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2]

上传人:fgh****35 文档编号:152688226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2、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通州区新坝小学 韩树云一、教学目标:1、感悟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感受浓浓的师生情谊;2、懂得理想的风筝的象征意义,学习刘老师的精神品质;3、学习作者善于抓住典型事例,细节描写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二、教学难点:理想的风筝的含义三、教学重点:抓住典型事例,品悟人物言行,感悟人物形象,升华情感。四、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质疑,解疑2、以指导读为手段,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教学过程一、 开门见山,整体感知夹叙夹议1、 齐读课题有活力、有精神。作家苏叔阳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记叙少年时代的老师刘老师的三件往事。读着课文,我们心中和作者一样也涌动着情感赞美老师、怀念老师二、 吟诵情感点,感染情绪1、 打开课本,课文有两小节,直接抒发感情的找出来2、 请读书最有感情的朗读3、 适当适时指导(回忆的口吻,赞美语气)4、 质疑“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为什么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理想的风筝到底指什么?三、 品味放风筝的细节,感受刘老师的精神品质过渡: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刘老师上课而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让我们跟作者回忆的文字,一起追随刘老师放飞风筝。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89自然段:圈画出细节描写刘老师的句子;在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做批注思考:你读出了怎样的刘老师?1、 交流A 有一次,他故意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柺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预设:孩子般快乐;激动兴奋不已,觉得自己很强大;自信;顽强挑战自我。抓住句子“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喊出心声。生命快乐来自于自己来,放飞理想的风筝需要自己来。自己来,就是刘老师生命的核动力。写法上着手:他追赶线端。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连续的几个动词,渲染了情绪,表达充分感情,生动传神。)他喊出了生命的最强音“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刘老师抓住的仅仅是线绳吗?(快乐,生命的力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是对自我的超越)齐读第九自然段。出示句段:我想,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那么我呢?作为活泼泼的少年的我呢?这情景这精神深深影响了我。三十多年后作者说: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2、 交流B“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同我一样的少年。”预设:他快乐,热爱生活。你从句子中哪些关键词看出的?把“漾”换成“露”好吗?联系上文想想。他为什么这么快乐?出示:“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的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动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着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 读第一句,“自然”指什么?你想像他奔跑的样子?“决不肯”你读出了什么?(热爱生活,积极乐观,挑战自我)读出刘老师放飞风筝的快乐(洪亮的声音,娴熟的动作,飞舞的风筝)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青黑的小燕风筝翱翔着,盘旋着,柔和的春风拂动脸,刘老师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他在想什么呢?有的时候,压死自己的就是自己沉重的心理负担。然而身有残疾的刘老师却活得轻松、轻快、轻盈。 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 而这,深深地深深地感染了我!齐读: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同我一样的少年。三十多年后作者说: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四、 深情吟诵,深化情感1、 小结: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飞风筝的情景,作者记忆犹新。从懵懂少年到深受磨难的中年还是病魔缠身的老年,那一只又一只风筝一直在他心灵的天空翱翔。2、 简介作者苏叔阳,他为什么能这样顽强?3、 这一只一只理想的风筝指什么呢?写话4、 放飞的风筝是:放飞的风筝是:放飞的风筝是:五、 这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将留在我们记忆的深处。让我们和作者再次深情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六、 布置作业小学六年的生活即将结束。这六年中,一定有一位老师深深地影响过你。选择一两件事例,表达对老师的赞美和感激。注意细节描写和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