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题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29919359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医内科学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医内科学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文档的病证。2. 内伤咳嗽是指因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到肺的宜肃功能;肺气上逆而致的咳嗽。3. 外邪袭肺,治不及时,邪不外达,外邪未解,使风寒化热,称之为“客寒包火”。五、简答题1. 咳嗽虽为肺失宣降而产生,但临床上其他脏腑的功能失调,只要影响到肺失宣肃, 肺气上逆,皆可咳嗽,如肝火犯肺,脾湿生痰,肾水上泛及肾阴不足的“子盗母气”,都能影 响肺之宣降而咳嗽。2. (1)辨痰色:色白属风寒、湿;色黄属热;色灰属痰浊;(2)辨痰质:稀薄属风寒,虚寒;痰浊厚为湿痰;痰稠属热、燥、阴虚。(3)辨痰量:量少属燥,阴虚;量多为湿、为饮; 辨痰味:热腥气或腥臭气为痰热;味甜属脾;味咸属肾;味苦属肝。3.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事辨别标本缓急。外感咳嗽应祛邪宣肺,用药宜轻清上扬, 因势利导,使邪去正安;内伤咳嗽多虚实夹杂,发作时标实为主,当化痰止咳以治其标,缓解时当扶正补虚以治本;久咳之纯虚无邪者可用收涩之品如粟壳、诃子之类,但早期咳嗽,咯痰多者切忌使用,以免闭门留寇。4. 外感咳嗽与感冒均可能有表证与咳嗽,而感冒则表证明显,咳嗽较轻,咳嗽则表证较 轻而咳嗽较重。5. 肺痨的病因为感染痨虫,并具备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特征,而咳嗽仅以 咳嗽和咯痰为主,可兼表证,且肺痨有传染性可资鉴别。第四节喘证二、名词解释1喘证2喘脱五、问答题:1喘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2. 为什么说实喘在肺,重在祛邪利气,虚喘在肺肾,重在培补摄纳?3喘证的诊断依据是什么?4. 试述肺气郁的主证、治法及方药。二、名词解释1. 喘证是以气息迫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难以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一种病证。2. 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唇青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者谓之喘脱。五、简答题1. 辨病位.凡外邪、痰浊、肝郁气逆等致邪壅肺气,宣降不利而喘者病位在肺;久病劳欲,肺肾出纳失常,呼多吸少,其病位在肺肾。而因情志诱发者涉及到肝,伴心悸者,涉及到心。2. 实喘主要是邪气郁痹于肺,如风寒、风热、痰浊、痰热及肺气致使肺气不利所致;而虚喘则是肺自主气无力及肾失摄纳所致,故实喘在肺,重在祛邪利气。虚喘在肺肾,以扶正为要,采用补肺、固肾、益气养阴、温阳培补摄纳之法。3. 以喘促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平素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结合体检和X胸片等,有助于明确诊断。4. (1)主证:喘急气促,胸胁闷胀,精神抑郁或易怒,喘多由情志因素而发。(2)治法:舒肝解郁,降气平喘.方药:五磨饮子加减。沉香、木香、枳实、乌药、槟榔等。第二章心脑病证第一节心悸二、名词解释1. 心悸2. 怔忡五、简答题1. 惊悸与怔忡如何鉴别?2. 治疗阴虚心悸时如何区分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的使用要点?3. 试述心悸的病因病机要点。4. 试述心悸的辨证论治要点及治疗原则。二、名词解释1.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导致心中悸动,惊 惕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2. 怔忡是由内因引起,以自觉心中惕惕,动摇不定而无休止,稍劳即发为特征,病来虽渐但病情较重,以虚证为多或虚实夹杂。五、简答题1. 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 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 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2. 二方均用于治疗心悸。天王补心丹用于阴虚火不旺者,表现为心悸不宁,头晕目眩,少寐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朱砂安神丸用于阴虚而热象较著者,表现心悸不宁,虚烦咽燥,口干口苦等。3. 心悸主要病位在心,其发病与肝、脾、肾、肺四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病性有虚实之分。发病原因有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有感受外邪,内因有七情所伤、饮食劳倦、体质虚弱、药物中毒等。其主要病机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或痰浊瘀血内停,痹阻心脉,邪 扰心神,心神不宁。4. 辨证当辨虚实、辨惊悸怔忡、辨脉象变化:A.辨虚实:心悸证候特点为虚实相兼,虚者 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主要指痰饮瘀血,当分清虚实之程度或多种病理因素夹杂者。B.辨惊悸怔仲:惊悸发病,多与情绪有关,呈阵发性,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征忡多由久病 体虚,心脏受损所致,病情较重,多为虚证或虚中夹实。C.辨脉象变化:应掌握各种脉象的临床表现。心悸治疗应分清虚实,虚者宜益气养血,调理阴阳,配合养心安神之品;实者 宜涤痰化饮,活血化瘀,配合重镇安神之品;虚实夹杂者,须辨虚实轻重,辨证施治。第二节 胸痹二、名词解释1. 胸痹2. 真心痛五、简答题1. 胸痹与胃痛、胁痛如何鉴别诊断?2. 试述胸痹的诊断要点。3. 胸痹的治疗原则是什么?怎样理解?4. 简述胸痹的病机转化。名词解释1. 胸痹是由多种原因导致心脉痹阻,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 一种疾病。2. 真心痛是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 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细或结代等危重证候。五、简答题1. 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易与胃痛混淆,但胃痛多伴有暖气、呃逆、泛 吐酸水或清涎等脾胃证候。胁痛部位以胁肋部为主,或肋缘下有压痛点,可合并有善太 息、厌油、黄疽等症;而胸痹疼痛部位多于左胸部,常伴心悸气促,面色苍白,冷汗出 等症。另外,尚可配合现代检查手段予以鉴别。2. (1)临床特征:左侧胸膺或擅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 痛、灼痛。疼痛可窜及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 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至喘息不得卧。一般持续时间短暂,几秒至数十分 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 唇甲青紫,可发生心脱、心衰、猝死等危候。(2)病史: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感受寒冷,暴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诱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辅助检查: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动态心电图、标测心电图和心功能测定、 运动试验心电图等检查,有助于诊断。3. 胸痹的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特 点。发作期治疗以治标祛邪为主,常以辛温通阳、活血化瘀为法;缓解期以扶正固本为 主,常以益气养阴、温阳补气、滋阴益肾等为法。若虚实夹杂者,可分清主次,适当兼 顾。由于本病多为虚实夹杂,在发作期虽以标实为主,但常兼本虚;在缓解期以本虚为 主,亦可见邪实,故治疗上应补中寓通,通中离补,通补兼施,当以补正而不碍邪,祛 邪而不伤正为原则,不可滥补、猛攻。4. 胸痹的病机转化可因实致虚,如痰踞心胸,病延日久,耗气伤阳,可导致心气不足或阴阳并损;或阴寒凝结,寒邪伤人阳气,可致心阳虚衰;或瘀阻脉络,瘀血不祛,新血不生,日久可导致心气心血不足。亦可因虚致实,如心气不足,鼓动不力,易致气滞血瘀,瘀血阻络; 或心肾阴虚,水亏火炎,炼液为痰,痰浊阻于心脉;或心阳虚衰,阳虚生寒,寒痰凝络。第三节眩晕五、简答题1. 试述眩晕痰湿中阻证的证治方药。2. 试述眩晕的诊断要点?3. 试述眩晕肝阳上亢证的证治方药。4. 眩晕应与哪些病证相鉴别?如何鉴别?5. 试述眩晕的病因病机。二、名词解释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五、简答题1. 眩晕痰湿中阻证临床多表现为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病机为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治疗以化痰祛湿弓,健脾和胃为主,代表方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常用药如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 痰;白术、苡仁、茯苓健脾化湿;天麻化痰熄风,止头眩。2. 眩晕的诊断依据主要有:(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2 )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表 现。(3)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等病史。3. 眩晕肝阳上亢证临床多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 而加重下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病机为肝阳 风火,上扰清窍。治当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代表方为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如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 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黄苓、山栀、菊花清肝泻火, 白芍柔肝滋阴。4. 眩晕应与中风、厥证相鉴别。(1 )眩晕与中风: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 仅以歪僻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 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也有部分中风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其先兆表现,故临证当 注重中风与眩晕的区别与联系。(2 )眩晕与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 苏醒。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的表现,但眩晕病人 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5. 眩晕的病因主要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年高体弱、病后体虚及跌仆外伤等方面。眩 晕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如气血 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导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发为眩晕;肾为 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肾精亏耗,则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清窍失养, 发生眩晕。实者为风、火、痰、换扰乱清空。肝为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若肝肾阴 亏,水不涵木,阴不敛阳,阳亢于上,或肝郁化火,气火暴升,上扰头目,发为眩晕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导致气血亏虚,则清窍失养,或脾虚健运失司,痰浊 内生,痰浊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浊阴上逆,扰乱清空,均能引起眩晕。第四节 中风五、简答题1中风与痈病、厥证、痉证的异同点如何?2. 简述中风病的诊断要点。3. 如何辨别中风闭、脱证?4中风阳闭主证、治法方药是什么?二、名词解释1. 中风是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喝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见 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病证。2. 中风病的发生由外邪侵袭而引发的,称为真中风。3. 中风病的发生无外邪侵袭而发病的,称为类中风。五、简答题1. 四者皆有神志改变,不省人事昏迷表现。但中风昏迷时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 不利,清醒后大多有后遗症。而痈病昏迷时常伴四肤抽搐,口吐涎沫,或作异常叫声, 醒后多如常人。痉证也可见神昏,但神昏多出现在四肢抽搐之后,而中风多在起病时即 有神昏,而后出现抽搐。厥证昏迷时多见四肢逆冷,移时苏醒。痉证和厥证醒后均无半 身不遂、口眼歪斜等后遗症。2. 临床特征:具有发病突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卜偏身麻木口眼歪 斜,言语蹇涩,或失语,轻者表现为歪僻不遂,无神志障碍;病史:发病前常有眩晕 或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发病有明显的诱因;辅助检查:脑脊液检查,眼底 检查,颅脑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3. 中风闭证为邪气内闭清窍,以神昏牙关紧闭,口禁不开,肢体强痉为主要见症,多属实证。闭证若热痰闭郁清窍,热象明显者为阳闭;若湿痰内闭清窍,无热象者为阴闭。脱证 为五脏真阳散脱于外,症见昏馈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多为中风危候。4. 中风阳闭主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二便不通,肢 体强痉,喉中痰鸣,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黄褐而干, 脉弦滑数。治法:辛凉开窍化痰,清肝熄风。方药:首先灌服(或鼻饲法)至宝丹或安宫 牛黄丸辛凉开窍,并用羚角钩藤汤平肝熄风,清热化痰。羚羊角(山羊角代)、桑叶、菊 花、钩藤、生地黄、白芍、川贝母、竹茹、获神、甘草。第五节不寐五、简答题1. 简述不寐的诊断要点。2. 概说不寐的生活调摄。3. 试述不寐的临床表现。4. 如何对不寐病人进行脏腑辨证?二名词解释不寐,即“失眠”。是因为阳不人阴所引起的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证.表现在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五、简答题1. (1)轻者人寐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2 )常伴有头痛头晕、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3)经各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有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疾病。2. 失眠属于心神病变, 故尤其应注意精神调摄,做到喜怒有节,解除忧思焦虑,保持精神舒畅;睡眠环境应安静;睡前应避免饮用浓茶、咖啡及兴奋刺激;注意作息有序,适当参加体育运动等。3. 失眠以睡眠时间不足, 睡眠深度不够,及不能消除疲劳、 恢复体力与精力为主要症候特 征。其中睡眠时间不足者可表现为人睡困难,夜寐易醒,醒后不能再睡,严重者甚至彻夜不寐。睡眠深度不够表现为夜间时醒时寐,寐而不酣或夜寐多梦.由于睡眠时间及深度质量的不够,导致醒后不能消除疲劳,表现为头痛头晕,神疲乏力,心悸,健忘,甚至心神 不宁。4. 失眠的主要病位在心, 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 神不守舍而失眠,且与肝胆脾胃肾的阴阳 气血失调相关。如急躁易怒而失眠,多为肝火内扰;暖腐吞酸,院腹胀满而失眠,多为胃 腑宿食,心神被扰;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失眠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遇事易惊,多梦 易醒多为心胆气虚;胸闷,头重目眩,多为痰热内扰;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失眠,多为脾虚不运,心神失养等。第三章 脾胃系病症第一节 胃 痛五、简答题1. 如何辨别寒邪犯胃与脾胃虚寒?2. 如何判断胃痛的虚实?3. 胃痛治疗原则是什么?4. 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主证、治法、方药是什么?5. 胃痛的诊断依据是什么?二、名词术语解释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五、简答题1. 答:寒邪犯胃是以胃痛暴作,疼痛剧烈,得温痛减,遇寒加剧,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 淡苔薄白,脉弦紧。为寒邪客于胃腑,气机凝滞不通。以胃痛暴作,得温则减,遇寒加剧为审证要点。而脾胃虚寒以胃痛隐隐, 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喜热饮食,空腹痛甚,得食则缓, 劳累或受凉发作,或时而泛吐清水,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病机为脾胃虚寒,中阳不振,胃失温养。以胃痛隐隐,喜温喜按为审证要点。2. 答:暴痛,痛势剧烈,痛而拒按,食后痛或痛而不移者,属实;疼痛日久,痛势缠绵,痛 而喜按,得食痛减,痛无定处者,属虚;久病年老者多虚,新病年壮者之实。3. 答:胃以和降为顺,宜通不宜滞。若胃失和降,气机阻滞,则不通而痛作,故治疗以理气 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但须审证求因,审因论治。邪实者以祛邪为急,正虚者以扶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则当祛邪扶正兼顾。古有“通则不痛”治痛之法,但决不能局限于狭义的“通” 法,而应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法,正如叶天士所谓“通字需究气血阴阳”。属于胃寒者,散寒即谓通;属于食滞者,消食即谓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谓通;属于热郁者, 泄热即谓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谓通;属于湿滞者,健脾除湿即谓通;属于阴虚者,益胃 养阴即谓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谓通。即散寒、消食、理气、泄热、化瘀、除湿、养 阴、温阳等治法,均可起“通”的作用。临证应“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才能善用“通”法。4. 答:(1 )主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喜热饮食,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发作,或时而泛吐清水,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2)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3)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方中黄芪、桂枝、生姜、白芍、甘草、饴糖、大枣。5. 答:(1)以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基本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钝痛、隐痛、灼痛、闷痛、绞痛等不同;其痛可为持续性,也可为发作性;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暧气、吞腐等症状。(2)本病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 有损脾胃的药物等。(3)可以做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化验和 B超、CT腹部透视、血常规、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等 相关检查有助诊断和鉴别诊断。呕吐二、名词术语解释呕吐是指胃失和降, 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以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统 称为呕吐。五、简答题1. 如何辨别外邪犯胃与脾胃阳虚?2. 如何判断呕吐的虚实?3. 呕吐治疗原则是什么?4. 脾胃阳虚型胃痛的主证、治法、方药是什么?5. 呕吐的诊断依据是什么?五、简答题1. 答:外邪犯胃是突然呕吐, 胸脘满闷,不思饮食,常伴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 脉濡缓。病机为外邪犯胃,胃失和降。以突然呕吐,兼有发热恶寒等表证为审证要点。而脾胃阳虚是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纳呆,面色晃白,倦怠乏力,喜暖畏寒,四肢 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病机为脾胃虚寒,运化无权, 胃失和降。以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畏寒肢冷,便溏为审证要点。2. 答:实证多由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停滞所致,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呕吐物量多,多有酸臭味,或伴恶寒发热等表证, 脉实有力。虚证多因脾胃虚寒,胃阴不足所致,起病缓, 病程长,呕吐物不多,常伴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脉弱无力等。3. 答:呕吐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和胃降逆为治疗呕吐的基本原则,但应区分虚实。邪实者,治宜祛邪为主,邪去则呕吐自止,分别采用解表、消食、化痰、解郁等法; 正虚者,治宜扶正为主,正复则呕吐自愈,分别采用温阳、益气、养阴等法;虚实兼夹者当 审其标本缓急主次。在辨证论治时,应辅以和胃降逆之品,则胃气和,呕吐亦止。4. 答:(1 )证候: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纳呆,面色晃白,倦怠乏力,喜暖畏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2)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3)方药:理中汤加减。方中人参、白术健脾和胃;干姜、甘草甘温和中。5. 答:(1)临床待征:呕吐食物、痰涎或水液诸物等胃内容物,或干呕无物为主要特征,时作时止,或呕吐频频,初呕吐物多有酸腐气味, 久吐则酸臭气味不甚。且常伴有脘腹满闷不 舒、厌食、反酸、嘈杂等症。(2)病史:本病常有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因恼怒,或久病 不愈等病史。(3)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胃镜、腹部 B超、头颅CT、妊娠试验等检查有助诊断。第三节 呃 逆五、简答题1. 如何辨别胃中寒冷与脾胃阳虚?2. 如何判断呃逆的虚实?3. 呃逆治疗原则是什么?4. 脾胃阳虚型呃逆的主证、治法、方药是什么?5. 呃逆的诊断依据是什么?二、名词术语解释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五、简答题1. 答:胃中寒冷是以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纳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病机为寒蕴中焦,胃阳被遏,胃气失降,上逆动膈。 以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为审证要点。而脾胃阳虚是以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 苔薄白,脉细弱。病机为脾胃阳虚,升降失常,虚气上逆。以呃声低弱无力,脘腹喜温喜按, 手足不温为审证要点。2. 答:呃逆声高,气冲有力,连续发作多属实证;呃逆时断时续,气怯声低乏力,多属虚证。3. 答: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所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临证时要 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并应在辩证的基础上辅以和胃降逆 止呃之药,以利膈间之气。对于危重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救护胃气。4. 答:(1)证候: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2)治法:温补脾胃,和中降逆。(3)方药:理中丸加减。方中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干姜温中散寒。5. 答:(1)临床特征: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其呃 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为临床特征。常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 等症状。(2)病史:多有受凉、饮食、情志等诱发因素,起病多较急。(3)辅助检查:胃肠钡剂X线透视及内窥镜检查或肝、肾功能及B超、CT等检查有助诊断。第四节 腹 痛二、名词术证解释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五、简答题1. 如何辨别腹痛与胃痛?2. 如何判断腹痛的虚实?3. 腹痛治疗原则是什么?4. 虚寒腹痛型腹痛的主证、治法、方药是什么?5. 腹痛的诊断依据是什么?五、简答题1. 答: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也可伴腹痛的症状,常需鉴别。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暧气等胃病常见症状,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多伴有泄泻,便秘等肠病症状。若胃肠同病须辨别主次。2. 答:饱食则痛,腹痛拒按属实;饥饿则痛,腹痛喜按,属虚。3. 答:腹痛的基本病机为“不通则痛”,因而治疗腹痛以“通”为主法,应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确立相应治法。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之原则。实则 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属实证者,重在祛邪疏导。 若虚痛,应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取温煦、活血、通络之法。4. ( 1)证候: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减,大便溏薄,兼有神疲、气短、怯寒等证,舌淡苔白,脉象沉细。(2)治法:温中补虚,和里缓急。(3)方药:小建中汤加减。桂枝、生姜、大枣、白芍、甘草。5. 答:(1)临床特征:凡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均属腹痛范畴。其疼痛性质各异,包括冷痛、灼痛、隐痛、胀痛、刺痛等。又因病因和涉及脏腑不同, 临床表现有别。若涉及肠腑,可伴有腹泻或便秘;膀胱湿热可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漓,尿道灼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 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多有外伤或手术史;少阳表里同病 腹痛可见痛连腰背, 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2)病史:腹痛发病可无特殊病史, 急性发作; 也可为慢性腹痛急性发作。其痛发或加剧,常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因素有关。(3)辅助检查:血常规,血、尿淀粉酶检查,胃肠道压力测定,电子胃镜,肠镜,腹腔镜, 消化道钡餐,B超,腹部X线(全消化道钡餐,腹部平片、腹部透视等),腹部CT等有助诊断。第五节 泄 泻五、简答题1. 如何辨别泄泻与痢疾?2. 如何判断泄泻的寒热虚实?3. 泄泻的治疗原则是什么?4. 脾胃虚弱型泄泻的主证、治法、方药是什么?5. 泄泻的诊断依据是什么?二、名词术证解释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五、简答题1. 答: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 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夹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腹痛与肠鸣腹胀同时出现,便 后痛减;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主症,腹痛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便后 痛不减。2. 答:粪质量清晰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多属寒证;粪便黄褐,味臭较重,泻下急迫, 肛门灼热,多属热证;凡病势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者,多属实证;凡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多属虚证。3. 答: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故其治疗的基本原则为健脾化湿。急性泄泻多以湿盛为主,重在化湿,佐以分利,再根据寒湿和湿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与清化湿热之法。夹有表邪者,佐以疏解;夹有暑邪者,佐以清暑;兼有伤食者,佐以消导。久泻以脾虚为主, 当以健运脾气为要。因肝气乘脾者,宜抑肝扶脾。因肾阳虚衰者,宜温肾健脾。中气下陷者, 宜升提。久泄不止者,宜固涩。暴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关门留寇;久泻不可分利太过,以 防劫其阴液。若病情处于虚实寒热兼夹互相转化时,当随证而施治。医宗必读提出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借 鉴。4. 答:(1)证候: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食少,食后脘腹胀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无华,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2)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3)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砂仁、桔 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薏苡仁。5. 答:(1)临床特征:以大便粪质稀溏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完谷不化,或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以至十次以上。 常兼有腹胀、腹痛、肠鸣、纳呆等症状。(2)病史 暴泻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之物的病史。迁廷日久,时发时止者,常由外 邪、饮食及情志等因素诱发。(3)辅助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或粪便培养,必要时对慢性久泻 可做结肠镜和小肠镜检查,结肠钡剂灌肠及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腹部B超或CT检查有助于诊断。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亢、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也可引起腹泻,可进行相 关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第六节便秘五、简答题1. 便秘有哪些临床表现?2. 热秘的主证、治法、方药是什么?3. 感受外邪导致便秘的病机是什么?五、简答题1. 排便时间或周期延长,次数减少;或粪质干燥坚硬,便下困难;或排出无力,出而不畅。 常兼有腹胀、腹痛、纳呆、头晕、口臭、肛裂、痔疮、排便带血以及汗出气短、头晕心悸等 症。2. 主证:大便干结或兼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或口舌生疮。 舌红、舌苔黄或黄燥,脉滑数。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方药:麻子仁丸加减。火麻仁、杏仁、大黄、枳实、厚朴、芍药。3. 外感燥热之邪伤肺,或感受它邪从热化燥,燥热下移大肠,则肠燥津枯,大肠传导失司, 亦可导致便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