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联考试卷A卷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3643159 上传时间:2020-06-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州市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联考试卷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福州市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联考试卷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福州市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联考试卷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州市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联考试卷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 说形势,条分缕析;谈部署,具体而微。中国政府一系列刺激经济的举措,让中外记者印象更加深刻。B . 白族姑娘杨丽萍真不愧是一个长袖善舞的精灵,雀之灵中那只孔雀竞被她演绎得惟妙惟肖,美丽而又高傲。C . 对待野生动物,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赶尽杀绝,只顾眼前利益了。D . 有人认为,诺贝尔奖委员会把和平奖授予奥巴马是一项苦心孤诣的决定,是想借此“捆绑”奥巴马,“驱使”他推动建设一个和平和谐的新世界秩序。2. (2分)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增设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是今年两岸经贸论坛后,大陆方面出台促进两岸交流、惠及台湾同胞的十五项政策措施之一。B . 全球有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一百七十多个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或类似组织,为维护海峡两岸关系的稳定,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统一方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C . 针对“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海外华侨华人和两岸同胞在全球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独”促统活动,先后在世界各地举办了多次反“独”促统大会和大型论坛,有力地竭制了“台独”势力分裂国家的图谋。D . 把管理干部的一些规章制度和干部的思想道德公布出来,让广大群众监督,就可以达到以昭昭之理扬正气、以严峻之法惩腐败。3. (2分) (2017高二上商丘期末)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 咱们分别时你送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B . 杨老师学富五车,全班同学都非常喜欢他的语文课,也十分赏识他独特的教学方法。C . 家父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D . 他一见到专家就说:“您的文章写的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忝列 其中。”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4分)4. (6分) (2017抚顺模拟) 阅读询问,回答问题在中国美学史上,伴随着审美境界由偏于外在之物发展到心物和谐,然后再发展到偏于个体情感的变化,中国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经历了由集体主体到理性主体,然后由理性主体再到感性主体的迁移过程。先秦两汉时期,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当中,审美的主要艺术情感本体是向集体主体倾斜的,作为集体情感的“志”是艺术表达的重心,比如出现比较早的尚书尧典当中,最早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另外,庄子天下篇谈到“诗以道志”;孟子当中提出“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等等。一直到写成于东汉时期的毛诗序,在总结文艺的本质特征时仍然说“诗者志之所之也”。而“缘情”说取代“言志”说,这是中国美学在魏晋时代出现的重大转折。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由集体主体开始向理性主体迁移,然后由理性主体再向感性主体迁移。从诗歌创作实践来看,建安诗人学习汉乐府民歌,树立了“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规范,他们的作品中关注社会动乱、民生疾苦,政治理想高扬,但是也开始显示出强烈的个性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虽然有“诗言志”的成分,但是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由集体主体开始向理性主体迁移。在汉末这个空前黑暗混乱的时代,有很多敏感的文人已经开始对家国意识失去了兴趣,而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了人自身。从诗歌发展史上来看,汉末出现了完全表达诗人个人情感、重视个体生命意识的诗歌作品,比较典型的如古诗十九首,这些作品或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或抒发文人士子的伤时失意,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由理性主体再向感性主体迁移。在诗歌理论方面,西晋时期陆机的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口号,表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真正自觉。南朝刘勰所作的文心雕龙一方面认为先秦时“诗主言志”,另一方面又专设情采一篇,“情”指称文艺作品内容,又在第三十一篇物色中以“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来描述艺术的审美创造过程,明显表现出以“情”代“志”的倾向。钟嵘诗品序中提倡诗歌应有感而发,倾向于物我统一,强调主客观结合。诗品序开篇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另外,钟嵘还提出了社会生活对于作者的冲击也是诗歌产生的重要原因。钟嵘认为诗歌更应侧重描述社会人生的种种情态,因此只有人类社会惊心动魄的历史演进、跌宕起伏的人生遭际、缠绵悱恻的情感纠葛,才能够引发他足够的兴趣和激情。可以说诗品中个体独立地位的确立,对诗歌情感独立地位的确立和诗歌本体地位的确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从此,诗歌开始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开始从群体的工具、政教的工具变成了个体生命意识的一部分,开始自觉地把情感表现放到重要的位置,从情感的体验和抒发中去追求美、展示美。也就是说,诗歌开始回归到人自身,回归到个人的心灵和情感。抒情不仅成为诗人们在创作中的自觉追求,也同时成为诗论家们在理论上的自觉认识。钟嵘在理论上完成了诗歌情感主体以“情”代“志”的迁移。(摘编自张艳存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情感本体的迁移,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的变化是伴随着审美境界由偏于外在之物发展到心物和谐,然后再发展到偏于个体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的。B . 先秦两汉时期,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当中,审美的艺术情感本体倾向于集体主体。C . 而“缘情”说取代“言志”说,审美艺术情感本体完成了由集体主体向理性主体然后再向感性主体的迁移。D . 南朝刘勰所作的文心雕龙通过情采与物色明显表现出以“情”代“志”的倾向。(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把“志”视为诗歌艺术的情感本体,在先秦两汉时期是诗人的主导美学思想。B . 魏晋时期,诗人们开始关注人自身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意义,人的个体生命意识开始觉醒。C . 汉末出现了完全表达诗人个人情感、重视个体生命意识的诗歌作品,源于社会空前黑暗混乱。D . 钟嵘在强调诗歌需有感而发时,既指出诗歌创作与自然之关系,更重视其与社会生活、诗人遭际的关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由尚书尧典我们可以了解到,“诗言志”的思想基本在当时已经被普遍接受了。B . 自然界的万物在人的心底投下情感的影子,达到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的融合,从而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C . 与陆机、刘勰单纯从“诗缘情”及“情以物迁”谈艺术情感相比,钟嵘的理论更增加了社会生活的气息。D . 人类社会一旦发生惊心动魄的历史演进、跌宕起伏的人生遭际、缠绵悱恻的情感纠葛,便能够引发钟嵘足够的兴趣和激情。5. (2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妇人和她的猫(英国) 多丽丝莱辛她叫黒騠,生于20世纪初。自从丈夫二战后一个严冬死于肺炎,她就一直独居。她有四个子女,其中一个女儿每年给她寄圣诞卡片。除此之外,对他们来说,她是不存在的。他们都是体面人,有家,有车,有好工作;而她,不体面。她做买卖旧衣服的生意,自得其乐,推着那架塞满了衣物的旧婴儿车,在路上四处走动。就在黑騠70岁生日那个星期,他们收到了通知,小社群得结束了。房屋署官员来做了最后的安排。那年轻人,坐在房间里一张椅子上,椅子油腻腻的,他屁股贴着椅子的边边坐着。空气中有股可怕的恶臭,他不敢用力呼吸。看到这个落魄的老人,他不免觉得她能住进安老院,该算是运气的了,虽然他深知所谓的安老院,都把老人当成顽皮不听话不懂事的小孩看待,直到他们有幸谢世。他告诉黑騠到时他们会派一部小货车来替她搬家。他告诉她除了衣服之外,其他东西不必多带。说到这儿,他看到了一堆像是五彩破布的东西站了起来,伸出皮肉不整的黑色爪子拍触老太太的裙子。“你不能带那只猫。”官员脱口而出。这是她收养的一只流浪猫,她给她取名騠比。騠比看起来就像一团破烂呢绒布,沾满灰尘和雨水。它一只眼睛的肌肉在打架中给扯裂,现在永远都是半张半闭;另有一只耳朵给咬掉了,只剩下痕迹。“你要能了结它的悲惨,对它来说,应是一种恩赐。”官员说。小货车来接她,黑騠不在。黑騠知道,房子搬空之后,通常要等上数月,甚至数年才会真正开始重建。她打算继续呆下去,等建筑的人来了才走。她平生第一次过得像她的吉卜赛祖先,一连几个晚上,她和猫缩成一团整晚蹲坐在一家空置的大门口。正如她所料,那间房子平安无事,于是她又搬回去住。她把后窗的一块玻璃打破,让騠比进出,免得要开前门或是开窗,惹起注意。她搬到顶楼靠后院的一个房间去,每天一大早出门,推着娃娃车和破烂,在路上度日。夜晚,她在地板上点了支蜡烛照明。騠比给她带回来了好几只鸽子。“騠比!騠比!啊,你这聪明的乖猫,啊,你好聪明。你知道怎么应付,怎么对付。”一只黑鸟从破窗子飞进来,想飞出去结果却撞死了。黑騠拔了毛,拆了点地板当柴,在煎锅上煎了吃。她一向吃得不多,有大堆的衣服裹身,只吃点面包干够了。她虽然仍旧不够暖和,但也不怎么理会。屋外一片烂泥混雪。她躲回窝中,心想,寒流将过,马上就可出去营生。騠比有时也钻入她的窝中,她紧紧抱住它取暖。“唉,你这聪明的猫,你这聪明的老家伙,懂得照顾自己,可不是?” 雪暂时融了,严寒才刚开始。她正想出去走动走动,却看到了屋外来了一部建筑小货车,他们没进屋来。第二天,黑騠带着她的猫和娃娃车,堆满了衣服,两条毯子,走了。两英里路之外已经成为废墟的富人区,有三间大屋,天花板支离破碎,屋顶全都掀光了。傍晚时分,她从摇摇欲坠的楼梯拉上了她的娃娃车,小心翼翼地踏着三楼易碎的地板巡视一番。她点了蜡烛检视了一番,发现墙壁还算完整,有个角落还蛮干燥,不受窗子飘进来的风雨吹打。她就在那儿安置她的窝。她先在瓦砾中找到了一块塑胶布铺在地板上,防止湿气,然后垫上那两张毯子,再堆上一大堆衣服。她希望可以再有张塑胶布铺在最上面,但找不到,结果只好用报纸替代。造好了窝,她钻进当中,身边放了一条面包。她时而打盹,时而咬一小口面包,期盼、等待,望着雪片轻轻飘飞。騠比坐在她身旁,看着那张探出衣堆外的铁青色老迈脸孔,伸出爪子轻轻触抚。它咪咪叫了两声,坐立不安,跳出屋外,冲入结霜的清晨大地,带回来一只鸽子。鸽子仍然震翅挣扎,騠比把它放在老太太旁边。好不容易才弄暖的窝,她不舍得出去,同时也实在没有力气爬下去,从地板剥些木条生火。她伸出一只冰冷的手,轻拍騠比。“騠比,你这老东西。你是抓回来给我的,可不是?对吧,是不是?来,进来这儿”但它不想进去。它又咪咪叫,把鸽子再往她前面推。鸽子这时已断了气,软绵绵的。“你吃吧,吃吧。我不饿,谢了,騠比。”她整晚搂着猫,拥在发寒的胸前。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又听到了楼底下废物堆中搬运尸体的声音,看到了照在潮湿的墙上和倒塌的柱子上的电光。有那么一下子,手电筒几乎射到黑騠身上,但没人上来。谁会想到竟然有人会走投无路得敢爬上那么危险的楼梯,不怕那分崩断裂的地板下陷,何况是严冬。(1) 黒騠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了的人物,她有哪些性格特征?请作简要分析。 (2) 猫在这篇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 小说结尾为什么要安排搬运尸体的情节? (4) 联系小说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这篇小说带给人们的启示。 6. (18分) (2015高二上牡丹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奔跑在死亡边缘智利的阿他加马寒漠,历来被人称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2004年,一场7天6夜、全程27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赛正在进行。比赛的路标被狂风吹没了,补充水也已耗尽,而血糖像气温计的汞柱直线下降。此刻,林义杰和同伴坐在一块黝黑的大岩石下喘着气,互相取笑:“如果我们再找不到出路,就死在这里好了。岩石上很醒目,或许很快就会有人发现我们的白骨。”但他最终逃过了这一劫。凭借之前穿越中国戈壁的经验,3个小时之后,林义杰找到了正路,一举拿下了智利阿他加马寒漠超级马拉松的冠军。那年,他28岁。平头,瘦脸,164米,不到60公斤。几年来,这位台湾小伙子,一直奔跑在超级马拉松的赛道上。他的赛场,始终是地球上最为危险的地区。想起那次死亡经历,林义杰至今“腿还会发抖”。可那场经历仅过去一个月,他便又签下死亡协议书。在神秘的亚马逊雨林,他又捧回了亚军奖杯。如果不是个性执着,原本成绩优秀的他,或许不会走上这条看不到终点的旅途。父亲曾含泪劝他:“阿杰,学体育没出息的!你好好听我劝。”在这个没上过大学的老维修工心里,好好读书,上大学,做个拿笔杆子的文化人,才是正途。实际上,是高中的一次比赛让林义杰确信,奔跑就是自己的“正途”。那次比赛前,教练问他准备好了没有,他说:“我尽力。”教练却狠狠打他的头,叫着:“要拼命!”林义杰回忆说:“尽力,就是你跑到终点后,还有力气坐下来喝茶聊天;拼命,就是跑到终点后直接送医院。”凭着这股狠劲儿,这个台湾小伙子终于跑出了一片天,接连在世界上几个大型马拉松赛事中夺冠。渐渐地,他发现,单纯的比赛已经不能满足他对运动的渴望。他的目光开始瞄准了地球上最艰险的地区。而从那一刻起,死亡也始终与他如影随行。2006年11月,林义杰和美国人查理、加拿大人雷伊,组成三人团队横越撒哈拉。队伍后面,跟着联合国的官员、好莱坞的大牌导演。通过记录这场西起塞内加尔,东至埃及,全程5900公里的撒哈拉穿越之旅,引起人们对非洲水资源危机的关注。沙漠的太阳分外毒辣,昼夜温差高达50摄氏度。途经乍得境内的撒哈拉沙漠,是一个遗留地雷区。虽然一行人可以绕开雷区,可流沙会裹挟着地雷四处流淌,随时都有触雷的危险。穿破了11双鞋子,遭到一次劫匪的攻击,111天后,林义杰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徒步穿越撒哈拉沙漠的人。半年以后,他才知道,护送他们的军队在回程途中,全部被劫匪枪杀。他曾在中国西部的大戈壁迷路,并出现了脱水的状况,最终靠咬破嘴唇舔舔血,润润舌头越过难关;在穿越亚马逊河时,他拿着瑞士军刀刮下小腿肚上的腐肉,再把药敷上,不然整个小腿可能就废了;而最难挨的是那些孤立无援的时刻,其他人多是三五人结伴同行,相互照应,只有他,一个亚洲小个子,什么都得自己死扛。这些生死边缘的瞬间经常提醒他,死亡离他有多近,但奔跑的意义,也因此而开始改变。小时候,他拼命跑,只是为了跟父亲争口气;功成名就后接着跑,是因为他在享受不断超越自己的快乐;而再接下来,又有一大群人从他的脚步中,看到了对待生命的态度。有一个十七八岁的漂亮女孩,对他哭着说谢谢。这个女生的家人全部死在一场大火中,她几乎要自杀了。听了林义杰的演讲,她看到生命的另一种状态。“没有旅行过,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没有冒险过,就不知道生命的可贵。”这个小伙子乐呵呵地说。(选自中国青年报2010年09月01日)(1)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文中的环境描写,如“比赛的路标被狂风吹没了,补充水也已耗尽,而血糖像气温计的汞柱直线下降”是为了突出比赛环境的恶劣,并以此来直接表现林义杰对待生命的态度。B . 林义杰和同伴互相取笑:“如果我们再找不到出路,就死在这里好了。岩石上很醒目,或许很快就会有人发现我们的白骨。”这体现出他和伙伴的乐观和大无畏精神。C . 全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来塑造了“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徒步穿越撒哈拉沙漠的人”的林义杰。D . 死亡始终与林义杰如影随行,能满足他对运动的渴望,让他的目光从始至终瞄准了地球上最艰险的地区。E . 林义杰说“没有旅行过,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没有冒险过,就不知道生命的可贵”, 这体现了他一直以来奔跑的目的。(2) 林义杰“个性执着”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3) 第段和第段中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平头,瘦脸,164米,不到60公斤。半年以后,他才知道,护送他们的军队在回程途中,全部被劫匪枪杀。(4) 第段写道“有一大群人从他的脚步中,看到了对待生命的态度”。林义杰“对待生命的态度”有什么内涵?你如何看待他的态度?请结合原文,联系实际作简要说明。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7. (11分) (2018高一下大庆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 , 以此属取天下,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 , 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刘敬说高帝曰:“都关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洛阳:“洛阳东有成皋西有肴黾倍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留侯曰:“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太史公曰: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洛阳东有成皋西有肴黾倍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B . 洛阳东有成皋西有肴黾倍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C . 洛阳东有成皋西有肴黾倍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D . 洛阳东有成皋西有肴黾倍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与帝王的敬称。B . “布衣”指平民百姓穿的最普通的麻葛织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对百姓的称呼还有“黎民”“黔首”“庶民”等等。C . “关中”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河”指黄河。D . “留侯”是张良的封号,“留”是地名。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世家”是史记中记载帝王言行事迹的传记。(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六年正月,分封功臣,汉高祖不因为张良没有战功就不封赏他,反而认为他主持大计,考虑决策有大功,任由他在齐地选择一处三万户的封地。B . 汉高祖已经分封了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不能决定高下,没有进行封赏,汉高祖发现一些将领常常在一起议论。C . 汉高祖取得天下之后,左右亲近的大臣大多劝皇帝定都洛阳,张良劝说高祖听从刘敬的意见,定都关中。D . 张良多次在高祖遭遇困厄的情况下建功效力,太史公觉得他应该是高大威武的样子,等到看见他的画像,发现他的相貌却像个美丽的女子,留侯也说不能以貌取人。(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8. (8分) (2018高一上齐齐哈尔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咏愁石象之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匝地丝。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注释】帀(z)地丝:遍地的丝绳。帀,“匝”的异体字,遍地、满地的意思。(1)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首联追寻“愁”的踪迹,说它有时会不请自来,来了又赶不走,与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B . 诗人认为“愁”最容易潜入的机会只有一个,即风雨摧花春归去,落英遍地孤者见,最能使人愁肠寸断,思虑万千。C . 颈联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将“愁”比作“万顷连天草”、“千寻帀地丝”,突出了愁的绵长、纷乱、令人难以摆脱的特点。D . 五候指公、候、伯、子、男五等诸侯,本诗泛指达官贵人。“愁”无处不在,时刻相随,可达官贵人们却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不知愁为何物。E .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篇咏愁,鲜明生动,但与大多数写愁的诗篇不同,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旷达超脱的情怀。(2) 这首诗通篇不着一“愁”字,却句句写愁。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1分)9. (1分)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_。(廉颇蔺相如列传)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5分)10. (3分) (2017高三下江西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农耕文明属于自然经济,人类在自然系统中进行生产,_ , 人力的投入只占第二位,科技投入微乎其微,特别是在靠天吃饭的漫长历史时期。农业时代,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农产品数量的增加总还有一定的空间,_ , 且几乎全掌握在老天爷手中。因此,在农业生产时代,_。11. (2分) (2019高三下韩城月考) 下面文段有三处逻辑不当,请参照的方式,修改另外两处。 面部识别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推动了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与指纹识别技术相似,面部识别技术具有的生物基础,使人脸具有唯一性和不易复制性。计算机以非接触的方式获取识别对象的面部图像后,与数据库图像进行比对,完成识别过程,人面识别的准确率越高,人面数据库的数据覆盖率就越高。面部识别技术非常适合用于机场、地铁等人群密集场所的安保。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了面部识别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_。_。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12. (5分) (2019高二上宁波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永远不要觉得为时尚早,永远不要认为为时已晚。对这句话你有什么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看法。注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抄袭、套作。第 14 页 共 14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1、2-1、3-1、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4分)4-1、4-2、4-3、5-1、5-2、5-3、5-4、6-1、6-2、6-3、6-4、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7-1、7-2、7-3、7-4、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8-1、8-2、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1分)9-1、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5分)10-1、11-1、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