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复习提纲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56783349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管理学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育管理学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育管理学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管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管理、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第一节 管理的含义与特点 一、管理的含义:管理者运用一定的原理与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引导组织被管理者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活动 二、管理的特点: 1、管理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服务; 2、管理都是对人、财、物、事、信息、时间、空间等的管理; 3、管理是一个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的过程,它离不开决策、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 4、每一种管理活动都是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第二节 教育管理的含义与特点一、教育管理的含义: 教育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管理原理与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引导组织教育人员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活动。 教育管理有宏观教育管理(教育行政)和微观教育管理(学校管理)之分。 教育行政: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的管理。 学校管理:教育管理者对学校内部的管理。 二、教育管理的特点: 1、教育管理也是一种管理活动,它具有一切管理活动所具有的一般特点; 2、教育管理的特殊性: (1)教育领域中很多难以定论和把握问题,决定了教育管理不易于操作; (2)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决定了教育管理评价标准难以量化; (3)教育管理活动常常涉及到伦理、道德及价值观的问题,决定了教育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 ; (4)教育管理对象教学人员的高专业化程度,决定了教育管理中管理人员与教学专业人员之间常会出现矛盾冲突; (5)教育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决定了教育管理观念保守,制定教育政策法规谨慎。三、教育管理职能(指管理教育的职责与功能)1、计划职能;(教育管理者在教育计划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作用)2、法制职能(在教育立法和执法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作用);3、监督职能(在教育的监督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作用);4、经营职能(在教育的经营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作用);5、指导职能(在教育管理的指导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作用);6、服务职能(在为教育服务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作用)第三节 学校管理 (一)含义 学校管理即是教育管理者对学校内部的管理。它是学校教育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管理原理与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合理配置学校教育资源,引导组织学校成员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活动。 (二)学校管理的特点 1、以育人为中心的目的性 (管理对象:人、财、物、时间、信息。) 在学校管理中,人是管理的中心,学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 “培育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管理活动中,注意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2、以阶段为标志的有序性 学校管理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呈周期性向前发展的有序过程(见幻灯) 3、以目标为前提的控制性 控制始终是和管理活动目标联系在一起的,通过控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从而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这种控制更强调通过相应的控制手段和方法达到对管理对象的自控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自主管理。第二章 教育管理学概述第一节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管理学以教育管理现象和教育管理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现象,揭示教育管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管理现象分类(见幻灯)第二节 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有人类教育现象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学的出现,是在把教育管理当作一种专门的研究领域之后才开始的,它以形成自己独立的理论框架为标志。)教育管理学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标志:(美)佩恩学校行政1875年,(美)达顿、斯奈登美国的教育行政1908年 大约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教育管理学开始进入初创期,主要以翻译介绍外国教育管理方面的论著和将教育管理学科作为独立课程在师范学校开设为特征。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未见我国学者撰写出版的教育管理学论著问世,进入80年代后才有教育管理学论著问世,我国教育管理学才真正进入发展期。 刘文岫(xiu)普通教育行政学概论1987年; 孙绵涛教育行政学概论1989年、教育管理原理1998年; 沈培新普通教育行政1989年; 肖宗六学校管理学1988年;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1990年; 张济正学校管理学导论1990年、教育行政学通论1992年; 孙灿成学校管理学概论; 肖宗六、贺乐凡中国教育行政学1996年。第三节 研究教育管理学的意义一、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优化教育管理过程,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管理是促进现代社会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与科学和技术三足鼎立。(科学、技术、管理三大支柱)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二、完善教育管理理论,促进教育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管理学研究成果和科学的管理经验;研究和总结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研究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实践中产生的科学管理经验与管理理论;第四节 教育管理学的范围与研究方法一、研究范围1、教育管理总论第一章管理、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第二章教育管理学概论第三章中外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第四章教育管理基本原理和原则2、宏观教育管理论第五章教育管理体制第六章教育组织机构第七章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第八章教育领导与教育决策第九章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价3、微观教育管理论第十章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第十一章教学管理第十二章德育管理第十三章体育卫生管理第十四章总务后勤管理第十五章教育科研管理 二、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2、问卷调查法;3、访谈调查法;4、实验研究法;5、比较研究法;6、行动研究法等第三章 中外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第一节 我国历史上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 一、学记:历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全文仅1200余字,但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管理思想。如主张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办学“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教学活动安排多样化“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即有课堂授课也有自习和课外活动;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教学要“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二、先秦诸子的管理思想 孔子最突出的管理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主张通过关心、爱护和尊重人来实施有效的管理“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而力于人,己欲达而达于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孟子强调管理不是对人的强加与制约,而是发掘、顺应其内在的自觉过程,认为在管理过程的诸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利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荀子更看重制度、法令等对管理的影响“治之经,礼与刑”,对于教育管理,则提倡师道尊严,“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可见,荀子更欣赏管理尊严和管理的权威性。 三、隋唐时期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管理 隋唐时期(581907年)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鼎盛期。从文教政策的制定到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从学校管理的制度化到科举考试制度的确立,都反映出我国古代教育管理实践在当时已达到相当水平: 文教政策:“崇儒兴学、兼用佛道”; 教育管理体制: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中央设立“国子监”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官长史领导); 教学管理制度:已相当完善,从入学到毕业几乎都有制度化的规定。(如中央官学规定,14岁到19岁开始入学;每年举行旬考、岁考和毕业考;每年有旬假和长假等放假形式;对教师实行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考核成绩分上中下三级九等,写有考评,当众宣读,考核结果与晋级、奖惩相结合。) 四、宋代教育家朱熹的教育管理思想: 他把受教育的过程分成小学(815)和大学(15岁开始)两个阶段,“小学者,学其事(知事)大学者,学其所学之事之所以(明理)”。对于教学管理,朱熹主张严立课程,循序渐进, “读书不可不先立程限” “严立课程,宽着意思,久之当有味,不可求欲速之功。”“学不可躐(lie)等,不可草率,徒费心力,须依次序,如法理会,一经通熟,他书易看。” 五、新式学堂的管理: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影响,全国各地陆续创办了30余所新式学堂。这些新式学堂的管理,已非常接近现代教育的管理模式(如入学考试制,担保人制,学生分配制,教师聘任制,教学管理制度等新的学校管理方式),为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六、蔡元培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 蔡元培主张根据各地实际实施教育管理,提出将普通教育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倡导教育立法;反对专制式学校管理,提倡用民主的精神管理学校;主张设立学生自治委员会,实行学生自治。 七、陶行知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陶行知一生曾创办了多种教育组织,在中国贫民教育、乡村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管理思想和经验。他认为建立学校董事会是管理学校的最好组织形式,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管理方式。学校设立董事会,校长代表董事会执行学校管理职责,董事会下设其他校务机构,由此形成了一套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的学校管理系统;鼓励学生自治、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陶行知教育管理思想和实践的又一特色。第二节 西方国家历史上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 一、西方教育的起点古希腊: 斯巴达实行的是国家集权式的教育管理制度,政府完全控制教育,由政府安排德高望重的长者对学生进行教育;雅典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尝试依法治教的国家,早在公元前6世纪旧颁布了教育法令,但他们不主张国家对教育干预过多,在法令中对学校的教学科目和教学方法不作任何规定。政府提倡多种形式办学,尊重人们选择教育机构和教育方式的权利。 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管理思想: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杰出的教育思想先驱,他们两人的教育管理理念十分接近,都认为教育应由国家来管理,国家执政者必须认真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和制度,在教学管理中要重视教材的选择,学校教育必须重视被教育者的身体训练和理智发展。但柏拉图略看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亚里士多德则更倾向于通过教育去追求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三、昆体良的教育管理思想:昆体良是古罗马时期唯一留下系统教育著作的教育家。,关于教师,他提出应该让那些德才兼备的人当教师;在教学管理上,他的名言是:“教学要能培植个人的天赋特长,要沿着学生的自然倾向最有效的发展他的能力”;在学生管理上,他认为对孩子的体罚是一种耻辱的教育方式,认为孩子的学习不能过度疲劳,要做到劳逸结合。第三节 现代管理理论与教育管理发展 一、 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 (一)古典管理理论:提倡制度化的管理。其基本主张是:(1)效率原则是衡量任何组织的基础;(2)分工和专业化是管理活动的基本手段;(3)统一指挥,即组织内部应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明确的权力等级系统,每个成员都要严格服从上级的指挥;(4)工作标准化,将工作细分为若干部分,从而使员工依标准程序展开工作;(5)注重严密的规章制度,认为这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根本保证;(6)看重经济上的奖励和惩罚制度;(7)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8)坚信管理是有规律可行的,管理原则就是管理规律的最好体现。代表: 科学管理理论泰罗(科学管理之父) 管理过程理论法约尔 行为组织理论韦伯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法约尔的管理十四原则:(1)分工;(2)职权与职责; (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个人报酬与支付公平;(8)权利的集中与分散具弹性 ;(9)建立关系明确的职权等级系列 ;(10)秩序 ;(11)公正;(12)任用期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1) 明确的分工;(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3)人员的考评和教育;(4)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5)遵守规则和纪律;(6)组织人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 (二)人际关系学说:提倡改善人际关系 代表:乔治埃尔顿梅奥(18801949),参与并策划了长达8年的工厂管理实验霍桑试验。 试验结论是: (1)经济刺激并非唯一的刺激动因,实际上非经济的社会因素限制了经济动因的效力;(2)工人是以非正式团体成员的身份,而不是以单个个人的身份对待管理的;(3)与人的生理能力相比,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准则对产量的影响更大;(4)专业化并不一定导致最有效的生产组织;(5)人们往往利用非正式组织来捍卫自己,以免受专断的管理之害;(6)非正式的社会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7)狭窄的控制幅度不是有效管理的先决条件;(8)非正式的领导常常跟正式的管理人员同等重要;(9)人不是机器中被动的齿轮,而是能动的生命体。 (三)行为科学理论:着重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 行为科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门全新学科,它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探讨人的行为问题。20世纪60年代,行为科学发展成为组织行为学,着重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旨在更好的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 代表:社会系统论巴纳德 决策理论西蒙 激励理论马斯洛 领导行为研究斯多格迪尔 巴纳德是最早运用行为科学方法研究组织问题的人,他的理论内容丰富,包括对组织性质的分析、组织要素的理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关系的论述、组织决策过程的分析等。由于巴纳德特别强调组织是一个内外协作平衡的社会系统,因此被称为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 西蒙是当代行政学的代表人物,决策理论的创立者。他全面阐述了决策的意义、类型和过程,并队组织决策的合理性问题作了深刻分析。主张以行政行为的研究替代行政学的传统研究方式,包括行政组织、人际关系、人员激励、行政程序等。由于在组织决策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西蒙荣获了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二、当代教育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理论基础的发展趋势: 当代教育管理处于以多元理论为支撑的状态,古典管理理论、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理论共同影响着教育管理的研究。 (二)研究内容的发展趋势: 注重对教育管理的全方位多元化的研究,教育管理学的历史研究、哲学问题研究、管理模式研究、教育政策法规研究、学校效能研究等等都成为教育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三)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在教育管理学产生初期(19世纪末),信奉思辩哲学,注重用演绎的方法研究教育管理问题。20世纪初又看重归纳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后,把数理逻辑作为一种工具,使教育管理研究更具演绎性,更看重理论,更强调数量,概念更结构化和标准化。80年代末又提出借助历史材料来构建教育管理理论。至此,教育管理研究方法中多元观点盛行。 三 、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理念学校要重视促进有形资源的扩展,更要重视学校无形资产的增加;学校要重视资源的优化,更要重视促进学校文化的引领;“最好”是一时的标志,“更好”是永恒的追求。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校园与绿色教育);教育的发展需要外部的支持,更要靠自身的努力(有眼界才有境界、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为才有地位、有实力才有魅力)。案例分析:有这样一所学校P266讨论:1、夏山学校的实践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对此你有何评价?2、在学校管理中,能否以满足学生的要求为管理的核心?3、该案例对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有哪些启迪?第四章 教育管理原理和原则第一节 教育管理原理概述 一、教育管理原理的含义:指教育管理的实质及其运动规律,它是对教育管理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而形成的,是管理思想的集中反映,对各种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教育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系统原理 1、含义:教育管理活动的每一个基本要素都不是孤立的,它既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各种联系,为达到教育管理优化的目的,必须对教育管理进行系统分析。应该从整体着眼对待部分,使部分服从整体。同时,教育系统还是一个更大系统的构成部分,还须摆正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2、 运用要求: (1)必须对教育系统进行全面分析,了解教育系统的要素,分析教育系统的结构,研究教育系统的联系,弄清教育系统的功能,把握教育系统的历史和发展。 (2)根据教育系统的目的和功能设置各教育子系统,建立多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在组织、建立、调整教育系统的结构时,要强调子系统服从系统的目的。 (3)强调系统的整体性能的发挥,必须建立合理的系统结构,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当改善某个子系统的性能时,必须考虑它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必须有利于整个教育系统性能的改善。 (4)充分考虑教育系统的层次性,应该明确规定各个层次的任务和职责及权利范围,注意同一层次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横向联系。 (二)人本原理 1、含义: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教师的参与是学校有效管理的关键;使教职员工和学生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管理的核心;为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发展服务是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 2、运用要求 在教育管理中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每一个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紧紧抓住做好人的工作这一根本,为教职员工创造一种良好的条件,使全体教职工明确学校教育目标和自己的职责,能主动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积极地、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三)动态原理 1、含义:教育管理者要明确管理的对象、目标都是在发展变化的,不能一成不变的看代他们;要根据教育内部和外部情况的变化及时调节管理目标和措施,保持充分的弹性,有效的实现动态管理。 2、运用要求 (1)注意教育系统的外部变化,使教育系统不断适应外部的变化 (2)注意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变化,包括管理对象的变化,及时制定出相应的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 (3)注意教育的各项工作的发展变化,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 (4)注意管理工作自身的变化,及时纠正管理中的偏差,使管理工作取得好的效果 (四)效益原理 1、含义:要在管理中讲求实效,使教育管理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运用要求 (1)确立管理的效益观,使教育管理以提高效益为中心 (2)运用先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权利,处理好局部效益和全局效益的关系,长远效益和短期效益的关系,始终把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作为高效益的根本。第二节 教育管理原则 一、教育管理原则概述 (一)含义:教育管理原则是管理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基本要求。 (二)教育管理原则与教育管理原理的关系 联系:教育管理原则以教育管理原理为基础,它是教育管理原理的具体体现。 区别:教育管理原理,即教育管理规律,它是客观存在的,而教育管理原则是人的主观选择,两者既有可能统一,也有可能不一致。如果对教育管理规律认识发生偏差,就有可能提出错误的教育管理原则。 二、我国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1、含义:指我国的教育管理活动必须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依据,使我国的教育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 2、贯彻要求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坚持教育改革; (3)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方针。 (二)科学性原则 1、含义:指教育管理活动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注意采用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使教育管理活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2、贯彻要求 宏观上要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把基础教育的责任和权力交给地方;微观上要真正实行校长负责制,扩大学校办学的权力,使教育系统各层次职责权相符,使教育系统的潜力和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三)规范性原则 1、含义:指教育管理活动要依照国家制定的教育法律、法令来指导和调节自己的管理行为,从而使教育管理活动规范化、制度化,以保证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贯彻要求 (1)重视和加强教育立法;(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法制观念,逐步做到依法治教;(3)建立健全教育法规实施的纪律检查监督机构,保证教育法规的贯彻执行。 (四)综合性原则 1、含义:指教育管理活动必须科学的组织和调动教育系统内外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推动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2、贯彻要求 (1)从整体出发,认真研究各阶段学校教育的衔接关系 (2)从全局出发,充分估计外部因素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不断扩大有利影响消除不利影响; (3)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办学,调动地方和部门办教育、管教育的积极性; (4)协调好教育内部各种因素,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五)权变性原则 1、含义: 教育管理活动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和采取不同的措施、方法,实行动态调节,使教育管理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 2、贯彻要求 (1)根据地区的不同情况进行管理; (2)注意客观事物的变化,并按照这些变化来确定对策 (六)有效性原则 1、含义: 教育管理活动中要合理的组织和利用人、财、物和时间等资源,从而获得较高的效率和效益。 2、贯彻要求 (1)提高用人效益(科学安排干部,知人善任,用人之长;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把目标职务权力责任四位一体的分配给合适的干部;要关心人,注意协调人际关系激励士气,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2)提高财物利用率(尽力做到物尽其用,财尽其利,以最小的财力物力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提高时间利用率(合理控制和利用时间,把主要时间花在最主要的情况上,有勇气并果断地拒绝不必要办的事、次要的事;要把最重要、最困难的工作放在功效最高的时间去做。)案例分析:美国校长博伊丹是如何管理一所中学的P177 讨论: 1、你觉得博伊丹办学思想有何特色?2、请分析博伊丹的管理与哪些管理原理相符合。第五章 教育管理体制第一节 教育管理体制概述 一、教育体制的含义: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或统一体,它是由教育的机构体系与规范体系所组成。 机构体系:教育的实施机构和管理机构; 规范体系:建立并保证教育机构正常运转的规章制度,它规定着教育机构的职责权限和机构人员的岗位责任。 在教育体制中,教育机构是教育体制的载体,教育规范是教育体制的核心。改革教育体制,不但要改革教育机构,还要对机构的职责权限进行规范(因机构的建立和运行需要规范作保证;而规范只有依靠机构才能发挥实效)。 教育体制包括: 学校教育体制(教育实施机构与规范) 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构与规范)。 二、 教育管理体制的含义: 教育管理体制是教育领域中关于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 教育管理体制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一个国家的教育管理权力如何确立和划分;中央和地方各自设置什么形式的教育管理机构;这些机构之间是否表现出一定的隶属关系;一个国家对教育的管理是集中管理还是分散管理;等等。在这些问题中,核心的问题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围绕教育事权方面的权限划分。 教育管理体制从静态意义上讲是一种教育系统内的组织体系,从动态意义上讲又是一种运行机制,两者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三、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 (1)领导和指挥;(2)权力分配; (3)分工协作; (4)提高效率。 四、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因素 (1)国家的政治体制;(2)社会的经济状况; (3)教育和文化传统;(4)国际改革潮流。 五、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 (1)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根据中央和地方关于教育管理事权的分配关系划分);(2)从属制和独立制(根据教育行政机关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划分);(3)专家统治制和非专家统治制(根据教育管理决策权是否由专家掌握划分)。 在这些类型中,最重要的还是第一种分类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 中央集权制: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和管理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地方政府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要以实施中央制定的教育法规、政策、规划和指令为己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明显表现为一种垂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 地方分权制:国家的教育事权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执掌,以地方自主管理为主。中央和地方有各自的职责范围,维持着一种相对独立而非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 两种教育管理体制类型的利弊分析 中央集权制优点:有利于统一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制定统一的教育发展规划,也有利于中央调节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加强对落后地区教育事业的扶持和帮助,也可促进教育标准的统一,便于各地根据统一标准评估和检查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不足:容易形成不顾地方特点和条件强求一致的局面,不利于因地制宜的发展教育事业;由于主要责任集中在中央,不利于调动地方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中央集中管理,地方缺少自主权,会使地方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趋于保守、僵化,降低了教育管理效率。地方分权制优点: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的发展教育,使教育适应于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避免出现事事请示中央的现象;有利于地方及时处理和决断有关教育问题,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并促使中央集中精力更有效的履行其宏观管理职能。 不足:教育行政权利分散,不易统一政令,统一标准,运筹规划及统筹兼顾;各地条件不同,对教育事业的认识不同,容易造成教育的不平蘅发展;各地自主行政,中央调控能力有限,不利于组织地方之间的教育协作。领导体制举例:1、 一长制和委员会制;2、层次制与职能制;3、一元化与多元化的领导体制;4、集权制与分权制; 第二节 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产生与发展 50年代:1952年颁发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小学由市县政府统筹设置,公办和私立小学都由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中学由省、市文教厅遵照中央和大行政区的规定实行统一领导。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学制、教育计划、督导工作等事项受所在省市文教厅局领导。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改变条条为主的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教育管理权限,59年提出公办全日制小学由公社直接管理,民办小学由生产大队直接管理。 60年代:1963年中共中央转发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规定:“国家举办的全日制小学,由县(市属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全日制初级中学由县、市、自治区教育厅、局管理,也可以委托所在专区(市)或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全日制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一般由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局管理,也可以委托所在专区(市)或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管理。 60年代中期至70 年代中期:1966年后的十年中,全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处于完全混乱状态。70年代后期:1978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 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全日制小学,由县(市属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社队办的小学,可以在县的统一领导下,由社队管理”,“全日制中学原则上由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管理,社队办的中学,可以在县的领导下由社队管理。”80年代中期至今: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提出: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除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制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责任和权力都交给地方。1986年颁布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规定: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制度。回顾50多年的历程,前进中走过弯路,有过曲折。但目前我国所确立的中小学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和改革方向,是在总结了50多年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有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办学积极性,有助于发挥社会各界兴学助教的热情,有助于实现基础教育“地方化”的要求,做到因地制宜地办学校、育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当然,从正确的指导原则和改革方向的确立,到完善的管理体制的形成,还需要继续探索、实践,不断解决一系列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 一、对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 1、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是一种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中央管理与地方管理适当结合的制度。 1985年以来,我国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已基本上建立起中央统一领导,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和管理的体制。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除了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制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责任和权力都交给地方(包括省市县乡)。具体表现为:中央规定基本学制、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学校人员编制标准、教师资格、教职工的基本工资标准,等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有权确定本地区的学制、年度招生规模,编制本地区的教学计划,选定教材和审编教材,确定教师职务、限额和工资水平。市、县(区)或乡镇分别对基础教育的不同方面负责。基础教育各级学校主要由市、县(区)、乡镇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在城市(不包括直辖市),一般是市或区(根据其规模大小而定)负责本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规划,筹措经费,并对师资和中小学进行直接管理;在农村,则由县或乡镇对实施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实施管理权限,包括学校的布局、经费筹措、学校基本建设等。2、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把基础教育的责任层层下放,甚至下放到农村,以致基础教育的经费的安排、师资的配备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失去了必要的控制,使一些地方的基础教育发展受到不应有的干扰和影响;基础教育下放到乡甚至村以后,由于缺乏对乡、村政府的有效约束,使教育经费不能合理使用,甚至被侵占挪用,以致出现不能按时支付教师工资的现象;有的地方还任意调用教师,增加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素。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3、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把宏观调控和微观放权结合起来,具体从三方面入手:(1)体现中央统一领导的精神,主要是对基础教育进行大政方针的导向,而不是事事由中央直接管理;(2)体现地方分级负责的精神,要注意加强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对基础教育事业的决策权和统筹权,加强中心城市和县级对基础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权,实行分级管理。地方各级政府要分级管理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校,要分工管理中小学办学中各项教育行政业务工作。分级和分工管理模式是动态的,要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随时做出调整。(3)体现调动有关各方积极性的精神,不仅要发挥中央和地方各级的积极性,还要发挥中小学以及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积极性。 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1、校长负责制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校长负责制的基本内涵:(1)校长全面负责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应按有关规定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并代表政府承担管理学校的全部责任。(2)党组织保证监督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的贯彻落实,保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学校的各项任务能够顺利完成。(3)教职工民主管理建立和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代会代表全体教职员工对学校各项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学校工作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教职工主人翁作用。 2、岗位责任制和人员聘用制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 在合理定编的基础上实行教职工岗位责任制和聘任制,有利于改善学校吃大锅饭、忙闲不均的局面。具体做法有: (1)确定教职工的岗位数、岗位职责和任务; (2)根据有关原则(任人唯贤;合理组合、优化队伍;合理流动;双响选择;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和岗位聘任分开)实行聘任制; (3)建立合理的聘任程序 3、校内结构工资的改革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的突破口 校内结构工资制是将教职工的收入与其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以及工作实绩挂钩,切实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原则。 校内结构工资主要组成部分: (1)基本工资(教职工原来的基础职务工资); (2)补贴工资(物价补贴、独生子女补贴、车贴、房贴、郊区津贴、洗理费、书报费、饭贴等); (3)岗位工资按确定岗位的工作量发放工资(包括基本岗位工资、超工作量工资和兼职津贴等); (4)奖励工资(即奖金,一般在期末或学校规定的时间发放)。 案例分析:校长的难题:二律背反P183讨论:1、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案例中所反映的种种冲突? 2、在你的工作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冲突,你是如何解决的? 3、你认为类似种种冲突的背后反映了哪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第六章 教育组织机构第一节 教育行政机构及其建设 一、教育组织机构的含义: 教育组织机构包括教育实施机构和教育管理机构。 教育实施机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 教育管理机构:是指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构及学校内部管理机构。 二、教育行政机构设置的原则: (1)以法组建和按需设立原则;(2)完整统一和合理分权原则;(3)精简机构和事权对应原则;(4)适应变革和自我完善原则。 三、教育行政机构的改革策略: (1)转变教育行政机构职能,精简机构; (2)坚决落实校长负责制,从学校工作的整体设置教育行政机构; (3)运用市场调节手段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适当调节 第二节 学校组织机构及其建设 一、 学校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 1)精简机构,讲求效率;2)集权与分权相结合;3)分工协作;4)信息联系渠道畅通;因校制宜 二、学校行政机构建设: 学校组织机构一般包括两类行政组织机构和非行政组织机构。 行政组织机构包括: 1)校长办公室;2)教导处;3)政教处;4)总务处;5)教研室;6)年级组 三、学校非行政机构建设: 学校非行政组织机构包括:1)党支部;2)工会、教代会3)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4)研究性团体 四、我国现行的学校行政机构设置模式: 1)公办 学校模式 2)民办学校模式第七章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第一节 教育政策 一、教育政策概述 (一)含义:执政党、政府决策层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并依据一定的程序而制定的教育事业发展纲领和教育事务行动准则。 教育政策在教育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它为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并成为教育管理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和方式。(但现实中常出现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错位的现象。如有政策但不执行或有实践却没有相应政策支撑) (二)教育政策的特点 1、指向明确(为解决某类问题而制定相关政策) 2、相对稳定(一般不会随意变动,但也会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进行相应调整) 3、影响广泛(教育活动联系千家万户,易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4、体现统治阶级意志 5、不具强制性(教育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人们的表率作用、组织约束、舆论引导等途径来实现,而不是依赖于国家的强制力) (三)建国以来的教育管理政策 1、建国初期 改造旧的教育方针,并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学制改革作了新的规定。(如将小学改为五年一贯制;将业余教育列入学制;设立工农速成中学等)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5765年) 57年明确提出了党的教育方针(两个必须),58年颁布了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利下放问题的规定(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61年和63年分别颁发了 教育部直属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 、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3、“文化大革命”(6676年)时期 将大多数教师定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对教师进行世界观改造的教师管理政策;废除升学考试,实行推荐上大学的大学招生政策;“四个面向”的毕业分配政策;工宣队、军宣队等接管学校的学校管理政策等。 4、全面恢复与改革开放时期 科教兴国,优先发展教育;恢复高考和出国留学;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和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体制;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教育投资多元化等 (四)我国教育政策确立的基本价值观念 1、以人为本;2、教育平等;3、效益优化; 4、可选择性; 5、多样性等第二节 教育法规(一)含义:教育法规是有关教育方面的法令、条例、规则、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二)我国教育法规体系的组成教育基本法是一个国家有关教育的总法的形式称谓,一般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如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单行法是依据宪法或教育基本法,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并公布实施的各项有关教育某一方面的法律。 教育行政法是由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宪法合法率(包括教育法律)授权,为贯彻实施国家教育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机关为国务院。 地方性教育法规和规章是根据国家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授权,由地方权力机关及其行政机关制定,并且只在其行政区域内有效的规范性文件。(三)教育立法的意义 1、通过教育立法确立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保障教育的优先发展; 2、通过教育立法协调教育系统的内外部关系,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 3、通过教育立法明确教育关系主体的法律权力与义务,规范教育行为。 (四)教育行政执法 1、含义:指国家有关行政机关及其所属工作人员,在现实生活中实施教育法规的活动,是有关行政机关及其所属工作人员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所采取的直接影响公民、社会组织或其他社会力量有关教育的权力与义务,或对其教育权力与义务的行使和履行进行监督的具体行政行为。 2、教育行政执法的内容和形式 内容:(1)推行教育法规实施;(2)对遵守教育法规状况进行检查和监督;(3)进行教育行政司法。 形式:制定行政措施、组织监督检查、许可与确认、追究行政责任、奖励与处罚等。 3、教育行政执法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2)越权无效原则;(3)应急性原则;(4)合理性原则。案例分析:170名假教师P106讨论:1、你认为假教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聘用问题上有关方面应该如何依法行政?2、你认为本案例中的假教师应予全部清退吗?为什么?第八章 教育领导与教育决策第一节 教育领导 一、领导者角色 领导者是组织发展的导引者、组织运行的指挥者、组织沟通的促进者。 二、教育领导的含义 教育领导,就是教育领导者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和承担自己应付的责任,并为下属提供优质服务,从而促使下属组织及成员实现教育目标或教育任务的过程。 三、教育领导班子及其结构 (一)含义:教育领导班子是一个由若干教育领导成员组成的系统。领导班子结构是指领导成员的排列组合方式。领导班子的结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性质和功能。(二)教育领导班子结构的内容 1、知识结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为基础,以管理科学知识为主体的立体知识结构); 2、专业结构(既有熟悉教育业务的人,也有善于管理的人既有通晓政工人事工作的人,也有擅长后勤服务工作的人); 3、智能结构(既有思想家善于运筹策划,也有组织家善于协调关系,还有实干家善于组织实施); 4、个性结构(领导者的不同个性能够协调互补,相得益彰); 5、年龄结构(老中青三结合)第二节 教育决策 一、含义:教育决策是指教育部门的领导为实现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专家智囊,在运用科学方法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从若干预选方案中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 二、教育决策的特性 (1)求标性(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服务); (2)求多性(从众多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 (3)求优性(无论是方案选择还是方案中的指标、时间、人力、财力等因素,都应从优选择); (4)求实性(决策要符合实际,便于实施和能取得实效)。 三、教育决策的要素 决策者;决策信息;决策对象;决策目标;决策方案。 四、教育决策的原则和程序 (一)教育决策的原则 1、唯实原则(以事实为基础); 2、动态原则(决策方案的形成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且很多决策是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的); 3、集思原则(多听取意见,集思广益); 4、反馈原则(决策实施后要随时检查、验证、落实,并及时采取措施对错误决策进行修正); 5、效益原则(力求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注意决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教育决策的程序 1、确定目标 确定目标要注意的问题: (1)发现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问题的性质、范围、程度、价值、影响以所处的环境条件) (2)对目标进行价值判断(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其主次、缓急和相互矛盾时的取舍等) (3)尽可能使目标量化(规定时间及具体数据) 2、拟订方案 即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拟订方案时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方案的详尽性(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但各方案须有原则区别); (2)善于抓住对解决问题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和环节; (3)注意处理问题的极限(达不到最低要求的决策没有什么价值,决策要能解决必须解决的问题) 3、方案选优 即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分析评价,然后选取其一或综合成一,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目标。 4、组织实施实施中要注意决策计划的检查落实,遇到新问题新情况应及时反馈到决策系统,以便修正目标或检查决策的正确及合理程度。第三节 教育领导艺术 一、含义是指建立在一定知识、经验基础上的非规范化的令人信服的领导技能。 二、教育领导艺术的基本表现 1、用权艺术有权要用但不可集权于一身,独断专行;不可越权。妨碍下属的积极性;不可玩弄权术,争权夺利;不可以权谋私,以势压人。 2、用人艺术用人不可任人唯亲、任人为顺、任人为钱,应坚持任人唯贤、德看主流、才重一技、用人之长。 3、用财艺术 善于聚财,并能把财用到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处。4、用计艺术 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拿主意,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并能及时合理运用别人的正确意见。5、用时艺术 讲究开会艺术,少开会、开短会;固定群众接待日,;充分利用剩余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