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思考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46457328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姓名:汪树静学号:201320056浅谈科学、技术与现代生活科学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 知识。其包含自然、社会、思维等领域。技术指在劳动生产方面的经验、知识和技巧 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19世纪以前,科学与技术平行发展,两者相互分离,20 世纪以后,随着西方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及技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甚至形成 了一个新的词语科技。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也已深 入人心,在现代生活已经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科学、技术与应用科学是对无知的探索。技术是对科学,即自然知识的应用。1科学的任务是通 过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揭示自然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目的在于认 识自然。技术的任务是通过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满足社会生产和生 活的实际需要,目的在于改造自然。科学之轮不停地转动,但是科学成就仅仅沿切 线方向把少量动力传递给技术。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在现代,一方面表现为密不可分, 几乎被看作是同一范畴;另一方面二者的任务、目的和实现过程不同,在其相互联系 中又相对独立地发展,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如物理学有实验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如杠杆、滑轮等也具有 力学的性质。技术产生科学,科学也产生技术,著明的例子如射电望远镜的发明与使 用,产生了射电天文学。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原理,1883年人类发明了发电机。 1862年发现内燃机原理,1876年生产内燃机。人类社会的进步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 技术的发展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产生的。“应用研究也是一种旨在获取新的科学或技 术知识而进行的具有独创性的研究。但是,它主要是朝着一个特定的目的或目标进行 的。应用研究将想法变成常规的东西。” 2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技术的变革,技术的发展又影响着实际生活。我们现在生活中 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绝大部分都是不同时代的科技产物。譬如电灯,比起古代用油灯、 点蜡烛的时代,不就是科技的产品吗?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随处可见:冰箱、电视、 微波炉、热水器、电脑、手机等等。只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产品普及了,我 们对他熟悉了,或许有更好的、更便捷的了,便忘记了它过去的辉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国家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一个国家的航天水平决定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综合国际水平,更深层次的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 国防安全等等。从近代的小米加步枪,到现在的坦克和航母,从“两弹一星”到“载 人航天”,“神五”、“神六”到“神十”,哪一样不是科学的发展,应用于实践的结果。科学、技术与社会社会科学家对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考察,已进行了好几代人的努力,人们期 望能出现某种一致公认的范式,能形成某个关于技术本质以及关于技术文明发展方向 的共同尊重的知识载体。但事实是,人们不得不惊讶地发现,在解释上产生了越来越 多的分歧。两种情况可以说明这些见解相距何等之遥。一方面是那样一些人,他们相 信技术上的革命性变化正开创一个黄金时代。按照这种观点,自动化、计算机控制 与全球性工业文明将结台起来,为绝大多数人创造一系列富饶的生存条件。遗传工程 和医学的突破将延长人类的寿命、消除种种严重的疾病和残疾。随着机器将人类的生 产力提高、并大大增加人们的休闲时间,贫困将逐渐消失。所以,科学与技术的连锁 革命应该受到欢迎和鼓励,因为可以说正是这些革命将人类带进了一个富足的时代。 一般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已故的卡恩,尽管还有其它许多人信奉或接受它。另一方面是对技术社会的严苛的批评家,他们断言技术已经失控,工业文明的副 作用正在引起大规模的环境破坏,权力阶层利用技术统治和剥削大多数人,人类在科 学技术的社会和心理影响下已经越来越向机械化和非人性化。对这种观点作出经典阐 述的是埃鲁尔,芒福德等人。也许我们不该为此类争论感到惊奇。但是,关于同一现象竟出现如此南猿北辙的 解释,是需要有所说明的。我们可以说,这些意见分歧是导源于选择不同研究技巧和 不同思维方式的结果而不予理睬,或最好将它们归因于背道而驰的假设的造型机能。 从而不难说明,象卡恩、埃鲁尔这样的思想家之所以意见分歧,是因为他们关于人类 本性技术以及美好生活的假设截然不同。然而,发生意见分歧的不光是这些思想家即 使在这个领域的其它研究人员中也几乎不存在相同的基本观点和一致看法。倘若这仅 仅是学术争论,我们可以欢迎观点上的多样性,视其为充满活力的象征,而且在某些 方面也确实如此。但是,技术的总的社会影响绝不是一个抽象的问题,或是从多种前 景中任选一个的游戏,而是制定有效的社会政策和意义深远的长期规划的关键要素。 因而那些试图理解并解决眼前问题的周行可能没有闲功夫象中国人说的那样,让“百 家争鸣”。因此,有关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研究显然不仅对其实践者,而且对更广泛的受到 直收社会压力影响或认识到技术变化的历史结果的普通百姓说,也是重要的,科学家 和工程师经过一段研究的“蜜月”时期后一无所获,正开始转向人类学家、社会科学 家寻找指导,坚信一定能找到某种驯服科学和当它应用于更基本的认识论问题时才最 有技术的方法。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社会思想家发现他们自己根本无法提供任何帮助, 因为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始终投有摆脱定义和解释上的困境。3从中国的科学技术角度看“李约瑟难题”上个世纪80年代末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大讨论的“李约瑟难题”。其核心命题可 以概括为:为什么公元16世纪之前,在技术发现、发明领域,中国成果之多,遥遥领 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有资料证明:公元前6世纪一一公元1500年间,世界上重要的创造 发明计298项,中国占173项,而世界其他国家才占125项。)或者说,为什么16世纪之 后,现代科学于欧洲诞生,而不是诞生于技术原本领先的中国?中国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技术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但近代以后技术 却十分落后。一味的强调经验并不能使我们长久地保持科技的领先。众所周知,基础 科学是一切科技持久发展的源泉,罗素就认为“没有希腊人创立的几何学,近代科学是 不可能产生的”。纵观我们国家古代的重大科技贡献,无不是来源于感官的经验的总结, 极其缺乏科学上的逻辑推理等。因此过于实用化的重技轻科使我们最终落后。长久以 来,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儒家文化,虽然期间佛道两家也对中国文化都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但是不足以撼动儒家的正统地位。而儒家文化强调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而不务虚玄、无用的学问。这种脚踏实地、注重实效的治学理念固然有其明智的一面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但也不乏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局限。在中国古 代官本位的思想下,最有用的就是可用来考取功名的四书五经,因此没有人会去研究 科学;而知行合一往往会限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更加偏向于实用化的技术。儒家讲 究等级观念,它一方面限制了中国民主的发展,而民主的环境才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出 人们的创造性;另一方面,等级观念也造就了中国的官场文化,形成了著名的官本位, 于是乎中国的杰出人才大都热衷于考取功名,好光耀门楣,而那些一直在从事技术活 动的工匠们则处于朝不保夕的地步。儒家的中庸之道对于中国人探索自然也是大大不 利。杨振宁指出:“中国哲学里的中庸之道我认为对科学是不利的。欧几里得的精神之 一是打破砂锅问到底,中庸之道与这种精神是相背的。”最根本的是,儒家思想强调“自 省”,主张人应该反省自身,而不是去探索外物,它使中国人在根本上丧失了探索外界 科学与技术的欲望。正如冯友兰所说那样,中国人从自身来说不需要科学。近代中期以前,科学和技术几乎是并行发展的。即或有着某种相互影响,主要也 是“生产一技术一科学”的序列关系(中国恰恰止步于“生产一技术”阶段)。到了近 代中期以后,“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模式才开始出现。正因为如此,16世纪以前, 科学滞后对技术的钳制表现尚不明显。而在现当代,“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模式日 益占据了主导地位。现代的尖端技术、高技术,几乎全部是从最新科学成就,特别是 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引出的。(部分原因在于,如果说近代以前的技术尚可以从日 常经验中总结、归纳、积累得来,那么由于当代描述科学对象和科学结果的语言越来 越脱离人们的日常语言,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直觉,变得无法接近,源于技术的科学几 乎变得微乎其微了)。因此,现当代理论科学日益上升为技术的源头,而技术则日益 沦为理论科学的支流。今天重新探讨“李约瑟难题”,不仅要我们深刻的反省古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 后,更重要的是要我们能够从中挖出更深刻的问题,从而寻求中华民族更好的发展途 径。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在几千年的浩瀚历史中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现代中国的科技 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也许在很多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 是随着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我们的不断努力,中国的未来会更加美好。科学、技术与未来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世界深刻变化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与人类社会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回顾过去,我们可以欣喜 地看到一个令人惊奇的世界:计算机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数字时代,航空技术的进步 使人类进入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人类的巨大进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活的有机体。唯物史观认为,人 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有其内在的基本矛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 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衡量标准。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个矛盾的相 互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 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科技进步 推动经济、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强人的身体素质;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劳动姓名:江树静学号:201320056方式的科学化,促进人的劳动技能发展;科技进步改善智力结构,提高人的创造思维 能力;科技进步优化人的心理品质,培养人的自由个性。新经济增长理论揭示了科技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知识的积 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保证。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在知识经济 形态中着重表现为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传统的工业经济增长模式虽然使社会生 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同时也是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其 发展方式是粗放的、是不可持续的,因而妨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不能满 足人们社会多样性的需求。因此,转变增长方式本质上要求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 和知识含量,使经济的快速增长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具体来说,科技进步 和创新是通过有效地采用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吸收新的技术成果,改善管理的组织过 程,来促进产业技术结构的合理化,促进产业的高次化和产品的高密化,提高劳动生 产效率,从而实现整体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有效地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手段,促进可持 续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加深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开拓新的可利用的资源领域,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率,提供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通过科技 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 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保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不仅我国, 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选择。4但是,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灾害不可忽视,环境污染、智能犯罪、 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等都是科技发展的副产品。所以,在为科技发展高兴的同时,必 须正视科技的两面性,全面正确地理解科技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趋利避害。参考文献:1 叶志明.从科学,技术和应用的关系谈产学研人才培养.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9年,2 理查.,S许怀东.科学学译丛.1989年3 Beck.,GV孙阳辉.科学学译丛.1990年4 赵新乾潘文华浅谈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