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编与写作

上传人:gui****hi 文档编号:135458345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采编与写作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新闻采编与写作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新闻采编与写作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广播电视新闻概述一、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一)广播电视新闻的定义1、什么是新闻? 新闻就是指新近和正在发生的事实。2、什么是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电视新闻就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 手段、以声音、图像、文字为符号,对新近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包括三层含义:其一,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手段;其二,广播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其三,广播电视新闻的功用。(二)、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1、从传播速度上看,快捷迅速、时效性强 报纸新闻通常是固定时间一次刊发,广播电视新闻则可以多次固定时间滚动播出,还可以随时插播、并现场直播。2、从传播对象看,受众广泛、覆盖面大 传播对象不受地域、文化水平限制。这是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其它新闻媒介 在目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超越的。3、从传播功能看,信息量大、服务性强 广播电视的包容性和声画一体的特征使其在传播功能上,除了传递信息和引导舆论的功能外,还具有传播知识、文化娱乐、服务受众等方面的功能。4、从传播效果看,生动传真、参与性强 广播电视依靠媒介优势将可听可看的新闻形象通过技术终端传送给观众,使观众不仅闻其声、见其人,还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较其他媒介的新闻更具有吸引力。5、从生产方式上看,技术手段、依赖性强 报纸新闻文字符号转换到纸质载体,只有文字录入和印刷的问题;广播电视声音和图像从信息到符号到载体的转换则牵涉到一系列技术问题。音像的录制技术、传输技术、贮存技术、接收技术等,较为复杂,技术含量很高。6、从生产流程看,流水作业、工序复杂 广播电视节目生产流程:前期采访、后期编辑制作、审查、制作播出7、从接收方式看,线性收看、受限较多 报纸时可随意阅读,重复阅读,不受版面和时间限制,还可以收藏。广播电视新闻则是线性传播、顺序接收,选择性小,不能检索,难以保留。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定义 1、什么是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 2、新闻采访的涵义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采集新闻素材和资料的社会活动,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活动。其中:记者是新闻采访活动的主体;新闻事实是采访活动的客体;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新闻采访有着明确的目的性; 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3、新闻采访的特点目的的差异性时间的限制性事件的突发性需要的广泛性知识的全面性活动的艰辛性4、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定义 所谓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是指广播电视记者运用一定的电子手段,采集和挖掘新闻素材与资料的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 三、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任务: 1、收集有关新闻事件的文字信息、背景材料 2、拍摄新闻现场画面、资料画面 3、采集新闻事件当事人、目击者及相关人员的同期声。 4、为后续报道做准备四、采访在新闻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1、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牵动一切新闻工作的龙头。就一篇新闻稿的产生来说,它要经过记者寻找新闻线索,采集材料,转折题材,理出观点,提炼主题,安排结构,写出稿件等多个步骤,可以说,在采访中记者完成了新闻作品制作工序的一大半.2、采访是保证新闻特点的基础新闻写作的规律是用事实说话,只有在采访中了解了千姿百态的生活原型,记者说话才有发言权,新闻倾向性才有事实这个附着体; 只有采访才能保证新闻的新鲜和及时的特点;只有采访才能保证新闻的指导性的特点.3、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是:在工作顺序上,先有采访,后有写作;在二者的分工上,采访解决的是新闻的“原料”问题;写作解决的是加工、制作的工艺问题;采访的成败,直接关系写作的成败五、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要求具有新闻敏感,发现和识别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掌握新闻政策,坚持新闻的思想性。坚持用事实说话,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第二章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分类及要求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一、电子采集手段介入带机采访二、采访具有时间同步性 广播电视节目当中,不仅被采访者回答问题时的有声语言可以直接展示在报道当中,新闻事件过程及其细节的展示也都可以通过音像的形式由素材直接来完成。三、记者的角色定位更丰富 不仅是调查者和传播者,还是现场引导者。四、团队的工作方式协同工作与采摄分工是电视记者采访区别于其它媒介采访的突出特点 、协同工作:电视采访是以集体协作方式进行的,记者所报道的新闻决非是个人的杰作 2、采摄分工:由采摄一体到采摄分工是电视新闻采访的必然趋势 五、 新闻报道形式直接影响采访方式。 根据报道形式的需要选取相应的采访方式,将给节目的编辑和信息的传播带来很大的便利,应当在采访之初就对报道形式做到心中有数。六、采访的受制约性:空间与时间的制约性 第二节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分类一、按采访内容分类:事件性新闻采访和非事件性新闻采访1、事件性新闻采访 指报道那些有明显的起止时间,有一个发生、发展和结局界限相对独立的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其特点是采访对象信息量集中、清晰,采访的内容直观性强,可信度高。事件性新闻采访的要求现场要能当机立断;反应要快,作风要敏捷;要有很强的活动能力。2、非事件性新闻采访指报道那些没有明显的起止日期,也不是一个相对完整、有形的事件的新闻所进行的采访活动。其特点是采访对象的新闻价值在于其对社会的启迪与警世意义上,采访的内容繁杂,时间跨度大。非事件性新闻采访要求:要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要注意发现新闻由头或新闻根据; 调查要确保准确、全面、有力; 要深入挖掘新闻的深层价值。二、按采访方式划分:观察采访、调查采访、话筒前采访、体验式采访、电话采访 (一)观察采访及其要求1、观察采访的含义: 指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新闻人物活动的现场进行的目击采访,是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线索、搜集素材、获得第一手材料。2、观察采访的方式1)参与性观察采访 记者同采访对象一道进行相同的活动,一边体验感受一边观察,因此也称“体验式报道”。这种观察使记者融入到采访对象的活动中,获得近距离观察和感受的机会,从而使报道更加生动、真实。2)非参与性观察采访 在这种观察形式中,记者到现场,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事件的发展。记者不参与事件的任何活动。这是日常采访中最常见的方式3)隐匿性观察采访:记者以伪装的身份参加被观察者的活动,这种方式排除了记者身份对被观察者行为的干扰,因而获取的信息是真实。特别在一些揭露性报道中,记者只有在不暴露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可信的证据。观察采访的特点:直接性、综合性、客观性、经常性、敏感性3、观察采访的作用有助于记者直接获取第一手材料,验证间接性材料。有助于记者直接获取生动、形象的现场材料和细节材料,为写作视觉新闻创造条件。有助于记者产生真情实感,加深对客观物的认识和理 解。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新闻观察可以成为记者的一种不可被剥夺的采访武器4、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现场的观察: 对事物现场的基本情况(即与所采访的新闻有关的基本事物)和现场的情景、气氛等要观察清楚。 对事物的动态和细节要注意观察。 要注意学会透视。 要注意选择适当的观察位置和角度人物的观察 要注意观察人物的外貌。 要注意观察被采访人物的有个性特征的动作和语言。 要注意观察人物的内心世界 5、观察采访的要求: 1)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以利于观察的清晰、准确和全面,也关系到记者能否准确清晰地采录到需要的音响与影像,获取宏观的细节的信息。2)确定恰当的角色定位(目击者和记录者、参与者)3)把握好开机时间6、记者的观察力及其提高的途径 1) 记者观察力的内涵 记者的观察力应该是一种综合的观察力。 记者的观察力应该是孩童般的眼光和聪明长者的眼光的统一。 记者的观察力应该是宏观观察力和微观观察力的结合。2)提高记者观察力的途径 要自觉养成对客观世界的强烈关注力。 要积极训练自己感知客观世界的专注力。 要刻苦磨练自己感知客观世界的深沉的思考力。(二) 话筒前采访及要求: 话筒前采访:是指以话筒为工具,以提问为手段,在新闻现场或其他场合记录对新闻人物访谈内容的采访方式。 话筒前采访的要求:1尽量消除现场的干扰因素2记者的语言应精炼、口语化、有表3注意话筒采录声音的自然与清晰4采访记者应有镜头意识5坚持一次最佳原则 6. 切忌摆拍 (三)体验式采访及要求1、体验式采访的作用n 有利于记者获得真情实感,提高采访材料的可信度、感染力;n 有利于实现记者与报道对象、报道对象与受众之间的情感沟通;n 有利于记者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和主体意识的提升2、体验式采访的局限性n 记者时间有限,不能事事体验,也常常不能深入体验;n 记者的能力有限,许多事难以体验;n 记者的活动要受到道德规范、法规规范的约束,不允许事事都亲身体验一番;n 容易让记者产生片面感,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四)电话采访1、电话采访的优势和劣势优势:快速;方便;轻松。劣势:缺乏面对面交流;缺乏深刻性;信息传递易受干扰。2、电话采访的适宜性原则n 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记者难以与采访对象直接接触和见面;n 新闻人物工作繁忙,事务缠身,记者难以作个别访问;n 对一些不明真相的事实进行澄清或证实。第三节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基本要求一 、到达现场、核准事实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真实 2、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必须真实 3、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确切无误 4、新闻中涉及的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5、讲究分寸,留有余地 二、善于运用画面语言 电视新闻发掘画面的重点是两类画面: 纪录新闻主体形象的画面 提示事实本质的画面 第三章 电视采访的策划与准备第一节 电视采访的策划一、策划的内涵:“策划是一种程序。在本质上它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策划是针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作出当前的决策。换言之,策划是找出事物因果关系,衡量未来可采取之途径,作为目标决策之依据。也就是说,策划是预先决定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谁来做。”进行采访策划的意义 1、获得采访机会的需要;2、电视采访是一个协同作战、分工合作的过程,没有事前的周密策划,面对复杂的现场,各工种之间很难配合默契,不能顺利完成原始画面的采集工作;3、电视记者介入现场如果缺少合理的策划,很容易破坏现场必要的原始信息;4、电视记者的现场组织信息时,必须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没有策划,记者就不能在一些可预见的新闻现场迅速找到拍摄的对象和细节;5、完成节目样式的需要。二、以编辑部为核心的采访策划:宏观策划:就是根据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形势,制定这一时期的报道方针、目标、重点以及为实现这一方针、目标、重点进行的重大选题部署和采访安排等。n 大编辑部意识是电视采访宏观策划的一大发展。n 大编辑部工作的重点:明确报道思想、确定采访意图。报道思想:报道思想是编辑部在一定时期内或阶段内,为达到预期的新闻传播目的而制定的新闻报道的设想、意图。报道思想一般包含一个时期的总体设想和具体的报道提示。采访目的:n 采访目的就是搞清楚所要进行的采访属于哪一种类型,是透露信息还是揭示个性,是触碰思想观点还是披露事件原委,是肯定赞扬还是否定批评n 一般来说,采访目的越明确,采访越容易取得成功。n 采访目的对于判断截取有价值的报道内容以及确定报道角度有着重要参照作用。以编辑部为核心的采访策划能够更好的统一调度电视采访的各部门和工种:n 在大型电视新闻报道中,电视台编辑部必须统一调度各路人马,对整个新闻事件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采访报道,这就需要电视台在采访前做好周密部署,确定不同的报道地点,确定相关被访人物,收集资料, 确定报道整体时间等等三、由记者完成的采访策划:新闻记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将要采访的新闻事实所作的事先谋划或筹划。即围绕选题以及如何采访报道所进行的多维性思维活动。这些策划内容相对微观,主要是对整个采访个案的切入点、表现角度、表现手法等进行策划。 选择题材题材:采访报道的题目和对象。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取决于编辑部的报道思想,记者的采访线索(掌握的采访线索),以及记者凭借新闻敏感所作的判断 寻找采访线索采访线索:在新闻采访工作中,对记者的报道具有提示性帮助的简明信息和信号。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和报道,它的特点是比较简略,笼统,没有细节和过程,往往是一个片段或由头。四、日常采访策划的基本内容 选题的确定选题来自记者的信息网:核心层、外围层和游离层。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1、通过自己耳闻目睹获取2、从其他新闻媒体中发现新闻线索 3、广泛接触群众,在闲谈中获取4、学会比较的方法,从相异中找线索5、多注意身边事,于“无新闻处”找线索 采访对象的确定1、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如果采访一个人物,采访对象就是当事人。如果采访一个事件,采访对象可能是几个人。这些人中有主要的,有次要的。2、新闻事件的关联人。可以先找那些与当事人有关的人,再找当事人。3、新闻事件的知情者 。 4、权威人士 。 采访前的准备广义的准备,指一切知识、理论的储备;狭义的准备,就是对采访对象的起码的了解。 资料准备首先,要掌握背景材料,就是要把与此线索有关的情况尽可能多的了解到,有文字材料的要用心阅读,这样采访时能够多方面地提出问题。其次, 要尽快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要知道你去采访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要尽可能地找些有关的参考材料。再次,要认真制订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采访提纲),采访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采访范围和对象,采访时机和步骤,提问的内容和方式,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应急措施等。 问题准备记者采访要唱三部曲:开始,少问多记;过一段时间,边问边记;最后,又问又记(观察)。提问的基本要求:第一,问得自然。这是提问的态度和气氛问题。第二,问得直接。这是提问的目的。第三,问得明白。这是提问的内容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准确传达给对象,防止迷惑不清 第四,问得简洁。这是提问的表现形式问题。第五,问得有特色。这是提问的个性问题。 物资准备电视记者的摄像机、磁带、话筒以及灯光等。广播电台记者要准备的录音机或录音笔;。记者证或介绍信,采访笔、采访本;第二节 策划中选题的确认一、对报道主题的思考:报道主题:是记者通过具体报道的内容所表达的中心观点、中心思想。1、主题与问题:n 主题不是记者在报道中提出的主要问题,而是记者对问题持有的观点和评价。记者的观点和评价既可以画龙点睛地明确表露,也可以让观众根据事实自己得出结论。2、主题与内容:n 内容是报道对象、报道范围、主要事实,主题是通过这些内容表达的某种思想。3、主题与标题:n 主题与标题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是:n 第一,标题直接揭示主题;第二,标题暗示主题;第三,在标题中提出问题,引导观众关注问题。4、主题形成的基本过程:n 报道主题形成的最好时机是在采访之中。n 通常,主题形成大体经过三个阶段:采访前期对主题雏形的考虑;采访进程中对主题雏形的验证;采访后期对主题的深化。5、主题的提炼与表现:n 新闻报道客观性要求:要求提炼主题第一要从全部事实材料出发;第二要把握事物个性,挖掘事物本质,抓住事物特殊点。n 表现主题忌讳:贪大求全n 表现主题要求:以小见大、鲜明、集中。二、对报道角度的选择报道角度:“角度”一词,源于摄影。从不同的位置拍摄人像和景物,以展现不同的特征和意境。用到采访之中,含义特指记者发掘事实和表现事实的角度。换言之,既是记者发掘事实和表现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1、角度与客观事实n 选择角度,首先取决于客观事实本身具有的特点。2、选择角度与报道形式n 选择角度,与报道形式密切相关3、角度与电视特色的发挥n 电视报道以现场背景作衬托,因此地点环境、时间、人物的选择都可以构成不同角度;采访方式、拍摄方位、报道手法都不能脱离角度的选择。4、角度选择的着眼点n 记者艾丰将角度归纳为四个方面:接触事实的角度、观察事实的角度、解剖事实的角度、节选事实的角度。三、对报道形式的考虑形式是指事物的状态、结构等。新闻报道形式即是指各种不同类型的报道形式。电视节目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报道形式。n 采访在报道中结构全篇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展现全部采访过程;二是插入采访片段。n 人物专访、现场报道、谈话讨论、以采访活动为拍摄主线的电视记录片等报道形式,展现的是采访全过程。n 动态新闻、现场采访在广播中或屏幕上展现的是采访片段,受众往往难以了解其全过程。第三节 策划现场的介入方式一、策划现场介入方式的目的: 1、尽可能减少对现场的干扰,摄取现场原始信息形态;2、形成采访风格和节目风格;3、保证新闻节目客观和公正,避免记者主观的行为对采访对象、采访现场的扭曲。二、电视记者的镜头存在方式n 电视记者的镜头存在方式是指画面中呈现出的记者与被摄对象之间的关系状态 。通常,电视记者在现场的镜头存在方式有三种:旁观式、声音参与式、和出镜参与式。镜头存在方式直接影响报道的风格和样式。(一)旁观式定义:在电视采访中尽量不在镜头中出现摄制组成员的形象和声音,同时在节目的编辑中努力消除摄制组在采访现场的存在痕迹。特点:1、能比较完整地保留采访现场原生态的生活状态。由于记者干预减少到极点,采访对象能充分展现其日常生活的面貌,从而使采访风格更加冷静而客观。2、记者躲在镜头后,可以充分突出采访对象。(二)声音参与式定义:电视记者在现场的拍摄镜头中只出现声音,在某些关键时刻用提问或对话方式与被采访者交流,但始终隐藏自己的形象。特点: 1、由于隐去了记者的形象,采访所拍摄的素材能够保持突出采访对象的优势,避免记者的形象喧宾夺主。2、记者的声音作为一种较为温和的激发现场信息的手段,可以与采访对象形成充分的互动,避免现场节奏过于缓慢和信息冗长的现象发生。(三)出镜参与式n 电视记者在采访现场将全部身体,言行出现在镜头中的现场介入方式就是出镜参与式,也叫“出镜采访”。 只有摄制组事前统一明确记者的现场介入方式,摄像师、录音师才能作好必要的事前准备,并在现场工作时配合出镜记者进行合理的言行拍摄。第四节 采访策划的基本要求一、策划要以调查研究作为基础电视采访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充分占有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思考、判断、选择,它为新闻报道提供灵魂和方向。二、策划必须尊重新闻规律策划不能无中生有的策划新闻。三、策划方案要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策划方案的制定不能闭门造车。只有经历过各种现场的记者才能在策划时比较准确地预测策划方案是否可行,避免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以及情况变化代来的停拍 四、策划要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要由应变的多个方案。 第四章 现场采访与同期声运用 第一节 现场采访一、新闻现场及其构成要素1、新闻现场: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和真实空间。2、新闻现场构成要素:人物、事件、情节、氛围、心态、环境、细节等 二、新闻现场的特性1、稍纵即逝,不可逆转2、不断变化,随时发展3、现场信息记录的选择性三、现场采访的内容(一)记录现场气氛现场气氛是指事件积累起来的一种状态,是情节发展、人物言行、人际关系等演化而成的紧张程度,是现场人物心态的外化形式 1、记录现场气氛的作用1)呈现出文字和解说无法描述的东西2)增强新闻的可感性,使观众在直观把握形象的同时,也感受到形象内含的情感和思想3)有结构全片、创造节奏、抒发情感的重要作用2、记录现场气氛的技巧运用长镜头积累氛围、记录心态深度。记者灵活运用介入方式。记者在现场应以沉稳的心态记录生活。现场的氛围与心态需要记者进行适当的把握和激发 (二)表现环境和细节 环境与细节在电视采访中的意义:环境与细节是电视采访现场的重要因素,应该说,环境与细节是使报道的形象素材立体化的重要手段。正是有了环境与细节的记录,现场才得以全面的展现和记录。1、环境的作用 1)现场环境直接构成采访的内容。 2)使事件和人物摆脱了孤立性。 3)环境起到烘托气氛、情感等作用。 4)环境可以构成新闻要素。 5)环境具有叙事和节奏功能2、细节:是指电视采访中富含新闻价值、人物情感和意义象征的细微处。细节大多以近景和特写景别加以强调。 3、细节的作用 1)细节具有强调作用:细节的记录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记者想要让观众注意到什么,就可以很容易地利用特写等画面加以突出。 2)细节可以刻画人物个性:人物的个性通常在一些细微动作和表情中得以充分的表现。 3)细节能有效的表达情感。 4)细节使节目具有浓厚的现场感:细节是现场的有力见证,因为只有到现场进行仔细观察的人才有可能抓拍到这些细节。第二节 电视新闻同期声运用同期声:广义的同期声包括记者在现场的解说、被采访对象的谈话以及录制画面时同步记录下的现场声;狭义的电视新闻同期声则单指被采访对象的谈话。一、同期声的作用 增强现场感和感染力 增强新闻生动性和表现力 增强新闻的真实性 增强报道的客观性 二、同期声的应用1、纯粹的现场新闻事件 2、就某一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营造舆论声势3、在调查性新闻里起到对事实性话语的实证作用4、在人物新闻中反映新闻人物的思想和感情三、运用同期声的要求1、避免长篇大论2、要言简意丰,避免空洞无物3、应锦上添花,不应牵强附会,画蛇添足4、避免解说词与同期声雷同5、避免喧宾夺主,冲淡主题四、同期声采访对象的选择 选择最熟悉情况的人 选择多层次多方面的人物 选择不同意见的采访对象 对同一类型的采访对象要选择典型五、同期声采访的时机与场所的选择 1、采访时机的选择 事件性新闻的采访报道时机:重点是抓好开始、过程、结束三个环节。 非事件性新闻的采访报道:主要应从重要的引人注目的数量、质量变化和热点问题入手,把握采访时机。 2、采访时间的选择在下列情况下,不宜急于访问: 采访对象正在专心致志地准备投入工作的时候。 采访对象正在连续性很强的工作中。 采访对象的思想情绪或精神状态出现异常的时候。 3、采访场所的选择 有利于谈话的顺利进行 可以弥补谈话的不足 有利于增强新闻的现场感现场人物的同期声有哪些?1)现场人物的回答:采访对象都是因为记者的提问或要求才会开口说话。这种对记者的现场提问做出回答的人物语言是最重要的现场人物语言。特点:现场人物与记者的提问是相辅相成的。现场人物的回答具有不可预知性。2)现场人物之间的对话:不是由记者提问引发的语言,是采访对象之间的对话。在镜头前,采访对象之间的对话有很强的信息负载力,是采访记录的重点。3)现场人物的述说:人物的述说不受记者打断,现场人物的自我情感会从中自然浮现,这种人物自己的语言和投入真情实感的述说,其效果是不能被其他方式替代的。人物镜前自述通常也运用于表现个人情感、精神、观念的表白或完整的回忆等,是最富有电视特征的人本化记录方式。 第三节 记者的画外采访 电视记者在镜头外的采访集中在:一、为理清思路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如向有关专家请教理论问题,向采访对象了解背景式的资料,这些不被镜头记录的调研工作对后期编辑工作大有帮助,也是优秀的电视报道所不可缺少的采访环节。 二、了解人物的身份、背景、经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中的因果关系 记者出镜采访的时间有限,大量的新闻信息需要通过解说词或字幕、图表等方式进行传播。像人物身份、背景、经历、事件因果关系等,一般也不会全都用摄象机镜头记录,但是这些信息在后期编辑时十分重要,它们是深化主题、结构全片、理清编辑思路的重要内容,电视记者需要在镜头之外进行详细得了解和笔录。三、搜集一切关于现场的画面信息电视记者在画外采访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搜集一切可能的现场影像资料。现场不复存在,但记者可心设法搜集到业余的摄影爱好者拍摄的电视画面。尽管这些画面大都质量不高,但却是极其珍贵。 四、核对事实在画外采访时,记者需要弥补由于画面采集为主的现场工作方式带来的信息割裂的弊端,尽可能仔细地核对事实。 核对事实信息的内容包括:(一)核对不确切的信息。有时采访对象在接受话筒采访时说的不够清楚的地方,记者有必要再进行核实(方言)。 (二)核对姓名、地名、职务、职称等细节。农村的地名,地方土语的写法和读法,少数民族语言要及时请人翻译,避免离开当地无人能懂的尴尬。 (三)核对日期,核对人物、事物关系。第五章 访问的要领与技巧 一、访问的概念与类型1、访问的概念:新闻访问活动是一种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面对面的交谈、提问来进行新闻采访的社会活动,它是记者职业生涯中一项最主要、最经常的业务活动。 2、访问的作用访问是口头采访的必经过程;访问有利于记者进行深层的挖掘;访问还是一个采访目的的实现和另一个采访线索获得的途径之一。3、访问的要求 平等 因人而异 主动权4、访问类型 1)获取意见的采访 2)获取信息的采访 3)人物访谈二、访问成功的先决条件访问是记者面对面的同采访对象打交道。在访问中、记者是主导的一方,要从采访对象那里取;采访对象是谈话的主角,要向记者供。访问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这取与供之间的矛盾不断缓解、直至顺利解决。 (一)选好合格的访问对象理想的访问对象: 有情况的对象 有特点的对象 整体上合乎要求的对象选好访问对象一般的规律:了解面的情况,找领导机关的干部和工作人员;了解点的情况,找有关基层单位的干部和群众;了解专业性和知识性较强的事,找专家、学者;了解现场的情景,找目击者 (二)要创造融洽的访问气氛 要善于寻找把双方从感情上联系起来的桥梁 尽快赢得对象的信任和好感 要精心考虑访问场所和时机的选择 三、提问的要求提问: 指记者在采访中的提问(也叫发问),就是记者通过向采访对象提出问题,以了解有关的新闻事实及其材料和观点。提问的基本要求:第一,问得自然。这是提问的态度和气氛问题。第二,问得直接。这是提问的目的。采访开始,记者要把自己的采访目的和内容直截了当地告诉采访对象,让对方非常清楚你的采访意图,以便配合。第三,问得明白。这是提问的内容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准确传达给对象,防止迷惑不清。提问语要注意具体,可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第四,问得简洁。这是提问的表现形式问题。GOSS公式可提醒记者设计具体问题:1、目标:你们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目的是什么?2、障碍:遇到的困难、阻力3、解决:怎样克服这些困难4、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根据谁的意见?第五,问得有特色。这是提问的个性问题。四、提问的方式与方法(一)提问的方式 1、开放式提问:问题问得比较抽象、概括,范围很大,使得采访对象回答起来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优点:问得自然、缓和,有利于创造融洽的谈话气氛;对方回答起来比较自由,容易谈出一些宏观性的材料,也有可能获得到意想不到的内容;提问比较容易。 缺点:问题一般化,容易泛泛而谈,或问题太大,不知如何回答2、闭合式提问:有明确指向的提问。问得比较具体、集中,范围有严格的限制,采访对象往往要作直接的回答。优点:能得到具体回答,容易获得有价值的材料;问题的焦点集中,采访对象容易说出心里话,谈得深入。缺点:提问尖锐,掌握不好,会影响谈话的气氛;如果记者对问题选择不当,或漏掉某些问题,都会影响对全面情况的了解。(二)提问的方法1、正问法,也叫开门见山法。它是指记者在提问时直截了当地从正面提出问题,使对方一听就明白要回答什么。 特点:用“正问法”提问,容易被采访对象理解,谈得干脆利索,并获得有新闻价值的材料。 “正问法”提问,比较适用于性格开朗大方、健谈的人或记者比较熟悉的采访对象。2、反问法,也称激将法。指记者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促使对方思考,迫使对方非答不可。有时,记者也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激发对方,促使对方谈出真情实况。 要求:采用反问法提问时,要注意态度,表情要亲切,不能采取生硬的、刺激的方式,使对方听到记者的反问后,感到有道理,愿意回答。 3、追问法,就是循着对方谈话的线索,紧紧追问下去,问个“水落石出”,问到一个满意的结果为止。 记者采用追问法提问题时,对人要友好,要出于善意。否则,不但会使对方不愉快,也可能会逼出不真实的材料。 4、侧问法,也叫迂回法。指记者提问时,不从正面提出问题,而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后才问到正题上,比较委婉、含蓄。 特点:这种侧面提问法角度更巧妙,更易于被人接受,语意也更丰富。对于采访对象,记者在谈话前应尽可能熟悉他们的特点,谈话的时候,从对方最关心、最有趣的事情和问题谈起。5、设问法,就是为了强调某种结论或某种看法,有意先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然后再进行回答。特点:设问采访法是记者事先对某一问题作了一定的调查,用设问的方式向采访对象提出问题,以便得到具体的、有说服力的答案。这种提问方式,便于记者深入采访,用事实去解释设问中提出的问题。 五、采访提问准备技巧采用何种技巧,取决于采访的主题、时间、地点等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广播电视记者通常采用下面3种采访方法:n 半书面准备型:记者或主持人根据事先对选题和被采访人的调研,准备一个书面采访提纲。并且根据这个提纲中所列的问题,在录制节目前对受访者通过电话或当面进行一些沟通甚至演练。n 事先毫无准备的自由式访谈:在突发性事件、现场报道和其它实况报道中,使用这种采访方式。 n 完全书面准备型:所有的问题和回答都是事先准备好的。在采访敏感重大问题和重要官员的时候,采用这种方法,如就重大敏感问题采访外交部、国防部官员等。六、采访中的倾听n 倾听在采访中的意义:听在对话中的作用决不亚于说。只会说而不会听的记者不是一个称职的记者。n 倾听的技巧注意运用目光语、身体和表情语,形成倾听气氛,注意运用沉默,注意发出一些表示正在听你说的声音,用一些或安慰、或鼓励、或疏导、或总结的话语来融合谈话气氛,引导谈话方向。 七、提问的八种技巧:(1)充当对手,展开讨论:适用于观点、思想采访(2)抛砖引玉,唤起回忆:适用于人物专访(3)探索寻问,留有余地:适用于较敏感的问题和关于个人生活的采访(4)声东击西,旁敲侧击:适用于批评性或揭示社会问题的采访(5)恰当肯定,给予理解:适用于成就、经验报道(6)提出疑问,澄清事实:适用于有争论的事件、人物采访(7)顺藤摸瓜,深入追问:适用于了解细节的深入采访(8)分门别类,主次分明:适用于复杂事件、调查报道的采访第六章 现场报道与记者出镜第一节 现场报道一、现场报道与记者出镜的内涵现场报道: 是指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面对摄像机,以采访者、目击者、参与者或报道者身份出现在屏幕上的所做的图象报道。现场报道是最能发挥广播、电视的特长与优势的报道形式之一。 记者出镜:记者在事件现场以报道突发事件或新闻事件为目的,用声音语言和表情传递信息。 记者出镜一般出现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二、现场报道的作用:第一,能增强新闻的真实性第二、能增强新闻的现场感第三、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报道内容第四、能发挥电视媒体优势第五、能培养和锻炼队伍三、现场报道的分类1、按完成方式分类1)完全式现场报道:全过程在现场完成,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2)不完全式现场报道:在新闻现场完成记者出镜、采访后,对新闻事实的陈述、背景介绍等内容由播音员或记者事后解说。目前,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中大量采用的是“不完全性现场报道”。2、 按播出方式分类 1)录播现场报道将前期采访与后期编辑相结合,运用充足的资料素材补充前期采访的薄弱之处以扩大报道信息量的报道方式 2)直播现场报道报道者在现场的采访过程不经后期编辑,而直接采用ENG技术将现场的信号传输出去,直达受众。 四、现场报道的特点1、时效性强、信息量大 2、现场的图像与声音同步,带给观众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 3、观众参与感强 4、报道充满不确定性 5、依赖团队合作五、适宜现场报道的新闻 (一)大众关心的事件性新闻 (二)现场感强的新闻 (三)场面集中,内容单一的新闻事件 六、现场报道的要求1、选择现场感强、吸引观众的事件性新闻报道2、把握好节目的结构方式:虎头、龙身、凤尾3、选择好采访对象 4、现场报道的提问要言简意赅、准确鲜明第二节 记者出镜一、出镜记者类型新闻消息出镜记者新闻专题出镜记者人物访谈类出镜记者二、记者出镜的方式 开始:提示作用中间: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尾:总结作用三、出镜记者的即兴采访和现场述评 (1)出镜记者的即兴采访 (2)出镜记者的现场述评 (3)出镜记者的临场发挥 (4)出镜记者的“现场编辑” 四、记者出镜的要领(1)选择合适的题材和报道内容出镜(2)选择恰当的时机出镜(3)选择合适的场所出镜 五、出镜记者的素质要求(1)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镜头前的表达即兴表达与快速语言组织语气、语调及体态(2)敏锐的观察力与 判断力(3)超强的现场应变能力(4)端庄得体的整体形象 (5)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6)大局观念与合作精神第七章 消息类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一、广播电视新闻消息的写作原则和要求 广播电视新闻体裁分类 消息、连续报道、系列报道、专题、评论 狭义的电视新闻通常是指消息类的新闻报道。(一)、 消息类新闻的特点和形式 消息是一种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消息类电视新闻是电视节目的骨干,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报道体裁。1、 消息类新闻的特点迅速快捷、题材广泛、信息密集、客观公正2、 消息类新闻报道的形式广播:口播新闻、录音新闻电视:口播新闻、图片新闻、字幕新闻、图像新闻 (二)、消息类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1、为眼睛而写少而精当:文字精练实而具体:少抽象概括、多形象具体主次分明:突出重点2、为耳朵而写口语化通俗易懂朴实自然简短明晰形象生动节奏感强二、广播电视新闻消息标题的写作消息的基本结构:广播电视新闻在基本结构上分为标题、导语、正文和结尾四部分。1、新闻标题定义电视新闻标题就是指出现在电视新闻画面上,专门用于概括、提示、评价新闻内容,同时又区别于其他提示性字幕图版的简短字幕。2、 电视新闻标题的作用点明主题、提示注意、加深印象 、划分段落3、 电视新闻标题特征:以单一标题为主 (不用复合题)以实题为主4、广播电视新闻标题写作原则(1)标题要有新闻性(2)标题要简明扼要(3)标题要简洁直观(4)标题要生动活泼5、标题写作方式:1)陈述式:标题主谓宾俱全,陈述发生的事实,常见于时政新闻 胡锦涛会见朝鲜劳动党代表团 第十一届全运会昨晚济南闭幕 中俄妇女文化周在京开幕 我国工业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更加明朗 “黎强涉黑案”今天开庭 2)概要式:标题概说新闻的主要內容,一般分为前后两段,但不强调对偶,常用于突发新闻 新手上路 上演连环撞车 小偷撒钱为脱逃 路人不为所动 千人等一床 公办养老院入住难 运营成本过高 麦当劳将退出冰岛 四类人群不能接种甲流疫苗 3)因果式:标题描述新闻的因果,多用于社会纠纷、意外事故等题材 刹车失灵 大货车险撞收费站 为救落水少年 三名大学生遇难(视频) 流感盛行 儿科门诊数激增 4)主谓式:标题前主后谓,以冒号为特征,两者为解析说明的关系 世卫组织:强烈推荐使用甲流疫苗 回良玉:强化动物疫病防控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全运会:超4项世界记录 创39项全国纪录 5)对偶式:标题主要强调形式美感,适用于各类新闻 喀布尔接连遭袭 塔利班破坏大选 立春到了 饼店火了 名将续写辉煌 新星崭露头角 三、消息类新闻导语的写作新闻导语:是以凝练的形式、简明的语言,表述新闻的核心、精华,揭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阅听全文的新闻开头部分。1、导语要素 “全要素”: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结果(How)全部包括在导语中。 “部分要素”:根据新闻特点,选取一两个最能激起受众兴趣、突出新闻要点的要素写进导语.2、新闻导语的作用:对新闻进行提要:把新闻的主要或最重要内容告知给受众,起到引导阅听的作用。唤起受众的阅读与收视兴趣。为全篇报道定“调子”。记者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进行报道,对所报道的事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以及确立什么样的报道主题,都会在、也应当在新闻导语中反映出来。为全篇报道定“框子”。采用什么样的导语,将决定新闻主体部分怎样展开以及展开到什么程度。3、导语写作原则1)简炼 2)生动 3)突出新闻重点 4)含有重要信息 4、新闻导语的类型两种分类方式v 一是按新闻的内容展开方式分类直接式导语和延缓式导语v 一是按报道的文字表现形式分类概括式导语、描述式导语、提问式导语、评论式导语、 对 比式导语、引语式导语等等按内容展开方式分类:1)直接式导语v 也被称为概括式导语、硬新闻导语。突出特征是从第一句话开始就集中描述新闻事件的主题。直接式导语适合于突发性新闻、重大新闻、时间性强的新闻报道。包含的要素通常有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点新闻事件的结局新闻事件的原因信息来源2)延缓式导语v 延缓性导语也称为间接式、特写导语、软导语。它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不在导语最开始的时候告诉读者新闻中最关键的信息,而使用情节、引语、细节、故事的精彩片断激发起受众的兴趣、疑问、好奇心或是求知欲,借此带领受众走进新闻事件的核心。v 通常用于故事性、趣味性强的新闻、新闻特稿和各类软新闻的写作。很多后续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也经常使用这种导语。按文字表现形式分类:1)概括式导语v 又叫综合性导语。它的特点是对整篇报道的内容进行浓缩和概括,为读者提供整个消息的梗概。其导语的写法一般是:“取其精,提其要,使人一目了然。” 2)对比式导语v 通过过去与现在、此地与他地的对比,着眼当前、衬托现在,使消息中的新闻价值充分的显露出来。 3)描述式导语v 抓住人物表情或一些事情的局部加以描述,给人留下特写镜头般的印象,使人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4)引语式导语v 引用新闻中主要人物的精彩、简短而又体现主题的语言,放在新闻导语开头部分。v 间接引语不加引号,直接引语要加引号。 5)评论式导语v 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用画龙点睛的评价,揭示新闻的因果关系和现实意义。6)提问式导语v 记者故意在消息开头提出某个尖锐的、具体的、有趣的、读者所关心的问题,然后加以解答。 提问式导语需要掌握的三个要点v 一是所提问题一定要让读者发生普遍的兴趣。v 二是所提出的问题紧扣新闻主题。v 三是尽快提供让读者一目了然的问题解答。5、写作导语的步骤v 第一,发掘新闻中能够构成导语的事实。v 第二,判断事件与谁有关?谁做的?谁说的?事件影响到谁?v 第三,决定导语写作的形式。v 第四,寻找能够吸引受众的关键词语。v 第五,审读导语。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