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教育管理学第一版笔记(吴志宏版本)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46120662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教育管理学第一版笔记(吴志宏版本)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新编教育管理学第一版笔记(吴志宏版本)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新编教育管理学第一版笔记(吴志宏版本)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篇 教育管理学总论第一章 管理、教育管理和教育管理学第一节 管理的意义和特性管理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现象管理:在组织中,有关人员对各种资源进行适当领导、组织和安排,以完成预定的目标和任务。管理的要素:一组织。二目标。三资源。四效率。管理和行政很多情况,两者是交替使用的。管理活动的意义1、 管理是一个组织能够正常运转,并最终完成组织任务的根本条件,缺乏管理的组织不过是一盘散沙。2、 有效的管理是提高工作绩效的最主要的手段。3、 通过有效管理能够提高众人的士气,这对维护组织生存至关重要。4、 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能使组织成员职责分明,减少扯皮和推诿。管理活动的特性1、 管理活动更多地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2、 管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多方位的。3、 管理活动是一种过程。4、 管理活动的技术手段和方式,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二节 教育管理活动概述教育管理活动的意义1、 现代教育已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事业2、 为了协调教育的发展3、 为了合理规划和利用教育资源4、 为了服务于教育教育管理活动与其他管理活动的比较共同点:教育管理活动也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教育管理的对象,同样是人、财、物、事、时间、空间等成分;教育管理也表现为一个过程,并有其专门的管理职能;其管理方式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等。不同点(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一面即特性):一教育领域中很多东西人们难以定论或把握,如教育目的、教学技能、学习态度、学术氛围等。二教育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而人的发展要受多种因素制约,这就导致教育管理的很多方面难以量化,并直接影响到评判的标准。三教育是价值高度涉入的事业,所以教育管理活动常常会碰到伦理、道德、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四在教育系统中,教学有日趋专业化的迹象。五对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评价,比对其他管理工作的评价要复杂得多。六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教育管理的元价值(是效率和效果的统一)元价值就是超越其他一切价值的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个人元价值是生存,学术元价值是理性,管理的元价值是效率和效用。教育管理:蓬勃发展的事业第三节 教育管理学学科分析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学校组织的管理为核心,并探讨与学校教育事业有关的种种教育管理现象和问题。教育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作为一门学科,教育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初。教育管理学与相关学科领域政治学、社会学、哲学、行为科学、心理学、行政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范围1、 教育管理学总论2、教育管理体制和机构3、教育政策和法律4、教育人员及教育对象的管理5、教育实务管理(上)(下)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实验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教育管理学的未来发展国际研究与本土研究并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信息革命将对教育管理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学科的分化趋势。思考题1、 管理活动的意义和特性是什么?2、 如何理解教育管理活动与其他管理活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3、 试分析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4、 请说明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方法。第二章 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第一节 我国历史上的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稷下学宫:古代教育管理实践的典范(1) 办学体制:官方出资,私家主持。(2) 教育管理形式:其教学过程将讲学、著述、育才等因素融合于一体。(3) 教师管理制度:在教师管理上做到学术不干涉、生活提供优厚待遇。学记:历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1) 学制与学年的设想;(2) 教学管理的主张;(3) 教师管理。先秦诸子的管理思想(1) 儒家孔子:以“仁”为核心,通过关心、爱护和重视人来实施有效的管理(要尊重管理对象)。孟子:管理是发掘、顺应其内在的自觉地过程。(2) 荀子:看重制度、法令等对管理的重要影响,欣赏管理尊严和管理的权威性。(3) 道家:管理要尊重个性,不要对管理对象过于压抑束缚。(4) 法家:以法为教。隋唐时期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管理教学制度相当完善,从入学到毕业几乎都有制度化的规定。宋代教育家朱熹的教育管理思想:把受教育的过程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德育管理方面主张将道德思想灌输与道德行为训练结合起来。书院的教育管理实践:在教学上,以研习儒家经典为主,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中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在管理上,带有自治色彩,管理自主、经费自筹等。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思想新式学堂的创办近代教育督导制度的创设蔡元培的教育管理思想主张根据各地的实际实施教育管理,其教育管理的核心思想是民主和法治。陶行知的教育管理实践为促进现代中国平民教育、乡村教育以及普及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第二节 西方国家历史上的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古希腊:西方教育的起点古代贤哲的教育管理思想教育应由国家来管理,有必要设计一套教育制度,重视教材的选择等。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夸美纽斯的教育管理观国家应担负起管理教育的责任;建立全国统一的学校制度;学年制和学日制;班级授课制;考试制度;学校人事管理;学校纪律。赫尔巴特的儿童管理思想他在使教育心理学华、科学化方面做出巨大贡献杜威及其实验学校的管理实践其教育理念: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欧美新教育运动中的学校管理在学校设置方面,选址在乡村,贴近自然,增加活动空间;在教学管理方面,不硬性规定课程,不强制灌输知识,不单纯强调智力成绩。在学生管理方面,认为学校应该是学生自由、快乐的活动场所。第三节 现代管理理论和教育管理发展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韦伯;行为科学,代表人物梅奥;当代管理理论,代表人物西蒙、巴纳德。古典管理理论:提倡制度化的教育管理(被看作“管理实践的最好的思想基础”)基本主张:一把高效率地完成组织任务视为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认为“效率原则是衡量任何组织的基础”。二认为分工和专业化是管理活动的最基本手段。三统一指挥。四工作标准化。五注重严密的规章制度。六看重经济上的奖励和惩罚制度。七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八坚信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人际关系学说:改善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代表人物梅奥)强调员工的动机、工作满意度、非正式组织的意义等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价值。在人和组织之间,人际关系学说更看重人。人际关系学说理论家坚信,只有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改善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其影响:1大量的著作和论文推动了人际关系理论在教育界的传播;2学校行政人员对满足教师心理需要、提高教师士气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3有识之士呼吁学校在制定计划时倾听教师的意见,作到民主参与决策;4部分教师开始有意识向学生灌输合作意识,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结构主义:学校组织性质的再认识(韦伯的科层制又叫官僚制)韦伯的科层制:注重组织内部的结构设计;组织具有一些特征:分工和专业化,权力等级体系,规章制度等。韦伯的理论应用于学校有局限性,因为学校不属典型的科层制,学校还有教学的专业化。这导致了人们对学校性质的讨论。人们对学校性质的讨论中,科恩提出“松散结合系统”理论,认为科层理论解释教育组织不合适,因为教育组织具有特殊性质:1教育组织的目标不是具体明确的;2教育组织所运用的技术也不清楚;3教育组织有“流动式参与”特点,人员流动性大,决策过程复杂。所以教育组织是一个观念上松散的结合体,学校系统和学校是以结构松散为特征,学校有很大的自主权和自由,教师也是很一般地受到校长的控制和指导。(主张)-评价为“现代教育组织理论”。行为科学:教育管理学从经验走向科学行为科学: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探讨人的行为问题。(1)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第一位将行政和行为科学加以关联的人,最早运用行为科学方法研究组织问题的人,代表作经理人员的职能。强调组织是一个内外协作、平衡的社会系统。(2) 西蒙的决策理论。当代行政学的代表人物,决策理论的创立者。阐述了决策的意义、类型和过程,并对组织决策的合理性问题作了深刻分析。主张以行政行为的研究替代行政学的传统研究方式。在组织决策研究方面做出杰出贡献。(3) 领导行为的研究。领导行为描述文卷、“以员工为导向”和“以生产为导向”领导两维层面理论;“管理方格理论”,“权变理论”,“情景领导理论”等。(4) 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格雷格的“X理论,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思考题1、 我国古、近代教育家在教育管理领域有哪些论述和活动?答:(1)稷下学宫:古代教育管理实践的典范。稷下学宫的办学体制属官方出资,私家主持性质。教学管理形式将讲学、著述、育才等因素融合于一体。教师管理制度上做到学术不干涉、生活提供优厚待遇。(2)学记:历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学制与学年的设想;教学管理的主张;教师管理。(3)先秦诸子的管理思想。荀子:欣赏管理尊严和管理的权威性。道家:要尊重个性,不要对管理对象过于压抑束缚。法家:以法为教。(4)隋唐时期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管理。从入学到毕业几乎都有制度化的规定。(5)宋代教育家朱熹的教育管理思想。把受教育的过程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将道德思想灌输与道德行为训练结合起来。(6)蔡元培:主张根据各地的实际实施教育管理;提倡用民主的精神管理学校;主张学生自治。(7)陶行知:其教育管理活动为促进现代中国平民教育、乡村教育以及普及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 西方国家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是如何演变的?答:(1)古希腊:西方教育的起点。(2)古代贤哲的教育管理思想。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应由国家管理,要重视教材的选择;重视被教育者的身体训练和理智发展。(3)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4)夸美纽斯的教育管理观:国家应担负起管理教育的责任;建立全国统一的学校制度;学年制和学日制;班级授课制;考试制度;学校人事管理;学校纪律。(5)赫尔巴特的儿童管理思想。(6)杜威及其实验学校的管理实践。其教育理念: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3、 古典管理理论的基本主张有哪些?它对教育管理的实践产生了哪些影响?答:基本主张:一把高效率地完成组织任务视为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认为“效率原则是衡量任何组织的基础”。二认为分工和专业化是管理活动的最基本手段。三统一指挥。四工作标准化。五注重严密的规章制度。六看重经济上的奖励和惩罚制度。七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八坚信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影响:古典管理理论中的许多管理方法在今天学校管理中运用;被看作是“管理实践的最好的思想基础”。它给教育管理人员这样一种观念上的启示:教育管理活动是可以控制的,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遵循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原则,再辅之以严格的奖惩手段,学校组织也能像其他一切组织一样,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最佳的管理目标。4、 行为科学的研究涉及到哪些领域?它是如何影响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答:领域:(1)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2)西蒙的决策理论。(3)领导行为的研究。(4)激励理论。(5)人际沟通、组织发展和变革、角色冲突、组织文化、参与决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影响:(1)理论角度。它改变了以往抽象的哲学思辨和单纯的经验总结,在教育管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化工作。(2)研究方法方面。行为科学基本的研究手段是实证研究,包括编制问卷、访谈调查、实地观察、个案分析等,使得教育管理的研究更为严谨和科学。(3)学科建设方面。科学的成分大大增强,学科的体系也日趋严密和完善。第二篇 教育管理体制和机构第一章 教育管理体制第一节 教育管理体制概述教育管理体制的含义教育领域中关于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因素(1) 国家的政治体制的制约;(2)社会的经济状况的制约;(3)受本国教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4)受国际改革潮流的影响;(5)与管理主体有关。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1) 领导和指挥的功能。(2)权力分配的功能。(3)分工协作的功能。(4)提高效率的功能。正确认识教育管理体制的意义(1) 理论层面:有助于澄清对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些模糊认识,加深对教育管理体制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的认识,使我们更深刻理解由教育管理体制所构成的各种教育管理现象。(2) 实践层面:有助于理清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促使我们认真反思近年来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的经验及所应吸取的教训,使今后的体制改革工作目标更明确,措施更可行。第二节 从宏观层面看教育管理体制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演进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之一: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三种类型中最重要)依据:中央和地方关于教育管理事权的分配关系。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之二:从属制和独立制依据:教育行政管理机关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从属制优点:有利于政府统筹规划,有利于加强教育行政管理的权威性。从属制不足:易出现重经济、轻教育的情况;政府首长任期的限制导致追求短期效果。独立制(用于地方教育管理)优点:避免外行领导内行,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独立制不足:不利于发挥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不利于教育事业与社会其他事业的协调发展。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之三:专家统治制和非专家统治制依据:教育管理决策权是否由教育专家掌握优点:有利于教育行政首长专业化,对教育事业进行科学管理。不足:容易将注意力局限于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导致教育行政决策的片面性。对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改革重心:完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形式: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制度,即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中央管理与地方管理适当结合的制度。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之间是上下级关系。今后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1)要体现中央统一领导的精神;(2)体现地方分级负责的精神;(3)应体现调动有关各方积极性的精神。第三节 从学校层面看教育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岗位责任制和人员聘用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确定教职工的岗位数、岗位职责和任务,根据有关原则实行聘任制,建立合理的聘任程序校内结构工资制的改革:学校内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校内结构工资组成:基本工资(基础职务工资),补贴工资(车贴、书报费等),岗位工资(按工作量,含基本岗位工资、超工作量工资、兼职津贴等),奖励工资。(在教工的收入分配上拉开了差距,调动了积极性)思考题:1、 试分析教育管理体制的含义及功能?答:含义:是教育领域中关于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功能:(1)领导和指挥的功能。(2)权力分配的功能。(3)分工协作的功能。(4)提高效率的功能。2、 比较教育管理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的异同。答:相同点:(1)都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2)从优缺点两方面来看,两种体制各有利弊,绝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3)教育管理体制难以解决一切教育问题,它更多影响的是国家政策及管理层面的东西,而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则小得多。不同点: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表现为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和管理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地方政府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要以实施3、 请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答: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要体现中央统一领导的精神;要体现地方分级负责的精神;应体现调动有关各方积极性的精神。4、 评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答:(1)校长负责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2)岗位责任制和人员聘用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确定教职工的岗位数、岗位职责和任务,根据有关原则实行聘任制,建立合理的聘任程序)。(3)校内结构工资制的改革:学校内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完善:有很多新问题值得研究,如:如何对现有的小学教师进行适当分流,如何看待民办学校的管理体制等,需要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进一步去分析和探索。第四章 教育组织机构第一节 组织及组织理论概述组织的含义组织是一个复杂、永远处于活动状态、又不断在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的综合系统。组织的功能一实现组织机构的目标;二满足其成员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三确定每个成员的位置;四及时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结构。组织的分类(1)按照社会功能所作的划分:生产经营性组织、政府机构组织、法院和政党等利益团体、文化组织。(2)按照谁是受益者来区分:公益组织、企业组织、服务组织、互利组织(3)按照对组织的顺从程度来划分: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4)按照能否自由参加所作的区分:自主的组织、半自主的组织、非自主组织(监狱等)所以,用过于强制性的教育手段,或用功利主义的态度对待学校工作,都与学校组织的基本特性不符。组织的管理幅度(讨论如:一个人最多能管理几个人-7个较为合适,一个组织分几个层次为宜)指组织结构的层次及管辖范围,研究它可以使组织更合理地设计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组织就是通过适当的分层来实现其有效的管理的。在一般的学校,一个校长下面设2-3位副手较合适,学校规模大的,可安排35位副手。中小学的年纪组,教师不宜过多。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根据组织编制、章程或其他正式制度、规范而建立起来的系统,它是人们长时间置身其中,作用明显而且直接的社会群体,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载体。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内部,由于部分成员的性格、气质、爱好、兴趣等较为接近,因而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结下比一般成员更密切的朋友关系,并形成特有的小团体,且这样的小团体有自己特有的权威和领袖,甚至有自身不成文的规范或章程。两者关系:相互影响和关联,一个正式的组织不可能完全排斥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如果处理和协调地好,有助于正式组织的目标实现。组织的基本形式(1)直线式组织。(2) 功能式组织。(3)直线及功能式组织。(4)委员会式组织。(5)扁平的组织形式。以上对教育行政部门的改革,学校组织机构的设计起到参考作用。第二节 教育行政组织机构及其建设教育行政组织的性质(1)从教育行政组织与国家行政组织的关系方面分析。教育行政组织具有国家性,代表国家行使对教育的行政管理权。(2)从教育行政组织的功能方面分析。它是国家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专门职能机构。(3)从教育行政组织的内部系统方面分析。它是由职权分明的、纵向和横向诸多教育主管机构组成的网络体系。(4)从教育行政组织的活动方面分析。它既是教育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又是客体。教育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依法组建和按需设立的原则;完整统一和合理分权的原则;精简机构和事权对应原则;适应变革和自我完善原则(变革是为了完善,完善又离不开变革)。教育行政机构的管理及其意义含义:教育行政组织内部的事务管理。广义:指遵循一定的管理原则,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合理地规划、协调和运用组织内部的人员、经费和物材,来实现对教育事业进行有效管理的目的。狭义:指各级教育行政组织中行政办公室职能范围的各项业务工作管理,包括文书管理、档案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意义:1提高教育行政领导的决策水平;2提高教育行政活动的效率;3提高为基层学校教育服务的质量。教育行政机构的改革策略(1)必须根据现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来转变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精简有关的机构。(2)教育行政机构要根据学校工作的整体性来设置。(3)教育行政机构应运用市场调节的手段,对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进行适当调节。第三节 学校组织机构及其建设学校机构设置的原则(1)精简机构,讲求效率;(2)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实现岗位责任制);(3)分工协作(既有分工也有合作);(4)信息联系渠道畅通(注:我校利用校园网和走廊的公告栏,现代化与传统方式相结合);(5)因校制宜。学校行政组织机构建设两类:行政组织机构和非行政组织机构学校行政组织机构包括: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组、年级组(很多学校并存)。学校非行政组织机构建设党支部;工会、教代会;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研究性团体学校行政组织机构的架构模式学校行政组织机构架构模式:校长办公室下设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教导处下设图书馆、机房、卫生室、文档室;总务处下设事务组、财务组和膳食组。教导处、政教处下设各年级组和教研组。思考题:1、 请分析组织的含义和功能。含义:组织是一个复杂、永远处于活动状态、又不断在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的综合系统。功能:一实现组织机构的目标;二满足其成员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三确定每个成员的位置;四及时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结构。2、 评述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原则。答:依法组建和按需设立的原则;完整统一和合理分权的原则;精简机构和事权对应原则;适应变革和自我完善原则(变革是为了完善,完善又离不开变革)。3、 评析学校行政组织机构的模式及机构建设。答:学校行政组织机构架构模式:校长办公室下设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教导处下设图书馆、机房、卫生室、文档室;总务处下设事务组、财务组和膳食组。教导处、政教处下设各年级组和教研组。机构建设:学校行政组织机构包括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组。学校机构的设立形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一并非所有中学都设有政教处,二绝大部分的小学不设政教处,三有些民办学校有特殊架构形式,如校董会,四一些学校不设“两处”或“三处”,设有关的委员会,五很多学校设教育科研室,六部分学校成立校办工厂。补充:学校机构的设置得从学校实际去考虑机构,学校组织有其特有的超稳定性特性。新情况:小班化教学导致包班制老师,直接受教导处或校方领导;学校间的合并,分部制的机构管理形式就会增多。 第三篇 教育政策和法律第一章 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第一节 教育政策概述什么是教育政策指政党、政府等各种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而协调内外关系所制定的行动准则。教育政策的特点指向明确;相对稳定;影响广泛;体现统治阶段意志;不具强制性。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律的依据;教育法律一旦确定下来,又会对教育政策产生影响和制约,以后任何新的教育政策出台都不能与教育法律相抵触。区别:1制定主体不同。法律由特定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政策可以是政党或政府机构制定。2表现形式不同。政策通过决议、决定、通知、意见等,法律以规范性的法律条款形式出现。3实施方式不同。政策的实施靠宣传教育,法律的实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强制力。教育政策的社会制约基础一政治因素;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种政治行为,如政治因素影响教育政策目标的确定、影响政策方案的选择,以及教育政策的修订等。二经济因素;经济实力影响教育政策的实施,影响方案的选择。如发达国家选择10-12年的义务教育方案。三教育因素。教育传统和现状对政策的影响。第二节 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式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认定教育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拟订政策方案;选择政策方案等。政策制定模式的涵义指政策制定的机构和人员本着自己的价值取向,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去应对或解决面对的政策问题。理性模式定义:政策制定者根据一套近似完美的、合乎理性的政策制定程序来制定政策。不足:政策目标难以操作化和量化,资料难以收集齐全,任何国家不存在绝对中立的价值。渐进模式定义:制定新政策时只对过去的政策做局部的调整和修改,使新政策成为过去政策的延伸和发展。优点:政策制定比较稳妥可靠,不必做整体上的调整,执行起来阻力较小。局限性:比较保守。团体模式(=政治协商模式)定义: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广泛听取各政党、团体及不同职业的人的意见,在充分讨论、对话和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最终达成具有妥协谅解色彩的决定。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它是一种经常运用的方法。第三节 建国以来的教育管理政策建国初期的教育管理政策改造旧教育的基本方针;接收原国民党统治区学校的决定;进行学制改革的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管理政策确定党的教育方针;划分教育管理的权限;规范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管理政策全面恢复与改革开放时期的教育政策第四节 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教育管理的政策导向教育政策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导向作用:在社会转型期,教育政策常常成为教育管理的指路灯;教育政策为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教育政策直接或间接作为教育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教育政策对课程管理的调控作用。教育管理实践检验和完善教育政策8项成就:1正确处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2打破了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起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民办教育得到迅速发展。3扭转了过去在教育管理体制上高度集中、统得过死的局面,初步形成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新体制,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4职业和成人教育在政府统筹管理下取得成绩。5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6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方面。7开展农村和城市教育综合改革。8高等教育的办学自主权。教育政策与校长工作教育政策对校长工作的影响:1教育政策是校长取得主管学校资格的重要依据;2教育政策规范校长的办学行为;3教育政策引导和启发校长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的错位有了政策却不去执行,即教育管理工作不到位;有了实践却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撑,即教育政策的滞后。思考题:1、 请分析影响教育政策的因素。一政治因素;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种政治行为,如政治因素影响教育政策目标的确定、影响政策方案的选择,以及教育政策的修订等。二经济因素;经济实力影响教育政策的实施,影响方案的选择。如发达国家选择10-12年的义务教育方案。三教育因素。教育传统和现状对政策的影响。2、 评述政策制定的模式。基本模式共有八类,理性模式、渐进模式、综合模式、组织模式、团体模式、精英模式、竞争模式、系统模式。(1)理性模式。定义:政策制定者根据一套近似完美的、合乎理性的政策制定程序来制定政策。不足:政策目标难以操作化和量化,资料难以收集齐全,任何国家不存在绝对中立的价值。(2)渐进模式。定义:制定新政策时只对过去的政策做局部的调整和修改,使新政策成为过去政策的延伸和发展。优点:政策制定比较稳妥可靠,不必做整体上的调整,执行起来阻力较小。局限性:比较保守。(3)团体模式(=政治协商模式)。定义: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广泛听取各政党、团体及不同职业的人的意见,在充分讨论、对话和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最终达成具有妥协谅解色彩的决定。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它是一种经常运用的方法。3、 论述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的关系。(1)教育管理离不开政策的导向,教育政策又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的依据。(2)教育政策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导向作用:在社会转型期,教育政策常常成为教育管理的指路灯;教育政策为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教育政策直接或间接作为教育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教育政策对课程管理的调控作用。(3)教育管理实践检验和完善教育政策(似理论与实践关系)。(4)两者之间有时会发生错位。有了政策却不去执行,即教育管理工作不到位;有了实践却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撑,即教育政策的滞后。06年简答题:教育决策对校长工作具有怎样的影响?(C5)1教育决策是校长取得主管学校资格的重要依据。2教育决策规范校长的办学行为。3教育决策引导和启发校长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第四篇 教育人员和教育对象管理第七章 教育领导者及其管理第一节 领导者与教育领导者领导的界说:中西学者的见解1领导是一种过程;2领导是领导者向被领导者施加影响的过程;3领导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领导者的角色组织发展的导引者、组织运行的指挥者、组织沟通的促进者、组织示范者。科层化与专业化:不同的教育领导环境教育行政机关是专门代表政府管理教育事业的管理机构,是一种行政性组织,其科层化倾向比较强烈/学校是行使育人职能的专业化组织。第二节 领导理论与教育领导者领导特质理论其基本假设:成功的领导者与不成功的领导者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测定并归纳成功领导者应具有的人格特质,以便作为选拔领导者的重要依据。领导行为理论对领导者动态研究领导权变理论领导的有效性既不完全取决于领导者的人格特质,也不完全取决于某种领导行为,而是取决于领导方式或领导行为是否能与特定的领导情景相匹配,一成不变的、普通适用的领导方式是不存在的。组织发展理论第三节 教育领导者的决策和沟通行为教育决策的含义和分类含义:广义,教育领导者对教育组织中各种问题的处理或对各种方案的选择。狭义,指教育领导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对本组织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所做的决定。分类:1依据决策的来源:居中的决策、请求的决策、创造的决策。2依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程序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3依据所选择的决策态度:积极的决策和消极的决策。古典决策理论和西蒙的决策理论古典决策理论基本假设:决策的目标是给定的;决策者必须审视所有的可能方案;决策者必须审查所有的方案结果;决策者可获得完整的信息;决策者是理想化的。西蒙决策理论的四个方面:有限的最佳决策(每一次决策要寻求有限制条件的最佳决策是可能的),满意方案,压力和决策的关系(压力过高与压力太低都不利于有效决策的产生),程序的合理性(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教育领导者对参与决策程度与方式的把握教育领导者在教职工参与决策程度上,把握三个原则:相关原则(看决策是否与参与者的利益相关);能力原则(考虑参与者的专业能力);权限原则(参与决策者对所决定的事项是否有管辖权)。参与决策的方式:照会式,寻求意见式,民主集中式,议会式,参与者共同决断式。教育领导者与组织沟通教育领导者应掌握如何有效地利用非正式沟通了解教育组织的气氛、群体的士气、师生员工当前关注的焦点,并且应当善于运用非正式沟通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第四节 教育领导者的管理彼得原理:甄选教育领导者的误区彼得原理:领导者在其职位上取得了成就,便被提升到高一级的职位,当其在高一级职位上又做出成就时,就有可能被提升到再高一级的职位。这样,领导者就有可能被提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从而使领导者陷入尴尬的境地。意义:它不仅告诫人们,甄选领导者不能过于看重候选人以往的成就,而且也提示人们,任何依据单一条件来挑选领导者的方法都是不太可靠的。评价教育领导者:四项基本选择注:教育领导者包括校长和教育行政官员如教育局的领导干部。评价取向选择(两种取向“督”和“导”,应做到两者有机结合),评价目的选择(改进其领导工作,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益是教育领导者评价的基本目的),评价者选择(对教育领导者进行评价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和条件,我国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评价方法选择(问卷调查评价和座谈调查评价法)。教育领导者培训的失衡注:主要是对教育行政人员(除校长外)的培训失衡(少)原因:观念上的失衡;观念失衡带来的制度上的失衡;学术研究上的失衡;课程建设的失衡。失衡造成的后果:当校长面对观念陈旧或思想片面的上级时,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听从上级领导指挥有时会成为一对矛盾。校长职级制:校长管理制度改革的新视点校长职级制目的:创造一种公平竞争的环境,以激励校长积极进取,在教育改革中有所作为。实施办法:校长职位与行政级别脱钩,重新规定一套校长职级系列;制定校长职级工资系列,工资与级等对应;制定各级等校长的任职条件;制定评审各级等校长的指标体系;规定考评聘任各级校长的工作程序。成效或意义:1充分调动了校长的积极性,增强了校长的责任感和事业心;2增强了校政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的意识;3建立了比较公正的评价校长的标准和机制,4促进了校长队伍的合理流动和校级领导班子的优化组合。思考题:1、现代教育领导者必须担当哪几种基本角色?答:基本角色:组织发展的导引者、组织运行的指挥者、组织沟通的促进者、组织示范者。2、在教职工参与决策的程度上应把握哪三条原则。答:三个原则:相关原则(看决策是否与参与者的利益相关);能力原则(考虑参与者的专业能力);权限原则(参与决策者对所决定的事项是否有管辖权)。3、简述彼得原理及其实践意义。答: 彼得原理:领导者在其职位上取得了成就,便被提升到高一级的职位,当其在高一级职位上又做出成就时,就有可能被提升到再高一级的职位。这样,领导者就有可能被提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从而使领导者陷入尴尬的境地。意义:它不仅告诫人们,甄选领导者不能过于看重候选人以往的成就,而且也提示人们,任何依据单一条件来挑选领导者的方法都是不太可靠的。补充:1、 05年简答题:请分析实行校长职级制的意义(C7)。答:1充分调动了校长的积极性,增强了校长的责任感和事业心;2增强了校政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的意识;3建立了比较公正的评价校长的标准和机制,4促进了校长队伍的合理流动和校级领导班子的优化组合。2、( 05年名词解释题):领导权变理论(C7):领导的有效性既不完全取决于领导者的人格特质,也不完全取决于某种领导行为,而是取决于领导方式或领导行为是否能与特定的领导情景相匹配,一成不变的、普通适用的领导方式是不存在的。3、 05年名词解释题:教育决策(C7):广义,教育领导者对教育组织中各种问题的处理或对各种方案的选择。狭义,指教育领导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对本组织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所做的决定。4、06年名词解释题:领导特质理论(C7)(对领导者静态描述;“领导行为理论”是对领导者动态研究):成功的领导者与不成功的领导者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测定并归纳成功领导者应具有的人格特质,以便作为选拔领导者的重要依据。5、 04年简答题:简述西蒙决策理论的基本假设。是西蒙提出的决策理论。四个方面:有限的最佳决策,满意方案,压力和决策的关系,程序的合理性。第八章 教师管理第一节 教师管理概述教师管理的基本功能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管理的基本内容教师的任用、教师的评价、教师的培训、教师的激励等。教师管理理念的基础(1)教师的职业性质:教师必须经过长期的专门教育;教师必须享有相当的独立自主权;教师应有反映其专业特点的职业道德;教师必须不断地在职进修。(2)专业化要求:专业化精神、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智慧。教育管理的基本特点对教师的日常管理要体现灵活性特点;在教师管理的过程中要体现参与性特点;在教师管理制度建设上要体现重精神轻物质的特点。第二节 教师的任用与评价师资来源:从单一到多样部分综合性大学建立师范学院;根据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招聘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地区内教师资源的重新配置(流动)。教师的任用:着眼点的变化包括:新教师的招聘和在职教师的岗位聘任。招聘新教师着眼点的变化:从看档案到看候选人的动态表现(试教);从学科对口到候选人的多科要求;从单一教学能力到教学、科研、组织和人际等多重能力。在职教师的岗位聘任:聘任合同制(从重资历到重能力转变,从重资格转向重实绩)教师评价与教师考核教师评价目标:指向教师工作的改进与提高;教师考核目标:指向教师的去留升降。趋势:教师评价取代教师考核。教师评价的多维性与发展性多维性:教育维度,学习维度,创造维度。萨乔万尼的教师评价体系(建立多维性和发展性兼顾的教师评价体系作了有益的参考):考察教师know how(知识), can do(能力), will do (未来意愿), will grow(未来发展)。教师评价中的三对关系显性(教师的出勤、任课节数等)与隐性(学生的品德教育等)的关系;定量(工作质量通过一定工作数量表现出来)与定性的关系;结果与过程的关系。第三节 教师的培训教师培训(指职后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培训的两种取向知识本位培训(课堂教学和专题报告等课程化途径),能力本位培训。如何选择: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目的确定。研修培训:两种取向的结合定义:是一种知识、能力两种取向并重,课程化培训与非课程化培训相结合的综合培训模式。特点:1以一个研究专题为纽带,围绕专题组织培训内容;2强调培训过程中四个要素(信息、思路、观念和能力);3定位于行动研究。校本培训:教师培训的自主化和个性化(核心)培训完全服务于本校的实际需要。未来展望:教师培训的精致化不仅要“有”,而且要“卓越”;不仅要增加投入,而且要提高效益;不仅要开拓,而且要完善;不仅要培训学员,而且要培训教师;不仅要建设培训机构,而且要建设社会化的培训辅助系统。第四节 教师的激励激励理论与教师管理激励理论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麦格雷格的X理论和Y理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理论、阿德勒的权利动机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激励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教师激励的策略物质激励、目标激励、民主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环境激励、信息激励。教师激励的着重点:群体激励教师群体激励:骨干与全员的兼顾建立骨干教师制度应注意:是选拔还是鉴定(选鉴定);是终身制还是流动制;是培养个人还是发展整体。思考题:1、教师管理的基本功能和基本特点。基本功能: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基本特点:对教师的日常管理要体现灵活性特点;在教师管理的过程中要体现参与性特点;在教师管理制度建设上要体现重精神轻物质的特点。2、教师评价中应注意处理好哪些基本关系。显性(教师的出勤、任课节数等)与隐性(学生的品德教育等)的关系;定量(工作质量通过一定工作数量表现出来)与定性的关系;结果与过程的关系。3、为什么说群体激励是教师激励的着重点。教师激励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调动教师积极性,改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加速实现学校预定的办学目标,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由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承担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改善以及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也是以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为基础的。所以教师激励的着重点是群体激励。4、06年简答题:精致化的教师培训应当具备哪些特征?不仅要“有”,而且要“卓越”;不仅要增加投入,而且要提高效益;不仅要开拓,而且要完善;不仅要培训学员,而且要培训教师;不仅要建设培训机构,而且要建设社会化的培训辅助系统。05论述题: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管理者应当如何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c 8)有效的教师激励策略:1物质激励。通过普遍提高全体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来调动教师积极性,和通过建立一定的物质奖励机制,对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2目标激励。将教师个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目标相结合。3民主激励。发挥教代会的作用让教师有机会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和工作计划的制定。4情感激励。学校领导与教师谈心、家访、探病等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情感联系,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5榜样激励。通过领导者的以身作则和宣传校内先进人物的典型事例来激发教师。6信息激励。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先进学校、请外校教师来学校传授经验或向教师推荐课改信息资料等,促进教师抓住机遇、力争上游的积极心态。第九章 学生管理第一节 学生管理概述学生管理:一个需要认真审视的概念1、学校不是学生管理的唯一主体2、学生管理的时空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明确3、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关系需要重新厘定学生管理的价值揭示学生管理有个体价值(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性)、社会价值(学生是社会的一员,学生管理的成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工具性价值(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是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支撑,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石)和本体性价值(学生管理是教育管理的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它能够为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学生管理的使命学生管理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具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自治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使学生能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各具特色的学生管理让学生管理走向科学化1、构建科学的学生管理的观念体系(学生观、管理观、师生关系观等)2、构建合理的组织机构,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第二节 学生常规管理学习常规管理:学习活动的基础性工作1、开端管理2、过程管理3、终端管理生活常规管理:为人处世的奠基性工程1、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注重实际训练;加强经常性检查;开展评比,树立典型)2、生活技能的习得学校心理辅导:学生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1、认识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2、把握学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异同(心理问题只能依靠心理辅导来解决;心理辅导和德育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3、确立心理辅导在学生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节 学生组织管理纷繁复杂的管理对象(班级、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非正式群体)班级管理的本质(班级管理是要求教师完成多样业务的组织功能;包含一定的价值要素的操作;在多样的场面;一定价值的提高;通过解决多种矛盾)班集体的建设如何抓好班集体的建设:一是选派合适的人担任班主任;二是确定班集体共同奋斗的组织目标;三是建立强有力的班级集体的核心;四是健全规章制度,培育良好班风。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1、学生自治的好处:一是可以为修身伦理的实验;二是能适应学生之需要;三是能辅助风纪之进步;四是能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2、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一是在教育组织活动中,加强正确的导向;二是通过值周班制度、“一周班长”制度、班干部轮换制度等措施,将班级建设成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基本阵地;三是运用教育评估手段,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思考题:1、请给学生管理下一个定义。答: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和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总称,它是学校教务管理者组织、指导学生,按照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教育标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过程。2、谈谈别国的学生管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答:英国:采用学舍制(为了便于在课外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学级制两种学生工作管理体制;日本:学生管理通过生活指导来完成(为了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寻求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美国:通过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家长的参与实现;法国:取消班主任,建立教师监护制度(一老师负责12-15名学生)。3、请分析心理辅导在学生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答:在每个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能得到积极的解决,则能促进其成长,否则就会妨碍发展的进程,导致心理的缺陷。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心理危机、防止心理问题恶化的重要途径。心理辅导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指导正常的学生做好心理问题的预防工作,并且增进其心理健康、挖掘其内在潜力。4、在学生管理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答:一是在教育组织活动中,加强正确的导向;二是通过值周班制度、“一周班长”制度、班干部轮换制度等措施,将班级建设成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基本阵地;三是运用教育评估手段,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第十章 教学管理第一节 教学管理概述教学管理的涵义教学管理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微观层次指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学校管理者根据教育方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工作的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原则,通过计划、组织、检查、总结等管理环节,对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组合,推动教学工作正常地、高效率地运转。)宏观层次指教育行政机关对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指导。教学管理的意义它是学校教学正常运行的基础;它有助于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它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发展提高;它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质量和育人目标的实现。教学管理的任务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中心任务)2、确保教学的正确方向。3、建立和维护教学为主的工作秩序,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4、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体系。5、加强教学科研工作,促进教学科学化。6、充分跳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第二节 教学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组织系统的构建教学管理组织系统由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教学行政管理机构,教学业务管理机构,教学督导机构)、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教学管理行政机构-年级组和教研室,教学咨询、审议、监督机构)、反馈系统三个一级子系统构成,各一级子系统又有若干二级子系统构成。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1、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学生学籍管理条例;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与管理制度;教师教学常规;教材管理制度;校、处、教研室的职责权限等的规定。2、它应遵循哪些要求:规章制度的制定要从人才培养、实现教育目标出发,使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成为教育的过程;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符合教师劳动特点、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此制定时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科学态度,讲求科学性;制度制定后,既要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保持相对不变,不能随心所欲、朝令夕改,但稳定不等于僵化,还应该对其不断改进和逐步完善;制订规章既要严肃,也要讲究民主;规章制度的制订必须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规律、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法规精神,不得与之抵触。校长与教学管理1、校长应学习和掌握教学理论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