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读书报告

上传人:d**** 文档编号:149457389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读书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美学读书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美学读书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读书报告读完宗白华先生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大概由于我水平太低,所以只觉 得语言晦涩难懂,读完以后对“意境”二字也没有什么感觉。无奈只好又借来夏 昭严先生的意境概说一一中国文艺美学范畴研究和几篇论文来读,所以这篇 读书报告是综合了多人的成果。正文.意境,作为文艺审美及评价的一个重要层次,自古就是中国人的文艺作品一 种追求。远在诗经时代,古人就创造了大量富有意境的优美诗篇,如蒹葭 中反复吟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营造出一种无限 怅惘且充盈着淡淡忧伤的诗境。王国维曾评价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 致”。这里的“深致”指的就是有意境而达到的一种境界。由此可见,意境早在先 古时期就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的开篇就说:“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 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这就表明了意境的实际上来源于艺术的创作主体对自 然万象、宇宙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艺术家用心灵去体验世界,感受生活,并用文 艺作品来描摹自己的切身感受。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宇宙人生的无穷无尽,因而 艺术家所创造的已经也是无穷无尽的。一、意境的意义什么是意境?关于意境的界说有关学者提出了多种说法,但是有哪一种能全 面地描述意境。王国维提出了真情景说,强调“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 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疽把 “真”作为衡量意境有无的标准。诚然,“真”是作品有意境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 但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就一定有境界吗?答案是否定的。像杜甫的“三吏”“三别” 取材于现实生活,富有真情实感,但我们却并不能说它有意境。意境首先能让受 众感受到一种或刚或柔的时空感。现在流行一种情景交融的说法,认为意境是身 外之景与内心之情相交融而产生的艺术形象。另外的一种主客观统一说与此种说 法相呼应,但也有人认为不全面,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创造了一种辽 阔悲壮的意境,但是这里只有诗人的情感抒发却并没有具体的景物与之对应。意 境是很难界定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意境离不开情与景的融合,主观景物和内心 世界的统一。宗先生认为意境是“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 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 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且“艺术境界主于美”。宗白华先 生并没有将意境归结于某一种已经某一种特征(前面的说法实际上只能算是意境 的一个特质),他强调意境来自于对于宇宙人生的赏玩和体验,超越人自生的局限 性,进而达到与世界和谐统一的境界,恰如如来佛拈花一笑时赏玩色相的刹那间 感悟。因此,意境来源于心灵,来源于灵魂深处刹那间的妙悟(但是,我并认为意 境之美就是心灵之美,因为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其作品表现出的意境可能 与作者心灵感受不一致,所谓“言不尽意”,而且很多有心灵体验的意境是无法用 具体的文字、建筑甚至音乐等文艺形式来表达的),这其中包含了生活情趣,充满 了生活的活力。尽管如此,意境的产生还要借助于客观事物,所谓“境生于象外” “立象取义”,“象”是表达艺术家内心体验的一种媒介和手段。“在一个表现里情 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 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情景交融,不一定就能创造意境,但却是创造意 境的基本条件。二、意境与山水意境作为一种崇高的审美追求,早已深深地沉淀在的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心 理之中,使中国历代艺术家在有意无意之中都会追求意境,另外,山水诗鼻祖谢 灵运首先开创了一代飘逸潇洒的诗风,留给后人一个不拘小节的仙风道骨的形象, 这正好迎合了道家的思想以及古代文人郁郁不得志渴望逃避现实的状况,因此山 水就成了中国人酷爱的题材。“艺术家禀赋的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山川大地是宇宙诗心的影现,画 家诗人的心灵活跃,本身就是宇宙创化,它的卷舒取舍,好似太虚片云,寒塘雁 迹,空灵而自然!”艺术意境的创构需要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 才能够如量表出,中国古代诗人画家都爱以山水作为艺术境界表现的中心。也许 是受老子师法自然的影响,中国诗人画家总是在浩淼的山水之间寻找灵感,山的 稳重,水的灵性,在给予艺术家陶冶的同时,也让他们有了种种人生的感慨。例 如,谢灵运的山水诗不仅仅是简单的游山玩水,而是一种更自然更崇高理想追求。 唯有在大自然无尽的山水之中,艺术家们才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人生的渺小与须 臾。并且,山水本生就有一种融辽阔与温婉于一体的意境,而中国人讲究“神与 物游”“虚实相生”,山水恰恰又符合了他们的艺术理念,因此,山河画与山水诗 就成了中国艺术家的最爱。三、意境创造与人格涵养中国有句古话:“我以我手写我心。”意境之美来自于心灵的真实反映,因此, 艺术家的人格涵养与意境的创造密不可分。宗先生说:“心匠自得为高。”艺术家 的艺术素养和人格涵养影响着作品的意境。傅雷在教育傅聪时就非常注重人格的 培养。凡是我们所倾慕的艺术家首先是一个优秀的人,其次才是一个优秀的艺术 家。那些卑劣的或庸俗的人又怎么会写出格调高雅的作品呢?“这种微妙境界的实现,端赖艺术家平素的精神涵养,天机的培植,在活泼 泼的心灵飞跃而又凝神寂照的体验中突然地成就。”精神方面超乎常人的涵养,天 赋,体验,是意境创造的三个基本要素。一个温润如玉的人其作品也会温婉柔和, 一个嫉恶如仇的人言辞必然犀利,内心的情感总是会随着艺术缓缓流淌,艺术品 是心灵世界的再现。就此而言,意境离不开艺术家的人格涵养。四、意境与禅、道佛教禅境和道家无为思想对中国文人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的唯心主 义哲学相当发达,如王阳明就是其中的代表。除了他之外,历朝历代的文人们在 思想上都有一点哲学味道。苏轼的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 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就是充满哲学意 味的思辨。佛与道是对宇宙人生的探索,而艺术作品同样是艺术家对宇宙人 生的感知和体验。“雪堂和尚拾遗录里说:舒州太平灯禅师颇习经论,傍教说禅。白云演 和尚以偈寄之曰:白云山头月,太平松下影,良夜无狂风,都成一片境。灯得 偈颂之,未久,于宗门方彻渊奥。禅境借诗境表达出来。”在中国哲学中,道和 佛通过对生命本体的追问,发现了无和空,并以此作为生命的本相。佛家认为心 无尘埃万象皆空作为悟道的方式和前提,这和意境要求艺术家抛却世俗牵绊的名 利心态有相似之处。“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 地发挥到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疽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深层 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 次。在三毛的作品中,冲满了活泼俏皮的生命情调,而当她静下来独自一人时, 又可以看到她的描写中弥漫着一种生命的哀愁和落寞。她那活泼的笔触和落寞的 意境融为一体,让读者不由得感受到生命本该有的悲喜。总而言之,佛家的禅境和道家的无为以及庄子的思辨是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 特质。佛家对生命宇宙的探索以及万象皆空的观念提供了辽阔无边的境界,道家 有令中国艺术充满了哲学意味。同时,这两种重要的思想有令艺术家心境和格局 都比一般人广阔,从而在意境创作时进入一种虚静的状态,这一点正迎合了当今 的审美心胸论。参考文献:1、意境概说一一中国文艺美学范畴研究夏昭炎著北京北京广播出版社20032、顾永芬诗歌的物象和意境鉴赏之探文学理论研究2010 (01): 135-1363、 蒋金玲世界生命艺术意境之关系安徽文学2009 (4) :119-1204、王建珍意境空白的创造一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5(4):40-435、孟二冬意境与禅学一一中唐诗歌意境论之诞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1996 (4): 61-676、 蒋寅原始与会通:意境概念的古与今一兼论王国维对“意境”的曲解北 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5): 12-167、刘成纪重谈中国美学意境之诞生求是学刊2006 (5): 87-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