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

上传人:小鹤 文档编号:157443504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74.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余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新余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新余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余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2013 2020 年)新余市“因钢设市” ,是国家认定的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之一。 为加快转型,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 意见(国发 2007 38 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编制资 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的指导意见 (发改办东北 2009 2173 号)、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可持续 发展工作意见的通知 (赣府厅字 2011 68 号),结合新余市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 是政府履行转型管理职责的依据,是指导新余市城市转型发展的纲 领性文件。规划期为 2013-2020 年,其中,近期为 2013-2015 年, 1 中期为 2016-2020 年。一、规划背景及转型条件(一)转型的优势新余市位于江西省的中西部,人口 119 万。新余市 1960 年因 钢设市以来,为全省经济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新余市工业化、城 镇化水平较高,转型发展具备比较扎实的基础。全市形成了以钢铁 工业为主体,光伏、新材料、机械、纺织、化工、电力、煤炭、食 品加工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生产性服务 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比较完善。全市城镇化率达 63% ,大大高于全省 和全国水平。新余市交通区位条件优越,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信息化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余是鄱 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认定的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新能源科技城、 “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新余同时享 受国家四项政策,为加快转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二)转型的挑战资源型产业的衰退影响新余市整体经济实力的继续提升,新能 源、新材料等接续替代产业还没有培育成支柱产业,尤其是光伏产 业从迅猛发展期转入平稳增长期,产业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传统工 矿企业效益下降,公共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放缓,社会保障体系资金 缺口较大,资源型城市社会矛盾可能增加。由于中部地区产业结构 趋同,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激烈,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有很多挑战。 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增加,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和资源保障的压力 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1. 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 新余市矿石资源经过长时间开采利用, 煤矿、铁矿所剩开采年限短,已经进入衰竭期。煤矿和铁矿现有储 量多分布在侵蚀基准面以下,贫铁矿相对较多。新余钢铁公司铁矿 石的对外依存度不断升高。2.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新余市土地总面积为 31.8 万公顷,约 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 1.9 。人均土地 0.27 公顷,远低于全国人均 土地面积。全市土地总量小,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保护耕地 任务紧迫,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必须推进集约用地,加快 矿场塌陷地以及废弃矿场复垦,加强重金属污染的土地修复。3. 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新余市人均水资源量只有 2200 立方米, 是缺水型城市。预计到 2020 年,全市生活污水排放将增加 1374 万吨,工业废水将增加 8641.9 万吨, COD 的新增量为 20467 吨。新 余市应加大工业污染治理, 针对 COD 排放的重点行业、 企业进行大 规模削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增加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保持水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4. 大气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根据分析测算, 新余市大气污染物排 放量目前尚未超出环境容量, 随着工业发展, 预计到 2020 年二氧化 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还会有所增加。未来将面临着空气环境质量标 准更加严格、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的局面。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加 强重点企业与行业烟气脱硫、脱氮及高效除尘措施,淘汰落后工艺、 技术和设备。5. 生态支撑能力评价。 新余市生态环境总体良好, 能够支撑城市 发展所带来的生态压力。但由于矿产开发引起的地质灾害较为严重, 森林植被基本上属于生态功能较低的人工林或次生林,自然生态系 统功能可能出现退化。转型期间,对湿地、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区 等重要区域加大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维护和提高区域生态功能。 加大矿区生态治理,降低因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发生频率。6. 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总体评价。 新余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能 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但由于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 进阶段,产业结构偏“重” ,清洁能源消费比例较低,大气污染物排 放有上升趋势,为确保新余市资源枯竭城市成功生态转型,应继续 强化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推进产业园区集聚建设;继续实行最严格 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改善区域空气质量, 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为产业转型、生态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大纲(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 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引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体制创新和自主创新为动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科技创新、新 型城乡、绿色生态、小康惠民“五大体系”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 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单一主导 型结构向多元主导型结构转变、由生态破坏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 迈出建设富裕和谐文明新余新步伐,实现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目标。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坚持以人为本,重点解决涉及 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积 极维护社会稳定。把提高就业、社会救助、养老和医疗保障、教育 文化、公共服务等社会保障能力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放到突出重要 位置,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坚持比较优势,市场选择。 立足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参与区 域产业分工,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主要承 担布局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责任,更多地发挥引导、扶 持和服务的作用,为产业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接续替代产业的选 择应尊重已有的产业基础和自身发展规律,具体项目由企业选择, 政府着重关注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政策催化,机制保障。 着眼建立长效机制,进行体制机制大胆创新,建立健全新余市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企业援助 机制,引导市场主体合理开发资源,承担资源补偿、生态环境保护 与修复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保障资源枯竭企业平稳退出和社会安 定。 坚持实事求是,稳步推进。 充分认识经济转型的艰巨性、 长期性和综合性,将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相结合, 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进取,也要量力而行,统筹规划,分步 实施,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实现速度、效益和发展后劲的协调统 一。(三)发展定位 通过实施转型战略,使新余市的经济实现从资源主导型向多元发展型转变,城市类型从资源型城市转变为综合型城市,建设新型 工业城、科技创新城和生态文明城。力争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经济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并进。新型工业城。 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主攻方向,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新余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加快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努力 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 的现代工业体系。做强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和延伸钢铁 产业链,依托科技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以新型工业主导的新 格局,打造新型工业城。科技创新城。 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打造区域创新 服务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技企业和人才集聚,建立和 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和技术成果产业化机制,坚持创新驱动,增强 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富有创新活力的科技创新城。生态文明城。 加快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为 宗旨,以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的生态文明建设,走 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发展,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指数,达 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 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城。(四)转型目标到 2015 年,接续替代产业成为新余市的支柱产业,经济实力 大幅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较大改善;城乡 统筹取得重大进展。到 2020 年,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 资源 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城乡居民幸福指数进步提高,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详见表1. 接替产业成为支柱。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 现代服务 业以及现代生态高效农业居于主导地位,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到 2020 年,研发( R D )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6% ,具有新余 市特色和优势的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建成国家新能源科技城; 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得到推广应用,低碳化发展模式基本形成。2. 生态文明加快建设。 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主要饮用水源地水 质确保在国家H类水质标准,主要河流监控断面水质稳定在山类以 上;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H级标准,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 标。到 2020 年,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 63% ,森林质量不断提高, 水土流失面积持续减少;基本形成自然湿地保护网络体系,河道行 洪通畅,防洪抗旱治涝减灾能力显著提高;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 9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公共绿地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均绿地 面积达到18平方米;流域综合管理能力大幅增强,区域生态环境质 量显著改善。3. 和谐社会初步构建。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健 全,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应急处理和公共安 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城乡统筹发展取得较大进展,城乡公共服务 基本实现均等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表1新余市资源型城市转型主要指标分类主要指标2012 年预期指标2015 年2020 年经 济 发 展 指 标非钢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51.16575非钢产业从业人员占比(%)61.57080主导资源采掘业总产值占比5.64.53第二产业比重(%)33.74045R&D经费占GDP比重(%)2.346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1.351.20.9规模以上万兀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2.8比2012年下降16%比2015年下降15%地方财政收入占 GDP比重(%)101214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626568民 生 改 善 指 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2470年增长10%年增长9%城镇化率(%)637280城镇调查失业率(%)4.543.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8100100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6.798100棚户区改造任务完成率()110100100财政民生支出比重()44.947大于50环 境 整 治 指 标天然湿地面积(平方公里)28.528.5328.53仙女湖水质n类n类n类主要河流监控断面川类以上水质比重(%)8590森林覆盖率(%)586063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吨)23094比2012年下降10%比2015年下降5%二氧化硫排放量(吨)60817比2011年下降10%比2015年下降5%氨氮排放总量(吨)2710比2011年下降10%比2015年下降5%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吨)34902比2011年下降10%比2015年下降5%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15.41618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9698100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398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9.210010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1.79598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23040土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率 ()27.6406011三、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一)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按照“吸纳承接、融合提升、重点突破”的思路,继续支持新 能源和新材料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打造中部重要的战 略新兴产业基地。尽快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迅速抢占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制高点,到 2020 年以前,建成产业链完整,产业集聚与规 模优势明显、技术水平领先的中部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1. 新能源产业( 1 )提升光伏产业竞争力。大力提升光伏产业竞争力,扩张太 阳能应用产品的生产能力,积极做好配辅料产品的“补链”工作, 构建硅料、硅片、电池、组模件、辅助材料到光伏配件、光伏仪器、 光伏设备等完整的产业体系,并探索由光伏产品制造商向太阳能发 电商的转变;从产业创新上,形成集教学、科研、检测和标准制定 等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从产品结构上,形成晶硅、薄膜、 CIGS 等门类齐全的光伏产品族群,努力建成全国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制 造、信息和人才培养中心。( 2 )大力发展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按照“掌控上游、打通中 游、集聚下游”的发展路径构建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动力和储能电 池产业。发挥赣锋锂业、江锂公司的核心引领作用,建立起具有国 内一流水平的技术研发创新体系,形成比较完整的动力和储能工业 发展体系; 2020 年,经济规模超过 1000 亿元, 建设成为全国领先 的锂电和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3 )着力做大风电设备制造业。逐步完善从产品研发、磁钢生 产、转子加工、风机整机生产等一体化的风电产业体系,争取在风 电关键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 2020 年产业经济规模力争达到 80 亿 元以上。( 4 )积极发展节能减排设备制造业。发挥螺杆膨胀发电机在综 合利用低品质热能领域的专利技术优势,引进开发螺杆转子、机壳 体、调速机、调速控制装置、发电机、铸锻加工件等配套产品,形 成完整的螺杆膨胀发电机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益立新能源科技公司 高效电机、威奥锻造公司风力发电轴、九鼎环保科技公司固体废弃 物无害化处理设备等项目。 到 2015 年,建立起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 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创新体系, 2020 年产业经济规模力争达到 100 亿元左右。(5)大力推动新能源应用。综合实施太阳能光电和光热利用、 地热能利用、生物质综合利用、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同时以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智能微电网、生物质综合利用等为 发展重点,推进新能源城市建设,显著提高新能源在城市能源消费中的比重。2. 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镍基材料、金属锂和制品、无 机材料、有机材料和各类复合材料,以技术创新引领行业的发展, 打造全国红土镍矿湿法提镍研发和镍基材料生产基地。以江锂公司 为龙头,发挥其具有世界首创的湿法提取红土镍矿技术,大力发展 高新镍基材料,加快镍基新材料的产业化进程。依托杰事杰、江西 中材、善诺纳米等企业,大力发展新型模板、沼气池模板、石英陶 瓷坩埚、碳化硅磨料、氮化硅涂层粉、原油减阻剂等新材料产品。 依托赣锋锂业、珠江矿业等企业,发展锂基材料和钨精粉、超细钨 粉、碳化钨粉和硬质合金生产等钨材精深加工项目。到 2015 年,力 争形成 10 万吨电解镍、 6 万吨镍基材料、 热塑性建筑模板 600 万平 方米和热塑性复合材料沼气池 50 万套、 50 万只石英陶瓷坩埚、 4 万吨碳化硅磨料、其他钨材精深加工产品 1 万吨的产能规模。 2020 年产业经济规模超过 500 亿元。3. 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 1 )生物医药产业。大力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由企业 牵头招商、投资,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园。重点支持青春康源、新和 药业和欧氏药业等企业发展壮大。 力争到 2015 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 生产销售收入实现 100 亿元。 2020 年超过 200 亿元。(2)装备制造业。通过外引内联,进一步做大做强自动人工影 响天气作业装备、自动扶梯、电梯、防爆电机、工程机械、农业机 17械、中低压电器开关、安防设备等终端产品生产企业;着力打造以 中汽零公司为核心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提升机械装备制造业水 平;系统开展稀土永磁电机、永磁风力发电机的的研发设计和生产 制造。(3)电子信息产业。大力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积极引进培育一批电子信息企业,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打造出一批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品。大力发展户外照明产业, 努力将新余打造成“中国户外照明之都”。专栏1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光伏产业。推动瑞晶3000兆瓦太阳能电池、升阳2580兆瓦太阳能电池、吉阳2000兆瓦电池组件项目,促进风驰公司建设 50万平方米太阳能集热器项目。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到2015年,形成5万吨电池级碳酸锂和锂盐、2亿块以上锂电池(其中磷酸铁锂动力电池 50万组)、100万辆电动代步车的产能。风电设备制造业。重点抓好风力永磁直驱发电机项目,力争到 2015年形成1万 台套以上的规模。节能减排设备制造业。形成年产1万台(套)螺杆膨胀动力发电机产业基地和完整的产业体系。新能源应用。建设一批新能源示范项目、示范社区,提高新能源在城市生产生活 中的消费比例。新材料产业。推进渝水高科公司年产3万吨应用纳米碳酸钙感应材料项目建设。 重点支持新特汽车板簧公司建设年产 10万吨汽车板簧及扁钢项目、江镍高纯材料公 司年产5000吨高纯镍板带、镍丝项目。装备制造业。支持力德风力发电公司建设年产 100台3.6MW 中速永磁直驱风力 发电机项目。户外照明产业。推动好英王光电公司年产100万件LED汽车前照灯项目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将沃格光电打造成世界 TFT-LCD薄化产业的领袖企业;把盛泰 光学打造成中国领先的光电产品制造企业;推进江西钢丝厂人工影响天气火箭自动化系统、便捷式自动气象站等产品扩能改造,推进伊泰格公司江西物联网产业化中心建 设。(二)着力延伸钢铁产业链按照“控制总量、资源效率、节能减排、品种质量、钢铁延伸”的方针,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积极推进钢铁产业向高端高效 转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转型,提高产业竞争力。1. 进一步优化升级钢材产品结构。 促进钢铁产业由生产普钢为主 向生产精品、高端产品转变。增加高强度钢筋的生产比例,优化中 19厚板产品结构,根据华东地区高强度机械用板的需求量较大的市场 需求,开发生产高强度机械用板,提高生产比例。2. 发展专用板材产品,形成系列化精品管板材基地、华东带钢、 钢丝生产基地。 中厚板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系列;热轧薄 板形成具有国内竞争优势产品系列;线材形成“高端化、专业化、 国际化”特色生产线;加快发展模具钢、不锈钢、轴承钢、铸锻件、 五金件等产品,重点发展钢铁深加工产品,扩大钢材轧制成品和金 属制品的品种和规模。在调整产品结构的同时,建立健全企业产品 质量控制体系,提高产品优良品率,打造知名品牌,提升产品市场 占有率。推动新钢集团 80 万吨铁矿石开采项目建设。3. 钢铁产业链延伸, 由钢铁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 增强服务意识, 建立钢铁企业与下游用户战略合作机制,发展钢材深加工,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服务功能,促进由钢铁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开展工程设计、现代物流等延伸服务。4. 配套发展电力产业。以增加区域电力平衡能力为目标,坚持上 大压小和扩能改造并举,建设大型超超临界机组;选择合适地点,建设一批小水电项目;加快输变电设施建设;加快开展袁河经济开发区电网智能化改造。专栏2钢铁、电力产业重点项目钢铁物流:加速建立融钢材仓储、加工、交易、进出口、配送、信息、服务为一 体的现代钢铁物流体系。废钢处理中心:建立废钢破碎中心,新增废钢回收量 160万吨。钢铁深加工:生产中厚板、热轧薄板、线材等,加快发展工模具钢、不锈钢、轴 承钢、铸锻件、五金件等产品。火力发电:规划建设大唐新电公司煤电一体化 2 X66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项目; 推进分宜发电公司“上大压小”项目,淘汰现有机组,建设 2 X100万千瓦燃煤机组 项目。光伏发电: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在渝水区、高新区和仙女湖建设3个以上大型地面太阳能光伏电站,在毓秀山建设光电建筑一体化标志性建筑、展馆等示范应用项目及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小区;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建设分布式光伏微网发电系统工程5-10个。输变电设施:新建500千伏变电站一座、220千伏变电站三座、110千伏变电站十座。同时,着力推进传统产业多元化、集约化、高质化发展。纺织行业应推进特色纺织基地建设,实施品牌化经营、差别化定位和成 品服装出口战略。建材行业着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建材、废 渣利用型墙材等产品,力争将各类工业废渣“吃干榨净”。化工行业应加强技术升级改造,提高节能减排水平。(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优化服务业布局、提升服务业水平、扩大服务业总量,努力建设赣西区 域金融、物流、商贸、休闲旅游中心。211.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转型提供支撑( 1)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加快生产要素 专业市场和贸易平台建设 ,搭建新余市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2)积极发展金融业。 推进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 ,积极组建村镇 银行,继续扶持新余农村商业银行做大做强,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提高融资担保能力。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快组建服务业等产 业投资基金,扶持重点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全市中小企业信用信息 辅助管理等征信系统的升级改造,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3 )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扶持壮大节能服务公司,积极 推动合同环境服务试点;探索建立碳交易平台制度;重点突破钢铁、 光伏、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环境污染治理和清洁生产技术。( 4)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整合职教资源,重点建设3 所本科、4 所高职、 3 所中职,构建以本科为龙头、高职为主体、中职为补充 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优化专业结构,重点打造光伏、新材料、 现代制造技术等 20 个品牌专业。创新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形 成招生与招工互通、上课与上岗融合、毕业与就业一体的人才培养 机制。( 6)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发展计算 机服务和软件业,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建设户外照明、医药、家电、光伏、钢铁等产业电子商务 B2B2C 模 式,着力建设大型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平台、中小企业电子商务 服务平台和政府采购平台。建设获商务部批准的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力争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力争到 2015 年,打造电子商务五 大核心平台,培育 2 家以上电子商务服务上市企业, 2020 年全市电 子商务交易额突破 1000 亿元,电子商务服务收入突破 100 亿元。2. 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全面提升城市功能( 1 )提升商贸业。合理调整城乡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引导社 会资本投入,建设一批大型综合商品交易市场,构建现代综合商业 体系。努力把新余建设成为赣西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力争到 2015 年, 培育发展年营销额 20 亿元以上商贸服务企业 10 家,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达到 220 亿元,商贸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130 亿元。( 2)繁荣社区服务业。健全完善“十五分钟服务圈” ,满足社 区居民基本生活服务不出社区的目标。到 2020 年以前,街道建有 600 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居委会建有不低于 300 平方米的综合办公和服务设施。(3)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暨阳商业街、春龙商业街、站 25前西路延伸段、毓秀山南部片区、百丈峰养生休闲区和仙女湖大道 为重点,繁荣发展文化休闲、娱乐街,重点打造文化特色“四街一 区”。在新城区兴建一座标志性的艺术剧院和一批现代化的文化娱乐 活动场所。3. 发展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城市形象,树立城市品牌培育新余旅游品牌,扩大新余旅游的影响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旅游景区(点)提档升级。加强景区开发建设,丰富新余市度假旅游资源。专栏3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商贸。打造赣西、袁河等十大商贸功能区及仙女湖、毓秀山等十条特色商业街区, 培育发展服务业聚焦区;以商贸流通业“ 1020工程”、“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抓手,加快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建设鲜活农产品市场、家居 建材市场、副食品批发市场、汽车交易市场,培育引进一批大型商贸企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建设新余市文化中心、江西自然科学博物馆、抱石文化 创意园、天工文化创意产业园、高新区文化体育中心、罗坊会议纪念地红色旅游景区 项目。市、县(区)图书馆,市群艺馆,分宜、渝水区文化馆场馆分别达到国家一级、级馆标准旅游基础设施。重点打通市区至仙女湖景区和“山江湖”以及武吉高速至蒙山溶 洞风景区生态旅游交通路线的建设,增加罗坊-百丈峰以及蒙山两大旅游交通路线的 建设;实施罗纺会议纪念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展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开展舞龙湖、情侣湾、钟山峡等重点景区和文化主题建设。景区建设。建设佛教文化园、袁河生态新区;打造毓秀山、罗坊、百丈峰、蒙山、 大岗山和洞村等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罗坊-百丈峰“修身养性”休闲区;将昌坊旅 游度假村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将蒙山风景区建设成为中国第一个超自然溶洞 风光、提供各种反传统穴居体验的洞群旅游区。文化创意。保护和挖掘天工文化资源,弘扬天工开物的科学创新精神;力打 “抱石文化”品牌,整体开发利用傅抱石故居、事迹,传承弘扬抱石艺术精神;加强 夏布文化等新余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工作;建设绿色低碳创意印刷产业园。(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1. 做大做强畜牧、渔业。强化发展基础,推行健康养殖,转变增长方式,培植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重点建设高新区现代畜牧科技园优质生猪养殖基地,建立渝水区袁河流域和分宜县北部水禽优势产业带。充分利用新余市优质水源、生态环境和鱼类种质等资源优势,形成“一个基地、两个示范片、三个养殖区”发展格局。#2.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花卉产业, 组建两个苗木花卉组 培中心,建设一个苗木花卉综合交易市场;从规模化、标准化、机 械化上提高油茶产业化水平。建设高产油茶基地 20 万亩;依托当地 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苎麻产业。大力发展光伏农业,积极推广新农 村光伏电、热智能一体化系统应用。3. 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 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农村 合作经济组织, 建立“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龙头企业 + 基地+ 农户”等多种形式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 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机械装 备水平。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完善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体系1. 以经济转型发展新增就业。 着力发展一些能够吸纳就业的接续 替代产业,尽可能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积极发展就业容 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微小型 企业。2. 以鼓励自主创业带动就业。 完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机制, 培育创业主体,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从政策和资金上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创业和创造就业岗位。3. 以完善政府就业援助和服务促进就业。 建立政府扶助、 社会参 与的创业和就业支撑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和民间职业中介机构发展, 完善街道社区和乡镇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强职业培训,增强再就 业人员技能。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实施城乡统一的零就业家庭扶持 政策。在项目中采取“以工代赈”形式安置就业困难人员。4. 以推动公益组织发展开发就业。 政府加大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力 度,主要包括政府投资开发的岗位、机关事业单位工勤岗位、各类 企业后勤服务岗位和街道社区组织开发的服务性岗位。以政府帮扶 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就业方式。(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 城镇居民基本 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 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巩固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 险全覆盖成果,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标准。推进农村与城 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接轨。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2. 建立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全面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 鼓励 发展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和服务队伍的专业化与志愿者相 结合的模式。二是加速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在全市初步建立政府、 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经济供养模式。三是加强城乡贫困老人 的救助工作。完善城乡高龄老人补贴制度。加大投入,逐步形成养 老设施网络。3. 推进棚户区改造。 大力推进棚户区的改造,按照“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配套建设”的建设思路,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完成棚户 区 88.51 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改善新余市棚户区居民的居住环境 和生活条件。积极推进廉租房、公租房建设,到 2015 年,廉租房、 公租房建筑面积达到 20 万平方米,解决 3000 户困难家庭的安居问题。到 2020 年,廉租房、公租房建筑面积达到 40 万平方米,全部 解决困难家庭的安居问题。(三)促进新型城镇化1. 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空间形态。 突出全域规划,优化城镇体系。坚持产城互动、合理分区、科学相融,建设好三大工业园区。加快 “三城两区”建设,构建市域副中心。2. 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建设交通网络体系, 提升城市供水、供气、供油保障能力,着力提高城镇综合应急减灾 能力,加强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加强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 体育等设施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域覆盖。3. 做精做美主城区, 大力提升城镇品质和内涵。 提升绿化景观水 平,大力推进城镇园林绿化建设,构建网状生态绿地脉络。提升精细化建设管理水平。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 蕴,丰富城镇内涵,提升城镇品位。精心抓好城市重点地段、重点 区域和标志性建筑的建设,打造建筑精品和城市亮点。(四)加快城乡统筹发展1.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主城区到乡镇公路的等级和服务 水平。逐步解决乡镇自来水问题。大力推进“农村户户通自来水工 程”。开展“生态乡” 、“生态村”创建活动,力争 2015 年 80% 以上 乡镇和村达到省级标准, 到 2020 年 100% 的乡镇和村达到省级标准。 实施“村邮户箱”工程,加快“村邮站”建设,实现邮政网络全覆 盖。推进广电网、电信网、联通网“三网融合” ,覆盖 100% 行政村。2. 加强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 从完善规划布局、 集镇功能、 环境 整治、绿化亮化等入手,完善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人口向集 31镇集中。加快中心村建设。着力抓好以镇村联动、村落连片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着重抓好高速公路沿线村庄建设提升工作。3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厂健全覆盖城乡的现代教育系,及学策,公共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谬村学校倾斜。加强早期教空 何前教育,规 划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重视特殊教育,完善并落实困难群体子女就学扶持政,一,!疝冬利组团的服务功能。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 体系和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支持村卫生室 建设。#图 1 城乡一体化发展区空间结构规划图五、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一)推进节能减排1. 继续推进工业领域节能减排。 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发展。完善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制度,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和绩效评价制度实施。推动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光伏、 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减排。加强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的水污染治理,削减化学需氧量及氨氮排放量。加强有色金属矿产采选、有色 金属冶炼等行业的重金属和类金属污染防治,推动工业行业化学品 环境风险防控。2. 大力推进建筑领域业节能减排。 加强公共机构、 商业场所的建 筑节能,推行智能楼宇工程,加强对建筑内空调、冷藏设备、电梯 等重点耗能设备的节能改造。推行绿色建筑,到 2015 年,绿色建筑 占新建筑的比例超过 50% ,其中新建公共建筑达到 100% ,达到国 内先进水平。公共机构建筑节能改造率达到 100% 。3. 大力推进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减排。 采用电子信息化技术, 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网络,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减少空驶率;大 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实行城市共同配送和集中配送,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加强运输车辆的燃料转换改造和以旧换新工作。严格执行老 旧机动车淘汰制度和加速淘汰黄标车,全面开展油品替代工程。在 2015 年之前基本淘汰 2005 年前登记注册的黄标车。 按照国家要求, 按时实施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二)推进“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 积极构建省内、外及国外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培育以废钢 铁、废橡胶、废塑料、汽车及家电拆解和利用为核心的再生资源利 用产业集群。充分依托新余市现有废旧钢铁回收的规模优势,进一 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基地基础设施、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开展再生资源的精细化拆解分类和高值化利用,加大钢铁等再生资源综合 利用和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力度,使废旧钢铁资源化加工产业进一步 做大做强。(三)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1. 实施矿山复垦、 复绿及生态治理。 全面规划矿山自然生态环境 保护与治理的任务和目标,突出治理重点,开展矿山生态环境综合 治理。转型期间,安排治理工程 11 项,其中能源矿山 5 项、黑色金 属矿山 6 项,以花鼓山煤矿皇化二井、花鼓山煤矿老棚里二井、良 山矿业太平矿区等矿区矿山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为重点,加强矿山生 态环境治理和恢复,增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2. 推动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 建立 22 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 保护区和一批地方生态功能保护区。重点加强孔目江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大岗山、百丈峰、蒙山、石门寨等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 的建设与保护,延伸何家岭森林公园、虎头山森林公园建设,改善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景观结构,保护动植物栖息地。建设大岗山自然保护区、百丈峰等地区珍稀濒危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站;开展生物 资源调查,编制新余市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建设新余 市珍稀濒危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依托中 科院亚林中心建设环境教育基地。3. 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 抓好“绿色廊道林网”工程建设,推 进“森林十创” ,提高新余市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面积,实现“森 林围城”。重点实施城郊水源涵养林和毓秀山大道环城绿化带、浙赣 铁路防护林带、城西林地过滤带、 “两江四岸”绿化带建设。加大天 然林和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力度,推进环境友好的林业建设方式。保 37护和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严格禁止和限制围湖造地和占填河道等改变湿地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开展湿地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 市UE生若环境保护规知IBB保护,加强湖泊湖滨带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二(四)强化污染防治建设完善垃圾清运网络体系,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建成现见代#化城市生活垃圾压缩式收运系统,完善垃圾无害化处理处置系统,加强对垃圾中转站、填埋场的淋沥液和渗滤液的处理。建成分宜县 垃圾填埋场和新余市垃圾焚烧发电厂。 到2020年,镇区生活垃圾无 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全覆盖, 无害化处理率达 到90%以上,推进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图 2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图2. 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整治。 一是开展农业大气污染整治。 推广稻 草、秸秆等机械还田技术,建立收割、耕翻、水钯和机播的系列化 配套服务体系,到 2015 年全市农作物稻草还田利用面积达到 50% 以上, 2020 年达到 80% 以上。推广稻草资源多样化利用, 通过稻草 生物气化等新途径,发展农村沼气,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二是 实施扬尘污染综合整治。控制仓储、堆场等高强度致尘场所建设, 已有场所要加强扬尘控制。重点加强道路、施工工地扬尘的日常管 理,采取水喷淋、防尘网等措施有效防治扬尘。三是实施机动车排 气污染防治。规范机动车尾气污染检测,严格管理不符合规定排放 标准的机动车的使用。推广公交等营运车辆清洁能源替代,到 2015 年,公交、出租车使用天然气比例达到 30% 以上,2020 年达到 60% 。3. 加强水环境整治。 一是以水源地和重点河库污染防治为切入点,确保群众饮用水安全。 “十二五”末期水量水质实时自动监测, 建立城市饮用水源污染应急预案,形成饮用水水源用水保障体系。 严格保护孔目江源头和规划中的白梅水库附近区域。二是加强流域 综合整治,确保水环境功能达标。综合整治沿江、沿湖的污染企业, 确保废水达标排放。三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坚持以源头控制为主, 科学配置农业资源, 减少化学投入品的使用量。 力争到 2020 年农药 使用量减少 40% ,化肥施用量减少 40% ,集约化畜禽养殖粪便无害 化处理率达到 100% ,基本控制规划区内农业面源污染。4. 推进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 在重点防控区域, 明确重金属及持 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责任主体,开展污染评估,采用经济高效的修 复技术,组织开展试点示范工程,抓好重金属污染区的苗木产业示 范村建设。依法对涉及重金属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的重点防控企业强制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到 2015 年,危害群众健康的重金属及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问题得到基本控制,重点防控区域环境质量 有效改善, 2020 年全面解决全市环境问题, 环境安全得到根本保障。 41六、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一)推动工业向园区集聚发展按照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引导接续替代工业项目向工 业园区和产业基地集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引导园区集约发展, 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 建设道路、通信、水电气管网、污水垃圾处理、排雨排污管网等基 础设施,落实生态环保要求,提高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按照 “项目集聚、产业集中、企业协作”的理念,强力推进新余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分宜工业园、新余经济开发区三大园区建设,提高 各园区差异化竞争能力,将其打造成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配套高、 承载能力强的工业经济主要载体。加快袁河、下村两个工业基地建 设,使之分别成为全省重要的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和新余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的配套园区。到 2020 年,园区工业集中度达到 以上图3 新余市产业空间布局(二)打造特色服务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物流产业集聚区。整合物流资源,科学布局多层次、 多类型的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推进物流业集聚发展,建成区域枢 纽型物流园区和综合物流中心。加快建设一批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 中心。全力推进江西职业教育园区建设。以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 仙女湖科技园、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为中心,建设职业教育园区。成为新余市乃至江西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国家新能源科 技城项目研发基地,校企合作的示范基地。完善商贸集聚区。按照 新余市三级中心的商业网点建设规划要求,打造突出特色的商贸集 聚区。全力推进两个市级商业中心、三个片区商业中心、分宜县级 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中心的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 分明、体系完善的商业网点体系。(三)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按照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化、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的总体要求, 加快主城区、 中心镇建设, 改造棚户区 (城中村), 加快新农村建设,优化城镇结构和布局。突出发展中心城区,加快 县城建设,择优扶持小城镇,形成结构合理、配套完善、功能明确、 发展协调的城镇格局。到 2015 年城镇人口达到 100 万人,建成区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