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中历史专题四之选官制度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34236355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中历史专题四之选官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中历史专题四之选官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中历史专题四之选官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选官制度专题一、精研细节,弄清历史沿革1、秦两汉以来:选拔官员主要采用推举的方式。 2、 西汉“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郡县也建立地方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管理的后备人选。由于经学的研习、传授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通途,因此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 推举人和被推举人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地方门阀凭借这种联系扩展自己势力,对统一王朝构成潜在威胁。3、 魏晋南北朝采用九品中正制。门阀世族借显赫声望把持选举大权,庶族子弟多遭排斥。4、隋朝: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取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5、唐代:科举制度继续实行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及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也最大。科举取士依据成绩,扩大了统治基础。人才选拔、官员任用权归中央,科举士子成为“天子门生”,门阀势力受到抑制,地方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得到加强。隋唐科举制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相较以前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更能满足中央集权政治的要求。首先,科举制打破了以往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的局面,使各阶层人士能更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政权中,从而稳固了政权的统一。其次,科举制以才取士,能够选拔出比较优秀的人才加入政权。再次,科举制考试有固定的考试内容,促进士子必须娴习辞赋,熟谙儒家经典,无形中加强了思想的统一。科举考试在唐代虽有较大发展,但在面向社会、公平竞争等方面还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它保留了察举制的残余,推荐在科举考试中仍然占有突出地位。门荫和科举的同时并举,调整了统治集团内部各个阶层的权利和矛盾,而科举制主要是为中下层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提供了一条途径。6、宋科举制完善两宋时期,科举制度在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上都与唐代有了很大的不同,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史上承上启下、完备定型的阶段,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它注重维护考试的公开、公平性,向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开放,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就其进步意义来说,科举网络了大批英才,奠定了宋代文官政治的基础;它刺激了宋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尽管如此,宋代科举制仍带来了一定的弊端。例如,科举取士名额不断扩大,致使官僚集团急速膨胀,形成冗官问题,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在历代科举制中,对宋代尤其是北宋科举的评价最高,北宋科举是中国科举史上所能达到的最合理阶段,大批卓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由此脱颖而出。7、明清:科举成为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二、思维拓展,材料阅读,思考问题材料1 本来,九品中正制下一个士人被评为上品或下品,是个人德、才问题,与家族血缘无关。“二品系资”后,与家族发生了关系,也只涉及“资”即官位,仍与血缘不相干。可是等到“凡厥衣冠,莫非二品”以后,由于是由中正官与司徒府代表封建皇朝确定的,具有权威性;相应地这些“势族”子弟又往往最后达到官品高品,成为高官显贵,这样,时间久了,其人品、官品之取得,就不仅被看成个人德、才,而首先被视为出于整个家族血统高贵了。相反,“寒门”子弟屡被评为人品下品,充任下级官吏,时间久了,便被视为整个家族血统卑贱的结果。经过以上演变,终于人品转为门品,个人德才转为家族血统。过去是官品决定人品,此后是门品决定官品。这就是按血缘关系区分的门阀制度。至于庶人、寒人,因为本无人品,其中极少数人的官品是靠士族轻视的吏干、武功取得,家族仍需服徭役,血统之卑贱自然又在低级士族之下,因而也就被压在门阀社会的更下一层,“士庶天隔”便是它的真实写照。 -白寿彝中国通史思考1 结合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与魏晋门阀制度形成之间的关系材料2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思考2: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材料3 史书记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大喜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思考3:唐太宗的言论反映了他怎么样的心态材料4 唐朝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皇帝下诏,临时设置。考试的时间是每年二月,故称“春闱”。唐人诗歌中吟咏科举考试者很多,如: “记得春闱同席试。” “都人看春榜。”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遂成为登进士科的代称。考试的内容,明经科主要考帖经,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朝野都重进士,轻明经,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谚语。参加进士科考试及第后,称“前进士”。新进士很荣耀,当时视为“登龙门”,誉为“一品白衫”。 思考4:结合上述材料评价评价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材料5 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思考5:上述材料反映了怎么样的社会现实材料6 恩荫又可称为任子、门荫、荫补、世赏,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宋朝实行恩荫制度,这是当时科举之外的一种入仕途径,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亲属及其门客等享受此特权。赵翼称宋朝:“臣自太师及开府仪同三司,可荫子若孙,及期亲大功以下亲,并异姓亲及门客;太师至保和殿大学士,荫至异姓亲,无门客;中大夫至中散大夫,荫至小功以下亲,无异姓亲。武臣亦以是为差以斯以观,一人入仕,则子孙亲族,俱可得官。”明朝初年袭元朝任子制,文官七品以上皆得荫一子以世受俸禄,称之恩荫生。清朝文职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俱准送一子入监读书,称恩荫。此外,因遇庆典而给予入监待遇的,亦属恩荫。思考6:上述材料反映了宋代以后的选官制度有怎么样的特点材料7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材料8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摘编自净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中等思考7(1) 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2) 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3) 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4) 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材料9 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其体源于宋元的经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谓其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八股文是一种简单且良好的文章格式。采用这种方式来写文章,往往格式严整、思维缜密。通过学习写八股文,则会领会写文章的基本方法。八股文逻辑性强。钱基博先生说:“就耳目所睹记,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还认为近代“纵横跌宕”“文理密察”的文章,多源于八股文的基础。他说:“章炳麟与人论文,以为严复气体比于制举;而胡适论梁启超之文,亦称蜕自八股。斯不愧知言之士已!” 摘自鲁南商报思考8 你是如何看待材料对八股文的评价材料10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9: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材料11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思考10 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材料12 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再奏:就目前而论,纵使科举立停,学堂遍设,亦必须数十年后,人才始盛。如再迟至十年,甫停科举,学堂有迁延之势,人才非急切可成,又必须二十余年后,始得多士之用。强邻环伺,岂能我待。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思考11: 依据材料一,说明袁世凯等人对科举制的态度及原因。材料13 清末新式学堂数量时间学堂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教师数190444766947521671908479951300739148467370319095911716396412336190095清末留日学生数量时间1901190419051906留日人数2741300800013000思考12: 依据以上材料,分析清末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制度有何影响?材料14 张之洞曾主创办学堂,深为失望,曾曰:“近数年来,各省学堂,建设日多,风气嚣张日甚,大率以不守圣教礼法为通才,以不遵朝廷制度为志士。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材料15 传统的读经科举仕进的人生正途被堵塞,整个社会的成就取向发生根本变化。知识结构的完全更新和择业前途的多样性,又大大加快了政治系统与社会精英的传统联系割断,从而也开始导致社会结构出现裂痕。一部分不能出国或进入新式学堂的知识分子,开始成为当时募兵的新应征者。 许纪霖中国现代化史 思:13: 依据以上材料,请继续分析清末教育改革废科举、兴学堂的影响?材料16 (越南)越阮朝的明命十年(年)引进八股文为主要的考试内容,此外,黎朝和阮朝都有成立与明清时贡院类似的专门考试场所。 日本在、世纪时仿照唐朝的制度举办贡举,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四科和医、针等二科,其中以秀才科为盛。 1983年美国总统卡特任内的人事管理总署署长艾伦应邀到北京讲学时说“当我接受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向诸位讲关于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是非常惊讶的,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到文官制度的时候,都把文官制度的创始者归于中国”。 材料17 世纪初,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评价中国的制度时,把“中国的国家体制是由受过系统教育的知识分子来操纵运行”,作为“一个优于欧洲的特点”。 1972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著作中谈到“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造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后来英国也仿效并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今天已经广泛普及。” 孙中山先生也说到“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渊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他们将科举制度视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思:14: 阅读下列材料,你如何看待科举制在中西的不同命运?材料18 值得注意的是,对废科举的评价,从教育视角与从社会、政治视角考察,会有明显的不同。科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取士制度,它属于文官考试,同时还兼有教育考试性质,具有政治、教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功能。但在清朝末年改革和废除科举时,主要考虑到其教育功能并试图加以弥补,而科举制的其他重要社会功能一般不在时人考虑之列,加上越到后来人们越是注意到科举阻碍学堂的问题,而忽视或几乎忘了它的政治和社会功能。废止科举之后,中国教育迅速从传统东方型转为西方近代教育,学堂大量增加,留学人数剧增。从教育方面考察科举制的废止,应该说积极的方面较明显。而从其他方面观察,随之而来的社会动荡、政治混乱、文化失衡,使今人在评价废科举的影响时,往往得出并非正面的看法。思考:15: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05年废除科举制的原因。材料19 究考试权之发展言(一)一九五年十月十七日指出: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立独立机关专掌考试权 ,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国父全集,册二,206)。(二)一九一一年叁月十一日,曾主张“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国父全集,册二:914)(三)一九一四年七月八日,在中华革命党总章第叁十一条明定“1.考验党员才干而定其任事资格2.调查职员事功而定其动绩3.筹备考试院之组织。”(国父全集,册二:914)(四)一九一八年完成孙文学说,其第六章论及“以五院制為中央政府”。(国父全集,册一:464)至是考试院之组织、职权、地位之刍形略见(五)一九二四年四月十二日,发表建国大纲中明示:设立五院,以试行五权之治,(国父全集,册一:753)同年八月二十六日公佈考试院组织条例规定:考试院管理全国考试及考试行政事务(国父全集,册二:205-206)显示中山先生已将文官考銓,从思想观念领域,落实到制度的设计。思考16: 结合材料分析孙中山的考试权思想参考练习题1“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段话充分反映了A汉朝时期察举制的弊端 B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端C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 D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2(2010年江苏单科)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3. (2012年四川卷)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世袭制 B.分封制 C. 科举制 D.行省制4(2010年浙江卷)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5(2010年全国卷)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6(2011年江苏单科)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部分题目参考答案选择题 A C C C B D2、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7、(1)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2)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3)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4)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9、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10、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11、态度:主张立即废除科举制原因:科举制不能培养可用的人才12、推动了传统教育制度向现代的转变;培养了更多的现代化人才;13、(1)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标志着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结束,新的近代教育制度正式确立。(2)有利于新式知识分子接受西方进步思想;(3)削弱了清朝的统治基础;(4)培养了革命者15、首先,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是科举制度废除的基本原因;其次,广泛兴办的新式学堂是科举制度寿终的直接原因;再次,日趋没落的书院制度加速了科举制度的废止;最后,社会心理的变迁促成了科举制的消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