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贴熏洗

上传人:枕*** 文档编号:146132663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穴贴熏洗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穴贴熏洗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穴贴熏洗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 贴敷疗法的基本原理:通过药物的渗透、吸收或药物对腧穴的刺激,对局部发生直接作用或通过径路的传导,达到刺激机体、调整系统的功能的效果。贴敷的基本功效:调整阴阳,改善脏腑功能 祛除邪气,疏通经络。二、药物贴敷疗法的器具、基质与渗透剂 1器具粉碎器:用于研磨、捣烂、切制、碾压等粘贴剂:如纱布、网状绷带等2.质:常用的基质有醋、酒、凡士林、菊花汁、蜂蜜、葱、姜、蛋清等。三、药物贴敷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禁忌症:贴敷疗法没药绝对的禁忌症,唯在使用中应注意通过辩证施药,不可药性和病症相悖,对使用贴敷药物过敏的应及时调整用药,以防止过敏加重。四、药物贴敷疗法优点和注意事项1优点:途径直接,作用迅速 用药安全,适应症广 使用简便,易于推广 药源广泛,价廉效广 稳定可靠,副作用小。2.注意事项:治病遵内治之理,重视辩证论治 贴敷部位要按常规消毒合理选择调和剂 穴位贴敷后药外加固定,以防止药物脱落或移位 贴敷部位不宜连续贴敷过久,要交替使用,以免药物刺激太久,造成皮肤溃疡,影响继续治疗 头面部、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不宜刺激性太强的药物进行发包疱,以免发疱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或者活动功能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以及某些敏感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处不宜采用贴敷发疱治疗 小儿的皮肤嫩薄,不宜刺激性太强的药物,贴敷时间不宜过长 随时注意观察,中病即止。五、药物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1失眠:朱砂35克,朱砂研末,外敷涌泉穴,每日换药一次 吴茱萸9克,米醋适量,研末贴敷于两脚涌泉穴,每日换药一次 吴茱萸、肉桂各18克,两药共研末每次取药粉10克,调酒炒热敷于两脚涌泉穴,每日换药一次。2. 呃逆:丁香、沉香、吴茱萸各15克,生姜汁、葱汁各5ml。先将前三味药共研成末,加入姜汁、葱汁调匀成软膏状,敷于神阙穴上,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生山楂30克,赭石末15克。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3泄泻:五倍子20克,食醋一杯。五倍子放入食醋煎熬成膏,摊于布上,贴于肚脐,外用纱布固定。4. 便秘:大黄12克,大黄研末,用酒调匀成软膏状,敷于脐部。用热水袋在膏上热敷十分钟。主治乳食积滞型便秘。5. 头痛:麻黄(去节)、杏仁各6克。上药捣烂如泥,贴两太阳穴。每日换药一次。主治风寒头痛。川乌30克,研末,醋调成糊状,敷于太阳、风府穴。每日一次,主治风寒头痛,服药不效。6. 眩晕:白芥子9克,酒30ml。白芥子研细末,每次取3克,用酒调成药饼,贴于百会、翳风穴。有恶心或者呕吐者配内关、足三里穴。每日换药1-2次。7. 癃闭:生姜、葱白各15克。两药捣烂如泥状,炒热,趁热外敷关元、肾俞穴上,外用纱布盖上,胶布固定。主治癃闭急性发作。8. 压疮:乳香、没药、黄连、穿山甲各9克,诸药共研成细末,撒于疮面,用无菌纱布包盖,每天换药一次。9. 中风:天南星1.5克,冰片15克。两药研末,调匀,以中指蘸药末敷于齿部,每天3-6次。主治口噤不开。蔓荆子、黄芪各10克,炙甘草15克。诸药共研细末,用酒或者醋调和,敷于患处,外用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主治中风之口眼涡斜。10. 久咳方 穴位:涌泉 药物组成:胡椒7粒,桃仁10粒,杏仁4粒,栀子仁3克。制作方法:上药共捣烂,以鸡蛋清调如糊状。取药糊适量,置于双足心涌泉穴,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日一次,临睡前敷贴,6次为一个疗程。主治咳嗽,久咳兼见痰多、喘息者。11. 止咳贴脐风寒方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麻黄、细辛各5克,米醋适量。制作方法:上药共研成细末,备用。取药末,用米醋适量调和成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处,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连续3-5天。主治急性支气管炎12. 黄夏散 穴位:涌泉 药物组成:川黄连、法半夏各15克,大蒜适量。制作方法:上药研细末,取药末5克,另去大蒜1瓣捣烂成泥,入药末,加蛋清或者蜂蜜适量调和成糊状,每晚热水足浴后,敷于双足心涌泉穴,固定。成人贴敷6-8小时,儿童贴敷1-3小时,每日换药一次。主治:急性支气管炎(风热型)13. 止咳贴脐痰热方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浙贝母5克,鲜竹沥一支。制作方法:将浙贝母研成细末,用鲜竹沥调为糊状,取药膏挤脐,包扎固定,每日换药一次。主治急性支气管炎14. 九味止咳膏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黄芩、桑叶、连翘、茯苓各40克,陈皮30克,甘草、杏仁各20克,白芥子10克。制作方法:上药研细末,取药末适量,用清水少许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处,外用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7次为一个疗程。主治:急性支气管炎15. 地冬散 穴位:肺俞 药物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知母、川贝、百部、怀山药、白及各10克。制作方法:上药研细末,用时取药末10克以鸡蛋清调匀,贴敷肺俞穴上,外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主治支气管扩张,咳嗽咯血。注意事项:若配以本方散剂内服(每次服5克,每日3次),效果更佳。16. 南芥平喘膏 穴位:涌泉、中脘 药物组成:天南星、白芥子各30克,苏子15克,生姜适量。制作方法:上药研细末,以生姜汁适量调和成糊膏状。取药膏30克,分做三个药饼,贴于双足涌泉穴和中脘穴。干后则换,每日贴3-5次,连贴3-5天。主治支气管扩张,痰喘上气。17. 桂萸散 穴位:关元、神阙、肾俞 药物组成:吴茱萸(米醋炒)、桂皮300克,丁香6克,柏子仁12克,远志9克,生姜适量。制作方法:上药共研末,取药适量(每次5-10克),以生姜汁适量调和成糊状,分别涂于布上,敷于关元、生气、肾俞穴上,严重者加中脘、期门,上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2次。主治心脏神经官能症(心阳虚型)18. 杏栀膏 穴位:涌泉 药物组成:桃仁、杏仁各12克,栀子3克,胡椒7粒,糯米14粒。制作方法:上药共捣烂,加一个鸡蛋清调成糊状,分三次备用。每晚临睡前取上药膏贴敷于涌泉穴,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晨起除去不用。每晚一次,每次敷一足,两足交替贴敷,6次为1个疗程。三天测量一次血压。贴敷处皮肤出现青紫色无妨。主治单纯性高血压。19. 吴茱萸膏 穴位:涌泉 药物组成:吴茱萸18-30克,米醋适量。制作方法:上药研末,用米醋调匀成糊状,备用。用时取上药泥贴敷双足心涌泉穴上,外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次12-24小时。最好睡前敷,连贴10-15次。主治原发性高血压 注意事项:用本方加大蒜等份(捣烂),或加槐花、珍珠母各等分(研末调),或加川芎、白芷各等份(研末醋调),依上法贴敷涌泉穴,或加敷神阙穴,用于治疗各种高血压,效果均佳。20. 降压外敷膏 穴位:涌泉 药物组成:蓖麻仁50克,吴茱萸、附子各20克,冰片10克,生姜150克。制作方法:共研细末,加生姜150克,共捣如泥,再加冰片10调匀,调成膏状备用。每晚取膏贴敷双足心涌泉穴,外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连用34疗程。主治高血压。21. 降压散 穴位:涌泉 药物组成:肉桂、吴茱萸、磁石各等份。制作方法:上药研末,取5克,用蜂蜜调匀,贴于涌泉穴上,阳亢者加贴太冲穴;阴阳不足者加贴足三里。每次贴两穴,交替使用,贴后外以胶布固定。并用艾条悬灸20分钟。每日临睡前换药一次,主治高血压。22. 降压膏 穴位 涌泉 药物组成:吴茱萸15克,川芎、桃仁各10克,山栀子6克,胡椒3克,生姜150克,冰片10克。制作方法:先将前5味药研细末,加生姜共捣烂如泥,在加冰片同捣和匀,调成药膏,取药膏10克,外敷于涌泉穴(双侧交替),外包扎固定。每日换药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主治高血压头痛、眩晕23. 芎星膏 穴位:太阳(双) 药物组成:川芎10克,天南星3克,葱白适量。制作方法:将葱白捣烂,前2味研细末,一并调匀,贴双侧太阳穴上(小儿贴囟门),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或者加朱砂1.5克,白酒5毫升,效果更佳。主治风寒型头痛24. 风寒头痛膏 穴位:百会 药物组成:胡椒、艾叶各等份。制作方法:胡椒、艾叶共为细末,用鸡蛋清调为糊状,敷于百会,外用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57日为一个疗程。主治风寒型头痛25. 白芎膏 穴位:太阳(双)药物组成:白附子、川芎各3克,葱白3克。制作方法:先将葱白捣成泥状,再把白附子、川芎研成细末,与葱白泥调匀,将药泥摊于牛皮纸上,贴敷于双侧太阳穴上,胶布固定。一般一次即可,痛未止者,次日再贴。主治风寒型头痛26. 头痛膏 穴位:太阳(双)药物组成:川芎、白芷各30克,细辛,川红花各10克,冰片少许,陈醋适量。制作方法:上药研细末,用陈醋适量调匀为膏状,每次取30克,掺冰片少许混匀,做成药饼2个,贴于双侧太阳穴上,上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次贴24个小时,3天贴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连贴,12个疗程。主治头痛(风寒型、血瘀型)27.吴白散 穴位:神阙、涌泉(双)药物组成:吴茱萸、川芎、白芷各30克,醋或者白酒适量。制作方法:上药研末,用时取药末与医用脱脂棉球裹如小球状,填入神阙穴内,胶布固定。一般每日贴敷12次,每12个小时,310次为一个疗程。或取药末30克,用醋或白酒调,敷双足涌泉穴,外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主治头痛(肝阳上亢型) 注意事项:若患者感觉肚脐处发痒,可将药物取出,待不痒后在贴敷。28. 地龙膏 穴位:涌泉(双)、腰骶部 药物组成:地龙20克,升麻12克,法半夏10克,麝香0.3克。制作方法:先将前3味药共研细末,调入麝香混匀,取凉开水适量调成糊状,取上药膏,做成34个,贴敷于双涌泉穴及腰骶部,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主治:内伤头痛29. 二活芷芍散 穴位:太阳(双)、风池(双)、风府(双)药物组成:羌活、独活(炒)各45克,赤芍30克,白芷20克,石菖蒲18克,葱头5茎。制作方法:上药共研细末,用时取药末60克,以葱头5茎煎水,取浓汁入药末,调和成膏,搓成药饼6个,分贴于双侧太阳、风池、风府穴上,上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5天为一个疗程。主治:头风、头痛,遇风痛甚者。30. 夏苓膏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法半夏、茯苓10克 制作方法:上药末共研细末,用清水适量调和成稀糊状,取药膏外敷于肚脐处,上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连用35天。主治:眩晕(痰湿型)31. 化痰止眩膏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白芥子30克,胆南星15克,白矾15克,川芎10克,郁金10克,生姜适量。制作方法:将前五味药研末,用生姜汁调和成膏状,把药膏贴在患者的神阙穴,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15天为一个疗程。主治:眩晕(痰浊内蕴型)32. 加味山栀散 穴位:涌泉(双)药物组成:山栀20克,大黄、黄连各10克,肉桂5克,米醋适量。制作方法:上药共研药末,取本散30克,用米醋适量,调和成糊膏状,贴于双足心涌泉穴处,上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主治:眩晕(肝阳上亢型)33. 地附膏 穴位:涌泉(双)药物组成:盐附子、生地黄各等份。制作方法:上药共研细末,用温开水适量调和成糊膏状,取药膏敷双足心涌泉穴,上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连用1015天。主治:眩晕(心肾不交型)34. 归芪散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黄芪15克,五味子10克,当归5克,棉花根10克。制作方法:共研细末,取药末适量,加清水调成糊膏状,贴敷于肚脐处,上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5次为一个疗程。主治:眩晕(气血亏虚型)35. 眩晕饼 穴位:涌泉 药物组成:吴茱萸20克,肉桂2克,米醋适量。制作方法:药共研细末,用米醋调匀,捏成饼状,于睡前取药饼贴敷于双足涌泉穴,外以青菜叶或树叶包扎,上盖纱布,胶布固定,次晨取下,连用35次。主治:眩晕36. 中风敷脐方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黄芪、羌活、威灵仙各90克,乳香、没药各40克,肉桂10克,醋或黄酒适量。制作方法:上药共研细末,和匀每次取6克,用醋或黄酒调成糊状,于每晚睡前,先洗净脐窝,在将药糊敷入脐中,用风湿膏固定。可用热水袋热敷。次夜如法换药,1周后改隔日换药1次。主治:中风37. 复方牙皂散 穴位:听会穴 药物组成:牙皂角、吴茱萸、白胡椒各等分。制作方法:上药研为细末,用时将药末撒于橡皮膏上,贴在耳垂部的听会穴,向左歪贴右侧,向右歪贴左侧。主治:中风口眼歪斜38. 马钱子散 穴位:涌泉(双)药物组成:马钱子、蔓荆子各30克,黄芪50克,红花、桃仁、穿山甲9克,白酒适量。制作方法:上药研末,取本散30克,以白酒适量调和成膏状,敷于患侧足心涌泉穴,每日换药一次。主治:中分后遗症(半身不遂或偏瘫)39. 桃红龙石膏 穴位:涌泉(双)药物组成:广地龙20克,川芎、红花、石菖蒲、羌活各12克,薄荷8克,桃仁、冰片各3克。制作方法:上药研细末,以凡士林调和成膏状,取药膏30克,分别贴于双足涌泉穴,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主治:中风后遗症40. 桃红膏 穴位:涌泉(双)药物组成:桃仁、红花、山栀子各5克,冰片3克,白酒适量。制作方法:上药末共研细末,用白酒适量调和成糊状,取上药敷于患侧足心涌泉穴,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日换药一次。主治:中风后遗症41. 莱菔两用方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莱菔子40克 制作方法:取上药10克研细末,以米醋调匀制饼,将药外贴于脐部,固定,并用热水袋热敷,每12个小时换药一次,领取上药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主治:中风后腹胀42. 磁石散 穴位:涌泉穴 药物组成:磁石9克。制作方法:每晚睡前用热水浸湿双足20分钟,擦干后用磁石9克,分别放在两片麝香壮骨膏上,敷贴于双侧足底涌泉穴。主治:失眠43. 吴茱萸糊 穴位:涌泉(双)药物组成:吴茱萸9克,米醋适量。制作方法:吴茱萸研成细末,米醋调成糊状,敷于两足涌泉穴,固定。1日1次,主治:失眠(心神不交型)44. 复方苏叶止呕膏 穴位:中脘、期门(双)、阳陵泉(双)、太冲(双)药物组成:紫苏叶、白芍、陈皮、半夏、厚朴各10克,茯苓20克,砂仁8克,米醋适量。制作方法:上药研细末,取药末适量,用米醋调味糊状,分别敷于中脘、期门、阳陵泉、太冲穴上,固定。每次贴敷612小时,每日1次。主治:呕吐(肝气犯胃)45. 吴茱萸膏 穴位:中脘、足三里(双)、神阙、劳宫(双)制作方法:吴茱萸研细末,取药末36克,以生姜汁调成软膏状,敷于12个穴位,交替使用,外盖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主治:神经性呕吐 注意事项:若隔药用艾卷悬灸,效果更佳。46. 明矾膏 穴位:涌泉(双)药物组成:明矾(研末)、陈醋、面粉各适量。制作方法:上药调成糊状,取适量药膏,敷于两足涌泉穴,包扎固定,2小时后除去药物。主治:呕吐47. 胡椒膏 穴位:涌泉(双)药物组成:胡椒10克,葱白5克,樟丹适量。制作方法:将胡椒研末,葱白洗净,与樟丹共捣成膏,上药压成两饼,敷于两足涌泉穴上,包扎固定,每日换药一次。主治:呕吐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48. 止痛散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香附、延胡索、高良姜15克,木香、九香虫各9克,干姜6克,冰片1.5克,黄酒少许。制作方法:上药共研末,取本散15克,用黄酒少许调和成糊状,敷于神阙穴上,包扎固定。每日换药一次,痛止为度。主治:胃脘痛(寒邪客胃型)49. 吴白散 穴位:中脘、胃俞(双)、脾俞(双)、肝俞(双)、胆俞(双)、足三里(双)、内关(双) 药物组成:吴茱萸5克,白胡椒2克,丁香、肉桂各1.5克,白酒适量。制作方法:上药共研末,取药末加白酒炒热,敷于穴位上每次取穴2个,交替使用,纱布盖上包扎固定,每日换药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主治:胃脘痛(胃寒型) 注意事项:临证取穴,可随症选用。如偏于脾胃虚寒者,取中脘、胃俞、脾俞为主穴;偏于肝气犯胃者,取肝俞、胆俞、脾俞为主穴。每次可选足三里或内关作配穴。一个疗程未愈者,可休息5天后进行下1个疗程,直至症状缓解。50. 枳朴散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厚朴、枳实各等份 制作方法:将上药混合,研为粗末,用60%的酒精混合成膏状,取适量纳入神阙穴,外纱布覆盖固定,7天换药一次。肝胃不和加香附;脾胃不和加生姜汁;寒邪腹胀加葱汁;郁症腹胀加柴胡;痰浊中阻腹胀加香附、半夏、茯苓、陈皮、生姜汁调成膏外敷。主治:腹胀51. 呃逆方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吴茱萸、干姜、丁香各50克,小茴香75克,肉桂、生硫磺各30克,山栀子20克,胡椒5克,荜拨25克 制作方法:上药研末,用时取药25克,加入等量面粉调成糊状,敷脐,上盖纱布固定,或上用热水袋热敷,每次贴敷36小时,每日12次。 主治:呃逆(胃寒型)52. 二香膏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丁香、沉香、吴茱萸各15克,生姜汁、葱汁各5毫升。制作方法:先将前3味药共研细末,加入姜汁、葱汁调匀成膏状,取药膏适量,敷于肚脐孔上,以纱布盖上固定,每日换药一次。主治:呃逆(胃寒型)53. 楂石贴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生山楂30克捣烂,代赭石末15克。制作方法:上药混合调匀成膏,用时取药膏10克,贴敷于肚脐上,外以纱布覆盖固定,每日换药1次。主治:顽固性呃逆 54. 二仙贴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柿蒂、丁香、刀豆壳、沉香各15克,焦三仙各50克,生姜适量。制作方法:上药研末,用时取药末10克,以姜汁调匀成膏状,敷于神阙穴上,外纱布覆盖固定,每日换药1次。主治:呃逆 注意事项:实呃尤宜55. 赭沉散 穴位:中脘、神阙 药物组成:生赭石30克,沉香、法半夏各15克,生姜适量。制作方法:上药共研细末,用时取药末20克,以生姜汁调匀成膏,敷于中脘、肚脐上,外覆纱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主治:呃逆56. 止呃散 穴位:涌泉 药物组成:吴茱萸、苍耳子各20克,肉桂5克,米醋适量。制作方法:上药研细末,用时取药末10克,用米醋适量调为稀糊状,敷于双足心涌泉穴,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一次,连用三天。主治:呃逆 注意事项:另外,可选:丁香3克;川椒3克;生姜3片。任取1味,放入口中咀嚼,待口中有津液时吞下,咀嚼35分钟后,呃逆即止。为巩固治疗,可将药渣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央,外敷双足心涌泉穴,固定,连贴48小时后取下。57. 止泻散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白胡椒6粒、干姜、炒雄黄粉、肉桂、吴茱萸各1克。制作方法:上药共研末,将脱脂药棉蘸上药末敷于脐孔上,外盖纱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中病即止。主治:泄泻(寒湿型)58. 久泻方 穴位:神阙、涌泉(双)止泻穴 药物组成:枯矾50克,白面20克,米醋适量。制作方法:枯矾研为细末,加入米醋、白面,混合成糊状,将药糊适量敷于神阙、涌泉、止泻穴,上覆纱布固定,1日换药35次。主治:久泻59. 药袋贴脐方 穴位:神阙、命门 药物组成:肉桂、干姜、附子、苍术、草豆蔻、黄芪、白术、肉豆蔻、柴胡、升麻、五味子各4克,枯矾、硫磺各2克,艾叶10克。制作方法:上药共研末,分装于2个布袋中,缝闭袋口。用时取药袋贴敷于神阙及命门穴,固定。每剂可用10天,连用35剂。主治:慢性结肠炎60. 外用减肥方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番泻叶5克,泽泻、山楂各30克,干荷叶100克。制作方法:上药研末,用时取上药末1520克,以红茶水调和成软膏状,敷于肚脐上,外以纱布覆盖固定,每日换药一次。主治:肥胖症61. 桃红杏仁栀子方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红花、桃仁、杏仁、生栀子各等份。制作方法:取上药末研细末,加适量冰片,用凡士林或蜂蜜调成糊状,用时取上药末,做成药饼,直接贴脐上,在将敷料覆盖固定,每日换药一次。主治:皮肤瘙痒症62. 当归川芎防风方 穴位:药物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白蒺藜、防风、地肤子各等份。制作方法:取上药研细末,以蜂蜜调成糊状,用时取上药糊,摊成小饼,敷于肚脐上,外用伤湿止痛膏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连用5天。主治:皮肤瘙痒症一 药物熏洗疗法的基本原理:通过药物的热蒸于热洗作用,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毒祛瘀、治病强身的目的。其作用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放面:皮肤吸收作用 经络调节作用 脏腑输布作用 物理刺激作用。二 药物熏洗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适应症:熏洗疗法的运用于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里临床各科疾病,并有美容美发、保健强身的作用。2.禁忌症: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重症高血压、严重的肾病、主动脉瘤、有出血倾向者禁用熏洗疗法。恶性肿瘤、脓已局限的病灶禁用熏洗疗法。妇女妊娠期和月经期,不宜进行熏洗疗法,尤其是坐浴。三 药物熏洗疗法的优点及注意事项:1.优点 给药途径独特。适应范围广泛。安全可靠,无副作用。经济实惠,易于推广。2.注意事项 熏蒸时,要将药液烧开,有蒸汽产生。浸洗时,药液温度适中,一般在45-60不能过热和过凉。浸洗时间不可太短或过长,一般浸洗15-30分钟左右。饭前饭后30分钟内不宜熏洗,空腹熏洗易发生低血糖休克,过饱熏洗影响食物消化。熏洗时药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吹风,洗浴完毕后及时拭干皮肤。凡老年人、儿童,病情严重者,熏洗时要有专人陪护,避免烫伤、着凉或发生意外事故。四 药物熏洗疗法的临床应用 中风:黄芪50克、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各9克,丹参15克,僵蚕9克,蜈蚣三条。上药用水煎后,熏洗患肢30分钟,每日两次。用于中风后遗症。伸筋草、透骨草、红花30克。上药水煎后,熏洗患肢30分钟,每日两次。用于中风后遗症之手足拘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