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尾气后处理技术.ppt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15510462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动机尾气后处理技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发动机尾气后处理技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发动机尾气后处理技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动机尾气后处理技术,复习回顾 1、何为低碳排放? 2、为何要低碳排放? 环境保护与节能 3、汽车(发动机)尾气对环境有何影响? 汽车尾气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汽车尾气产生的机理及危害,一、汽油机 汽油机尾气主要有害物是:CO、HC、NOx。 1、CO (1)产生的机理:燃料燃烧不完全(不充分)的产物。 燃料与氧气反应时,由于氧气不足(混合气浓)或时间不足(转速高),使燃料不能充分燃烧。,(2)危害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带刺激性的有毒气体, 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较氧气强200300倍。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循环中供氧的载体,人们吸入一氧化碳后,血红蛋白就会先于氧气与一氧化碳相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 COHb),从而造成血液的输氧量减少。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后需要1214h才能分离, 如果人们连续处于含有一氧化碳的空气中时间越长,血液中积累的碳氧血红蛋白(COHb)越多,,造成低氧血症,导致人体组织缺氧, 轻者出现头疼、昏眩、反应迟钝等, 严重的会造成死亡。 2、HC化合物 (1)产生的机理: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 燃料与氧气反应时,由于氧气不足(混合气浓)或时间不足(转速高),使燃料不能全部与氧气接触燃烧,一部分燃料没参与燃烧。 (2)危害 碳氢化合物会导致人的骨髓功能减弱,使,红、白血球细胞数量减少或在周围血液中产生血小板减少症。其醛类物质对眼、呼吸器官、皮肤等产生强烈的刺激性, 造成心、肺等机能下降。尤为突出的是碳氮化物和氮氧化合物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一种毒性较大的浅蓝色光化学烟雾, 其危害令人触目惊心。如美国洛衫矶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使大批居民出现眼睛红肿、喉痛、胸闷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3、 NOx化合物,(1)产生的机理:高温(1800 )、富氧(稀混合气)条件下,氮气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氮氧化合物。 空气的主要成分就是氮气(78%)和氧气(21%)。通常情况下,氮气与氧气不易反应。但是,当燃料不足或高温时,氮气和氧气就会发生反应,生成NOx。 (2)危害: 氮氧化物之中有一种毒性很强的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中毒的症状是发生水肿。,一氧化氮排入大气后会逐渐转变为二氧化氮。高浓度的一氧化氮能引起中枢神经的瘫痪及痉挛。二氧化氮引起闭塞纤维性支气管炎等。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在阳光充足的午前2小时和午后2小时容易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的臭氧和PAN等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更大。 二、柴油机 柴油机尾气主要有害物是:微粒(PM)和NOx。 1、微粒(PM),(1)产生的机理:未燃烧充分的柴油在高温、高压下裂变,生成类似石墨形式的含碳物质并凝聚和吸附了相当的高分子量有机物颗粒物。 (2)危害: 微粒90%以上是致癌物质,并会导致如肺气肿等慢性肺病。柴油机的排烟颗粒的90%以上小于1m。实验表明, 影响人体主要是10m以下的颗粒物,颗粒越小,停滞于人体肺部、支气管的比例越大。而颗粒越小, 悬浮于空气中的时间越长,最长的,甚至可达一周至一个月左右。这就增加了碳烟与人体接触的机会,也增加了颗粒物在大气中受阳光和其他物质作用产生光化学反应的机率。碳烟颗粒对光线还有散射作用,且吸光性强,消光率是其他悬浮微粒的34倍,会严重影响照明和人们的视野, 给城市交通带来很大的隐患。另外,碳烟颗粒沉积在物质表面会加快金属的腐蚀、油漆的退化、建筑物的损坏等。同时, 碳烟颗粒与二氧化硫污染的空气危害比单纯二氧化硫污染的空气造成的危害更大。,2、 NOx化合物 柴油机是稀薄燃烧,废气当中有大量的氮气和氧气,因此氮气与氧气生成氮氧化合物的机率比汽油机和天然气发动机高许多倍。 天然气发动机尾气主要有害物与汽油机相同( CO、HC、NOx ),但是数量比汽油机少很多。所以说天然气是清洁燃料。,汽车排放法规,一、欧洲排放标准 1、欧排放标准 欧排放标准强化了有害排放物的限值,将M1(1) 类和N1(2) 类汽车的限值加以区别,规定了气体燃料汽车排放物的测量方法,新的生产一致性检查方法,并且第一次将液体燃料汽车分成三组,即A组(使用含铅汽油)、B组(使用无铅汽油)和C组(使用柴油)。,在这一规定中,还对未装催化转化器使用含铅汽油的汽车和使用无铅汽油的汽车以及柴油车有害排放物的种类和限值作出具体规定,同时还确认N1类汽车的(HC+NOX)质量分数排放量比M1类汽车多1.25倍。 注:M1类车辆指除驾驶员座位外,乘客座位不超过八个的载客车辆。 N1类车辆指厂定最大总质量超过3.5t的载货车辆。,Euro标准排放限值,2、欧排放标准:在ECE93(Euro)之后,ECE于1996年对其再次进行修订制定了ECE96(Euro)法规。该法规对使用无铅汽油和柴油的汽车的排放限值作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对生产一致性采用了新的检查方法;明确了火花点火发动机和使用液化石油气的汽车排放的测定方式;在该标准中还增加了试验速度段;规定了强制耐久性试验(8万km)及汽车在转毂试验后在密闭室中放置24h测定燃油蒸气泄漏量(限值为每欧洲运转循环2g);保留了怠速时对CO排放量的限制。,Euro排放限值,3、 ECE2000(Euro)及ECE2005(Euro)排放法规 无铅汽油车ECE2000(Euro)及ECE2005(Euro)法规排放限值(g/km),Euro的主要变化是取消了汽车发动机尾气取样开始前45秒钟的加热阶段,在催化转化器还处于冷的阶段就测定CO和HC的排放量。Euro和Euro都规定了燃油蒸气的测量方法和限值,同时规定在汽车上要安装排气净化系统的随车故障 诊断装置,并对在用车净化系统的可靠性检测及燃油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汽车排放法规的发展和GB14761-1993系列标准,1、我国汽车排放法规的发展 我国汽车排放法规的建立与实施起步较晚,随着汽车尾气对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自1994年5月,我国才开始实施汽车排放限值法规。在制定排放法规方面,广泛借鉴ECE法规,相继出台了国家标准和一些城市的地方标准,在排放限值指标上逐渐向国际新标准靠近。 GB14761-1993系列标准该标准于1993年制定,1994年5月强制实施,,考虑到我国含铅汽油使用比较普遍的国情,该标准对排放限值的要求比较宽松,仅接近于ECE83的水平。该标准按照汽车基准质量来区分不同汽车的排放限值,规定了被测试车辆在底盘测功机上的运转循环,型式认证试验和产品一致性检查试验的次数和标准值。该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在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控制汽车排放对大气的污染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我国现行汽车排放法规GB14761-1999和地方标准,(1) GB14761-1993 该标准是对GB14761-1993系列标准和其他相关部颁标准的修订和替代,于2000年1月1日起实施,在排放控制上达到了欧洲90年代初期的水平,接近ECE93(Euro)法规。对使用无铅汽油和柴油的汽车提出了新的认证指标。尤其是对使用优质无铅汽油的B类汽车,乘员少于是6人,且车辆最大总质量不超过2.5t的客车排放值等效采用ECE93(Euro)标准限值。,(2)地方标准我国率先实施ECE93(Euro)排放限值的城市是北京。北京市在1998年率先制定了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105-1998,并于199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第阶段自1999年1月1日起实施ECE93(Euro)排放限值,第阶段自2004年1月1日起实施ECE96(Euro)排放限值。此外,上海市也于1999年7月1日起执行DB/29-1999,该标准要求比北京市的地方标准更为严格,在生产一致性检查和耐久性试验指标上有了更为明确、更严格的要求。,我国目前执行的排放法规 车用汽油机怠速污染物排放法规 车用柴油机排气烟度和可见排气污染物排放法规,包括全负荷烟度排放法规,自由加速度烟度排放法规,排气可见污染物排放法规 轻型车用内燃机污染物排放法规 重型车用内燃机污染物排放法规,重型车用内燃机污染物排放法规 压燃式发动机和装用压燃式发动机的车辆排气污染物限值及测试方法 2001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限值及测量方法,最新颁布了200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阶段) 005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1835.2001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阶段),适用车型:M1类乘员不多于6人且总重不大于2.5吨的乘用车; M1, M2 及N1类,总车重不超过3.5吨的轻型车,中国机动车排放法规的实施 全国范围,?,国 4 (柴油车),?,新上牌车辆,中国机动车排放法规的实施 北京,适用车型:M1类乘员不多于6人且总重不大于2.5吨的乘用车; M1, M2 及N1类,总车重不超过3.5吨的轻型车,中国机动车排放法规的实施 其他城市,适用车型:M1类乘员不多于6人且总重不大于2.5吨的乘用车; M1, M2 及N1类,总车重不超过3.5吨的轻型车,小结,1、汽油机尾气主要有害物有哪些?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2、柴油机尾气主要有害物有哪些?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3、目前对汽车尾气排放的限制执行哪些标准? 拓展思考:如何有效减少汽车的尾气排放?,作业,1、汽油机尾气主要有害物有哪些?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2、柴油机尾气主要有害物有哪些?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3、目前对汽车尾气排放的限制执行哪些标准? 拓展思考:如何有效减少汽车的尾气排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