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的路线图与任务书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39722873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7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体制改革的路线图与任务书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经济体制改革的路线图与任务书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经济体制改革的路线图与任务书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体制改革的路线图与任务书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体会中共浠水县委党校 张强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框架结构上,全会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按条条谋篇布局。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16个部分,分三大板块。第一部分构成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第二至第十五部分构成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6个方面,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其中,经济方面开6条(第二至第七部分),政治方面开3条(第八至第十部分),文化方面开1条(第十一部分),社会方面开2条(第十二至第十三部分),生态方面开1条(第十四部分),国防和军队方面开1条(第十五部分)。第十六部分构成第三板块,讲组织领导,主要阐述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今天我们一起共同探讨以下问题;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与主要特点2、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3、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处理好四大关系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与主要特点(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动阶段;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局阶段;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制度创新时代;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完善新体制”阶段;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将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大特点从改革的战略版本来看: 中国经济改革由1.0版本升级为2.0版本我们把改革过程看作“改革版本”的升级换代,如同开发和设计“软件版本”一样,总会因为改革信息和改革知识的有限性、不确定性、不完全性以及与实际情况的某种不适应性、不协调性,需要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打补丁,又不断升级中国经济改革1.0版本和2.0版本1.0版本2.0版本时间1984 年-2003年2004年-至今主题 先富论 共同富裕目标建立竞争性市场 构建和谐社会 基本原则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侧重点加快发展共建共享2.0改革版本要同时追求三大目标、进行三大改革,将产生三大效益和红利: 一是追求经济更有效率,继续推进竞争改革,将产生经济效益和红利; 二是追求经济更加公平,需要实行公平改革,将产生社会效益和红利; 三是追求经济更可持续发展,需要创新绿色改革,将产生生态效益和红利。三大目标、三大改革既相互关联,又相互支撑,从而形成2.0改革版本。从改革发展阶段来看:由“放权让利”阶段到“制度创新”阶段从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走过了不同时代,经历了两个不同阶段:一是“放权让利”阶段。包括发动农村改革阶段和全面开启城市改革阶段。主要特点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内进行改革,以“放权让利”农民、国有企业、地方政府,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资,鼓励个体经济发展。 二是“制度创新”阶段。包括建立新体制阶段、完善新体制阶段和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主要特点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行完善。从改革内容上来看 :全面深化改革会议关键词主要内容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启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提出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等政策方向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踏上新征程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企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等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三)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十大亮一是提出实行“全面深化改革”。二是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并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了部署。四是进一步重申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性,特别是强调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五是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六是对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充分阐释了“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八是首次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九是提出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十是对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哪里才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突破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此给出了明确答案: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把握好一个核心问题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新提法: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为什么要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有人认为,现阶段改革必须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第一位,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影响和制约了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改革。这种看法脱离了我国实际,是错误的。 第一,从理论依据看,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是其他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基础,其他各方面体制机制都是基于经济体制来设计和构建的。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可以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促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深化第二,从改革进程看,我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其他方面改革是成功的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步,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其他领域,改革的领域不断扩大,但始终没有偏离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并依据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逐步推进其他领域的改革。这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没有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曾经走过的路,尤其是没有走苏联所谓民主改革的“休克疗法”等激进路线,而是走稳健的改革路线。先从人民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先易后难,在确保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逐步深化其他领域的改革。实践证明这个路子是正确的。第三,现实需要看,只有经济体制改革能够带动全方位的改革一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在经济领域。如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问题,资源和环境约束问题。 二是经济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三个没有变“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仍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为解决其他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其他方面改革提供更加有利的社会条件。2、为什么说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1)从党的改革政策演变来看: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从市场经济改革实践看:一方面市场对资源配置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好。目前,我国95%以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形成,国家定价的商品仅限于水石油、天然气、电力、电信、交通、木材、卷烟、食盐等少数商品,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也在稳步推进;另一方面,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如“两个堰塞湖现象”资金和企业堰塞湖。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如卷烟竞争。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这些问题千头万绪,归根到底是经济体制不顺造成的,是政府的“手”压住了市场的“手” 。因此,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为什么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1)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形式,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理论上讲,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配置资源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来实现的。所谓“决定性作用”,是指市场在所有社会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处于主体地位,对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商品价格拥有直接决定权。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利润为导向引导生产要素流向,以竞争为手段决定商品价格,以价格为杠杆调节供求关系,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总体平衡,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的投向、产品消费、利润实现、利益分配主要依靠市场交换来完成。从实践上看,迄今为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尚未发现任何力量比市场的作用更广泛、更有效率、更可持续。2)“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的意义:习总书记说“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干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3)“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怎样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全会决定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进行了部署,强调政府职责和作用 。 政府应当做到减、加、放、管。减是指减少行政审批、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减少赋税、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加是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市场监管、环境保护;放是指政府向市场放权、政府向社会放权;管是指把该管的事情管好,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为市场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弥补市场失灵。如,新一届中央政府履新以来,明确提出本届政府要在现有1700多项审批事项基础上减少1/3,现在已公布取消200多项,还要下决心,把政府不该管也管不好的审批事项坚决取消。目前,省政府决定在已经减少890项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再次取消243项、调整11项。我省行政审批事项的减幅达51,成为全国审批事项最少的地方政府。全会决定对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进行了部署,强调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举例科研成果都由校长院长所长发明,不正常。(二)夯实一个重要基础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新提法:全会决定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两个毫不动摇”。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演变:改革开放以前的 “一统论”; 1981年的 “主辅论”; 1992年的 “补充论”; 1997年的 “共同发展、都是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的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所有制结构逐步调整的成效与问题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逐步调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比重不断变化,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截至2011年底,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金融类)14.47万户,资产总额85.4万亿元,实现营业总收入、实现净利润分别占全社会工商企业的35%、43%,上交税金总额3.45万亿元,占全社会工商企业的38.4%,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2012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内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达到64家,覆盖了20多个行业,一批大型国有企业成为与跨国公司竞争的主要力量。2012年,全国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达到5144万户,非公有制经济GDP所占的比重超过6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比重60%,占全国税收比重为73%,就业贡献超过80%,占技术创新、技术发明、新产品开发近70%。问题:国有经济还存在着布局不合理、垄断行业改革进展缓慢、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和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的机制不健全、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非公有制经济则面临市场准入不统一、融资渠道窄、实际税负重、企业合法权益不时遭受侵犯等问题。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方面,社会上有关“国进民退”、“国企垄断”、“与民争利”等言论持续不断,认为国有企业做强做优不符合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另一方面,有关“民进国退”、“私有股份化”、“公有制地位削弱”等观点也经常发声,认为已出现私有化的改革倾向,需要进一步改革。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是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全会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目前,全国90%以上的国有企业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72%央企完成了改制。1).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决定提出“三个允许”: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2).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1. 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2.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 3.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 4. 探索推进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 5. 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 6. 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3).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资本)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履行经营者职责)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高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2、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改革举措: 在功能定位上,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产权保护上,“两个不可侵犯”:明确提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与监管 在政策待遇上,强调坚持“三个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打破“大铁门”、“玻璃门”、“弹簧门”);“三个鼓励”: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但不能控股),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建立一个制度保障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新提法:改革税制、稳定税负,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现状:一是名义税负偏高,征税成本偏高,非税和隐形负担重(2012年6月审计署公布对全国54个县财政收入审计调查,其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60.45%,超过税收收入21%) ;二是政府间事权划分不合理、不清晰的问题长期存在,导致事权与财权不匹配; 三是随着经济减速和公共服务刚性增长,出现负债攀升的现象,未来收支矛盾压力增大,财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面临严峻考验。近5年来,中央财政每年用于民生支出稳定66%;2012年我国地方债10.7万亿元,中央债7.76万亿元(占GDP15%,国际公认临界点为60%) 四是财税体制在鼓励地方政府改善公共服务、保护环境和引导人口集聚方面效果不理想。现行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主要涉及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等。 第一,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 现行“年度平衡管理”机制,隐含顺经济周期机理,不利于政府宏观调控(经济过热时少收经济遇冷时多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意味着未来将编制中期预算,简单来说是一种预算收支安排超过一年的财政计划,旨在为政府和政府各部门提供各财政年度中的支出预算必须遵守的预算限额,从而有效控制这些部门不断增长的财政支出。 我理解:一是是由顺经济周期机理到逆经济周期机理(依法征税,应收尽收);二由年度平衡预算到中期平衡预算(以丰补欠,跨年平衡) 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 我国目前与财政收支增幅或GDP挂钩的重点支出涉及农业、教育、文化、科技、社保等7大类。2012年仅财政安排的上述7类重点支出就占全国财政支出的48%。支出挂钩机制在特定发展阶段为促进上述领域的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带来财政支出结构固化僵化,加大政府统筹安排财力的难度,全国财政从中央到县四级都要求挂钩,不符合社会事业发展规律:一是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强项、弱项也不同,不同发展阶段的重点也不一样,挂钩制度往往使财政预算安排脱离实际,二是容易引发攀比,三是造成专项转移支付过多、资金投入重复低效。第二,完善税收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 现行地方税种主要有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推进“营改增”后,中央将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不断增加地方税收收入 第三,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对于跨区域且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大的公共服务,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一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 这里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是政府和市场边界清晰的情况下,政府该办的事儿不能缺位,不该政府做的事儿就不要承担支出责任。第二是各级政府要履行不同的事权,此时支出责任也要对等。不是说一个事权就完全由某一级政府承担,可能某一个事权是某一级政府来履行,但未必完全承担支出责任,也有可能是共同承担。(四)破除一个主要障碍 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新提法: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现状:推进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主要障碍是城乡二元结构。其中户籍等制度是造成城乡、工农差别的主要原因。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资源不能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城乡生产要素不能平等交换,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使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拉大。表现在:一是农民工无法获得市民身份,享受同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二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社保(如“五险”)标准低于城镇;三是农村集体土地不能直接上市交易、补偿标准偏低。因此,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具体路径有: 一是“加快构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提出“三个鼓励”,即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全国从事种植业的户均土地规模不足10亩,养猪养羊的农户平均10只以下。 农业部调查表明,从我国资源禀赋和当前工农业就业收益看,一年两熟地区户均耕地50-60亩,一年一熟地区户均耕地100-120亩,农业就有规模效益,就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农民讲,种5亩地左右可填饱肚子,种20亩地过年才有钱花,种40亩银行才有存款。现在是“精兵强将跑四方,老弱病残务农忙”,种田的多数是“三六九”部队。2006年,农业人口1/3已超过50岁,女性占5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51%。 农业合作社是联结市场和农户的中介和载体。目前,世界上有美、法、荷、日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农业合作社,已成为农民依赖和依托的主要经济组织。其作用:传递市场信息、普及农业技术、提供社会服务、组织生产销售。 加快构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主要是解决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谁来种田和对接市场问题。二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背景资料:1980-2012年,我国城乡收入相对差距中2.5:1扩大到3.1:1,绝对差距由286.3元扩大到1.66万元,扩大近60倍;从农民收入构成看,包括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其中财产性收入最低,也是农民增收最大潜力。 决定强调,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承包地、宅基地、空置房抵押、担保融资)。三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决定强调,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目前,相同劳动岗位农民工收入仅有城镇职工50%,农民拿到的征地补偿款仅占土地增值收益的5-10%,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仅30%用于农村农村,金融机构“偏农离农”,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 1. 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做到“三个保障”: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同时要求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2.推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背景资料: 2000-201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了78.5%,而同期城镇人口仅增长了45.9%。目前发达国家城镇化率都超过了70 %,美日德城镇化率分别达到82% 、91% 、74%,超过我国几十个百分点。2012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2.6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有35.3%,二者相差17.3%.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综合指数仅40%。 目前我国存在“城镇化陷阱”、“半城镇化”、“农民被上楼”现象,因此,要研究解决城镇化过程中人口集散、土地管理、地方债务等问题。 “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保障。决定强调,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主要特点一是地域性。主要表现在城市户口进入农村户口是相对容易的,但反向流动很困难。 二是差异性。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的持有人所享受到的教育、医疗、工作、资源供应、社会保障、发展机遇等方面具有很大差距。 三是世袭性。一般情况下,城市户口的持有者如果不申请农村户口,将一直是城市户口,农村户口不通过努力,将永远是农村户口。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一直在进行,然而,到目前为止,改革进展似乎并不能满足人们的期许。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在于剥离其附着的权益差距,缩小乃至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公共资源分配和公共服务、福利待遇的均等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户籍制度改革做出了决议,指出: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从中央决定来看,基本思路已经明确,就是区分不同情况采取差别性的落户政策,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同时进一步弥合、拉平城市与农村的社会保障差距,为最终取消二元化的城乡户籍制创造条件。如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五)培育一个经济体系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提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背景资料: 201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3.87万亿美元,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1.9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6000多亿元,外汇储备3.31万亿美元。尽管如此,由于中国的开放型经济是基于政策支持而形成的,这同发达国家基于市场形成的开放经济截然不同,在区域竞争、GDP偏好和政绩驱动的背景下,很容易导致一哄而上粗放发展而不可持续。近年来产能严重过剩,至今39个行业有21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2012年底, 产能利用率钢铁72% 、水记73% 、电解铝72% 、平玻73% 、船舶75% ,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就是具体表现之一。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推动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起步,先是发展外向型经济,此后我们党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关于“开放型经济”的思想。 第二个阶段:拓展阶段。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十五大再次强调“发展开放型经济”。党的十六大提出建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概念。 第三个阶段:完善阶段。十八大指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决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一是要放宽投资准入。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提出“三个允许”: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允许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二是要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决定提出,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有条件地方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利于推动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体现了党中央顺应经济发展大势的决心,是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 广义的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或单独关税区组成的区内取消关税和其他非关税限制,区外实行保护贸易的特殊经济区域或经济集团。如北美自由贸易区、美洲自由贸易区、中欧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欧盟与墨西哥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等。狭义的自由贸易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单独关税区内部设立的用防栅隔离的、置于海关管辖之外的特殊经济区域,区内允许外国船舶自由进出,外国货物免税进口,取消对进口货物的配额管制,也是自由港的进一步延伸,如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德国汉堡自由贸易区、美国纽约1号对外贸易区、上海自贸区等。自由贸易区作用:一类是指由于区域内成员相互之间取消关税和贸易数量限制措施之后直接对各成员贸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即静态效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影响是所谓“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第二类是指缔结自由贸易协定(英文:Free Trade Agreement,简称FTA)之后,由于区域内生产效率提高和资本积累增加,导致各成员经济增长加快的间接效果,即动态效果主要包括“市场扩张效应”和“促进竞争效应”。三是要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决定从挖掘我国对外开放潜力和动力,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促进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战略。 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 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形成有利于推动内陆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支持内陆城市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发展多式联运,形成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对外经济走廊 。 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鼓励内陆地区金融机构稳健拓展国际业务,建立与国际贸易大通道相适应的对外金融服务体系。三、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处理好四大关系从历史来看,中国的改革事业延绵不断,有几次重要的改革,包括战国时期商鞅和秦孝公的变法,西汉末年王莽的“托古改制”,南北朝时期又有北魏孝文帝和冯太后的汉化改制,北宋王安石和宋神宗改革,明朝张居正的万历新政,清末光绪帝1898年推行的戊戌变法,以及1978年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开放。有学者研究认为,真正取得成功只有商鞅变法和邓小平改改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崛起成乃至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拉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序幕。(一)要处理好“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的关系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作为一种方法,摸着石头过河有两个特点: 一是从“点”开始,逐步向“面”拓展,随着时间上的持续、空间上的扩大,个别经验上升到一般经验;二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摸索创新,再由领导层进行概括、总结和推广。 顶层设计有两个个特点:第一,它是自上而下“系统谋划”的过程。 第二,它是一个谋划全局、带动长远的过程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就要求我们把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强调顶层设计,就是要加强宏观思考、高瞻远瞩、整体谋划,增强我们推进改革开放的自觉和自信。依靠摸着石头过河为顶层设计提供材料和经验,为改革开放提供源头活水和实践依据;依靠顶层设计为摸着石头过河提供政策引导和方案指导,为改革开放引领目标、凝聚共识、统筹谋划。把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就能既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又高屋建瓴、综合配套、系统推进,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二)要处理好“创造改革红利与共享改革红利”的关系改革红利就是通过制度创新,降低交易成本,创造发展优势,提高发展效率,进而带来超过原来资源配置方式下所能获得的增量收益和回报。从“改革红利”的定义和本质来看,“改革红利”的内涵至少应当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层,通过体制机制变革和创新,降低制度交易成本,是创造改革红利的前提; 第二层,通过要素资源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使制度红利进一步转变为发展红利,是创造改革红利的支撑;第三层,创造改革红利离不开公平公正地分配改革红利,只有做到共同创造和共同分享,才能为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提供保障。我国改革开放35年的历程充分地说明,人民群众是创造改革红利的主体,只有当人民群众的改革积极性高涨时,改革事业才能有序地向前推进,改革红利才能得到有效释放。当前,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滞后等原因,导致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差距在不断拉大,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的积极性。改革发展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改革事业。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释放改革红利最有力的保障。(三)要处理好“市场导向与政府推进”的关系要把发挥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就要做到“四个必须”。 一是必须解决好政府职能“到位”而“不越位”的问题。从“越位点”退出,把“缺位点”补上 二是必须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治理模式。 三是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核心保障作用。 四是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四)要处理好“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曾说,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作为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到垄断行业改革、财政体制改革、价格改革、城乡二元结构改革等,领域广泛,任务繁重。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不整体推进,很多单项改革很难完成。同时,整体推进又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改革的关键环节。 在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对于像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重点领域和关建环节的改革,要加强改革的试点工作,通过改革试点积累经验,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同时,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整体效应”。必须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