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考试)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3650565 上传时间:2020-06-2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9题;共18分)1. (2分) (2018浙江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dn)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传颂。但“日啖荔枝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B . 曼妙的文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盅惑;病变的皮肤布满令人生厌的疱(po)疹,颓败的肉体紧紧踩住灵魂的脚后跟。C . 可是拿着蘸(zhn)水的木炭、磨刀石挨着转动的成品,跟它摩擦,还得靠打磨工人的两只手。起瓜楞(lng)的花瓶就不能套在转轮上打磨,因为表面有高有低,洼下去的地方磨不着。D .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xn)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2. (2分)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悖谬 藏蛰 急于事功食不裹腹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B . 炫目 芥蒂 矫揉造作 愤世嫉俗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C . 梦魇 永诀 直截了当 了以自慰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D . 践行斩获鸦雀无声 仓皇失措黄钟毁弃,瓦斧雷鸣3. (2分)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校“光与影”摄影社在学校图书馆_的第三届师生摄影展,获得了专业摄影人士的较高评价。国际社会要求联合国_巴以和谈,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发展。钟教授的话使我_构建城市卫生应急系统的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我_他表示由衷的谢意。A . 举行 敦促 对 对于B . 举办敦促 对于对C . 举行 督促 对对D . 举行 督促对于对于4. (2分) (2018高一上大连期末)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所谓一叶知秋 , 这些事件折射出我国的社会治理目前存在一些应当引起深思的问题,亦即民主法治的新漏洞。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具有管窥蠡测、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到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如果做事粗枝大叶,势必给工作带来严重危害。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于2月8日晚正式揭晓,又一个春天,又一次感动,这些普通人的大爱精神不绝如缕 , 是时代的精神丰碑,是民族的灵魂。当年他独闯关东,筚路蓝缕 , 硬是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创下了这份家业。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危言危行 , 已经激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大家纷纷猜测中国是否会采取更进一步行动来保护本国的权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外出旅游时异地的风物让人迷醉欣喜,可是一路上的旅游导购却常常使人不胜其烦 , 兴味索然。A . B . C . D . 5. (2分) (2019高二上绍兴月考)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B . 采取各种办法,大力提高和培养工人的现代技术水平,是加快制造业发展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C . 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既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D . 青藏铁路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跨越青藏高原,是一条连接西藏与内地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干线。6. (2分)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一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B . 周先慎在简笔与繁笔中,为了证明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运用了大量的引用论证,其中引自水浒传的就有三处。C . 高尔斯华绥的品质通篇采用白描的方法,朴实无华,成功塑造了一位虽然贫穷,但是恪守职业尊严的靴匠形象。D . 杨绛的老王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写得简约清淡,对人物的刻画,着笔不多,却真实生动。结尾处的议论内涵极为丰富,发人深思。7. (2分) (2019高三上佛山期中) 下列对加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勉励)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出嫁)B . 纵一苇之所如(到)沛公不胜杯勺(受得住)C . 若属皆且为所虏(你)却匈奴七百余里(打退)D .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优美)素善留侯张良(好的)8. (2分) 选出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A . 其曲中规其皆出于此乎B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C . 故为之文以志作师说以贻之D . 蟹六跪而二螯耳得之而为声9. (2分) 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 妪,先大母婢也。B .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C .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D .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7分)10. (6分) (2019高二上黑龙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人民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来实现。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与井田制,使得王权和土地开始真正结合在一起。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由此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对此,大儒董仲舒曾建议通过“限民名田”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未被采纳。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于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与土地变革。隋朝建立,推行均田制。这些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却稍显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随后崛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使得唐朝开始走向强大;但自天宝之后,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地方行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以此走向消亡。此后,北宋政权所进行的改革仍然是以土地的控制与分配为中心,将地方权力大都收归中央,改变了地方势力“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元明清三代,虽然最高统治者的民族身份不同,但他们采取的政策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与两宋时期边患屡兴相比,元明清对边疆的控制也明显加强,而黄册和鱼鳞图册、“摊丁入亩”等政策之所以能够推行,依靠的正是国家对土地所有与分配体系的绝对控制。中国古代政治变革与土地权力发展的关联使我们认识到,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权的一体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土地与君权的联动机制也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与发展。而当土地与君权出现矛盾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这又促使掌权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缓解矛盾冲突。(摘编自刘伟土地问题决定中国古代政治走向,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土地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B . 商鞅抓住土地这个关键问题所推行的变法,使得中国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C . 隋朝推行均田制的过程中,由于稍稍操之过急,所以,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并未产生显著的效果。D . 封建君王只要推行一些制度,将土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就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提出观点,通过朝代先后顺序列举了中国古代历代政治变革中非常重视土地的问题。B . 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经济制度与社会变革关系紧密相关。C . 中国古代的土地与政治君权的一体化,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君权。D . 文章结尾提出了掌权者在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时,就会采取一定措施遏制新的政治因素。(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西周建立至春秋中期,井田制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井田制逐步消亡了。B . 西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依赖地方豪强,没有能力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为后来的门阀政治提供了条件。C . 李唐政权因在初期延续并完善隋朝的均田制而走向稳定和强大,后因失去了对地方行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以此走向消亡。D . 元明清除了都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外,土地政策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都对土地所有权与分配体系绝对控制。11. (18分) (2017高三上河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侯仁之:行走天下,守望大地赵婀娜在北大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侯仁之暮年的故事:1999年冬夜的一晚,狮子座流星雨爆发,为寻找开阔的观看地带,一些北大师生自发聚集到未名湖南岸、慈济寺遗址旁。这里,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已静静地仰望天空多时。当得知老先生就是已88岁高龄的侯仁之,师生们自发地围拢到先生周围,听他讲夜空的广袤、流星的璀璨,还有有关燕园、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半个多世纪前,侯仁之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周末,他经常到海淀周围考察,为课程作准备。一天,侯仁之来到玉泉山西侧,看到一堵墙上面有凿过的石水槽,感到很奇怪,就沿着墙的方向向前走,一直走到西山碧云寺、卧佛寺,发现那里也有水槽。他推想,这可能是过去的引水槽。经过进一步考察,他发现水流到了颐和园昆明湖,又顺着流到北京城里去。年轻时的这个发现,为他日后从北京的水源入手研究北京的历史地理,找到了第一手资料。当时中国还没有现代的历史地理学,但从那时起,侯仁之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已经从传统的沿革地理渐渐向现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发生转变。1946年,侯仁之学术历程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先后师从于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罗士培教授和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建设者达比。达比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解是,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来改造的。达比的学术思想对侯仁之影响很大。194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侯仁之回到了燕京大学。此时他在学术思想上已完成质的飞跃打破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桎梏,创立中国现代的历史地理学。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他和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在思想上的决裂。在这篇文章中,侯仁之写道:“照我所了解的,以往各大学中关于中国沿革地理的讲授,主要是讨论中国历代疆域的消长和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这些问题在一个专修中国历史的学生看来,也许是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在和地理有关系的方面,有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呢?”尽管文章很短,但却影响深远,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逐步建立。侯仁之有多个美誉,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为他是“我国申遗第一人”。1980年春,侯仁之接受了美国和加拿大几所学校的讲学邀请,在远渡重洋之时,他还肩负着一个特殊使命应美国匹兹堡大学师生的强求,带去两块中国城砖。侯仁之有些纳闷,两块寻常的城砖,北京的小胡同、大杂院里常能见到。为什么会引起外国学者强烈的兴趣?一边是视为寻常物,一边却被视为宝贝,城砖的不同际遇令侯仁之陷入沉思。在美国考察期间,侯仁之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10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回国后,一刻不停歇,侯仁之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准备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获得通过。不久之后,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有关侯仁之,还有许多故事,有关他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有关他的求学经历、赤子之心。晚年,先生长居燕园。95岁之前,燕园的师生还能经常看见先生的身影。近些年来,先生已久卧病榻。如今,尽管先生已驾鹤西去,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如未名湖畔那尊石碑,提醒着后人,爱脚下一方土地,珍视一段历史和过往,不能让一座城市失去记忆【相关链接】侯仁之,1911年12月6日,生于河北省枣强县。1932年1936年,考取燕京大学历史系,并获得奖学金入学,本科四年学习期间,先后在学贯中西的洪业(煨莲)教授极为严格的治学方法训练下,以及在积极开拓中国沿革地理广阔领域的顾颉刚教授的启发下,开始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侯仁之被誉为“活北京”。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他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揭示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成为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的重要参考资料。在北京城市发展中,他大声疾呼:首要问题是水源的开发。他珍爱老北京风土人情的“根源”,一次又一次去什刹海、汇通祠、钟楼、鼓楼、后门桥一带,对这一地区的改造深切关注。侯仁之是中国“申遗”第一人,1980年,在一次与美国同行的交流中,他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情况。回国后,他立即为我国加入这个公约而多方奔走。1987年起,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侯仁之在燕京大学毕业后,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在一个周末,他在玉泉山西侧发现了流向北京的引水槽。B . 1949年,侯仁之留学回到燕京大学,完成了学术思想上质的飞跃,创立了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标志着他在历史地理认识上的成熟。C . 侯仁之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时,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以及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人和建设者达比教授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D . 侯仁之应邀到美国和加拿大讲学时,接触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之后积极努力,推动了我国成为公约的缔约国。E . 本文撷取了侯仁之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他热爱祖国,坚持自己的思想,不断求学进取的事迹,体现了一位学者的伟大人格。(2) 侯仁之是怎样打开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大门”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 侯仁之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请简要分析。(4) 为什么侯仁之被称为“我国申遗第一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12. (13分) (2016高三上广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狼杀(一)刘老汉除了种地,还在西山埋了不少捕兽夹子。村里很多人都把这当作副业。只是这两年已很难在西山捕到野猪和狼了,它们差不多都快绝迹了。这天,刘老汉在山顶意外发现了一只被兽夹困住的小狼。刘老汉见狼皮已受损,且又是一只幼狼,便一脚踩住小狼的脑袋,抽出随身的匕首,冲小狼的脖子上一抹。血流尽,刘老汉便蹲下身,三下两下剥了小狼的皮,割断它的两条后腿,清理出两副狼骨。听说用小狼的腿骨泡烧酒,可疗治经年不愈的风湿性关节炎。那天晚上,西山上有只母狼整整哀号了一夜。(二)刘老汉翻身起床,隔壁竹床上的儿子,睡得正香。他想了想,决定不喊他。日未出,天未醒,林子里的老鸹子还在叫。东边山头只有一丝麻麻亮。刘老汉提着镰刀,踩着露水,深一步,浅一步,径直赶往西山脚的那块油麦地。他想趁天亮前把地里熟透的麦子收割掉。山风沁凉,刘老汉站在田埂上紧了紧黑布褂,心想,等把这茬麦子卖了,娃儿明年娶媳妇的钱就不用愁了。忽然,刘老汉觉得身后有动静,扭头一看,扑面来的竟是一张龇着獠牙的血盆大口!刘小山起床时,满屋子都是毛茸茸的太阳光了。昨晚的梦好美咧,他梦见自己跟陆家庄的李晓燕成亲了。隔壁床是空的,爹已经下地干活了。起得这么迟,爹肯定要骂我咧!刘小山一骨碌从床上跳下来,飞也似的奔向西山脚的油麦地。然而,油麦地里没有爹。刘小山只在田埂边看到爹的镰刀。地上有斑斑的血迹。刘小山的头皮噌的一下就麻了。最后,在山顶的一块苔痕斑驳的石头上,刘小山看到了一个面目全非的头颅。刘小山抱着头颅号啕大哭,从早上一直哭到晚上,哭到眼泪都干了时,他对头颅说,爹,孩儿一定替你报仇!(三)雾起。日隐。天地笼着一抹浑浊的灰白。一阵腥风扫过,他知道,它来了。追了它三天三夜。他已精疲力竭。本打算找个草窝随便躺一下,但就在这时,它出现了,像幽灵一样无声无息,从峡谷的纵深处,它是一头灰色的母狼,额角一块疤痕,壮硕如小牛。踩着碎石,朝这边一步步紧逼过来。但雾掩藏不住它嗜血的死神的气息。正如雾也掩饰不了他熊熊的仇恨的火焰。它知道这将是一场无可避免的血战。眼前这个人身形消瘦,看起来疲弱不堪,但他的眼神却和他手中的刀一样,杀气腾腾。它低吼着,压低前肢,龇出尖利的獠牙,趁对方眼神稍一游离,纵身一跃,瞅准喉管,闪电般直扑过去。他深知狼的奸猾,故意拿眼瞟了下别处。他知道它一定会发起攻击。只是,他没想到它的速度会那么快,快到像一阵风,快到像一道电,他差点被扑了个措手不及。一道青白的光倏地划过。它落地一个踉跄,差点摔倒,左后腿火辣辣的,被刀切开一道深已见骨的伤口,血汩汩地流。他捂着肚腹,血水顺着指缝漫溢而出,滴滴答答,溅落在被雾打湿的碎石和青草上。他喘息着,忍着剧痛,举起镰刀冲上去,决计给受伤的狼最后一击。刀锋直奔狼首。它拖着沉重的后腿,躲过了呼啸而来的刀锋。瞅准机会,反身跳到他的后背上,两只前爪死死地插进他的双肩。牙死死地咬着他的脖子,刀深深地扎在它的肚腹上。(四)刘小山七岁那年,在西山脚放牛时发现一只额角有道疤痕的“小狗”。小东西瘦骨嶙峋,好像有很多天没吃东西了,看起来很可怜。刘小山便丢了几颗油炒花生给它。吃完了花生,“小狗”走过来舔了舔刘小山的手,像是表示感激。刘小山想抱下它,它却跳开了,并冲刘小山龇出了两颗小獠牙。刘小山冲它摆手,示意它不要怕,那“小狗”却头也不回地窜进了山林。它的尾巴一直是拖着的。此时,刘小山才反应过来,那是一只狼。但刘小山并没感到害怕,而是冲小狼逃去的方向笑出了声。心想,那只狼以后说不定会怀念油炒花生米咧。太阳落山时,刘小山骑在牛背上,跟同村的小伙伴们炫耀着他与一只小狼的神奇邂逅。夕阳很美。那时的西山安静得就像一幅画。(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刘老汉杀死了小狼是因为自己的风湿性关节炎经年不愈,听说要用小狼的腿骨泡烧酒来治疗,而且现在在西山已经很难捕捉到狼了。B . 小说描写刘老汉杀死小狼,虽用语不多,但非常形象,一“踩”一“抽”一“抹”,三个动词充分展现了刘老汉捕杀猎物的娴熟技艺。C . 刘老汉对儿子的怜爱、儿子成亲的美梦、温暖的阳光与獠牙、血盆大口、斑斑血迹、面目全非的头颅,一喜一悲展现了人生的无常。D . 刘小山与母狼的生死搏斗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叙事角度在人狼之间不断切换,营造了让人窒息的紧张气氛,突显了人狼之间的仇恨。E . 小说最后的环境描写“夕阳很美。那时的西山安静得就像一幅画”渲染了宁静的氛围,象征了人和狼(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2) 小说以“狼杀”为标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3) 小说最后一部分写到刘小山“与一只小狼的神奇邂逅”,这样刻意地营造一种情节上的巧合,你觉得好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13. (11分) (2017铁岭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B .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C .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D .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B .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C . 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D . 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B . 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C . 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D . 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四、 默写 (共1题;共10分)14. (10分) (2015高二上玉溪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描写儒将周瑜潇洒从容、成竹在胸指挥赤壁之战的三句是_,_,_。诸葛亮出师表中表明自己以布衣之身躬耕于南阳时所存志趣的两句是_,_。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以比喻手法描写国家风雨飘摇、个人漂泊无依的两句是_,_。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中设想别去之后前路茫茫,道里修远,不尽凄苦的三句是_,_,_。五、 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15. (5分) 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这个冬季,天气异常寒冷。要求: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不少于50字。六、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6. (5分) (2017高三上朝阳期中)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请以“时间的印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网红”是指某人因某个事件或行为被网民高度关注而走红,网络的发展催生了众多“网红”,对这一现象你有何看法?请以“我看网红”为题写一篇议论文。第 19 页 共 19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9题;共18分)1-1、2-1、3-1、4-1、5-1、6-1、7-1、8-1、9-1、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7分)10-1、10-2、10-3、11-1、11-2、11-3、11-4、12-1、12-2、12-3、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13-1、13-2、13-3、13-4、四、 默写 (共1题;共10分)14-1、五、 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15-1、六、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