性、土 地利用强度、土地产出效率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指标。中观层次的评价对象是不同 功能的城市分区,根据功能不同分别设计了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等各自评价指标 体系。而微观层次则是以地块为评价对象,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容积率、经济产出和环 境指数等微观指标。还有一些学者则从整体角度出发,构筑了土地集约化综合指数等一些综合指标 来衡量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上述研究从不同角度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 标体系,并应用到具体城市中开展了具体评价实践。邱道持等学者采用多因数综合评 价法构建了一套小城镇土地利用经济评价和环境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小城镇土 地利用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及应用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涉及因子多,数据量大,并且评价单元具有空间属性和非 空间属性,使得常规的工作方法效率低下,难以保证结果准确。随着GIS技术和大型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一些学者建立了基于GIS和C/S技术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信 息系统,并在南京、苏州等城市应用。另一些学者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的应 用领域进行了分析,认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评价成果可以应用于规划编制与管理、建 设用地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和土地资产管理等领域,对实现城市土地由粗放开发到集 约利用转化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虽然在一些 城市进行了试点,也有很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城市土地 集约利用评价的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归纳起来,现阶段的研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表 现如下: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理论及实践偏重于农地,城镇土地评价研究处于初级 阶段,理论和实践研究尚需深入。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念性研究较多,内涵研究较少,缺乏系统性和专门研究,其 概念和内涵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定性研究、单指标研究较多,而定量研究、综合性效益研 究和系统性研究缺乏。关于耕地集约利用的分析,有学者选取土地经营期间所有投入的货币总额、复 种指数、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等指标,探讨区域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规律及影 响因素。也有学者指出仅仅从价值形态或单个指标考虑耕地利用集约度不够全面, 应从耕地投入强度、耕地利用程度和耕地产出效益等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区域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特征和驱动机理,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德尔斐法、主 成分分析法、熵值法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但这些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均存在 评价指标权重设置比较主观,高维数据不易处理的缺点。【本研究切入点】本文从耕地投入强度、耕地利用程度和耕地产出效益3个方面,选取9个单 项指标(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kW/hm2),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从业人员数 (人/hm2),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kg/hm2),粮耕指数(%),复种指数(%), 耕地有效灌溉率(),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产值(万元/hm2),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农 业产值(元/人)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t/hm2),构建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 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方法,结合GIS技术,研究重庆市都市核心区的耕地集约 利用空间特征研究。研 究 目 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作者通过对重庆市都市核心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集约利用 概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目前都市核心区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着如下问 题: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城市扩展以外延方式为主;城市土地 集约利用水平逐渐提高,但区域差异较大。另外,根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不仅需要考虑盘活存量土地,更需 要合理规划和利用增量土地这一要求,本文将重点研究如何使新增城 市土地与现有城市功能和土地结构相协调的问题。最后,在都市核心区城市存量土地潜力评价成果和城市扩张增量 土地潜力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探讨潜力评价成果的应用,并将得 出研究区域城市土地潜力挖潜和集约利用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研究 区域城市存量土地集约利用指明挖潜方向,为其未来城市紧凑式扩张 提供规划参考和决策依据,促进研究区域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在汲取前人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土地 集约利用的相关理论。研 究 内 容 与 方 法(2) 在对研究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区位优势等方面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 究区域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集约利用概况,探讨该区域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 题。(3) 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理论体系构建。探讨、总结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及其潜力评价的相关概念、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为具体的潜力评价过程提供 直接的指导。(4) 进行城市存量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是整个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采用层 次分析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域城市存量土地进行潜力评价。(5) 在对城市现有存量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基础上,本研究进行城市扩张增量 土地潜力评价研究,并设计出城市集约式扩张增量土地潜力评价思路。(6) 在对研究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成果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潜力评价成 果的应用,并提出促进研究区域城市土地潜力挖潜和集约利用的建议和措施。【材料与方法】1研究区域概况本研究确定的研究对象一重庆市都市核心区,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 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巴南区、北错区、渝北区9个行政区域,是重庆市 “一小时经济圈”的城市核心区、重庆市区域经济“增长极”1.1自然概况重庆市都市核心区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水 系发达,适合亚热带地区的生物生长,南北向的条形低山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 被发育良好,易筑天然的生态屏障。都市核心区土地资源丰富,城市发展主要受地 形因素限制,除南向拓展受到地形和行政界限的制约之外,城市用地向北部、跨越 中梁山向西部及跨越铜锣山向东部发展的制约条件较小,是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 该区域可利用水资源量也比较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1.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都市核心区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重要的中心城市,是 重庆直辖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三峡工 程的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都市核心区越发成为全市经济、 人口不断聚集的主战场,发展势头迅猛。自1997年直辖以来,都市核心区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己进入工业化加速发 展阶段。从纵向时间来看,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呈增长趋势,GDP从1997年的 472.3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944亿元,净增长1340.1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 28%。1.3城市发展及区位优势重庆市都市核心区地域上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两江交汇处,具有大山大水的景 观格局,人工建筑与山水自然环境的融合,塑造出独具特色的山水城市景观,在中国 城市中独树一帜。都市核心区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增 长极,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水、陆、空三位一体交通条件的枢纽城市,在国家经济发 展格局中起着承东启西、左传右递的重要作用。都市核心区也是全市经济最发达、 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以占全市6.6%的土地面积、约20%的人口实现了全市近 40%的GDP份额。都市核心区更是西部地区极具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地区,是重庆 市市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影响范围远达川、黔、滇、藏、 陕、鄂、湘等省份 2评价指标体系及研究方法 2.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耕地利用集约度涉及耕地利用的诸多层面,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在构建 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前,需要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进行准确界定。本 文认为耕地利用集约是指通过增加耕地要素投入,提高耕地利用程度,促进耕地 产出综合效益增长,保障耕地高效、持续利用的方式。由此,耕地利用集约水平 可以概括为耕地利用要素投入、耕地利用程度和耕地利用效益3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耕地利用要素投入主要表现为农业机械动力、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投入 方面;耕地利用程度主要表现为耕地播种面积、耕地利用率等方面;耕地利用效 益主要表现为耕地产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方面。据此,在参考已有研究成 果的基础上,本文从耕地投入强度、耕地利用程度和耕地产出效益3个方面,选 取9个单项指标,构建耕地利用集约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2研究方法2.2.1数据标准化采用极差值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2.2.2投影寻踪法本文所用的投影寻踪方法最早由Kruskal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该方法是直接由样本数据驱动的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把高维数据投影到一维空间,避免 权重的人为设定,不会损失大量有用的偏态信息,能自动找出数据的内在规律, 被广泛用于处理高维数据方面。为此,有学者尝试引入投影寻踪法,解决耕地利 用集约度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权重设置比较主观及不易处理高维数据问题,并 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其可行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从耕地投入强度、耕地利用 程度和耕地产出效益3个方面,选取9个单项指标,构建耕地利用集约度综合评 价指标体系,采用投影寻踪法,结合GIS技术,研究重庆市都市核心区的耕地集 约利用空间特征 3结果与分析3.1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特征分析3.1.1耕地利用集约度水平空间格局3.1.2耕地利用集约度子系统空间格局1)耕地投入强度子系统2)耕地利用程度子系统3)耕地产出效益子系统 4结论与讨论4.1结论 4.2讨论研 究 计 划进度计划:1. (2015-16学年第一学期,第10-13周)根据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熟悉、了解设计内容,查阅资料, 独立撰写开题报告。2. (2015-16学年第一学期,第14-17周)完成方案设计,查阅资料,完成设计所需要的技术和知识准备, 进入并掌握完成设计所需要的环境与工具,完成初步的毕业设计,保证 实习后可以独立开展设计活动。3. (2015-16学年第一学期第18周-2015-16学年第二学期第5周)在毕业实习过程中继续完成毕业设计的内容,在基本完成毕业设 计的同时,通过与老师的通信交流,写出毕业设计报告(论文)初稿;4. (2015-16学年第二学期,第6-12周)完成设计、编码、修改、调试与联调工作;完成毕业设计报告(论 文)的撰写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教研室意见院部意见主任签名:年 月 日教学院长签名:年 月 日2016 年 01 月 03 日1根据重庆师范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学生必 须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由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教研 室审查,系教学主任批准后实施。2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 查的依据材料之一。学生应当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 开题报告不合格者不得参加答辩。3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其 中的文字表达要明确、严谨,语言通顺,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 表达。第一次出现缩写词,须注出全称。4本报告中,由学生本人撰写的对课题和研究工作的分析及描述,应不少于 2000 字,没有经过整理归纳,缺乏个人见解仅仅从网 上下载材料拼凑而成的开题报告按不合格论。5 开题报告检查原则上在第2 4周完成,各系完成毕业设计开题检查后,应写一份开题情况总结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