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学答案

上传人:lis****211 文档编号:152057885 上传时间:2022-09-14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103.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绪心理学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情绪心理学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情绪心理学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情绪心理学练习题答案第一章总论一、单项选择题1.C 2.A 3.B 4.D 5.C 6.A 7.C 8.B 9.A 10.A1. ABCE 2. ACDE 3.CE 4.ABD 5.ACD三、判断题1. V 2. X 3. X 4. V 5. V 6. X 7. V 8. X 9. V 10. X四、名词解释1. 感情:区别于认识活动、有特定主观体验和外显表现,并同人的特定需要相联系的感性反应。2. 情绪:代表着作为心理活动过程的感情性反应的过程。3. 情感:具有稳定而深刻社会含义的感情性反应,标示感情的内容,作为表示社会内容的情感,其含义着重于对事物的意义体验。五、简答题1. 情绪的特性包括:(1)情绪是多成分的复合过程。(2)情绪具有多维量结构。(3)情绪是生理和心理多水平整合的产物。2. 从情绪存在的形式上可以划分为情感反应(以面部、声调、躯体等表情体现的对外在影响的适应行为,如快乐、忧伤或紧张)、感情状态(如心境、兴趣专注状态)和情绪特质(情绪被镶嵌在个性中,成为个体人格结构的组成部分)三个水平。3. 情绪是一种心理过程,是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已经与脑神经科学联系起来,人的认识活动是脑的功能,是在脑的一定状态下进行的,也就是在一定的情绪状态下进行的。情绪可能为认知提供操作的背景,影响注意的集中、记忆的存储和提取,干扰或促进思维加工,认知的全过程受着情绪的维持或破坏的影响。六、论述题1. 情绪在人的心理结构中的位置表现在:(1)情绪作为适应的手段,起着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作用,是只配有机体随意或不随意的,本能 或认知的行为的重要心理能力。(2) 情绪作为一种状态,经常存在于脑的活动过程中。给有机体提供注意保持的力量,使有 机体专注于外界一定事物,成为有机体认知加工时有利或不利的脑的背景。(3)情绪作为一种特质,为构筑人格的框架增添重要的成分。情感特质在人各种的成 分使个体具有主动或被动、内向或外向、敏捷或迟钝、易感或沉静等个性特征。(4)情绪作为一中主观体验,为意识提供最初的来源。有机体的内部感觉在脑中的登记,由于有机体器官活动固有的和恒定的节律性,为产生可感受的体验提供了刺激来源,而成为意识成分。2. ( 1)感情:区别于认识活动、有特定主观体验和外显表现,并同人的特定需要相联系的感性反应。(2)情绪:代表着作为心理活动过程的感情性反应的过程。(3)情感:具有稳定而深刻社会含义的感情性反应,标示感情的内容,作为表示社会内容的情感,其含义着重于对事物 的意义体验。3. 情绪的性质与功能表现在:(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人类情绪的机制包括了全部神经系统的活动,各种情绪在人的主观方面所产生的体验有着不同的适应作用,成为人类生存和协调生活的心理工具。(2)情绪是唤起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人体按生物节律有规则地呼吸或补充水分,内驱力的反应功能,相对呆板和固定,而情感反应则不受时间、条件的限制,即使在缺乏内驱力的情况下,感情也可成为足够强烈的驱动力量。(3)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情绪可以影响知觉对信息的选择,监视信息的流动,促进或阻止工作记忆,干涉决策、推理和问题解决。情绪可以驾驭行为,支配有机体同环境协调,使有机体对环境信息做最佳处理。(4)情绪是人际通讯交流的手段情绪与语言一样,具有服务于人际间相互交往的通讯职能,情绪的外显形式是表情,由面部肌肉运动 模式和身体姿态变化和声调变化构成。人们在情绪反应和情感交往中,通过这三种表情的整合来实现信息传递以达到互相了解。4情绪可以影响知觉对信息的选择,监视信息的流动,促进或阻止工作记忆,干涉决策、推理和问题解决。情绪可以驾驭行为,支配有机体同环境协调,使有机体对环境信息做最佳情绪对其他心理过程处理。因此,情绪似乎是脑内的一个监测系统,调节着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确定为“组织作用”,其含义包括组织的功能和破坏的功能,一般而言,正性情绪起调节、组织的作 用,负性情绪起破坏、瓦解或阻断的作用。过低或过高的唤醒水平不如适中的唤醒水平能够导致最优的操作 效果。七、案例分析题1. 情绪、情感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作用表现在:(1)行为经济学提出,领导要注重员工的情绪(2)某些特定的活动领域存在着特殊的情绪问题(3)艺术形式中角色的塑造典型地在线了生活中人的感情体验(4)人生发展各阶段必会经历各种感情波澜(5)精神疾病给人带来痛苦第二章情绪理论的演变一、单项选择题1.D 2.A 3.C 4.C 5.D 6.B 7.A 8.B 9.D 10.D1. ABC 2. BDE 3.ABC 4.ABD 5.ABCE 6.ACE 7. ACD 8.BD9.ABCE 10.ABC三、判断题1. V 2. X 3. X 4. V 5. V 6. X 7. X 8. X 9. V 10. V四、简答题1. 拉扎勒斯认为,有机体的评价有初评价和再评价之分。初评价有三种类型:(1)无关,刺激被评价为与人的利害无关。这一评价过程立即结束;(2)有益,情境被解释为对人有保护的价值;(3)紧张,情境被解释为使人受伤害,产生失落、威胁或挑战的感觉。再评价是初评价的继续,它经常发生在对威胁或挑战的评价中。包括对所选择的应付策略的评价,以及对应付后果的评价。2. 达菲、宾德拉、温格、林斯里、杨和普里布拉姆3. 赫尔、汤姆金斯、冯特4. 林赛、诺尔曼、拉扎勒斯、阿诺德。5.首先是将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的相互作用,情绪与内驱力的相互 结合,情绪与认知以及与认知结构等多种形式的结合、构成情绪系统。其次,主张情绪产生于面部肌肉模式运动的内导反馈,面部表情行为是情绪体验的激活器,通过情绪 外显表情可强化情绪,压抑外显表情会削弱情绪。五、论述题1. 新精神分析学者拉帕波特接受弗洛伊德的情绪是能量释放、无意识和内驱力等的概念。对于能量释放,他认为外周的自主性变化和感情是同一能量源的两个释放过程,一般说二者是匹配的,但也有不匹配的时候。关于内驱力的观点,拉帕波特主张本能内驱力这种能量在心理上可以表现为观念和感情两种形式。这两 种形式的能量都可成为行为的动力。观念可以导致行为,但是当观念里没有形成能够引起适应行为时,感情就产生了。也就是说,感情是适应或适应不良的反应。新精神分析学派把情绪放在更大的心理环境中考虑。认为能量释放,冲动,动机.知觉,认知,意识和无意识均参与情绪的形成,特别强调情绪参与在动机过程中;很多新精神分析学派学者则认 为情绪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动力。新精神分析学派还把情绪放在人格中来考虑,并涉及情绪在人格结构中的地位、即感情性特征在人的整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群中的位置,注意到情绪或能量释放的途径在个体各发展阶段中的变化。2. 詹姆士 -兰格情绪外周学说认为,使人激动的外部事件所引起的身体变化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情 绪是对身体变化的感觉。詹姆士在情绪的发生问题上提出了重要的假设线索:(1)情绪是可感受到的意识体验,即可内省的、主观的、在观念中发生的感受状态;(2)过程包括对刺激事件的知觉和对自主神经系统变化的知觉;(3)暗示情绪体验与身体反应之间是相互的作用,如惧怕是因为逃跑,或惧怕引起的冲动使人逃跑。3. 情绪与机体生理唤醒有密切的联系,但情绪绝非单纯由生理唤醒所决定。情绪赖以产生的源泉在 于情境事件,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又不是刺激事件直接、机械地决定的。入怎样弄懂当前的情境刺激.它对人 有什么意义和作用,都需要通过认知评价来揭示。知觉过程对刺激进行初步的筛选,认知过程按照当前刺激 信息,提取信息库中相关的储存,进行加工处理。知觉和认知是刺激事件与发生情绪反应之间必不可少的中介物。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是从四个方面来论述的:(1)拉扎勒斯理论对情绪的总观。他主张情绪是综合性反应,包括环境的、生理的、认知的和行为的成分,每种情绪都有它自身所独具的反应模式。拉礼勒斯同时还认为情绪不是基本的理论构成物,而是一种“反应综合征”。他全部理论的主题:情绪是对意义的反应,这个反应是通过认知评价决定和完成的。(2)拉扎勒斯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情绪的发展来自环境信息;情绪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 情绪是一种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3)评价。拉扎勒斯认为,有机体评估那些对他们有重要意义的每一个刺激物。这种评估是不断进 行着的有初评价和再评价之分。初评价有三种类型:无关、有益、紧张。再评价是初评价的继续,包括对所 选择的应付策略的评价,以及对应付后果的评价。(4)应付拉扎勒斯认为应付是通过改变认知和行为来处理那些被评价为超出个人应变能力的情境的努力。包括四个要点:应付经常指向于改变认知和行为;应付被限制在评价那些超过个人应变能力的客观要求之内即应付是对应激的应付;应付指向努力去处理、去行动;应付中的处理包括降低、回避、忍受和接受这些应激条件,也包括试图对环境加以控制。5. 伊扎德表述一切情绪行为都是适应和调节行为,情绪是行为的驱动力,阐述了情绪本身及其驱动作用的机制。他把情绪过程分解为表情和体验,及其在神经生理上行动的轨迹。(1)情绪的进化、分化和动机伊扎德指出,情绪的进化和分化与神经系统和脑的进化和分化、骨路肌肉系统的进化和分化是平行、同步的;情绪是新皮质进化和发展的产物。情绪在有机体的适应和生存上起着核心的作用,每一种具体情绪都保证有机体对重要事件的发生敏感,情绪在意识中的存在为对所发生的事件作出反应提供准备。有机体在加工那些对他可能产生某种后果的信息时,促使机体释放能 量,增加身体反应的活力。(2)情绪的动机系统伊扎德提出了三种类型的动机,分别是内驱力、感情-认知间的相互作用和感情-认知结构。在特定环境下和特定时间内,都可以成为行为的决定因素。(3)情绪系统基本情绪持有的规定性为:(1)有特定的神经基础,在个体发展中的出现不是习得的,而且生理成熟的自然显露;(2)有特定的面部肌肉运动模式特征;(3)有可区分的主观体验。基本情绪的相互作用,情绪与内驱力的相互结合,情绪与认知以及与认知结构等多种形式的结合、构 成情绪系统。(4)面部反馈 主张情绪产生于面部肌肉模式运动的内导反馈,面部表情行为是情绪体验的激活器,通过情绪外显表情可强化情绪,压抑外显表情会削弱情绪。自主性内脏-腺体系统和脑干网状激活系统是情绪产生的两个辅助系统。(六)案例分析题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如下所示:1. 情绪的动机理论(1) 赫尔的动机观点.赫尔认为,生理需要驱策有机体行动的过程是:内驱力激起有机体习惯行为的强度,使之成为反应势能。在生理需要迫切的情况下,产生行为反应的势能增强,从而驱策存机体去行动;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内驱力的作用消失,行为反应的势能也随之消失。(2) 汤姆金斯的情绪的动机论。 他认为内驱力在强度和紧迫件上,作为动机是不够的,内驱力是生理需要,感情是心理反应,二者都需要非特异性神经传导的激活作用。但是,内驱力的关键作用仅在于对维持生命提供信息。而情感反应则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不受时间、条件的限制,即使在缺乏内驱力的情况下,也能成为足够强烈的驱动力量。(3)冯特的意志论。他的心理学观点重视感情在意志行动中的作用。人的目的行为十分重要地包含着情绪因素;情绪的动机作用还体现在人类的高级目的行为中。冯特所指出的有意行为和选择行为,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然而,其中所谓有意感情和决断感情已经不是单纯的情绪, 而是情绪和认知的复杂结合。第三章情绪与脑(一)单项选择题1.A 2.C 3.A 4.D 5.C 6.B 7.C8.C 9.B 10.D(二)多项选择题1. AB 2. AE 3.ABC 4.ABE 5.ABCDE(三)判断题1. V 2. V 3. X 4. X 5. V 6. V 7. V 8. X 9. X 10. X(四)名词解释1. 在突然发生的情境刺激下直接产生的情绪反应,如惊吓反射、气味厌恶等,2. 这类情绪产生于脑中间部位神经环路的加工过程中,包括扣带回,前额回,颞皮层等高级边缘地带与中脑情绪整合地带,他们位于脑核心部位,称为感觉-运动情绪整合环路,是情绪的核心机制。3. 包含了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细而深奥的社会性情感的整合,如羞怯、内疚、嫉妒等,与高级的认知过程 相联系而发生。(五)简答题1. ( 1)发生情绪论。以拉德克斯为代表,认为情绪发生在脑的认知网络中。认为情绪是在认知系统中可能出现的一种成分,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是习得的。其工作主要集中在情绪的神经环路上,但很少涉及体验。 (2)核心感情程序论。以麦克林和潘克塞为代表,从情绪进化的角度出发,提出脑存在一个核心感情程序系统,这是脑在进化中发生的各类具体情绪的内在机制。认为情绪是脑的整体机制最终产生的内在体验状态。2. ( 1)一类水平:反射性情感反应。在突然发生的情境刺激下直接产生的情绪反应,如惊吓反射、气味厌恶等,有着相对简单的神经环路,不必经过思维加工而产生,但是也可以与高级的认知过程相联系这类情绪的反应机制发生在脑干下部位,包括脊髓、延髓和网状结构。(2)二类水平:一级情绪。这类情绪产生于脑中间部位神经环路的加工过程中,包括扣带回,前额回,颞皮层等高级边缘地带与中脑情绪整合地带,他们位于脑核心部位,称为感觉-运动情绪整合环路,是情绪的核心机制,这些部位协调相关的生理、认知、行为和情绪,哺乳动物中产 生的恐惧、悲伤、兴奋等就属于这类情绪。被称为基本情绪。(3)三类水平:高级情感高级情感的发生机制在前脑,包含了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细而深奥的社会性 情感的整合,如羞怯、内疚、嫉妒等,与高级的认知过程相联系而发生。3. 以拉德克斯为代表,认为情绪发生在脑的认知网络中。认为情绪是在认知系统中可能出现的一种成 分,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是习得的。其工作主要集中在情绪的神经环路上,但很少涉及体验。4. 以麦克林和潘克塞为代表,从情绪进化的角度出发,提出脑存在一个核心感情程序系统,这是脑在进化中发生的各类具体情绪的内在机制。认为情绪是脑的整体机制最终产生的内在体验状态。5. 杏仁核、前额叶皮层、眶额回皮层、扣带回皮层、外侧下丘脑、腹侧黑质、隔区、背部神经核团。(六)论述题1. ( 1)杏仁核。杏仁核在确定感觉时间的感情意义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一种复杂的加工过程评价刺激 的。(2)眶额回皮层(前额叶皮层)。位于脑的最前方,前额叶皮层腹侧前1/3处。眶额回 绪体验和反应的破坏,如欣快症,情感淡漠症。皮层对感觉刺激的情绪反应来自信任和的投射,眶额回皮层或全部前额叶皮层损伤会导致情(3) 扣带回皮层。位于大脑半球中央两侧从前到后的长条地带。它的前部牵涉到情绪,并涉 及临床上抑郁、焦虑和其他痛苦状态。(4)其他部位背部神经和核团,位于前脑皮层前部,包含多巴胺和类鸦片传递系统,具有诱导正性情感的作用,被看成是奖励和愉快系统的一般流通渠道,被称为“正性奖励的感情通道”。(5)外侧下丘脑,可能具有引起奖励和动机的更复杂的心理成分的功能而不仅是感觉愉快。(6)腹侧黑皮质,位于丘脑前下侧,引起正性感情反应,其神经元被损害则失去享乐而引起厌恶反 应。(7)隔区,诱导正性感情。2. 包括六个系统:(1) 寻找-期望系统。这个系统的脑区定位在腹侧被盖区,中脑边缘和外侧下丘脑-外周导管灰质。这一位置为脑的较古老部位,发生在哺乳动物,延展到人类表现为某种程度上带有自发性质的情绪反应。(2)狂暴系统。定位在杏仁核和海马等分层次部位的执行结构中,围绕氨基酸神经递质及其他几种 神经肽调节因素而建立。(3)恐惧系统。位于杏仁核和外侧下丘脑-外周导管灰质之间,核心是谷氨酸按成分。(4)育幼系统。是条在生物进化中鼓励动物彼此照顾的神经环路,其机制发生于预先存在的性欲神 经环路基础上。(5)痛苦系统。在前脑由处于纹状体尾部、背部前视区和腹部隔区的底部大量神经元构成的环路, 这一系统对社会行动及提供特殊心理能量,这一系发现于早期儿童自闭症中。(6) 愉快系统。它的脑区可能存在于外侧下丘脑-外周导管灰质腹侧区域。3. 在动物实验中,采用厌恶性食物为条件性刺激,发现海马与杏仁核相互作用影响着恐惧反应,但是在人类的条件性恐惧反应中海马不参与, 但海马参 与获得人类外显记忆及其对意识觉知的有效性,杏仁核活动强度与恐惧反应的强度显著相关。依赖于海马功能的厌恶性外显表象会调节和改变杏仁核的活动,杏仁核的活动又会加强或削弱依赖于海马的记忆,这说明,与情绪事件相联系的应激或唤醒能提高对此事件的外显记忆。七、案例分析题这一过程包含着三种水平:(1)一类水平:反射性情感反应。在突然发生的情境刺激下直接产生的情绪反应,如惊吓反射、气味厌恶等,有着相对简单的神经环路,不必经过思维加工而产生,但是也可以与高级的认知过程相联系这类情绪的反应机制发生在脑干下部位,包括脊髓、延髓和网状结构。(2)二类水平:一级情绪。这类情绪产生于脑中间部位神经环路的加工过程中,包括扣带回,前额回,颞皮层等高级边缘地带与中脑情绪整合地带,他们位于脑核心部位,称为感觉-运动情绪整合环路,是情绪的核心机制,这些部位协调相关的生理、认知、行为和情绪,哺乳动物中产 生的恐惧、悲伤、兴奋等就属于这类情绪。被称为基本情绪。(3)三类水平:高级情感。高级情感的发生机制在前脑,包含了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细而深奥的社会性情感的整合,如羞怯、内疚、嫉妒等,与高级的认知过程相联系而发生。第四章情绪的主观体验与脑(一)单项选择题1.D 2.B 3.C 4.B5.A 6.A 7.A 8.D 9.A 10.A(二)多项选择题1. ACD 2. ABCDE 3.BCE 4.ABCE 5.BCD(三)判断题1. V 2. V 3. V 4. X 5. V 6. V 7. X 8. V 9. X 10. V(四)名词解释情绪体验是指达到意识觉知水平的脑的感受状态。(五)简答题L性质如下(1) 情绪体验是脑的感受状态。情绪感受从脑的中心环路与皮层和外周神经上下连接,从而把环境信息与生命活动联系起来。影响有机体的目标定向和选择行为,这一过程引发的情绪感受状态,成为体验。即情绪体验是达到意识觉知水平的脑的感受状态。(2)情绪体验具有监测功能。普里布拉姆发现情绪具有特殊的监测功能,这种功能来自情绪的神经机制所导致的感受过程,这一感受过程对整个心理活动起着监测的作用。(3)情绪具有不变性。每种具体的情绪体验在主观上可感受的色调是不变的,个人所体验到的每种具体情绪在色调上没有个体、年龄、性别、民族差异。情绪体验的外显行为即表情,在进化中成为先天性固定模式,体验的分化也具有先天的固定色调。2. ( 1)从发生上说,意识和情绪感受状态是同源的,最初的意识就是情绪感受,二者在发生上具有不可分性。(2)从外来刺激的即时性看,主观感受和感知也是同源的,即在工作记忆发生时如果触发了情绪环路,主观体验就会附加在意识上。(3)二者是相互补充的。3. ( 1)下丘脑神经肽。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催产素、加压素;(2)类鸦片活性肽。包括内啡肽、脑啡肽、神经紧张肽、p物质。4. ( 1)单纯氨基酸。主要包括谷氨酸和谷氨酰胺(2)生物胺。脑内的儿茶酚胺系统中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乙酰胆碱,嘌吟的神经递质。5. 类鸦片活性肽包括内啡肽、脑啡肽、神经紧张肽、P物质。(六)论述题1. 对于体验和表情的先天一致性的解释,儿童心理学家卡麦克尔提出一个推测性定理,称之为“母性遗传中的预期功能”。他指出,有机体有许多在生活过程中逐步作出适应反应的心理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它的功能早在它必须实际地起作用之前就已潜存着了。这种预先适应性有助于阐明情绪系统的性质和发生机制。随着年龄的增长,言语能力逐渐产生和提高,自我意识逐渐产生、对表情的认知将得到更快的发展。2. ( 1)可直接接受个体的需要和愿望所驱使,脱离社会规范的羁绊。(2)可溶于人格结构中,而在表现上无真伪的区别,受社会文化、习惯等所塑造的人格使个体情绪完全融于社会情境中。(3)在个体情境与社会情境之间,可能有一定的差距或发生冲突。3. ( 1)表情是情绪信息的携带者。表情的内导与外导是人际感情交流的工具。表情外导是 体验的外显行为,内导加强或削弱情绪体验。(2)体验由环境影响通过表情动作的复合向导刺激所引起。体验是带有持定色彩的一种感觉状态。这种状态导致自我觉知,它的产生对其自身具有监测作用。因而,人对自身体验的觉知与监测 能对情绪行为和其他行为起调节作用。这一机制使人的情绪控制成为可能。由此显示,体验在情绪系统中起核心作用,体验是情绪的心理实体。(3)体验的自我觉知使人脑内的感情性信息与认知的高级功能相联系。这种联系是情绪环境,文化因素制约从而实现情绪社会化的机制,没有感情体验,那些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的情感和情操就不可能发生。4. 与情绪相联系的神经肽包括:(1)下丘脑神经肽。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催产素、加压素;(2)类鸦片活性肽。包括内啡肽、脑啡肽、神经紧张肽、p物质。与情绪相联系的神经化学包括:(1)单纯氨基酸。主要包括谷氨酸和谷氨酰胺;(2)生物胺。脑内的儿茶酚胺系统中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乙酰胆碱,嘌吟的神经递质。(七)案例分析题(1个)1. 二者具有先夭一致性。儿童心理学家卡麦克尔提出一个推测性定理,称之为“母性遗传中的预期功能”。他指出,有机体有许多在生活过程中逐步作出适应反应的心理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它 的功能早在它必须实际地起作用之前就已潜存着了。这种预先适应性有助于阐明情绪系统的性质和发生机制。随着年龄的增长,言语能力逐渐产生和提高,自我意识逐渐产生、对表情的认知将得到更快的发展。2. 二者在社会交往中整合。(1)表情是情绪信息的携带者。表情的内导与外导是人际感情交流的工具。表情外导是体验的外显行为,内导加强或削弱情绪体验。(2)体验由环境影响通过表情动作的复合向导刺激所引起。体验是带有持定色彩的一种感觉状态。这种状态导致自我觉知,它的产生对其自身具有监测作用。因而,人对自身体验的觉知与监测能对情绪行为和其他行为起调节作用。这一机制使人的情绪控制成为可能。由此显示,体验在情绪系统中起核心作用,体验是情绪的心理实体。(3)体验的自我觉知使人脑内的感情性信息与认 知的高级功能相联系。这种联系是情绪环境,文化因素制约从而实现情绪社会化的机制,没有感情体验,那些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的情感和情操就不可能发生。第五章情绪的外显行为一一表情(一)单项选择题1.B 2.C 3.A 4.D 5.B 6.C 7.D 8.D(二)多项选择题1. ACE 2. BCD 3.ABE 4.ACD 5.ACE(三)判断题1. V 2. V 3. X 4. X 5. V 6. V 7. V 8. X 9. V 10. X(五)简答题1. 指具体情绪的感情程序从脑输入到面部肌肉运动,从而产生各种可清晰区分的具体情绪。这一假设没有包含面部运动的全部机制,只是涉及它的输入输出方面。可用来检测自发的面部表情与设计为情绪的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的主要测量方法包括:观察者判断、肌电图记录和面部运动客观观察编码。该理论主张,面部运动对情绪表达者皮肤的或内脏的反馈, 这种反维度假设认为,面部运动提供纬度之按照维度可以将情绪分为效能、 活2.提供诸如本体的、馈影响情绪体验的发生。可分为维度假设和类别假设。间变化的程度,而不认为情绪是具体的和可区分类别的, 动、退缩-接近三个维度。类别论则假设,面部的各部位的组合产生具体情绪类别,不同类别之间的识别较容 易,同一类别内的识别则困难。3. 面部表情先天性的证据:(1)先天盲婴案例证明,先天盲婴可以显露同正常视觉婴儿同样的面部表情。如在睡眠中展露微笑等,这说明基本情绪表情是先天、不学而能的。(2)跨文化研究证明前文化民族同文化民族的基本情绪表情是一致的。(3)婴儿前语言发育阶段的基本情绪表情是不学而能的。情绪的信号功能对婴儿的生存起着核心的作用,如新生儿时期的反射性微笑、厌恶表情等。4. 伊扎德就情绪的发生总结出如下假设:(1)情绪是面部肌肉运动足整合情绪的成分之一。(2)在内外情境事件作用下,情绪作为有选择和有组织的功能加工,改变边缘系统和感觉皮层的神经激活状态和活动模式,从而产生被分化了的具体的情绪体验。(3)单独表情成分不能构成情绪,只有当它同神经过程和体验二成分进行整合,情绪才能 产生。(4)面部反馈引起边缘结构和皮层的冲动支配下丘脑,下丘脑环路在情绪分化中起重要作用,情绪的 先天模式储存在下丘脑及其临近关联的部位。5-伊扎德提出了情绪过程的神经机制:(1)有机体内外刺激事件引起边缘系统和感觉皮层的兴奋,改变着神经过程的激活状态,从而影响下丘脑。(2)丘脑和基底神经节激活具体情绪的先天模式,通过第七对脑神经,把由皮层运动区调节的面部表情的神经信息组织起来,导致一种具体 的面部表情。(3)面部表情活动经三叉神经传导面部受纳器的冲动,经后部下丘脑达到皮层感觉区。这就是实现面部运动反馈的过程。(4)面部运动反馈的皮层整合,产生情绪体验。(六)论述题1. (1)面部表情的复杂性。随着儿童的身体、认知和语言的成长和发展,处理周围情境相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儿童的基本情绪数量在增长,并产生维量上的变化和复合化,诸如在色调上和强度上的变化和复合化。(2)面部表情的随意性。鉴于面部表情是通过骨骼肌系统的随意运动而实现的,随着儿童的成长,表情由情境、人际关系和个人特征的不同,表现上的随意程度随之增大。情绪和表情从它原有的先天反应的特性转化为对社会情境事件反应的一种心理能力。(3) 文化差异影响情绪表达。尽管基本情绪的表情是泛人类的,但情绪的信号作用仍然有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同民族之间,人们通过表情传递可以达到互相了解;但是在某些局部的、个别的或极端的情况下,如果完全排除语言交际的作用,人们之间的某些表情信号可能是不相通的。2. ( 1)所要测量的是面部肌肉运动本身,而不是面部所给予观察者的情绪信息。(2)严格遵守神经解剖学基础。(3)便于使用。(七)案例分析题答案详见论述第一题。第六章情绪与认知(一)单项选择题1.B 2.C 3.B 4.A 5.D 6.D 7.A 8.D1. ADE 2. BD 3.ABE 4.ACDE 5.ACD(三)判断题1. V 2. X 3. X 4. V 5. X 6. X 7. V 8. V 9. V 10. X(四)名词解释1. 把一个刺激放在另一情境下,原来并未与感情发生联系的刺激可以引发感情反应。2. 通过想象有关刺激情境的发生诱发情绪。(五)简答题1. ( 1)物理刺激直接产生感情性反应。外界物体的物理性质,如声、光、嗅、味等刺激在脑内的感觉登记可直接引起情绪。(2)物理刺激与表象的匹配所产生的感情性反应。图式与新的刺激匹配与否会引起感情反应的四种情况:刺激与充予感情图式相匹配,情绪反应同原来充予的感情性质一致;刺激与充予感情图式不匹配,情绪反应同原来充予的感情性质不一致;刺激同中性图式匹配,产生中性反应;刺激同中性图式不匹配,依具体情况产生 正性或负性情绪。(3)刺激意义引起的感情反应。当刺激以超越其物理属性的意义作用于人时,导致一种更高 级的认知加工。其中有两种加工模式是刺激意义的认知基础,一是归类,二是评价。2. ( 1刺激与充予感情图式相匹配,情绪反应同原来充予的感情性质一致;(2)刺激与充予感情图式不匹配,情绪反应同原来充予的感情性质不一致;(3)刺激同中性图式匹配,产生中性反应;(4)刺激同中性图式不匹配,依具体情况产生正性或负性情绪。3. 两种加工模式是刺激意义的认知基础,一是归类,信息加工把输入的材料分为许多项目,并按照项 目的物理属性、功能属性分档归类,刺激由于纳入某种归类中而获得该档类别的意义。二是评价,评价所导 致的感情反应,可由评价刺激时间发生的原因、评价事件发生的后果,以及同标准相比较这三种加工模式 来。4. 评评价所导致的感情反应,可由评价刺激时间发生的原因、评价事件发生的后果,以及同标准相比较这三种加工模式来。5. ( 1)刺激并列。如果把一个刺激放在另一情境之下,原来并未与感情发生联系的刺激可以引发感情反应。移情现象是刺激并列的明显例子。(2)刺激构造。刺激构成的情境使原来同感情毫无联系的刺激成为引发情绪的源泉。刺激构造还可以产生两极并存现象。事件发生的刺激可被构造为两种可能,从而可以产生两种感情反应图式。(3)刺激的语义解释。语词包含着语义成分和非语义成分。无论哪种成分,都可以单独引起感情反应。刺激的语义解释,经常发生在词 义成分和非词义成分同时起作用的情况之中。(六)论述题1. 首光,从情绪一认知关系的机制上看,认知加工过程对情绪的影响是在认知从低级的、无条件刺激或说感觉水平上到高级的、意义评价水平上发生的,其中包括知觉初级加工、记忆提取、语词概念分析等不同等级的加工方式。这些认知加工的不同水平制约着情绪的等级水平.受年龄、感性/理性差别的制约。认知与情绪二者的发生统一在它们整合的神经结构的操作之中,以及 发生在不同的神经结构等级的操作之中。其次,从刺激物的性质上看,刺激物的性质在刺激物之间(如刺激并列或刺激构造)和刺激物与个体的关系之间(如刺激意义)的影响上制 约着所发生的情绪的性质。2. (1)情绪彩响信息加工的发动、干扰和结束。在外来信息与认知活动之间,情绪起着中介的作用。一般来说,一定强度水平的感情状态,或说心境,具有提高认知加工的效果;超高强水平的 感情激活则干扰甚至阻断认知加工进程,过低度激活则不足以维持认知加工所要求的激活量。(2)情绪影响信息的选择性加工。情绪的正负性会影响信息的选择性加工,情绪在某种意义上监测对知觉信息的选择。(3)充予情绪图式的形成。在被充予情绪的分类和图式的形成中,感情起着促进的作用。3. ( 1)发生的事件必须是突出的,发生时有强烈情绪伴随着的;人们倾向于保持正性记忆而忘掉负性情绪,与正性情绪相联系的信息储存得到再编码的机会多余与负性情绪相联系的信息提取, 而且对于正性情绪材料比负性材料有更多机会进行精细加工。(2)生活中关键时刻的关键事件,如转折点、某阶段的开始或在以后生活中起工具性作用的;(3)事件是独特的,不会与其后发生的类似事件相混淆。4. 第一,从认知对情绪的影响方面看:首光.从情绪过程对情绪的影响是在认知从低级的、无条件刺激或说感觉水平上到高级的、意义评价水平上发生的,其中包括知觉初级加工、记忆提取、语词概念分析等不同等级的加工方式。这些认知加工的不同水平制约着情绪的等级水平.受年龄、感性/理性差别的制约。认知与情绪二者的发生统一在它们整合的神经结构的操作之中,以及发生在不同的神经结构等级的操作之中。其次,从刺激物的性质上看,刺激物的性质在刺激物之间(如刺激并列或刺激构造)和刺激物与个体的关系之间(如刺激意义)的影响上制约着所发生的情绪的性质。第二,从情绪对认知的作用方面看:首先、情绪作为一种脑中持续存在的状态,从整体上影响信息加工的发动、干扰和结束。这意味着情绪的适应性价值和组织性作用随时对人的认知加工和行为 反应发挥作用。其次,情绪随时通过心理的各种操作方式(如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监视着个体对环境的反应,实现着人类的基本生理满足和社会活动需要。个人的一般行为、接 受文化熏陶与道德教育、艺术欣赏或经济活动,均在情绪与认知交互作用之产实现。由此可见,人类之所以 成为人,是通过在进化和实践产形成的脑实现的。脑的独特的心理功能是人类的主宰;情绪监控与认知加工是脑的心理功能的核心机制。(七)案例分析题1. 从情绪对认知的作用方面看:首先、情绪作为一种脑中持续存在的状态,从整体上影响信息加工的发动、干扰和结束。这意味着情绪的适应性价值和组织性作用随时对人的认知加工和行为反应 发挥作用。其次,情绪随时通过心理的各种操作方式(如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监视着个体对环境的反应,实现着人类的基本生理满足和社会活动需要。个人的一般行为、接受文 化熏陶与道德教育、艺术欣赏或经济活动,均在情绪与认知交互作用之产实现。由此可见,人类之所以成为 人,是通过在进化和实践产形成的脑实现的。脑的独特的心理功能是人类的主宰;情绪监控与认知加工是脑 的心理功能的核心机制。(重点阐述情绪与决策之间的关系,中等强度的情绪状态对思维的组织作用)第七章情绪的个体早期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A 2.B 3.C 4.D 5.C 6.C 7.D 8.C 9.A 10.D(二)多项选择题1. BCE 2. ABCE 3.ADE 4.ABCDE 5.ABCDE(三)判断题1. V 2. V 3. V 4. X 5. V 6. X 7. V 8. X 9. X 10. V(四)名词解释1. 痛苦:这是最普遍的负性情绪,是一种不刺激持续超水平唤醒的结果。2. 气质:是指具有生物或神经生理模式基础的情绪-行为表现。3. 依恋:一个人对最亲近人的强烈而深厚的情感联系,并突出地体现在亲子关系上。(五)简答题1. (1)情绪是早期儿童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2)情绪是儿童应对社会生活情境的能力来源;情绪是组织儿童认知活动的心理激发者2. (1)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的基本机制是联结,表现为经典条件联系和操作条件作用。无条件情绪反应来自遗传,大多数情绪反应通过条件作用产生。通过运用操作条件联系的方法采用愉快的反馈方式鼓励儿童建立良好的行为和情绪,克服不良行为。(2)心理分析理论,该理论强调情绪就是内驱力,内驱力的三个子系统一一本我、自我和超我代表儿童情绪发展阶段,儿童情绪的发展和社会化全部包容在原始内驱力的活动之中。新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母婴间的情感联系和儿童内驱力满足的程度共同成为儿童情绪发展的动力。(3)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是认知的产物。把情绪的发生纳入整个认知评价概念关系之中,但 它仍然有局限性。关键问题在于认知论强调情绪是认知的结果而很少考虑情绪对认知的影响。目前的研究认为,情绪不仅是认知活动的终端反应,而且是影响和组织认知活动的重要因素。(4)人性学理论,该理论强调情绪作为社会信号对生物适应和生存的重要意义,强调生物成熟相关键期的学习对情绪发展的作用。这一理论认为,情绪交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情绪表情来源于内部状态的信号.代表着某种信息向外传递。这种信号功能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人际双方从情绪交互活动中得到信息的意义,情绪乃成为维护入际关系的重要机制。3. ( 1)分化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是物种进化的结果,情绪的进化和分化与脑的进化与分化是同步的,是新皮质进化和发展的产物。每种情绪都保证生物体对刺激事件发生敏感,情绪为刺激事件做出反应提供准备。随着情绪的增长行为倾向也随着增长,为人类的生存和适应提供更大保证。该理论将情绪认为人格发展的基础。知觉、认知、动作和情绪构成人格结构的子系统,派生出内驱力、情绪、情绪-认知的相互作用等动机系统。(2)动力系统理论,该理论从行为的复杂性、内容和发生时间的角度,采用描述行为的结构来研究情绪的发生和发展,但不确定其中有任何中心组织者。福格提出了情绪发展的三原则:情绪 是一个组织系统,由个人的行为相互作用而形成;情绪和行为发展是连贯的程序;情绪发展是由信息和信息 与行动的关系建构的。4. 情绪的组成成分:(1)身体变化;(2)有意义的体验;(3)认知成分。5. 婴儿具有6种基本情绪:快乐、兴趣、厌恶、恐惧、痛苦和愤怒。(六)论述题1. 一岁婴儿有如下能力:(1)对情绪音调信息发生敏感;(2)从成人形体动作中辨认情绪意义;(3)评价不同面部和音调表情的不同意义;(4)评价情绪信号的参考意义;(5)对情绪反应主观性的认识。2. ( 1)最初发展阶段。婴儿尚不能区别他人的感受和自身感受的差异。严格地说,1岁前的婴儿还没有同情。(2)自我中心性的移情水平。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随着儿童开始区分自己的身体和外在物体,但尚不能理解情绪的主观性特点时,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而产生同情。(3)对他人感受的移情水平。2岁以后的幼儿逐渐学会对他人的情感和感受发生敏感,同时可以采用情绪语言描述别人和自身的情绪体验。(4)对他人境遇的移情水平。在儿童晚期产生对他人的超时空的概念,从而形成了对某人或某情境的感受和移情。3. ( 1)活动能量水平。这与人格中情绪的内外倾特点有着密切联系,反应活动的主动性、权威性和能量。(2)正性情绪。包括寻求满足的主动性活动,与成年时期人格的亲和性密切联系。(3)抑制性。行为抑制与内在行为有密切联系。常表现为社会行为退缩、羞愧和社会适应不良,与人格发展过程中的情绪稳定性和内外倾有着反方向的相互作用。(4)坚持性。儿童情绪中的任务定向程度和分心、兴趣程度与儿童人格发展中的经验开放程度、责任心和亲和性有着正性的联系。经验开放程度高的儿童能放弃眼前满足更多地采用任务定向的认知策略,表现出更多地积极性。(5)负性情绪。负性情绪与儿童人格发展中的亲和性和情绪稳定性密切相关。亲和性 和情绪稳定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儿童负性情绪抑制的影响。4. ( 1)无分化社会性反应阶段(出生至2个月)。这一阶段的标志在于婴儿信号能力的发展。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征是婴儿对所接近他的人没有分化,没有任何偏好和选择。(2)分化性社会化能力发展阶段(1 一 2个月至67个月)婴儿开始产生再认,并逐渐建立对不 同人的多种特征相结合的感知复合模式。(3)依恋特定对象的持久感情联结发展阶段(7 24个月)。这个阶段有两个标志:当所依恋的对象离开时,婴儿用哭和追逐行为进行反抗;婴儿开始拥有了自主运动的能力。婴儿借助自主运动能力主动接触依恋对象,主动寻求依恋对象对他的关注。4 伙伴关系发展阶段(24 30个月以后)。随着儿童自主运动能力和言语交往能力的增强,儿童 逐渐能够忍受与依恋对象分离,并且开始习惯与同伴或不熟悉的成人进行交往。5. (1)气质。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不受随意支配的性质,往往来源于脑皮层下中枢的激活和皮层的弥散性扩散机制。气质是先天神经活动方式的反应,自然的对情绪调节产生影响。(2)依恋类型。安全依恋型儿童容易得到母亲同情和帮助,更能够学会面对挫折和失败以及处理问题,非安全依恋儿童会产生恐惧和回避行为,对负性情绪进行压抑。(七)案例分析题1. (1)对自己情绪状态的意识; (2)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意识;(3)对所处文化环境的情绪概念和语言理解;(4)对他人痛苦情绪的移情反应;(5)对情绪表达策略的认识。第八章情绪的分化(一)单项选择题1.C 2.A 3.B 4.D5.C 6.D 7.B 8.D 9.A 10.C(二)多项选择题1. ABCDE 2. ACDE 3.ACE 4.BCD 5.ABCDE(三)判断题1. V 2. X 3. V 4. V 5. V 6. V 7. V 8. X 9. V 10. V(五)简答题1. (1)兴趣与快乐的联系。诱导兴趣的情境往往导致快乐的后果,而引起快乐的情境也常常使人感兴趣。(2)兴趣的紧张在转化为愉快时得到释放。快乐是松缓的,它能解除兴趣集中时的紧张,使智力加工得到休 息,从而有可能使暂时中断的兴趣和智力加工间歇地持续进行。(3)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是智 力加工的最佳情绪背景。2. 兴趣是对知觉活动的必要支持。(1)兴趣维持人的注意和知觉操作(2)兴趣可以排斥无关刺激的干扰和破坏(3)兴趣驱使注意有特定的指向性,许多不相干的刺激从而可以被筛选掉。3. ( 1)逻辑思维优势型。有兴趣于进行言语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喜欢进行理论探讨。当个体的兴趣经常指向理论加工时,将易于达到理论升华,而被塑造为理论家或思想家。(2)操作活动优势型。有兴趣于进行动作活动或技术操作,善于在动作活动中进行动觉形象思维,敏感于技能熟练,酷爱操作和练习。这样的人可能成为各行业的技术专家。(3)感情体验优势型。善于体察他人的感情体验,经常沉浸于自身的情绪感受之中,也容易受他人的情绪感染,容易产生移情和同情;或敏感于物体的感性特征,易于从形象持征中诱导感情体验。这样的人能被塑造成为文艺各领域的专家。(4)社会交往优势型。有兴趣于人际社会交往,有强烈的面向他人和群众的倾向,喜欢从事组织、领导、支配他人、主宰食物的活动。这样的人可被塑造成为社会活动家或职业政治家。(六)论述题1. ( 1)兴趣来自刺激的新异性和变化。意识中的新鲜预料和预期也可成为兴趣的原因。兴趣的原因既可来自外界,也可来自内部的想像和记忆。作为概念或映象的目的或目标也可以激起兴趣。(2)兴趣的基本原型表现为双眼张开或微眯。双眼张开时呈圆形,因面额头微扬;双眼微眯时则额头平展。眼睛张开是为了扩大视野以吸取信息,微眯是为了增加眼肌紧张度以集中视力。(3)兴趣状态的体验不带有强烈的享乐色彩。它似乎处于淡薄的色调之中。用情绪维量量表进行测量,兴趣的4个继量一般说处于中强水平,较高的愉快度和确信度。(4)兴趣在人际间传递有益的停息。兴越在建立和维持人际联系中起作用。兴趣有利于有机体的生理激活。兴趣为人提供观察、探索、追求和进行创造努力的可能性。2. ( 1)兴趣作为情绪的特征。兴趣是最主要的正性情绪之一,其存在维持着个体大脑的恒常性优越状态。驱使人的注意指向所愿意接近的对象,驱策人进行钻研和探索,给人提供发现事物新线索的机会,有利于人进行建设性的,有新意的创造活动以实现成功和成就,从而易于正性情绪的诱导。(2)兴趣的神经学特征。兴趣在神经学水平上,由于刺激作用引起的注意和感官的选择性活动,神经激活水平在梯度上协调变化,调节着感觉通道和所涉及整个脑的活动。这时的神经过程负载着由兴趣激起的认知加工,神经激活的特点表现为神经放电处于中等强度水平。3. 本我、自我和超我都能对精神宣泄起作用。本我的目的是本能的满足,本我无分化地把精神直泄作用于想假的或实在的物体上去,一切为自然需要的满足而活动着。自我的作用在于把精神宣泄作用于认知过程,把推理和判断提到更高的水平。自我还把精神宣泄用与抑制过程,形成一种反宣泄作用以限制那些不被接受的本我的精神宣泄。超我的作用之一是形成反精神宣泄,以控制和限制本我和自我的精神宣泄。(七)案例分析题1. (1)情境的制约。内在动机诸因素均受情境的制约:(2)奖励的作用。内在动机诸因素受强化的影响。第九章基本情绪(一)单项选择题1.A 2.B 3.A 4.C 5.D(二)多项选择题1. ACD 2. ABC 3.ABE 4.ABD 5.BCDE(三)判断题1. X 2. V 3. V 4. V 5. X 6. X 7. X 8. V 9. X 10. X(四)名词解释1. 指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产生快感;2. 指人们生活在舒适条件中感到愉快(五)简答题1. (1)本能和感觉水平上的愉快。可分为感觉愉快,指人们生活在舒适条件中感到愉快,引起身心愉快的条件既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它们多属于感觉水平上的情绪感受;驱力愉快,指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产生快感;玩笑中的愉快,指人们在玩笑和娱乐中产生的快感。(2)真正的快乐来源。典型的快乐产生的条件包括:在完成建设性的、有意义的活动中产生;快乐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产生。2. (1)增进人际间的社会联结。快乐从开始就是在社会关系中建立的,快乐有助于建立人际联系,良好的社会交往反过来又增进人的快乐感受(2)快乐增强人的自信。快乐能够使人勇于承受生活的负担和压力,并提高经受挫折、克服痛苦的能力。其二,通过快乐的激励使人心胸开阔、对未来充满信心。(3)快乐使人在紧张中得到松弛。快乐是紧张的释放,它使人在紧张的过程中得到间歇。3. (1)设定目标。为了目标的实现,要审视设定的目的或方向确有现实可能性;要对所设定和期待目标的实现具有充分的信心;对所取得的进步及时地得到客观的反馈和肯定,(2 )设定目标的策略。(3)个人自我效能感,(4)个人条件与客观标准之间的差距(5)社会供给。4. 引起痛苦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物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多方面因素。(1)分离。婴幼儿时期由分离导致的痛苦是对失去安全感的适应性反应。到成人时期,亲人间分离导致的痛苦,是心理一社会性质的生物适应的变式和延续。(2)失败。包括失败或对失败的预期。对客观标准的把握有时被人的主观评估所制约,所导致的后果可以是不同的,一般分为三种:统一的“绝对标准”,个人主观评定的标准,社会评定的标准。5. (】)痛苦表情能引起他人的同情和帮助。痛苦表情说明体验着痛苦的人正处于某种麻烦需要他人的帮 助。(2)痛苦是一种可以忍受的情绪。能使自身采取补救办法以消除痛苦来源的情绪。(3)痛苦有利于群 体的联结。当人们感到痛苦、失望或失去信心的时候,从群体中舍得到鼓励和同情。(六)论述题1. 对婴儿身体的限制和不良的人际关系都是愤怒发生的源泉,其原型意义在于激发人以最大的魄力和力量去打击和防范来犯者,也用于主动出击。2. 诱因:(1)天然线索。事物的突然性、新异性和剧烈性结合起来的强烈程度决定着惧怕的程度;(2)文化影响。来自记忆和认知评价的预期都会引起恐惧。适应意义:是在威胁和危险情境中退缩或逃避的适应行为。3. (1)快乐表情辨认包括额头平展、眼睛闪光而微眯,面颊上提;嘴角后拉、上翘如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