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中期的心理特点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34316292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7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年中期的心理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成年中期的心理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成年中期的心理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年中期个体的的心理发展定义中年“我已步入中年。我将中年视为一个地方,如同河流的中央,桥梁的中部,半生已过,半路已走。人们期望我已是盆钵皆满:财产、责任、成就、经验和智慧。”多数人所谓的中年是什么呢?他们可能会说:40岁左右,并一直持续到55岁或60岁,这种说法虽然合理,但它却遗漏了3540岁这一时期(既非青年,又非中年)且同样也未对6065这一时期进行适当的说明。我们把中年定义为30岁至35岁间,结束于60至65岁这一时期。在定义、讨论中年我们所遇的困难,部分归因于中年是在20世纪才产生的人类生命周期的新阶段。作为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的中年能够出现,极大的依赖于两个主要的生理和社会变化的发生。首先20世纪人口平均寿命有了迅速增长,以至现在每个人都会渡过所谓的中年期,而在1900年,人们的预期寿命仅有50岁,很多人在今天所为的中年期或在此之前的时间里就已经死亡了。当今天人们开始觉察到他们正在走向衰老和死亡时,他们还有一个更长的生命预期要继续下去。中年生活和其他发展阶段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易受生理成熟的影响。对人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的自身的经验。甚至可以说,个人和社会因素塑造了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对某些人来说,中年生活涉及养儿育女,同时以事业发展为中心;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它意味着组建家庭,同时推迟事业的发展。对步入中年的成年人而言,其最为典型的特征是,他们对自我概念和周遭世界有了新看法,其中包括对自我的重新定义,对人生作为的崭新期待,以及在生活中寻求新的满足。第一节 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 与其他发展阶段相比,成年中期最大的特点是稳定与过渡并存。一方面成年中期个体在智力、人格等多方面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另一方面成年中期个体处于人生的中段,需要瞻前顾后,要知道人生的前半段发生了什么,更要清晰确定后半段有什么目标,需要如何去做。因此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独特的。发展心理学中,有关发展任务代表性观点有如下几个:一、埃里克森的观点(一)Erikson理论中的创生对停滞(繁殖对停滞、再生力对停滞)在Erikson看来,一个人在成年中期或者为家庭、社区、工作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或者进入停滞状态。具有创生能力的人们努力扮演好引导和鼓励下一代的角色。通常人民通过养育子女表现出创生能力,但其他角色也可以满足这个需求。人们可能直接和年轻个体一起工作,充当他们的导师,或者他们通过创造性、艺术性的产品输出来寻求一种长期的贡献,从而满足创造力的需求,能够体验创造力的个体,他们的关注点就会超越自身,通过其他人看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另一方面,在这个阶段缺乏心理上的成长,意味着人们开始趋于停滞。整天关注于他们自己的行为琐事,他们只是感到为社会做了非常有限的贡献,他们的存在也没有什么价值。一些人还在挣扎着,寻找更加充实的新职业,另一些人则开始感到挫败和厌倦。(二)Levinson的观点生命季节理论(seasons life)莱文森认为,成人的发展是由一系列交替出现的稳定期和转折期构成的。稳定期与转折期的区别就在于生活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所谓生活结构就是个人的社会角色和职业角色的综合体。根据莱文森的观点,成年中期主要的发展任务是巩固自己的兴趣、目标及各种承诺。Levinson对一组男性进行访谈,根据他的观点,40出头是面临转变和危机的时期。Levinson认为从20左右开始进入进入成年早期,一直到成年中期,成年人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离开家进入成人社会。然而在大约40到45岁的时候,人们进入了Levinson称为的中年转变(midlife transition)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一个质疑的时期,人们开始关注什么有限的本质,质疑一些日常的基本假设。他们体验了最初的衰老迹象,并对抗他们可能无法在有生之年完成所有目标这一事实。Levinson看来,这一评估时期可能会导致“中年危机”(midlife crisis),即由于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而带来不确定和优柔寡断的阶段。面对身体衰老的迹象,男性可能会发现即使自己最引以为豪的成就所带来的满足感也没有他们期望的多。回顾过去,他们可能试图确定哪些地方出现了问题,同时找寻改造过去错误的方式。因此,中年危机是一个充满质疑的痛苦和骚动的时期。(三)哈威格斯特的观点哈威格斯特认为,成年中期发展任务主要源于个人内在的变化、社会的压力以及个人的价值观、性别、态度倾向等方面。成年中期是人的一生中一个特殊时期,它不仅是个体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时期,而且也是社会向个体提出最多、最大要求的时期。哈威格斯特(Robert Havighurst,1972)把中年期的发展任务归纳为如下七条:1)履行成年人的公民责任与社会责任;2)建立与维持生活的经济标准;3)承受并适应中年期生理上的变化;4)同配偶保持和谐的关系;5)帮助未成年的子女完成他们的发展任务,使他们成为有责任心的、幸福的成年人;6)与老年父母保持密切的适应关系;7)开展成年人的业余、休闲活动 以上理论表明,中年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阶段。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自我,求个体目标的实现;另又承担着教育子女赡养父母、照顾伴侣、完成工作等多方面的责任。在二者压力之下不少研究者认为存在“中年危机”现象,即成年早期会经历身心疲惫,主观感受痛苦的阶段。 但实证研究表明并非所有成年中期个体都会出现这一现象,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二节 成年中期的智力发展很多40多岁的人会告诉你,他们感觉自己比20年前更加心不在焉。他们也会对自己不如年轻时那么聪明有一些忧心忡忡。常识告诉我们,随着年龄增大,人们会失去部分头脑灵敏性。在很多年里,当被问及智力是否在中年期下降的时候,发展学家们会提供一个明确的、不可动摇的回答。这个回答让大多数成年人都不太乐意:智力在18岁时达到顶峰,并一直保持到25左右,然后开始逐渐下降直到生命结束。这个结论是建立在大量研究基础上的,横断研究清楚的显示,年长的被试在传统的智力研究中的表现比年轻被试差。一、 智力发展的模式智力发展的模式,即智力随年龄变化的轨迹。关于儿童、青少年的智力发展,不论哪种研究所得结论比较一致,那就是随年龄增长智力水平呈单调上升趋势。成年期智力发展趋势如何?众多研究表明:中年人的智力发展模式是晶体智力继续上升,流体智力缓慢下降智力技能保持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增长。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卡特尔依据智力发展与生理和文化教育的关系,把智力区分两大类: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是人们通过掌握社会文化而获得的智力。是由经验而习得并应用于问题解决情境中的信息、技能和策略的积累,如词汇、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的能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当发展学家分析这两种智力时,他们也得到了关于智力是否岁年龄下降的新结论:既是,也不是。流体智力确实会随着年龄下降,而晶体智力会保持稳定,而且在某种情况下确实会提高。这一结论在西雅图追踪研究中得到证实。(412页)卡特尔区分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分别考察其发展轨迹,有重要意义。(二)有关成年中期智力发展模式的问题:代群效应与个体差异“群伙效应”(cohort effects)即实际经历的社会历史事件,社会历史因素对智力活动产生的影响效应。 群伙指的是同一时代出生的人,如均为1950年出生者,他们的基本背景相同或极为相似,如营养条件、受教育水平、大众媒介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或生活风格的改变等。不同群伙之间,由于所处文化背景及人生经历的差异,在智力活动上也会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别。沙依对西雅图追踪研究的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分析比较后发现,处于同一年龄的不同群伙在基本心理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Schaie,1996)。比方说,1910年出生的人在20岁时达到的智力水平低于1924年出生的人20岁时达到的智力水平。也就是说被试的基本心理能力水平与其出生年份密切相关,出生越晚,基本心理能力水平就越高。沙依认为,这是由于社会文化历史不断发展导致的结果。人类社会总是越来越进步,人们的营养和医疗保健条件越来越好,接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受大众媒介与科学技术的影响来越大,因此,人类的整体智力水平也就越来越高。弗莱恩(Flynn,1987)比较分析了半个世纪以来欧洲数个国家不同年代18岁公民的智力测验结果,发现年代越近智力水平越高是一个普遍现象,并且这种智力水平因时代演进而提高的幅度特别大(如有的国家的智商分数最大可提高25分),在流体智力测验上的提高幅度要大于在晶体智力测验上提高的幅度。有意思的是,相距30年的代际间智力差异相当于相差30岁的人(如20岁和50岁)在横断研究中的智力差异。弗莱恩的研究结果因影响了很多研究者对智力发展及智力测验的看法,故往往又被人称为弗莱恩效应(Flynn effect)。1996年,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1928)曾组织过专门的研讨会对此效应进行解释。相当部分人认为应该排除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从文化历史变化角度去理解这种效应的产生。因为遗传进化的效果一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体现出来,而是往往要经过许许多多的世代。一些研究者指出,产生这种效应的文化历史因素主要体现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营养状况不断改善,童年生理疾患愈益减少,父母对个体成长越加关心,以及学校教育条件愈发优越等。很明显,这与沙依的观点基本一致。二、智力活动的性质 智力发展模式强调智力水平的变化,也即他关心的是各种智力成分如何随年龄而变化,是一种量变;然而今年关于中年人智力活动的性质也是心理学家非常关注的话题。大量的实验研究的理论分析中,较为一致的观点是中年人的智力活动性质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智力活动的性质1、智力是一种心理机能,它具有适应意义Piaget指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中年人的智力水平特点是与其对环境的适应分不开的。环境对个体有什么要求,个体相应的智力功能就得到发展。Schaie:成人智力适应理论。把人一生的智力划分为不同阶段:(图10-4 人类认知发展阶段)不同时期,智力活动的任务不同。2、智力的主要成分智力的外显理论:心理测验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都是基于研究者某种智力观,通过外在刺激材料进行测量评定;它们对智力的研究更多侧重智力的量变,考察某种智力成分水平的变化未能涉及到智力活动性质的变化。智力的内因理论:以斯滕伯格为首心理学家提出,指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所形成的且以某种形式保留于个体头脑中的关于人类智力结构及其发展的看法。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年人智力活动所表现的方面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得人,不仅有与学术有关的能力,还有与生活、社会有关的能力,这与中年人智力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一致的。3、智力的操作方式中年人智力活动的内部特征,或者说认知加工方式,涉及智力活动的内在过程,具体来说就是个体如何加工信息。 皮亚杰智力发展四个阶段以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其结论(思维发展的最高级形式形式运算)是否适用与成人有不少争议。 里格尔提出,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辩证运算,个体可以从皮亚杰划分的四种水平中的任一水平直接发展与之对应的辩证运算形式达到思维的成熟阶段。强调发展心理学家应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分析个体的具体行为;矛盾及非平衡状态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动力,更高水平的成人思维表现为能用新的眼光去看待矛盾和有效利用矛盾,而不是像形式思维那样将矛盾视为必须清楚的障碍。 辛若特提出相对后形式运算作为成人智力发展的最高形式。 拉鲍维维夫:成人背景模式,成熟的问题解决者的思维形式已超越了抽象的、去情景化的形式运算,而更多地转为对具体情境、观念以及情绪等主观维度的反省认知。 克雷默总结后形式运算的特征:(1)对知识相对性的意识(2)接受矛盾(3)在辩证的整体内整合矛盾。 总结:超越形式运算的智力特性具有辩证性、相对性、主观性、反省性、整合性以及接受不确定性等内涵,这也是衡量成人成熟性高地的重要维度。(二)智慧中年人智力发展的重心不在智力测验的成绩而在与日常生活问题解决有关的智慧的增长及与职业发展密切联系的专长的获得上。年龄越大越有智慧(wisdom),智慧的内涵更能概括成人个体功能的实质与全貌。智慧: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 一个青年背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见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与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大声呼喊而喑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是什么?”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装的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了它,我才走到了你这儿来。”于是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着船赶路吧!”“什么,扛着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是的,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河后,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负重。”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轻松而愉悦,比以前快得多。 感悟:“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句话给人不无裨益。在无际大师的开导下,青年终于知道了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道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放弃人生道路上遭遇的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等,让自己轻装前进。 智慧的实证研究,提出内隐理论,采用因素分析手段对数据进行处理,提出智慧的维度与内容(斯滕伯格)六个维度;1、推理能力,包括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与逻辑意识;2、通情,关心他人与考虑他人的意见;3、对观点与环境的领悟力;4、判断力,包括有理智和行动合理;5、有效利用信息;6、反应敏锐,包括直觉和提供恰当的解决办法。 巴尔特斯等人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初步建立了一个关于智慧发展的模型(423页),图中显示,智慧的发展首先以一定的经验因素为前提,其次经验因素必须经过认知与情绪等心理过程的组织与调节,才能使个体获得与白痴属于智慧范畴的知识和能力。 个体的智慧主要体现在个体解释与处理生活难题时的表现,是关于现实生活的一套专家知识系统,使个体能够在复杂和不确定的情境中表现出独到的洞察力、判断力,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智慧是成年中期智力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成年人应对压力、处理问题、发展自我的重要资源。但是智慧与年龄没有必然联系。第三节 成年中期的人格发展在大多数西方社会,40岁这个年纪有着特殊意义,至少在他们眼中这代表着一个不可逃避的事实,那就是这个人已经人到中年了。一、人格的稳定性与变化人格在人的一生中是保持稳定还是随年龄变化? 成年中期人格结构基本保持相对稳定16种人格特质在不同年龄个体中都是是存在的,不因年龄而变化;科斯塔与麦克雷依据大五人格特质模型进行12年追踪研究表明大部分特质保持相对稳定(并且贯穿人的一生。20岁时好脾气的人,到了50岁仍然好脾气。)还有一些证据证明人的特质实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发根深蒂固。例如研究表明,自信的青少年在50多岁的时候变的更加自信。宜人性随年龄增长而持续升高。二、自我意识自我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的发展实际上是人格发展的基础,理解自我的发展对于把握个性发展的内在动因有突出的贡献。 荣格、埃里克森关于自我的理论不赘述。重点介绍卢文格。她提出,自我是人格的核心,了解自我的发展也就是等于认识了人格的发展。所谓自我就是“第一组织者”,是我们价值观、道德、目标、思想过程的整合器。自我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卢文格把自我发展过程出现的类型划分为八种,每种类型代表自我发展的一种水平。成年期自我发展主要经历如下阶段:1、尊奉者水平个体的行为完全服从于社会规则,如果违反了社会规则,就会产生内疚感。2、公正水平(良心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个体,他们遵守规则,并不是为了逃避惩罚,也不是因为群体支持和采纳这些规则,而是真正为了他自己才选择和评价规则的。3、自主水平掌握评价的标准与社会规则,个人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双方并不总是一致的、和谐的、有时也是有矛盾的、有冲突的。4、整合阶段自我发展的最高水平。个体不仅能够正视内部的矛盾与冲突,而且还会积极的去调和、解决这些冲突,还会放弃那些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三、控制理论人格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及独特的行为方式系统,个体与外部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关注主体的调节功能,控制理论则系统论述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模式。控制理论基本假设:人类总是努力地想做好一些事情,使得自己在世界上留下生存的印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个体就会对其生存的环境进行控制,这种控制不是短期的、暂时的而是贯穿于一生当中。 控制系统: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初级控制指的是改变环境的企图,这是人的根本愿望;次级控制指的是适应环境并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的企图,二者常交织在一起,根据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发生互相转换。初级控制策略两维模式:从真实性和功能性两个维度确定不同类型的控制策略:真实且功能良好;真实但功能不良;虚幻但功能良好;虚幻且功能不良四种初级控制。对个体发展而言,初级控制的功能很强大,因为它指向外部,能使个体改变环境从而满足自己某些特殊需要并发展潜能;然而人类对外界的控制并不总能成功,此时次级控制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个体可以通过对行为目标、预期及归因进行调整,对事件进行认知重建,准备应对下一次挑战。次级控制策略三维模式:真实性、功效及起作用时间三个维度出发,次级控制分为12种策略。次级控制一般发生在初级控制受阻之后。不同的次级控制策略直接影响到个体能否对初级控制的失败产生有效地缓冲作用。第四节 成年中期的生活一、家庭1、代际关系 空巢家庭: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在成年中期发生的主要转变是孩子上大学、结婚、或是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工作 ,而和孩子们分开。对于中年父母来说,孩子离开是个痛苦的事情事实上非常痛苦的事情,以至于被称为空巢综合征(empty nest sydrom)是指父母在孩子离家后所体验的不快乐、担心和抑郁的状况。需要进行巨大的适应,尤其是那些一直在家养育孩子的女性,这种失落感就更加艰难。孩子离家除了会带来短暂的悲伤和痛苦之外,不会带来其他什么不良的感受。实际上,还会带来益处:夫妻双方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可以完全投入自己的工作中;房子也更加整洁,电话也会很少。三名治的一代:夹在孩子和父母中间(sandwich generation)指这些夹在自己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之间倍感压力的中年人。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现象。男女双方结婚较晚,生育年龄也较晚,同时人的寿命延长了,成年中期个体为父母提供一系列早照料(经济是经济上的)还包括帮助父母做家务。作为夹在中间的一代,他们可以拓展照料孩子的资源,尽管他们身上的担子很重,但显然有显著回报。中年子女和他们年老的父母之间的心理依恋将会持续增长。亲子关系中,双方都能够更现实的看待对方。他们可能变的更亲近,更能接受彼此的缺点。2、婚姻即使对于幸福的一对夫妇来说,婚姻仍然有起伏。满意度在在最初几年开始下降,并持续下降到孩子出生最低。不过从这一段时期开始,满意度开始回升,最终恢复到婚前的水平。离婚,对于某些夫妇来说,婚姻满意度在最初的下降后并没有回升,而是继续下降。对于一些人而言,他们的不满意婚姻最终导致离婚。人们的婚姻为什么会解体?原因有很多,一个原因在于成年中期的人民在一起的时间没有早年多了。如果婚姻不能给他们带来满意感,他们可能选择离婚。如今社会对离婚的接纳程度也远远高于过去。不论原因如何,离婚对于中年男女来说可能会特别艰难。大约75%-80%的离婚者最终回再-5年内再婚。第二次婚姻和第一次婚姻有所不同。大龄夫妇倾向于更加成熟,对于伴侣和婚姻的期待更加现实。他们对待婚姻不像年轻夫妇那样追求那么多浪漫,他们倾向于更加谨慎。他们对角色的责任显示了更多的灵活性,他们更公平的分担家务琐事。然而不幸的是,这并没有使第二次婚姻更加稳定。事实上,再婚的离婚率要高于第一次婚姻。一、再婚可能遭遇比第一次婚姻更多的压力。二、曾经经历过离婚,使他们更少的全身心投入到亲密关系中。最后可能有一些人格或情绪特征,使他们不太容易相处。二、职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成年中期代表了成功和权利的顶峰,但它同时也是人们投身于休闲和娱乐活动的时期。中年人不再感到必须在工作中证明自己,他们之间重视自己能为家庭、社会做出贡献,他们可能发现工作和休闲相互补充,增强了整体幸福感。对于很多人来说,中年期是具有最强的生产力、成功和赢取权利的时期。同样这也是一个对职业成功不再像以前那样如此重视的一个时期。年轻人,感兴趣:抽象的和关系到未来发展的方面。而中年更关注工作的质量:如薪筹、工作条件等。总的来说,年龄越大,总体工作满意度就越高。很高的工作满意度在成年中期并不是全体适用的。实际上对于某些人来说,由于对于工作条件或工作性质不满意的逐渐积累,工作中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工作倦怠(burnout)发生于员工体验到不满意、理想破灭、挫败和对工作感到厌倦时。工作倦怠通常最有可能发生在助人的工作中,而且工作倦怠通常对那些最初理想主义和最有干劲的人打击最大。事实上,在某些方面,此类工作者可能对工作承担了过多的义务,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对于贫穷、医疗等重大的社会问题只能起到很少的作用的时候,是非常令人失望和沮丧的。第九章 成年晚期心理的变化成年晚期即老年期,一般指60岁至死亡这一阶段,这是人生历程中最后的,颇具特色的然而有时相对较少研究的阶段。成年晚期和什么的其他阶段比具有明显的区别:因为人们活的时间越来越长,所以成年晚期的长度实际上在增加。无论把这个阶段定义为以60、65还是70岁为起始年龄,今天处于成年晚期的个体所占的比例要高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心理 一、世界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我国和世界各国老年人,在人口构成中的比例正在迅速增长,世界人口呈现出迅速老龄化的态势。在美国有八分之一的人的年龄在65岁以上,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四分之一。二、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变化观(一)传统的心理观:把老年期看作“丧失期”。把老年期心理描写为只有衰退,而没有发展,是一种悲观的心理观。1、把人生看作一个生物有机体,其心理活动随着机体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机体的衰老而衰退。2、认为心理发展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3、认为年龄是心理发展的依据,而且是普遍适用的。(二)毕生发展观Life Span以德国的巴尔特斯(Baltes)代表的毕生发展心理学提出了一系列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1、个体发展是贯穿一生的。发展中的心理和行为可以在人生中的任何一个时候发生。2、发展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发展的方向因心理和行为的种类不同而有差异。3、任何一种心理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的,并不是简单的朝着功能增强的方向运动,整个发展总是由获得和丧失的结合组成。4、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内可塑性,由于个体的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发展可采取多种形式。5、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系统共同决定的,个体的任何一个过程都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非规范性事件等三种影响系统共同决定的。传统观念,把人看作有机体,过于偏重生物机体的变化和年龄对心理变化的影响。把心理发展看作是单向、不可逆转的,以个体生物机体的成熟期作为心理发展的临界点,否定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毕生发展观提出了一系列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强调人到成年以后,心理仍然继续发展。强调心理发展贯穿于一生,但对成年人尤其是成年晚期以后,其心理变化总趋势是“衰退”或下降这一事实未能予以足够重视。第二节 认识活动的退行性变化三名女性在谈论变老有多么不方便。“有时候”他们中的一个说“当我走到冰箱前,我都不记得自己是要把东西放进去还是要把东西取出来。”“哦,那没什么”第二个女性说“有好几次我站在楼梯前,不知道要上楼还是下楼。”“哦,我的天!”第三个女性叫道“我好高兴没出现你们那样的问题。”她敲着桌子“噢,”她说,同时从桌子上站起来,“有人在敲门!”一、感知觉发生显著的退行性变化1、视觉减退2、听力下降3、味觉、嗅觉和皮肤觉迟钝二、记忆随增龄而减退概括来说,老年期的记忆有如下特点1、机械记忆减退2、记忆广度下降3、规定时间内的速度记忆衰退4、再认能力较差5、回忆力显著下降衰老必然会引起记忆丧失么?跨文化的研究表明,相对于不太尊敬老人的国家里的人们而言,高度尊敬老人的国家里的人们不容易出现记忆丧失。三、思维的年老变化人到老年期,概念学习、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有所衰退。但思维的成分和特性十分复杂。所谓的其他特点,如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等,由于老年人的知识经验,往往比儿童青少年强。同时存在个体差异性。四、智力有所衰退,但并非全部消退(一)智力有所减退1、就一般人的普通智力而言,人的智力是在20岁以前是迅速发展上升,以后便逐渐减退。2、老年智力减退,还表现为记忆障碍、思维固执。(二)智力并非全部衰退格林等人的研究发现,观察到语言等测验的成绩到老仍旧很好。人的智力从总体上说随衰老减退,但是衰退多限于非言语性的,要一定速度的动作性智力操作,多限于“流体智力”;各智力因素的衰退速度并不相同,有快有慢。并非智力的全部因素均衰退,有的即使到了年老不但不衰退,甚至有所增长,如言语性的智力测验成绩、晶体智力等。Schaie的实验随机选择了500名被试,对其进行一系列的认知能力测验。这些被试年龄范围在20-70岁,从20岁开始年龄相差5年的被试为一组,每7年对这些被试进行一次测验。而且每年都有更新的被试参与进来,到实验结束(1994年)接受测试的人数已经超过了5000,总结了老年智力变化的一些特点:1、在以25岁为起点的整个成年期,个体的某些智力下降,而另一些能力则相对稳定。2、对于普通人来说,在67岁前,某些认知能力会下降,但下降幅度比较小,80岁以后才会很明显。3、不同个体智力变化的模式上存在明显差异。一些人30多岁就开始出现智力下降,而有些人70岁才出现。4、环境因素和文化因素对智力的下降的程度存在影响。第三节 成年晚期的情绪、情感特点一、比较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情感1、冷落感2、孤独感3、疑虑感4、忧郁感5、容易产生不满情绪6、老朽感二、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老年人情绪一旦被激发,就需要花较长时间才能恢复平静。老年人情绪体验持续时间比较长,无论心境、激情、应激都是如此。同时由于老年人形成了比较稳固的价值观,以及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他们的情感一般不会轻易因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起伏波动。他们的情绪状态一般稳定,变异性小。三、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的最重要的激发事件四、我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提高。第四节 成年晚期的个性心理特点自我完善对失望:Erikson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回顾和评价过去的经历,并和生活达成协议或进行妥协。成功的经历这个发展阶段的人会体验到满意感和成就感“完善”。当人们达到了完善这一状态时,他们已经实现和完成了关于生活是设想,没怎么留下遗憾。相反,有些人在回顾过去时并不满意,他们可能觉得自己错过了一些重要的机会,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些人可能对自己作过的或失败的事情,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到不开心,抑郁、生气或者沮丧。来文森最后的季节:生命的冬天发生在60-65岁左右,在这一阶段中,人民终于认为自己进入的成年晚期,或者说最终是“老了”来文森认为,随着年纪越来越老,人们渐渐意识到他们不再处于生命周期的中心阶段,而是日益变成了什么的次要阶段。力量、尊重和权威的丧失对于习惯了自己生活的个体来说是难以适应的。另一方面,成年晚期的个体对于年轻的个体来说也是一种资源,他们可能发现自己被视为“受尊敬的长者”,年轻人会寻求和依赖他们的建议。而且老年人具有可以单纯为了愉悦感而去做某事的自由,而不是因为一些义务而去做某事。关注人们变老时所导致的人格改变的过程。一、个性有所变化老年期的个性有如下十大变化或特点:自我中心内向性保守性容易胡乱猜疑妒忌心强办事刻板灵活性、应变性差不耐烦,爱发牢骚好管闲事依赖性二、个性持续稳定多于变化人到成年晚期,个性发生了某些变化,但个性的基本方面是稳定的。且稳定多于变化。第五节 成年晚期的心理卫生与长寿心理一、成年晚期主要的心理卫生问题1、离退休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适应退休生活,一般要经过以下4个时期(1)期待期(2)退休期(3)适应期(4)稳定期2、疾病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3、日常生活中的紧张事件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