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三章 跨国公司及直接投资理论,2012-2013 马英,第一节 跨国公司概览 第二节 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垄断优势理论 第四节 产品周期理论,第三章 跨国公司及直接投资理论,第一节 跨国公司概览,(一)组织结构标准(Structural Criteria 在两个以上的国家经营业务; 公司的所有权为两个以上国籍的人所拥有; 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员来自两个以上的国家; 公司以全球性地区和全球性产品为基础。,(二)业绩标准(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Criteria) 指跨国公司在国外的生产值、销售额、利润 额、资产额或雇员人数达到了某一个百分比 以上。 实践中采用25作为衡量标准的情况较多。,第一节 跨国公司概览,(三)行为标准(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Criteria) 具有全球战略目标和动机, 以全球范围内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原则 用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世界各地的商业机会和分支机构,第一节 跨国公司概览,(一)按法律形式划分 母分公司型的组织模式,适用于银行与保险等金融企业的跨国经营 母子公司型的组织模式,则比较适合工业企业,跨国公司的类型,(二)按经营项目的重点划分: 资源开发型的跨国公司主要以采矿业、石油开发业和种植业为主 加工制造型跨国公司主要从事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制造,如金属制品、钢材、机械、运输设备和电信设备等 服务型跨国公司是指从事贸易、金融、运输、通讯、旅游、房地产、保险、广告、管理咨询、会计法律服务、信息等行业和领域非物质产品生产,提供各种服务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类型,(三)按公司内部的经营结构划分 横向型多数是产品单一的专业性跨国公司 垂直型是指母子公司之间分别制造同一产品的不同零部件,或从事不同工序的生产,通过公司结构将整个生产过程相互衔接起来; 混合型一般是经营产品多样化的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有的是垂直型分工,有的是横向型分工。,跨国公司的类型,(五)按生产经营的空间分布划分 区域型跨国公司的活动范围主要局限在特定区域; 全球型跨国公司是以整个世界市场作为其生产经营活动的空间。,跨国公司的类型,第二节 跨国公司发展概论(考点),早期跨国公司的雏形 早期的跨国公司以美国的制造业为主体 首先是技术优势:美国跨国制造企业是那些产品首先在国内发明 ,掌握着技术垄断优势, 首先到海外进行投资以占领市场。,第二节 跨国公司发展概论,胜家缝纫机公司 它也是第一家在全世界同时生产和大量销售同一种产品的公司。它于1851年在美国获得缝纫机发明专利权, 1867年在英国建立缝纫机装配厂,并于1880年在伦敦和汉堡设立销售机构, 向欧洲推销在英国生产的产品, 逐步垄断了欧洲市场。,第二节 跨国公司发展概论,其他的有西方联合电报、贝尔电话、爱迪生电灯、伊斯特曼柯达、国际收割机、奥梯斯兄弟电梯公司等, 它们都是首先在美国发明新产品,逐渐形成新兴工业, 再向海外扩展。,第二节 跨国公司发展概论,二是避开贸易保护壁垒。 避开贸易保护限制,到海外建立制造业跨国公司, 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是刺激早期跨国公司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第二节 跨国公司发展概论,1902年,英国油脂和肥皂业巨头莱佛公司感到其产品对荷兰、比利时出口关税太高,为避开这种限制, 就到当地进行直接投资。 美国的威斯汀豪斯空气刹车公司到法国设厂, 也是为了避开法国铁路公司规定的空气刹车必须由当地厂商供应的限制。,第二节 跨国公司发展概论,二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 美国利用战争期间发展起来的新兴军事科技, 应用到民用部门, 在国内发展了一系列新兴制造工业部门, 如电子、飞机制造, 计算机、汽车、化学、机械、石油化工等。,美国制造业“军转民”,跨国公司大举进军全球市场 欧洲和日本复兴,大三角形成 世界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占据国际投资总量的1/3,战后至上世纪90年代,跨国并购风起云涌:1998的“兼并年”,英国石油-阿莫科石油;奔驰-克莱斯勒。 商业与研发、技术创新联动:海外商业机构与研发中心;寻求与高校科研合作;高新技术聚集效应 美日欧跨国公司从事服务业增长到60%,制造业占36%,初级产业5%。,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跨国公司,戴姆勒奔驰公司与克莱斯勒公司双方的董事长在第一次会谈中仅用了17分钟就达成了并购意向, 数月之后就完成了合并。 前克莱斯勒公司的董事长伊顿曾坦言,尽管该公司拥有足够的资金, 但没有足够的管理能力以尽快实现其雄心勃勃的海外扩张目标, 并缺乏进行扩张的其他资源,因此必须在美国以外寻找一个合作伙伴, 而与戴姆勒奔驰公司合并后则可以利用其管理资源和其他资源向国际市场渗透。这种合并能达到双赢的目的。,2005年,全球服务业吸收跨国投资额4355亿美元,占全部跨国投资的58%。其中,金融业最高,占20%;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的比重分别为16.7%和7.6%。,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跨国公司,大众汽车集团成立于1938年, 总部设在德国下萨克森州沃尔夫斯堡市, 是世界汽车行业中最具实力的跨国公司之一。 在英国、美国、日本和中国等20多个国家建有68家全资和参股企业, 业务领域包括汽车的研发、生产、销售、物流、服务、汽车零部件、汽车租赁、金融服务、汽车保险、银行、I T 服务等, 同时集团在全世界各地设有联络机构和销售与服务网络。2000年后, 大众汽车集团的产销量在欧洲高居榜首。,天时、地利、人和大众在中国,早期中国的乘用车行业 1984年, 大众与上海汽车公司合营,总投资3.87亿元,中德各占50 %, 生产桑塔纳轿车, 年产3万辆。 1990年, 大众与位于长春的一汽合作,经营年产15万量“捷达”轿车。 自此,大众在很长的时间里,在中国轿车市场占据 了50 %以上的份额。,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发展介绍:,新千年的发展形势,2003年大众汽车在中国的销量首次接近70万辆大关, 占据30%左右的市场份额 , 远远超过了大众汽车在德国本土60万辆左右的销量。 目前大众汽车在中国拥有两个整车厂、五个分厂、两个发动机厂、五条生产线、全国近千家经销商、八大车系数十种车型, 产业布局可谓恢宏。,案例分析:,“天时”:超前的战略眼光占尽先机。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首先归功于它率先投资中国。 2003年,面临丰田、通用等世界汽车巨头挑战时,大众汽车主动全线出击, 凭借在中国十多年积累的市场经验, 成功打响震撼业界的“卫冕”闪击战。 使其当年在中国的销量接近70万辆而超过在德国本土的销量, 保住了“头把交椅”。,案例分析:,“地利”在中国南北方各选择一个合作伙伴。 南北两家合资公司, 生产不同品牌的轿车, 相互竞争, 这样就给消费者以更多的选择。 “大众集团”通过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南北两翼钳型攻击中国汽车市场, 攻击丰田、通用等“美日军团”, 可谓占了地利之便。,案例分析:,“人和”打好中国政府公关牌 德国大众 始终高举“帮助中国建立民族汽车工业”的旗帜, 拼命推进国产化, 把桑塔纳打扮成近乎100 %的中国车。 在公车主宰中国汽车消费时代, 桑塔纳和奥迪都是公车的首选车型, 几乎成为政府机关的指定车型。,第三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什么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国际经济理论的重要分支,它是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发生机理的理论,即为什么国际直接投资会发生的理论,因此,也可以称为国际直接投资动因理论。,微观理论:从微观主体,即企业的视角来解释和说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生机理,具体包括: 垄断优势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内部化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主流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学者、麻省理工学院的斯蒂芬海默 S.Hymer在1960年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的开始中提出。,传统假设多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 A. 什么叫市场完全? 市场有效、信息对称、没有贸易障碍、公平竞争 B. 市场不完全的表现: 政府政策的不完全性 关税、进口限额等 政府其他管制,如价格管制、利润管制等 自然的不完全性:产品与要素市场、规模经济,理论的前提条件市场的不完全性,(1)美国对外投资在于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 (2)市场不完全竞争是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 (3)如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运行是完全有效的,则对外投资就不可能发生;,理论分析:,第三章 跨国公司及直接投资理论,(4) 由于存在不完全竞争,跨国公司具有垄断优势 产品优势:差异性、商标、销售能力 生产要素优势:技术专利、资金渠道、管理优势、原材料 政府保护:公共采购渠道的垄断,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具有特定的垄断优势,通过FDI,其垄断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打败东道国同类企业成为寡头垄断厂商。 简而言之,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是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更可能是出于寡占竞争的需要。,理论核心内容:,后续理论发展 将垄断或者寡占优势的解释从产业资本优势转移到技术、管理等无形资产上。 寡占反应理论:主要的寡头企业的行为具依赖性,一家企业率先海外投资,则其它对手便效仿追随,以保持市场份额和竞争均衡。,积极方面: (1)垄断和市场不完全竞争代替完全竞争来解释国际资本流动; (2)把证券投资与直接投资区别开来; (3)可以很好的解释跨国公司的横向与纵向投资。,评价,消极方面: (1)“世界经济将变得越来越像美国经济,即大公司遍布整个大陆,渗透几乎每个角落”。 (2)无法解释没有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对外投资行为; (3)没有涉及区位选择的问题。,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考点),一、背景: 美国学者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 (1966年)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 提出。 用产品周期的概念分析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产品的市场寿命, 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分为 导入期(Introduction) 增长期(Growth) 成熟期(Mature) 衰退期(Decline),二、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导入期,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时间,销售额,二、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创新期 新产品刚进入市场,在创新企业所在国家及其它工业发达国家里产生逐渐增加的需求;创新企业占据技术垄断地位。 重要的生产要素:技术、资金 增长期 产品销售量上升,利润迅速增加,其它发达国家开始仿制这种新产品,技术垄断被打破,但未完全扩散。 重要的生产要素:资金、技术,成熟期 技术开始定型,其它厂商可以较容易获得产品技术知识,原有创新国失去垄断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逐渐升温,并开始仿制。 重要的生产要素:资金 衰退期 新产品成为标准化产品,更多厂商进入产品市场,大批量生产,技术在生产中的重要性降低,成本在竞争中占主要地位,厂商间展开激烈竞争,最初的创新企业的优势完全丧失。 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原材料,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是产品生命周期四阶段更迭的必然结果。 假设世界上存在着三类国家: 新产品的创新国 (发达国家) 新产品的模仿国1(次发达国家) 产品的模仿国2 (发展中国家) 产品的生产将依次在三类国家间转移。,三、理论分析,创新期产品主要满足本国市场的需求,只有少量产品出口到次发达国家。创新企业具有技术垄断优势,生产未转移,国际直接投资未发生。 增长期其它发达国家开始仿制,并为了维持市场份额采取限制进口政策,创新国跨国企业绕过贸易壁垒向海外扩张。,转移过程:,成熟期次发达国家越来越多仿制,发展中国家经历增长期内次发达国家的经历过程。发达创新国和次发达国家均向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 衰退期 技术垄断优势完全丧失,降低劳动成本成为第一要旨,产品生产完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44,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生产线,消费线,新产品,成熟产品,标准化产品,劳动力成本: 产品的创新和增长期,要求高素质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只能利用发达国家的劳动力; 产品成熟和衰退后,由于竞争和成本压力,只好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理论的后续发展,市场需求: 产品的创新和增长期,价格较高,只有发达国家消费者能够负担 产品成熟和衰退后,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成本降低,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消费者可以购买,因而开发其市场购买力。,理论的后续发展,贸易壁垒: 产品成熟和衰退后,其它国家纷纷出现仿制者,各国为保护国内产业,采取贸易壁垒,因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绕过壁垒。,理论的后续发展,优点: 从产品技术发展更替的角度,回答了企业为什么能到国外去直接投资。并且,回答了到什么地方投资的问题。,四、评价,局限性: 只能用于解释一般正常产品 该理论认为母国丧失垄断优势才对外投资,事实上,许多跨国在保有垄断优势的同时还对外FDI 产品生命周期不一定最终走向衰退,日本的汽车和电子工业不断创新,改造,避免了产品的标准化和老化,四、评价,风格(style) 是一种在人类生活基本但特点突出的表现方式。风格一旦产生,可能会延续数代,根据人们对它的兴趣而呈现出一种循环再循环的模式,时而流行,时而又可能并不流行。 时尚(fashion) 是指在某一领域里,目前为大家所接受且欢迎的风格。时尚型的产品生命周期特点是,刚上市时很少有人接纳(称之为独特阶段),但接纳人数随着时间慢慢增长(模仿阶段),终于被广泛接受(大量流行阶段),最后缓慢衰退(衰退阶段),消费者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另一种更吸引他们的时尚。,特殊商品,热潮(fad) 是一种来势汹汹且很快就吸引大众注意的时尚,俗称时髦。热潮型产品的生命周期往往快速成长又快速衰退,主要是因为它只是满足人类一时的好奇心或需求,所吸引的只限于少数寻求刺激、标新立异的人,通常无法满足更强烈的需求。,特殊商品,产品的创新要不间断 要迅速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作为新产品,迅速利用其有限的时间段,出口创汇 适时建立子公司,不能因为贸易壁垒而放弃对方市场,五、该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比较优势理论(考点),一、理论产生的背景 是否只有拥有雄厚资本和高技术的大企业才能拥有独占市场的优势,才能有能力从事对外投资。 70年代后期,日本学界开始对垄断优势理论提出异议。从日本情况看,对外投资大体都是中小企业,更能被发展中国家所接受的劳动密集型技术优势。 80年代以来,日本著名的国际经济学家小岛清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又称作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该理论在欧美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被称为“小岛清模型”。,日本对外投资的特点: 日本对外投资以自然资源开发与进口、零部件、纺织品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 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且投资规模比欧美企业小很多,二、理论内容 国际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者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是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或者潜在优势的产业。 这种投资可以使东道国因资本、技术的限制而未显现出来的比较优势表现出来,扩大两国间的比较优势差距,实现更多、获益更大的贸易。,三、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 国际投资理论、国际贸易理论都应以最大限度发挥本国比较优势为目的。 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的日本对外投资属于贸易创造型。 判断比较优势应从相对成本比率出发,而并非基于“绝对成本”。 转移边际产业时,应从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开始,可以产生更大的比较优势。,四、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比较优势理论所分析的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和技术转移 所研究的对象是日本跨国公司,反映了日本在国际生产领域寻求最佳发展途径的愿望,该理论比较符合6070年代日本对外投资实践,是贸易促进型的投资。,该理论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行为,也无法解释80年代之后日本对外的直接投资实践(此时日本的对外投资是贸易替代型而非投资与贸易互补型) 该理论无法解释美国跨国公司对外贸易替代性的投资,即美国对外投资的大多为具有垄断优势的制造业部门,投资利益为高额垄断利润而非贸易利益,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内部化理论,1、理论的思想渊源 1937年 科斯 企业的性质 企业在市场机制下交易、活动,会产生交易成本,而企业内部组织是一种低成本有效的生产联系方式。 交易成本交易过程中谈判、签约和履行合约的成本。 事前成本签合约、搜寻信息、协商条件 事后成本保证合同履行的监督成本,2、理论的发展 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在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中对企业内部化从交易成本方面做了进一步阐述: 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机制的协调带来更大的生产力,较低的成本,较高的利润;因此,传统的小公司会被多部门的大企业所取代。(即:交易活动的内部化) 该阐述对现代工商业的起源做出了解释。,3、内部化理论的假设 企业在不完全市场上经营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时,出于节约交易成本的考虑,企业会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 内部化跨越国界便产生了跨国公司,内部化: 中间产品是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素,不仅包括半成品、零部件,还包括各种技术、管理方式等知识型产品 知识形态的中间产品具备整体性、共享性、不确定性等方面,一旦外部市场失效就迫使企业内部化。 内部化是建立企业内部交换网络,利用管理手段来协调资源的配置与产品交换,使得更高效率的内部网络替代了外部市场,4、市场内部化的收益与成本比较 市场内部化的收益 用内部行政命令取代市场交易,大大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和交易时滞。 对内部流转的中间产品制定转移价格,提高整个公司的整体利润。 消除国际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比如,绕过贸易壁垒进行投资、避免交易的不稳定和买方对产品信息的不确定性等。 防止技术优势扩散和知识产品的市场机制失效。,市场内部化的成本 资源成本交易市场被分割,不能利用规模经济 优势。 通信联络成本 子公司保护公司技术与财务秘 密,与母公司联络成本增加。 国家风险成本面临东道国的政治风险。 管理成本跨国公司管理全球子公司,管理监督 成本增加。,收益-成本比较分析: 当:市场内部化收益内部化成本+正常商品贸易的盈利 跨国企业才会进行跨国市场内部化。,内部化理论对出口、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的解释: 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建立内部网络,维持和利用技术及管理优势,获得最优利润 出口则难免遇到贸易壁垒等限制 技术转让会使得企业面临技术外泄等风险,只有当产品进入衰退期之后,技术许可证转让才更加可行。,联合利华是英、荷合资企业, 是国际著名的日用及食品化工集团。2003年全球总销售483.18亿美元, 在2004年度财富500强中排名为第70位。 联合利华是世界主要的香皂、冷冻食品、冰淇淋和茶叶制造商, 世界第二位的牙膏和肥皂制造商, 世界第三大护发产品生产商。它在全球88个国家拥有300多家分支机构, 1 000多个著名品牌, 产品在150多个国家销售。整个集团现有员工近30万人。,案例2:联合利华在中国,1923年,上海建立首家企业,生产阳光和力士牌香皂,远东最大香皂产商。 1986年, 再次进入中国,成立合资公司上海利华。 1990年, 组建上海旁氏有限公司, 生产针对中国女性皮肤特点的皮肤护理产品, 品牌包括“旁氏”、“凡士林”和“梨”牌。,联合利华在中国的历史:,1993年, 上海联合利华有限公司成立, 生产和销售洗涤产品; 同年,广东立顿食品有限公司成立, 生产“立顿”牌红茶、“茗闲情”牌茶包。 1994年, 投产“奥妙”洗衣粉; 牙膏公司成立, 主要生产“中华”、“美加净”、“洁诺”及“皓清”牌牙膏。同年, 和路雪(中国) 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 生产和路雪冰淇淋。品牌有: 梦龙、可爱多、百乐宝等,联合利华在中国的历史:,1999年, 联合利华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至今,公司销售20多个品牌,包括家庭及个人护理产品、食品、饮料和冰淇淋; 累计投资超过10亿美元; 引进技术100多项; 培养本地经理和员工4 000多名。 2002年,上海成立全球采购和中国研发中心, 拥有150名科技人员, 着重产品配方研究, 将中国传统科学倡导的天然成分引入联合利华的产品中。,联合利华在中国的历史:,案例分析:,本土化经营策略: 联合利华动用大量资金, 收购并发展包括“中华牙膏”、“京华茶叶”、“老蔡酱油”等多个家喻户晓的中国民族品牌, 实现品牌本土化。合作发展民族品牌、在华资产重组、控股公司在华上市。 获取品牌背后的营销渠道和消费群体, 借助其品牌影响力开拓当地市场。这种做法还有助于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提升中国市场地位: 联合利华高层作出了一系列提升中国市场的地位的决策, 分别在2001年及2002年在上海建立全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 并于2003年正式在上海建立地区性总部。 这些提升中国市场的地位的连续动作, 充分表现了联合利华在中国长期投资的信心, 同时适应了中国与国际市场水乳交融的新形势。,邓宁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考点),一、该理论的代表人物JHDunning 是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著名学者。他于1957年获得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美国在英国制造业中的投资。他除担任里丁大学的教授外,还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西安大略大学,波士顿大学和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等院校的客作教授以及联合国,世界银行和跨国公司的经济顾问等。 他在1977年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衷理论的探讨一文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二、理论内容 邓宁折衷理论(OIL理论)从 厂商资产所有权(O) 内部化 (I) 国家区位 (L) 三个方面综合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形成的原因 理论认为只有当厂商资产所有权优势、内部化条件、东道国区位优势均满足时,投资厂商才愿意进行国际直接投资。,O特定资产所有权优势/特殊垄断优势 (ownership specific advantage) 技术优势 企业规模经济优势 组织管理优势 金融与货币优势 原材料垄断优势,I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跨国公司能够且愿意建立公司内部市场来取代原来固定的外部市场,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优势。 内部化的条件: 企业通过其它方式发挥其垄断优势,会有较高成本和风险。 其它方式:出口、技术转让、出售特许经营权 成本、风险:签订、执行合同需要较高费用 技术转让价格的不确定性 需要控制产品的生产和使用,L东道国区位优势 (Location specific advantage) 要素成本因素 特别是难以流动的生产要素 市场特征 市场规模、地理位置、经济发展阶段、消费水平、竞争程度 贸易壁垒因素 是跨国公司选择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依据 政府政策因素 关税、市场准入、行业开放、税收、外汇管理 一般的投资环境因素 经济体制、政局稳定性、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状况、经济增长率,三、对邓宁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评价 优点: “集大成者”,吸收了过去20多年中出现的新理论,为国际经济活动提供了一种综合分析的方法。 利用OIL模式对跨国公司国际经营的三种方式作出了进一步解释,缺陷: 强调O、I、L三者相互依赖、相互决定的关系。但是如果企业垄断优势太强,东道国区位优势弱,或者中小企业在区位优势强的国家的投资均不能解释。 三者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折衷,其中,内部化起到核心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