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30909812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7.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xxxxxx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设计说明目录第一章 规划区概况 41.1规划区范围41.2现状建设概况41.2.1地质地貌41.2.2气象气候51.2.3植被51.2.4场地地质条件51.2.5场址建设条件5第二章 规划依据与原则 72.1规划依据72.2规划原则7第三章 总平面规划 93.1规划设计理念93.2空间组织93.3道路交通规划93.4竖向规划图93.5功能布局93.6分地块指标10第四章 建筑设计引导 124.1建筑风格引导124.1.1建议的建筑风格-现代建筑风格124.2建筑色彩引导124.3建筑体量引导12第五章 绿地景观规划 135.1规划原则135.1.1生态性原则135.1.2适宜性原则135.1.3协调性原则135.1.4系统性原则135.1.5多样性原则135.2绿地系统规划135.2.1“点”状绿地135.2.2“线”状绿地135.2.3“面”状绿地135.3景观体系规划13第六章 道路工程规划 156.1现状及交通分析156.1.1现状156.1.2交通分析156.2规划原则与思路156.2.1规划原则156.2.2规划思路156.3道路网络规划166.3.1网络规划166.3.2道路分类及横断面规划16第七章 街区竖向规划 177.1规划原则177.2规划设计处理方法与措施17第八章 市政工程规划 188.1给水工程规划188.1.1现状概述188.1.2规划原则188.1.3用水量预测188.1.4高峰时用水量188.1.5水源及给水厂188.1.6给水系统188.1.7消防给水188.1.8管道材料188.2排水工程188.2.1现状概述188.2.2规划原则188.2.3排水体制198.2.4雨水工程198.2.5污水工程198.2.6管材选择198.3燃气工程规划198.3.1规划原则198.3.2远期用气率及规模预测198.3.3气源规划198.3.4燃气设施规则198.4电力工程208.4.1现状概述208.4.2电力负荷预测208.4.3电力系统208.5电信工程208.5.1现状概述218.5.2通讯218.5.3其他通信工程规划218.6管线综合218.7环卫工程218.7.1规划原则218.7.2公厕规划218.7.3果皮箱218.7.4生活垃圾收集点228.7.5垃圾收集点22第九章 综合防灾 239.1防灾体系239.2防洪规划239.2.1水系概况239.2.2防洪标准239.2.3防洪原则239.2.4防洪措施239.3消防规划239.4抗震规划249.4.1防震的基本原则249.4.2抗震措施249.4.3生命线工程抗震防灾249.4.4避震疏散249.5地质灾害规划259.5.1防治要求259.5.2措施259.6人防工程规划259.7其它防灾规划26第十章 规划实施建议 27第一章 规划区概况1.1规划区范围海东新城的中心城区,位于洱海东面,远可观阅苍山,近可俯览洱海,与大理古城隔海相望,可谓“风花雪月”尽收眼底。距大理市区下关仅16公里。片区对外交通便捷,拥有机场、大丽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是进入大理的门户与窗口。大理海东新城规划范围南抵规划关宾路,北至罗荃半岛,西邻洱海,东接大丽高速,共66平方公里。大理海东新城总体规划对规划范围内66平方公里的用地进行了合理的布局,并根据人口、产业、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需要对城市建设规模进行了研究,确定海东新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30.54平方公里。居住用地与公共服务设施紧密结合,形成汇聚人气的城市居住区,促进商业、娱乐与教育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大理海东新城公共设施用地主要布局于各居住区的核心区,及主要公共服务中心,总用地429.2公顷,占规划城市建设总用地14.05%。包括新城中央核心区的行政中心、商务中心等,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商业用地和娱乐休闲用地,以及各区居住区的相对集中的中心区域。规划行政办公用地11.0公顷,商业金融业用地201.5公顷,文化娱乐用地112.4公顷,体育用地7.8公顷,医疗卫生用地5.8公顷, 教育科研用地90.70公顷。 根据大理城市发展思路和目标定位,2012年6月由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大理海东新城中心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详细规划”中,大理海东新城中心片区为:东至大(理)-丽(江)高速、北至水井村、西至洱海、南至菠萝山南侧,总规划面积30.88 km2。包括马尾山、菠萝山、下和北山、南山和部分平坝地区。发展定位是:海东新城的核心区,以行政办公、教育培训、休闲居住等功能为主,同时兼有旅游服务、商业金融等功能支持,能够引领现代生活风尚、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山地生态型新城。本次修建性详细规划范围为海东新区中心片区内,项目用地与规划中的核心区、行政片区、教育片区多重辐射,紧邻自身片区的的公共服务中心。项目用地周边主要市政道路有独秀路,道路宽度15米,三和路,道路宽度15米,览川路,道路宽度24米,项目分为2个地块,地块一:宗地号HC2014-08规划总用地面积为8390平方米,用地呈不规则长方形,用地内南北高差约7米;地块二:宗地号HC2014-07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0396平方米。地呈不 规则长方形,场地内南北高差约38米,东西高差约17米。1.2现状建设概况1.2.1地质地貌1)大理海东整体规划用地内部形成“U”型农田景观;山体由于水土流失、地质条件不足,植被较为稀缺,以低矮的草皮、松林和部分果园为主,大部分山体为土石荒地,形成以农田、村落为主要景观的自然环境。本项目地块北侧及东侧临独秀路,南侧接三和路,项目用地南低北高,高差约40米,东高西低,东西高差约7米。地形相对复杂,规划考虑合理利用山地资源,结合景观分台地设置建筑单体。项目用地现状为未成规模林地及荒草地为主,且场地内无现状建(构)筑物。无需拆迁安置,有利于项目的尽快启动与实施。 1.2.2气象气候海东地处横断山脉南端,哀牢山北绿,属云贵高原西侧洱海东岸山地峡谷洪积区。境内主要为喀斯特地貌,以及与之相间的谷地坝区和海岸地貌。地形特点是南低北高,山多平坝少。土壤,山头和山麓一带主要是石灰土、红壤土、白砂土、棕壤土、黄棕壤土;峡谷和海湾平坝地区,则分布着淹育型、猪育型、潜育型等水稻土。境内最高峰大黑山,海拔2626米。平坝地区海拔为1975米至2000米。年平均气温15.4c,年降水量565毫米,无霜期305天,属亚热带半干旱气候,具有山地高原温凉气候特点,东无严寒,夏无酷暑。表1 大理气象站气象特征值统计表1.2.3植被山体由于水土流失、地质条件不足,植被较为稀缺,以低矮的草皮、松林和部分果园为主,大部分山体为土石荒地。1.2.4场地地质条件1、地质构造海东山地规划区处于东部扬子准地台与三江褶皱系结合部的台缘凹陷最南端,主要地质构造线方向是北北西南南东,其典型为控制性洱海东西两侧的主要山脉走向。地层褶皱多发生于中生代以下地层中,元古界变质岩褶皱较紧密,其余地层中多为小规模同层褶皱曲,且多小背斜、小向斜形式较多。位于规划区西部的洱海是云南第二大淡水湖泊,湖盆南北长42.5公里,东西宽8.4公里,运行水位在海拔1962.841965.89米之间,平均水深12米,最大水深22米,水域面积250平方公里,蓄水量28.829.6亿立方米,西洱河为洱海唯一自然出水口,向西汇入。2、地震效应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附录A,拟建工程的所在地云南省大理市海东镇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 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设计特征周期为0.40s(由于未做勘察,暂估场地类别为类);建筑结构阻尼比为0.05,多遇地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为0.16。3、土地权属及利用现状项目区土地符合大理海东新城中心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2.5场址建设条件 1、市政条件用地周边的市政道路管网正在设计中,海东城市新区北部有一座35千伏变电站。海东新城正在建设第六水厂,位于二号路与机场路十字东南,占地54.4亩,设计供水能力近期5万立方米/天,远期10万立方米/天,以洱海水源为主。随着新城建设的逐步开展,一系列市政配套设施正在完善过程之中。能够保证工程正常进行。2、交通条件项目用地周边主要市政道路有独秀路,道路宽度15米,三和路,道路宽度15米,览川路,道路宽度24米,三条重要交通干道。项目用地内,现有一条规划道路通过用地,道路宽度为6.5米。第二章 规划依据与原则2.1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4、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5、城市用地分类及规划建设用地标准;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7、大理海东新城中心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2.06);8、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9、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10、大理州城市建设项目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1、云南省山地城镇建筑设计导则12、大理海东开发管理委员会出具的建设用地规划条件通知书。13、规划区有关自然和社会经济基础资料等。2.2规划原则及特点设计紧扣优美的水街、自然山体两大要素。合理规划几大功能板块,通过造街,造景,架桥等手段,在相对受限的自然地块中,将自身创造为这一片区的风景线。延续历史文脉传统,独辟层叠起伏,小桥流水的现代中式坡地风情;将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交织成新的古今合璧,呈现一个集居住、休闲、会议、运动、旅游、购物于一体的特色复合街区。1、注重人的“参与性”,将人的视觉、听觉、感观进行“人性化”考虑,注重人的融入感,合理协调“人”、“建筑”、“环境”三者的关系。 2、尊重现有地形格局,合理处理高差和道路坡度,保障工程实现度。 3、认真分析场地尺度感,景观步道,广场,内街,居住退让均给出适宜尺度,提升街区品质。 4、合理定制商业平面,迎合市井文化商业格调。精心设计户型平面,做到宜居,观景结合高差设计建筑,展现台地风貌。 5、街区为城市增添光彩,在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下致力于提高街区自身品质影响并提高城市综合形象。 6、尊重地形现有格局,合理处理高差和平衡填挖方量。 本项目将成为海东新区山地利用的示范样本。融合特色水街、市井商业街区、金融服务板块、山地人文居住、景观办公五大功能板块于一体,打造云南一流,领先全国的山地特色、体现市井文化的旅游街区! 明日金尚将成为大理新的旅游名片、人居典范,服务于海东,辐射西南。第三章 总平面规划3.1整体空间布局 一轴四阶:我们采用叠层台地的手法,结合地形特点,依山就势,根据高差将项目用地分为四阶台地。第一阶为旅游市井商业街,第二阶和第三阶为山景洋房区,第四阶为独栋商业和办公楼。并以一条自水街而上的景观中轴线来联系各个功能组团。形成一轴四阶的建筑格局。 叠层起伏:结合一轴四阶的总体布局特点,建筑层数、高度从商业水街至独秀路依次递增,结合四面山景将山地建筑的特色加以强化,美轮美奂,形成鳞次栉比,高低错落的城市形象。 3.2道路交通规划车行交通流线:街区主要车行道路自独秀路沿原规划道路呈“Z”字型盘山而下,道路纵坡大部分控制在8%,局部困难地段纵坡控制在10%以下,坡度长度小于80米,主要道路宽度为6.5米,部分支路的宽度为5米。道路能方便到达每栋建筑外。车行交通流线:人行动线与车行动线相对分离,人行步道结合景观处理形成小区中轴线,成为联系商业与住宅组团的纽带。交通骨架清晰,满足使用要求与消防要求,山体景观富有变化而独具气韵。3.3竖向规划图竖向设计保留原地形的山体形态,进行分台处理,一共分四个台地,每个台地的高差小于20米,台地之间通过挡墙和放坡进行处理,坡地和挡墙用绿化进行覆盖,丰富场地的景观,弱化场地的高差;南坡较陡,考虑斜坡方式的用地建设,即将建筑做退台处理,以尽量减少场地的挖方量。3.4功能布局1、商业街布局 内、外:对直线单一的半边街模式进行分离,打造一条曲径通幽、充满市井文化氛围的商业内街,同时保证内街与水街的和谐对话及景观融合。改变直线、单调视线的人流模式,增加趣味性、神秘感; 临街商业口岸大量增加,提升金尚街商业价值; 商业平面布局、进深更为适合传统步行街区尺度; 景观感受更为丰富,做到移步易景。 分、合:依托内街与外街这一概念,形成内外双流线,在适度距离和相对集中的景观空间,形成内外流线的对话和交合。 更好的结合现有地形手法; 易于形成街区不同的业态分布; 延长游人停留时间; 提供多个人流聚集点; 街巷、院落、标志性: 提取大理建筑文化元素,融合市井商业特色。沿商业主脉络,以不同的节奏布置街巷、院落、标志性建筑。使得整个街区异彩纷呈。 满足游客体验文化、休闲旅游的需求; 将大理传统建筑形制给予现代精细的提炼和表达; 避免平铺直叙,最大程度上做到场景胶片化; 为商业的功能提供动静分区的可能。 2、住宅布局 由低到高:住宅根据场地高差,由低到高分台地依次布置6+1多层洋房和独栋商业与办公楼,建筑空间层次分明,呼应山势,减少遮挡,营造水街良好的视线景观。 点板结合:商业以点式独栋为主,多层住宅点式、板式结合布置板式结合,形成通透的空间体验,水街景观视线通透,层次丰富。 注意景观、视线、日照的均好性。 街区通过台地打造,形成特色鲜明,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形态,有效保证日照要求。把空间尺度人性化,寻求各楼座之间视野均好。 3.5分地块指标 第四章 建筑设计4.1商业平面:在商业平面的设计和推敲上,我们以市井文化商业为基调,打造适宜的市井商业尺度,店面进深控制在8m14m。注重商业空间室内半室外室外的完美过度,把握水街景观与建筑空间的和谐对话。运用合院、破院成街等手法打造一条集餐饮、接待、会议、健身、品茗、小酌、客房、KTV等一系列生活元素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商业街。我们在这条街上徜徉品茶抚琴的诗境,领略泼墨丹青的画意,在闲适的酒家里倾诉,在午日的橱窗中老友聚餐,把大理悠闲的生活情调尽情的挥洒。4.2住宅户型平面做到功能合理,动静分区,污净分离,户户阳光。活动区、休息区、服务区三大主题居住空间,功能分区明确。起居厅、餐厅拥有各自独立空间。卧室休息区相对独立,私密性较强。每户保证有充足的日照。每户的景观,采光及通风都极佳,主要居住空间位于最佳的采光及景观位置,对空间舒适性和面积紧凑性做了很好的兼容。4.3建筑风貌大理本土建筑文化语言丰富,白族民居融合了北方合院,巴蜀穿斗,徽派片墙等建筑文化元素,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语言。在充分研究大理建筑特色的基础上我们从以下几点对水街建筑风貌进行思考、设计。 尊重本土文化:我们在对大理本土建筑文化的深入研究基础上,汲取大理建筑美学特征,对本土建筑文化元素加以提炼,以现代的手法将其品质化、精细化。呈现风味独特的建筑风貌。 传统建筑形制的演绎:大理传统民居出于安全、私密、气候等原因,建筑形制较为封闭。我们从商业开放与使用功能的角度,对传统建筑形制进行了商业功能化的处理,设置了开放商业、私密客栈、半私密会所等复合商业空间形态。形成既具有“三坊一照壁”等传统建筑风貌,又有利于商业经营,文化展示的、相对开放的商业建筑特征。 4.4建筑材料控制我们力求在方案达到高品质的效果的前提下,对建筑的选材把握经济合理的原则,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建筑材料元素主要为木质或防木材料、石材、砖、瓦、玻璃、涂料等,通过精细化的设计控制,来达到良好的品质感。木质:木质材料主要用于门窗扇、栏杆、封檐板、垂花、立柱,可采用仿木漆、外包木皮、塑木、木色铝合金等材料处理。实木 仿木漆 外包木皮砖:砖主要用于局部墙面,照壁、基座、勒脚、梯坎,铺地等位置,为达到保证效果和控制成本的目的可采用防古砖和劈开砖(机制防老砖)仿古砖 劈开砖 1.清泽柔和,具有自然美,至始至终永不褪色,十年不新,百年不旧。 2.对环境无污染,废弃可降解,处理成本低。 3.抗折强度大,耐磨,耐酸碱,防腐蚀,抗冻等功能。瓦:主要用于瓦面、屋面起翘和屋脊等位置,主要采用筒瓦和小青瓦,叠瓦筒瓦 叠瓦小青瓦石材:主要用于地面和墙裙、堡坎或文化墙 、景观构筑物、装饰墙面等位置,可采用青石、文化石,花岗石,火烧石。涂料:主要用于墙面,仿木柱子等位置。可选用真石漆、仿木漆、仿铜氟碳漆 以及质感砂浆,第五章 绿地景观规划5.1规划原则5.1.1生态性原则保护重要的山体生态环境要素,构筑适宜当地的植物体系,形成自然和人工和谐发展的生态群落。通过种植合适当地的物种,将原有的荒山土坡变成生态的绿化新城。5.1.2适宜性原则绿地建设与山地的利用相结合,使绿地系统结构合理、功能优化、产出高效并实现可持续发展。5.1.3协调性原则实现绿地空间分布与用地布局相协调,使人口分布与绿地分布相一致,相对均匀,并通过植物造景创造整体协调的绿地景观。5.1.4系统性原则按照片区功能和用地布局的需要,相应布置不同类型绿地,建立完整的绿地系统网络。5.1.5多样性原则植物分布具有层次性、韵律性,植物选择具有多样性、丰富性,以营造多层次立体绿化网络,为市民创造更丰富更便利的游憩场所和生活环境。5.2绿地系统规划从建设生态型新区和高品质景观环境的目标出发,在充分利用山地自然景观要素的基础上,规划由山体自然绿地、广场绿地、地块内组团绿地与道路绿地等共同构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规划严格规定各地块内的绿地率和道路的绿地种植效果,成为真正环境优美的、生态型的绿色新区。整个片区的绿地景观系统可以概括为“一轴、四阶、多节点”的景观系统。5.2.1“点”状绿地点状绿地由广场绿地、街头绿地和地块内组团绿地等构成。地块内组团绿地主要包括各居住组团的结构性绿地、公共设施地块内的街坊绿地与小游园等。5.2.2“线”状绿地线状绿地包括通用地中部商业街内部的景观轴以及规划道路及内部道路旁的路旁绿化带,线状绿地有机的串联点状和块状绿地,编织成完整的绿色网络。5.2.3“面”状绿地面状绿地主要指规划市政道路与用地之间10米以上的绿化隔离带,以及用地东侧由于道路高填方形成的约3200的坡地景观绿化,是规划区最重要的绿化开放空间,也是构筑绿色生态社区的重要要素。除上述绿地外,规划还布置垂直绿化包括山墙面绿化、建筑退台绿化,为市民提供休息游憩的又一良好环境。5.3景观体系规划规划区的景观体系是以人、自然、建筑、环境有机融合为主旨建构,利用山体自然环境与坡地地形,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法,精心组织节点、廊道、界面等景观要素,从而形成丰富生动、层次分明、高低错落、富有特色的建筑空间景观、绿化环境景观和天际轮廓线。 1、街区景观 包裹:金尚水街与商业内街景观发散渗透,融为一体。使建筑被景观完整包裹,形成“人在景中游,推窗即观景”的效果。 体现大理优美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游人循景而游,处处提升海东新区生态品质; 景观与建筑和谐互映,融为一体; 开、合:在呼应金尚水街公共景观的基础上,建筑外围形成开放、半开放、私密的景观空间,继承传统街巷空间的同时又满足现代商业街区需求。 通过空间的收放对人流进行汇聚和分流; 丰富多样的空间能提供更多功能形式,有效的迎合游客的多种需求; 多种空间的存在,可以更好的过度人流,将水街与内街的空间衔接自然糅合; 多样:运用广场、水体、绿化、小品、铺装等景观载体,结合自然高差,立体的呈现。金尚水街丰富典雅的景观风格。 活水的引入是文化商业街区的重要元素; 大理丰富的植物资源为街区注入绿色与活力; 入口即节点位置的广场铺装为游人提供室外休憩观景的场地; 文化小品与照壁等传统元素立体的营造本土文化氛围,成为游览中的视觉焦点。 2、住区景观住区景观以两条自水街而上的主轴为中央景观轴线,贯穿南北,景观层次清晰,涵盖明确。以景观层级可分为公共景观、半公共景观、私密景观。讲求“起、承、转、合、放、映、对、借”;以景观对象分为山景、树景、水景、院景。各种载体往往综合运用、达到体验丰富、美不胜收的造景效果。庭院中运用栈道、平台、拱桥、石径、绿岸等,规则中蕴含变化、徜徉间寻觅无穷。以景观载体可分为自然、休闲、文化、建筑景观。 在造景的同时,厚重的历史文化也是必要的景观传承。在街区内植入大理文化展示片段,赏景之余感受历史,修养身心,令人清新舒愉、获益匪浅。我们以传统民居为风骨、遍采众家之长,金尚街区将为游客提供一种无法复制的风情体验。 第六章 道路工程规划6.1现状及交通分析6.1.1现状规划区现状道路不完善,没有城市道路通往该区域,现状到达该区域的道路都为临时施工道路。6.1.2交通分析1. 规划区对外交通联系根据该区域的控制性规划和现有的资料,用地周边的主要市政道路为独秀路和三和路,以及正在建设中的规划道路,为城市片区交通性联系主干路,同时也是本次规划区对外与其它城市组团联系的核心支撑。 2.内部交通用地内部交通主要表现为日常购物、休憩的交通流,这部分交通主要表现为借用交通干道及城市支路实现内部交通转换,山上山下还通过步行道形成步行交通体系。6.2规划原则与思路6.2.1规划原则1.交通导向性原则道路系统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基本格局,进行落实与优化,规划道路标准、线型走向、断面布置及节点处理以规划建成区的交通流量流向及不同的交通方式导向来确定。2.突出步行交通的原则由于地形及现状交通格局的限制,结合地形状况及功能定位特点,大力挖掘步行交通的潜力,减少规划区的机动交通压力,营造优美的、人性化的步行环境。3.突出城市景观与强调生态建设原则由于规划区在城市中所处的特殊位置,道路规划应充分与景观及绿地系统规划相结合,道路建设突出与环境景观的协调,加强场所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与营造。4.技术经济的可行性原则道路规划应与用地开发模式相协调与匹配,既要确保规划区的交通畅通,又要在实际建设中能够切实可行,在确保社会、生态及城市景观效益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建设成本。6.2.2规划思路1.以独秀路、三和路及规划道路为对外联系重点,规范梳理其它方向的联系出入口规划独秀路和三和路环绕用地的北、东、南三面,是规划区的对外联系重心。用地内部尽量通过规划道路为联系外部交通出入口。 2.组织完整的步行交通系统结合规划区景观营造,在重要的景观通廊及住区、小游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之间通过设置不同等级的梯步、风雨廊、林荫步道、路侧便道等方式营造连续、完整、全天候的步行环境,让步行系统成为既承载一定交通功能,缓解交通压力,又是规划建成区人们休闲游憩和景观生态环境展示的依托。3.突出交通节点的控制规划区由于交通相对封闭,出入口交通节点资源较为稀缺,规划在减少对周边片区联系性交通干路的干扰保持外部交通畅通的前提下,重点要确保区内与周边道路衔接的交通节点的畅通,同时要求配备先进的交通管理设施,以保障交通的畅通。6.3道路网络规划6.3.1网络规划规划依托独秀路、三和路及规划道路作为片区交通联系干路,街区主要车行道路自独秀路沿原规划道路呈“Z”字型盘山而下,道路纵坡大部分控制在8%,局部困难地段纵坡控制在10%以下,坡度长度小于80米,主要道路宽度为6.5米,部分支路的宽度为5米。道路能方便到达每栋建筑外。6.3.2道路分类及横断面规划用地内部道路主要为组团内部道路,道路宽度为6.5米,局部分支部分的道路宽度为5米。第七章 街区竖向规划7.1规划原则1.安全、适用原则竖向规划应根据场地建筑功能需要,结合地形地质条件,综合考虑交通联系、管网敷设走向及埋深要求、工程造价等因素来确定。2.生态、美化原则竖向规划应以室外空间设计为指导,注重规划区生态环境保护,挡土墙、护坡、梯道等室外设施的形式和尺度应与环境协调并富有韵律感,适应规划区景观营造的要求,创造宜人的人居空间环境。3.经济可行原则竖向规划应尽量顺应原有地形走势及总体排水方向,减少土石方及档护工程量,规划区内土石方应做到总体基本平衡。7.2规划设计处理方法与措施1.沿路地坪高程应与道路高程协调,当道路标高高于建筑用地2米以内时,规划建筑以梯道与道路联系,并有建筑挡墙维护;规划将建筑室外地坪填高至高于道路中心线0.2-0.5米高度,当高度大于2米时,建筑采用吊层处理方法。2.建筑场地排水坡度不大于3%,不小于0.3%,当坡度大于3%时采取分台处理,根据地形条件,场地分按同类性质的一组建筑为一台,困难地段也可单幢建筑为一台,台地之间高差一般不大于20米。3.为节约土地,台地之间尽量采用挡土墙防护,高差在1米以内的台地,条件允许,可采用草坡防护。挡墙高度一般不超过6米,超过6米时应采取退台处理措施,退台宽度不小于1米。对裸露于主要街道及大型公共建筑的挡土墙或护坡应进行绿化遮蔽或采取其它艺术处理措施。竖向设计保留原地形的山坡,进行分台处理,一共分四个台地,每个台地的高差小于20米,台地之间通过挡墙和放坡进行处理,坡地和挡墙用绿化进行覆盖,丰富场地的景观,弱化场地的高差;南坡较陡,考虑斜坡方式的用地建设,即将建筑做退台处理,以尽量减少场地的挖方量。第八章 市政工程规划8.1给水工程规划8.1.1现状概述海东新城的中心城区,位于洱海东面。本项目地块北侧及东侧临独秀路路,用地南侧临三和路,用地西侧临高架桥,项目用地东高西低,场地高差76米。现无统一的给水设施,居民主要以地下水为水源,直接取用。无统一的排水系统,主要以散排为主。海东新城正在建设第六水厂,位于二号路与机场路十字东南,占地54.4亩,设计供水能力近期5万立方米/天,远期10万立方米/天,以洱海水源为主。8.1.2规划原则1.生产、生活和消防采用同一给水系统。2.保证全区安全供水,满足全区生产、生活和消防等对水量、水质及水压的要求。3.给水系统按远期目标规划,兼顾开发时序,近、远期结合。8.1.3用水量预测本规划区是以工业发展为主,集贸、商住为辅的工、贸、住为一体的山水型集镇,综合考虑区内的规划用地构成,参考海东用水现状,同时考虑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趋势,按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有关内容确定本区用水标准及用水量。其中人均综合生活用水标准220L/(人.d),商用、办公用水标准8L/(m2.d),道路浇洒绿化用水标准2/d,未预见水量和管网漏失量按照以上用水量之和的10计算,则本规划总用水量为1600m3/d。8.1.4高峰时用水量时变化系数取1.5,则高峰时用水量为100m3/h。8.1.5水源及给水厂根据相关现状资料及用地情况,本规划区取水水源为洱海。给水厂规模为设计供水能力近期5万立方米/天,远期10万立方米/天。8.1.6给水系统本规划区用地高程为2020米至2061米,给水系统直接由水厂提供。8.1.7消防给水本规划区用地呈组团分布,根据规范消防用水按“同一时间火灾次数2次,一次消防用水35L/S,2小时延时”考虑,消防用水量504m,在给水厂清水池设计中应考虑消防用水量。8.1.8管道材料给水管道采用球墨铸铁管或PE管。8.2排水工程8.2.1现状概述 本规划区陆续配套完善的市政设施。8.2.2规划原则1.排水系统充分考虑规划区内自然地形、水系,进行合理分区、分流排放。2.近远期结合,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实施。3.管网布置宜简捷,排水管布置于区内较低路段下。8.2.3排水体制本区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8.2.4雨水工程1.暴雨强度公式暴雨公式采用大理地区暴雨强度公式:其中设计重现期P=3年,t=t1+mt2, t1=10分钟,m=2.0,径流系数=0.65。2.雨水排放组织本规划区地形较为单一,地形高差较小,坡向洱海,因此本规划区雨水排放采用结合地形,规划区内雨水分片区设置,就近排入洱海。3.管网布置雨水管道沿规划道路及用地边缘敷设,收集雨水就近排入洱海。8.2.5污水工程1.污水量预测污水以平均日给水量的0.9(除去绿化洒扫用水)计,则本规划区污水量约为1280m3/d。2.污水处理根据大理地区市政现状,污水直接排入市政管网,经市政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3.管网布置截流干管沿河两侧道路或景观带布置,进入污水厂,污水支管沿道路布置,接入截流干管。8.2.6管材选择雨、污水管道的管材管径大于DN600采用钢筋混凝土管,管径小于DN600采用HDPE双壁波纹管。8.3燃气工程规划8.3.1规划原则按照海东新区控规规划,海东新城燃气近期以瓶装液化气为主、逐渐发展管道天然气,远期以管道天然气为主、罐装液化石油气为辅的形式。规划海东新城居民天然气管道气化率远期95%,并提倡使用太阳能资源利用技术、地热能。本项目设计中预留市政管道天然气接口。8.3.2远期用气率及规模预测(1)气化率本次规划区远期天燃气管道气化率达到95%。(2)用气量预算燃气管道计算高峰小时用气量,预测本规划范围内天然气量为220Nm/h。液化气储配站提供的罐装石油液化气进行燃气炊事使用。8.3.3气源规划 规划远期内大理市中心城区包括海东新城将以天然气为主、瓶装液化气为辅,其中天然气由中缅油气管道接入凤仪门站提供,罐装液化石油气由各液化石油气储配站提供。8.3.4燃气设施规则 (1) 门站根据大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5)版资料提及,在凤仪组团规划一座门站,含储配、调压、计算功能,根据预算用气量对凤仪门站进行扩容建设 ,以满足规划区域平均用气量为2626万立方米/年的用气保证。海东新城的燃气气源经由此门站引出经下官至海东管道道路由送至海东新城规划区范围。(2)天然气调压站在海东新城南部处规划一座“高-中压”调压站,占地面为1200平方米。(3)CNG 公交系统加气站在海东新城片区规划设置一座CNG加气站站点,占地面积为4500平面米。(4)液化气储备站规划根据大理海东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海东新建液化气储配站,储量1000立方米,占地面积为2000平方米。储配站建设近期完善液化石油气储备站配套建设,满足近期生活生产需要。(5)燃气管网规划燃气管道将从下官至海东的管道路由海东新城规划片区采用高-中压供气系统,送至高-中压调压站,燃气压力0.20.4MPa。中压天然气通过燃气输配系统,送至楼栋调压箱或专用调压箱(柜),调至低压后进入各用户。天然气主干管道与天然气调压站干管相连成环状,管径200mm,支管枝环结合布置,管径100150mm。燃气管道均为PE管材,敷设方式为直理,尽量敷设在人行道下,覆土深度不小于0.6,并应满足安全防护距离要求以及对强电等其他城市配套管网按规范进行合理避让,中压管道距离建筑物基础不小于1米,应避开地震断裂带。同时在燃气管网铺设建设方面统筹考虑规划区域北侧的海东北部区域的燃气主干管网预留口布置。8.4电力工程8.4.1现状概述本规划区供电电源由110kV横岭变电站引来,现状供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输变电不配套,电源与电网建设不同步、电网构架薄弱。8.4.2电力负荷预测1.采用单位建筑面积负荷指标法进行用电负荷预测。负荷指标:住宅6kW/ 户,商业建筑100W/m2,办公建筑80W/,市政、道路、广场、绿化等其它用电按以上总和的10计。2.预测用电负荷大约为1.5万kW,负荷同时率按0.4计,则计算负荷为0.6万kW。8.4.3电力系统规划区采用二级供配电模式: 10kV变压器0.40kV配电网。1.电源根据供电现状及规划资料,本规划区供电电源为各个地块附近的10KV高压线引来。2.配电线路10kV配电线路采用环状供电网络,配置环网分段开关柜,开环运行,每回承担60008000kW负荷,截面按远期负荷选定。10kV电力线路选用YJV-8.7/10kV电力电缆沿道路采用电缆沟方式敷设。根据负荷分布,在居住小区设10kV公用变电站,大型公共建筑及高层住宅楼自设独立的10kV高压变电站,室内单台变压器的安装容量不大于1600kVA,室外箱式变电站容量不大于630kVA。3.低压配电线0.38kV低压配电线路由变压器接出后沿规划道路及建筑边缘埋地敷设向用户供电。8.5电信工程8.5.1现状概述本规划区目前市话需求较少,市话通讯电缆是由新建电信公司出线,沿新建道路埋管敷设。8.5.2通讯1.市话用户预测采用分类综合市话用户指标测算。按居民用户1.3门/户,公共建筑用户1门/60,公用电话1.5门/千人考虑,预测规划区装机部数1000部。市话机线比选用1.3,则所需交换机容量约为0.13万门。2.电信局所在谷底商业设置一处电信局。3.电信线路规划区电信用户由电信支局配线。电信电缆沿规划道路采用地下管道敷设,主干和配线管道选用水泥管块或单孔双壁波纹式塑料管组成的电信排管,次级或支线管道选用单孔或多孔塑料管。8.7环卫工程8.7.1规划原则1、规划区内垃圾应分类收集、密闭运输,以减少二次污染及处理难度。2、垃圾收集设施、公厕设置既要满足规范要求又要方便使用。8.7.2公厕规划本区公厕按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有关标准、兼顾间距和密度因素,同时考虑商业区、市场、游乐场所、广场、大型社会停车场、公园等人流集散场所的需求综合设置,使其达到布局合理、美观、卫生。规划共设公厕1处,公厕建筑面积视人流密度按30-150/座确定。8.7.3果皮箱果皮箱设置在道路两旁,以满足行人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要求,在通达路特色商业街部分每隔50100米设置1个,干道每100200米设置1个,一般道路每200400米设置1个。8.7.4生活垃圾收集点在居住区内供居民直接倾倒的垃圾收集处按服务半径70米,占地不小于10平方米的原则设置,以方便居民使用,所有垃圾处垃圾由环卫车收集到垃圾中转点后统一运往垃圾处理场。8.7.5垃圾收集点本规划区规划设置垃圾中转点2处,为移动式垃圾收集设施,服务整个规划区,由垃圾处理部门每日定时清运垃圾。第九章 综合防灾9.1防灾体系1.规划区的防灾工作重点,是防止灾害的发生,以及防止和减少发生的灾害对规划区的影响。因此,防灾不仅仅指防御或防止灾害的发生,实际上应包括对灾害的监测、预防、防护、抗御、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等多方面工作。2.防灾是政策性措施和工程性措施的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政策性措施是“软措施”,工程性措施是“硬措施”,防灾工作必须从政策制定和工程设施建设两方面入手,“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本规划着重于防灾工程设施建设的硬件部分。3.规划区的生态绿地、开敞空间等空旷地既是美化园区的建设设施,也是灾害发生时的临时避难场地,疏散半径为1-1.5km以内。4.规划区过境主干道作为区域性疏散道、防灾供应道和救援道,其它道路作为区内疏散道、防灾供应道和救援道,这些道路两侧建筑高度与道路宽度比应符合国家有关防灾要求。9.2防洪规划9.2.1水系概况用地内无水系,用地西侧有云南第二大淡水湖泊洱海。9.2.2防洪标准根据相关资料及场地地形,规划区内主要需要考虑的是防止内涝的发生。参照相关的标准,防洪标准按照100年一遇作为设防标准。9.2.3防洪原则认真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洪总方针,同时充分考虑水源保护,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园林绿化等因素,并与城镇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路堤结合。沿山修建必要的截洪沟,将山洪及次生泥石流灾害降到最低限度。9.2.4防洪措施规划大力加强规划区域内的绿化造林,减少水土流失,扩大雨水调节能力,减少雨水宣泄量,强化用地中部谷底的排洪能力及后期管理,提高防灾能力。修筑截洪沟,容易受到山坡方向洪水的威胁的地方,规划修筑截洪沟引出洪水于河渠中。对用地周边的市政道路,加强道路靠山体内侧排洪沟的设计标准以及后期服务,建设用地内谷底的汇水面积,降低内涝的发生机率。9.3消防规划1.消防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提高整个城镇的整体防火意识,消除火灾隐患,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2.规划区内不得安排易燃、易爆、剧毒、危险品和有重大火灾隐患的生产项目和仓储设施。3.新建建筑以一、二级耐火等级为主,限制三级耐火等级建筑的发展,严格限制修建永久性的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当建筑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应设穿过建筑的消防车道;沿街建筑应设连接街道和内院的通道,其间距不大于80m(可结合楼梯间设置);建筑内开设的消防车道,净高与净宽均应大于或等于4m。4.消防通道宽度不能小于4m、高度不应小于4m。尽端式消防通道的回车场尺度不能小于15m15m。高层建筑宜设环形消防通道或沿两长边设消防通道。5.规划范围内的消防给水采用生活生产消防合网的城市低压消防供水系统,并以此为主,江河、沟渠、水池等地表水为辅。消火栓的设置距离不能大于120m,其保护半径不应超过150m,应统一市政消火栓规格,加强对市政消火栓的维护管理。将江河、沟渠水作为消防备用水源,以此充分利用自然水体并节约城市自来水。6、海东新区规划了三座一级普通消防站,总占地0.5公顷,最近消防站的保护半径能覆盖本区域。7.生态绿地和街头绿地对阻断火灾蔓延、防止次生火灾起着重要作用,再与防火建筑相配合,形成规划区内的防火“墙”。8.建设现代化的火警报警和通信指挥系统。9.4抗震规划9.4.1防震的基本原则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正确地制定设施抗震标准,由有资格的防震减灾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建设场地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减少地震次生灾害。规划区域地震基本烈度8度(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20g,重点设防类建筑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作为防御目标和设防标准。规划区抗震的防御目标是,在遭遇8度地震影响时,能保障首脑机关等要害部门及供水、供电、供气、通讯、交通、消防、医疗、粮食等重要系统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使社会生产基本不受影响,人民生活秩序尽快得到恢复。在修建城市道路、广场、公共基础设施系统及生命线系统中,应充分考虑震时的疏散、避震、救灾等情况下的利用问题,做到平震结合。对有次生灾害隐患的单位和设施要加强管理,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和蔓延。9.4.2抗震措施城镇建设应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段,严禁在断裂、滑坡等危险地带和地震可能引起火灾、水灾、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地区选址。合理组织必要的安全疏散用地,确保地震时道路通畅,力求四通八达,有足够数量的对外交通出入口,对地震时容易产生次生灾害,破坏后难以修复的建筑物及地震时不能停止使用的重要建筑(如医院、消防、供水、供电、通讯等)必须由有资格的防震减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提高设防标准,确保地震时公用设施安全。建筑物的设计要按照新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10)执行。新建的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一般民用建筑的建设工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提高或降低抗震设防标准。抗震设防审查和抗震设计审查是抗震设防管理的重要举措,应当其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程序。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专门研究,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抗震设防要求高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设防标准的重要工程、特殊工程、生命线工程以及一旦遭受地震破坏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或破坏生态环境的工程,对其建设场地必须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按规定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程,其项目建议书和选址工作报告等必须含有地震部门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内容,否则不得立项。9.4.3生命线工程抗震防灾生命线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交通系统:对新建道路应考虑地震时多方向出口。清除路旁障碍,确保道路畅通,强化交通指挥和管理,保证指挥和救灾用车。对外联系主要通道的公路应加强养护管理,尽快处理沿线的隐患地带,以保证震时交通运输正常进行。供水系统:对未达到抗震设防标准的供水管线应进行加固或改造处理。对穿越铁路、桥梁、震陷地段及局部地基土特性突变地区的管道应采取抗震加固措施。管道加强或加固方法,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国家有关技术规定进行。供电系统:对现有未达到抗震设防标准的供电系统建(构)筑物、设备应按抗震设防标准进行加固。集镇主要送电线路,应结合集镇建设和改造,敷设地下电缆,提高抗震能力。市区生命线工程和重要用户,以保证正常供电。9.4.4避震疏散按照避震疏散要求设置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和紧急避震疏散场所,确保避震疏散途中和在避震疏散场所内避震疏散人员的安全。1.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大多数是地震灾害发生后用作中长期避灾的场所,灾时搭建临时建筑和帐篷,供灾民较长时间避震避难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重要场所。主要包括面积较大、人员容置较多的公园、广场、操场、空地、绿化隔离带等。设置要求:服务半径一般为23公里,步行约一小时之内可以到达;用地规模不小于1公顷(15亩),宜选择短边300米以上、面积10公顷(150亩)以上的地域,人均避灾面积一般不小于3.5平方米/人,与周围易燃建筑物或其他可能发生的火源之间设置30120米的防火隔离带或防火树林带。基础设施方面应配置供水、排污、供电照明设施与广播设施、临时发电与照明设备、医疗设施以及畅通的交通环境等。2.紧急避震疏散场所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大多数是作为地震灾害发生后用作紧急避灾的临时场所。包括城市居民住宅附近的小公园、小花园、小广场、专业绿地、高层建筑物中的避难层(间)以及抗震能力强的公共设施。设置要求:服务半径一般为500米左右,步行大约10分钟之内可以到达;用地规模一般不小于0.1公顷(1.5亩),人均避灾面积一般为12平方米/人;基础设施方面应配置临时用水、排污、供电照明设施以及临时厕所等。9.5地质灾害规划规划区地处山区,地质灾害相对比较频繁,主要表现为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现象,对当地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为了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应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加强对地质灾害的治理,杜绝一切隐患的存在。在进行城乡建设的同时,应采取工程治理与避让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对地质条件进行勘察,在确保没有地质灾害或不会受到地质灾害影响的情况下才能建设。禁止在地质灾害地区切坡采石、砍伐树木,防止水土流失。9.5.1防治要求建设用地必须经过地质灾害评估,符合要求的,方可使用。用地丘陵面积大,集镇各项建设及其它设施建设,必须避开地质灾害地段。9.5.2措施(1)防治措施:公路、高速公路及其他急诊设施建设,开挖山体地段,必须作挡土墙、护坡、防滑桩、排水沟等工程处理措施及绿化覆盖。(2)治理措施:非建设用地区危岩、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采取排险、削坡、减载、建排洪沟、挡土墙等环境治理措施。(3)管理措施:集镇规划区地质灾害地段监测、管理纳入相关部门,专人负责管理。9.6其它防灾规划本次规划是在无地勘资料(和其它灾害资料)条件下编制的,在规划实施前,必须进行地勘调查,并根据地勘资料按程序和要求对规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做专业防灾规划。第十章 规划实施建议1.应制订与其相应的规划管理实施细则,并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宣传,让全民理解、认识和支持规划区的规划建设。2.积极采取措施,改革、完善和强化规划区土地、规划和建设管理机构,并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的统一管理。3.运用“统一规划,根据招商引资情况和配套区发展实际,分期实施”的规划管理理念,强化对配套区土地利用与土地投放的协调统一,逐步实现规划目标。4.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基础设施先行的建设序列。建设时,应由建设主管部门牵头,综合协调各个市政和基础设施部门,同时施工或预埋,避免重复开挖。5.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利用用地的兼容性和土地拍卖制度,促进规划区内土地的市场化配置和综合效益最大化。- 2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