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4河中石兽课件1 苏教版.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4138299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3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4河中石兽课件1 苏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苏省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4河中石兽课件1 苏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苏省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4河中石兽课件1 苏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纪昀,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 ,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简介,自主合作学习,1.能读通、读顺课文,读准字音,读对停顿; 2.将预习中碰到的有关词义、句意、停顿等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解决,不能解决的提出来集体解决;,沧州南,一寺临 河 干,山门圮于河, 二石兽并沉焉。,集中解疑,/,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靠近,岸边,倒塌,一起,阅十余 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集中解疑,经历,竟然,经历十多年,僧人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大门,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移动了。,往下移动,年,募集,认为,棹数小舟, 曳铁 钯,寻十余里,无迹。,集中解疑,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发现踪迹。,拉,牵引,同“耙”,钉耙,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 暴涨 携之去?,集中解疑,讲课,一个讲学的人在寺庙里讲课,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它离开原地呢?”,被,事物的常理,你们,探求,木片,突然,带,离开,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 为 确论。,集中解疑,而,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水底沙上,越沉越深而已。沿着河水寻找石兽,岂不是错误的吗?大家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错误,埋没,信服,正确的论断,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集中解疑,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又笑着说:“凡是在河中丢失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凡是,应当,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 为 坎穴。,集中解疑,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的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空洞。,冲刷,语气词,形成,空洞,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集中解疑,越冲越深,到石头一半深的时候,石头必定向后倾倒在空洞里。像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再次转移。,到,向后倾倒,再次,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 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集中解疑,停止,不停地转移,就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错误;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加错误吗?如同他说的那样,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逆水而行,确实,如同,果然,错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 据 理 臆断欤?,集中解疑,那么,那么天下的事,有很多只知道它的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难道可以依据常理主观想象吗?,只,道理、规律,凭主观想象推断、揣测,一、解释下列划线字,学情反馈,一寺临河干 山门圮于河 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 曳铁钯 尔辈不能究 物理 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 如是再啮 转转不已 固颠 可据理臆断欤,二、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划一处),学情反馈,二石兽并沉焉 求石兽于水中 以为顺流下矣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是非木杮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里外 不知其二者多矣,五、翻译下列句子 1.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3.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学情反馈,4.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学情反馈,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研读共品,2.对沉入河中的石兽的去向,僧人、讲学家、老河兵各是怎么看的?理由是什么?,研读共品,3.对于河中石兽的下落,为什么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研读共品,因为老河兵有多年的治河的经验,类似的事情见得多了,所以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他对石头、泥沙和水流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是符合科学道理的。这个道理不是他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从长期工作实践中悟出来的。,4.作者在叙事之后,以简洁的议论作为文章的结尾,有何作用 ?,研读共品,收束全文,揭示题旨,引发读者深思故事中包含的道理,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巩固拓展,我们从这则故事中能得出什么启示?,天下的事既有一般规律,也有特殊规律,切不可按照常理主观臆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深入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清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