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压电力电缆公司企业文化手册(参考)

上传人:以*** 文档编号:130867885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93.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低压电力电缆公司企业文化手册(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中低压电力电缆公司企业文化手册(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中低压电力电缆公司企业文化手册(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中低压电力电缆公司企业文化手册中低压电力电缆公司企业文化手册目录一、 公司概况2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2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2二、 企业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3三、 企业资源配置的区域化与全球化5四、 跨文化管理6五、 资本流动与文化流动13六、 CS的基本内容15七、 顾客满意度调查与评估25八、 解析品牌29九、 品牌文化的塑造40十、 企业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关系50十一、 企业文化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54十二、 塑造鲜亮的企业形象57十三、 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外显形态62十四、 项目简介68十五、 SWOT分析72十六、 法人治理79十七、 发展规划90一、 公司概况(一)公司基本信息1、公司名称:xx投资管理公司2、法定代表人:叶xx3、注册资本:1380万元4、统一社会信用代码:xxxxxxxxxxxxx5、登记机关:xxx市场监督管理局6、成立日期:2010-12-47、营业期限:2010-12-4至无固定期限8、注册地址:xx市xx区xx(二)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12月2019年12月2018年12月资产总额5958.354766.684468.76负债总额3207.162565.732405.37股东权益合计2751.192200.952063.39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度2019年度2018年度营业收入22805.3018244.2417103.97营业利润3976.923181.542982.69利润总额3320.202656.162490.15净利润2490.151942.321792.91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490.151942.321792.91二、 企业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一)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信息共享,科技成果日新月异,市场无界,需求变化莫测,眼前拥有的市场会悄然变化,企业的盈利能力也会突然下降。企业唯一的选择是制造差别优势,培育核心能力。因此,企业战略的重点将从提高市场扩张能力转向培育企业核心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有人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指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有人认为,是指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也有人认为,是指少数几个知识领域或几个关键技术。按照国际著名战略学家哈默尔和普哈拉的说法,企业核心能力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有机结合的各种技术交流的学识。本书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应该包括企业特有的技术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文化,即包括三个要素:技术力、管理力和文化力,三者处于不同层面,有机组合、动态平衡。(二)核心能力决定竞争优势企业核心能力不能从市场交易中获得,它是一个企业不断学习、创造、积累的结果,是独一无二、很难被其他企业模仿的,也是不能被其他资源和能力所替代的。企业培育核心能力的目的是向顾客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大的利益,即通过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也使企业形成持续盈利的能力。企业的寿命长短并不在于企业规模大小,或者说并不在于市场占有率,而在于赢得未来的竞争:能给客户提供多种新形式的利益,并掌握提供给客户利益不可或缺的新能力。全球动态市场专家哈默尔和普哈拉指出,当一家公司的梦想与其自身的能力结合时,一个全新范畴的潜在机会将因此而开启。企业战略重点转向培育核心能力这一重大变化,促使企业理智地在眼前利益与未来发展能力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注重特有技术的保护、使用与创新,注重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和管理变革,创造高效的管理模式,实现虚拟经营和盈利模式的创新,尤其注重构塑能够适应并推动上述技术与管理实现最佳组合、产生最大效率的企业文化。三、 企业资源配置的区域化与全球化(一)企业国际化的大趋势近年来,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相互渗透度不断提高,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加快,从资源与市场的国际化,到管理与技术的国际化,再到生产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全方位的国际化势不可挡。从跨国公司的发展轨迹看,经过“国内国际化”、“销售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和“研究开发国际化”四次浪潮的洗礼,其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已出现第五次浪潮一无国籍公司,预计到21世纪中叶,这种公司将达到100万家。无国籍公司面向全球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生产经营活动享有更充分的自由,其生产的产品也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产品”。(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虽然,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不够发达,加人WTO后,企业也不可能迅速实现国际化。但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一方面,在国内市场,中国的企业就在与数千亿美元的外资直面竞争。近年来,外商在华投资规模扩大,领域拓宽,方式多样,世界500强公司中已有400多家在中国立足。这种在国内市场进行的国际竞争,既对中国企业是个冲击,也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管理,使中国企业受到了锻炼,同时加速了中国市场的成熟。另一方面,中国一大批企业也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冲破市场阻隔,不仅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而且在境外上市,筹措国际资本,在境外建立研究机构,在国际市场上招聘人才,利用世界先进技术,并且把生产基地建在国外,实现生产国际化。如海尔集团“三个三分之一”的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国加入WTO以后,同世贸组织其他成员国之间相互开放市场,贸易上互利互惠,大大加速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步伐。截至2012年6月,中国对外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境外企业达到18000余家。企业的国际化,带来企业经营理念、组织机构、人员结构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企业文化的发展无疑也必须与之相适应。四、 跨文化管理(一)跨文化问题的表现根据以上分析,由于国际资本流动,加之人才、技术、商品流动,从而引发跨文化管理问题。世界经理人文摘对跨国经营管理中的文化困境这样描述道:全世界的驻外经理都不约而同地发现他们处于一个两难境地,夹在总公司和当地办事处之间不知所从。跨文化问题几乎在全球跨国企业中普遍存在,而且问题相当复杂。这里仅就中外合资企业的跨文化问题进行分析。德国学者帕特里希亚派尔一舍勒对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问题的归纳很有价值。他认为跨文化问题主要表现在:(1)人事管理方面的跨文化问题。包括难以挑选出合适的外籍雇员;中方员工提升机制中的“枪打出头鸟”问题;对“职位基础”的错误理解;因“裙带关系”引起跨文化冲突;培训和进修体制中的“机会主义”问题;与中国相异的西方领导风格不适用;欧洲的“共同管理”原则引致的跨文化问题;领导中的“压抑效应”导致“自立机制”问题。(2)积极性管理中的跨文化问题。包括调动积极性的各种手段提不起人的兴趣;个人创造性难以调动;对中国人强烈的集体归属需求估计不足;人际关系先于劳动与工作质量,工资体制和福利待遇中的跨文化问题;因不同的教育体制产生各种问题;与“外国人”合作不可靠。(3)交际管理中的跨文化问题。包括语言障碍;交际障碍,效率低;内部语言规则不为人知;合作中各行其是,不协调;各部门间协调障碍;会谈结果不令人满意;信息交流中的各种问题。(4)目标和计划管理中的跨文化问题。计划问题;效率意识与无时间、无利润观念相抵触;质量保证与目标问题;衡量行动余地需要的不同尺度。(5)决策管理中的跨文化问题。决策标准不一致;决策过程不同;决定过程不同;不愿承担责任;缺乏个人主动性;缺乏参与精神。(6)组织管理中的跨文化问题。非正式等级和团队组成;合作愿望受到抑制;革新愿望缺乏引导;没有充分的冒险准备;团队生产力降低,团队凝聚力欠缺;工作岗位设计问题;人力资源管理鲜为人知。(7)监督管理中的跨文化问题。中国人习惯受到严格监督,因此对监督的需要程度不同;凭感情采取的惩罚手段无用;对质量要求不同,感受也不同;工作任务描述不具体,质量无保证。导致跨文化管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多,从文化层面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点:(1)目标不一致,双方(或多方)经营者同床异梦。(2)经营理念不同。双方(或多方)经营者有的着眼于长远,坚持诚信经营,追求“双赢”或“多赢”;有的则只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发展,热衷于一次性博弈,较少顾及企业信誉。经营理念不一致主要通过经营决策和策略实施表现出来。(3)领导风格有差异。中、外方企业家表现出的在决策时的独裁与民主、管理中的讲等级与讲平等、行动中的注重程序化与雷厉风行等作风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4)价值观有冲突。反映在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在一起工作时,认识问题、判断事物的标准不一样。(5)语言文化与行为举止交流障碍。中文的用语习惯、表达方式、用词标准、语言思维模式以及中国人的行为举止和英、日语等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出现较大交流障碍,甚至带来误解和矛盾。(二)跨文化管理模式与内容跨文化管理就是在合资企业经营过程中,对来自不同文化的管理冲突与摩擦所进行的沟通、调解、包容与融合。跨文化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化解文化冲突,共建共享新的企业文化。1、跨文化管理模式(1)外资文化主导型。这种模式充分尊重和采纳国外投资方的管理模式与经验,把外方母公司文化移植到合资公司,作为合资公司文化的主脉。这种模式以整个公司崇尚效率,为最高原则,强行灌输外方文化理念。推行这种模式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由于外方管理者不大理会本土文化及其影响,尊重本地员工的行为方式和感情不够,容易遭到中方管理者和员工的排斥和抵触。(2)中资文化主导型。这种模式以中国投资方的管理模式与经验为基础,以中国企业文化作为合资企业的主导文化。这种模式注重人际关系,关注员工的社会福利,按员工的资历决定其升迁。推行这种模式,企业文化的适应性强,但往往不能较好地学习与吸收外方的先进文化与管理经验。(3)中外文化合作型。这种模式对文化差异较大的投资双方均给予充分的尊重,以合作为原则,通过沟通,取长补短,寻找价值共同点。这种模式的管理,其主要手段就是沟通,运行过程中有时效率不高。(4)中外文化融合创新型。即在充分挖掘中外双方企业文化优点的基础上,以契合文化为导向,结合合资企业的发展特点,创造其独特的企业文化。西安杨森的鹰雁精神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2、跨文化管理的实施对跨文化管理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查尔斯汉普顿特纳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主办的“风云际会对话中国”大师论坛上,简化为三条:同化、规范与融合。(1)同化。即通过沟通,使外籍员工认同公司的愿景,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归属感以及对公司品牌的自豪感,增进其对公司基本架构和营运情况的了解,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融入公司的日常运作。(2)规范。即要求企业制定清晰、完整、稳定的公司政策和各种规范,并要求所有中外员工共同遵守,进行规范化管理。(3)融合。即要发挥中国企业人性化管理的独特优势,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再动之以情,对外籍员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加强人性化的关怀,帮助他们排除陌生感、孤独感。在同一次论坛上,明基集团全球副总裁洪宜幸提出了自己在跨文化管理上的五点主张:(1)避免偏见。在确立企业文化时,领导者应该学会用中性词来描述与文化相关的事物,尽力避免或消除文化偏见。(2)包容其他文化。经营管理者必须学会包容相互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各种文化。(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意识是文化管理者的必备素质,同样也是跨文化管理者的必备素质。如果一位跨国企业的经理人对自己所在的文化价值体系自视极高,坚持以自我为中心而不顾及他人感受,必将导致不良后果。毕竟,相互尊重是跨文化管理最重要的基础,也是解决一切文化冲突的前提。(4)注意细节。对于管理者来说,了解其他文化,并有了包容的意识和尊重的态度还不够,他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其他文化的具体细节,因为对细节的处理能体现一个跨文化管理者的专业素养。(5)在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双赢的文化,达成一种平衡。这种价值观必须具有开放性、兼容性、持久性等特点,把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加以融合,以适应本地化管理的需求。查尔斯汉普顿特纳教授和洪宜幸先生的上述看法无疑对实施跨文化管理具有很大参考意义。对于一个新创办的中外合资企业而言,在跨文化管理上还有如下值得注意的问题:(1)跨文化管理前移,在合资谈判中就充分考虑投资各方的文化融合问题,尽早制订跨文化管理计划。(2)确定专职的跨文化管理人员,具体从事调研、沟通、协调和文化导入与管理工作。(3)选择适合的管理模式。在对投资双方资本和人力资源投入状况、市场竞争力、管理经验、文化背景以及管理者、员工素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基础上,选择并确定适合的跨文化管理模式。多数情况下,以中外文化融合创新型的模式为首选。(4)加强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是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文化差异问题的基本方法。跨文化培训要达成的目标是,加强人们对不同文化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人们的沟通和理解;将企业共同的文化传递给员工,增强企业文化凝聚力、理解力和执行力。五、 资本流动与文化流动(一)全球资本流动趋势从本质上说,资本是无差异的人类一般劳动成果的生成、凝结和积累。资本具有流动性。当一国资本跨出“国界”流入他国时,就成为国际资本。经济全球化程度越高,国际资本流动的量越大,速度也就越快。近些年来,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主要国家国际资本流动数据惊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到2005年年底,成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国际资本流入市场,同时,对外投资也不断增长,每年达到数十亿美元。值得关注的是,在日益增加的国际资本流动中,跨国并购迅猛增长已成为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一个重要趋势,新建企业而形成的国际直接投资比例下降。(二)资本流动带动企业文化交流资本流动与文化的传播、交流是相辅相成的。单方面讲,国际资本的流动,即资本由一国进入他国市场,就会把资本输出国的企业文化或多或少带人资本输入国。由国际资本流动带动的企业文化交流,其交流规模及影响是与国际资本流动量相关的。由于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开放度等方面的差异,国际资本在世界各国间的流动是不均衡的。有些国家经济相对封闭,基本上不与国际资本发生联系,或只发生少量联系;有些国家经济比较开放,国际资本输出输入的量就比较大;有些国家开放度很高,则国际资本流动频繁,数额巨大。因此,企业文化在世界各国间的交流也是不均衡的。一个国家吸收的国际资本越多,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就越大。当然,这与国际资本输出国与输入国的文化背景、管理水平有关系,国际资本输出国的文化和管理越有优势,对输入国的冲击也就越大。同时,创新波及理论认为,思想的传播或交流,在文化背景相同的群体内部较容易。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吸引外资较多的国家,民族文化有一定优势,但由于企业文化不够成熟,管理水平也比较低,因此受国际资本带来的文化影响也比较大;在中国引进的国际资本中,除有与祖国大陆文化背景相同的港澳台地区的资本外,还有与中国文化背景差距较大的欧美等国的大量资本,这些资本携带的文化肯定对中国本土企业文化有较大的冲击。由于国际资本带动全球企业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不管是采取独资、合资与合作,还是并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经营者管理思想的冲突、不同国籍员工之间的价值冲突、员工与管理者的价值冲突以及具有国际资本背景的企业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时常发生,因此,跨文化管理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企业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六、 CS的基本内容(一)CS战略的逻辑起点“顾客”和“顾客满意”两个概念是全部CS理论的基石。1、CS的顾客观CS把顾客分成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内部顾客不仅包括员工,也把股东视为企业的基本顾客,把生产部门视为采购部门的顾客,甚至把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工序之间的关系也视为顾客关系。至于外部顾客,除了从广义上把经销商和供应商作为顾客外,也把狭义的“外部顾客”(消费者)具体分为三个层次,即忠诚顾客、游离顾客和潜在顾客,并主张把重点放在巩固忠诚顾客上,并不断吸引游离顾客和潜在顾客,确保企业对顾客研究的细化和服务的针对性。2、CS的顾客满意观顾客满意指顾客接受有形产品或无形产品后,感到需求满足的状态。CS的顾客满意观具有如下含义:(1)顾客的满足状态主要来自于顾客消费了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之后,它是一种心理体验。(2)顾客满意是建立在道德、法律和社会责任基础之上的,有悖于道德、法律和社会责任的“满意”不是顾客满意的本意。(3)顾客满意有鲜明的个性差异,甲满意,乙未必满意,企业应在追求顾客总体满意的基础上,不拘泥于统一的服务模式,因人而异,为顾客提供有差异的满意服务。(4)顾客满意是相对的,很难达到绝对满意,因此,企业应不懈地努力,向绝对满意,方向努力。顾客满意包括三个层次,即物质满意、精神满意和社会满意,使直接顾客在物质与精神方面满意,也使间接顾客一社会满意,才是顾客满意的最高境界。摩托罗拉公司对CS的解释比较准确地界定了CS的基本内涵。摩托罗拉公司对“Total Customer Satisfaction”这三个英文单词做的解释是:Total:100%。具体包括两重含义,一是指使顾客感到100%的满意;二是指全员参与(TotalInvolvement),即顾客满意是全体员工的共同目标和行为准则,顾客满意需要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来达成。Customer:不是单纯指“消费者”(Consumer)。Customer包括外部顾客(ExteriorCustomer)和内部顾客(InternalCustomer)。Satisfaction:即满意,甚至超过顾客期望。在摩托罗拉公司几乎所有的重要文件上,都在醒目位置标明这样一段话:“我们的基本目标(FundamentalObjective)使顾客完全满意。”这是摩托罗拉公司从1928年走到今天,不断沉淀下来的独特公司文化的核心。从总经理到员工,公司上下身体力行“顾客满意”的原则,其结果是公司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衰退、多数公司经营业绩不佳的阴影下,摩托罗拉公司却连续数年实现大幅度增长,成为美国经济中璀骤的“企业之星”,迅速跻身世界经济前50名,成为全球个人通信电子设备之魁首。(二)CS系统CS系统由理念、行为、视听、产品与服务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推动而形成。完整的CS系统包含以下子系统。1、理念满意系统建立理念满意系统,主要是把体现以顾客满意为中心的理念,如企业宗旨、经营哲学、质量观、服务观、环保观、责任观、法律观、创新观和盈利观等定格下来,并向社会传播,接受顾客的检验。CS的理念基于以下认识:(1)顾客养活了企业,企业应心存感激;(2)顾客向企业支付了使企业满意的钱,企业有义务和责任向顾客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3)顾客的需求就是企业的机会,企业对机会的把握,不仅是为了更多的盈利,而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顾客;(4)顾客永远是正确的,即使个别顾客偶有错误,也在所难免,只要企业以诚相待,终究可以感动顾客,使其纠正错误;(5)顾客是有理性、有情感、有个性的人,每个人都应受到尊重;(6)企业只能引导顾客,而不能误导顾客,可以创造顾客而不能教育顾客,更不要企图改造顾客;(7)企业只能认同顾客的价值观,而不能要求顾客必须接受企业的价值观;(8)顾客满意是鉴定企业一切行为的唯一标准,企业只能适应顾客,而不能让顾客适应企业;(9)在外部顾客与内部顾客发生矛盾时,以外部顾客的满意为主导;(10)顾客满意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它可以随时间向有形资产转化,多一个满意顾客,多一份无形资产。2、行为满意系统行为满意系统具体包含感觉系统(对顾客信息的感知机制)、传入系统(把顾客信息传向运行中枢的机制)和决策系统(对顾客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的机制)、效应系统(全面执行决策的机制)和反馈系统(对行为后果带给顾客满意度进行全面调查、修正和信息反馈的机制),构成一个封闭的环路。行为满意系统的目标是给顾客带来最高级度的行为满意,保证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确保这一系统的正常运行,企业必须确定合理的管理行为模式、经营行为模式和服务行为模式,制定科学的生产管理规程、人事管理规程、财务管理规程和事务管理规程等。同时,必须使全体员工认同系统,认真履行职责并按制度规范办事。3、视听满意系统视听满意系统具体包含企业或品牌名称满意、标志与标准字满意、色彩满意、环境满意、服装服饰及事物用品等视觉整合满意、公司歌曲满意、广告和展示陈列满意等。视听满意系统与CI中的VI和FI相近,所不同的是,它强调给予顾客更直接、更亲切的视听综合感受,帮助顾客认识和监督企业,提高顾客满意度。如正大集团有一首歌,名为爱的奉献,广为传唱,不仅使正大客户及社会公众了解了正大,而且对正大产生了一定的满意感。4、产品满意系统产品满意系统的具体内容是:产品设计满意,即按照顾客满意要求进行开发和改良;产品质量满意,即按照建立在顾客满意基础之上的产品标准进行生产;产品功能满意,即适应顾客需求变化,在为顾客提供卓越的产品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的基础上,强化美学功能,满足顾客的审美需要;产品包装满意,即以顾客满意的标准,尽力在合理的成本内使包装同时兼具保护、识别、美化、联想、衬托等更多功能;产品品位满意,即有针对性地满足顾客对产品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需求;产品价格满意,即以顾客满意的合理价格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5、服务满意系统建立服务满意系统主要包括:确定科学合理的服务指标;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的训练;建立服务满意的考核办法;对达成服务满意的行为进行强化等。服务做得好可以弥补产品的一些缺陷,降低顾客在产品上的不满意程度。确保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关键是要更新服务理念,使每个服务者明确服务优劣带来的结果:服务质量提高1%,销售额就能提高1%;一名满意顾客会带来8笔生意,其中至少有一笔会成交。对于服务者而言,良好的服务可以丰富自己的服务知识,锻炼才能,提高修养,受到尊重,获得优厚的报酬。而怠慢一名顾客,会影响40名潜在顾客,使企业丧失市场,也丧失信誉。对于服务者而言,冒犯顾客,使顾客产生了挫折情绪,对顾客是一种“犯罪”,自身会感到心里不安,也被别人看不起,收入还会下降。(三)CS经营方式企业按CS的要求调整过去的经营方式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崭新的经营方式,即CS经营,CS经营实质上是要不断地提高顾客对于企业的满意度,化解那些表明不满的顾客。的不满意感,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且稳定的发展。1、 “顾客满意型”组织形态过去的企业组织,多数是围绕贯彻经营者意图,制造合格产品来设置组织,往往形成“金字塔形”的组织形态,只有最底层的执行者才与顾客相关,而他们的工作也仅仅是为了执行计划和完成上级的指令。CS经营方式提出了全新的企业组织形态“顾客满意型”组织形态,它以顾客的需求为核心,要求全员参与,以顾客接待者为行动主体,明确领导者职责,再以其他职位支持顾客接待者。其思考与运营方式直接体现了以顾客满意为中心的经营观念。2、CS营销策略创新长期以来,多数企业采用的是竞争导向的营销策略,其焦点是保持或扩大市场占有率,因此营销策略的重心放在竞争者身上。CS经营的营销策略认为真正重要的是先下工夫去了解顾客的真实需要,再设法予以满足,由此而获得优势。例如,日本的山叶钢琴公司一度陷入衰退之中,又面临韩国低价位产品的竞争,经营举步维艰。然而,山叶钢琴公司并未采用直截了当的竞争策略,如降低成本或增加产品品种等;与此相反,它使用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即经过调研,以新眼光重新定位本身的产品和顾客需要间的关系,为其产品增设了一项特殊功能:结合数据和光学技术,将顾客自己喜欢的钢琴演奏录在磁碟片里(也可以直接购买这种磁碟片),插入公司提供的特殊装置中,即可带动键盘,并精确地弹奏出动人的乐曲来。这种产品上市以后,因能为顾客创造出令他们满意的价值,因此立即在市场上形成抢购狂潮,使停滞的钢琴市场重新活跃起来。探究山叶钢琴公司营销取得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以追求给予顾客满意的产品为出发点,独辟蹊径,而不是与竞争者针锋相对,这实际上是一种“蓝海战略”。3、CS经营方式三原则(1)重视与顾客的接触点。顾客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面对面及电话接触等对所得到的服务进行默默评价。如果“接触点”的工作做得好,超过顾客期望,则产生正面评价;低于顾客期望,则产生负面评价。CS经营要求以企业与顾客的“接触点”及真实评价为经营的出发点和关键点,企业须站在顾客立场,努力使“接触点”的工作达到最优的状态。北欧航空公司总经理卡尔森非常重视与顾客的接触点。他的看法是:一线员工每天在顾客“接触点”上发生5万次的接触,他们服务质量的好坏,关乎整个公司的经营。顾客满意不仅仅是在一个方面达到100%,而应在100个方面同时提升。卡尔森的新观念改变了整个公司的经营观念,公司全方位改善了与顾客接触点的工作,使北欧航空公司在衰退中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2)定期、定量、综合测定。要想使CS经营由观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经营方式,企业必须定期、定量地对顾客满意程度进行综合测定,只有在对现有的真实情况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客观地确定企业经营中与“顾客满意”目标有差距的重点领域,从而进一步改善企业的经营。(3)由经营管理者主导,全公司共同推行。CS经营须由掌握决定权的经营管理者以身作则,采取行动。因为要使CS真正成为企业经营的主线,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把握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问题所在,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例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决定推行CS经营方式时,以公司社长担任CS活动委员会的委员长,以社长无所不在的权威来支持CS工作的开展,从而大大提高了活动的成效。(四)CS价值链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可以作为公司创造更多顾客价值,以便最终让顾客满意的一种重要方法。每一个企业都是通过设计、生产、配送、销售等多个基本环节和辅助环节完成经营活动的。价值链可分为九种价值创造活动,其中包括五种基本活动和四种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包括进货、生产、发货、经销和服务一系列活动;辅助活动发生在这些基本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管理。由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所衍生出来的还有计划、会计、法律和政府事务等。企业管理的任务就是要检查每个价值创造活动中的成本和绩效,并寻求改进。企业应当研究并估计竞争者的成本和绩效,以作为超越的基准。如果企业能在某些活动方面超越竞争者,它就能获得竞争优势。企业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每个部门工作的好坏,还有赖于各部门之间协调的程度。人们经常看到公司各部门总是努力寻求部门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公司和顾客利益的最大化。一个公司的信用部门可能会花很长的时间审核潜在顾客的信用情况,以免发生坏账,而此时,顾客却一直在无奈的等待之中,这在无形中筑造了一道阻碍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高墙。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加强核心业务流程管理,强化各职能部门的投入与合作。核心业务流程包括新产品实现流程、存货管理流程、订货一汇兑流程和顾客服务流程。有竞争力的企业都是在管理这些核心流程中显示出卓越的才能,它们能够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提高顾客满意度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当然,企业要赢得顾客的信赖和满意,除了完善自身的价值链外,还需要谋求与供应商、经销商的最佳合作,完善供应链,共同改进顾客价值让渡系统的绩效。七、 顾客满意度调查与评估顾客满意是个体的一种心理体验,怎样得知这种心理体验,必须通过顾客满意度调查与评估。企业整个CS的推展是建立在顾客满意度调查与评估基础上,并以顾客满意度的提高为最终结果的。(一)顾客满意度的内涵顾客在购买商品或服务之前都会有所期待,不管这种期待是顾客心中清晰的意念,还.是潜意识的期望,但“事前期待”总是客观存在的。当顾客从企业那里实际购买了商品和服务之后,会产生一个评价,如果这一评价超过了事前期待,结果就是满意,反之则会不满意;当事前期待与实际获得大体一致时,其结果可能是满意或者是不确定的。这样看来,顾客满意与否实际上主要取决于顾客的事前期待与实际获得之间的比较,其差距大小的程度就是顾客满意度。也就是说,顾客满意度是由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水准与顾客事前期待的关系所决定的。企业的商品或服务越能超越顾客需求,就越能有效提高顾客满意度。顾客的期望来自于以往的购买经验、朋友的意见、同事的影响以及经营者和竞争者的信息与承诺。因此,企业必须从顾客需要出发,仔细地研究其各方面的状况,推断一个顾客满意的期望标准,企业只有按照这一标准,最好超越这一标准提供产品和服务,才能给顾客带来较高的满意度。但是,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信息爆炸,顾客需求急剧变化,“事前期待”呈现多样性、多变性和不断提高的趋势,要想超越顾客期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提高顾客满意,正是对实施CS战略效果的一个检验。(二)顾客满意度调查与评估1、顾客满意度调查做好顾客满意度调查,主要包括三项工作:(1)制定调查方案。包括确定调查对象和目标;编制题目;进行项目测试、分析与合成;拟订指导语和评分标准;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等。(2)确定调查内容。完整的CS调查包括顾客需求、预期调查,顾客对企业理念、产品、行为、视听、服务等分项满意度调查和整合满意度调查等。(3)按照科学的调查方法进行实地调查。依据调查对象,可进行全面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从资料收集的角度,可采用问卷法、试验法、访谈法和观察法进行调查。从实践来看,使用较多的是用问卷法对顾客进行抽样调查。2、顾客满意度评估指标顾客满意度评估指标应依据全面性、代表性、效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进行设定。(1)产品的顾客满意度主要指标:设计、品质、品位、价格、包装、服务、时间等。(2)服务业顾客满意度主要指标:效率、保证、完整性、便于使用、情绪、环境等。(3)员工满意度主要指标: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4)管理人员满意度主要指标:薪金与退休制度、个人生涯与晋升机会、公司文化状况、学习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与实现成就的可能性、被上司赏识与重用状况与机会、公司及个人的发展前景、自由发挥个人潜力的条件、同事间合作状况、公司的形象和社会地位、目前的工作对未来个人事业发展的帮助、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授权程度等。(5)股东满意度主要指标:年终盈余与分红状况、企业成长的稳定性、劳资关系、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从企业发展中获得的成就感等。(6)顾客满意度主要综合指标:美誉度、知名度、回头率、抱怨率、销售力等。3、顾客满意级度及表示首先用顾客满意级度轴表示满意状态。然后,在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的基础上,用顾客满意级度透射图直观地分析顾客对企业整体或某一方面的满意度。根据上述资料,画出顾客满意级度透射图。从图中可以清楚地发现产品的缺陷,如果与其他品牌进行比较,就会直观地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措施。4、顾客满意度分析通过顾客满意度分析,目的是发现顾客显在性和潜在性的满意与不满意。所谓显在性满意或不满意,指顾客直接表现出来的满意或不满意。例如顾客反映“这个产品的质量很好”或“服务的质量不好”等。相对地,顾客没有直接表现的满意或不满意,称为潜在性满意或不满意。顾客真正的满意或不满意,往往是潜意识的。为了了解顾客的真实感受,必须经过分析,洞悉顾客在哪些方面是“潜在性满意”或“潜在性不满意”。在顾客满意度调查中,常会发现顾客的满意度集中在“一般”、“普通”的水平,其背后可能隐含着潜在性不满意,由于它没有明确地表现出来,因而不像显在性不满意那样容易掌握,但无论是潜在性的满意还是潜在性的不满意,实际上都对顾客的行为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为了找出潜在性的满意或不满意,可以分析从顾客抱怨与建议系统反馈的信息,也可以采取一些,适当的方式进行补充调查,以便把问题揭示出来,探究原因,进行经营变革,最终提高顾客满意度。八、 解析品牌(一)品牌的概念、内涵和构成要素1、品牌的概念“品牌”一词来源于古斯堪的纳维亚语“布兰多”(Brand),它曾经是、现在依然是牲畜所有者用来标记他们动物的工具,后来作为区分不同制造商产品的工具。在牛津大辞典里,品牌被解释为“用来证明所有权,作为质量的标志或其他用途”。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是用来识别一个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并与竞争者相区别的一个名称、专有名词、标记、标志、设计,或是这些要素的综合。综上所述,品牌是指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得到社会公众认可,受到法律保护,能够产生巨大经济与文化效应的产品品牌、商标和商号。品牌与名牌是有差异的。一般而言,名牌是一个大众化、通俗化的用语,品牌是一个专业化、科学化的术语,从范围上看二者既有差别又有重合,两者之间的重合之处就是著名品牌。品牌的评定主体是社会公众,评定的客体是公司与产品,评定的内容是品质与价值,评定方式是认知确定。著名品牌能成为市场领导者,在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并拥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声誉。2、品牌的内涵品牌的具体内涵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界定:(1)品牌的特定对象是指产品(服务)品牌和企业品牌。品牌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从单一产品到组合产品再到企业三个阶段。最初,生产者开发并销售某种产品,并以卓越的品质、优良的性能和服务赢得顾客信赖,进而扩大市场,取得竞争优势,逐渐成为品牌。这时,企业生产单一产品,品牌产品与品牌商号是一体的。但是,由于利润驱动规律的作用和创造品牌产品对生产者的巨大激励,生产者不会甘心于只生产一种产品,他会不失时机地延伸自己所创造的品牌(商标),生产系列产品和相关产品,使品牌最大限度地发挥放大效应。如果生产者在开发新产品过程中,仍然能够珍视自己创造的品牌,坚守质量,再度赢得市场,那么一个品牌包括多种产品,组合产品品牌就产生了。最终,品牌持有者企业也就因此名声大振,身价倍增,成为品牌企业(商号)。应该说,品牌企业是品牌的最高境界,因为它可能拥有一个或多个产品品牌,生产多种品牌产品,因此产生“马太效应”,形成巨大的无形资产价值,取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级差利益。(2)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现代品牌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品牌的产生需要四个基本条件:一是生产者具有独特的生产与经营技术;二是具有较广阔而成熟的市场;三是具有健全的法制体系;四是具有较发达的传播媒介。自然经济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师傅带徒弟的管理方式,极不稳定的生产工艺,显然不具备这些条件。小商品经济市场狭小,缺乏竞争,没有形成运行良好的市场规则,尤其是缺少法律保护,传播手段也极其有限,也不可能产生现代意义上的品牌。尽管有些商号创造了一些质量超前的产品,有些精明的工匠和商人也在产品上打上“标记”,但同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产品的质量及商标对产品的保护功能是无法比拟的。市场经济是一种知识经济、法制经济、信用经济、信息经济,产品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稳定的内在质量,并有极广阔的市场及信息传播条件,产品通过商标注册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这种经济形态是产生品牌的最好土壤。(3)品牌的特定内容是质量与文化。人们往往把优质产品视为品牌。优质产品是品牌的基础,也是品牌的核心,但不是品牌的全部。品牌之所以得到市场与社会公众的认可,不单是具有卓越的品质,能够满足人们特定的物质需要,更重要的是具有较高的文化含量,能够给人们带来精神享受。假如将某一品牌可乐与可口可乐混在一起,从质量甚至口味上无法辨别出谁好谁坏,但对喜欢可口可乐的人,喝可口可乐时的冰凉清爽感受和对往事的回忆,比起其质量和味道更重要一些。正是这种情感联系,使品牌具有强大的魅力。(4)品牌的特定物质载体是产品。品牌从表面上以一种注册商标和注册企业名称的方式存在,但它具有实际物质载体。这一载体的核心就是产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质属性。有时,人们也把服务说成是品牌,但这种品牌或是由产品品牌派生出来作为产品品牌的附加部分而存在,如海尔集团的“星级服务”,是与海尔的产品品牌相伴随的;或是具有独立的物质内容,如饮食品牌的载体是蕴涵着独特的工艺技术的色、香、味、形、皿、声等俱全的菜肴。商业品牌的载体是优美的购物环境、合理的品牌组合、完备的服务设施和服务程序。当然,不可否认,在特定条件下品牌可以与其物质载体相分离而表现出独立的市场价值,但从根本上讲,由品牌联想到的某种具体产品与服务不存在了,品牌也就消失了。可以想象,当人们不喜欢吃麦当劳汉堡时,麦当劳品牌也就自然被淘汰了。3、品牌的构成要素一个完整的品牌不仅只是一个名称,它含有许多要素。这些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显性要素。它是品牌外在的、具体的东西,可直接给予消费者较强的感觉上的冲击。主要包括:1)品牌名称。品牌名称是建立品牌的基础,是对品牌内容的概括和体现,它不仅将产品本身的内容加以概括,还反映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和文化追求等。品牌名称在整体品牌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是消费者记忆品牌和传播品牌的主要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讲,品牌名称还是一种象征货真价实的标志,也是一种产品持续一致的保证。2)视觉标志。视觉标志是激发品牌视觉感知的一种识别体系,通过给人以更具体、更可感的形象记忆,帮助消费者更好地识别与记忆品牌。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要素:标志物,即品牌中可以被识别但不能用言语表达的部分,是品牌的图形符号;标志字,即品牌中可以读出来的文字部分,常常是品牌的名称或企业的经营口号、广告语等;标志色,即用以体现自我个性以区别于其他产品的色彩体系。如IBM的蓝色、柯达的黄色、富士的绿色;标志包装,即具体产品的个性包装。(2)内在要素。它是品牌中不能被直接感觉,存在于品牌整个形成过程中的品牌的核心精神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品牌承诺。品牌承诺的实施方是品牌生产者,接受方则是消费者。一个品牌对消费者而言是一种保证,因为它始终如一地履行诺言。产品本身不可能保持不变,而事实上许多优秀品牌的产品都是在持续改变或改进,但仍受消费者钟情,那是品牌生产者灌注在产品中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及文化个性等始终保持稳定的缘故。一家企业是否追求技术创新,提高品质,重视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费者对品牌的感情。好的品牌承诺会使消费者在接触这个品牌时有十足的信心。麦当劳作为一个经营快餐的品牌,给予顾客的承诺不是简单地吃饱吃好,而且还有享受与快乐,有了这样的承诺,顾客在任何时间用餐都会体验到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2)品牌个性。就像人有性格一样,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风格”。如同样是香烟,人们一提到万宝路,就会想到阳刚、强健的风格,提到维吉尼雅苗条香烟时,想到的则是阴柔。因此,品牌不同于商标,它不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个性。由于消费者追求认知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将品牌个性化后,会使消费者更容易接近并接受,因为人们通常会选择符合自己认知的品牌。企业创造了品牌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带来的相关情感暗示,满足了不同人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使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绝大多数消费者更加愿意和那些有灵性、有情感的品牌打交道。3)品牌体验。消费者是品牌的最后评判者。在品牌的整个形成过程中,消费者扮演了一个守门人的角色,他们对品牌的信任、满意、肯定等正面情感归属,能够使品牌历久不衰,而他们对品牌的厌恶、怀疑、拒绝等负面感知,必然使品牌受挫甚至夭折。对于消费者而言,使用一个有主观体验的品牌产品与使用一个没有体验的品牌产品,感觉是不同的。很明显的例子就是人们往往挑选一个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但若给消费者是同样两种,没有体验过的品牌时,消费者就拿不定主意了。所以,品牌能够改变人们使用产品的真实情感,而这些情感往往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品牌价值。(二)品牌的特征1、品牌的内在特征(1)优异的质量。品牌成名的基础是最优最稳定最可靠的质量。从广义来讲,在原材料的质量、生产技术与工艺质量、外观及包装质量以及功能质量和服务质量上都有超凡的表现,才能铸造名副其实的品牌。品牌的质量优异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即产品品质特优,不同层次的品牌应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产品功能特强,能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产品服务特好,能为消费者提供与产品质量一致的服务保证。要看到,质量的本质在于适用性。质量好坏的最终评判者在于消费者,只有消费者认可的质量才是最好的质量。(2)较高的文化附加值。品牌的文化附加值内涵有四个方面:一是品牌所反映的生产者的价值与精神追求。如索尼品牌反映的是一种不断创新、不断开拓进取、不断追求卓越的价值与精神追求。二是品牌所蕴涵的科学技术。品牌是人类聪明才智和科学技术的结晶,一个品牌凝结着直接生产者的独具匠心的设计、开发和生产的复杂劳动,也凝结着人类所创造的大量科学技术的成果。有些现代品牌产品,如飞机、计算机等完全是高科技的产物。三是品牌所反映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如新中国成立前东亚毛纺织公司生产“抵羊”(抵制洋货之意)牌毛线,就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的体,现。也有不少品牌在外观、包装和商标上明显地带有民族风格和宗教信仰的烙印。四是品,牌所体现的审美观与审美情趣。如服装的款式及色彩就明显地预示着一种审美的趋势,代表着一种流行和时尚,品牌成为美学的载体。品牌的文化附加值不是一种具体的使用价值,它只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一种价值,它是品牌生产者所期望达到的一种崇高境界。如果说一些传统品牌的文化附加值是生产者不自觉地赋予其中的话,那么现代品牌的文化附加值则反映了生产者高品位的文化追求和高超的经营谋略。品牌文化附加值作为品牌内在品质的一个要素,决定着品牌的交换价值。2、品牌的表象特征(1)高知名度、美誉度与顾客忠诚度。品牌的知名、美誉及消费者对它的忠诚,最根本地源于品牌的质量与文化,但与传播也有直接关系。小商品经济中,“好酒不怕巷子深”,消费者对产品的感受和由此形成的“口碑”足以使产品在一定的区域内扬名并产生较强的影响力。但在市场经济时代,市场广阔,产品世界丰富多彩,品牌高知名度、美誉度与顾客忠诚度的形成,与有效的大众传播密不可分。(2)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经济全球化使市场紧密相连,一种品牌一旦有了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顾客忠诚度,其市场半径就会迅速延伸,市场占有率就会迅速攀升,巨额利润也会滚滚而来。品牌所带来的巨额经济效益,既包括以量取胜带来的规模效益,也包括靠文化附加值和市场效应带来的级差效益。(3)高无形资产价值和社会效应。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是品牌所有者潜心经营、精心管理、长期积累的结果。实践证明,无论由哪类资产评估机构对品牌进行评估,都得出一个结论,即品牌的等级越高,其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就越高。品牌无形资产价值大小与品牌历史长短、文化积累的量的大小、生产规模、市场延伸的半径等若干因素均呈正比例关系。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越高,相应的正面社会效应就越大。这种社会效应有:扩散效应,即品牌理念及它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广为流传;放大效应,即在传播中不断添枝加叶,锦上添花;刺激效应,即吸引消费者,刺激需求;持续效应,即能使企业保持长久的影响力和竞争优势。(4)长久的市场生命周期。一种品牌能够经受市场竞争的长期考验,以自身的创新精神,完善老产品,开发新产品,创造新市场,打破市场生命周期,长期保持市场的领先而稳定的地位。可以说,有些世界品牌和中国的老字号品牌有长达百年,甚至数百年历史,经久不衰,体现出无穷的生命力。品牌作为知识产权,可以独立存在。任何一种产品或长或短都有可预见的市场生命周期,但著名品牌没有可预见的市场生命周期,支撑品牌的一种产品或服务被淘汰,只要开发出更新更好的产品与服务,品牌仍然会发展。也不可否认,一个品牌如果只依附于一种产品和服务,没有创新,没有开发,没有更好的产品与服务奉献给消费者,那么,一种产品与服务被市场淘汰了,品牌也就销声匿迹了。(三)品牌的本质属性品牌具有两重属性,一方面是自然的、技术的属性,如设计精湛、质量超群、功能独特、使用方便、包装考究等,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是社会属性,即表现出复杂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是品牌的本质属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品牌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之间的协作关系品牌是集体智慧与劳动的产物。在现代化大生产方式下,社会分工细密,生产的专业化程度高,作业的规范和标准极其严格,一件产品不可能由一两个人完成,而要经过成百上千个人的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对于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不仅需要一个企业内部劳动者之间的高度协作,而且突破了企业的范围,是若干企业共同协作的结果。2、品牌营销中制造商与经销商之间的互利互惠关系一个品牌的诞生、成长和不断趋于成熟,既有制造商的功劳,也离不开经销商在其中所做出的不懈努力。经销商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它在经营中能够传承品牌特有的文化精神、提供与品牌相适应的服务,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度。3、品牌竞争中企业与同行对手之间的竞合关系品牌是在竞争中诞生和成长的。即使有些品牌在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也未必能够完全垄断市场,它们并非没有竞争对手,只不过有些竞争对手弱小一些,有些是间接的、潜在的。成功的品牌所有者既靠自身的实力,敢于与同行对手进行竞争,善于在竞争中赢得胜利,同时也把竞争视为动力,在与竞争对手竞合中不断成长。4、品牌销售中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信任关系顾客对品牌的高度信任与忠诚,是品牌赖以生存的基础。企业与顾客的这种关系是品牌最本质的属性。品牌成名,是顾客捧出来的,是顾客给予的最大信任与支持。品牌之所以能够取得顾客的信任,也绝不是靠广告吹出来的,而是企业对顾客的使命感、责任感使然。企业与顾客一旦形成了信任关系,顾客就会对品牌给予厚爱、认同,并积极购买与传播,以至建立永久的忠诚。顾客对品牌的信任程度与品牌的市场地位和品牌价值成正比。5、品牌资本运作中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用关系品牌的发展离不开资本支持,否则不可能实现大规模生产。品牌本身就象征着一种商业信用。美国企业家为了建立自己的这种信用,不需要钱的时候也向银行借点钱,到时一分一厘也不差地归还银行,以证明自己诚实守信。这是品牌刻意追求的。6、品牌营销和传播中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奉献关系大凡品牌,其中都蕴涵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传递先进文化,开创美好的生活境界。这些都是品牌社会性的突出表现。九、 品牌文化的塑造(一)塑造品牌文化的意义品牌文化是企业文化管理的至高境界。一个企业有企业文化,但并不意味着有品牌文化,品牌文化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经过多年努力,伴随着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较大优势和影响力以后形成的。不同的企业,其品牌文化具有很多共同的基因,上述品牌文化的四个方面内容,就是这些共同基因的表现。不同企业的品牌文化又是在不同环境下,由不同的品牌持有人和特定市场创造的,因此每个企业的品牌文化又都有自身的个性价值观、审美观的烙印。品牌文化对品牌经营的成功或失败起着本质的决定性作用。企业建立、成长、兴盛、衰亡,有着普遍的消长周期规律,短的十年、二十年,长的也就四五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企业是极少数,很难有“永远的企业”。企业自创立之日起,就经历着各种冲击和考验,诸如社会的动荡,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的转变,内部队伍的老化与更新,哪一项都足以置企业于死地。这说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险象环生,稍有松懈或掉以轻心,就会导致灭亡。品牌同企业一样,也经历着建立、成长、兴盛、衰亡的过程,也有自身的演变规律。但品牌的生命周期长短与企业生命周期长短并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