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象譬喻与古代文论的话语形态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30950350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象譬喻与古代文论的话语形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以象譬喻与古代文论的话语形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以象譬喻与古代文论的话语形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象譬喻与古代文论的话语形态摘要:“以象譬喻”作为古代文论的重要修辞方式与知识生产方式,对古代文论意义生成及话语形态都影响巨大。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其分类、构成及阐释作出解释。关键词:以象譬喻修辞方式知识生产思维方式一、“以象譬喻”的分类理查兹认为有两种隐喻,“一种是通过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产生的隐喻;另一种是由于人们对两种事物抱有共同的态度产生的隐喻。”1(P232)循此,我们可以将古代文论话语中的象喻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谓的相似性指本体与喻体双方在形状、属性、作用、结构、过程、内涵等方面具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善于使用隐喻字表示有天才,因为要想出一个好的隐喻字,须能看出事物的相似之点。”2(P81)此类可以涵盖古代文论中的以人喻、以各种自然物为喻,如“水、风、草、木”等。姜夔云:“大凡诗自有气象、体面、血脉、韵度:气象欲其浑厚,其失也P310)P310)俗;体面欲其宏大,其失也狂;血脉欲其贯穿,其失也露;韵度欲其飘逸,其失也轻。”3(其所言浑厚、宏大、贯穿、飘逸者正是人之精神所追求的。前面讲过的“芙蓉出水”一类也可以归到此类,因为此类比喻虽强调动态关系,但着眼点仍是相似性,属于心理学上“通过两种不同的感觉道感受到的某些刺激之间的相似性。”4(P1314)二、“以象譬喻”的构成(一)作家论中的以象譬喻敖陶孙评诗曰:“谢康乐如东海扬帆,风日流丽;陶彭泽如绛云在霄,舒卷自如;王右丞如秋水芙蓉,倚风自笑;韦苏州如园客独茧,暗合音徽。”8(P9698)艺簌谈宗:“余曰:車昌黎何如?曰:昌黎盖文章家之武库也,何所不有矣。”胡应麟曰:“读盛唐排律,延清、摩诘等作,真如入万花春谷,光景烂慢,令人应接不暇,赏玩忘归。太白轻爽雄丽,如明堂黼黻,冠盖辉煌,武库甲兵,旌旗飞动。少陵变幻闳深,如陟昆仑,泛溟渤,千峰罗列,万汇汪洋9(P56)此类隐喻在作家论中不胜枚举,因文论中以意逆志的传统,总体而言是一种人文兼评。(二)风格论中的以象譬喻文学风格的形成受到创作主体、社会生活、时代风气、地域分界、文学体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呈现出多样性,文学批评领域的“以象譬喻”在展现风格的时候也多围绕着以上几种。如评论不同作家的风格: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载蔡绦评唐宋十四家诗风:“柳子厚诗雄深简淡,迥拔流俗,至味自高,直揖陶谢,然拟入武库,但觉森严。王摩诘诗浑厚一段,覆盖古今,但如久隐山林之人,徒成旷淡。杜少陵诗自与造化同流,孰可拟议?至若君子高处廊庙,动成发言,恨终欠风韵。黄太史诗妙脱蹊径,言谋鬼神,唯胸中无一点尘,故能吐出世间语,所恨务高,一似参曹洞下禅,尚堕在玄妙窟里。”如评论不同时代之风格,叶燮云:“盛唐之诗,春花也。桃李之秋华,牡丹芍药之妍艳,其品华美贵重,略无寒瘦俭薄之态,固足美也。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为美乎?”10(P74)(三)作品论中的以象譬喻古代文论在话语发展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玄虚化,将本不可言说之物越说越虚,直到人不可解;另一种即是琐碎化,即将一种作诗的本领、要求肢解到一字、一句。当然这种肢解仍然是以譬喻的形式展开的,因此仍具备相当的审美价值而没有流于饾饤。王羲之云:“不宜伤密,密则似疴瘵缠身;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11(P15)王骥德云:“又有一等事,用在句中,令人不觉,如禅家所谓撮盐水中,饮水乃知盐味,方是妙手。”3(P380)文学理论意在作用于创作,作品之字法、句法、章法等均是古代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象譬喻”的方式增加了直观性、生动性。三、“以象譬喻”的文化阐释关于古代文论中“以象譬喻”的审美内涵的揭示,前人已经做出了相当多的努力,但我们发现诸多阐释如审美性、整体性、等多有未尽之意。我们认为“以象譬喻”在古代文论中是传统修辞学与诗学的一个结合点,对“以象譬喻”的审美内涵及特质的揭示必须在修辞学与诗学的共同视野当中。其次,作为古代文论的知识生产方式。“以象譬喻”是古代文论知识生成的一种手段,一种表现形态,古代文论的诸多特质于此关系密切。罗根泽曾就二十四诗品指出:“提示各种境界是需要比喻的,尤其是文学上的境界,离了比喻便无法提示。”14(P534)说明譬喻存在的必然性。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15(P11)而实际上名言隽语(判断句)+比喻例证(譬喻)正是古代文论话语的主要形态。苏伯衡云:“何也?”曰:“深远也。如秋空,如寒冰。”“何也?”曰:“洁净也。如太羹,如玄酒。”“何也?”曰:“隽永也。如漱之旋,如马之奔。”“何也?”曰:“回复驰骋也。如羊肠,如鸟道。”“何也?”曰:“萦迁曲折也。如孙吴之兵。”“何也?”曰:“奇正相生也。如常山之蛇。”“何也?”曰:“首尾相应也。如父师之临子弟,如孝子仁人之处亲侧,如元夫硕士端冕而立乎宗庙朝廷。”“何也?”曰:“端严也,温雅也,正大也。如楚庄王之怒,如祀梁妻之泣,如昆阳城之战,如公孙大娘之舞剑。”“何也?”曰:“激切也,雄壮也,顿挫也。如获粟,如布帛,如精金,如美玉,如出水芙蓉。”“何也?”曰:“有补于世也,不假磨碧雕琢也。”16又如,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的“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澹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澹。譬如大贵人,功成宦就,散发解簪,便是名士风流。若少年纨绔,遽为此态,便当笞责。富家雕金琢玉,别有规模;然后竹几藤床,非村夫贫相”。前者抽象,后者形象,前者规范、引导后者的联想趋向,后者隐匿与补充前者。张法指出:“中国文化的事物是功能性的,包括形、气两方面,中国理论对事物的把握也随之分为两种各有侧重的方式:精炼性词组和类似性感受。”17(P44)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精炼性词组里边很多也来自于“以象譬喻”,如前文所述的“奇正相生”及“首尾相应”,一则来自于兵家之喻,一则来自于生物之喻。再如风格论中的“生、熟,肥、瘦,滑、涩”等也都来自于象喻。正如李建中指出的:“汉语言的意义生产和意义表述机制,其基本特征是隐喻化的。字的构成,或象形或指事,其能指总是与具体的物或事紧密相联;而字的释义,或基本型的意象或扩张式的象征,其所指总是隐喻化的。”6(P5059)质言之,“以象譬喻”是古代文论知识的重要生产方式,中国理论的修饰、陈述和概括都离不开“以象譬喻”。关于“以象譬喻”与古代文论的话语结构问题,还有诸多未尽之处,限篇幅笔者拟另外撰文再加陈述。但正如理查兹所言:“我们运用隐喻和思想的能力,是巨大而又无法解释清楚的;我们对这种能力的反思意识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是非常不完整的扭曲的、虚妄的和过度简单化的。”18(P116)这又似乎注定了“以象譬喻”的研究终究是艰难而又肤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