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与参与——居民参与的社区营造模式探讨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125844003 上传时间:2022-07-27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6.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往与参与——居民参与的社区营造模式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交往与参与——居民参与的社区营造模式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交往与参与——居民参与的社区营造模式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文摘要随着国内住宅建设的迅速发展,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邻里交往淡漠的 现象以及由此引起的问题却日益突出,已经引起建筑与规划界的普遍注重。居民 参与社区建设和营造是解决国内现代居住社区邻里交往缺失的途径之一。老式的 至上而下的规划和设计模式中,建筑师与规划师以其自身的理念与价值观作为制 定与判断居住区空间形成和发展的根据,而没有使用者的出席,这阻碍了居民对于居住地进一步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无法形成通过自发活动建立发生交往的社会网络。现代意义上的居民参与思想始于二十世纪初,初期重要面对初期重要 是生态环保运动有关问题,后来不断扩展,在住区与住宅建设方面国外已有 许多有关理论与实验项目,在国内也有了某些尝试。 ,面对多种不同模式的居民参与经验,结合国内现阶段的实际状况,可见倡导 居住空间形成后的居民参与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这种居民参与的方式容许使 用者对其生活的环境加以调节或改造,进行再设计和再建造使居民对居住环境的 营造做出自己的奉献。居住者将个人的特性在参与中融入到居住环境中去,形成独特的社区文化,居民对居住空间的认同和归属感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深化。在 这种模式中,建筑师的任务便是在设计时为居民的参与活动留出空间。留出空间 并不简朴等同于设计上的空白,相反,建筑师应通过设计手段引导和启发居民进 行参与活动,在参与的同步促使居住区社会网络的形成与成熟,达到改善居住区 人际关系的最后目的。核心字:邻里交往、居民参与、边界空间、引导、启发The environment of living community has been improved along with rapid development of dwelling housesconstruction,but the absence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neighbors and the problems brought up by that were becoming more and mOl l serious,which have aroused the great attentionIn traditional design and plan mode architects and planners make their estimate of forming and developing of living community on their own ideation and value judgments without the presence of users,which would block the further acceptance of the habitants and the forming of their feeling of attaching to the living community,which leads to the lost of thesocialitymeshwork for communication which could be build up by voluntary activity The thinking of user participation in modem word came fonll in the early of 1 900s, 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t the beginning,and thenhas spread widelyAs for the user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iving community and dwelling houses,many theories and practice projects have been carded out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re file also some experiments in ChinaConsidering the realistic situation in China and by judging the practice of different kinds of user participation,we could see that that kind of user participation which takes after the construction is more feasible in nowadaysItS the kind of user participation which allows the user to adjust and alter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tO make their own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tructing of living environment by redesign and rebuild on their workThe individual personality of habitant will be integrated into theliving environment,SO as to form unique community culture,and the acceptance of the habitants and the forming of their feeling of attaching tO the living community isgoing tO be enhanced by the same timeIn this user participation mode,the mission of architect is to put apart space for the activity of user participationThe mode that put apart space doesnt means the absent in design,by contraries,it means that architects should induct and attract user participation by design,and cause the forming andmaturing of sociality-meshwork in living community by the same time,SO as toimproving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K呵Words:Communication between neighbors,User participation,Boundary space, Induct and attract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引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获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道谢之处外,论文中不涉及其她人已经刊登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涉及为获得苤盗盘堂或其她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奉献均己在论文中 作了明确的阐明并表达了谢意。学位论文作者躲杆倾签字眺_7年r月西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理解墨凄盘茔有关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丞洼盘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所有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批准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合用本授权阐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关声够 导师签名:f签字目期:形1年 7月沾日 签字日期: 1门 孤年 月 瑟 日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概述目前,国内居民的住房观念和住房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正从“生存型 需求向“舒服型”需求转变,从物理空间需求向生活质量需求转变。居民在购房 时注重实物考察,对于地点、环境、设施等进行综合评价。居住者所关注的对象 已不仅仅停留在住宅的户型,面积,地段等方面,而开始更加关注居住区环境的 整体营建状况以及其所具有的人文内涵。另一方面,国内住房分派制度已从福利型分派转为货币型分派,住房已成为 真正的商品。开发商为了在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也开始更加注重对市场的 调查,在规划和设计上也力求推陈出新,以满足不同阶层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并 逐渐开始注重人文关怀。然而,在居住环境得以改善的同步,在规模浩大的新旧交替的另一面,新的 问题随之产生,居住者在新的居住空间往往无法找到归属感。“ 我觉得生活 在社区里面我不是真正的丰人,虽然有比较好的环境,但是怎么跟邻居交往?人第一章绪论虽然生活在这样美丽、优美的环境,你还是很孤单。诸多居民在搬进新的 居住区后都面临着这样的困惑。此外,诸多居住区内的公共空间也罕有人至,有 “公共空间”但缺少“公共生活已成为大多数居住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建筑师和规划师根据功能主义的理念,以其良好的意愿和专业的价值判断 为基本,试图以合理的形体环境来为居住者营造一种抱负的生活家园的同步,邻 里交往衰退的现象却仍然没有明显改善。对比过去,居住空间的物质条件虽然有 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居民在居住区内的“公共生活却明显的退化了。固然,这 一现象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而浮现,但于建筑与规划设计方面,其中一种重要的因素则在于:在老式的至上而下的规划和建设模式中,作为居住的主体嵌 用者的缺席,居民的意愿和规定缺少有力的体现途径,也进而阻碍了居民对于居 住地进一步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通过自发活动建立发生交往的社会网络就无法形成。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即是将话语权重新交回到使用者的手中,赋予其在某种 限度上控制其自身生活环境的权利。在住宅和公共空间的设计和规划过程中,建 筑师不再是唯一决定是居住者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的入,居民参与不仅能发明 出更为丰富和富有人情味的生活空间,更能激发居民对所居住环境的认同和归属 感,从而产生更为稳定和自我满足的社区环境。12研究目的与意义-我们深信入的互相作用和交往是都市存在的基本根据。都市规蔼l和住房好轳必绠反跣谊魏一马丘比丘宣言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通过交往活动人们彼此间建立密切的关系,在心理上 将自己和别人融为一体,表述这种整体状态的最简朴的方式就是“我们这种表 述方式。这种说法中涉及着人们共同的情感和共同的意识,是这种情感和意识的 自然体现。共同生活和共同目的的密切状态,不仅使人们之间互相扶持,并且也建立了 明确的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大的约束力量,顺应着个人和公共情感对社 会产生控制。这样的社会控制建立在本能与自发的基本上,它的克制作用和道德 训诫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公共场合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控制具有重大的意 义,住区中的交往场合是这些公共场合中基本的环节。人们通过在邻里空间中参与活动、与人交往,理解、熟悉自己的居住区环境, 通过邻里间你来我往的沟通,建立对所居环境的认同感、领域感和归属感。在邻 里交往的活动中,独立的家庭生活能在住宅之外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家与“园”1你住得如何?为什么?居住调查设计新潮一住宅别册82第一章绪论的概念得到充足的整合,居住区也因此而变得生动、温暖而有趣。因此发明良好 的邻里交往空间,对提高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增强社 区的活力和吸引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人际之间的交往关系对于人来说非常重要。人际交往 有助于形成人们之间的谅解、信任等良好关系,而这些社会关系的特性对于一种 社会来说非常重要。如今,新的居住社区或社区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领域,如 果缺少共同的、以更紧密的人际交往为基本的社区,事实上仅是一种居住地,而 不是一种社区,因而也就没有所谓“社区发展”的基本。陌生居住带给人们之间的陌生感,有必要通过重建社区生活、重审住区规划理念与模式来打破居住者之 间有形无形的隔墙。文章但愿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居民参与措施,分析建筑与规划设计者如 何通过设计手段增进居民参与,最后通过居民的参与活动来增进居住区中地缘关 系的建立和社区网络的形成,以改善现代居住区中脆弱的人际关系。13研究措施一方面研习国外有关理论与实例发展,学习经验吸取教训。另一方面,通过 实地调研与资料查询两种方式,分析国内居民参与和交往现状以及采纳居民参与 模式的社区设计案例, 以理解在国内的实行居民参与的具体状况和重要存在问 题,得浮现阶段合适居在国内实行的居民参与方式,并结合居民参与活动特性与 空间分布等特点提出某些的容易引起居民参与活动的建议与具体设计手法举例。14研究内容文章面向国内居住建筑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进行概括与分析,面对“陌生居住” 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既一居民参与。针对国外居民参与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作了 系统的研习,并对国内的居民参与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以“建立开放性的空间结 构体系”为基本的居民参与模式,并研习分析国外此类案例的具体设计手法。针 对与这种建成后居民参与,提出建筑与规划设计者的任务。根据调研资料的分析, 对如何通过设计手段吸引居民自发参与建设活动进行具体的举例与建议。15后来可进一步课题由于论文写作时间有限,资料收集和整顿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和困难,因 为论文中难免会有疏漏和错误之处,还需要在此后发现并予以纠正。在分析中,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对于居民参与现状的实地调研集中在天津的 住宅社区,某些案例分析只能通过查找资料,借助她人的调研数据,加入自己的第一章绪论分析判断,使分析论断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够全面。并且缺少足够的量化数据统 计,只有少量的引用她人的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而未能进行更有针对性地自行设 计的问卷调查。在结论上,本篇论文只能作为如何通过住区居民参与增进居民间交往活动研 究的阶段性成果,只是基于对现状与案例经验的分析判断提出了推论性成果与解 决措施,而并没有付诸实践检测。正如国内外已经尝试过的居民参与的实验项目, 又成功也有失败,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才干真正检测出这些逻辑推理得出论断是 否在实践中可以达到预想的效果,需通过实验、修正、再实验、再修正的渐进发 展最后才干得出真正对的有效的解决措施。4第二章国内居住建设的现状与缺憾第二章国内居住建设的现状与缺憾21国内居住空间建设的现状及其社会背景211迅速发展的住宅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着国内经济建设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的都市化建设正 处在迅速发展的时期。目前,国内的都市化水平已超过36,并且在此后相称长 的一段时间内,都市化的进程仍将处在迅速发展的阶段。同步,国家以及地方政 府的某些有关政策也有人为加快这一都市化发展进程的趋势。都市化的直接成果之一便是随之而来的人口高度汇集,随着都市人口的急剧 增长,住房成为当今都市人口最为重要的需求之一。为了适应这一现状,各地政 府都加大了对住宅建设的力度。据记录,在20世纪的最后中,中国的都市 住宅建设以平均每年近2亿平方米的规模推动。从19791998年,竣工面积约 达35亿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从36平方米上升到93平方米。1截至1资料来源:赵冠谦、开彦艰难的历程丰硕的成果新中国住宅建设50年建筑学报199912第二章国内居住建设的现状与缺憾底,国内城乡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611平方米。2城乡住房严重短缺问题基 本解决,居民居住“总体小康”目的基本实现。212社会构造体制的转变随着着住宅建设迅速发展的则是国内社会构造和体制的转变。这一转变重要 体现为由筹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 社会构造及其要素的转变。对于居住建筑而言,这种转变重要体目前由原有的“单 位体制”向“社区型管理的转化。在改革开放此前的若干年时期内,单位始终作为国家管理民众的社会组织机 构和国家社会功能的具体实行者。除了实现其自身的生产任务之外,单位还承当 了多种社会功能。“单位大院就是在这种单位体制下的特殊时代产物。居住者 往往以“业缘关系组织在一起,并在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承当的社会角色上 对单位存有强烈的依赖性。由于这种依赖性,居住者对于生活空间具有很强的依 存意识以及归属感和认同感。但随着社会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这一格局逐渐被打破。本来由单位所承当 的社会功能逐渐交还给社会,社区成为承当起这些社会功能的基本载体。在这个 过程中,原有的“单位大院”以及封闭的综合居住区空间环境设施趋于崩溃,居 民的原有活动模式逐渐发生着变化,而适应新需要的居住生活空间的环境设施及 社区管理服务体制尚未形成,居民缺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22国内住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21现存缺憾正是在这种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之下,国内的住宅建设在获得巨大成就的 同步,也暴露出了不少局限与局限性之处。这些局限与局限性不仅仅体目前物质环境 的建设上,同步也体目前居民生活的精神层面上。一方面是在都市的旧城更新过程中,出于急功近利的心态,各地往往采用了一 次性的大规模推倒并重建的方略。据记录,-间,拆毁的住宅大概 是当年新竣工商品住宅的40。仅以上海为例,从1995年到,上海城区 总共拆迁的地区面积达到了241万平方公里,波及50万户家庭,160余万居民, 这个数字超过了上海市总人口的110。3在这个大拆大建的过程中,大量的老式 居住空间被破坏,居民被迫迁离原居住区,社会网络被打破,都市肌理也同步被2资料来源:城乡房屋概况记录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网站: http:踟cingovcnstatisdt070301htm 3资料来源:你住得如何?为什么?居住调查设计新潮一住宅别册86第二章国内居住建设的现状与缺憾崩溃。另一方面,都市新建的居住空间,由于开发建设的时间仓促,工程量大,以 及资金、开发运营方式的多方面限制,使其难以做到精心设计和营造。新建的居 住区往往缺少相应的配套设施,为居民的生活、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美国伊利诺亚大学社会学专家安东尼奥罗姆将中国都市这种迅速的变化喻为“一夜之城”。仿佛一夜之间,在我们尚未有任何机会加以品评和反思之前, 都市已沧海桑田。在这一系列“简朴化的都市旧城更新和新城建设的过程中, 老式的东西被迅速打破,而具有相应内涵的新环境却不能建立,越来越多的居民 在搬入新的居住区后,拥有了新的“家,却无法找到“家园的感觉,居民失 去了对居住与生活区的认同和归属感。从某种限度上讲,这是在物质环境改善的 同步,在社会意义上的严重失败。222由此而引起的问题居住环境上缺憾进而引起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最为人们所关注的则是 “陌生居住现象的日益蔓延。特别是在大规模重建的都市,特别是居住方式以 楼房为主的都市居民中,可以说早已步入“陌生居住时代了:居住者之间几乎 很少有直接交往。邻里关系的淡漠进而又会带来一系列的悲观影响,由于居民之间互不关怀、 互不联系和缺少责任感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死角”,客观上助长了居住区犯罪活 动的发生率。4邻里关系的淡漠还在一定限度上阻碍了社会成员间的信息、情感 沟通,使人缺少精神慰藉和安全感。邻里关系的进一步淡漠甚至会侵蚀社会上人 与入之间的互助关系,恶化社会风气等。表2-1多层住宅同一层邻里交往状况项目姓名工作单位爱好、社交互助串门 7解和 大知大大知大大知大经较没经较没交往程 部道部部道部部道部常少有常少有分_-分分-_分分_-分互互互串串审度知些不知些不知些不助助助门门门道道道知知知比例41401941401931384192754535604据资料显示,邻里关系的淡漠所导致的刑事案件约占案件总数的14。廖常君都市邻里 关系淡漠的现状因素及对策城I订问题1997-27第二章国内居住建设的现状与缺憾 袭22多层住宅同一单元邻里交往状况项目姓名工作单位爱好、社交互助串门 理解和大知大大知大经较没经较没交往程 部道部部道部大部分不知常少有常少有 分分分-_-分互互互串串串度知此道不知些不助助助门门门道道知知比例3l33353331369262272l3168表2-3高层住宅同一层邻里交往状况项目姓名工作单位爱好、社交互助串门 理解和 大知大大知大大知大经较没经较没交往程 部道部部道部部道部常少有常少有分分分分分_-分互互互串串串度知尝不知磐不知些不助助助门门门道知道知道知比例154045203644l39681478l2227资料来源:范耀邦邻里交往住宅设计社区规划建筑师17应当指出的是,现代居住区邻里关系淡漠现象的背后,有着种种深刻而复杂 的因素,诸如:都市化的发展,社会构造体制的转变,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居 民生活方式的转变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优劣对邻里交往有 着重要的影响,建筑师对此应给与足够的注重。23居住空间理论与设计措施的局限231规划设计理论和措施的局限到目前为止,国内都市居住空间规划设计的基本主导观念仍然受到以物质形 体规划为核心的西方现代主义都市规划思想的深刻影响。这种“物质形体决定论” 的规划设计措施,本质上是建立在功能主义都市规划理论基本上的,是功能至上 理念下的产物。它以都市的静态为基本,将都市空间按照单一功能分区,试图以 先进的理念和良好的型体设计来解决都市的一切问题。这种设计措施是在住宅匾 乏,需要大量建设的背景下形成和成熟的,它以功能分区明确,构造清晰见长, 以最短的时间、最简化的形式、最易掌握的操作措施塑造出最优化的形式,这是 在当时背景下的必然成果。第二章国内居住建设的现状与缺憾但是随着物质环境的逐渐完善,当人们进而追求居住空间更多的精神层次内 涵的时候,功能主义分区模式就明显地体现出先天局限性,作为功能主义级别化城 市组织构造的基本,其设计过度注重功能分区,注重公共交通与居住的分离,注 重空间组织的秩序和空间构造的明晰与条理性。在这一理念上发展起来的居住区 模式中,把居住空间机械地分解成为住宅、道路、服务设施、绿地等一系列子系 统,按道路宽度、绿地大小、服务设施规模,根据级别层层分解、逐级缩小,从而将各个子系统分解成级别化的树形构造,这种树形构造排除了居住、交通、休闲、服务等空间的综合交叉,无法与居民生活的多元性和多样性所具有的网络化 构造相符合。正是长期以来建筑学科领域这种只关注物质空间形态及其规划设计的理论 和措施,“只见物不见人的倾向,使建筑师缺少对社会人文的深层次关注,缺 乏对都市社会构造变迁、居民的平常生活行为交往、心理需求特性规律的研究, 对不同居民的不同需求“熟视无睹。无怪乎在既有居住区中,人们在享有环境 日益完善的物质环境的同步,也感慨精神生活的贫瘠,居民对所居住的空间缺少 认同感,居民间缺少交往,人际关系冷漠。232建筑师的精英意识与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在老式的建筑教育体系下,建筑师尚怀有一种精英主义的意识。建筑师和规 划师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试图以其自身的理念与价值观作为制定与判断居住区 空间形成和发展的根据。正如汉宝德先生在大乘的建筑观一文中写道:“有 使命感的建筑家虽为人身,在精神上是其有神格的。现代建筑的大师们的著作, 其口气是救世主的,她们与先知同样,要救世人于苦难中。因此当时的大建筑师几乎均有一套都市的设想,由于透过都市的居住形态,她们的智慧就以神格发明了人群的生活方式。她们觉得社会大众不仅是可怜的,并且是愚蠢的。嘴巴 上说的都是为了人群,然而却对人群毫无所知。”5而另一方面,居住者对居住空间的需求却是多种多样的,居民的生活方式也 各不相似。建筑师殚精竭虑的设计也难以完全满足作为每一种个体的使用者的需 求。瑞典国家建筑研究院曾对生活习惯问题进行研究。耶朗恩古尔曼以建筑师 住宅调查为样板,研究各类型的工人住房时,不得不承认生活习惯毕竟不是“建 立在不良习惯或种种幻想的基本上,而是以明确的、实际的需要为基本。莱那 赫霍尔姆则在一篇论文中这样写到:“人们不应当简朴地说这些习惯是好的 或坏的(人们常常不知不觉地这样做)或者合法或不合法,而应当认 识N-在住宅可使用面积原则低的状况下,生活习惯可带来不合适的后果。5汉宝德大乘的建筑观雅砌199059第二章国内居住建设的现状与缺憾增长可使用面积则意味着住宅将更易于适应多种生活习惯。”早在1939年,瑞典 全国建筑师协会(SAR)和瑞典工艺与设计会SSF)在联合出版的建筑师住宅 调查报告中便得出结论:生活习惯“有多种多样,是不规则的,不固定的”。6图2-l美国Pruitt Igoe居住区被炸毁的图2-2建筑师雅马萨奇设想的居民生活 时刻(资料来源marmargins com)(资料来源 com)美国Prultt Igoe居住区的最后宿命正是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脱节的最佳注 脚。这个曾获得1951年年度MA大奖的居住区在1972年3月15日,终于被不 堪忍受的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都市议会下令炸毁,这个日子被查尔斯詹克斯 在后现代建筑语言一书中宣称为现代建筑死亡的时间。虽然Pruitt Igoe 居住区失败的因素诸多,但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建筑师雅马萨奇的一张草图暴 露了问题所在。在草图中,一位中产阶级的白人妇女,悠闲地在植物环绕,布满 阳光的三层空中走廊上漫步,婴儿车放在一旁。在雅马萨奇看来,大众应当过这 样一种体面、健康、有活力的生活,但入住的黑人居民对于雅马萨奇设计中的种 种精妙之处似乎完全不能领略,实际使用与设计大相径庭。显然,雅马萨奇心目 中抱负的生括图式与黑人居民心目中的生活图式是截然不同的。由于建筑师的精英意识所致,在居住空间形成的过程中导致了设计者和使用 者的脱节,居民的话语权在某种限度上被剥夺,她们无法在这个过程中发出自己 的声音,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在居住空问形成过程中居民的主体地位,井予以其 充足的尊重,通过话语权的转换,使得这一过程建立在专业人士、都市居民、政 府领导之间系统的不断互相协作配合的基本之上。6瑞斯文-蒂泊尔伊主编瑞舆住宅研究与设计张珑等译中阿建筑J:业出版社1993第三章居民参与的社区营造模式第三章居民参与的社区营造模式31对居住空间主体结识的转变311宣言与发展“每个城声计翎,必须以专家所作的研究为根据它必须预晃勖城南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同的阶段”叫933年雅典宪章“人们必须参s设计的全过程。要使顾客成为建筑师I作整体中的一部分” 1977年马E比E宪章 人类屠住建设规翎应有市民参s。并反映出对所有需求和权力的充足尊重“。 “应把话民参s屠住环境建设视为她们基本的权力“1981年国际建筑师学 会华沙宣言从几次历史上重要的国际建筑学会议的宣言中不难看出,在建筑专业领域, 人们逐渐结识到公众的主体地位并开始强调其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从1933 年的雅典宪章强调专家的作用到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开始强调公众 参与的作用,并呼吁:“在建筑领域中,顾客的参与更为重要、更为具体。人们第三章居民参与的社区营造模式必须参与设计的全过程,要使顾客成为建筑师工作整体中的一部分。1996年在 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举办的第二届联合国人类住区会议的探讨了两个对全球具 有同样重要意义的主题:“人人有合适住房和“都市化世界中的可持续人类住 区发展”。人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使人人有合适住房“不只是指上有屋顶可 以遮身,还指在可承当范畴获得并具有下述功能:合适的私人独处的地方;合适 的空间、进出以便;合适的安全(长期居住有保障、构造耐久牢固);合适的照 明、采暖和通风;合适的供水、卫生和垃圾管理等设施;合适的环境素质和保健 因素;合适的位置(对工作地点和基本设施而言)。直至,北京宪章明确提出“全社会建筑学。的概念,不仅提出建筑师要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所有层次的决策,并且提出应让社会(政府和公众)更多地参与整个建筑设计过程。 这种双向的全面参与无疑将成为新世纪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模式。312从“住区规划刀到“社区规划一随着对居民在居住区主体地位的不断关注,对居民需求的尊重,西方发达国 家的建筑学和规划领域同样经历了一种由“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概念的认 识和转化过程。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Tonnise)在其社区与社会(Communi锣and Society)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社区的概念。英文“社区叫ommun耐的初始含义是指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和密切的伙伴关系。滕尼斯的“社区”概念主 要是指那些有着相似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其体现的是一种 密切无间、守望互助、服从权威且具有共同信奉和共同风俗习惯的人际关系。这 种共同体关系不是社会分工的成果,而是由老式的血缘、地缘和文化等自然导致 的。滕尼斯的社区概念固然具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在她之后,“社区”成为社会 学中最主线及最具深远意义的基本概念。虽然目前各界对社区的定义说法不一, 所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概括起来基本可以表述为:社区是在一定地区范畴 内,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为主体形成的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制度与组织完善的 社会实体。1在下表中,对“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两者的概念范畴、视角、内涵、 成果、价值观等诸多方面进行比较,使两者的差别凸显。其实在居住空间形成的 过程中,两者是密切相联的,住区规划是社区规划在物质、空间层次上的体现形 式,是社区规划过程中的一种阶段,而社区规划则是住区规划的依托与归宿。王彦辉走向新社区都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措施东南大学出版社212第三章居民参与的社区营造模式 表3-1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的差别住区规划社区规划l、规剜的范畴物质空间的规j2n社会秩序与聚居地区空间的逐渐建立2、规划的视角都市规划领域社会学界3、规划的内涵居住场合、室内外空间等有形的个人、团队、人群之间的空间关 实体或空间排布系,社会级别,伦理秩序等组织与引导4、规划的成果以建筑物、构筑物等人造景观为 以实现社会平等、经济发展、生 主态平衡等目的为最后成果,实现社区自治5、价值观实用主义美学可持续发展6、工作周期以住宅的建造过程为工作周期以社区的建造、改造、后续维护过程为工作周期7、工作人员构造以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建筑师 以社区居民为核心,由社会工作 为核心的规划精英组织者引导,并由规划精英、业主、开发人员共同参与组织8、工作组织方式以设计图纸为媒介与根据进行建以社区发展方略与规划条例为依造据,进行民族讨论与协商资料来源:徐一大、吴天伟从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都市规划汇刊4从该表不难看出,相较于“住区规划对物质形态空间的关注,设计过程以 专家为主导的模式,“社区规划”更为关注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人之间健 康和谐的社会关系,更强调居民在社区的主体地位和对其需求的尊重。对“社区 规划”这一概念的结识过程,同步也是对“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结识过程。 这一观念上的转变,适应了现代社会对新型居住空间的规定,是解决都市居住空 间种种问题的出发点。32解决之道一居民参与321搿自上而下劳和“自下而上力 正是在老式的至上而下的规划和建设模式中,作为居住的主体一使用者的缺席,导致了邻里交往在现代居住社区中的衰退。一方面,建筑师无法为居住者营造一种抱负的生活家园,另一方面,居民的意愿和规定又缺少有力的体现途径,13第三章居民参与的社区营造模式从而进而阻碍了居民对于居住地进一步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通过自发活动建立发 生交往的社会网络就无法形成。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即是将话语权重新交回到使用者的手中,赋予居住者在 某种限度上控制其自身生活环境的权利。在住宅和公共空间的设计和规划过程 中,建筑师不再是唯一决定是居住者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的人,居民参与不仅 能发明出更为丰富和富有人情味的生活空间,更能激发居民对所居住环境的认同 和归属感,从而产生更为稳定和自我满足的社区环境。特别对于都市居住空间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不管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下居 住空间的发展,还是政府在规划中对居民居住形态的鉴定,都亟待得到都市居民 的承认与监督。同步居住作为都市中与居民生活最为密切的职能,居民对居住模 式和居住区位的权衡、选择与决策都直接影响着都市居住空间的分布与发展。因 此在都市居住空间发展过程中引人居民参与机制,对国内大都市居住空间规划建 设有着重要的意义。322居民参与的形成背景居民参与思想的有组织兴起,初期重要是与西方国家规划中占重要地位的生 态环保运动有关。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克服经济危机采用了中央集权的 系列政策,然而在实行过程中,导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主义发生严重对立,冲 突的成果使得政府不得不将利益集团介入的公众参与方式运用到决策中来。在具 体的都市建设方面,英国在1947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中,就曾指出,容许 公众就波及利益刊登意见,并规定地方规划部门发布规划编制内容,以便广泛听 取受规划影响的各方面的意见与呼声。二次大战后来随着欧洲各国的战后重建在大量拆旧建新中迅速推动着都市 化进程,针对大量性原则化生产越来越成为解决住宅需求的重要途径,并且从战 后的临时性手段逐渐变成一种常规的建设方式。这种建设方式的指引思想多根据 功能主义理念,以都市的静态为基本将都市空间按照单一功能分区,试图以良 好的形体环境解决都市中的所有问题。在规划过程中采用自上而下的程序,以建 筑师和规划师的理念与价值观制定与判断都市发展的目的与道路,都市使用者的主体一般市民被排斥在规划过程之外,她们只能被动地理解与聆听。20世纪60年代后来随着对以形体规划为基本的都市规划理念的批评与反 思,人权运动的兴起以及社会民主进程的推动,部分欧美国家公众参与规划过程 逐渐成为都市规划的重要构成部分,1962年鲍尔达维多夫(Paul Davidoff) 提出倡导性规划(Advocacy Planning),成为实现公众参与的重要标志,她提出 在规划中赋予公众参与规划过程、自由刊登意见的机会,规划的成果体现了公众14第三章居民参与的社区营造模式特别是平民阶层的利益与价值观,从而使规划的过程与措施、价值取向与目的发 生了新的调节,在自上而下的规划过程中逐渐引入了自下而上的程序。公众参与 的都市规划坚持“只有居民生活与熟悉的空间才是都市规划行动的真正基本”, 因而“十分注重在每个有关居民感知的个人精神生活现实中。空间的使用方式可 能给她们带来的乐趣”。z直到70年代后来,人们已经清晰地结识到,人是建筑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 住宅生产活动应以人为核心展开,让居住者参与设计和建设过程,共同决策。1977 年的马丘比丘宪章明确指出:“在建筑领域中,顾客的参与更为重要、更为 具体。人们必须参与设计的全过程,要使顾客成为建筑师工作整体中的一部分”。 基于这些思考,许多国家都进行了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产生了某些有广泛影响的 理论措施和作品。这些实践的一种共同特点就是在住宅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将决 策权对使用者开放,整个建设过程由静态、封闭型转向动态、开放型。目前,许多西方国家都已将公众参与视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并已在立法 上予以居民参与规划设计以保障。美国住房与都市发展部(US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在其多种住房建设程序中,都规定有公众参 与,并规定应保证对那些开展了公众参与规划活动的规划建设的资金申请予以优 先考虑。在英国,只要地方当局的政策影响到私人在其拥有土地上的权益时,就 必须召开公众质询会来研讨反对意见。居民参与已经逐渐成为住宅建设中的必要 环节,受到广泛的注重。33居民参与的意义331居民参与的作用居民参与被倡导的初衷无非是对诸如:对社区项目互换意见,解决冲突和提 供设计与规划等行为起有益的推动作用,“居民参与可以减少无人顾问的现象 并几可以在更大限度上使行政管理部门与使用者进行交流与接触,随之而来,可 以使更多的居民参与到这个发展过程中来,由此可以产生一种更好的空间环境, 一种更伟大的公共精神,甚至可以带来财政上的改观”。(Becker,1977)居民参与至少具有如下的几点作用: l、居民参与可觉得设计过程提出具有价值的信息; 居民具有和专家不同的看待问题的视角,诸多研究的调查的成果表白,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见解和建议往往可以进一步问题的实质,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居住者对本地的环境见解,对居住区的需要和态度等这些都可觉得设计者提供2法让保罗卡拉兹都市规划措施商务印书馆第三章居民参与的社区营造模式解决问题的信息,使其可以更精确的做出判断,更有效的运用既有资源,解决特 定居住区的特定问题。2、居民参与可以使居住空间更好的满足居民的需求: 居民参与同样也可以使居住者受益。设计者通过居民参与充足理解到使用者的真实需求,并通过进一步设计反映出这种需求,从而使居住空间可以更好的契合 居民的需要。同步,居民通过参与理解到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对设计过程产生了影 响,从而产生自我满足感。据研究表白,这种自我满足相较于居住空间符合居民 需求而言,能更进一步促使其产生对居住区的认同感。3、设计对居民需求的反馈,有助于居民对居住区领域感的形成; 任何最后建成的居住空间都要通过居民的亲身感受,去判断其好坏。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能理解到自己的需求是如何反映在建成的居住环境中。这 使得居民可以现实的评估自己对公共环境的期待,并有助于其判断最后共同决定 的成果。居民对居住区的领域感和归属感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4、居民参与有出于营造出更为和谐的社区; 在参与的过程中,居民自身的利益和居住区整体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社区的观念也同步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并深化。居民参与能使邻里间加深理解, 增进彼此间的信任感,营造出更为和谐的社区。5、居民参与可以加强民主居民在参与过程中,在一种共同的目的下进行协作。参与过程应当是明晰的, 可交流的和开放的,并且应当鼓励人们进行对话、争论和协作,只有这样,公众 参与才干被觉得具有最直接的公共性,并在此过程中,能分享她们对将来生活的 方向与品质的决定。同步,民主的观念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加强。总的来说,居民参与期待解决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是从物质形态的空间来说, 居民参与通过话语权的转换,使建筑师可以理解到居民的真实需求,发明出更符 合使用者实际需要的生活空间;另一方面,从居民的心理角度看,居民在参与的 过程中将自身个性化的印记融入到社区的环境中,从而增进其对社区的认同感和 归属感,进而增进交往活动的发生。33。2值得注意的事项1、成功的居民参与过程应当有赖于专家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取而代 之:目前对于居民参与的态度普遍存在着如下两种不同的误解:从完全忽视使用 者的需求到主张整个设计过程完全由使用者完毕,取代专家的角色。而事实上, 一种成功的居民参与的设计项目有赖于专家和居民的通力合伙。在参与的过程16第三章居民参与的社区营造模式中,专家的任务不是告诉居民什么是她们所需要的,而是应当告诉居民什么是她 们所不曾想到的,使其可以重新审视自身的需要并做出最适合的判断。同步,专 家通过参与过程理解到影响居民生活的最重要因素,并将其反映在设计之中。在 一种成功的居民参与项目中,设计的发明力来自于居民特定的生活经验,而专家 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则提供了新的也许性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2:居民参与的设计措施具有自身的某些局限性,但其不良影响可以设法避免;固然居民参与也不是包治百病的救世良方,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例如有可 能由于参与过程而减少政府的工作效率,增长了规划的时间与费用并引起多种利 益团队各自为政的排她性,鼓励个人主义的倾向等等。但是这些不良影响可以通 过一系列合理手段加以避免,诸如制定明确的合伙纲要,对项目背景进行充足的 研究分析和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在参与过程中强调集体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等。不管如何,居民参与为居住区空间的营造中更为反映居住的主体居民的 意愿,努力实现社会民主和公正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操作措施,它也顺应了人类文 明与市民社会的发展方向。同步,这种自下而上的运作机制有效的地弥补了功能 主义形体规划自上而下措施的严重局限性,是以人为本的都市居住区整体营造的重 要手段之一。34国外居民参与的模式341居民参与的基本原则居民参与是解决社区问题的一种好措施,尽管在社区的多种项目建设中,人 们是自愿参与的,但是由于技术的复杂性一般需要专业人士的协助为了指出问 题的复杂限度,设计与规划的原则应可以与参与过程保持一致。没有这个指引原 则,社区利益团队只能环绕着问题自身讨论,很难获得预期的目的。社区活动的 参与者常常对解决环境问题手足无措,并且有也许导致行动缺少远见,最后的结 果也也许不尽人意。因此,建立一种完善的参与体系和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 制定一种居民参与的筹划一方面应当明确目的,筹划居民参与需要大量的时 间,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来分析问题,分析参与人员的构造,分析可运用的有限资源,接下来需要选择公众参与的措施,以及获得成功的也许性。 在决策过程中,居民参与被觉得是最直接的公众介入方式。在这种居民参与下的方式下,居民在一起分享有有关她们将来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决定。如果 一旦有变化或发生什么事,人们将会聚到一起。如果参与者很积极,并且目的很17第三章居民参与的社区营造模式明确,参与者又有类似的经验,活动将会很有效。同步,要变化老式规划方式, 以保证参与者可以介入到设计者或规划者的工作之中。居民参与的组织者需要有 一种新的专业技能就是可以保证在设计过程中,社区居民参与的顺利进行。 这需要某些行之有效的工具。居民参与的原则(原理)可以总结成如下五条:3 l、面对任何一种项目,都没有“最佳的解决措施; 每一种问题均有许多可以解决的措施。对于设计或规划难题,在老式意义上,解决措施基于两套原则:1)“事实”经验数据,涉及材料强度、经济指标、建筑样式等等。2)“态度”根据事实的解释,在特殊领域的艺术定位,老式的和习俗 的措施,以及价值判断等。由此,设计和规划的决策在其本质上是有偏 差的,并且同决策者的价值观有关。2、“专家的决策不一定优于“外行的决策; 通过提供作为决策根据的事实,居民可以检查所提供的多种方案,并在其中进行选择。在此过程中,一种设计者或规划者应当被觉得是一种参与者,她们的 责任是提供不同的可供选择的方案,讨论不同方案也许带来的结局,陈述自己的 观点,就像使用者陈述自己的观点,奉献她们的主意那样。3、规划或设计任务应当做得易于理解; 由专业人士构思的方案常常具有框架作用,并能提供应居民讨论。在理解了设计方案后来,居民可以产生她们的方案,这比提供应她们的那个要强。这个由 居民提出的方案更也许获得成功,由于它和使用者的使用规定更一致。4、所有参与者与利益集团应在一种开放的讨论会中进行交流;在这种场合下,人们可以畅所欲言,作出必要的协商与妥协,并达到也许被接受的成果。5、整个过程是持续的,甚至会有变化; 居民参与的成果不只是产生一种方案。它还必须被妥善管理,评估,并对外界条件的变化具有适应性。那些与成果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使用者,最能接受整个 参与讨论,并因此最后获得自身的利益。342北美公众参与的程序北美的公众参与已经发展了相称一段时间,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比 较完善的一套体系和相应的机制。公众参与已经成为北美在都市规划过程中市民 监督政府,保证政府维护公众利益,保证规划的成果符合都市居民的愿望和实际3徐一大都市社区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博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18第三章居民参与的社区营造模式的需求。表3-2列出了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市民、规划师(专家)、政府官员 各自的职责划分,她们在不同的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