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望洞庭》教学设计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25605184 上传时间:2022-07-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7、《望洞庭》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7、《望洞庭》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7、《望洞庭》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7、望洞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2 会背诵古诗。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感受洞庭湖的美。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阅读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请看(出示图片)2.我们的祖国真美呀,无数的文人墨客写下了关于祖国山水的诗歌,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关于祖国河山的诗歌。(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庐山瀑布)3.同学们积累的古诗可真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诗刘禹锡的望洞庭。(板书:望洞庭)5.释题,检查预习。师:齐读诗题,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生:写的是洞庭,从 “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介绍洞庭与诗人)师:课前已经然大家回去预习了,你能介绍一下诗人(洞庭)吗?(出示课件:刘禹锡、洞庭湖)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生:洞庭湖古称云梦泽,附近有岳阳楼师:看来同学们预习得很认真。在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的秋天,刘禹锡再次远赴他乡,到和州上任,经过洞庭湖时,看到了烟波浩淼的八百里洞庭,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出示)下面我们来读一读。二、学习古诗,品读诗文。(一)、初读感知,质疑顺句。1.自读全诗,找出生字。2.学习生字, 提示多音字“和、磨”。3.师范读,划节奏。4.按节奏进行多种形式朗读。5.齐读全诗。6.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师:同学们都能把这首诗的字音读准、读通了,还读出了诗歌的节奏,真是太厉害!下面就请你们小组合作,利用以下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7.全班交流:在刚才的学习中你读懂了什么?你从哪里知道的?(学生汇报自学情况)(1)读懂字词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2)理解诗句意思。师:字词已经读懂了,那大家可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生:第一句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生:第二句的诗意是: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生:三四句的意思是: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3)读懂古诗大意。师:太厉害了,掌声送给他们。现在我们也来读读全诗的意思,一起走近诗人。(出示)(男女读,全班读)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8)师小结:通过同学们这一朗读,老师的脑海里已经浮现出一幅洞庭秋月图,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洞庭,感受这无边的美景吧。(出示美景图)(二)、细读全诗,体会诗境。师:看着这恍若仙境的洞庭湖,你会用哪句诗来形容它?(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1.结合图片学习一二句。(1)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湖光、秋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板书:湖光、秋月)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2)师:你感受到了什么?(美)(3)研讨“镜未磨”。a.师:你从哪里看出它的美?你能用一些词语形容一下吗?生:月光如水,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b.你从哪个词感受到朦朦胧胧?(镜未磨)师:铜镜反复摩擦后就会光亮照人,可以观容貌、正衣冠。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会怎样呢?(出示铜镜)(朦朦胧胧、模模糊糊、隐隐约约、若隐若现。)(4)出示课件,感受美。(5)指导读。师:你能读出美的感觉吗?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2.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1)师:在这朦朦胧胧的夜色中,诗人遥望洞庭看到了什么?(出示三四句,读)(出示图片:白银盘和一个青螺):现在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出示图片)师:请你把这两幅画对比一下,像吗?能完整的说一说吗?生:洞庭湖中的君山像是白银盘中的一个青螺。(板书:青螺)(2)指导读。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3、想象意境,领悟诗情。(出示洞庭月夜的图片) 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发挥想象,大胆述说。(1)师:你能仔细观察图片,用一段话来描述吗?生:(月亮高挂在漆黑的夜空,向湖面洒下了银色的光辉,把湖面都照亮了,水天一色。湖面水平如镜,倒映着明月。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水和月亮已经融合在一起了。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2)你觉得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这幅画面?(板书:和)师:洞庭湖的水面上,浮动着美丽的君山,山水相依,是那样的(和谐)。师:多美的洞庭湖,湖光和秋月互相辉映,这不就是(引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师:宁静的夜晚,作者遥望洞庭湖面,湖光秋月,山光水色相互映衬,多么宁静和谐,刘禹锡在情不自禁地轻轻吟诵【师读】【生读】师:那广阔无垠的水面在月光下朦朦胧胧,而遥望洞庭的山水,多么像白银盘里托着一颗精巧的青螺,于是,我们又一次轻轻地吟诵师:多么美丽的洞庭秋月啊!刘禹锡登上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他不禁吟诵道: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师:浩瀚的夜空,皎洁的明月,平静的湖面,这宁静和谐的景色,让诗人忘却了尘世的烦嚣,心灵得到了慰藉,他不禁脱口而出:(比美读,个读、小组读)师:你觉得诗中除了湖光秋月,洞庭山水的和谐,还有哪一种“和”?(诗人内心与眼前景物的和谐)诗人回归内心的平静,面对这洞庭秋月,才能感受其中的和谐宁静,此时此刻,诗人已与眼前的景物融为一体。他被洞庭的美景深深地吸引着。听,刘禹锡又一次把酒临风,从容地吟诵【生读】三、熟读全诗,感悟诗情。1、如果此时赶路的你经过洞庭湖,展现在你的眼前是(美若仙境的洞庭湖)你会(被这美景陶醉了)请你带着陶醉之情读:望洞庭(读出陶醉美(配乐诵读)。2、看着宁静和谐的洞庭秋月,你的身心都被感染,不禁吟诵道:望洞庭(读出和谐宁静之感)1、 是啊,浩瀚的夜空,皎洁的明月,平静的湖面,恍若仙境!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刻在心里。4、背诵古诗。(检查背诵)5、写作特色师: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生:感受到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师:在诗中,诗人是怎样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呢?生:诗人在诗中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潭面无风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生:诗人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生:诗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说话:出示练习平静的洞庭湖 像 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秋月下的洞庭湖 像 一个白银盘。洞庭湖中的君山 像 是白银盘中的一个青螺。说话: 像 。四、拓展迁移,积累运用。(一)小结学法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刘禹锡的望洞庭,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我们回顾一下,在学习望洞庭这首古诗时,都用了哪些方法?(多读古诗、结合注释、查阅资料)(二)拓展运用师: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许多有名的诗人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今天老师还带来的两首关于洞庭的古诗,大家读一读,感受一下美在哪里。(出示)题君山唐 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游洞庭湖五首其二唐 李白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1、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2、学生读,读出美的感觉。3、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五、课堂总结,激发热情。同学们,位于湖南的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当然,我们的祖国除了洞庭湖,还有很多的名胜古迹,文人墨客游览后留下的诗也有很多,课后我们可以收集一下有关祖国壮丽河山的古诗,同学间可以进行交流,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作业:1、熟读这首诗,并且背诵给家人听。2、收集关于祖国壮丽河山的古诗。板书设计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 赞美 秋月 和 潭面 青螺 热爱望洞庭教学设想望洞庭是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诗。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也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教学这一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设计的:(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上课一开始我就利用学祖国山水美丽风景图引入,这样引入既新颖又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让学生背诵学过的关于祖国山水的古诗,这样营造了古诗文学习的气氛,为整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作用。(二)初读感知,质疑顺句。一进入古诗文的学习,我首先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学,通过注释,结合插图,利用工具书,让学生先读懂字词,再读懂句子。从而读懂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三)细读全诗,体会诗境。学生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地,细致感受其诗句的美,才能深入地领略当中的诗情,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在教学这一环节中,我注重创设意境,让学生感受洞庭湖的朦胧之美,和谐之美。(四)熟读全诗,感悟诗情。在教学中我把诗人的情感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在教学这一环节中,我创设一个又一个的情境让学生假设自己就身临洞庭,受祖国山水之美,大自然之美,一次又一次地得到升华。 (五)拓展迁移,积累运用。在本环节中,我选了两首关于洞庭湖的诗歌进行拓展,一是让学生迁移学诗的方法。二是领略不同诗人从不同角度写洞庭的山水之美。三是激发诵读经典兴趣。望洞庭教学反思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诗歌短小,却感情深刻。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泛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我首先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学,通过注释,结合插图,利用工具书,让学生先读懂字词,再读懂句子,从而读懂这首诗的主要意思。从字词过渡到诗句再到全诗,而且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让学生在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做到体会诗境,感悟诗情。 这首诗中最大的写作特色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平时,我们通常说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这样的比喻学生就见得多,但是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了。所以这个比喻句要结合诗的意境来解说,并向学生介绍古时候,使用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样子。而在这里,月光下的湖面和铜镜都是朦朦胧胧,学生体会到这些比喻句真是妙不可言。接着,让学生学以致用,仿写比喻句。 在拓展环节,我选取了两首关于洞庭湖的诗歌进行拓展,一是让学生迁移学诗的方法。二是领略不同诗人从不同角度写洞庭的山水之美。三是激发诵读经典兴趣。但中年级的学生阅读速度较慢,两首古诗量大了点,可能还是一首古诗比较适合学生的学情。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