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认识的前提、基础和本质.ppt

上传人:w****2 文档编号:15718504 上传时间:2020-09-01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3.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认识的前提、基础和本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认识的前提、基础和本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认识的前提、基础和本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人对世界的认识,第一节 认识的前提、基础和本质,本节内容,认识的前提 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前提,作为人的认识对象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是可以分析的 人有足够的能力、手段认识世界,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 口,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生产方式,等级差别,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国家机器,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主体自我是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是可以分析的,微观世界,认识对象是可以分析的,宏观世界,分子体系,凝聚态物体,地面物体,太阳系,认识对象是可以分析的,宇观世界,星系,星系团,总星系,认识对象是可以分析的,认识对象是可以分析的,认识对象是可以分析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有能力认识世界,哈勃太空望远镜,人有能力认识世界,人有能力认识世界,认识的基础,中国传统的知行观 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孔子,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者,又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强调知对行的指导,和把知变为行的重要,反对言行不一。,中国传统的知行观,荀子,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学之于行之而止矣。 行之,明也。,“行”是认识的最后归宿,中国传统的知行观,朱熹,论先后, 当以致知之在行前; 论轻重, 当以力行为重。,中国传统的知行观,董仲舒,凡人欲舍行为, 皆以其知先规 而后为之。,中国传统的知行观,王守仁,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只说一个知,已有行在, 只说一个行,已有知在,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中国传统的知行观,王夫之,“知行相资以为用, 并进而有功。” “行可兼知,而知 不可兼行。” “行必统知”,肯定在知和行的矛盾中,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知行统一的基础。,中国传统的知行观,认识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戴嵩斗牛图,牧童评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欲知山中事 常问打柴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郄,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麦哲伦,天圆地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徐悲鸿画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必须研究自然科学各个部门的顺序的发展。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天文学只有借助于数学才能得到发展。因此也开始了数学的研究。后来,在农业发展的某一阶段和在某个地区(埃及的提水灌溉),而特别是随着城市和大建筑物的产生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力学也发展起来了。不久,航海和战争也都需要它。它也需要数学的帮助,因而又推动了数学的发展。这样,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问题的需要,推动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发展。,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屠龙妙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哲学家:“你懂数学吗?”船夫:“不懂。” 哲学家:“你的生命的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你懂哲学吗?”船夫:“更不懂。”哲学家:“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进河里。船夫:“你会游泳吗?”哲学家:“不会,不会!”船夫:“那你将失去整个生命!”,哲学家和船夫,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别认识的真假,从而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闭幕会上的讲话 1978年12月13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毛泽东,实践,认识,决定,指导,阻碍,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两条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两条认识路线,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论原则: 承认客观物质世界是认识的源泉;承认人的认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认识的本质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对头脑中先天固有的精神性的东西进行认知或者回忆。,唯心主义先验论,柏拉图:回忆说,笛卡儿:天赋观念,孟子:良知良能,唯心主义先验论,天上的星辰,地上的山川景物,宇宙中所含的一切物体,在人心灵以外都无独立的存在;它们的存在就在于其为人心灵所感知、所认识。,贝克莱,唯心主义先验论,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不可知论,不可知论: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不能最终被我们认识的理论。不可知论的共同特点是否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否认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客观性和可靠性。这种观点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并为信仰主义保留了地盘。他们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不可知论,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学派的高尔吉亚在反对爱利亚学派否定感觉的唯理主义思想时,提出了他的不可知论的三条原则: 1、无物存在。 2、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知。 3、即使有物存在而又可知,也不可能把这样的知识传授给别人。,不可知论,庄子,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不可知论,休谟,我们凭什么断定感觉是由外界物所引起的呢?我们凭什么来证明它们不能由更难知晓的一种别的原因生起呢?,人心中从来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只有感觉,而且人心也不能经验到这些感觉与物象之间的联系。因此,外界物是否存在?外界物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我们都是不知道的。,不可知论,康德,要形成认识必须具备二个条件:自在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引起感觉;用先验的认识形式来整理这些材料。时空和十二范畴就是这样的认识形式。 用时空和十二范畴整理后的现象界就远离了自在之物本身。因此,我们的认识只能停留于现象界,而自在之物是认识达不到的。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能被我们认识的。,可知论,所谓可知论就是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为在世界上不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可知论,荀子,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费尔巴哈,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直观反映论,一般事物不断地发出 “流溢”,而人的感官具有一些 “通道”,当事物“流溢” 通过相应的感官的 “通道”时, 人就产生了感觉,如果感官的“通道”太宽或太窄,同感觉对象的“流溢”不能发生接触或流溢根本不能通过, 人们就无法感知这些事物。 恩培多克勒,流射说,直观反映论,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感觉和思想是事物不断地流溢出来的原子形成 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影像说,直观反映论,人的感官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下的痕迹就是感觉,它是以是否同外界物相符合为标准的。虽然感官有认识能力,但这只是潜在的感觉,只有当现实的感觉对象作用于感官时,才可能产生现实的感觉。因此,人的认识过程中是被动的。,亚里士多德,蜡块说,直观反映论,洛克,人生之初心灵犹如一张白纸,没有任何标记。只有后得的经验才在这张白纸上写上观念的文字。,白板说,直观反映论与能动反映论,能动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能动反映论,杯弓蛇影,能动反映论,对于红楼梦,经学家看见的是“易”;道学家看见的是“淫”;才子看见的是缠绵悱恻;革命家看见的是排满;荒诞家看见的是宫廷秘史。,鲁迅,结束,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