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大疾病防控或兽医传染病学总结

上传人:kfc****89 文档编号:141944038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农大疾病防控或兽医传染病学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江西农大疾病防控或兽医传染病学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江西农大疾病防控或兽医传染病学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源性感染: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型) 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动物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例如 :猪 肺疫、马腺疫等)。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原来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例:慢性猪瘟经常继发感染猪副伤寒、猪肺疫等。)潜伏期: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该段时间称为潜伏期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动物传染源:是指有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除体外的动物机体传染期:病畜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间接接触传播的主要传播途径经空气(飞沫,飞沫核,尘埃) 经污染的饲料和水 经污染的土壤 经活的媒介物 经使用的工具、器械垂直传播的类型:经胎盘传播 经卵传播 经产道传播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 饲养管理因素 社会因素 防控措施动物传染病的净化:通过采取检疫、消毒、扑杀或淘汰等技术措施,使某一地区或养殖场内的某种或某些动物传染病在限定时间内逐渐被清除的状态。微生物学诊断病料的采集 病料的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和鉴定 动物接种实验免疫学诊断:血清学实验 凝集实验 免疫酶技术 中和实验 免疫荧光实验 沉淀实验 补体结合实验消毒:是指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畜禽体表及其生存环境中和相关物品中病原微生物的过程。目的:消灭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以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传染病蔓延。消毒的种类:1、预防性消毒 2、随时性消毒 3、终末消毒消毒的方法1.机械性清除 2.物理消毒法 3、化学消毒法 4、生物热消毒法免疫接种:将制备好的抗原物质(如疫苗、菌苗、类毒素等)接种到动物体内,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使易感动物转化为不易感动物的一种手段,称为免疫接种。免疫接种分为预防接种和紧急接种预防接种:为了防患于未然,在经常发生某些传染病的地区,或有潜在疫病病原体的地区,或受到邻近地区某些传染病威胁的地区,在平时都应有针对性有计划的给健康畜禽进行免疫接种,即预防接种紧急接种:当传染病发生时,为迅速控制和终止疾病的流行。使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畜禽尽快建立起特异性保护所进行的应急性免疫接种。制定免疫程序的依据1、免疫的动物种类和动物生产性能的要求2、免疫生物制品的性能、免疫途径3、动物机体的抗体水平4、动物的饲养管理水平5、免疫程序需根据具体情况,不断随时调整。疾病分类1、动物传染病 2、动物寄生虫病 3、营养代谢病 4、中毒病寄生:一种动物一生或一生中的某个阶段或暂时地寄居于其他动物的体表或体内,以获得营养和生活场所来维持生存和繁殖后代的生物间关系。营养代谢病:营养物质的绝对和相对缺乏或过多,以及机体受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都可引起营养物质的平衡失调,出现新陈代谢和营养障碍,导致机体生长发育迟滞,生产力、生殖能力和抗病能力降低,甚至危及生命。 中毒:有毒物质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粘膜进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机体组织器官,产生一系列病理过程,甚至死亡,称为中毒。毒物:是指某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侵入途径、剂量及机体抵抗力)侵入机体后,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并能使机体组织器官产生一定的病理变化,这种物质称为毒物。 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动物和人发生传染病的总称。临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易感动物:各种年龄的动物均感染,幼畜最易感,特别是14月龄的仔猪,1月龄前后的犊牛,断乳前后的羊。传播途径:主要消化道、呼吸道、伤口等;子宫内感染(垂直传播);内源性感染(带菌现象普遍)1.猪沙门氏菌病(仔猪副伤寒):是致病性沙门氏菌引起仔猪的一种传染病,其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的坏死性炎症。多发于幼龄仔猪(1-2月龄小猪),成年猪少见。本病常发生于4月龄以下的仔猪,以12月龄左右猪发生较多。传染源:病畜和带菌者。传染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季节多发。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症状潜伏期一般由2d到数周不等。 *急性型(败血型): 多见于断奶后不久的仔猪。发热;下痢、粪便恶臭、有时带血,常有腹痛症状、弓背尖叫; 耳、腹部、四肢皮肤呈深红色,后期呈青紫色。 *亚急性和慢性: 此型最为常见。病猪腹泻,粪便恶臭,有时带血和坏死组织碎片,脱水消瘦;皮肤上出现痂样湿疹,有些病例出现咳嗽和呼吸困难。病理变化急性型(败血型) 脾脏显著肿大、质地似橡皮球、呈特征性蓝色;全身浆膜、黏膜有出血点。慢性型(结肠炎型) 盲肠、结肠肠壁增厚,黏膜表面有一层糠麸样坏死假膜,假膜下有红色、边缘不规则的溃疡;肝、脾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常见到针尖大的灰白色坏死灶。防治:疫苗预防接种: 冻干仔猪副伤寒弱毒苗 药物治疗:痢菌净、硫酸新霉素、恩诺沙星等。2.禽沙门氏菌病:是由不同血清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禽类急性或慢性疾病的总称。1.鸡白痢沙门氏菌鸡白痢 2.鸡伤寒沙门氏菌禽伤寒 3.他有鞭毛能运动的沙门氏菌禽副伤寒。1)鸡白痢 传播途径:消化道 呼吸道 垂直传播(本菌污染的孵化器等用具是重要传播媒介)症状雏鸡:精神沉郁、昏睡、厌食、拉灰白色稀粪、可黏附在肛门周围,多发生于出壳12周龄鸡,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青年鸡:主要发生于4080日龄的鸡。鸡群中不断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差的鸡和下痢的鸡,病鸡常突然死亡,死亡持续不断,可延续20-30天。3.病变雏鸡:A、卡他性肠炎、盲肠内有白色干酪样物。B、肝脾肿大(雏鸡大肝病),部分病雏有小出血点和坏死灶。C、卵黄囊吸收不完全。D、心肌见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灶。育成鸡: 肝脏显著肿大,质脆易碎,被膜下散在或密布出血点或灰白色坏死灶;心脏可见肿瘤样物质;脾脏肿大,质脆易碎成年鸡:损害母鸡的卵巢和输卵管,公鸡的睾丸.卵泡变形、变色,卵泡外膜增厚,有些卵泡坠入腹腔形成卵黄性腹膜炎,有些卵泡阻塞输卵管。成年母鸡,最常见的为卵子变形、变性、腹膜炎。病公鸡辜丸发炎,睾丸萎缩变硬、变小。 预防:A、严格检疫,培育建立无白痢的种鸡群。B、严格消毒:种蛋消毒:分别于拣蛋、入孵化器后、1819日胚龄落盘时3次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出雏达50%左右时,在出雏器内用福尔马林再次熏蒸消毒。孵化室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育雏舍、育成舍和蛋鸡舍做好地面、用具、饲槽、笼具、饮水器等的清洁消毒定期对鸡群进行带鸡消毒。加强维鸡饲养管理,注意 药物预防。在本病流行地区,育雏时可在饲料中交替添加痢特灵、氟哌酸等进行预防。治疗:呋喃类、磺胺类、抗生素、喹诺酮类药物对本病都有疗效2)禽伤寒:是由禽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主要发生于青年鸡的一种急性败血病,临床上以发热、贫血、冠苍白皱缩为特征。临床症状 病初表现饲料消耗量突然下降,精神萎顿,翅下垂并离群呆立一旁,冠与肉髯苍白,羽毛松乱,食欲废绝,口渴,发热,体温升高至4344,排出淡黄绿色或绿色稀粪,沾污肛门周围羽毛。病理变化 急性:肝、脾显著肿大,表面常可见灰白色粟粒状坏死小点,胆囊充满胆汁而膨大。 亚急性或慢性:肿大的肝脏变成淡绿棕色或古铜色,并且十分脆弱,肝和心肌常可见散在的灰白色小坏死点,脾和肾显著充血肿大。防制防治与鸡白痢基本相同,包括定期对种鸡进行检疫,防止传染原引入种鸡场,加强种蛋消毒与孵化管理。鸡伤寒用来免疫接种鸡伤寒的疫苗有死菌苗和弱毒苗两种,有一定的预防效果。3)禽副伤寒:是由多种能运动的沙门氏菌引起的禽的一种传染病。本病能感染各种家禽和野禽,以鸡和火鸡最常见,常在孵出后2周之内感染发病,610天达最高峰。临床特征(1)幼禽嗜眠呆立、垂头闭眼、两翅下垂、羽毛松乱、显著厌食、饮水增加、水样下痢、肛门粘有粪便,怕冷而靠近热源处或相互拥挤。病程约14天。 雏鸭感染本病常见颤抖、喘息及眼睑肿胀等症状,常猝然倒地而死,故有“猝倒病”之称(2)成年禽 在自然情况下,一般为慢性带菌者,常不出现症状。病菌存在于内脏器官和肠道中。急性病例少见,有时可出现水样下痢、精神沉郁、倦怠、两翅下垂、羽毛松乱等症状。病理变化(1)鸡 可能脱水和有明显的肠炎(小肠黏膜有局部坏死性病变)。肝肿大,卵黄凝固,脾肿大,心包内积有渗出物,肺有炎症。(2)鸭 卵黄吸收不全和脐炎。俗称“大肚脐”。最特征的变化是盲肠肿胀,呈斑驳状,内有干酪样的团块。直肠和小肠后段亦有肿胀呈斑驳状。脾肿大显著,色暗淡。四)防制 药物治疗可以降低禽副伤寒的病死率,并可控制该病的发展和扩散。治疗方法与鸡白痢同。但治愈后家禽可成为长期带菌者,因此治愈的幼禽不能留作种用。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多种动物不同疾病或病型的统称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寄生菌,绝大多数血清型不致病,少数血清型引起人、动物致病。对氟苯尼考、庆大霉素、磺胺类、链霉素等药物敏感,但易产生耐药菌株。病畜(禽)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排出病菌,当仔畜吮乳、舐舔或饮食时,经消化道而感染。鸡也可经呼吸道感染。环境因素是该病的主要诱因。1.猪大肠杆菌病: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肠道传染病,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三种。1)仔猪黄痢:主要发生于1周内的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同窝仔猪发病率最高可达100%;初产母猪所产仔猪发病较为严重;猪场卫生条件不好、新生仔猪初乳吃的不够或母猪乳汁不足以及产房温度不足、仔猪受凉,都会加剧本病的发生。临床症状潜伏期824小时。仔猪出生数小时突然发病,其他仔猪相继发病。主症为拉黄色水样粪便,内含凝乳小片,迅速消瘦、脱水、昏迷死亡。 病理变化尸体严重脱水。肠道鼓胀,有多量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颈部、腹部皮下常有水肿;大部分病死仔猪肾表面有多量点状出血;肠系膜淋巴结出血。2)仔猪白痢 主要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以23周发病最多。一年四季都可发生,饲养管理不善、卫生条件差、突然换料、受凉等各种不良因素都能诱发本病。本病的发病率高而病死率低。 临床症状以1030日龄仔猪排乳白或灰白色带有腥臭的糨糊状粪便为特征。病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乳白色的浆状、糊状粪便,腥臭、黏腻。病程2-7天,能自行康复,死亡少。病理变化尸体消瘦苍白、胃内乳汁凝固不全。结肠内容物呈乳白色、浆糊状、肠壁变薄。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3)猪水肿病: 主要发生于断奶后仔猪,特别是断奶后12周的仔猪,4月龄以内的猪均可发生。发病多为营养良好和体格健壮猪。发病率低,病死率高,多为散发。春季和秋季发病较多,特别在气候骤变和阴雨季节更易发病。临床症状以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济失调和眼睑部水肿为主要特征。发病突然,体温无明显变化,摇摆和共济失调,有的病猪做圆圈运动或盲目乱叫,突然前冲;各种刺激或捕捉时,叫声嘶哑,倒地四肢乱动呈游泳状;常见眼睑、结膜、齿龈水肿,有时水肿波及颈、腹皮下;病程数小时至7天(多为1-2天),致死率可高达90%以上。病理变化上下眼睑水肿;胃大弯和贲门部胃壁水肿,切开水肿部呈胶冻样;结肠系膜及淋巴结水肿;小肠粘膜出血,部分病死猪小肠内容物呈红色;心包、胸腔、腹腔有较多积液,暴露空气后形成胶冻状。 防 制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保持环境卫生和产房温度。母猪产前3-4周接种仔猪黄、白痢疫苗。经药敏试验筛选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并进行补液(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口服补液盐)对症治疗。微生态活菌制剂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2.禽大肠杆菌病:由多种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不同类型禽病的总称。 病禽和带菌禽是主要的传染源。最主要的传染途径是呼吸道,但也可通过消化道、蛋壳穿透、交配感染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寒冷和气温多变季节多发,同时饲养管理、营养、应激等因素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症状与病理变化急性:表现为呆立,缩颈嗜睡,口、眼、鼻孔处常附粘性分泌物,排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呼吸困难,食欲下降或废绝,病死率510%。慢性:表现为长时间的下痢,病程达十余天。各种病型的解剖病变: 急性败血型:常见病型,37周龄多发,死亡率510%。病变为肝脏、脾脏肿大数倍;肠浆膜、心外膜、心内膜有明显小出血点;心包腔有积液;部分病例表现为纤维素性浆膜炎。 气囊炎型:常见病型,幼禽多发。气囊增厚,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被覆,呈灰白色,由此继发心包炎和肝周炎。 滑膜炎型:多见于肩、膝关节,关节明显肿大,滑膜囊内有不等量的灰白色或淡红色渗出物,关节周围组织充血水肿。 全眼球炎型:眼结膜充血、出血,眼房液混浊。 卵泡炎、输卵管炎和腹膜炎型:产蛋期鸡感染时,卵泡坏死、破裂,输卵管增厚,有畸形卵阻滞,卵破裂溢于腹腔内(卵黄性腹膜炎)。 脐炎型:幼雏脐部受感染时,脐带口发炎,多见于蛋内或刚孵化后感染。 肉芽肿型:生前无特征性症状,主要以肝、十二指肠、盲肠系膜上出现典型的针头至核桃大小的肉芽肿为特征,其组织学变化与结核病的肉芽肿相似。4.防制 管理:降低饲养密度,注意控制温湿度和通风,减少空气中细菌污染,禽舍和用具经常清洗消毒,种禽场应加强种蛋收集、存放和整个孵化过程的卫生消毒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药物预防与治疗:药物预防有重要意义,一般可在雏禽出壳后开食时,在饮水中投氟哌酸或庆大霉素等饲喂35天预防。病禽可选用敏感药治疗,常用药物有氟哌酸、恩诺沙星、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磺胺类、氟苯尼考、硫酸新霉素等巴氏杆菌病又名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等变化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易感动物:对多种动物和人均有致病性,最易感动物是猪、家禽、兔,其次是牛、羊、马;禽类中以鸡、火鸡和鸭最易感,鹅、鸽次之。传播途径:A、消化道,B、呼吸道飞沫感染。C、也有通过皮肤、黏膜、创伤、昆虫叮咬感染的报导。猪巴氏杆菌病(猪肺疫)潜伏期一般114天。1. 临床症状体温升高至41以上, 呼吸高度困难, 食欲废绝; 咽喉肿胀; 病猪口鼻流出泡沫样液体,有的混有血液;呈犬坐姿势; 常因窒息而死; 临死前,耳根、颈部、下腹部等处皮肤,变成蓝紫色,有时出现出血斑点。防治疫苗预防接种:猪肺疫-猪丹毒二联疫苗,仔猪在断奶第2天颈部皮下注射,种猪春秋两季各注射一次。药物治疗:病猪隔离治疗,选用链霉素、卡那霉素、氟苯尼考、氟哌酸、磺胺类等药。禽巴氏杆菌病(禽霍乱)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鸡、鸭、鹅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急性型表现败血症,慢性型表现多发性关节炎。1.临床症状A、体温升高,4344C;剧烈腹泻,粪便呈灰黄色或深绿色。B、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在口鼻中有较多泡沫状黏液。C、鸭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怕水表现,两脚瘫痪,头不停摆动,称为“摇头瘟”。2. 病理变化 A、肝稍肿大,质地变脆,肝表面有许多散在性灰白色的针尖大小的坏死点。B、心外膜、心冠脂肪出血,心包增厚,心包内积有多量淡黄色液体。C、肠道特别是十二指肠严重出血性卡他性炎症,肠内容物呈红色。D、腹膜、皮下组织及腹部脂肪常见小点出血。4. 治疗5. 对常发地区或禽场,最好用疫苗免疫,目前常用的禽霍乱灭活苗,用于二月龄以上禽免疫,免疫期3-5个月。发病禽全群给药,可选用磺胺类药物、氟苯尼考、庆大霉素、氟哌酸、环丙沙星等药之一按量混料或拌水饲喂,均有较好的疗效。注意:鸭霍乱易复发。葡萄球菌病是由葡萄球菌引起的人和动物多种疾病的总称。常引起皮肤的化脓性炎症、菌血症、败血症和各内脏器官的严重感染。该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空气和尘埃中,也是人和动物体表、上呼吸道的常在菌。1.易感动物:多种动物和人均有易感性尤其是禽、兔、仔猪发病较多。2.传播途径损伤的皮肤黏膜是葡萄球菌主要的入侵门户,甚至可经汗腺、毛囊进入机体组织:引起毛囊炎、痈、蜂窝织炎、脓肿以及坏死性皮炎等;经消化道感染:可引起食物中毒和胃肠炎;经呼吸道感染:可引起气管炎、肺炎。 三. 症状和病理变化(一)猪渗出性皮炎本病由表皮葡萄球菌引起;多见于哺乳仔猪;病初首先在眼、耳廓和腹部皮肤上出现红斑,1-2天迅速扩散至全身,渗出的浆液或粘液与皮屑、灰尘等混合,干燥后在体表形成黑色结痂,痂皮脱落后露出鲜红色创面;病猪逐渐消瘦、死亡,耐过猪生长缓慢;脏器无明显病理变化。(二)禽葡萄球菌病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败血型:40-60日龄鸡多发。病鸡在翼下出现浮肿,进而扩散到胸、腹,外观呈紫黑色,内含血样渗出液,破溃后流出污秽血水。关节炎型:关节肿大(趾、跖关节)。脐炎型:雏鸡脐也发炎肿大。肺型:全身症状及呼吸障碍。死亡率10%左右。败血型: 整个胸、腹部皮下充血、溶血,呈弥漫性紫红色或黑红色,积有大量胶冻样粉红色或黄红色水肿液;肝、脾肿大,淡紫红色,有花纹或驳斑样变化,病程稍长者有白色坏死点;腹腔脂肪、肌胃浆膜等处,有时可见紫红色水肿或出血。心包积液,呈黄红色半透明。(三)兔葡萄球菌病由于吸吮患乳房炎母兔的乳汁引起;发病率、死亡率高;病兔肛门松驰,排黄色水样粪便;剖检可见肠粘膜充血、出血,膀胱极度扩张,内含大量黄色尿液。药物防治:磺胺药、青霉素、氟苯尼考、庆大霉素等。链球菌病链球菌病是主要由链球菌引起的多种畜禽、人畜共患病的总称。(一)猪链球菌病 易感动物:各种日龄猪均易感。传染源:患病或病死猪、带菌猪。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和受损的皮肤及黏膜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夏秋季节多发。临床症状1)急性败血型:(1)最急性:突然发病,往往不见症状或仅停食一、两顿,高热(4142以上),腹下有紫红斑、四肢关节和肌肉疼痛驱赶时尖叫。突然死亡。(2)急性:病程24天,体温4142,眼结膜充血、流泪、有浆液性鼻漏(水样),便秘,少数在病后期皮肤(耳尖、四肢末端、腹下)有出血斑点。(3)慢性型(关节炎型):病中后期主要表现为一肢或多肢关节肿痛,病猪跛行。 2)脑膜脑炎型:多见于哺乳仔猪或断奶仔猪,表现体温升高,食欲不振,迅速出现神经症状,四肢不协调,磨牙、而后四肢麻痹,侧卧于地上,四肢划动似游泳状,昏迷而死亡。有的可转为慢性,生长不良,关节肿胀。3)关节炎型:表现为一肢或几肢关节肿胀、坚硬、疼痛、跛行、行走困难,甚至不能站立。病理变化 心包积液并含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喉头、气管充血有大量红色泡沫,肺充血肿胀; 全身淋巴结充血、出血、肿大; 心冠脂肪点状出血; 胃、肠、膀胱浆膜出血,浆膜表面有数量不等的纤维素性丝状物; 胃肠道粘膜有不同程度充血出血,小肠粘膜有多量白色脓性物; 脑膜充血出血。胆囊、肺、头颈水肿,肠系膜水肿。 脾肿大13倍。 肿大的关节腔内常有黄色混浊液体。 心肌软似煮熟样、出血。防治接种猪链球菌弱毒菌苗或多价灭活疫苗。病猪治疗采用静脉注射磺胺嘧啶钠,同时肌肉注射青霉素或头孢类药物。磺胺类、阿莫西林、头孢类等药物,可以预防本病的发生。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但对酸、碱较敏感:常用酸、碱进行消毒.易感动物:可感染多种动物,但以偶蹄动物动物最易感。本病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口蹄疫的发生没有严格的季节性,它可发生于一年的任何月份。但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节多发。 (秋季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轻、夏季基本平息;但夏季也有少量猪 可能发生本病)。口蹄疫病毒的传染性很强,一经发生往往能呈流行性,其传播既有蔓延式的,也有跳跃式的。临床症状猪口蹄疫: 潜伏期12天。病初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不振,部分病猪颤抖;口、唇、舌、乳头等处皮肤或粘膜形成小水疱或糜烂。蹄部皮肤出现局部发红,不久逐渐形成米粒大、蚕豆大的水疱,水疱破裂后表面出血,形成糜烂。严重者蹄壳脱落部分商品猪突然死亡。哺乳母猪泌乳量减少,部分怀孕母猪流产。牛口蹄疫:潜伏期平均2-4天,最长可达一周左右。病牛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萎顿;食欲减退,闭口,流涎;1-2天后,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粘膜发生蚕豆至核桃大的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浅表的红色糜烂。反刍完全停止。蹄、乳房皮肤出现水疱。泌乳量减少,甚至停乳。部分病牛也出现急性心肌炎死亡。猪流感突然发病,迅速扩散至全群;体温升高(40.5以上);眼、鼻流粘液性分泌物,呼吸加快,部分病猪咳嗽;710天大部分病猪康复,死亡率极低。病理变化 单纯的猪流感很少引起死亡,无特征性病变;有些病例可见呼吸道黏膜充血、出血,覆有多量黏液;肺气肿或有肉样变;颈部和纵隔淋巴结水肿、充血;胃肠有卡他性炎症。(二)禽流感A、鸡流感: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咳嗽、气管罗音、鼻腔有粘液性分泌物,部分病鸡张口呼吸;拉白色或绿色稀粪;部分病鸡头颈部水肿、鸡冠变黑;部分病鸡脚鳞片出血;发病蛋鸡产蛋量迅速下降,软壳蛋、砂壳蛋比例增加;死亡率与毒株、免疫状况不同差异较大,高致病性毒株引起的禽流感的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4、病理变化 头、颈部皮下胶冻样水肿;全身脂肪点状出血;腺胃乳头出血,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泄殖腔粘膜出血,小肠粘膜出血;气管环出血,肺脏出血;卵泡充血、出血,部分形成卵黄性腹膜炎。 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 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病毒(PRRSV)引起猪的一种繁殖和呼吸障碍的传染病。特征: 厌食、发热、怀孕后期发生流产、木乃伊和死胎;幼龄仔猪发生呼吸道症状,死亡率高。 病原: 欧洲基因型 美洲基因型(我国主要)流行病学:1.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均可感染。 2.不同年龄猪的易感性有一定的差异 青年猪感染后症状较温和; 母猪和仔猪感染后症状较严重。 传染源: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 传播途径:1.带毒猪的引入 2.空气临床症状: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猪感染不同毒株所表现的临诊症状差别很大。传统蓝耳病临床症状: 母猪:1)体温升高;2)食欲减少或废绝,尤其是产仔母猪表现产前产后厌食;3)母猪流产、早产、死产、胎儿木乃伊化,产弱仔(一周内死亡);4)部分母猪表现呼吸道症状;5)部分母猪耳发紫;6)少量母猪出现黄疸现象。仔猪:发病仔猪主要表现体温升高;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耳和四肢等处皮肤发绀;腹泻。死亡率可达80%以上。育肥猪:大部分肥猪感染后表现一过性体温升高、食欲下降及轻微的呼吸困难,死亡率较低。公猪:感染后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精子质量严重下降。本病毒主要侵害巨噬细胞系统,从而损害机体的免疫防御机能,病猪常因细菌继发感染而使病情加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 流行特点:a)流行范围广;b)传播迅速;c)不同阶段猪均易感;d)发病率高:可高达100%;e)死亡率高:哺乳、保育阶段死亡可高达80%以上;f)在规模化猪场的流行过程长:1个月以上;g)一旦发生后,无特效方法迅速控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症状: 商品猪:a)高烧;b)间歇性神经症状;c)皮肤:发红、发绀;d)部分病猪出现呕吐。 母猪:发热、厌食、泌乳量下降、流鼻涕、流产。(阴性猪场母猪发病率高、阳性猪场母猪发病率低)病理变化:1)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2)淋巴结出血;3)肾脏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 4)部分病死猪胃粘膜出血;5)部分病死猪浆膜点状出血;6)部分病死猪脑膜充血、脑脊髓液增多。蓝耳病的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 流行病学:同一阶段猪群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不同阶段猪均可感染等。临床症状:母猪:厌食、体温升高、流产、产后奶水减少或无乳、皮肤(耳)发紫等。 商品猪:体温升高、皮肤发红(紫)、呼吸道症状、神经症状。 本病的病理剖检变化诊断意义不大,缺乏特征性。 肺脏病变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 RT-PCR 病毒分离 血清学检测 猪圆环病毒病: 是以断奶猪呼吸急促或困难、腹泻、贫血、明显的淋巴组织病变和进行性消瘦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病原:猪圆环病毒(PCV)分为PCV-1和PCV-2流行病学:1.易感动物:PCV的天然宿主是猪,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此病毒,成年猪呈隐性感染。2.传播途径:胎盘垂直传播和在猪群中水平传播。临床症状: 1).PMWS: 1.冬春季节多发,2.部分猪表现为发热(40.5左右);3.精神不振,被毛粗乱,皮肤苍白,进行性消瘦;4.呼吸道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腹式呼吸);5.体表淋巴结肿大;6.发病后期大部分猪下痢;7.少量病猪表现为黄疸现象;8.部分病例表现为皮下水肿。 2)猪皮炎肾病综合症: 1.夏秋炎热季节多发,主要发生于中大猪。2.皮肤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隆起,呈现红色或紫色中心为黑色病灶;3.本病的发病率高死亡率较低;4.部分病猪也表现不同程度呼吸困难、生长缓慢、逐渐消瘦。病理变化:1)PMWS: a.全身淋巴结肿大,部分淋巴结出血、坏死;b.间质性肺炎(质地坚硬或似橡皮),部分猪肺脏水肿;C.部分病猪肾脏表面有数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斑点;d.少量病猪脾脏出现梗死;e.腹泻病猪的回肠和结肠段肠壁变溥,肠管内充满液体。f.本病常与其他疾病并发感染而表现出其他病理变化,如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 2)猪皮炎肾病综合症: a.全身淋巴结肿大,部分淋巴结出血、坏死;b.病猪肾脏表面有数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斑点;c.少量病猪脾脏出现梗死;d.不同程度的间质性肺炎。诊断: 根据PMWS的流行特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对病猪作出初步的诊断。 实验室确诊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PCR 病毒分离:防制: a.实行全进全出饲养模式、及时隔离病猪;b.减少各种应激:c.控制其他传染病:蓝耳病、细小病毒、副猪嗜血杆菌、支原体等;e.接种猪圆环病毒灭活疫苗: 猪瘟(CSF) 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特征: 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泛发性小出血点,脾脏梗死。病原: 目前仍认为猪瘟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猪是本病的唯一自然宿主,不同品种 、年龄 、性别的猪均可感染发病。 传染源:病猪、带毒猪。猪场内带毒猪的持续存在:康复猪的持续带毒、亚临床感染、胎盘感染、免疫耐受。 传染途径:消化道、呼吸道(均通过扁桃体)、胎盘感染。 临床症状: 急性型猪瘟:由猪瘟强毒株引起。 体温升高(41-42),呈弓背怕冷状;眼结膜炎;先便秘,后腹泻;皮肤充血,到病的后期发绀或出血(腹下、鼻端、耳和四肢内侧多见);部分病猪出现运动障碍、痉挛等神经症状;常在几天20天内死亡。 慢性型猪瘟:中等毒力的毒株引起,病程较长。 早期为急性期;几周后食欲和一般善显著改善,体温降至正常或略高于正常;后期病猪重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顿症状,体温再次升高直至死前不久才下降;病猪生长迟缓;慢性猪瘟可存活100天以上。病理变化: 急性和亚急性猪瘟:呈现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 1)全身淋巴结外表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呈弥漫性出血或周边性出血,红白颜色相间呈大理石样。2)肾脏色彩变淡或呈土黄色,表面有数量不等的小出血点至出血斑。3)脾脏不肿大有丘状出血、边缘呈锯齿状出血,边缘常可见到紫黑色突起(出血性梗死)。4)膀胱粘膜有点状出血。5)喉头、会厌软骨出血。6)胃肠粘膜出血,浆膜(胃、肠道、膀胱等)点状充血、出血。7)病程较长病例,在回肠末端及盲肠,特别是回盲口可见钮扣状溃疡,若同时伴有细菌继发感染,则可弥漫性坏死性肠炎变化;8)先天性猪瘟病毒感染可引起胎儿木乃伊化、死产和畸形。死产的胎儿最显著的病变是全身性皮下水肿,腹水和胸水;头和四肢变形;内脏也可见出血点。诊断: 典型猪瘟: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可作出诊断。 非典型猪瘟:在临诊上难以作出诊断,确诊必须依赖实验室诊断,常用的诊断方法有:RT-PCR、免疫荧光、免疫组化、ELISA等。鉴别诊断:蓝耳病、伪狂犬、仔猪黄痢等。防制: 猪瘟仍是目前猪场最主要的传染病 规模化猪瘟的发病特点:1.非典型性2.繁殖障碍3.以散发为主 改善管理及生物安全措施:1.阻断传染链,淘汰病猪:2.减少传染源,定期消毒:3.降低病毒浓度4.确保猪瘟的免疫效果5.全进全出: 猪伪狂犬病病原: 伪狂犬病病毒(PRV )属疱疹病毒科,甲疹病毒亚科,猪疱疹病毒I 型,伪狂犬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流行病学: 1.病猪、带毒猪和鼠类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2.所有哺乳类家畜都易感;3.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可长期排毒成为传染源4.一年四季均可发生5.由于疫苗免疫率较高,目前猪伪狂犬常表现为散发。临床症状: 猪伪狂犬的症状取决于毒株、猪的日龄。 妊娠母猪:表现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其中以产死胎为主,之后返情率偏高。 哺乳仔猪:发病后死亡率高,可高达100%,主要表现体温升高、神经症状。 断奶仔猪:发病后病程较哺乳仔猪长,死亡率较低(也可高达50%),常表现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腹泻)。 肥猪:常呈隐性感染或一过性体瘟升高。 接种过伪猪犬疫苗的猪场,哺乳仔猪也多呈零星散发,且症状较轻病理变化: 1.在肝、脾脏、肺脏、肾脏可见针尖至芝麻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点;2.淋巴结出血;3.肾脏有针尖大小点状出点;4.脑膜充血、脑脊髓液增多;5.肺水肿、充血、出血;6.胃底粘膜出血。诊断: 根据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 动物接种诊断:病料接种家兔,45天后兔的接种部位表现奇痒、死亡; 取发流产死胎、病猪或病死猪猪脑(肺脏)进行PCR诊断。 病毒分离鉴定。防制: 接种猪伪狂犬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可有效预防猪伪狂犬病: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TGE)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消化道传染病。特征以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为特征。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猪流行性腹泻 (PED):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住的一种接触性肠道传染病,特征为呕吐、腹泻、脱水。临床变化和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极为相似。病原: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单股RNA,有囊膜,目前仅发现一个血清型。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同属一个病毒科,但抗原性上有明显差异。流行特点: 传播迅速;大小猪均可感染,但以10日龄以内的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断奶仔猪、肥育猪和成年猪的症状较轻,大多数能自然恢复;本病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冬春季。症 状:本病的潜伏期短,一般为1518小时,有的可延长23天。 仔猪:感染后12-24小时,(发生传染性胃肠炎时较多病猪出现呕吐),而后出现剧烈水样下痢,呈喷射状,粪便呈乳白色、淡黄色或绿色,哺乳仔猪的粪便中含有未消化乳凝块机体消瘦脱水,病猪多在27天内死亡。7日龄前的仔猪病死率可达100%,随着日龄的增长而死亡率逐渐降低。 中猪、肥猪、母猪:症状轻重不一。大多数病猪首先出现食欲不振或废绝,可持续13天;部分病猪出现呕吐(发生传染性胃肠炎呕吐比例较高);病猪出现灰色或褐色水样腹泻,呈喷射状,36天腹泻停止而康复,极少出现死亡。病理变化; 病死猪脱水明显;胃粘膜轻度充血;小肠壁变薄,小肠内容物呈黄色、含有泡沫;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哺乳仔猪剖检可见胃内充满乳凝块;小肠绒毛高度萎缩。诊 断: 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进行综合判定可作出诊断,但难以分辨是传染性胃肠炎还是流行性腹泻。 诊断要点:1)多发于冬春季节;2)传播迅速;3)各种日龄均发病;4)病猪主要表现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5)10日龄内猪死亡率高,成年猪57天康复;6)小肠壁变薄,充满半液体或液体内容物。 确诊:RTPCR、免疫荧光、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诊断等。 流行性乙型脑炎 又称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流行病学: 蚊子是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蝙蝠也可作为储存宿主。本病发生的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节)。 各种日龄猪均易感,(初产母猪最明显) 感染率高,发病率低。 临床症状: 患病母猪:流产或早产、死胎(大小不等)、木乃伊胎;预产期推迟。 患病公猪:常发生一侧性或两侧性睾丸肿大。 虽然不同年龄猪对本病均易感,但成年猪或怀孕母猪感染后常不表现症状。 仔猪偶尔表现神经症状。 体温40-41 ,稽留热几天至十几天。个别猪后肢轻度麻痹。病理变化:(脑液化) 产胎儿大小不一,木乃伊胎、死胎、正常活仔可同时出现在同一胎内。 死胎病变:特征性病变是流产胎儿的脑膜充血、出血、脑液化;躯体及头部水肿,体表皮肤出血,皮下组织胶样浸润。 大部分活仔能正常生长,但少量活仔出生后表现神经症状,剖检测可见不同程度脑液化。诊断: 病毒检测:RTPCR检测、病毒分离 猪细小病毒病(PPI)又称猪繁殖障碍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繁殖障碍病。以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死产、产木乃伊为特征。流行特点: 各品种猪均易感,外来品种血缘猪明显比本地猪易感。既可水平传播,又可垂直传播。多发生于头胎母猪,新发病场的经产母猪如在怀孕初期感染也会发病。 症状: 主要取决于感染的毒量、毒株与感染时间。 母猪感染后出现病毒血症,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发生早产、流产、死胎、木乃伊、水肿胎儿及新生仔猪死亡。而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病理变化: 本病无特征性病理变化 主要在胎儿,可见感染胎儿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液、脱水(木乃伊化)及坏死等病变。 猪丹毒 是由猪丹毒丝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病 原: 红斑丹毒丝菌(俗称丹毒杆菌)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不同年龄猪均有易感性,但以3个月以上的架子猪发病率最高。其他动物也可感染(包括人),称为类丹毒。 传染源:病猪、带菌猪,可以发生内源性感染 传播途径:消化道、创伤的皮肤、吸血昆虫叮咬; 流行特点:主要发生于架子猪;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有些地方以以炎热多雨季节发病较多;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临床症状: 急性败血型:(不死者转为疹块型或慢性型) 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达42以上),严重的呼吸增快,皮肤发绀 部分病猪皮肤潮红,继而发紫(耳、颈、背部多见),治愈后皮肤坏死、脱落;病程34天; 哺乳仔猪和刚断乳的小猪发生猪丹毒时,一般突然发病,表现神经症状,抽搐,倒地而死,病程多不超过一天。 亚急性疹块型: 在下腹部、四肢内侧的皮肤形成界限明显的棱形或方形疹块,稍突出于皮肤表面,呈红紫色,俗称“打火印”,指压退色;有时也可见耳部、尾部的皮肤发生坏死。 病初疹块充血,指压褪色,后期瘀血,压之不褪色。 慢性型(关节炎、心内膜炎): 心内膜炎型表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有杂音,消瘦、贫血;关节炎型表现受害部位关节肿大、疼痛、跛行;皮肤坏死型表现背、肩、耳、蹄和尾等部坏死。病理变化: 脾脏肿大 、胃肠粘膜急性卡他性出血性炎症,淋巴结肿大、充血和出血,肾肿大呈暗红色(大红肾),肺充血水肿,心包积液,心外膜有出血点。心内膜特别是二尖瓣上形成花菜样瘤生物,关节囊增厚、内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诊断: 根据症状、病变(红色疹块)可作出诊断; 确诊须进行细菌分离鉴定; 动物接种(鸽子)。防治 : 有计划实行疫苗接种。 猪丹毒弱毒冻干菌苗:仔猪6070日龄注射,1头份/头,种猪:每年接种2次。注意:接种疫苗前后不能使用抗菌药物。发病后,用青霉素、阿莫西林治疗,头孢类药物的敏感性较差。 猪痢疾 又叫猪血痢,是由猪痢疾蛇形螺旋体(Sh)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严重的粘液性出血性下痢,急性型以出血性下痢为主,亚急性和慢性以粘液性腹泻为主。剖检病理特征为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及坏死性炎症病 原: 猪痢疾蛇形螺旋体;症 状: 最急性:偶尔可见,病程仅数小时,或无腹泻症状而突然死亡。 急性:初期排出黄色至灰色的软便,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特续下痢可见粪便中混有粘液、血液及纤维素碎片,使粪便呈油脂样或胶冻状,呈棕色、红色或黑红色,病猪弓背吊腹,脱水,消瘦,虚弱而死亡,或转为慢性型。 慢性:表现时轻时重的粘液出性下痢,粪便呈黑色(称黑痢),病猪生长发育受阻,高度消瘦。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在大肠,回盲结合处可见明显分界。肠粘膜充血、出血、水肿,内容物含有多量的粘液、血液; 亚急性、慢性的病例,肠粘膜坏死,内容物含有坏死组织碎片。防制:料或饮水给药,如痢菌净300-400ppm拌料,连喂45天。0.5%痢菌净溶液按0.5ml/Kg体重,肌肉注射,每天1次,3-5天为一疗程。 猪梭菌性肠炎 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猪消化疾病的总称。仔猪梭菌性肠性肠炎也称仔猪红痢,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1周龄内仔猪高度致死性的坏死性肠炎 。主要表现为出血性下痢,肠坏死,病程短,病死率高,小肠后段的弥漫性出血或坏死性变化为特征。病原: C型产气荚膜梭菌,亦称魏氏梭菌;症状: 最急性型(肥猪,种猪):排血便,往往于生后当天或第二天死亡,少数病猪没有下血痢,便昏倒和死亡。 急性型:排出含有灰色组织碎片的红褐色液状稀粪,多于生后第三天死亡。 亚急性型:开始排黄色软粪,以后粪便呈淘米水样,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有食欲,但逐渐消瘦,于5-7日龄死亡。 慢性型:呈间歇性或持续性下痢,排灰黄色粘液便,病程十几天,生长很缓慢,最后死亡或被淘汰。病理变化剖检可见空肠外观呈暗红色,肠腔充满含有带泡沫的血色液体,空肠部绒毛坏死,肠系膜淋巴结鲜红色;病程长的以坏死性炎症状为主,粘膜呈黄色或灰色坏死性假膜,容易剥离,肠腔内有坏死组织碎片;肾表面呈可见点状出血,淋巴结出血。 猪支原体肺炎(猪气喘病) 又称地方性流行性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病 原: 猪肺炎霉形体流行病学: 传染途径:飞沫传播 症 状(喘气、咳嗽): 急性型:见于新疫区和新感染猪群,表现病猪突然发作,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并有喘气,多因窒息而死。目前临床上很难见到。 慢性型:表现为长期咳嗽,食欲体温都正常,喘气症状较轻 。 隐性型:咳嗽 、喘气等症状都不明显,全身状况良好,生长发育几乎正常。病 变: 急性病例:以肺水肿和肺气肿为主; 亚急性和慢性病例:见肺部“虾肉”样实变,肺门淋巴结肿大,切面呈黄白色。 猪传染性接触性胸膜肺炎 是由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猪的一种猪呼吸道传染病,以急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或慢性局灶性坏死性肺炎为特征。病原: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症 状: 急性型:表现体温升高(41以上),呼吸困难,张口伸舌,常站立或呈犬坐姿势,口鼻流出泡沫样分泌物,耳、鼻及四肢皮肤呈蓝紫色,常于1-2天窒息死亡。 亚急性和慢性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间歇性咳嗽,病猪不同程度消瘦。病理变化: 急性病例:肺脏的充血、出血和水肿,气管内有粘液或假膜。 病程较长的病猪:剖检可见肺炎、胸膜炎、心包炎,胸膜表面有广泛性纤维素沉积,胸腔液呈血色,肺广泛性充血 、出血 、水肿和实变。气管和支气管内有大量的血色液体和纤维素凝块 。部分病猪见肺有坏死灶或脓肿,胸膜粘连。诊 断: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作细菌学检查。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猪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特征:鼻炎、 鼻甲骨萎缩、鼻梁变形及生长迟缓。病原: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源性菌株联合感染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症状:病仔猪先表现打喷嚏,有鼾声,鼻孔流出少量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有时带有血丝,不时拱地、搔扒或摩擦鼻部。经常流泪,以致在内眼角下的皮肤上形成灰色或黑色的泪斑 。数周后,大多数猪可以自愈,但部分猪有鼻甲骨萎缩,少量病猪经常流鼻血,经过二、三个月,鼻和面部变形。 病理变化: 主要在鼻腔和邻近组织,病变是鼻腔的软骨和鼻甲骨的软化和萎缩,鼻甲骨下卷曲消失。严重病例鼻甲骨完全消失、鼻中隔弯曲,鼻腔变成一个鼻道。 副猪嗜血杆菌病 是猪上呼吸道的一种共栖菌,它可在特定条件下侵入机体其他器官而引起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病原: 嗜猪嗜血杆菌优先定居于猪的鼻粘膜。临床症状: 急性型:病猪体温高达40 41 ,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气喘,咳嗽,反应迟缓,呼吸困难,鼻孔有黏液性及浆液性分泌物;关节肿胀、跛行、步态僵硬;神经病状:身体颤抖,共济失调等;部分病猪腹泻;可视黏膜发绀 。 慢性型:通常由急性型转化而来;病猪消瘦虚弱,被毛粗乱无光,皮肤发白;咳嗽,呈腹式呼吸;部分病猪腹泻;关节肿大,严重时皮肤发红,不能站立,耳朵发绀。 病理变化:(多发性浆膜炎) 胸腔、腹腔内有大量的淡红色液体及纤维素性渗出物。肺表面覆盖有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并与胸壁粘连,多数为间质性肺炎,部分有对称性肉变。肝脏、胃肠浆膜上有多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关节腔内有数量不等的脓液。主要剖检病变: 纤维素性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诊断: 副猪嗜血杆菌通常以继发感染形式表现:临床上易发生误诊; 猪增生性肠炎(PPE) 是由劳森氏胞内菌引起的一种表现为急性和慢性等不同临床症状的症候群,在剖检上主要表现为小肠和结肠的粘膜增厚,病理组织学上表现为肠窝中未成熟上皮细胞的明显增生,并形成一种增生性腺瘤样粘膜。病原: 劳森氏胞内菌(LI)流行病学: 本病经口感染; 不同年龄猪均可感染,主要发生于6-20周龄的生长育肥猪; 感染猪的粪便中含有坏死脱落的肠壁细胞,其中含有大量的劳氏胞内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