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训练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生态文化是人类的文化积淀,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针对生态资源进行合理摄取、利用和保护,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等文化积淀。人类创建新的生态文明之需要,源于工业文明造成的日益加深的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知识的普及,人类活动诱发的各种自然灾害和生态灾难的教训,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如果不彻底改变征服自然的态度,最终也会由于不适应生态环境而在地球上消失。为了整体地解决以上问题,不少学者提出创建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来取代工业文明,而不是继续以生态现代化来维持工业文明,或者以可持续发展的狭窄思路来改善环境并促进全球经济,这确实是一种睿智的看法。因为,只有当绝大多数社会都建立起了生态文明的社会,地球生物圈的健康和安全才能得到真正恢复,人类的生存也才能够得以长期持续。然而,生态文明的创建并非工业文明顺势前行的自发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毋宁说是一个需要人类自觉逆转的艰难过程。尽管工业文明只有几百年的短暂历史,但它却形成了人类难以消除的许多反自然的恶习。工业文明是以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为主导,以机械世界观来认识和征服自然界,以牺牲非人类生命的利益和生存环境来实现自己的发展,以能量和物质消费的最大化为社会进步的基本尺度。人类各种族的初民们在万象缤纷的荒野中创造文化,求得生存的灵性完全遗失了;耕种植物和驯养动物的农业文明祖先们敬畏自然、关怀生命、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智慧被彻底扫除了;也许可以如是说,工业文明留给生态文明最有价值的东西,只是地球生物圈衰退的恐怖图景引起人们的沉痛反思和对生存出路的探讨。这种反思和探讨有助于激励人们努力探寻建立生态文明起码的生态文化前提。生态文化相对于生态文明的概念而言,是一个内容更为复杂和广泛的概念。如果说,生态文明是由生态化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全新的文明类型,它所强调的是所有生态社会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达到的起码标准的话,那么,生态文化则是不同民族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中多样化的生存方式,它更强调由具体生态环境形成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由于生态是人类和非人类生命生存的环境,文化是不同人类生存的方式,所以,一旦地球上有了人类,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生态文化。即使人类还处于文明之前的采集、渔猎时代,就已经存在着不同人类种族的生态文化。在农业文明时代,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种族和民族当然就存在着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其中,中华民族的生态文化传统就是农业文明时代的最高典范。生态文化是自人类诞生以来,不同人类种族、民族、族群为了适应和利用地球上多样性的生态环境之生存模式的总和。人类适应和维护不同的生态环境而在生存和发展中所积累下来的一切,都属于生态文化的范畴。因此,在工业文明的生态废墟上创建生态文明,非常需要吸收人类自诞生以来世界各个种族、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长期积累起来的生态文化,以消除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反自然的种种恶习,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选自生态文化,有删改)1.与“生态文化”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生态文化是多种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也是某些知识和经验沿袭传递的沉淀。B.生态文化是由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全新文明类型,能够体现不同民族在特殊生态环境中多样化的生存方式。C.生态文化强调由具体生态环境形成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它伴随着人类出现而出现,具有时代和民族特色。D.生态文化概念内容丰富广泛,人类适应和维护不同生态环境而在生存和发展中所积累下来的一切,都属于其范畴。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从生态文化的概念写起,侧重从构成因素、历史延续性和文化功能等角度来诠释这个概念。B.第二、三段侧重分析在新时代背景下人类创建新的生态文明的原因,为人类生存指明了发展方向。C.第四段从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比较的角度出发;在指出两者之间本质区别的同时侧重指出生态文化的历史性、传递性。D.文章首先从生态文化的概念写起,全文重点论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工业文明的种种弊端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不少学者认为,人类在新时代需要创建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而不是继续以生态现代化来维持工业文明,这是文明发展的必经之路。B.工业文明在几百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许多人类难以消除的反自然的恶习,它留给人类的价值就是引起人们的沉痛反思和对生存出路的探讨。C.生态是指人类和非人类生命生存的环境,这样,生态文明则强调所有生态社会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达到的起码标准。D.生态文化是不同种族、民族、族群为了适应和利用地球上多样性的生态环境之生存模式的总和,而中华民族的生态文化则是其最高典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铜镜源流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上古的镜,叫监,就是大盆的意思。说文:“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古人以水为镜,“监”就是一个人弯着腰,睁大眼睛,从器皿的水中照看自己的面影;在三代之初,其器皿一般为瓦制。不过,在距今四千年前的齐家文化遗址曾出土有两面铜镜。至商代晚期,铜镜已有较多出土。进入战国,铜镜已经比较流行。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因此深受人们喜爱。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铸造精良,形态美丽,图纹华丽,铭文丰富。这些纹饰和铭文的产生与流行,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有一定的关系。由于镜背面积小,纹饰所选用的题材则须更具代表性和典型性。这便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铜镜在考古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各自的特征,它又成为古代墓葬中断代的大标准器之一。因此铜镜不仅反映了古代文化艺术水平、冶炼和装饰工艺水平,而且还是古时人们精神生活的反映,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战国时期青铜艺术发生重大转变,青铜器由祭祀礼器向实用品转变,铜镜以其新颖时尚流行于上流社会。铜镜在历史上曾是宫廷、贵族享用的高档消费品,在早期使用上还有一定的级别限制。因此,铜镜的制造量少,保存流传于世的就更少。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制作也更加精良。直到明代末期,才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但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仍有以铜为镜子的。汉以前的铜镜存世较少,现在所能看到的铜镜大多是入汉后的产物。汉镜的制作极为精巧,出土的古镜,泽漆光明,花纹明丽,匀净无疵,字划清晰,笔势纵横,且多有嵌镶珠宝的。汉代的铜镜都为铭文,都是吉祥语句,唐代铜镜在造型上已突破了汉式镜,如葵花镜、菱花镜、方亚形镜等。图案除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铭文等纹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打马球纹等。盛唐以后,以花为主,多为吉祥图案,自由豪放,清新活泼,表现了大唐帝国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选自文史杂志)1.下列有关“铜镜”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铜镜在上古时期叫监,就是大盆的意思,既可以取水,也可用于照看人的面影。B.铜镜的纹饰和铭文是由当时制作者精心选择的,反映了古时人们的精神生活。C.铜镜的流行,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有一定的关系。D.铜镜工艺精美,图纹华丽,深受人们喜爱,因此成为古代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我国铜镜在四千年前就已出现,早期是高档消费品,后来逐步成为生活必备品。B.早期铜镜是祭祀礼器,战国时期向实用品转变,开始流行于上流社会。C.清代乾隆以后,开始以玻璃为镜,但直至民国初年,仍有人使用铜镜。D.唐代铜镜以多样的造型突破了汉式镜,表现了大唐帝国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3.研究铜镜,可以帮助现代人了解古代,下列表述不属于这一作用的是()A.研究随葬铜镜的风格,可以大体判断相应墓葬的历史时期。B.不同时期铜镜纹饰的变化,反映着艺术观念及时代风貌的演变。C.铜镜铸造精良,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冶炼和装饰工艺的水平。D.汉朝以前的铜镜当前存世较少,是极有价值的文物收藏品。三、(河北唐山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现代汉语词典对“大师”的释义是“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简言之,成为大师,有两项条件:有造诣、被尊崇。于是,大师的存在,便不仅仅是一种个体的存在,而是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存在。他们的存在,遮蔽着他人与群体,同时也遮蔽着历史。他们是以人类代言人的身份存在的。芸芸众生死去,只有他们永生。思想的不朽与伟大愈发令人深刻地感受到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渺小。人们确立了大师的话语权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的话语权。当人们试图透过对大师的解读逼近原始的历史,却发现历史已经被他们垄断。大师是山峰,也是鸿沟。当我们站立在国家图书馆望不到首尾的书柜旁,我们会感到一种阅读的恐惧,读书越多,恐惧便越深,因为我们发现所有的思想都被表达过,所有的情感都被倾诉过了。当文学家面对曹雪芹和托尔斯泰,当哲学家面对庄子和尼采,当经济学家面对马克思和萨缪尔森,他们都可能染上一种疑难杂症失语。像孔子说的“予欲无言”,大师的存在足以令后人乱了方寸,就像婆婆怒目之下的小媳妇,不知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我们实在不能断定大师的存在是成全了我们还是妨碍了我们。朋友说:“纪念碑令我望而生畏。”这确是悖论。大师活水般的思想成为经典,其经典又在时间中风干成僵死的教条。对经典的阅读,永远都不可能是平等的交流。在阅读开始之前,阅读者便带有了明显的期待心理和意向性,而这种不平等又往往导致对思想的误读或者原意的遮蔽。然而,我们却大多是这样过来的,在自以为是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大师的改写。与其说是对真理的向往,不如说是对权威的崇拜大师的名字成为符号,它使我们皈依了传统的拜物教。大师的叙述记录了人类的灵魂史,经典则是大师们的精神遗嘱,然而,对大师与经典的阅读效果,除了取决于原作的品质外,更取决于读者的品质。换句话说,大师思想的流动毕竟是相对的,而时代与读者的流动却是绝对的,以绝对看相对,我们感觉不出自身在变,反会觉得大师在“变”,他们在世人心目中所处的位置,除了与其本身的“含金量”有关外,更与阅读者的精神状况有关,即:所谓大师,实际上是经过了阐释的大师这涉及接受美学的范畴。于是,我们便不难理解,被某一代人奉为圭臬,顶礼膜拜的,到了另一个时代,很可能一钱不值,显得尴尬而可笑。这样讲可能极端了一些,但至少,大师的“季节性”变化却在所难免。比如高尔基、索尔仁尼琴、张爱玲等这些人物,二十年前的人们与今天人们的看法就绝不相同。因而我们说,大师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也是一种“主观存在”。而后人超越了时代的困囿反观大师时,大师也已不再是个体化的大师,而是杂糅了复杂的历史信息的文化存在,在时间中经历着升值或贬值的自然过程。(节选自重读大师作者祝勇)1.下列关于“大师”的相关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大师的存在,遮蔽着他人与群体,同时也遮蔽着历史。他们以人类代言人的身份存在。作为一种个体的存在,他们与芸芸众生不同,因而获得了永生。B.大师垄断了历史。他们是山峰,也是鸿沟。但他们被解读后,人们便逼近了原始的历史。C.大师的话语权被人们确立的同时,也使得人们丧失了自我的话语权。在不朽与伟大的思想面前,人愈发深刻地感受到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渺小。D.大师的存在,令我们无所适从,不知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我们都染上一种疑难杂症失语。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师的存在是妨碍了我们。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纪念碑令我望而生畏”是个悖论。大师的思想成为经典,其经典又在时间中风干成僵死的教条。B.阅读者对大师思想的误读或者原意的遮蔽,源自在阅读过程中他们所带有的明显的期待心理和意向性。C.我们大多在自以为是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大师的改写。与其说是对真理的向往,不如说是对权威的崇拜。D.经典则是大师们的精神遗嘱,然而,读者对大师与经典的阅读效果,除了取决于原作的品质外,更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品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觉得大师在“变”,除了与大师本身的“含金量”有关外,阅读者的精神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师在世人心目中所处的位置,也就是说所谓大师,实际上是经过了阐释的大师。B.高尔基、索尔仁尼琴、张爱玲等这些人物,二十年前的人们与今天人们的看法就绝不相同,这说明了大师的“季节性”变化在所难免。C.大师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也是一种“主观存在”。后人超越了时代的困囿反观大师时,大师也已不再是个体化的大师。D.被后人重读的大师,已杂糅了复杂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存在,在时间中经历着升值或贬值的自然过程,于是他们有时被奉为圭臬,有时一钱不值。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什么叫做美呢?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生来就丑。比如称赞一个美人,你说她像一朵鲜花,决不说她像一只癞蛤蟆,这就分明承认鲜花原来是美的,癞蛤蟆原来是丑的,说美人是美的,也犹如说她高矮、肥瘦一样,是从娘胎带来的,她的美也是如此,和你看者无关,这种见解并不限于一般人,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也是如此想。但是这种普遍的见解显然有很大的难点。如果美本来是物的属性,则凡是长眼睛的人应该都可以看到,承认它美,好比一个人的高矮,有尺可量,是高大家就要都说高,是矮大家就要都说矮,但是美的估定就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假如你说一个人美,我说她不美,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服我呢?同是一个对象,有人说美,有人说丑,从此可知美本在物之说有些不妥了。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比如你觉得峨眉山美,由于它表现“庄严”、“厚重”的概念。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说法既不一致,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大约哲学家们都犯过于相信理智的毛病,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在觉得一件事物美时,我们纯凭直觉,并不是在下判断,也不是在从个别事物中见出普遍原理;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而美感并不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还不仅此,美虽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你看到峨眉山才觉得庄严、厚重,看到一个小土墩却不能觉得庄严、厚重,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美感起源于形象直觉,形象属于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于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拿欣赏古松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从“我”的方面说,古松的形象并非天生自在的,同是一棵古松,千万人所见到的形象就有千万不同,所以每个形象都是每个人凭着人情创造出来的,每个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就是每个人所创造的艺术品,它有艺术品通常所具有的个性,它能表现各个人的性情。从“物”的方面说,创造都要有创造者和所创造物,所创造物并非从无中生有,也要有若干材料,这材料也要有创造成美的可能性。(节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1.从原文看,下列对“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般人甚至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认为美是物所固有,此观点有误。B.从同一对象有人说是美有人说是丑可知,美本在物之说不甚妥当。C.人先能够凭心灵创造出美来,物然后才有使人们觉得美的可能性。D.美之中有人情也有物理,因而美是心物相结合之后所产生的结果。2.下列各项,不属于“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依据的一项是()A.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B.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如峨眉山美在庄严厚重。来源:Zxxk.ComC.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这是托尔斯泰的美学观。D.我们纯凭直觉感知事物美,美虽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先提出美是物所固有的观点,然后以美人为例具体说明她的美虽是从娘胎里带来,但和看者有关,并指出此观点很普遍。B.第二段指出美是物所固有的观点有其合理性,因为美本是物的属性,凡长眼睛的人都可看到:但美的估定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C.第三段先指出同为美是心的产品一派却对原因的说法不一,再列举康德、黑格尔、托尔斯泰的观点,最后指出诸观点各有千秋。D.第四段作者提出美是心物婚媾后产儿的观点,然后加以具体阐释,最后以古松为例先“我”后“物”地说明美是心物结合的产物。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通货膨胀的道德后果茅于轼通货膨胀的利弊是最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之一,经济学家对此已经讨论得相当透彻了。然而经济学家的视野往往只限于经济领域,忽视了其他社会后果。我认为“通胀”的一个严重后果是降低了社会的道德水平,这一点往往为经济学家所忽视。通货膨胀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你在银行里存的钱以及你口袋里的钱的购买力降低了,这使人产生一种不公平的感觉。一位俄罗斯的退休女科学家抱怨说,她和家人辛苦一辈子积蓄的钱存在银行里,原先够花几十年,到死也不会愁缺钱花,可是通货膨胀使他们存的钱只够买一千克香肠。她的不平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个诚实的劳动者遭受如此不公平的损失,一个很自然的反应是感到她有权利向社会索取所损失的财富。一个人认为社会欠了他的债,他理应得到补偿,然而又没有任何合法的渠道来实现这个补偿时,就会产生一种愤怒的心情,进而寻求各种机会去讨回失去的财富,甚至认为触犯法律也是正当的,至少他的社会对不起他,他丝毫不欠社会的情。当社会中这样想的人很多时,社会的道德水平将大大降低,关心社会公德的人减少,犯罪率上升,社会的安定性被破坏,其后果是极严重的。即使通货膨胀率还相当低,不会出现在俄罗斯发生的那种情况,但它对道德的腐蚀作用同样不可忽视。社会学家曾创造过一个名词,称作社会贴现率,它和经济贴现率有相似的含义,只不过把人们对未来金钱贬值的意义推广到一切未来的事物。我们知道,经济贴现率越高,未来的一元钱在今天的价值越低,因而越不值得重视。贴现率上升意味着未来的盈亏没有意义。类似的,社会贴现率上升,意味着将来的金钱盈亏没有意义,只有眼前才是值得计较的。于是人们将变得不顾将来、只顾眼前,失信毁约都变得无所谓。这同样将构成一个不负责任的社会,造成不顾子孙后代,甚至今朝有酒今朝醉,过一天算一天的死囚型生活。社会贴现率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经济贴现率,它又直接与通货膨胀率相关联。通货膨胀是对所有权的慢性侵袭。近几年来人们对所有权讨论得很热烈,大家越来越认识到确立牢固的所有权在提高经济活动效率中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一切侵犯所有权的政治行为都会造成经济上严重的不良后果。强行没收私人财产,以低价收购百姓的贵金属,更换币值同时又限制每人以旧币换新币的数额,都是严重侵犯所有权的行为,都是饮鸩止渴。通货膨胀使工薪阶层受到的损害最大。对于参与市场活动的人,如商贩、在企业内工作的职员,受到的影响就小,因为他们的收入和支出随市场上的价格水平而浮动。如果政府官员在“通胀”的环境下损失不能及时得到补偿,会降低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感,因为他们会感到自己的劳动没有被正确估价。由于责任感淡薄,政府对自己的干部的控制力降低,严重时干部会寻求第二职业,甚至收受贿赂,使整个政府的工作效率受到损害。事实上通货膨胀正是由政府收支得不到平衡而引起的,政府必定努力削减支出,所以干部的薪金往往不能随物价水平而调整,然后政府收支情况将进一步恶化。所以通货膨胀处理得不好,有一种自我加剧的趋势,尤其是政府官员的道德水准在社会上有示范作用,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觉悟。通货膨胀对社会道德水平的影响虽然是无形的,但它确实存在。也正因为无形,大家对它的危害往往估计过低。(摘编自晚报荟萃,有删改)1.下列关于“通货膨胀的后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货膨胀的直接后果是你所拥有的钱的购买力降低了。B.通货膨胀会使人产生一种不公平的感觉,认为社会欠了他的债,他理应得到补偿。C.通货膨胀会使人产生一种愤怒的心情,进而寻求各种机会去讨回失去的财富,甚至认为触犯法律也是正当的。D.通货膨胀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社会的道德水平大大降低,犯罪率上升,社会的安定性被破坏。2.下列表述与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通货膨胀的利弊虽然是最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之一,但经济学家对此已经没有争议了。B.社会贴现率上升,会使人们变得不顾将来,只顾眼前,失信毁约都变得无所谓。C.强行没收私人财产,以低价收购百姓的贵金属,更换币值同时又限制每人以旧币换新币的数额等行为都会造成经济上严重的不良后果。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货膨胀不管高低,都会对社会道德产生腐蚀作用,造成不良后果。B.社会贴现率主要取决于经济贴现率,同时还与通货膨胀有关联。C.如果政府官员在“通胀”环境下的损失不能及时得到补偿,所产生的后果要比普通人严重得多。D.因为通货膨胀对社会道德水平的影响是无形的,所以人们对它的危害往往是无法估计的。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论禅与古典诗歌的融合朱俊海汉魏以后,由于佛教的传播和禅宗思想的流行,以诗论禅、援禅入诗渐成风气。诗人谈禅,禅师写诗成为雅趣,历代诗人以此相沿成句,诗学与禅义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禅是天竺之语,全称禅那,公元初随佛教一起进入中国,后成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而兴盛于大唐。佛教从开始被视为一种仙术,到后来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相当重要的学术流派,最终上升为中国人的哲学体系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体系,禅定之说和禅宗之学功不可没。“禅”在汉语中通常被理解为“思惟修”,亦名“静思虑”,其实,这都是人们提高自身智慧和品德修养的一种通称,也是通过静坐调节身心,超越狭隘的自我的修习方法。禅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修炼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虽然诗歌属于文学艺术,禅属于宗教,它们分属于不同的文化层面,但是二者的内心观念却有互相接近之处。禅是融合的精神概念,是启迪思想的审美境界的意识。诗是文字中最美妙之言辞,是文中最精彩之华章。禅可以“思惟修”,亦可“静思虑”,定坐可以调养身心,静思可以超越自我之狭隘。禅融于诗始于唐代。禅在当时诗人中产生广泛影响,也涌现出了很多擅长以禅入诗、在诗中表现禅理禅趣的诗人。王梵志、王维等是其代表人物。王梵志的诗见于敦煌残卷,影响甚大,被称为梵志体,内容多为阐释佛家教义,以浅近语言劝人为善,如“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中唐时期的寒山子也写过不少模仿梵志体的诗。甚至宋代理学家的诗也有仿作的痕迹,在“二程”、朱熹,特别是邵尧夫的诗中都可得到印证。禅师为诗,主要是实现了禅对诗的渗透,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观察、思考和理解,从而赋予诗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这样,中国诗固有的冲和恬淡的艺术风格就取得了重要地位。唐代,一批包括诗僧在内的山水田园诗人崛起并汇成诗派,是事出有因的。自宋以降,凡是隐迹山林、托足岩阿的诗人,他们的作品有些表现得淡远有味,乃至近于不食人间烟火的,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禅的浸润。直至近代,仍是如此。在学诗的方法上,宋代诗人严羽著沧浪诗话,主张“妙悟”,并注重诗的意境和韵味,强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也与禅宗注重“顿悟”与妙造自然相吻合。沧浪诗话论诗,运用了禅理和禅语,而且成为诗话的一大特色,给后世以启迪,并为清代的“神韵”“性灵”之说开先河,使得某些诗人的作品也随之而带有禅味了。从禅与诗人的最终分析着眼,禅宗所专注的应该是如何求道而最终悟道。而悟道的那种最高境界的显示,从根本上说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叙述的,属不可说之域;禅机要借助诗的语言来表达,诗要表现的极致也似乎就是禅的追求。宋人之所以把赏诗与参禅类比,是由于他们看到了二者在本体的性质、进入本体的过程以及体验到本体的感受上都有相似之处。(选自名作欣赏,有删改)1.下列关于“禅”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禅是天竺语,是随佛教一起进入中国的仙术,形成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代。B.禅常被理解为“静思虑”等,因此使得佛教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C.禅是人们提高自身智慧和道德的方法,可以通过静坐调节身心,超越狭隘。D.禅隶属于宗教的范畴,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修炼则讲究由浅入深。2.下列对禅与古典诗歌的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佛教在汉魏以后的传播,使得诗禅结合渐成风气,诗人谈禅、禅师写诗成为雅趣,并历代传承。B.自宋以降,一些归隐诗人的部分山水诗表现出淡远有味的风格,说明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禅的影响。C.禅融入诗始于唐代,王梵志、王维等都比较擅长以禅入诗,他们多在诗中表现禅理、禅趣。D.禅师写诗,表现出了禅对诗歌的渗透,表现了其对客观世界的理解,赋予古典诗歌别样的理趣。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兴盛于唐的佛教,促使禅融入诗歌,禅师通过写诗表现禅理、禅趣和修炼后的体会。B.在中国禅宗历史上,产生了大量作禅诗的诗僧,他们的诗引譬连类,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内容。C.禅与诗结合,使得一些诗歌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出神入化的意境,含蕴着无法言尽的意味。D.受禅的影响,近代部分作家的一些作品表现得淡远有味,乃至近于不食人间烟火。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训练案答案详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解析:B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由第四段内容可知,“由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全新文明类型”是表述“生态文明”的,不是表述“生态文化”的。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D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全文论述的重点是生态文化,写生态文明只是为更好地论述生态文化。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解析:C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回答此类问题首先要将各选项信息回扣到原文中,然后理解分析。A项,“这是文明发展的必经之路”是错误的理解,原文在第二段实际上提供了两种选择,“或者”一词表明我们还可以选择另一条路;B项,这里的表述和第三段最后几句的表述不一致,原文是“也许可以如是说,工业文明留给生态文明最有价值的东西”;D项,原文是“中华民族的生态文化传统就是农业文明时代的最高典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铜镜源流1.解析:B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A项,是“镜”叫“监”而不是“铜镜”叫“监”,铜镜更不能取水。C项,偷换概念,原文说“纹饰和铭文的产生与流行,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有一定的关系”。D项,因果倒置。原文为“铜镜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因此深受人们喜爱。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图纹华丽”。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解析:A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文中说“青铜器由祭祀礼器向实用品转变”,没有说铜镜也是祭祀的礼器;同时,“开始”一词也不恰当,原文说的是“流行于上流社会”。C项,明代末期开始有玻璃镜。D项,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内容可知,表现精神面貌的是图案,不是造型。3.研究铜镜,可以帮助现代人了解古代,下列表述不属于这一作用的是()解析:D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答非所问。选项对“汉朝以前的铜镜”的文物价值的介绍不是关于“研究铜镜,可以帮助现代人了解古代”这个作用的表述。三、(河北唐山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1.下列关于“大师”的相关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解析:C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由原文第一段相关信息可知,A项,“他们与芸芸众生不同,因而获得了永生”,为强加因果。B项,“他们被解读后,人们便逼近了原始的历史”说法错误,原文第一段则是“当人们试图透过对大师的解读逼近原始的历史”。D项,“我们都染上”错误,原文第一段是“他们都可能染上”。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解析:B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源自在阅读过程中”错误,原文第二段是“在阅读开始之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D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已杂糅了复杂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存在”错,原文最后一段“大师是杂糅了复杂的历史信息的文化存在”;“他们有时被奉为圭臬,有时一钱不值”也有误,原文“我们便不难理解,被某一代人奉为圭臬,顶礼膜拜的,到了另一个时代,很可能一钱不值”,选项内容将可能错误理解为了必然。四、(安徽安庆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C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理解能力。C项错在“先”与“然后”,据第三段“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可知此项错。2.下列各项,不属于“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依据的一项是()解析: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是康德的观点,B项是黑格尔的观点,C项属于托尔斯泰的观点,它们都主张美是心的产物,所以是“美是心的产品”的依据。D项是作者的分析,所以不属于依据。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解析: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A项错在“但和看者有关”,原文信息是“和你看者无关”;B项错在“合理性”,原文信息是“这种普遍的见解显然有很大的难点”;C项错在“诸观点各有千秋”,原文信息是“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五、(2012蚌埠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通货膨胀的道德后果1.下列关于“通货膨胀的后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C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项,“通货膨胀会使人产生一种愤怒的心情是正当的”这一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中的说法是建立在“没有任何合法的渠道来实现这个补偿时”的基础之上的。2.下列表述与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解析:A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原文中“讨论得相当透彻”并不是说没有争议,因为文章开头已经说明了“通货膨胀的利弊是最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之一”。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D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D项,“通货膨胀对社会道德水平的影响”不是“无法估计的”,而是“往往估计过低”。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论禅与古典诗歌的融合1.下列关于“禅”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解析:C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在文中确定与该概念有关的信息区间,然后将选择项的信息与有关信息对照区别异同,判定正误。本题中有关“禅”的概念重点在第一段,解答时要仔细阅读第一段相关的语句。A项,“一起进入中国的仙术”错,第一段原文只是说“佛教”“被视为一种仙术”,并没有提到“禅”是仙术。B项,强加因果,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D项,第一段尾句原文说“修炼则有浅有深”,而没有说“修炼则讲究由浅入深”,此处偷换了概念。2.下列对禅与古典诗歌的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解析:A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辨明二者之间的联系。在文中寻找出相关的信息,然后结合选项,区别选项与原文信息的不同点,仔细斟酌。A项,由原文第一段第一句话可知,“使得诗禅结合渐成风气”,“并历代传承”是有两方面原因的:一是佛教传播,一是禅宗思想的流行。A项只说了事物的一个方面,以偏概全。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解析:A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在寻找相关信息,辨别选择项的基础上,要明确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方式,如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答非所问等。A项中“兴盛于唐的佛教,促使禅融入诗歌”属于偷换概念,应是“佛教的传播,促使禅融入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