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逆反心理的调整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14416650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调整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调整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调整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调整 逆反心理是儿童成长历程中一个必然的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也随之增强,表现欲望强烈,对老师、家长的要求和安排,有时会表现出越来越大的选择性,喜欢搞“独立”,愿意自作主张。因此,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会跟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要求及期望产生种种冲突,不让做的事情偏要做,让做的事情却不愿意做。孩子一旦产生逆反心理,老师、家长“苦口婆心”的谆谆教导便不会起作用,“防患于未然”的种种措施也不易成功。老师家长殷切教育,难免事倍功半或劳而无功,甚至适得其反,因此,作为家长和老师对这一时期的儿童应给予更多的关心与体贴,善于发现儿童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并合理引导,使他们顺利渡过这一时期健康成长。1、冷处理。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情绪强烈激荡时,作为教师或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恼怒,否则只会火上浇油,可先不予理睬,等孩子静下来再教育。2、注重移情,正确引导。作为教育者要顺应孩子的个性发展,理解孩子之所想,体谅孩子之所感,抱着理解、尊重和正确引导的态度去面对孩子,把他们的“跃跃欲试”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尊重孩子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像朋友一样相互间交流意见,对孩子想法中的正确部分和一些较好的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这样有助于孩子的个性的发展,使孩子敢想、敢说思维活跃。还要尽量让孩子独立思考,创造机会让他们检验自己的能力,显示自己的才能,即使失败,也可从失败的经验中吃一堑,长一智。3、少斥责,多鼓励。老师和家长要改变孩子已形成的某种不良行为,最好的教育时机不是孩子又出现这种不良行为的时候,而是孩子还没有重现这种不良行为的时候。这时我们要抓住时机,表扬、鼓励能有效地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让孩子有一种愉快和谐的情感体验,久而久之,我们所期待的行为就容易形成,逆反心理逐渐消退。在小学生中,经常可以遇到一些消极、冷漠,甚至敌对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现象-逆反心理。如:一些差生认为教师和同学看不起他,便故意上课时捣乱,下课时捉弄其他同学;一些学生因迟到、等被老师批评,都不以为然,反而愈来愈经常地迟到,愈来愈公开地玩痞;更奇怪的是一些学生因成绩进步被老师在班上表扬,却反而不想继续用功 上述逆反心理现象的产生与个体因身体发育而引起的自我意识增强有密切关系,当个体感到自尊心受到损害时,他就会故意干一些别人不赞成的事,以强调“自我”的独立存在,满足其“自尊”需要。 逆反心理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凡规则禁止的,别人反对的,与社会要求相反的事,都想尝试一下,其行动结果常常也不是自己所期望和追求的。逆反心理还具有冲动性,常受激情支配,不听劝告,随心所欲,有时会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待事情发生后却悔之晚矣。 如果逆反心理在一个人身上经常性地表现出来,成为其稳定的心理特征,那么它带有一定的反社会性。表现为漠视、破坏和故意对抗社会行为规范,视他人痛苦为欢乐。因此,当逆反心理发展到严重程度时,就会既有害于社会,又不利于个人的进步和成长。 那么,在小学生中常见的有哪些逆反心理?如何进行控制和消除这些逆反心理呢? 一、自负型逆反心理 这种类型的学生一般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处处受到家长、邻里、玩伴的偏爱、称赞、羡慕,从而养成了高傲、自私和心胸狭窄的性格,特别是进入小学后,更显得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和批评。 对于这类学生,直接指出其缺点,让其改正是很难起到教育作用的,对其教育应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首先,要善于抓住教育机会,比如,他们因不听劝告而遭到失败的惩罚,这时应抓住这一时机,加以耐心的教育与引导,使其在事实面前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从而改掉缺点;其次,要有意识地给他们讲一些因高傲、自私、心胸狭窄而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使他们从中得到启发而反省自己;第三,教师要主动和家长联系,求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一同做好转变学生思想工作。 二、受挫型逆反心理 这类学生因生活中出现意外事故,或人格受于污辱,或自尊心受到伤害,或受到别人的误解与言语中伤,或因学习下降,考试失利而灰心丧气,痛苦、烦恼,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以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和满足。 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应首先摸清他们受挫的原因,对症下药,使他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同时,要多给他们一些关心与鼓励,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其次,要形成一个团结、友爱、互助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教师要认真细致地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家长的思想工作,共同携起手来,帮助这类学生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使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和家庭的关怀,从而忘掉过去,满怀信心地面对一切。 三、失落型逆反心理 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理解和支持,作为青少年时期的小学生更是如此。如果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得不到周围人的肯定和表扬时,就会在心里产生失落的感觉,从而用消极、冷漠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久而久之,他们便丧失进取心,缺乏内动力,自我消沉,对教师及教育产生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 针对上述这种情况,教师是应端正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注意发现具有逆反心理学生的优点,积极并客观、真诚的进行鼓励和表扬,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体会教师对他的关心爱护与公平对待,逐渐消除其逆反心理;二是针对有逆对心理的学生教师要有意识地多和他们接触和谈心,在学习和生活上多给予帮助和照顾,逐步消除他们对教师的误会和隔膜,不断地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和情谊;三是教师要把握住给他们表现和发挥其特长的机会,使他们通过切身实践,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进取的信心和勇气,从而不断地给自己设立目标,在这种动力下一步一步地实现目标,以增强其自信心。 小学生的逆反心理除以上介绍的几种,还有其他类型,如困惑型逆反心理,自卑型逆反心理等,对于这些逆反心理,不仅需要教育者提高自身素质,方法灵活多变,要做到与教育对象沟通情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化解对方逆反心理,尽量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同时也希望有逆反心理的小学生们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并加强情感的自控能力,学会情感的升华,把精力放在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自身成长的活动中去,加强自我教育,以此来消除逆反心理,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逆反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我对我校的孩子逆反心理进行了研究发现它的产生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外部过大的压力 1、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希望孩子每门功课都考第一,每次竞赛都得名次,这与孩子自身的实际水平不相适应,与孩子的发展潜能不相一致,因此,随着期望值的不断攀升,实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当孩子发现不管自己如何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便会采取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办法,对抗父母日趋升高的期望值。 2、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限制过多,他们对孩子都有自己的设想 ,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设想出发,给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作出了详尽的规划,并提出种种“注意事项。”这样孩子处于被动屈从的地位,他们生活在父母和教师为他们划定的条条框框里,自由活动的空间十分小,行动的自主权被剥夺。他们对于加在自己身上的过多限定深为反感,有的孩子不惜屡屡犯“戒”、犯“禁”,以换回本该属于自己的自由。 (二)自身倔强的个性 1、小学生好奇心强烈,探究欲望旺盛,对任何事情都希望探个究竟,对于家长和教师的明令禁止的事情更是如此,非要看看违反了以后会出现什么结果。 2、随着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不断完善,他们活动范围扩大了,活动能力增强了,于是,自主意识萌发了。他们要求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他们会挣脱师长的管制,竭力自行其是。3、有些小学生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这些学生自尊心很强,但有时又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尤其当他们屡遭挫折、失败后可能一顾不振,自暴自弃,显得意志薄弱;对老师、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甚至把教育者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嘲弄自己,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三)家校不当的教育1、老师和家长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比如,在处理问题时不从实际出发,坚持统一标准,碰到问题只凭主观臆测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这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2、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师不能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占了上风,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加以引导,容易产生敌对情绪。3、教师自身言行不一。教师把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教给学生,就其本身来说有两条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劝导;另一是展示自己的实际行动。这两个方面都是需要的,但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自己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就很难发挥教育作用。这种矛盾会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4、家长对子女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过大心理压力,出现逆反心理。比如,家庭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产生自卑的逆反心理。二、逆反心理的疏导 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具有双重性,作为教育者,既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不作简单的指责与否定,又要千方百计消除其消极因素。只要我们方法得力,恰当处理,就可以兴利抑弊,使其从消极转化为积极。(一)建立深厚的感情教师要绝对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不是当众点名批评他们,而是采取个别劝告的方式,不揭学生过去的短、而是着眼于多鼓励,着眼于学生的今天和明天,对犯错误的学生能耐心等待;当学生犯错误时,不是想着怎样整治他们,而是向其讲清道理,使其心服口服总之,教师的宽容能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上进心。多几分宽容,就会有令人满意的答案。平时,和他们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多给他们一点温暖和体贴。并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真心实意地去关心爱护他们,发现他们的长处和短处,使其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聪明才智,进而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老师真诚的体贴和关怀,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当他们觉得老师值得亲近、信赖时,就会把老师的教育认为是出于好意的劝导而愿意接受。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运用“自己人效应”与学生保持同体,即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把教育者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处理问题,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这种“同体观”是一种重要而有益的思维方式,它有有助于处理师生关系,改变人际心理气氛,开阔我们的教育思路。同时,由于教师本身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也许就是教育者的昨天,教师如能回忆起自己当年所犯错误的心情,对学生犯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得更真切些。这样,就会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呜,有益于控制学生中的逆反心理。(二)提出适当的要求首先,老师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智力、体力、文化基础、学习环境、条件、学习动机、意志等都各有差异,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就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训练。给每个学生发挥自己能力,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比如,在课堂答问时把比较容易的问题留给成绩较差的去回答,把较难的留给成绩较好的去回答。在进行口语训练时,将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搭配组合,进行分组教学和练习。这样教学,就满足了各个层次学生的要求,使他们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有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其次,教师希望学生成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若因此不切实际地对学生寄予过高的期望,则是不明智的。因此,为人师者不妨降低期望的高度,给孩子设定一个他能够达到的目标,待他实现后再提出一个高一层次的目标。如此循环往复,既可以避免孩子的逆反心理,又可促进他不断进步,并逐渐接近老师的期望。 (三)发挥班级的作用班主任要努力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有助于学生逆反心理的消除,因为在积极向上的班集体里有健康的舆论,同学间团结友爱自尊自重,所以在处在这良好的环境里,就会大大有利于学逆反心理的转化。其次,还可以开展班级活动,因为班级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习如何遵守规范和规则,一方面还可以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再次,学生在班级中有强烈参加集体生活、获得友情、受到重视等内在心理需要,因而十分重视集体对个人的要求、评价和信任。老师则可利用学生这种内在心理需要,发挥集体对每个成员的教育、评价和激励作用,造成积极的心理氛围,最大限度地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四)追求自身的完善教师首先要以自己规范的行为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些老师对孩子要求很严,但自身却很放任,而孩子认为当老师的都没做到,凭什么总要求自己去做,因此不服管。所以,做老师的应以身作则,身教胜言传,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一定要“身正为范”,感染和影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可以说是无字之书、无言之教,教师不仅以书教人,以客观规律教人,更重要的是通过人格的力量“以人教人”。教师要养成一种完整的人格、一种心胸宽广、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气质,一种求实致远、朴实高雅的品位,一种“贵贱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能移”的品格,学生在这样人格的濡化下,才能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五)协助家长的教育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对家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的教育光靠学校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学校、家庭密切配合才能解决,而多数家长又缺乏教育的常识和方法,所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对于家长有问题的,班主任必须毫不客气地给家长指出来,指出他们将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并向学生家长介绍一些教育方法,请有经验的家长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使家长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进行,为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良好的条件。二十一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重视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通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培养一代又一代全面发展的人才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这种不良心理的形成与学生本身的气质、个性以及其所处的环境,包括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有关系。本文就小学生这种不良心理的形成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调适的建议。 关键词:学生 逆反心理 成因 调适 许多老师和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突然之间莫名其妙对家长和老师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对大人的言语置之不理,甚至直接反对乃至反抗等,这种情绪如任其发展就会养成习惯,形成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体针对他人提出的对自己的要求、愿望,采取一种负向的,与他人所期望的截然相反的态度或行动的心理。 其实,就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而言,只是一种要求“独立”的表现。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要经历两次“断乳”,一次是生理意义上的,另一次是心理意义上的。而所谓心理意义上的断乳,是指孩子渴望脱离父母,老师的监护,在心理上有了独立意识,但是由于孩子心理并不成熟,这种独立意识往往被他们用一种不恰当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这就是逆反,所以这属于一种正常情况。但是,学生这种情况的出现确实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同时对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是很不利的,所以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认真地克服它。 一、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逆反心理的成因,不外乎两种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指个人对某种不良心理的敏感程度,在这里主要是指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对逆反心理形成造成的影响。 就气质而言,多血质的人,虽然敏感,但他的注意力容易转移,情感容易变换,懂得变通,相比之下,并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抑郁质的人虽然也很敏感,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到的情感,但由于他们比较胆小、孤僻,与他人的接触、交往较少,所以,也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相反,胆汁质的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幻剧烈,一旦碰到自己无法接受的事情,就很容易凭着冲动做出一些不恰当的反应,造成逆反心理;而粘液质的学生,虽然安静、稳重,但他们注意稳定且又难以转移,沉默寡言,对有些事显得过于执着而有一点固执,不灵活,同样比较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当然,这只是就气质本身来说的,因为我们都知道,气质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而且它也是学生个性中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所以,其实,任何一种气质的学生都有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只是根据各种气质不同的特点来说,粘液质与胆汁质的学生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对于胆汁质的学生,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与他们正面冲突,不能与之针锋相对,遇事因给他们以缓冲时间;而对于粘液质的学生,我们应给予充分的空间、时间,因为他们的自制能力较强,也比较固执,所以,我们不能处处“绑着”他们,也不能以冷对冷,使他们更沉默,或者“宁折不弯”,而应该诚恳地跟他们讲道理,让他们自己进行思考,真正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正确的。 然而,内因要通过外因起作用,内因是潜在的,还需要外因的诱发,所以,外因才是逆反心理形成的主导因素。 而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外因又与其特定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这其中包含着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1、社会因素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都是“社会的人”,都无法不受到社会的影响。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性的时代,会有多种多样的信息没有经过加工就进入到我们学生的视线范围内,而学生盲目的模仿心理就让逆反心理有了生存的空间。况且学生的道德是非观念还不稳定,很容易受到怂恿,形成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做一些不该做的事,例如与老师顶嘴,反抗父母定下的规矩,而与此同时,学生却因为做了这些不该做得事受到同学们的称赞和吹捧,被坏朋友们所认可,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们产生错觉,逐渐形成逆反心理。 2、家庭因素 家庭是每个孩子最初及最牢固的依靠,但同时也往往因为很多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或者因为某些原因导致家庭环境恶劣,而成为逆反心理孳生的温床: (1) 家长管教方式不当 其实大多数孩子所表现出的逆反只是一种无声的抗议。我们的家长往往过多的干涉孩子的决定,对孩子的一切事情都要加以“指导”,总在不断的告诉孩子:“你要听我的!”其实有时家长的“命令”并不都是合理的,而当孩子一旦不按其意图行事或犯错误时,家长感到不满意就会对其大声责骂、训斥,孩子受到刺激,才会产生对立情绪,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逆反心理。 (2) 家庭环境的恶劣 有些专家认为,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叛逆行为,是源自他们得不到父母足够的关爱。家庭应该是孩子最温馨、最安全的港湾,然而,如今家庭往往会成为孩子最没有安全感的地方。许多父母因为种种原因而导致对孩子缺乏悉心照顾,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爱护,会觉得被忽视、被冷落,经常做出反叛的行为,这其实是他们缺乏爱的一种暗示,他们知道做一个听话的孩子不可能获得父母的关爱,所以,做出一些令父母生气的举动,希望借此可以得到父母“垂爱”的目光,他们知道做出这些行为的后果,却仍在所不惜。 (3) 家长的言行不一 有些家长会对孩子提出很严格的要求,但往往有时候自己的所作所为会与自己的要求大相径庭,从而引起孩子的不满,认为这些要求当大人的都没有做到,凭什么要求自己去做,因此产生逆反心理。 3、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同时也是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最重要的地方,但是正由于学校教育其重要性,所以一旦有所失误,便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1) 教师的教育缺乏艺术性 有些学生犯了错误,很让老师生气,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老师因此而大发雷霆,甚至对学生破口大骂,而有些学生又比较固执,对老师的责备很不服气,从而导致了学生与老师的决裂,使学生形成了逆反心理。 (2) 教师自身的素质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每天乃至每小时都会有数以万计的新事物、新知识出现,要将它们全都掌握是不可能的,况且老师也只是普通人而已,难免会犯错,但教师在学生眼里就应该是全知全能的,所以有些学生一旦发现老师也会犯错,就不再愿意相信老师了,甚至认为他们所说的都是不对的,而表现出逆反。 二、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 找到了根源,我们就要“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调适。 老师和家长是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逆反心理的形成与老师、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同样,逆反心理的调适也首先需要老师与家长付出努力: (一) 学会与学生沟通。学生最大的懊恼便是别人不尊重自己的意见,以别人意见为意见,这样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因此,当学生作出错误的决定时,我们的教师和家长首先必须控制住自己的脾气,不能即时作出强烈的反应,不可以以专制的态度来命令学生必须怎么做。因为学生本来已有抵触情绪,再以强制的手段来控制他们,只会让他们的抵触情绪更强。我们应该先给学生一个“说话”的机会,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了解他们看人看事的角度,然后再给自己一点时间去了解学生周围的朋友,在证实情况的前提下,平心静气的给学生摆事实、讲道理。虽然,学生的年龄不大,但他们也是有思想、有主见的,只要他们觉得大人是尊重他们的,他们是愿意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审视且改正的。比如孩子交了一个家长认为不怎么好的朋友,如果家长命令他:“你必须跟他绝交!”结果可能反而会弄巧成拙。但是假如家长能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自己仔细想想,为什么选择这个人作他的朋友,这个人是否值得作朋友。我想,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不管孩子最后的决定是错是对,但他们的反应一定会更理智。 (二) 学会包容孩子的错误。犯错是孩子独有的权利,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天真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充满理想、会犯错误,正如他们是在不断跌倒不断爬起中学会走路的一样,所以,对待孩子的错误,家长与教师应给予宽容理解,更应给予悉心指导,帮其改正错误,而非一味训斥与打骂。训斥与打骂是不会收到预期效果的,反而会导致恶性循环,促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古诺特在父母与子女之间一书中这样写到:“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谴责;在敌对中长大的孩子,常怀敌意。”学生在成长中所需要的不是斥责和命令,他们需要的是信任和鼓励,学生有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方法,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而老师家长只充当辅导者而非发令者的角色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固然如此学生会走不少弯路,但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吃苦”,明白所有的获得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这又有什么不好的呢?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批评的作用,但应该学会艺术的批评。 (三) 老师、家长要以身作则。能对学生严格要求当然很好,但不宜过严。父母,教师在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应该能以身作则,身教重于严教,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老师家长的影响,自然而然地接受大人的意见,达到这些要求。比如,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有充沛的精力去上学,不准他们看电视,这很有道理。可是他们自己却每天看电视到很晚,并且认为这是自己的权利。试问,这如何有说服力。在孩子的眼中,他们认为父母第二天也要工作,然而却可以看电视,这不公平。如果父母能够率先作出榜样,大家第二天都有工作,那么大家都不看电视,早点休息,我想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会心悦诚服的。 (四) 父母要给孩子以真正的关怀。有些孩子并不是真的叛逆,他们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父母的“关注的眼光”,其实这真的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要求,每一对父母都有关心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照顾的义务,不应该也不能让他们“自生自灭”,如果能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庭,给他们关爱,给他们一种自己是被爱着的感觉,我相信他们是不会反叛的。 (五) 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由于学生对教师的期待颇高,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而且除了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不断充实自己外,也应该诚恳的告诉学生,大人也不是无所不知的,努力取得学生的谅解。俗话说,“通情达理”,情通了,理才能达。只要让学生看到大人的诚意,他们是会谅解的。 然而,调适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学生身上,因此,学生自身地调适也是非常重要。首先,作为学生应该认识到,追求自由、独立,并不一定要通过反叛老师、家长才能做到。况且,逆反也并非是一种独立自主的表现,而只是一种狭隘、偏激、非理性的表现,不能证明你的独立。固然,有时家长、老师难免言辞过激,方法也欠妥,但他们大多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作为学生、晚辈应该体谅他们的一片心。其次,学生应该多读书、多思考,广博自己的见闻,丰富自己的思想,要学会多方面地看问题,多途径地解决问题,不要因“逆耳”而否定了老师、家长的“忠言”。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良心理,“心病还需心药治”,需要老师和家长们用心发现其产生的原因,再用“心”去加以帮助、引导,我相信“迷路”的学生一定会走出心灵的误区,成为一个好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