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技术创新现状及创新战略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127816198 上传时间:2022-07-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技术创新现状及创新战略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国技术创新现状及创新战略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国技术创新现状及创新战略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技术创新现状及创新战略 中国作为世界的三大经济体之一,如何创造自己的独特的优势,通过科技创新,科技强国的战略来争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成为民族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十二五”发展纲要之中也提出要打造“首都经济圈”以中关村作为发展科技创新的中心,引领科技发展的势头,同时也要规划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改善科技产业的结构,进一步推动科技的发展。一 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1.科研队伍较大,指数排名较高据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0显示:中国创新指数为57.9,在全球40个主要国家中,排名21位。排名前四位分别为美国、瑞士、韩国和日本。报告同时指出,我国研发(R&D)经费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位,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世界前三。报告显示,从主要科技指标表现看,我国研发(R&D)经费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位,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被SCI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数居第二位,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世界前三,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二位,高技术产业产品出口居世界首位。2.投入资金不够,支持力度不强目前我国政府对于科技的投入只占了GDP的1.35%,落后于发达国家为2%。大中型企业对于科技的投入只占到销售额0.39%,大部分的资金投入的市场与营销方面,并不能在技术层面上有所突破,大都集中于短期的行为,虽然国家在了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试行) 来规范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税前扣除及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 ,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 2020 年) 及其配套政策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把自主创新确立为新的国家战略;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作为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确立了到 2020 年使中国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的行列的宏伟目标。总体来说,支持的经费还是不足够,但国家鼓励创新的力度和重视程度正在加大。3.创新政策不明确,无领先技术“Made in China” 逐渐成为世界所闻名的品牌,同时中国也成为世界最大的代工工厂,制造中心,各大品牌直接把厂址设在了中国,利用中国的低廉人力成本和邻近市场的优越地理位置大肆生产,冲击民族品牌和市场环境。而中国在没有领先技术的情况下,民族品牌流失严重,而导致例如“汇源”“小护士”“丁家宜”等国产品牌也逐渐被外国企业收购。欧盟委员会 2006年公布的欧洲创新战略 创造一个创新型欧洲 指出, 未来欧洲创新动力不仅来自于政府的创新政策与研发投入, 更来自于对创新需求市场的培育。中国政府也更应该加大对于在宏观政策上的调控,从财政上,金融融资上,人才培养上,技术引进上,法律上进行提升,营造创新条件。4.创新策略不集中,市场秩序混乱我国历来在军事以及其他重点工业上的投入较大,但是收获甚微,并没有能有效地提升综合国力,带来经济上有的优势,相反,在其他市场上落后于其他企业,例如白色家电,电子数码产品,汽车产业,化妆品等等,为了博取市场份额,保护国内市场,不得不走低价,“山寨”的路线,严重的扰乱了市场失序,破坏商家信誉,造成产品质量严重下降,使产业结构失调,形成“出现模仿再出现再模仿”的恶性循环。5.法律保护不全面,知识产权破坏严重我国在产权上的立法达到4200多例,保护力度达到75.6%,虽然能在大部分上保护我们国的知识产权,但是国外企业对于国内产品相关方面的指标专业抢注非常快,造成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困难重重,像联想,华为这类企业,必须得对自身产品推出后,马上注册的局面,也凸显了国家在这些方面保护产权的短板,立法不全面的现象,进一步阻碍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国内对某些企业存在“保护现象”,成为某些企业的“保护伞”,因此也培植了一批企业,垄断技术和市场,不利市场经济良性循环与优质竞争。二 我国创新策略的选择 从1995年开始年国家启动“ 科教兴国” 战略,1998 年国务院启动“ 知识创新工程”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试点, 2006年形成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从政府的创新政策支持来看, 税务减免、 科技项目的低息贷款、关键设备免税进口等促进了国家创新战略的发展。同时也为企业创新和高校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1.坚持不懈地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发展原始创新1) 从“十二五”计划中指出中国要建立以中关村为科技主导的核心的战略蓝图,建立以“珠三角”,“长三角”主要的主导区域,向周围的进行辐射,以东部沿海的为中心,推进全国的科技进步与发展。2) 面对现在资源缺乏与环境问题,要进行大规模的创新模式已经不大可行,同时为了配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的发展,推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以及中国近年来在国际上政治地位的提升,就必须要求中国在这些资源型,环境型等方面必须要进自主地创新,防止发达国家利用技术扼制中国的经济发展,利用如哥本哈根会议,达沃斯论坛等重大国际会议,对中国持续发难,进一步拖住中国完全实现现代化得步伐。3) 中国向来是以“出口,投资”拉动经济,成为世界最大的代工工厂,在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之时,沿海企业纷纷倒闭,出口遭受严重打击,从某些方面也凸显了中国产业发展的限制和不足,使得中国必须做出转变通过“内需,出口,投资”三驾“马车”联合拉动,而内需的拉动更需要民族品牌的崛起,更加需要具有中国名号的专有技术的崛起,树立民族品牌,保护国内市场需要有可以与国外商家抗衡的技术,取得国内市场的均衡,而不会出现向一边进行倾倒的局面。4) 国家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各类企业设立了中小企业的投资基金。关于选聘科技专家参与科技型中小企业项目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科技部从国家科技计划专家库中选择出部分符合要求的科技专家,经商银监会后,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建立科技专家库,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进行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项目审查或其他涉及科学技术的项目审查时,需要科技专家提供咨询服务的,可从科技专家库中选择。从而鼓励银行与各类融资机构为创新企业提供风险资金,拓宽了融资渠道,使得创新企业在资金,信息技术上有了很多的支持。5) 加强了国际间的合作。中国与美国在合作上取得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一是加强两国在创新方面的高层交流和协调机制。二是加强两国在双方感兴趣的创新领域的实质性合作。三是开展创新政策和管理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四是推动两国创新主体建立更加紧密的伙伴关系。这为创新合作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吸取先进的技术,从某种层面上能更加有效地推动技术的发展,实现中美合作,对于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动,提升世界人民的幸福指数和生活安全水平有一定的意义。 2.吸取国外的优秀经验与技术 中国毕竟在某些产业的发展是不足够的,有一些技术上的瓶颈是很难突破的,在这些方面要通过“模仿创新发展”的模式来获取技术的进步,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以市场来换技术,得来的只是国外企业的侵入,花了过多的资金,丢了市场份额却换不来自己想要的技术。 3.加大人才的创新培养力度 对于企业自身来说, 对创新获得成功影响最高的是“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66.2%)” 和 “高素质的技术人才(57.3%)” (数据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06 年全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统计数据 )。 由此不难发现, 企业的自主创新与企业家本身的领导有很大关系, 企业家如果愿意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那么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很大程度上即是其成功开展的保障。因此, 和自主创新关联最紧密的还是人。加大高校与企业的结合力度,促进“产”“学”“研”三者结合,降低合作门槛,实现企业的研发部门转向高校,开放数据,签订合作协议,有效分工,实现企业与高校合作的频率和有效性的提升。 4.促进产业交叉感染,连接产业之间的合作 传统产业格局带有局限性,不利于产品的推广,创新和市场开拓,在产业的结构要实现“纵横交错,交叉感染”,培养出产业合作的新兴模式,解除产业之间的隔阂,有效合作,共同创新,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网络产业,智库产业,金融产业的结合,能有效为各产业的发展提供知识,设备,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的支持,更加有利于创新。 总体来说,政府在宏观政策上要进行及时的调控,在信息交流上对企业提供平台,金融融资上提供优质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对企业进行融资,在人才培养上也要推进高校培养与企业发展向结合,鼓励高校的科研与企业结合,能较好的为企业服务,同时也要加入科研的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设备,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而对于企业来说,也要加大科研在销售额中的比重,培养科研人才,保护民族产业,共同发展,不要走“保护伞”的垄断之路,合理竞争,良性吸收。姓名:彭中礼 学号:2101202040038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