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标必修三、选五、选六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43246433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课标必修三、选五、选六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理课标必修三、选五、选六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地理课标必修三、选五、选六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必修地理3一、模块课程教学目标地理3包括“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三部分内容。本模块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理1”“地理2”的基础上,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环境特征,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探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要求学生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历史阶段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认识典型地理区域发展的背景、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研究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相关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逐步建立区域的概念,强化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充分认识区域开发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以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注意有机整合、相互渗透。应按本“教学要求”,准确把握每一个专题的教学深度与广度,以确保高中地理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教学要求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基本要求发展要求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l 了解区域的含义。1.了解区域的含义。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地理所学习的区域,加深对区域含义的理解。l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说出两个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差异比较的主要方向。2.根据材料,比较两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 结合学生的旅游经历,让学生描述这些地区的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感受区域的差异。2.选择学生熟悉的两个区域,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特征、经济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区域的分析比较,注意应兼顾相同点的归纳。3.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不同地区服饰、饮食、住房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l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结合材料,说明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2.结合材料,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收集当地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分析地理环境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2.结合实例(如鲁尔区的兴衰),引导学生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树立科学发展观。 l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2.结合案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3.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类型和主要影响因素。4.结合案例,说明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及对产业迁出区、迁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1.分组收集有关资料,开展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之间居民的模拟对话活动,探讨资源跨区域调配对不同区域的利弊影响,并尝试提出相应对策。2.以某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为例,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工程的基本概况,引导学生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梳理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可持续发展l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1.结合材料,分析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2.了解森林、湿地等的生态效益。3.结合材料,说明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1.以某生态问题严重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治理保护措施。2.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和地理信息技术了解我国森林、草场、湿地等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带来的危害及治理保护措施。3.结合本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分析产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并提出合理的治理保护措施。l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1.结合案例,说出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2.结合案例,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1.收集有关流域综合开发建设的成功事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总结其经验,加深学生对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理解。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收集本地区某流域相关资料,了解开发背景,评价开发现状,探究综合治理的对策,在全班展示、交流。l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1.结合案例,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2.以某区域为例,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1.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2.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收集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等新型农业的资料,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并在全班交流。l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区分可再生与非可再生能源。2.结合案例,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条件。3.结合案例,了解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以某区域为例,了解资源开发的背景条件,分析开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探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调查学校所在地区优势能源或矿产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状况,了解其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撰写一篇小论文。l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2.结合材料,分析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有利条件。3.结合材料,了解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城镇建设实际,探讨城市化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2.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工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施。3.以学生熟悉的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有利条件,以及在推进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l 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1.结合实例,说出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作用。1.收集展示一些遥感图像,加深学生对遥感技术的感性认识。2.结合案例(如长江流域洪涝监测),采用资料分析和图表对比方法,了解遥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遥感技术的功能。3.对于遥感工作原理不作要求。l 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1.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1.结合具体实例,介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GPS应用领域。如给学生展示GPS接收机,参观装有GPS导航系统的交通工具,以加强学生对GPS特点及应用的了解。2.对GPS工作原理不要求深入分析,着重介绍定位、导航的主要功能。3.了解我国北斗卫星全球导航系统的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l 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1.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1.组织学生参观走访相关单位,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让学生领会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2.对GIS的工作原理不作要求。l 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1.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2.了解GIS、 GPS和RS三者之间的区别。1.收集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有关数字地球的材料,加强学生对数字地球的认识。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认识“3S”技术之间以及“3S”技术与数字地球之间的关系。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一、模块课程教学目标本模块主要阐述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分析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国情。,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中国的自然灾害”“防灾与减灾”三个部分。该模块内容是高中“地理1”内容的拓展与延伸,与选修6“环境保护”内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较强实践性、应用性和现实意义。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要求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规律,探求环境、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认识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概况,了解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进一步提高生存救助能力。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要求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尝试专项研究与实践活动;学会灵活运用地理图表、数据和文字等资料比较差异、归纳规律、分析成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然灾害与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防灾减灾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注意有机整合、相互渗透。应按本“教学要求”,准确把握每一个专题的教学深度与广度,以确保高中地理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教学要求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基本要求发展要求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l 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形成条件及灾情大小的影响因素。2.结合实例辨别自然灾害与自然异变。3.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1.利用案例,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归纳形成条件,了解自然灾害与自然异变的联系与区别。2.结合实际,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灾情大小的影响因素。3.展示各类自然灾害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识别自然灾害及类别,并能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l 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1.结合实例,了解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危害及特点。 2.结合人口、经济分布图及相关灾情资料,理解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1.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主要自然灾害的危害,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影响。2.结合案例,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并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灾害的特点及可能诱发的其他自然灾害。3.收集并整理本地区常见自然灾害的相关资料,分析其特点。l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结合区域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区域自然灾害的影响。2.树立正确的防灾减灾观,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的科学发展观。 1.收集相关资料,组织课堂辩论,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辩论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2.收集近年来本地区所经历的自然灾害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讨其造成的损失与人类的活动的关系。3.配合“世界防灾日”,出一期板报。l 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1.了解世界地震、干旱、洪涝、风暴潮、热带气旋等自然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2.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1.了解自然灾害的关联性。1.运用世界自然灾害分布图,引导学生总结自然灾害带的分布。2.运用灾害分布图及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灾害的关联性。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l 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1.结合相关统计图表,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2.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的影响区域。3.知道我国自然灾害带及其主要灾害种类。1.利用教材相关分布图,引导学生归纳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2.运用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六大灾害带及其主要灾害。3.收集近年来本地区常见自然灾害的资料,指导学生绘制自然灾害分布图。l 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1.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2.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关联上,理解地质地貌灾害的链发性。1.比较滑坡、泥石流的区别。2.理解震级与烈度的关系。1.结合图片、视频资料或模拟演示,引导学生探究地震、滑坡、泥石流的产生机制、过程、危害。2.结合地质地貌灾害分布图,引导学生探讨地震、泥石流、滑坡的关联性。l 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灾害的形成原因。1.阅读数据统计图表,了解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的危害。2. 分析我国旱灾、台风、寒潮、洪涝等灾害的形成原因。1.结合我国主要气象和水文灾害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究形成原因,了解主要危害。2.围绕沙尘暴、洪灾等自然灾害,指导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实验,从中理解并说明灾害的成因。l 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1.了解我国主要生物灾害及其危害及地理分布。2.理解洪涝、旱灾与生物灾害的关联性,及其对我国农业灾情的影响。1.理解严格控制有害生物入侵的重要性。1.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主要生物灾害及其分布与危害。2.组织学生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当地常见的生物灾害及主要危害,并在全班交流。自然灾害与环境l 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1.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及灾情大小的衡量标准。2.运用资料,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3.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缩小”及“放大”作用,树立正确、科学的“防灾减灾观”。1.结合实例,分析同一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在时间和空间上差异的形成原因。1.结合实例,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比较同一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2.组织学生收集某常见自然灾害的相关资料,比较同一灾害给不同地区造成的灾情差异并分析原因。l 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1.结合资料,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多发的原因。2.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1.结合自然灾害多发区的实例,通过对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归纳其自然环境特点。防灾与减灾l 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1.初步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及其作用。2.结合案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3.树立客观面对灾害的基本观点,明确灾害防御的可能性和减灾效果。1.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并在全班作交流。l 以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1.了解救灾过程,归纳灾前、灾中和灾后的救灾重点。2.了解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的分布和国家灾害紧急救援队的作用。3.了解应对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4.增强防灾意识,重视生命价值,提高生活与生存能力。1.分析我国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的安置理由。1.以家乡某种主要自然灾害为背景,运用相关知识,思考所需救灾物资的种类,拟定灾害应急预案,模拟一次救援演习。2.针对家乡常见的某种自然灾害,掌握一些个人紧急应对策略,如避险、救助知识,并进行一次模拟演练。l 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1.了解非工程性防御的含义及工程性防御措施的三种方式。2.阅读材料及案例,了解我国防灾减灾的模式。3.运用地图,了解我国主要减灾工程的分布。4.举例说出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主要成就。1.组织学生收集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编写一份手抄报。2.组织一次以“自然灾害与我们”为主题的班会活动。l 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1.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热情。1. 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并展示人类利用高科技手段趋利避害的实例。2. 启发学生畅想运用新的高科技手段监测、预报自然灾害和趋利避害的远景。选修6环境保护一、模块课程教学目标本模块以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为主题,重点阐述了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并提出了人类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本模块主要包括“环境与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管理”五部分。本模块是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和资源观的重要依托内容,也是地理学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的具体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要求学生认识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了解人类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更深刻地认识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理解人、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增强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注意有机整合、相互渗透。应按本“教学要求”,准确把握每一个专题的教学深度与广度,以确保高中地理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教学要求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基本要求发展要求环境与环境问题l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1.了解环境的概念和分类。2.结合案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1.利用环境景观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认识了解环境的概念和分类。2.结合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l 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1.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2.认识环境问题的主要危害1.针对本地区某一突出的环境问题,开展调查,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l 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2.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1.提供有关资料,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环境问题。2.利用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当代主要环境问题的特点。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l 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知道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2.结合案例,分析资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运用图表资料,引导学生认识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及产生原因。2.组织学生收集当地主要资源问题的相关信息,分析对当地社会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l 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1.了解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及其特点。2.结合材料,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树立正确的资源观。1.结合相关区域地理知识,说明主要化石燃料在世界和我国的分布、贸易特点。1.组织学生收集某种非可再生资源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开发和利用的现状。2.组织学生讨论非可再生资源日趋匮乏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创新性应对措施。l 根据有关资料,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1.了解在非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2.说出在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1.以某区域的非可再生资源为例,收集开发、利用中造成的环境不利影响,鼓励学生尝试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l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1.了解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及特点。2.利用地图归纳我国主要可再生资源(太阳能、风能和水、土地等)的空间分布特点。3.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问题。4.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形成正确的资源观。1.分析我国主要可再生资源分布特点的成因。1.以某区域的可再生资源为例,收集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鼓励学生尝试提出保护、合理利用措施。2.调查家庭的用水状况,设计一份家庭合理和节约用水的方案,并鼓励学生加以实施。3.围绕城市化过程中耕地被占用的问题召开辩论会,讨论该问题对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保护耕地的意识。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l 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了解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并能通过具体实例判断。2.结合实例,说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观看生态破坏的教学视频,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感性认识。2.在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时,应强调对人为原因的分析。3.在学习生态环境问题时,主要关注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破坏等。l 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1.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联系。2.针对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判断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1.收集家乡不同时期的生态环境资料,比较生态环境的变化,体会人类在此过程中的作用。l 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1.以某种生态系统为例,了解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主要的环境功能。2.结合案例,理解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1.以某次洪水或北方沙尘暴为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l 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1.运用我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2.理解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1.分析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1.指导学生阅读我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师生共同归纳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2.收集本地区的相关资料,讨论当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l 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1.了解不同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应治理措施。2.理解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作用。1.组织一次环保实践活动,如参观当地的自然保护区、生态农业园区等,了解其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环境污染与防治l 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1.以天然水净化为例,了解环境的自净能力。2.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1.组织学生对自己家庭中垃圾的分类、去向做跟踪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在班级内进行交流。2.结合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了解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l 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1.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水污染、大气污染等)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危害。2.结合案例,了解固体废弃物对人类造成危害的主要途径。1.通过走访调查,了解不同时代家庭生活垃圾数量和组成的变化。(或调查家乡空气质量、某条河流水质的变化)2.组织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垃圾越境转移引发的社会道德和政治问题。l 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1.通过案例,说出某类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的治理措施。1. 组织一次环保实践活动,如参观当地的污水处理厂、清洁生产工厂等,了解其对保护当地环境的作用。环境管理l 说出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1.了解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2.说出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1.就某一环境污染事件,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污染肇事单位、环保部门官员、法律人士、当地群众等人员,举行“模拟法庭”或“模拟环保听证会”,以进一步熟悉环境管理的内容和主要手段。 l 举例说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1.认识环境管理中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2.了解环境管理中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的主要形式以及努力履行国际公约的情况。1.配合“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组织学生编辑地理小报,介绍一些当前针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2.组织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深远影响。l 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1.了解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2.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和环境道德。1.组织学生调查学校的用水用电状况,发出一份个人节约用水用电的倡议,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修养。2.举办一次以“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班会。3.结合当地实际,采用适当形式(如创作漫画、诗歌,或进行文艺表演等),适时开展环保主题宣传活动。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