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龙湾区九年级语文下册1乡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宏宏 文档编号:159623951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龙湾区九年级语文下册1乡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浙江省龙湾区九年级语文下册1乡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浙江省龙湾区九年级语文下册1乡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省龙湾区九年级语文下册1乡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乡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乡愁是乡愁诗人余光中公认的代表作,大陆的学者与学子都爱读。因为大家都愿意从中读出诗人在本诗中传达的由个人的故乡之思到家国之恋的的情感升华。我想作为这首言简的诗歌,读到这一层,学生无须多少先验的积累,就能实现与达成。面对九年级的学生,尤其这样一首诗,编者将其置于九下语文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以“爱国思乡之情”为主题的新诗单元。乡愁这首诗能否不流于“爱国思乡”这一泛母题,给学生深化的体验,这是我设计这节课的核心想法。乡愁这首诗乍看浅显直白,审视之下,它却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怀亲之情,母乡之恋,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能通过创作来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母乡之恋、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家园的热爱,对自我的寻觅。【教学重点】通过“审美”来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教学难点】通过探究本诗,实现从“用语”到“表情”到“达意”的跨越,进而塑造学生的语言系统,美学系统和价值观系统。【教学过程】一、导入乡愁故乡,是每个人开始的地方,人们从这里出发,奔向理想,走向未知,也奔向迷茫,走向惆怅,例如台湾诗人余光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他的诗乡愁。二、初读乡愁请同学们齐读诗歌,谈谈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生答:写出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说得很对,这样看来这首诗似乎很浅显,似乎一言就能蔽之,那多没劲啊。我们今天要围绕这件语言艺术品来干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审美。三、审视乡愁投影:我认为余光中的乡愁美在 ,因为 。 提示:你可以从字、词、句、段、篇入手,来谈谈它在词句运用、构思立意、思想感情、整体结构等方面的美感与诗味。 美点例谈:1、 作者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串联了人生的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到现在四个阶段,概括了人的成长历程,传达出乡愁一直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人生状态。 我们来看看余光中的人生轨迹。投影:余光中自述:“我祖籍闽南,生于南京,长于江南,抗战岁月度于四川,而在大陆读书的大学,先曰金陵,后曰厦门。”他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作为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70年代初创作的乡愁让他一举被冠以“乡愁诗人”的美誉。他在创作谈中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2、作者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物化乡愁,使之具体可感。这种托物抒怀的表达手法,很具有中国古典美。(问:这四个意象有何不同?“邮票、船票”这两意象内蕴在阻隔中有沟通,身被隔,心能通;“坟墓”指与母亲阴阳两隔,生死离别;“海峡”虽有阻隔之意,但本也能通过“邮票、船票”加以沟通,而现在却被生生隔断,可望不可归,这怎不让人横生痛楚?但也让人心生期盼,因为这“海峡”的阻隔是人为的,是充满未知之数的。齐读诗歌,在朗读中感受乡愁从可沟通到诀别到痛楚的递深和哀伤)3、 作者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的四个形容词,准确形容了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愁。我们可以说“邮票小小,乡愁大大”、“邮票窄窄,乡愁宽宽”、“坟墓矮矮,乡愁高高”、“海峡浅浅,乡愁深深”。作者用这克制的语言传达了隐忍的情感之美。4、作者反复使用“这头、那头”两个指示代词(“这”指示较近的人与物,“那”指示较远的人与物。),指示了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有着无法接近,无法消弭的天堑鸿沟,令人无比惆怅哀伤。(老师觉得“头”这个字也用得很好,我现在将其换成“边”,请你来对比一下两者。老师划了一条线,“边”是线段两侧,“头”是线段的两端,比“边”更遥远,所以作者用距离的遥远传达出了情感的沉痛。同时,在朗读上,“头”字,口型收束,情感内敛。“边”字口型轻飘,情感散泄。)5、 作者将“少年时的母亲,青年时的新娘,中年时的亡母,现在的祖国大陆”作为不同时期乡愁的抒发对象,写出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乡愁呈现了不同的层次:少恋母、长恋妻、悼亡母、老时落叶想归根,内蕴丰厚。(那这么说来,第1节和第3节在对象的选择上是否重复了?第1节 是生离,第3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这位母亲,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战乱时代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庆,从未放弃教育儿子,而就是这样一个母亲,如今阴阳两隔。余光中曾在春天,遂想起一诗中写道:“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喊”让我们通过朗读感受一下,读出作者感情的递进感来,读出这种至亲永逝的揪心来。请1、2两组读第1节,3、4组读第3节。)(我还想问问大家,这四个抒情对象之间有没有相同点与不同点?不同点:前三者是个人的家园之思,后一个是祖国之恋,在对象的选择上实现了乡愁的升华。相同点:这四个对象都是母性的,前3个好理解,最后一个“大陆”,也不难解。我们总是称祖国为母亲,称流浪在外的人为游子。我们来看“乡”的繁体字,家乡的少年郎,我们是家乡的少年郎,有家乡依靠的人才能安心做他的少年郎,我们来看看百度百科对“乡愁”的解释:乡愁或思乡病指的是“一个生病的人因为他并非身处故乡而感觉到的痛苦”(投影),于是依恋母乡那是人类最难以拔离的愁绪。那么,这样的乡愁只属于余光中吗?尤其对于台湾这个游子而言,就像台湾诗人蒋勋说的:“岛屿,岛屿,它是大陆的弃婴,它是海洋的孤儿。”台湾因为复杂历史原因,政治原因,人为地脱离了大陆母亲,让余光中们硬生生地被远离了家园,远离那曾经有生他养他的母亲们、爱他恋他的妻子们。他们的童年、爱恋、生离死别都发生在海峡的那头,那头有他们所有的过往,所有的眷恋,以及曾经的自己,教人如何不想它,这样的乡愁只会愈演愈烈、至死难渝,就像余光中在另一首诗当我死时中写道“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代替回乡。”我们可以将其当做是本诗的续篇。那他回乡了吗?)6、 (本诗还美在结构,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示出闻一多先生所认为的层叠式的建筑美。7、 本诗还美在韵律,重章叠句的运用,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四、 审视“乡愁” 投影:“关外的长风吹动海外的白发”直至1992年,余光中已64岁才第一次踏上大陆的土地。此后,每年他都要回来一次,缓一缓“台湾思乡”的急迫。 央视曾经对余光中进行一次采访,诗人说:“故乡已经找不到了,那种感觉已经找不到了,长江黄了,胡同不在了沧桑感也不一样了” 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老师总结:余光中的乡愁能得到缓解吗?(不能)对,故乡是再也回不去的,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回不去的感觉叫乡愁。百度百科对乡愁的解释后面还有一句话,投影:乡愁或思乡病指的是“一个生病的人因为他并非身处故乡而感觉到的痛苦”,或者“再也无法见到故乡的恐惧”。就像海德格尔说的:“我们怀着永世的乡愁去寻找心灵的故乡。”所以,这份永世的乡愁只是在提醒我们一个永恒之问:“我来自何方?”(投影)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将情感的落脚点落在“我”和“母亲、新娘、母亲、大陆”上。 那么,我想不管你是在家,还是离乡,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家是我们的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