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夏花的种类和质量鉴别

上传人:ch****o 文档编号:146728267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0.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夏花的种类和质量鉴别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夏花的种类和质量鉴别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夏花的种类和质量鉴别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夏花的种类和质量鉴别发表日期: 2009-4-13 14:27:00 作者: 佚名 点击数 844 胚后期可分为以下5个时期: 1仔鱼期 此阶段仔鱼全长0.8cm1.7cm。从出膜到卵黄囊完全吸收为止,在养殖上称此期为嫩口鱼苗(sac fry)另外,因它具有卵黄囊,故又称卵黄囊仔鱼期,但有些鱼类如鰕虎鱼的胚胎在出膜前卵黄已完全吸收,故无仔鱼期。 2稚鱼期 鳍褶完全消失,体侧开始出现鳞片以至全身被鳞,全长1.7cm7.0cm。鸟仔、夏花和7cm左右的鱼种属于稚鱼期。从卵黄吸收完毕到奇鳍褶开始退化,软骨性鳍条开始形成为止。此时鳞片尚未形成,称此期为稚鱼期又称仔鱼后期(postlarval stage) 。 3幼鱼期 全身被鳞,侧线明显,胸鳍条末端分枝,体色和斑纹与成鱼相似。全长7.5cm以上的鱼种属于幼鱼期。 4性未成熟期 具有成鱼的形态结构,但性腺未发育成熟。南方1龄2龄、北方2龄3龄的家鱼属于此期。 5成鱼期 性腺第一次成熟至衰老死亡属成鱼期。 本章重点介绍主要养殖鱼类的苗种生物学及其胚后期的生长特性。 15.1 鱼苗、鱼种生物学 鱼苗、鱼种的培育,就是从孵化后3d4d的鱼苗,养成供食用鱼池塘、湖泊、水库、河沟等水体放养的鱼种。一般分两个阶段:鱼苗经18d22d培养,养成3cm左右的稚鱼,此时正值夏季,故通称夏花(又称火片、寸片);夏花再经3个月5个月的饲养,养成8cm20cm长的鱼种,此时正值冬季,故通称冬花(又称冬片),北方鱼种秋季出塘称秋花(秋片),经越冬后称春花(春片)。也有分三个阶段培育的:鱼苗经10d15d饲养,养成1.5cm2.0cm的稚鱼,称为乌仔;乌仔再经过10d15d饲养,养成3cm5cm的夏花;再由夏花养成10cm20cm的鱼种。 15.1.1 食性 刚孵出的鱼苗均以卵黄囊中的卵黄为营养。当鱼苗体内鳔充气后,鱼苗一面吸收卵黄,一面开始摄取外界食物;当卵黄囊消失,鱼苗就完全依靠摄取外界食物为营养。只能吞食一些小型浮游动物,其主要食物是轮虫和桡足类的无节幼体。生产上通常将此时摄食的饵料称为“开口饵料”。 总之,鲢、鳙、草鱼、青鱼、鲤等鱼苗到鱼种的发育阶段,摄食方式的转化是:鲢、鳙鱼由吞食过渡到滤食;草鱼、青鱼、鲤鱼则始终都是吞食,其食谱范围逐步扩大,食物个体增大。 15.1.2 生长 在鱼苗、鱼种阶段,鲢、鳙、草鱼、青鱼的生长速度是很快的。鱼苗到夏花阶段,它们的相对生长率最大,是生命周期的最高峰。在鱼种饲养阶段,鱼体的相对生长率较上一阶段有明显下降。在100d的培育时间内,体重增长的加倍次数为9d10d,即每10d体重增加一倍。 15.1.2.1 鱼苗鱼种生长的特点 (1)生长具阶段性前期的相对生长快、绝对生长慢;后期的绝对生长快,相对生长慢。 (2)体长体重增长不同步一般,前期体长增加倍数大于体重增加倍数。 (3)生长具季节差异夏季生长快、冬季生长慢,春秋季居中,主要与各季节的水温差异有关。 15.1.2.2 影响生长的因素 (1)食性鱼类的增重(生长)与摄取食物的类别有关,肉食性杂食性植食性。 (2)纬度鱼类摄食量与其代谢强度有关,低纬度地区周年平均水温高,生长周期长,摄食量大,生长自然快。 (3)其它因素生长还受到水温、溶氧等水质状况、放养密度、食物组成大小及丰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5.1.3 在池塘中的分布情况 鱼苗培育都在池塘等小水体中进行。初下塘时,各种鱼苗在池塘中大致是均匀分布的。当鱼苗长至15mm左右时,由于各种鱼苗的食性开始转变,它们在池塘中的分布也随之而不同。鲢、鳙鱼逐渐离开池边,在池塘中间的中层活动,而草鱼、青鱼则逐渐转到中下层活动,并大多在沿池边浅水处觅食,因为在这个区域大型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较多。 15.1.4 对水环境的适应 鱼苗体表无鳞片覆盖,整个身体裸露在水中,鱼体幼小、嫩弱、游泳能力差,对敌害生物(包括鱼、虾、蛙、水生昆虫、剑水蚤等)的抵抗能力弱,极易遭受敌害生物的残食。 鱼苗具如下生物学特点: (1)鱼苗身体幼小(全长仅79mm)、嫩弱,体表无鳞片,因此它们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敌害生物的抵抗能力均很低。 (2)鱼苗口裂小,取食器官还没有完全形成。它们的取食能力弱,食谱范围狭窄,对饵料的要求高,在一定发育时期内鱼苗摄食饵料的种类相同。一般在15 mm以下均以小型浮游动物为食。 (3)鱼苗的新陈代谢水平高,个体生长快。鱼苗在短短的20d内就长成30 mm左右的夏花鱼种,体重增加了几十倍乃至一百多倍。 15.2 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夏花的种类和质量鉴别 了解各种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形态特征和体质优劣,有助于生产者区分和选择优质鱼苗,为提高鱼苗培育的成活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15.2.1 鱼苗种类鉴别 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可根据其体形大小、鳔的形状和大小、体色和色素的分布情况、尾鳍鳍褶的形状等特征进行区分。详见表15-1。 表15-1 主要养殖鱼类鱼苗外形鉴别 15.2.2 鱼苗质量鉴别 鱼苗因受鱼卵质量和孵化过程中环境条件的影响,体质有强有弱,这对鱼苗的生长和成活带来很大影响。生产上可根据鱼苗的体色、游泳情况以及挣扎能力来区别其优劣。鉴别方法见表15-2。 在鱼类人工繁殖过程中,容易产生四种劣质鱼苗: 1杂色苗 一个孵化器中放人两批间隔时间过长的鱼卵,致使鱼苗嫩老混杂;或因停电、停水等原因,造成各孵化器底部管道回流,各种鱼苗混杂在一起。 2“胡子”苗 由于鱼苗已发育到合适的阶段未能销售,只能继续在孵化器或网箱内囤养,鱼体色素增加,体色变黑,体质差。或者由于水温低,胚胎发育慢,鱼苗在孵化器中的时间过长。由于鱼苗顶水时间长,消耗能量大,使壮苗变成弱苗。 3“困花”苗 鱼苗胸鳍出现,但膘(俗称腰点)还尚未充气,不能上下自由游泳,此阶段称困花苗。困花苗在静水中大部分沉底,鱼体嫩弱,其发育仍依靠卵黄囊为营养,不能吞食外界食物,运输时容易死亡。 表15-2 家鱼鱼苗质量优劣鉴别 4畸形苗 由于鱼卵质量或孵化环境的影响,造成鱼苗发育畸形(常见的有围心腔扩大、卵黄囊分段等)。畸形苗游泳不活泼,往往和孵化器中的脏物混杂在一起,不易分离。畸形苗在鱼苗培育池中一般不能发育至夏花。 因此,在购买鱼苗时,必须了解每批鱼苗的产卵日期、孵化时间,并按上表的质量鉴别标准严格挑选,严禁购买上述劣质鱼苗,为提高鱼苗培育成活率创造良好条件。 15.2.4 夏花鱼种质量鉴别 夏花鱼种质量优劣可根据出塘规格小、体色、鱼类活动情况以及体质强弱来判别(详见表15-4)。 表15-4 夏花鱼种质量优劣鉴别 15.3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长与生长测定 了解主要养殖鱼类的生长,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养殖计划,确定该种鱼的养殖年限。也有助于确定引种驯化鱼类的品种。 15.3.1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长特性 养殖鱼类的生长主要有遗传性、相对无限性、阶段性、季节性、性别差异等特性。 15.3.1.1 鱼类生长的遗传性 鱼类个体的大小、生长速度以及一生中生长速度的变化特点,由不同种类或亚种或品种的遗传特性所决定。 从俄罗斯闪光鲟不同种群的生长状况,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生长的显著差别(如表15-5)。在选择增养殖对象时,生长的遗传特性是首要的因素。 15.3.1.2 鱼类生长的相对无限性(非确定性生长) 哺乳类和鸟类在胚胎期和幼年期生长较快,性成熟后生长基本停止。鱼类只要饵料充足、环境条件适宜,就不断地生长,直到衰老死亡为止。但达到某个长度或重量后生长速度会减慢。这种在生命历程中生长无明显生长停止点的生长特性叫非确定性生长。 15.3.1.3 鱼类个体生长的阶段性 通常鱼类一生的个体生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性成熟之前是生长的旺盛阶段,此时性腺尚未大规模地发育,取得的营养除维持代 谢的消耗之外,大多用于生长,因而此阶段的生长最快。例如鲢从孵出至2龄,体长增长迅速,至3龄时体重增加显著。 (2)、性成熟后进入生长的稳定阶段。此阶段鱼体性腺大规模发育,所摄取的大部分营养用于性腺的发育。 (3)、衰老阶段此时对所摄取的营养,吸收和利用率都很低,在生殖机能衰退的同时,体长和体重的增长都极差。 15.3.1.4 鱼类生长的季节性 生长与环境有密切关系,鱼类栖息的水体环境、水温、光照、营养、盐度、水质等均影响鱼类的生长,其中尤以水温与饵料等,对鱼类生长速度影响最大。不同季节,水温差异很大,而饵料的丰欠又与季节有密切联系,因此鱼类生长一般以一年为一个周期。 从鱼类生长的适温范围看,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生长的适温范围较低,通常称为冷水性鱼类;另一类生长的适温范围较高,为2032,最适生长温度为2532,通常称其为温水性鱼类;第三类的生长适温范围更高,为2535,最适生长温度为3033,通常称为暖水性鱼类; 15.3.1.5 鱼类生长的群体性 鱼类常有集群的行为。试验表明,多种鱼混养时其生长与摄食状况均优于单一饲养。鱼类的群居有利于群体中每一尾鱼的生长,并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即所谓鱼类生长具“群体效应”。当然,密度过高,或有的鱼有区域割据现象,则对生长也有影响。 15.3.1.6 天然苗与繁殖苗生长的差异性 在同一养殖条件下,天然鱼苗比人工繁殖鱼苗生长速度快。主要原因是:一是天然鱼苗经孵化、捕捞、运输等自然和人工淘汰;人工养鱼池中的环境条件(死水代替了活水、周期性缺氧、有害物积累等)抑制了天然鱼类的生长潜力,长期的压抑状态会影响性产物和后代的质量;二是遗传“瓶颈”、漂变及近交等的影响使野生种类丧失了一些遗传变异,导致同质性的提高,适应力下降;三是加性遗传方差的失去和有害隐性基因的增多等。例如,长江水系鲢、鳙、草鱼苗的生长速度比人工繁殖的同种鱼的生长速度快5%10%。 15.3.1.7 海、淡水养殖鱼类生长的差异性 淡水主要养殖鱼类生长速度比海水养殖鱼类快。 15.3.1.8 增长与增重的差异性 对同种鱼来说,体长增长最快的时间早于体重增长最快的时间。 15.3.1.9 鱼类生长的性别差异性 一般雄鱼比雌鱼性成熟早,因而生长速度提前减慢,鲤科鱼类的雄鱼大约比雌鱼早成熟一年。因此,雄鱼的生长速度提早下降,造成多数鱼类同年龄的雄鱼个体比雌鱼小一些。 15.3.2 影响鱼类生长的因素 鱼类生长受内在的遗传基础和外在的生活条件所制约。内在的遗传基础是决定鱼类生长发育速度的重要前提,而外在适宜的生活环境条件为鱼类快速生长提供有力保障。外界因子通过内在因子而发生作用。影响鱼类生长的重要外界因素有饵料、温度、光照、水质化学因子、水体大小等。 15.3.2.1 饵料 食物的供应可能是影响生长的最主要因子,只要食物的数量充足,质量合适,在可以生存的理化环境条件下,鱼是可以达到最大的生长。物理化学条件中有些如温度对于生长率的影响很大,部分是由于影响了摄食和食物需要量的结果。如果营养水平仅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那么只能维持它的生命,而不会正常的生长。 不同饵料对象的数量、质量和个体大小也影响到鱼的生长。 15.3.2.2 温度 温度是影响鱼体生长的重要因素。温度能改变代谢过程的速度,鱼是变温动物,它的代谢强度在适温范围内,一般是与温度成正相关的关系。提高温度必然导致维持需要量(能量消耗)的增加,由于鱼更加活泼,必要多吃食物。 15.3.2.3 光照 光线的刺激,通过视觉器官和中枢神经,影响到内分泌器官特别是脑垂体的活动,从而影响到鱼类的生长、发育。在温带的自然条件下,温度和光线的周期变化,几乎各阶段都互相一致,因此要把它们的影响分割开来是相当困难的。 15.3.2.4 化学因子 鱼类对水质(特别是pH)的适应是有一定范围,超出这个范围,不仅生长受到阻碍,而且还会有死亡的危险。养鱼池一般都要求保持pH在中性或弱碱性的。 15.3.2.5 水体的大小 容纳鱼的总容积的大小,可以影响鱼的生长,许多实验和生产实践都证明,在同样的环境条件和饲养条件下,大水体里生活的鱼要比小水体里的长得快,渔民早有“宽水养大鱼”的经验。 15.3.3 测定鱼类生长的方法 15.3.3.1 鱼类生长指标 (1)年增积量 年增积量是指鱼类在一年中体长增长量与体重增长量的乘积(通常体长单位用cm,体重单位用kg)。这一数值反映了体长、体重两种因素在一年中增长的状况,因而可以更好地比较鱼类的生长。 (2)生长速度 鱼类的生长速度可用相对生长率、生长比速、生长常数、生长指标和生长方程等数值来表示。 相对生长率 是指单位时间(年)内鱼体长的增长值和鱼在年初时的体长两者之间的百分率。即g=(W2-W1)/ W1 ,或g=(l2-l1)/ l1 生长比速 是指在极短的时间内所测得的相对生长率,所以又称即时生长率或比生长率。 生长常数 是指生长比速乘以两个相邻年龄各所经历的年数之和的半数。 鱼类各个生长阶段中各个年龄的生长常数是相近的,所以归纳各龄鱼的生长常数,可据此划分生长阶段。 生长指标 是指生长比速与那一年开始生长时的体长的乘积。 von-Bertalanffy 生长方程 15.3.3.2 鱼类生长测定方法退(推)算法 通常所用的关系有如下几种。 (1)相关式 Lea正比例相关式 直线相关式 曲线相关式 (2)应用退算法步骤 常规生物学测量 鉴定年龄、测量鳞径和年轮轮径 确定最佳体长与鳞径相关式 建立体长与鳞径相关式 根据最佳相关式退算各龄体长 退算体长与实测体长进行比较 15.3.4 体长与体重关系 15.3.4.1 体长与体重相关关系鱼类的体长与体重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可用指数方程来表达任何鱼类体长与体重关系:W=aLb式中:W体重,L体长,a常数,b指数。每种鱼的a和b值,可从实测的体长(L)和体重(W)资料求得。15.3.4.2 丰满度(fullness) 又称为丰满系数,或条件系数(condition factor)。是鱼类体长与体重关系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常用来衡量鱼体丰满程度,营养状况的指标。丰满度是鱼类种和种内不同种群的生物学特征之一。将丰满度与其它特征,如长度组成、性别、年龄组成、生长速度等结合,可以作为判断不同生态群的指标。丰满度首先由fulton(1920)提出,表达式为:K=100(W/L3)式中:W体重(包括内脏在内的总体重);L体长。不同的鱼类,其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不同,丰满度也各不相同。所以,在比较同种鱼的丰满度时,要注意年龄、体长、性别季节、生活环境等一系列因素。15.3.4.3 含脂量 鱼类的含脂量是反映其生活条件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来说,鱼类脂肪积累主要在性成熟后开始。不同鱼类脂肪积累部位不同,大多数鱼类内脏和肠系膜表面为脂肪分布的主要部位,鲨类和鳕科鱼类脂肪主要积累部位为肝,圆口类主要在肌肉。鱼类含脂量测定根据研究目可采用不同方法。(1)化学分析法 (2)目测法 (3)称量法 目测法虽然简便易行,但主观随意性较大。对于一些内脏表面脂肪较多,又较为集中的鱼类,可以将内脏表面脂肪带(块)剥离下来,直接称重,然后计算脂肪系数(coefficient of fat): F=100(G/W) 式中:F脂肪系数,以百分数表示; G脂肪重; W去内脏体重。 含脂量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通常与鱼的摄食、繁殖和越冬有着密切关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性腺和脂肪先是同时增长,但从摄食停止时起,脂肪迅速减少,而性腺仍然增长。 15.3.5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长 15.3.5.1 草鱼的生长 草鱼是生长迅速的较大型鱼类。长江和汉江草鱼,1龄3龄为生长最快期,一般4龄5龄达到性成熟,5龄后长度生长有明显减弱。我国黑龙江的草鱼生长比长江以南的群体显著缓慢。草鱼在1龄3龄雌雄个体的生长速度相似,4龄后雌鱼的生长体长和体重增长都比雄鱼大。 15.3.5.2 青鱼的生长 青鱼生长迅速,体长生长最快为1龄2龄,3龄4龄开始减缓,5龄开始急剧下降。体重增长在3龄4龄最快,以后仍然持续增长。黑龙江青鱼的生长比长江慢1倍多。两性生长差别,一般是雌鱼生长比雄鱼快些,雌鱼的平均体长和体重也大些。池塘饲养的青鱼生长比长江慢,这是由于水域的环境条件、营养等差异造成的。 15.3.5.3 鲢鱼的生长 鲢鱼是较大型的鱼类,性成熟年龄一般为3龄4龄。体重每年都有增加,但以3龄6龄为最快,6龄后减慢。体长生长以1龄4龄较快,尤其是第2年,4龄后明显变慢。比较我国几大江河的鲢鱼,以长江的鲢鱼个体最大,生长最快,但珠江(广东)的鲢鱼早期生长速度(第一年)比长江水系略快,自第2年起,长江鲢鱼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珠江鲢鱼。同一水系不同水体的鲢鱼,其生长速度也不同。 15.3.5.4 鳙鱼的生长 鳙鱼的生长通常比鲢稍快些。4龄前雌雄生长没有明显差异;5龄后雌鱼体重的增长比雄鱼快。体长增长1龄3龄最快,4龄开始性成熟后,体长增长急剧下降。体重增长2龄7龄都较快,其中以3龄增重最快。在不同水域,由于环境、营养、密度和生存空间不同,鳙鱼的生长表现出明显差异。 15.3.5.5 鲤鱼的生长 鲤鱼是较大型的鱼类,普遍体重有1kg2.5kg,大的有10kg15kg。其生长速度较草鱼、青鱼、鲢、鳙慢。体长和体重增长分别在1龄2龄和5龄6龄最快,以后即出现逐年减缓的趋势。通常雌鱼比雄鱼生长快一些。不同水体中鲤鱼的生长速度差别很大,长江鲤的生长比黑龙江鲤明显加快,长江干流中的鲤又比定居在湖泊中的鲤生长快。 15.3.5.6 鲫鱼的生长 鲫鱼是一种生长较慢的中小型鱼类。1 冬龄鱼体长5cm,2冬龄体长10cm14cm,3冬龄鱼达18cm。雌雄鱼个体的生长速度不同,随着年龄增大,雌鱼的生长速度比雄鱼快。在不同水域中的鲫鱼生长有明显差异。 15.3.5.7 鳊、鲂鱼的生长 鳊鱼、鲂鱼为中型鱼类。三角鲂在1龄3龄时生长最快。团头鲂的生长与三角鲂相似。在水草较丰盛的条件下,1冬龄体长1618cm左右,体重100200g;2冬龄体长30cm左右,体重300500g,3冬龄体条39cm左右,体重7001000g。在人工养殖情况下,鱼苗经过1520天培育,可长到58分,成活率5070%。然后分塘,每亩45万尾,经一个月左右便养成1.21.5寸的“夏花”,成活率达80%左右。夏花到“春片”阶段,每亩放养60008000尾,年底一般能达34寸,成活率90%以上。池塘养殖,一般是当年培育成大规格鱼种,次年养成体重400500g的商品规格上市。 长春鳊的生长比团头鲂稍慢。各龄鱼的平均体长、体重为:1龄21.7cm,160g;2龄27.5cm,270g;3龄30cm,460g;4龄33cm,525g。 15.3.5.8 鲮鱼的生长 鲮鱼是中型鱼类,生长比青鱼、草鱼、鲢、鳙慢。广西澄碧河水库的鲮鱼,当年体长8cm9cm,体重3g左右;2龄鱼体长约20cm,体重187g250g;10冬龄雌鱼体长达59.5cm,体重4.1kg;常见个体0.5kg1kg。鲮鱼在池塘中饲养,其生长速度比水库稍快。1冬龄鱼体长增长最快,体重增长较小;2冬龄鱼体长和体重增长都较快;3冬龄开始性成熟,体长和体重增长都较小;4冬龄起体重增长显著。 15.4 主要养殖鱼类的寿命与年龄测定 15.4.1 寿命 寿命是指鱼类整个生命周期所经历的时间。鱼类寿命的长短取决于鱼类的遗传特性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在自然界,鱼类所产生的后代,只有极少数能完成其整个生活史,活到它的生理寿命(physiological longevity),极大多数由于遭遇到不适合的外界环境条件,而无法完成整个生活史,它们所活的寿命,称为生态寿命(ecological longevity)。影响鱼类寿命的主要因素是早期高的自然死亡率和人类的捕捞。 不同的鱼类寿命差异很大,有的鱼类寿命只有一年,有的据说可以活到上百年。多数鱼类的寿命在几年至十年左右。一般规律是: (1)小型鱼类和热带鱼类的寿命较短 (2)一般大型鱼类和冷水性鱼类的寿命较长。 (3)中型鱼类和温水性鱼类多数鱼类的寿命2-10年。 (4)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鱼类的寿命通常会较自然环境中的寿命要长。 (5)同种鱼在不同地理种群的寿命不同。 15.4.2 年轮的形成 在一年中,由于水温、食物的变化,生长速度也出现季节变化,通常在春夏季节长得快,到秋季水温下降,生长就转慢,到冬季甚至停止生长。在整个鱼体长度增长或停滞的同时、鱼的每个鳞片或骨片也相应地增长或停滞,鱼类生长的不均衡性也反映到鳞片或骨片的生长上。因此鱼类在四季中生长的不均衡性就是在鳞片或骨片上形成年轮的理论依据。 春夏两季食物充足,水温高、鱼类摄食强度大,生长迅速,在鳞片上形成的环片就宽,环片之间的距离也较宽,形成较宽的轮带,称为“宽带”或“夏轮”。到秋后入冬,水温下降,鱼类摄食减少,生长缓慢,甚至停止,此时鳞片上的环片就窄,环片之间的距离也较紧密,形成较窄的轮带,称为“窄带”或“冬轮”。 我国一些养殖鱼类常采用以下材料鉴定年龄:鲤、鲢、草鱼等鲤科鱼类以鳞片为主,鳍条为辅;鳜用鳃盖骨;鲇以脊椎骨为主,鳍棘为辅;沙鳢以胸鳍辐鳍骨为主,鳞片为辅;中华鲟以匙骨为主,鳍棘为辅;长吻鲩以鳍棘为主,脊椎骨和尾舌骨为辅;大、小黄鱼以耳石为主,鳞片为辅;鳓、太平洋鲱以鳞片为主,耳石为辅。 15.4.3 鉴定鱼类年龄的方法 15.4.3.1 鳞片鉴定年龄方法 鱼类鳞片上的年轮形态,依鱼种而异,真骨鱼类中常见年轮标志的主要特征有: 疏密型 切割型 这是由于环片群走向不同而形成环片的切割现象。 破碎型 间隙型 典型年轮:清晰、完整、连续。一般侧区年轮标志较清晰,后区年轮标志最不易分辨。 15.4.4.2 运用鳍条鉴定年龄的方法 有些鱼类,在鳍条切片上的年轮特征比在鳞片上的更分明,尤其是在高龄鱼中。一般取胸鳍、背鳍和臀鳍的鳍棘或粗大的不分支的鳍条,离鳍条基部O.5-1厘米处截下厚约2-3毫米的片段,然后细磨至O.2-O.3毫米呈透亮为止。用肉眼观察,可看到同心圆的纹理,用低倍镜或解剖镜观察,在透射光下宽带不透明(又称暗带),窄带半透明(又称明带)。窄的明带与次年暗带的交界处就是年轮。用鳍条鉴定年龄,虽然操作上较烦,但比较正确,一般用来核对鳞片所测定年龄的正确程度,特别是研究高龄鱼的年龄时,鳍条切片成为一项必需的对照材料。 15.4.4.3 运用鳃盖骨、韪骨、脊椎骨等骨片鉴定年龄的方法 观察鳃盖骨和匙骨的生长年带,用肉眼可区分出宽层和狭层。用入射光观察,宽层呈乳白色,狭层呈暗黑色;用透射光观察,宽层暗黑,狭层透明。内侧狭层与外侧宽层的交界处即为年轮(图15-4)。 大多数鱼类脊椎骨上存在年轮。靠近脑颅的椎体较大,年轮也较清楚。椎体取出后可放在碱液(0.5一2KOH溶液)中适度浸泡,以除去软组织,再放入酒精或乙醚中脱脂后干燥待用。椎体前后凹面上有同心轮纹,生长旺季形成白色宽纹,生长缓慢时形成暗色窄纹。通常将窄纹视作年轮。 15.4.4.4 运用耳石鉴定年龄的方法 一些硬骨鱼耳石上的轮纹也可供鉴定年龄。从新鲜鱼脑颅中取出耳石后洗净擦干,保存备查。 有些鱼类的耳石呈扁平扇形,如鲈、鳜的耳石,小型透明的可直接观察到轮纹,较大不透明的需先磨薄,磨成厚度约0.3毫米的薄片再行观察。鲜鱼脑颅中取出耳石后洗净擦干,保存备查。 石首鱼科的耳石呈枕状,加工时须先沿耳石的纵轴或横轴劈开,再锉、磨成薄片,磨片时须注意切勿磨去中心。 耳石在入射光下可见到亮的白色带和窄的暗黑带相间排列,用透射光时,则宽带暗黑,窄带透亮,内部的窄带和外侧宽带交界处即为年轮。 15.4.4.5 年轮的验证 在鳞片和其它硬组织上,除了周期性的有规律出现的年轮外,还可能出现一些不是年轮的轮环。这些轮环因其特征与年轮相似,所以称为“假年轮”。下面是几种常见假年轮的区别特征。 年轮与假年轮之间的基本区别 一般认为,典型的年轮具有清晰、完整、连续和对称的特征。副轮 原因不明的假年轮,一般认为可能是由于食物的突然短缺、疾病、水温突然变化以及其它不明原因引起。根据以下几点可将年轮与副轮区分开来: 同一尾鱼的年轮数目,应在所观察的各个鳞片上表现出相同的情形,而副轮不稳定,通常只出现在个别鳞片上。 年轮结构在鳞片的侧区、前区均有所反映,呈连续半圆形,副轮结构多局限于鳞片一侧,环片排列紊乱,而追踪另一侧难于找到相应的切割或疏密结构。 在不断晃动解剖镜的反光镜时,正常鳞片透光清晰度均匀,而副轮在鳞片的不同部分清晰度有差异。 年轮仅表现为疏密结构者,年轮内缘为密环,外缘为疏环,即所谓“内密外疏”,副轮则相反。生殖轮 有的鱼类,如鲤鱼,生殖期间鳞片因磨擦受损或断裂,往后恢复生长时,在鳞片上留有痕迹,貌似年轮,实际上是一种生殖痕,或称为产卵标志。幼轮 草鱼的鳞片,在第一个生长年带之内,鳞片的中心部分具疏密结构,有的还有近似切割特征,这种结构多在体长5070时出现,实际上不是年轮,而是幼轮。 15.4.5 年轮形成的时间和周期 年轮形成的周期和时间,往往与鱼的种类、年龄大小、性成熟情况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如水温有关。一般性腺未成熟个体春季形成;性成熟个体夏末、秋季形成;早春开始摄食、生长的鱼类,34月鳞上开始出现年轮;春季产卵的鱼,产后才大量摄食生长,56月后才开始出现年轮。15.4.6 年龄的表述方法 对于自然水体中的鱼类,通常是根据鳞片或其它硬组织上的年轮来确定年龄。由于鱼类繁殖季节不一致,肥育和生长的特点以及形成年轮的时间不同,捕捞时间不同,要获得正好足龄的样本是困难的。因此,鱼类的年龄很少用周岁表示。通常用来表示年龄的方法有年龄组和世代二种方式。15.4.6.1 年龄组(age group) 采用年龄组表示鱼类的年龄。即把生长时间比较相近的个体归纳起来,合并在一起,来表示鱼的年龄。15.4.6.2 世代(generation) 世代则是将同一年产生的全部个体,以其出生的年代来表示,也称为年龄级。如1999年产生的全部个体,称为1999世代,或称为1999年龄级。无论采用年龄组还是采用世代表示鱼的年龄,首要的工作是观察和记录好鳞片或其它硬组织上的年轮。下面以鳞片为例介绍年轮数与年龄组划分之间的关系。首先,了解鱼的生长时间与鳞片上年轮数目之间的关系。1999年孵出的鱼直到2000年繁殖季节前后才会出现第一个年轮,2001年繁殖季节前后出现第二个年轮,依此类推,今后在每年的繁殖季节前后出现一个年轮。其次,了解在不同捕捞起水时间鳞片上的年轮数目。在1999年孵出至2000年繁殖期前捕捞起水的鱼,鳞片上没有年轮;在2000年繁殖期至2001年繁殖期前这一时间段捕捞起水的鱼,鳞片上有1个年轮;依此类推,捕捞起水时间每退后一年,鳞片上增加一个年轮。最后,进行年龄组的划分。15.4.6.3 年龄组的划分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二种,一种是按照鳞片上的年轮数(龄组法),一种是按照经历的生长周期(实际年轮数法)。龄组法 完全按照鳞片上的年轮数,而不管鱼的实际生长周期,没有年轮的记录为“0龄组”,有1个年轮的记录为“I龄组”,有2个年轮的记录为“II龄组”,依此类推。(表15-10) 。 表15-10 年龄组的名称和符号 实际年轮数法 是按照实际生长周期划分年龄组。这种方法要求在观察记录年轮时,不仅要记录年轮数,而且要记录最后一个年轮外缘鳞片增长情况。如第1个年轮正好在鳞片边缘形成或即将形成,记录为1+,第2个年轮正好在鳞片边缘形成或即将形成,则记录为2+。但是这种方法也不能反映鳞片边缘新增长部分的宽度,即年轮形成后所经历的生长时间,因此,年龄组的划分,必须了解鱼起水的季节,才能准确记录它们的年龄。(表15-11)表15-11 鳞片上年轮数、边缘生长情况与鱼类年龄组划分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