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ppt

上传人:w****2 文档编号:15718523 上传时间:2020-09-01 格式:PPT 页数:198 大小:10.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1,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本体论)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观),第一章,2,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什么是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其一,具体的科学知识是可以直接检验和实证的,但世界观的理论却无法用科学实验或社会个案调查和分析等方法予以证实。 其二,具体的科学知识有正确的解,而世界观的理论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 其三,具体的科学知识并不直接涉及价值问题,而世界观理论却必须同时作出价值判断。,第一章,3,2.世界观的分类,朴素的世界观 :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些关于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带有自发性、零散性,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特点。在此意义上,人人都有世界观,都有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为的某些信念和观点,但这不是说,人人都是哲学家。,第一章,4,宗教世界观:是超现实的带有神秘色彩的信仰体系。宗教世界观对世界的看法往往借助于人们心理移情的方式把自然力量人格化,社会力量神秘化,通过相似性的表象或直觉形象间的神秘关联,体认神与世界的诡秘关系。宗教世界观强调,只有信仰了的东西才是真理。,第一章,5,哲学世界观:是根据真理性的原则,把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范畴、原则系统化,形成内在统一的理论体系去解释世界,并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因此,哲学世界观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哲学世界观通过论证,强化概念的科学性,观点的合理性、知识的科学性以及推论的逻辑性。哲学世界观强调,只有真理的东西才值得信仰。,第一章,6,3.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关键词:“关系”问题,而不是关于思维的问题,或者关于存在的问题。,第一章,7,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二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哲学本体论)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哲学认识论),引申:思维怎样认识存在的问题.(哲学方法论),第一章,8,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第一章,9,唯物主义哲学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泰勒斯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水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主张,生成世界的本原是“无定”,即世界的原初状态是各种事物与性质共生共处的中间状态。,阿那克西美尼提出气是本原。一定的意义上,气综合了水和“无定”的特征:它一方面像“无定”一样不定形和无限,另一方面又和水一样具有特定的性质。,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是本原:即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转化为火。同时,赫拉克利特还是一个著名的辩证法家,他指出:“万物常变,无物常驻,如同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第一章,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思维方法:直观+想象+猜测。 特点:哲学与具体科学没有分化,直观性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天然结合在一起,朴素型。 较为肤浅,具体性。,第一章,11,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霍布斯继承了培根的思想,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在利维坦一书的序言中把 人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拉美特利更干脆地宣布:“人是机器”。认为人归根结蒂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狄德罗的自然观存在形而上学倾向。他把一切变化都归结为“纯粹数量增长”,把自然中的因素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认为由元素组合的事物,通过嬗变而彼此交替,只能形成循环的局面。,第一章,1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思维方法:分析的方法。 特点: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不彻底性。,第一章,13,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在狄慈根在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第一章,14,唯心主义哲学形态: 1、客观唯心主义(万物共相、本质是抽象的“客观精神”),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的世界,具体事物则是不真实的,但它们分有了“理念”,所以是半实在半虚幻的。而“物质”是绝对的非存在,朱熹认为:“理”是先于物质存在的实体,是产生万物的神秘的根源。,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它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第一章,15,2、主观唯心主义(万物共相、本质是“主观精神”或万物共相、本质为人心所造),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贝克莱认为,人们认识的对象就是观念,观念并不反映观念之外的任何事物,而且观念之外就没有任何事物,人们平常所说的事物,不过是观念的各种不同的结合而已。,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独立于一切而又是创造一切的万物的本源.它是不依靠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一种精神实体.,第一章,16,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休谟:当我们亲切地体会我所谓我自己时,我总是碰到这个或那个特殊的知觉,如冷和热,明或暗,爱或恨,痛苦或快乐等等的知觉。任何时候,我总不能抓住一个没有知觉的我自己 ,而且我也不能观察到任何事物,只能观察到一个知觉。当我的知觉在一个时期内失去的时候,例如在酣睡中,那么在那个时期内的我便觉察不到我自己,因而真正可以说是不存在的,康德:既肯定了数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必然真理性,但是又在现象世界之外设立了一个永不可能被认识的自在世界“物自体”。现象世界是物自体在人类理性中所呈现出的样子,但是由于人类心灵先天框架和范式的影响,认识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而且永远无法校准,第一章,17,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 何者第一性,思维和存在 有无同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可知论,唯心主义可知论,彻底的不可知论,不彻底的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小结,第一章,18,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辩证法,形而上学,联系的观点,承认矛盾,孤立的观点,否认矛盾,发展的观点,静止的观点,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章,19,(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观的发展: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水、火和气等) 直观性和猜测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原子论) 机械性和非辩证性,第一章,20,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第一章,2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列宁,第一章,22,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要点: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性就是指,物质独立于人的精神和意识之外而存在 2、物质具有可知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认识论,物质的特殊形态可以被感觉所感知,物质的一般本质又可以通过感性认识,为人类的理性所把捉。 3、物质具有一般性或共性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第一章,23,(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意识的来源、本质和作用 2、社会的物质性,第一章,24,1、意识的来源、本质和作用 第一: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 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第一章,25,第二:意识的本质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一方面,意识的形式具有主观性,另一方面,意识的内容具有客观性 一方面,意识具有主观差异性,另一方面,这种主观差异具有客观根源 一方面,意识具有主观特征,另一方面,意识的主观特征都可以找到客观的基础,第一章,26,第三: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 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第一章,27,2、社会的物质性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第二、人类实践活动的物质性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物质性,第一章,2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哲学意义和实践意义: 世界统一于物质,在哲学上就要求我们的思维活动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它,坚持唯物主义路线,在实践中就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视频:大跃进与人民公社,第一章,29,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什么是实践,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观点对于唯物史观的意义),第一章,30,几种关于实践的观点,王守仁: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费希特: 认为实践就是精神性的“自我”产生和设定“非我”即客观世界的行动,第一章,31,黑格尔: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达到真理的整个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是在黑格尔那里实践只是绝对观念的体现,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杜威: 实践概念与经验概念是一致的。他把实践看做一个不断伸向未来的、能动的创造活动,认为经验就是生活、行动、实践。,第一章,32,(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科学的实践观 2、实践的基本特征 3、实践的基本形式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第一章,33,1、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的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类活动的最重要形式,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最根本方式。实践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最基本的观点。,第一章,34,2、实践的基本特征 (1)、物质性:实践是具有客观现实性的感性活动(艺术家的雕塑),第一章,35,(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具有创造性的能动活动 (实践与动物的本能性活动),第一章,36,(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活动 鲁宾逊漂流记: “我不断地带着一种高兴的心情想到我多么像一个国王。第一,全岛都是我个人的财产,因此我具有一种毫无疑义的领土权。第二,我的百姓完全服从我,我是他们全权统治者和立法者。” “作任何工作,倘若有助手和工具,本来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若单凭一个人空手去做,便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第一章,37,3、实践的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 (2)、处理社会关系实践(人与社会的实践关系) (3)、科学实验和精神生产活动(人与自身意识的实践关系),第一章,38,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第一,实践生成和发展了人的自然属性 第二,实践生成和发展了人的社会属性 第三,实践生成和发展了人的精神属性,第一章,39,(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的关键,第一章,40,实践的结构 物质生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和改革:推动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 历史主体:作为历史剧中人和剧作者的人民 群众,第一章,41,小结: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征。,第一章,42,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什么是联系 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第一章,43,联系概念的要点: 联系的主体是事物和现象 即,在普遍联系方面贯彻了唯物论的观点 联系包括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即,这个区分是辩证法的矛盾论的前提之一 联系是相互的。一事物作用于另一事物,另一事物也会用于这一事物 即,相互的作用是辩证法的发展观点的前提之一,第一章,44,2:普遍联系的特征 : 第一,联系的客观性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由人的观念和意志决定的。 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某种客观精神或绝对观念联系的表现。,第一章,45,第二、联系的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的联系)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 视频:亚洲金融危机,第一章,46,第三、联系的多样性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第一章,47,(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第一章,48,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来说,就在于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第一章,49,什么是辩证法(dialectic),芝诺悖论:飞矢不动 芝诺:“一支射出的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学生:“那还用说,当然是动的。” 芝诺: “确实是这样,在每个人的眼里它都是动的。可是,这支箭在每一个 瞬间里都有它的位置吗?” 学生: “有的,老师。” 芝诺:“在这一瞬间里,它占据的空间和它的体积一样吗?” 学生:“有确定的位置,又占据着和自身体积一样大小的空间。” 芝诺:“那么,在这一瞬间里,这支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学生:“不动的,老师” 芝诺:“这一瞬间是不动的,那么其他瞬间呢?” 学生:“也是不动的,老师” 芝诺:“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动的?”,第一章,50,芝诺是在否定运动吗? 芝诺提出“飞矢不动”的命题,“从没有想到要否认作为感觉确实性的运动”,而问题在于“运动的真实性” 感觉确实的运动的事物,如何用概念的逻辑去表达它,这种表达就是辩证法,芝诺,第一章,51,辩证法是诡辩吗?,辩证法主张事物是具体的,应当从事物的多方面联系和有机统一中看待事物, 诡辩从具体事物中抽取一个片面作为诡辩的根据。,1993年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辩题: 初赛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剑桥大学)vs. 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复旦大学) 半决赛 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悉尼大学)vs. 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复旦大学) 决赛 人性本善(台湾大学)vs. 人性本恶(复旦大学),第一章,52,辩证法是诡辩吗?,“我生存和我应有生存的手段本来可以说是我的行为的一个主要动机。但是假如我单独突出考虑我个人的福利这一原则,而排斥其他,因此就退出结论说为了维持生存起见,我可以偷窃别人的物品,或可以出卖祖国,那么这就是诡辩” 黑格尔:小逻辑,第一章,53,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质量互变规律:关于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否定之否定规律:关于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第一章,54,矛盾: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 范畴。 简而言之,矛盾就是既对立又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如何?,我的矛无坚不摧!,!?,第一章,55,康德扩大了辩证法的内涵,认为理性内在地包含着矛盾,即“二律背反”。这种矛盾既不是可以纠正的逻辑错误,也不是来自感觉经验中的假相,而是理性在进行认识活动时必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理解矛盾的含义,首先要把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严格区别开来。,第一章,56,(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辩证的对立不是任意的两个事物间的对立,而是有着内在同一性的两个事物间的对立。战争不是与鸡蛋相对立,而是与和平相对立,父亲不是与石头相对立,而是与儿子相对立。 “在对立中,有差别之物并不是一般的他物,而是与他正相反对的他物” 黑格尔:小逻辑,第一章,57,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其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其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太极图的阴阳鱼所表现的世界观,第一章,58,2、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第一章,59,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第一章,60,(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无处不在)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 机械运动:作用与反作用 物理运动:吸引与排斥 化学运动:化合与分解 生物运动:同化与异化 社会运动:前进与倒退,第一章,61,2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第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包括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莱布尼茨: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第一章,62,3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比如:各个科学学科的划分) 相互联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没有不与共性相联系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第一章,63,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第一章,64,(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第一章,65,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即: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第一章,66,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内进行,是一种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状态;但它同时又是一种向度的边缘或者关节点不断推移的趋势,一旦达到并突破度的关节点时,量变就引起质变。质变是原来量变的终结,又是新的量变的开端;在新质的基础上,又进行着新的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相互转化,相互交替,构成了事物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过程。,第一章,67,以台湾民主化进程为例: 李登辉抛弃三民主义,提出两国论,抛弃“三民主义”造成2000年连战败选(威权式旧国民党变革的起点) 2002年后,党内民主改革后的国民党开始本土化,清廉化化改革,2005年底,地方选举大胜民进党 2005年,马英九党内直选当选国民党主席,坚持三民主义,九二共识,重新凝聚国民党力量。但引入“新本土化”理念。 2008年3月,国民党重新赢得执政权(民主化本土化新国民党),第一章,68,(四)、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第一章,69,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辩证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第一章,70,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所实现的辨证综合是事物通过其内在矛盾的运动而实现的自我综合。这一综合过程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当事物的肯定因素占据主导方面时,矛盾处于肯定阶段,在这一阶段,展现了肯定因素的合理方面。矛盾进一步展开,由肯定阶段进入否定阶段,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于是事物发生质变,在这一阶段,矛盾又展现了否定因素的合理方面。肯定和否定这两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但又都有各自的片面性。只有第一次否定还不能充分解决矛盾,必须经过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阶段既克服了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的片面性,又保留了这两个阶段的积极成果。是一个辩证的否定和综合。,第一章,71,以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为例: 毛时代的平等主义 邓、江时代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胡时代的新平等主义,第一章,72,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及其周期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章,73,联系和发展总特征,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基本规律,原因与结果 必然与偶然 可能与现实 现象与本质 内容与形式,基本范畴,第一章,74,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二、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一章,75,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有着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我们认识世界就是要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遵循这些客观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第一章,76,(一)规律及其客观性,1规律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第一章,77,(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 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第一章,78,二、意识的能动作用,(一)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第一章,79,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第一章,80,(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视频片段: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第一章,81,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一章,82,3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所谓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 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在这当中,社会生活未来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第一章,8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章,物质世界 运动规律 意识能动,认识规律 指导实践 改造世界,揭示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相互转化的过程及意义,与第一章的逻辑关系,第一章,第二章,唯物论和辩证法,认识论,体 现,认识的基础和本质,认识的 运动过程,真理与 价值,本质论,过程论,目的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本章的逻辑结构,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方法论,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问题的引入:认识何以成为哲学问题?,一切迄今我以为最接近于真实的东西都来自感觉和对感觉的传达。但是,我发现,这些东西常常欺骗我们。因此,唯一明智的是:再也不完全信赖那些哪怕仅仅欺骗过我们一次的东西。 我在好多年前就已经觉察到,我从早年以来,曾经把大量错误的意见当成真的加以接受。从那时起,我就已经断定,要想在科学上建立一些牢固的、永久的东西作为我的信念,我就必须在我的一生中有一次严肃地把我从前接受到心中的所有意见一起去掉,重新开始从根本做起 勒内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笛卡尔(1596-1650),问题的引入1:认识何以成为哲学问题?,正当我企图相信这一起都是虚假的同时,我发现:有些东西(对于我的怀疑)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那个正在思维的我!由于我思,故我在 (ego cogito, ergo sum)这个事实超越了一切怀疑论者的怀疑,我将把它作为我所追求的哲学第一条原理 勒内笛卡尔,笛卡尔(1596-1650),问题的引入1:认识何以成为哲学问题?,真正说来,从笛卡尔起才开始了近代哲学 黑格尔,问题的引入2: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歧,经验论(empiricism)认为经验或感性认识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经验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经验即感觉,另一种是内部经验即内省。 唯理论(rationalism)强调理性作用的一种认识论学说。可靠的知识是从先天的、无可否认的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分歧1、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有无天赋观念) 洛克:“我们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 莱布尼兹:“人的心灵就它们的现实知识来说不是天赋的,但很多可以成为潜在的知识是天赋的,如大理石的纹路所构成的形象,在任通过工作发现它们之前,就是在大理石之中的”。,分歧2:关于认识的方法或逻辑问题(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 培根:“寻求和发现真理的道路是从感觉与特殊事物把公理引伸出来。然后不断地逐步上升,最后才达到最普遍的公理。” 笛卡尔:“几何学家惯于在极其困难的证明中运用简单而又容易的推理长链达致结论。这使我设想,凡是人能认识的事物全都以此方式相互联系,没有什么由于遥远而我们达不到的,或者由于隐蔽而发现不了的,只要我们力戒以假作真,始终在思想中保持从一个真理演绎出另一个真理所必需的秩序。”,分歧3、关于认识的可靠性问题(感觉经验与理性知识何者更可靠) 经验论:错误或虚假倒不是在感官里,感官并不主动,它只是接受影象错误或虚假是在判断里,或是在心灵里;判断或心灵没有给予应有的周密细致地对待,没有注意到离得远的东西只是由于离得远或由于别的原因,而应该比它们离我们较近时显得小和模糊;在别的情况下也是这样。 缺陷:将感觉经验绝对化,只承认感觉的真实性,最终从怀疑导致不可知论。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认为感觉是骗人的。 唯理论 :因为我曾经多次观察到:塔远看像是圆的,近看却是方的,竖在这些塔顶上的巨像在底下看却像是些小雕像;像这样,在无数其他的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错误。 缺陷: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不能从经验中来,它只能存在于主体之中,仅仅属于思维主观性的机能,这就必然导致割断思维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认为知识先天地存在于主体之中,最终陷入先验论。,康德:思维无感性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但是,不应过分强调二者分歧,唯理论和经验论颂扬人知识和理性,作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在以理性反对宗教神学方面却是一致的,这也正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历史先进性的表现。正是这种先进的反封建精神,成为了其后的启蒙思想家的武器。例如作为洛克的忠实信徒的伏尔泰,就是以洛克的经验论为武器去反对教会的至上权威,信奉和宣传自然神论,竭力取消传统宗教所信仰的人格神对人间事物的干预,终生与封建专制制度斗争,追求民主政治。,是否所有的认识信息都来源于客体,以致如传统经验主义所假定的那样,主体是受教于在他以外之物的;或者相反,是否如各式各样的先验主义或天赋论所坚持的那样,主体一开始就具有一些内部生成的结构,并把这些结构强加于客体?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问题的引入3:哲学认识论问题的现代心理学回答,问题的引入3:哲学认识论问题的现代心理学回答,心理发生学分析的初步结果,似乎是与上述这些假定相矛盾的。认识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于认识的头一个问题就将是关于主客体之间的中介物的建构问题:这些中介物从作为身体本身和外界事物之间的接触点开始,循着由外部和内部所给予的两个互相补充的方向发展,对主客体的任何妥当的详细说明正是依赖于中介物的这种双重的逐步建构。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主体和客体的含义 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认识关系(主体能否认识客体?) 实践关系(主体可否改造客体?) 价值关系(客体对于主体是否好的?) 审美关系(客体对于主体是否美的?),(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月球探测器智慧一号,高能加速器,(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毛泽东,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想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回答。,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维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主 体,客 体,主 体,实 践,客 体,(一)从实践到认识,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觉,(2)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苹果:硬的、圆的、红的并且甜的果实,(2)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例如:头脑中对苹果的硬、圆、红、甜的果实的形象的再现。,(2)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表象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回忆和再现,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3)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1)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3)理性认识的特点 第一、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第二、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4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提炼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视频:焦裕禄-调查研究,协同作用,(二)从认识到实践,1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92页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2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牛顿:光是“粒子”。,惠更斯:光是波。,爱因斯坦:光具有波粒二重性,光本性的认识,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从形式上看,认识发展总过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 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说明,人类认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过程。,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 理 与 价 值,第二节,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于真理的几个问题,“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 问题1:你如何向自己证明自己现在不是在做梦? 问题2:理性地思考总是最好的思考方式吗?对一个问题的科学解答总是正确的吗? 问题3:科学真理是真理的全部吗?,真理的两种类型,1、经验真理:因经验事实为真(直接经验或者间接经验):偶然为真 如:复旦大学有社科部、相辉堂前有一棵树 2、必然真理:因逻辑和推理为真:必然为真 如:三角形三内角和为180, 直角三角形斜边边长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边长平方之和,三种真理观,1、真理的符合论:一条陈述为真,当且仅当它与事实相符合 如:生活是美好的,因为爱情是甜蜜的,友谊是真诚的,亲情是温暖的。 生活是辛苦的,爱情的经济负担,朋友的背叛,亲人的离乱。 有时候,事实并不完全能为我们提供答案 对事实的阐释而非事实本身,才是真理更重要的东西 再如:哲学家对与自己犯罪的辩护,记忆与事实的关系。,三种真理观,2、真理的融贯论:真理是能够自圆其说、没有自相矛盾的命题体系,任一命题是否是真理由它和其他命题的关系决定。 如:如果你是侦探,如何证明A是杀人凶犯? A无法提供不在场证明,A的脚印出现在尸体现场,A曾扬言杀害受害人等。 那么,A是凶手是真理吗?真理已经过去,我们掌握的只是证据。,三种真理观,3、真理的实用论:接受一条陈述或一种信念为真的理由之一,就是它是否能让我们更好地行动,是否能为未来提供富有成效的出路 实用主义真理观强调了真理对于行动的价值,而非仅仅依赖真理的逻辑自洽性。,“一切思想,凡是引导我们与不断发生的可感觉的具体经验发生有利的相互作用的,就都是真的,不管它们事先摹写这些具体经验与否。”“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 威廉詹姆士,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注意:真理是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还是关于“规律”本身的正确认识?,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如果把真理定义为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其后果就是:真理既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又是对事物的“规律”的正确认识。即真理可以分解为关于对象的现象形态的“表象”真理(经验真理),以及关于对象的内在本质的“思想”真理(必然真理),恩格斯批评随意使用“真理”的概念:如果把巴黎在法国,人不吃饭会饿死作为永恒真理,那只能被认为是喜欢对“极简单”的事物使用大字眼。 因此,真理的定义的重点在于“规律”,即真理是关于“普遍必然性”的认识,即“思想的客观性”问题。,(一)真理的客观性(思想的客观性),思想的客观性要有三个层次的关系: 1、人的表象意识与经验对象的关系问题 即,人的感性映像是否“摹写”,“复写”,“复制”经验对象的现象形态的问题。 但这个层次仅仅是解决“思想客观性”的一个前提,还不是真理,即思想的客观性本身。,2、人的思维规定与对象本质的关系问题 即,人的思维规定(关于对象的概念、范畴、命题以及由他们的逻辑联结构成的理论体系)是否表述经验对象的共性、本质和规律的问题 3、思维的逻辑与对象运动规律的关系问题 即,思维运演的逻辑(由思维形式、思维范畴,思维规则,思维方法所构成的思维运动)能否描述存在运动规律的问题。,黑格尔、马克思和列宁都强调如何以概念的运动去把握和描述事物的运动规律的问题。正因为真理是在规律的层次上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所以不能用“直观”的方式去检验真理,而必须诉诸人类的实践活动。,(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须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进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世界的接近,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的近似性、有条件性。 真理的相对性在于:人类的生活活动实践是一个无限的历史性的展开过程,因而人类所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真理也是一个无限的历史性的展开过程。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 (如:1+1=2在十进制的数学运算中是完全正确的) 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第二,相对性的真理和绝对性的真理是辩证转化的 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 (如:科学史上欧几里德几何学与非欧几何学的关系),真理,确定性、 无条件性,绝对性,近似性、 有条件性,相对性,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从广度和深度上看,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互相渗透互相包含,二.真理的检验标准,1、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各种非科学观点 (1)“权威”标准 (2) 众人标准 (3)“实用”标准,(1)“权威”标准,毛泽东,华国锋提出: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2)众人标准,俄国的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认为:“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小常识:马赫主义强调经验的重要性,把感觉经验看作是认识的界限和世界的基础,认为作为世界第一性的东西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感觉经验。从这一立场出发,强调一切科学理论都不过是作业假说,它们只有方便与否之分,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别。,(3)实用标准,美国实用主义思想家詹姆士: “有用即真理”。,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决定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视频: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种现实性意味着: 从人类存在的历史性出发,辩证唯物论不是把思想的客观性视为思想与课题的完全的符合,而是把思想的客观性理解为思想对客体的、没有止境的接近,理解为思想接近客体的过程。,辩证唯物论的这种理解包括两层含义: 其一,人类在发展中所形成的关于对象的规律性认识,并不是康德所说的“理性为宇宙立法”,而是人的思想所把握到的世界本身的规律。 其二,人类思想对事物规律的抽象过程,即概念及其逻辑运动的形成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全的表述事物的运动规律,而是“有条件地近似地把握永恒运动着的和发展着的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性。,(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实践作为最终承担者)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实践的过程性和局限性,如:人类起源于猿的问题),总之,在认识论的意义上,真理问题的实质是思想的客观性问题,即人的思想能否表述客观规律,人的思想如何表述客观规律,以及怎样检验思想的客观性等问题。 但是,人的认识是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环节而存在的,所以,真理问题并不是单纯的认识论问题,而是与价值观和历史观等众多哲学问题密不可分的问题。我们应当从更开阔的哲学视野去看待真理问题。,人类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以这种规律性认识去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改变世界的现存状态以满足人自己的需要。因此,人们追求什么样的真理,怎样去追求真理,如何去对待真理,都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很大的树,枝叶茂盛,伐木的人站在树旁边却不去砍它。庄子问是什么原因,回答说:“没有一点用处。” 庄子说:“这棵树正因为没有什么用处,才能活得长久,长成了参天大树。” 庄子出山后,到一个老朋友家里去。老朋友很高兴,叫童仆杀鹅招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杀哪一只呢?” 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它已经没什么用了。”,(一)、价值及其特性,1、价值的涵义,第二天,庄子的学生问他:“昨天山中的那棵树,因为没有什么用,就活得那么久;而主人的那只鹅,因为没有用,却被杀死了。请问先生,有用和无用,你将处于哪一边呢?” 庄子笑着说:“我将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物的价值” :即树、鹅的有用与没用的问题。 “人的价值” :即人有用与没用的问题。,要考察任何一个对象的价值,就必须把它作为客体纳入主客体价值关系之中,把它当作价值关系中的客体来对待。,实践:,人类,自然界,改造,加工,遵循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标,价值尺度,真理尺度,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2、价值的特性,(1)客观性 价值关系的形成和产生有其客观的根据和基础,不是随意的。,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其次,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 最后,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2)主体性 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无价值,有价值,(3)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木材、煤炭、石油、核能、太阳能、潮汐能,(4)价值具有多维性,木材,燃料,做家具,造纸,(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主体,客体,价值关系,病人(感冒),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银翘解毒胶囊,满足需要,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价值评价,目的,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知识性认识,目的,客体本身的状态,善,真,(评价性认识),特点,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赖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道旁的梨该不该摘?,元代许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道:“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答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1)“该不该摘”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2)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是有区别的,因此,同一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追求也是有层次的,主体(人)对事物的价值要做正确的评价和选择。 (3)价值问题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该不该摘”反映了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没有客观标准的评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没有客观标准的评价?,小悦悦事件,(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激励作用 制约作用 导向作用,价值评价的功能,价值观,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人们关于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