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 笔记.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3328201 上传时间:2020-06-15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原理 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政治学原理 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政治学原理 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学原理笔记第一章 绪论 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第一节 政治学研究对象 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 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 (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二) 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 (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因此,政治学应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因此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作这样的表述:即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研究范围归纳为六个领域: (1) 政治学基础理论。 (2) 中国政治。 (3) 比较政治。 (4) 公共政策。 (5) 行政管理。 (6) 国际政治。 哲学是政治的基础。 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关系,两者的联系非常密切。经济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导致政治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另一方面,决定政治学与经济学密切联系的另一个重要国素,就是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的问题。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政治学理论,都不能脱离特定的经济学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因此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 政治学与法学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相关性。在历史上,政治学和法学曾经长期处于彼此不分的状态。但研究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政治学所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中的权力现象,权力是其研究的核心;而法学的研究对象则以特定的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重点。法是进行政治活动和实现政治目标的一种 规范手段,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就是在法律约束下的政治,政治必须采取合法性的形式而有规则、有秩序地运行,因而政治和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政治学和法学也就具有联系的必然性。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儒学:为国以礼,为政以德。 韩非:法治和霸道。 老子、庄子:无为而治。 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神权高于王权,世俗王权必须服从教权。 马基雅维里:马克思称其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 孔德、斯宾塞: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主张用社会政体代替国家。 西方政治学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国家起源、性质、分类、政府的结构与类型、宪法条文及其类别等。 第二个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以政治权力为研究对象。 第三个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逐渐转变为对公共政策的研究。 行为主义方法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 第一, 提出了国家的阶级组织的观点。 第二, 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第三, 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第四, 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第五, 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上述观点表明,它真正地实现了政治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革命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第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 历史研究法。(2)制度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结构功能研究法。 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1)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2)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3)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 阐明两个观点: 第一,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时间问题。 第二, 产生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是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 和的产物。 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血缘家庭。其后发展为普那路亚家庭。氏族就是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原始公社的社会经济单位,是原始社会血缘亲属集团,是社会的生产单位,基本单位。共同名称、宗教信仰和墓地。 氏族社会的历史可以分为产生、发展、繁荣、解体四个阶段。 原始氏族制度的特点: 第一, 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第二, 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管理组织。组织机构议事会。 第三, 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和阶级,氏族组织也随之解体。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给社会带来三个结果和变化: (1) 畜牧业和农业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部落有了剩余产品。 (2) 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 (3) 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家长制家庭,是以一个男子为首的大家庭公社,包括家长,晚辈及奴隶。 家长制家庭特点:(1)把非自由人包括在家庭内(2)父权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给社会带来三个主要结果: (1) 奴隶制的巩固与发展。 (2) 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3) 部落联盟的出现。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从手工业分离出来。(有决定意义的生要分工)给社会带来的二个结果: (1) 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金属货币。 (2) 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原来氏族与部落居民杂居起来 恩格斯对国家的产生论断说明三点: (1) 历史现象,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表明国家产生的时间。 (2)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 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秩序的实质:是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集中表现。不允许被统治阶级破坏,也不许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或者集团破坏。 国家在氏族制度上产生的三种形式: (1) 雅典国家的形式。(2)罗马国家产生的形式。(3)德意志国家的形式。 国家产生的根源是一致的,社会内部经济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结果,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主要特征如下两点: (1) 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2) 国家公共权力的设立。氏族组织没有公共权力。 划分:指对一定地域上的居民以什么为基础进行管理。 公共权力:指武装的人军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监狱和强制机关。 只有公共权力的强制力机关才能维持社会的存在。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1 神权论:亦称君权神授论。国家源于神,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 2 契约论:国家的产生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3 暴力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国家的本质问题,也成为政治学中的核心问题。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三层含义:(1)有阶级社会的组织。(2)阶级统治。(3)是个机器。 国家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 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表现有三方面: 第一, 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 第二, 职业性的常备军的建立。 第三, 赋税制度的确立。 阶级权力通过一定形式上升为国家权力的结果。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由原始状态进入文明状态的必要条件。 国家权力特性主要表现: 第一, 强制力的垄断性。第二,普遍的约束力。第三,主权性。国家主权:是统治阶级专政的全权在政治、法律上的表现。 国家三要素:主权、领土、居民。 国度:按政治地理位置划分的。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 两种职能的关系: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加强内部职能,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有效地实现国家的外部职能;有效地发挥外部职能,巩固和社会发展会起到重要作用。 内部职能,从国家活动性质和方式的角度分: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政治职能:又叫镇压职能,是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在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社会职能: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 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国家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第三节国家的消亡 国家消亡的前提:是阶级的消亡,随着阶级的消亡,作为解决阶级矛盾的工具的国家,由于失去了作用,逐渐向消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国家消亡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 国家消亡的条件:消灭阶级,消灭剥削阶级,消灭一切阶级,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彻底铲除阶级产生和存在的一切根源,使阶级及其差别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最高级的人类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已经消除了,阶级的差别也就不存在了。共产主义社会,才是国家消亡的条件。 必须消灭阶级差别,国家才会消亡。 从经济方面看,社会主义社会虽然解决了所有制,消除了国家存在的社会条件,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达不到使物质极大丰富的程度。因此,在分配领域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只要是按劳分配就必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从政治方面看,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虽然被消灭了,但由于国内国际各方面的因素,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只要有阶级斗争存在国家就不会消亡。 其中主要是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还需要法律规范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只要有法,就需要有保证法律实现的具有强制性的国家机关。 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政治条件;旧社会分工和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除,是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国家消亡的精神条件;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获得解放,是国家消亡的国际条件;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消亡的最根本条件。 国家的消亡的途径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表明了过程的渐进性:是指国家消亡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使国家消亡的经济条件和精神条件的逐渐完备、人们之间关系的逐渐改变,作为强制性的暴力机器的国家,才逐渐地成为社会上所不需要的东西。第三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第一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 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为标准 (1) 君主国。(2)贵族国。(3)民主国。 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的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马克思划分标准是经济基础和阶级性质。同一社会经济形态的一切国家,都是属于同一历史类型的国家。 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用以压迫和统治奴隶的工具,它维护的是奴隶制的剥削形式。 封建制国家,是封建地主阶级压迫和统治广大农民的工具,它维护的是封建制的剥削形式。 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压迫和统治无产阶级的工具,它维护着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 社会主义国家,是完全新型的最高历史类型的国家。第二节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是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历史传统、社会力量构成等方面的差异,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的具体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 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变化的另一种方式。但是,它不是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方式和途径。改良的实质是统治阶级在被统治阶级斗争的压力下,被迫作出的某些局部性的让步,它并不会改变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政治形态,因而不能完成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革命与改良的区别: 第一, 革命是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并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社会得到根本的改造。而改良是在不改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 第二, 革命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现象,革命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而改良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 第三,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是一种激烈的社会变动。而改良则是渐进的,是一种和平的、局部的改造的过程。改良者实质上以争取统治阶级让步政策为最后目的,是旧的社会制度的维护者。第三节 国家历史类型概述 奴隶制国家:是建立在奴隶占有制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而且还占有生产者奴隶本身。 封建制国家:是建立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四种: (1) 领主占有制:领主领地可以世代相袭,但不能买卖。经管庄园、利用特权、附属农奴。 (2) 地主占有制:合法买卖土地。出租土地,收缴地租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 (3) 国家占有制:是以国王名义占有土地。分封级各级领主,实质是领主占有制。 (4) 自耕农占有制:占有是少量的。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仅满足基本生存条件。 它们都具有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即土地由享有一定特权的大土地所有者占有;劳动者耕种领主或地主的土地,并以劳役或实物的形式将维持家庭生产和生活以外的剩余劳动无偿交付给土地占有者;劳动者不像奴隶那样,是属于主人的财产,不衣食于主人,他们必须有一个独立生产、生活的单位家庭。 西方和中国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 国家结构,即中央政权和地方的关系来看,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而中国则采取了中央集权制。 第二, 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西方实行的是等级制,而中国则是官僚制。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具有三个特点: (1) 专职官吏组成的权力机构。举荐、科举,国家任命取得官职。按官职领取国家俸禄。 (2) 官僚集团内部,按等级划分官职的严官组织。 (3) 封建官僚按官阶高低享有特权,特权成为官僚制的核心。 第三, 政治文化,即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来看,西方趋势利用宗教,中国把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思想宗教化。 宗法:指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的,规定宗族内部的尊卑、贵贱和上下等级的一种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决定生产劳动者是出卖自己劳动力的雇佣工人。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本质:是资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政治统治,是资专政。维护资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的组织化,是人类历史有国家以来最完备、最复杂的国家机器。 社会主义国家是最高历史类型的国家,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的深刻变化,被剥削的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国家也由维护人剥削人的制度的工具,变成了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建设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工具。 社会主义国家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国家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以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为其政治特征。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为其思想特征。第四章 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创造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先进的管理水平等人类文明财富。第一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壮大直接相关。是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发展和壮大的结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发源地是在西欧。 在西欧城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正是以这种资本运行和雇佣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方式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展必需具备两个条件: 一 是充足的货币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二广阔的劳动力市场。二者缺一不可。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是暴力。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典型形态的“圈地”运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第一, 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 第二,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第三, 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劳动力本身也是商品。 第四, 资本主义生产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共同点: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不同点: (1) 封以劳动者对于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资以雇佣劳动。 (2) 封生产以使用价值的生产为目的,资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 (3) 封建立在暴力和政治权力超经济强制因素之上,资建立在平等交换和排斥任何超经济的强制因素。 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有三种类型:英国、法国和德国为典型代表。 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其根本特点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及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种急风暴雨的大革命形式。 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一次社会变革,特征是:封建国家政权在社会经济政治多重压力下,被迫进行资本主义改良,逐步使封建专制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国家。 资本主义本质特征: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政权组织,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专政,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利益、剥削与压迫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机器。 本质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国家成为维护和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政治工具,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 资料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构成权力的力量基础。 资本的控制和支配,产生了以下结果: 1, 使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上升为政治经济阶级,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力的主体。 2, 使资本主义国家有能力建立和维持一整套军事和暴力,保证国家政治体系的运行。 3, 具有了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力量优势。 (2) 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运行规则。 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其生存条件,以资本增值为其根本目的。 (3) 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和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职能、作用范围和强度、作用方式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特定的阶段性。 第二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 第三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采取了更加隐蔽的形式。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两个发展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自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实现。 自由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特征:资产阶级以自由主义的方式来统治国家。表现在三个方面: (1) 生产关系以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作为基本实现形式。 (2) 自由资产阶级主导和控制的政治生活。 (3) 可以控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发展。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自由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核心。 自由方式在政治生活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具体体现: 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方面:所谓公民政治自由、政治平等和政治权利作为政治生活的基础。 政治制度方面:选举制、代议制和政党制。代议制是最集中、最典型的制度体现。 政府职能方面:体现是“最低限度国家”和“消极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指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 其一般特点:政治方法上由主要使用自由主义方法转变为主要使用暴力压迫的方法。 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日益尖锐化起来,主要表现是: (1)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深化。第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第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集团的矛盾与斗争。 (2) 内部矛盾深化的同时,在国际范围内造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外部矛盾的发展。第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第二,加深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的矛盾和斗争。第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也加剧。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尖锐矛盾,垄断资本就必然由自由主义方法为主改变为以暴力压迫方法为主的管理方法。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特点反映在政权组织结构上的变化就是: 第一, 从保护个人主义的自由改变以保护集体利益(垄断集团利益)的集权制度。具体表现:削弱议会权力,扩大行政权力。“万能政府”。使权力过分集中到政府首脑一个身上的发展趋势。 第二, 垄断资本趋势控制政府。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其代理人执掌政权;二是亲自出马担任要职 第三, 通过政府干预经济、社会事业和文化思想等领域,为维护其统治服务。 垄断资本主义家如何利用国家来为其经济利益服务: (1)制定以垄断资本为中心的政策、加速资本积累。 (2)利用政府制定计划,靠行政命令来控制生产的无政府性。 (3)利用政府制定政策作为摆脱经济危机的杠杆。 由此可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内外矛盾的进一步加深,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走向反动和国家对于社会控制的全面加强,这就促使资本主义社会走向更加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 法西斯国家和福利国家,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基本形态。 法西斯国家: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它是垄断资本所采用的最残暴、最野蛮的政治形态,是垄断资产阶级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经济地位所实行的公开的恐怖专政。 法西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动摇的产物,是特定资本主义国家对付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一种制度选择。 法西斯专政出现:一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二是资产阶级力量由于经济危机而削弱了。 “种族论”,“国家至上论”“领袖权威论”“生存空间论”最反动、最野蛮的荒谬理论。 经济方面: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军事化。 政治方面:法西斯寡头统治。 对外关系方面:奉行疯狂的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 法西斯国家典型代表国家是:纳粹德国。 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多元民主。 福利国家实质: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相融合的表现,垄断资产阶级利用国家,保证增进其资本积累,用社会化政策企图缓和阶级冲突的统治方法。 福利国家鼓吹“资本民主化”,“管理制度革命”,“收入革命”等谬论。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也叫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在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型国家。是新的历史类型的国家。是最后一个历史类型的国家。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及产品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必然引起社会主义革命。 生产社会化:是指同小生产相对立的、有组织的、相互联系的大规模生产。其表现为: (1)大量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者集中在少数资本家企业中。 (2)由于专业化分工的不断发展,造成企业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更加密切。 (3)通过市场调节,使资本主义生产形成一个不可侵害的整体。 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有计划地管理生产。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及产品归资本家私有,这就产生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及产品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方面: 经济上: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其结果必然发生周期性的经 济危机。 政治上: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随着剥削的日益加强,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帝国主义阶级,垄断资本具体表现为三大矛盾: 第一, 无产阶级和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尖锐。 第二,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 第三,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尖锐。 国家政权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维护其经济基础的最重要的工具。 革命首先就要夺取政权。政权是决定革命胜利与失败的关键。 政权问题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尤为重要。 无产阶级与以前的一切剥削阶级革命有重要区别: 第一, 无产阶级革命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第二, 革命的任务就是夺取政权。 因此,无产阶级与以往革命不同,夺取政权只是革命的开始。还要以国家政权为工具,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和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有暴力革命和和平发展两条不同的革命道路。 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提出了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根本道路的理论。 依据的是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国家代替资本主义国家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来完成。 英国宪章运动失败的历史教训而得出的结论。用和平的方式进行革命是行不通的,只有暴力革命才能达到目的。暴力革命论是通过总结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不断完善发展起来的。 实现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会有下面四种情况: (1) 资产阶级还没有建立宠大的军阀制度和官僚制度,因而不能对群众施加暴力。 (2) 有健全的社会民主制度的国家中,无产阶级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不能破坏议会民主制。 (3) 资产阶级的武装力量被冲垮,来不及重新组织反革命武装力量。 (4) 我强敌弱,在无产阶级强大压力包围下,资产阶级放弃反抗而自动向无产阶级让步。 马克思主义者从不把暴力革命绝对化,只要条件允许,马克思主义者也主张用和平手段。 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先决条件。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伯恩施和考茨基对马、恩关于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结论,进行了无耻的歪曲。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们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 民主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1) 民主是指公民管理国家的权利,反映的是公民与政权的关系。民主是国体问题。 (2) 民主是指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方法,是管理国家的方法,政治统治形式,是政体问题。 (3) 民主是指国家活动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 新型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或人民民主。最高类型的民主。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力。 即管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的权力,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新型民主的一个最主要特征。阶级统治方法看,是工人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方法。民主集中制。 社会主义国家为何实行新型民主? (1) 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 是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需要。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发展新型民主,健全与发展民主制度。 新型专政:被剥削的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是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列宁称之为半国家。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相结合不是两方面的机械相加,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新型民主是新型专政的前提和基础,新型专政是新型民主的保障。新型民主是目的,新型专政是手段。如果离开新型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无产阶级专政只能是一句空话。任何把民主与专政割裂开来,对产起来,强调一面,是完全背离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国家的理论。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只有两个方面的结合才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完整概念。 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个政治形式:巴黎公社。 坚持“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符合自己国情的,具有本国特色的无阶级专政的形式。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 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和阶级关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掌握国家政权的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 (2) 无产阶级的人数极少。 (3) 全国人口中80以上是农民。 (4) 中国的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 党和毛泽东把马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1)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式的无产阶级专政。 (2) 人民民主专政阶级联盟的范围扩大,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统一战线。 (3) 政权组织形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结构形式。 (4)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特征: (1) 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2) 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 1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通过它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国家。 2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基础是工农联盟。 (3) 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4) 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为什么需要无产阶级专政? 第一, 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 第二, 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过渡时期任务的工具,是向共产主义过渡任务的工具。 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消灭阶级,同时也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也就消灭了无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彻底完成消灭阶级的任务。消灭阶级,不仅要消灭剥削制度,而且要消灭一切阶级差别。为了完成过渡时期的任务,就需要无产阶级专政。 消灭阶级差别,包括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的因素。 经济方面:实现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 政治方面:实现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 思想觉悟方面:主要是利用法律规范来培养、训练人们自觉地遵守生活规则的习惯。 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具有特定的历史职能,就是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切实按照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逐步创造条件,消除三大差别。第六章 国家形式第一节 国家形式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 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主要涉及中央政权机关设置和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体现一个国家的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从权力配置和国家机关设置的角度看,政体主要地体现为国家最高统治权力的行使方式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形式。 结构形式:主要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反映了一个国家纵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政体直观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统治形式和权力结构的特征,直接地受到国家阶级性质的制约。国体所表现的是国家的阶级性质。 毛泽东对政体的定义是指“政权构成形式”、“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政体首先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所采用的;其次,采用一定政体的目的是 要进行经济;再次,必须有一定的形式来组织统治的机关,这个形式就是政体。 两者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国体与政体相比,国体占首位。政体必须适应国体的需要,在一定的国体下,政体的形式不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国家的阶级本质从根本上决定着政体的选择和采用,一定的政体必须适合一定的国体,当国体发生变革时,政体也就会发生变化。没有一定形式,内容也就会变成虚幻的东西。一定的国体要通过一定的政体形式来表现。如果没有适当的政体,统治阶级就无法组成和巩固自己的国家机器,无法体现和保持国家的性质。国体一经建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政体则是相对变化的。政体与国体相比较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政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影响政体选择的多种因素。 (2)政体的多样性。 (3)政体选择的自主性。 (4)政体相对于国体的灵活性和变异性。第二节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划分政体的目的,是要对不同的政体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优劣,从中选择理想的政体,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设计适宜的政体形式。 1 古代思想家划分政体的标准:亚里士多德应用比较分析法,提出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统治者为城邦谋利益还是为自己谋利益;二是统治者人数的多寡。 2 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对政体的划分:大致同上。 3 马克思主义划分政体的标准:历史比较法,第一,最高国家权力的归属;第二,最高国家权力权关的产生方式及任期;第三,中央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地位和相互关系。(根据前两条标准,首先把历史上出现过的国家分君主制和共和制政体两类)。 君主制:在实行君主制的剥削阶级国家,是以一名君主作为实际上的或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制政体包括专制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两种: 1 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封建制国家所盛行的一种君主制政体。君主独自掌握最高统治权,君主拥有绝对的、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的权力,也不受任何机关的制约和监督。 2 立宪君主制:是资产阶级类型国家的一种政体。但君主的权力按宪法规定受不同程度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二元君主制】君主仍然拥有较大的实际权力的立宪君主政体,内阁向君主负责,与掌握立法权的议会构成两个权力中心故称为二元君主制。 【议会君主制】是当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要政权组织形式之一。政体不向君主负责而是向议会负责,奉行“议会至上”原则。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拥有倒阁权。君主象征国家统一和代表国家主权而没有实际权力。 共和制: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理想形式。 总统议会和政府三者关系上看,可以把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两种形式。 1 议会共和制:政府(内阁)由拥有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国家,称为议会制共和国。议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享有立法权和监督政府权。政府的产生和存废以议会为基础。 2 总统共和制:总统直接领导政府,政府不对议会负责的国家。总统由普选产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实权。政府各部部长在法律上只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3 委员会制:是指国家的最高行政权由委员会集体行使的一种制度,亦称“合议制”。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群众成为国家的统治者,无产阶级专政,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 民主共和制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唯一能够采用的基本政权组织形式。它实行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是一种完全新型的政体形式。同时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又是一种正在不断建设、发展和完善的政权组织形式,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制的任何具体形式,只要适合一个国家的国情,就是那个国家的最好的政治形式。 典型意义的巴黎公社的政权形式、苏维埃制、人民代表大会制。 1 公社制巴黎公社的政权形式 第一,废除常备军,用武装的人民代替。 第二,公社由普选的代表组成,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 第三,公社是兼管行政与立法的工作机关。 第四,公社废除旧警察和官吏,把公职人员变成人民的“公仆”。 2 苏维埃制 第一,最高苏维埃既是最高立法机关,又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它机关都由它产生。 第二,最高苏维埃设立主席团作为常设机构。 第三,苏维埃的代表由人民选举和对人民负责。 3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1)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含义:根本政治制度,民主集中制原则,定期选举产生代表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 第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是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 第三,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和它的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理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体形式。 第一,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基础上而建立的,实行基层直接选举,其他间接选举产生。 第二,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过程中,我们就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三,我国人民是在党的领导下。 第四,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吸取了苏维埃政权的经验,总结根据地政权建设发展起来的。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点 第一,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第二,强调公职人员的公仆地位,反对官僚主义。 第三,党的领导是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基本保证。第三节 国家的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指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模式,也就是一个国家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合为国家的问题。 古代两种形式:(1)帝国形式。(2)分封割据形式。 现代国家的基本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1)单一制。(2)复合制。 (1) 单一制:将国土按地域划分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 特点:单一的宪法、统一的法律体系、统一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的行政机关体系和国籍。 单一制又可细分为两种形式:中央集权型和地方分权型。 (2) 复合制:若干国家或地区作为成员单位协议组成的联合体。 由于联合的程序和形式、权力的划分有着重要的差别,可细分为:(1)邦联制。(2)联邦制。 【邦联制】若干个各自保留独立主权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国家联盟。典型代表是欧洲联盟。 【联邦制】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典型代表是美国。 选择国家结构形式的依据和原则:一个国家采用何种国家结构形式,是阶级的、民族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最终只能由各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根据本国的国情决定。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 特点: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第二,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三,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第四,国务院批准省级地方的区划及省以下地方的建置和区划。 第五,省、直辖市人大及常委会可制定地方性法规,但须报全国人大常委批准后生效。 第六,地方各级政府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国家结构形式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实行地方适度分权。 我国采用单一制的原因: 第一,历史上有着统一的传统和实行单一制的渊源。 第二,各民族之间有着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传统。 第三,各民族主要是和汉族相互杂居,“大杂居、小聚居”。 第四,近代以来,结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统一战线。 第五,各民族之间,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需要互相学习、帮助、支持,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 第六,防止和抵御外来干涉和侵略,维持我国的独立与安全,需要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与合作。 我国单一制两大特色: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 【民族区域自治】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一种制度。其特点如下: 第一,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行的。 第二,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 第三,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实现。自治权: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在民族自治地主内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主权力,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特别行政区】最出是针对台湾做出的,但在香港、澳门付诸实施。依据“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特别行政区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心是一个国家。特别行政区是一级地方政府。 第二,两种制度共存,但主体是社会主义。 第三,高度的自治权。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特别行政区的建立和“一国两制”的实践,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创造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带有某些复合制特征的单一制。第七章 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公共权力的载体和公共权力运作的政治组织系统,是阶级统治和政治统治体系的核心。第一节 国家机构的含义、构成、特点和组建 国家机器在政治科学上就叫做国家机构。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体系的总和,包括全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日常活动的组织体系。 国家机构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的需要。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统治阶级要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凭借一定的权力设施。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政治体系,由此决定国家机构具有组织体系结构性。是一个复杂严整的权力组织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国家机构是一个动态功能组织系统。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相应地把国家机关划分为分立与制衡的三个机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作为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权威代表,这个代表即国家元首。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共同构成国家机构的最基本的主要的组成要素。 (一) 国家元首的功能:充当一个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最高政治领导者,依据国内法处于国家最高领导地位,根据国际惯例享有最高规格的国际礼遇,充当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不论在事实上还是在形式上与礼仪上,国家元首是处在国家机关体系的最高地位,象征着国家的统一,体现着最高国家权力,象征着国家主权,行使国家元首的各项职权。通常由一个个人组成。 (二) 立法机关是行使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即有审议、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以及时进行执法监督的国家机关。基本职能是立法和执法监督。 (三) 行政机关含有“执行”和“管理”两方面的含义。执行:指执行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和决定,管理则是指管理国家内政、外交、军事等各方面的事务。负责拟定和执行法律、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对内对外事务的机关。 (四) 司法机关是代表国家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行使审判权的审判机关即法院,行使监督权的检察机关。 国家机构的特点: (1)阶级性。(2)社会性。(3)整体性。(4)强制性。 制约国家机构的主客观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