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切线长定理1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47237229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切线长定理1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7.切线长定理1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7.切线长定理1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切线长定理一、教材分析切线长定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制)鲁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第七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切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基础之上,继续对切线的性质的研究,是在垂径定理之后对圆的对称性又一次的认识,体现了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证明的有机结合。它也是为证明线段,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等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切线的性质和判定的进一步应用,为进一步研究圆的数量关系做好了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在本章圆前面已经学习了切线的定义、判定与性质、圆的对称性.因此学生对前面圆的相关知识都有一定的认识,这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学习过程不会很困难,理解也不很困难,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已经具备了明显的逻辑性,但还不是不够完整,如何分析、如何入手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利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证明垂径定理的经验,和尺规作图等动手操作能力 ,经历了对数学问题进行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切线长的定义,掌握切线长定理,并利用它进行有关的计算;在运用切线长定理的解题过程中,进一步渗透方程的思想,熟悉用代数的方法解几何题。(2)能力目标:经历画图、度量、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3)素质目标: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解题中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4)情感与态度目标:了解数学的价值,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切线长定理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五、教法与学法分析教法分析: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辅之以讨论法。利用“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模式进行教学。学法分析: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生的主体。要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需要在数学教学中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共同总结,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领提升、讲练结合的方法展开教学。六、教学环节及课时安排激 合 运 拓 总 分 知发 作 用 展 结 层 识情 探 新 延 评 检 延趣 究 知 伸 价 测 伸导 思 体 提 思 各 分入 维 验 升 维 有 层新 碰 成 能 升 收 作课 撞 功 力 华 获 业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激发情趣,导入新课出谋划策:问题:有一天,同学们去王老师家做客,王老师正在洗锅,就问:谁能测出这个锅盖的半径,就可以得到一根雪糕,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但老师家里只有一个曲尺,到底谁能得到这根雪糕呢?该如何测量这个锅盖的半径呢? 先让学生思考,接着出示两位同学的做法,哪一种方法更好呢?教师引导学生发现A、B分别为O与PA、PB的切点,连结OB,OA,则四边形OBAP是正方形,所以,圆的半径为A点或B点的刻度,PA=PB.如果这根尺子的夹角不是90,是否还能得到PA=PB?我们给线段PA,PB如何命名呢?这样的线段具有怎样的性质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切线长定理,从而引入新课。学生们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学生们想法多样,可能会利用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来作答,也有可能会利用曲尺的两边与圆构造正方形来解答,联系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话题,创设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景,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探求新知的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到本课的学习中。合作探究,思维碰撞合作探究,思维碰撞合作探究,思维碰撞合作探究,思维碰撞探究一:切线长定义1. 画一画问题1:过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几条切线?试试看问题2:PA和PB分别与O相切于点A、B ,从圆外这点P到两个切点之间线段的长我们叫切线长,哪位同学能用语言概括一下什么叫切线长?板书定义: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这一点和切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圆的切线长。问题3:剖析定义:(1)找出中心词,把定义进行缩句.(线段的长叫做切线长)(2)定义中的“线段”具有什么特征? 在圆的切线上;两个端点一个是切点,一个是圆外已知点.2. 比一比问题:切线长与我们前面学习的切线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呢?联系区别切线切线长探究二:切线长定理既然点P到O的切线长可以用两条不同的线段的长来表示,那么这两条线段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关系,是什么关系呢?我们来探索一下,从而进入定理教学.1.议一议问题:从O外一点P引O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B, (1)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2)在这个图中你能找到相等的线段吗?说说你的理由?探索步骤:(1) 学生独立思考;(2) 小组交流想法;(3) 从猜想,度量,折叠,证明等途径证明线段相等。2.证一证要证明线段相等,通常要构建全等三角形,引导学生添加辅助线。证明:连接OA,OB.PA、PB是o的两条切线,PAO=PBO=90。又 OA=OB,OP=OP,RtAOPRtBOP(HL)PA=PB3. 说一说(1)试用文字语言叙述你所发现的结论。板书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2)将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几何语言。PA、PB分别切O于A、BPA=PB我反思,我提高:切线长定理为证明线段相等提供新的方法。探究三:拓展延伸1. 试一试问题:(1)由上述的证明过程,你还会得到什么结论?(2)若连结两切点A、B,交OP于点C.你又能得出什么新的结论?并给出证明。(引导学生进行归类。)2. 小试牛刀如图,已知PA,PB是O的切线,A、B为切点,连结AB交OP于点C.若AB=6cm,APB=60,则PA=_;OA=_.引导学生看到60想等边三角形,求线段长度通常放到直角三角形中来解决。探究四:圆外切四边形的性质问题1:从圆外引圆的四条切线两两相交就构成了圆的外切四边形,猜想圆外切四边形的边长之间的大小关系?问题2:如图,四边形ABCD的边AB、BC、CD、DA和O分别相切于点L、M、N、P,求证: AD+BC=AB+CD结论: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问题3:比一比圆外切四边形与圆内接四边形的区别?引导学生从边与角上加以区分。问题4:动手试一试等腰梯形各边都与O相切,O的直径为6cm,等腰梯形的腰等于8cm,则梯形的面积为_. 我反思我提高:在解决有关圆的切线长的问题时,往往需要我们构建基本图形.回顾辅助线的添加方法。(1)分别连结圆心和切点(直角)(2)连结两切点(等腰三角形)(3)连结圆心和圆外一点(角平分线)学生动手画图,派一个代表去讲台上展示。生:从圆外一点可以做圆的两条切线。学生语言概括学生思考后回答,小组内进行补充。学生自主探索,相互交流相结合.首先让学生猜想出结论后,再明确仅凭观察、度量、 利用圆的对称性,通过折叠,猜想并不能说明结论的正确性,还需证明结论的正确性,同时激励学生寻找证明猜想的途径.学生口述证明过程,教师相应地进行板书。定理的剖析以对话形式进行。此环节让学生指出切线长定理的题设和结论,并让学生熟练掌握定理的三种几何语言(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的表示.学生各抒己见,可以互相补充,并进行归类。学生独立完成,并由一生讲解。请同学们先在草稿本中作出有关已知圆O 的四条切线,再互相交流与讨论发现与结论并加以验证。学生独立完成跟踪练习。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教师给与适当的评价。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到主动探索中,感受到学习与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此处通过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再次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使学生了解切线长与切线的关系此环节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最后归纳得出切线长定理,使学生的直观操作与逻辑推理有机的整合到一起,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 通过学生思考语言概括出结论,及培养了语言表达与归纳的能力,又再次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随着一环紧扣一环的探索问题的深入,学生通过自主地发现问题、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通过习题让学生应用核心知识,树立学生的应用意识。学生通过在图形中识别切线长定理的基本图形,总结的出圆外切四边形的性质,学生再次应用本节核心知识发现新的结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把知识纳入系统,便于学生存储、提取和应用。运用新知,体验成功(一)例题学习1.例题:已知如图,RtABC的两条直角边AC=10,BC=24,O 是ABC 的内切圆,切点分别为D,E,F,求O 的半径.(1) 学生独立思考;(2) 一生讲解并板演;(3) 思考还有其他解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总结解此类题的一般步骤:(1) 设未知数(2) 利用切线长相等表示出每一组切线长(3) 构建方程。教师点拨:解决此类问题经常借助方程思想。(二)变式训练将 RtABC变为一般ABC.变式一:如图, ABC的内切圆O与BC、CA、AB分别相切于点D、E、F,且AB=9cm,BC=14cm,CA=13cm,求AF、BD、CE的长。变式二:如图, ABC的内切圆O与BC、CA、AB分别相切于点D、E、F,且AB=9cm,BC=14cm,CA=13cm, ABC面积为36,求O的半径.教师引导:一般三角形求圆的半径,可以借助面积和相等来解题。一名学生黑板板书,其余学生动笔在练习本上解题。学生完成一种解法后思考第二种解法,并总结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和步骤,体会方程思想。学生独立完成变式, 并在学案上完成解题步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解题过程的严密性。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归纳解题过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渗透方程思想,熟悉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题。本环节利用由简入深的变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与了解,加强数学思想的渗透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触类旁通!拓展延伸,提升能力(一)永攀高峰如图,PA,PB分别与O相切于A,B两点, C是弧AB上任意一点,过点C作O的切线,分别与PA、PB相交于点D、E,若 PA=PB=5cm,求PDE的周长. AD.OPCEB让学生分析问题后,提出问题:1、从图中可得出哪些结论?请说明理由.2、求PDE的周长时,应如何利用已知条件?(二)学以致用为了测量一个圆形锅盖的半径,某同学采用了如下办法:将锅盖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一个锐角为30的三角板和一个刻度尺,按图中所示的方法得到相关数据,进而可求得锅盖的半径,若测得PA=5cm,则锅盖的半径长是多少?(引导学生连结OA、OB、OP,利用切线长定理解答)学生研究讨论寻找解题方法,进行题后小结。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思路。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更直观、深刻地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总结评价,思维升华同学们,本节课的内容即将结束,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围绕一下问题畅所欲言:1、你的学习心得、体会是什么?2、你有哪些好的经验可推广?3、你还存在哪些困难、疑问?师总结:切线长定理为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收获体会,教师参与互动并给予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完善认知结构,反思自己学习过程,进而发现学习的差距以及误区,从而更好地为后续学习而努力。分层检测,各有收获必做题:1、 如图(1)PA、PB分别切O于A、B两点,APB= 50。连结PO,则 APO=_.A.OPB2、如图(2)PA、PB、DE分别切O于A、B、C,O的半径为6cm,OP的长为10cm,则PDE的周长是_选做题如图,AC为O的直径,PA、PB分别切O于点A、B,OP交O于点M,连结BC. (1)若OA=3cm, APB=60,则PA=_.(2)观察OP与BC的位置关系,并给予证明学生独立完成检测。通过分层检测,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及时了解学情,便于更好的进行反思与整改。知识延伸、分层作业必做题:已知:如图,O是ABC的内切圆,切点分别为D、E、F,(1)图中共有几对相等线段?(2)若AF=4,BD=6,CE=8,则ABC的周长是 ;(3)若AB=9,BC=15,AC=12,则AF= ,BD= ,CE= .选做题: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BC,以AB为直径的O与DC相切于E已知AB=8,边BC比AD大6,求边AD、BC的长。学生课下独立完成本着“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原则,通过分层作业的设置使全体学生巩固基础,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拓展提高加深对课上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八、板书设计切线长定理A .OPBPA、PB分别切O于A、BPA=PB 线段相等: 角相等: 垂直关系: 三 角 形全 等: A例1:D FOCB E 学生板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