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37979386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3《孟子》三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3《孟子》三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3《孟子》三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2.孟子三章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畎亩(qun) 孙叔敖(o) 法家拂士(f)B.拂乱(b) 公孙衍(yn) 丈夫之冠(gun)C.域民(y) 百里奚(x) 富贵不能淫(yn)D.傅说(shu) 衡于虑(l) 空乏其身(f)2.对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空乏其身空乏:资财缺乏,使他受到贫困(之苦)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错误3.下列句字朗读停顿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富贵/不能淫B.必先/苦其/心志C.舜/发于/畎亩之中D.曾益其/所不能4.下列加粗词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丈夫之冠也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所以动心忍性D.富贵不能淫5.下列对富贵不能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影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B针对景春的观点,孟子主张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在孟子看来,身居高位,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D孟子认为公孙行、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奉行的最多也只是妾妇之道,谈不上是大丈夫。6.下列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作者从城高、池深、兵器锐利、粮食充足四个方面强调作战方所具备的“地利”,然后笔锋一转,指出即使如此,仍有人弃城而逃,自然地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C本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即能行仁政的君主。D本文集中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法治”思想。7.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题。(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又郊败之。(选自勾践灭吴)【注】勾践:春秋末年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更:改正。节:节制。劝:勉励。囿:古地名。没:古地名。(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利 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B.国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人道之C.至 寡助之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顺 以天下之所顺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什么?(4)简要分析语段(二)体现了语段(一)中的什么观点。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选自吕氏春秋)(1).解释下列加粗词。舜发于畎亩之中:_衡于虑:_王数封我矣:_而子辞: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3).请结合【甲】文,分析孙叔敖为什么让儿子“请寝之丘”。9.你们班开展“走近孟子”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以下活动。(1).“温故知新”“不耻下问”等成语出自论语,还有很多成语出自孟子,请你写出两个。(2).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但同中有异。孔子讲究“仁礼”,孟子则侧重“仁政”。请根据给出的上联,拟写下联。上联:半部论语治天下下联:_(3).“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使孟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三次搬家,后来定居在学宫旁的故事。现在也有许多家长效仿“孟母三迁”的行为,争购名校学区房。你对这种行为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的能力。A项,拂b。B项,拂f。D项,说yu。2.答案:D解析:“过”在句中活用为动词,应解释为“犯错误”。3.答案:D解析: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曾益/其所不能。4.答案:D解析:A项中的“丈夫”古义是“男子”;今义是“女子的配偶”。B项中的“是”古义是代词,“这”;今义是动词,表判断。C项中的“所以”古义是“用这些来”;今义是连词,表因果关系。D项中的“富贵”古今义都是“有钱又有地位”。5.答案:C解析:“身居高位”错。文中“立天下之正位”中“正位”喻指“礼”,不能理解为高位。6.答案:D解析:作者强调“民心”“仁政”的重要性,实则是希望君主实行“德治”,而非“法治”。7.答案:(1)C(2)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谁有这样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3)三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人和。(4)得道者多助。(或“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语段(二)中勾践施行仁政,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并因此最终打败了吴国,这体现了语段(一)中“得道者多助”(或“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的观点。解析:(1)A项,优势/锐利;B项,国防/国都;C项,极点/到;D项,均为“顺从”的意思。(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要结合上下文翻译出句子大意,并准确翻译出关键词。关键词:故,所以;君子,能行仁政的君主;孰,谁;是,这样。【参考译文】(二)勾践对国人解释说:“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又与大国结下仇恨,使百姓的尸骨暴露在原野上,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改正。”于是就埋葬战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吊唁有丧事的人,庆贺有喜事的人,送走离开越国的人,迎接来到越国的人,废弃百姓所厌恶的事情,补充百姓缺少的东西。不是他(勾践)亲自种的粮食就不吃,不是用他夫人亲自织成的布做的衣服就不穿。十年之间没向百姓收赋税,百姓家里都备有三年的粮食。越国的父老兄弟向勾践请求说:“以前夫差使您在各诸侯国面前蒙受耻辱,现在越国已经节制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勉励。父亲勉励儿子,哥哥勉励弟弟,妻子勉励丈夫,大家说:“谁有这样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因此在囿打败了吴军,又在没打败了吴军,又在吴都的郊外打败了吴军。(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解答此题,要抓住关键句,由“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句可得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由两个“不如”可知,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人和”。(4)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语段(一)的观点,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然后,分析语段(二)的内容,勾践勇于承认、改正自己的错误,以身作则,实施仁政,最后国富民强,赢得了人心,最终打败吴国。这体现了语段(一)中“得道者多助”或“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的观点。8.答案:(1).兴起,指被任用。 同“横”,梗塞、不顺。 多次。 推辞,谢绝。(2).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孙叔敖)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德的人不同于世俗的人的原因。(3).肥沃的土地,是兵家必争之地,没办法长期占有,而寝丘是一块不吉利的土地,楚人和越人都很忌讳,所以能够长期占有。孙叔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懂得【甲】文中的居安思危的道理,不仅在位之时不倨傲,多次拒绝大王的封赏,在将死之时也告诚儿子只能接受不吉利的土地。解析:2.【参考译文】【乙】孙叔敖患了(重)病,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以求福。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孙叔敖)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德的人不同于世俗的人的原因。9.答案:(1).居安资深、为富不仁。(2).一部孟子倡仁政;(3).【示例一】反对: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上名校还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况且很多家长只是想跟风而已。【示例二】赞成: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名校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求学更容易成才。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积累的能力。可以用课文中的成语来解答,也可以列举课外积累的相关成语。(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拟写对联的能力。内容上要突出孟子及其特色,形式上要符合对联的要求。(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阐述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然后讲理由,摆事实,能自圆其说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