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10件典型案例和24件优秀案例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24887272 上传时间:2022-07-25 格式:DOCX 页数:175 大小:180.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复议10件典型案例和24件优秀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75页
行政复议10件典型案例和24件优秀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75页
行政复议10件典型案例和24件优秀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政复议10件典型案例和24件优秀案例7月行政复议10件典型案例任某不服省厅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案柴某不服某市卫生计生委答复申请行政复议案甲航空技术公司不服省厅政府采购举报解决申请行政复议案蔡某某不服某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答复申请行政复议案陈某不服某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行政惩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案钱某不服某市人民政府作出的实行断电措施批复申请行政复议案洪某不服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作出的举报投诉解决告知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案詹某某不服某市市场监管局举报解决申请行政复议案萧某不服某区人民政府作出的 房屋征收补偿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案严某某不服某区公安分局未履行法定职责申请行政复议案案例1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目的在于保障公民获取信息权。对于申请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应尽到必要、合理的检索和查找职责,而不能课以申请人过多的释明义务。申请人未按规定进行补正的状况下,行政机关不能简朴地不予解决。任某不服省厅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案申请人:任某被申请人:省厅行政复议机关:省人民政府11月23日,申请人通过邮政特快专递向被申请人申请公开“市区路1弄32号房屋所在地块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的建设用地阐明书、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土地征收方案及供应土地方案(“一书四方案”)批复文献、土地征收公示、征地合同、征地安顿补偿方案、征地红线图、征地补偿金发放状况,建设项目用地单位提交的预审申请表、预审申请报告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有关材料”。被申请人于11月24日收到申请,同年12月7日发出政府信息公开补正告知书,告知申请人“一、查询征地须提供审批文号、审批时间、报批批次等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一条第(四)项,请你在收到本告知书之日起15日内补正上述信息,我厅再予以答复。逾期不补正的,视为放弃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二、征地方案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编制、报批并负责实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一条,你也可以向市国土资源局或辨别局直接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申请人收到补正告知书后,于同年12月10日向被申请人邮寄了政府信息公开补正阐明,内容为“因申请人承租房屋面临拆迁,申请人并不懂得该地块与否存在征地批文以及征地批文的内容,故申请人需要通过申请信息公开的方式理解该地块土地的现状。申请人在此前提交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所需内容描述中已经提供了土地的具体位置信息,贵单位可以通过地理位置予以查找,并向申请人公开”。被申请人于次日收到该补正阐明后未予答复。申请人觉得,被申请人收到补正阐明后,至今未作答复,已经超过法定期限。祈求确认被申请人未在法定期限内对申请人的信息公开申请予以答复的行政不作为违法并责令被申请人履行信息公开职责。被申请人觉得,被申请人已依法解决申请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申请人所提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内容不明确,被申请人所作补正性告知于法有据。行政机关依法不具有收集调查政府信息的义务,被申请人告知其也可向本地国土资源部门提出信息公开申请对的。申请人未在补正告知期限内予以补正。祈求依法驳回申请人的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觉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三条规定,被申请人具有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定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第(三)项第2目、第3目和第5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行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于3月11日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确认被申请人未在法定期限内对申请人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予以答复的行为违法;责令被申请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期限,对申请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重新作出解决。一、申请人所提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内容与否明确申请人申请公开市区路1弄32号房屋所在地块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的“一书四方案”等文献材料,已经提供了土地的具体位置信息,所需内容描述明确。被申请人规定申请人应提供审批文号、审批时间或报批批次等,理由不当。1申请人在申请公开征地批文政府信息时提供审批文号、审批时间或报批批次等要素,有助于行政机关迅速便捷检索相应政府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但征地批文的审批文号、审批时间或报批批次等要素并非检索政府信息的必备要件,更非唯一要件。2申请人规定公开市区路1弄32号房屋所在集体土地的征地批文,所指向的地块位置明确、具体。被申请人作为国土资源行政管理机关,代表省政府履行辖区内集体土地征收管理职责,理应掌握并确认该地块与否存在相应的政府信息并决定与否应当公开。3审批文号、审批时间或报批批次等要素自身属于征地批文类政府信息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申请人并不掌握所需征地批文政府信息的状况下,规定申请人必须提供所申请的征地批文的审批文号、审批时间或报批批次等内容,既不现实,也不合理。4申请人提交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所需政府信息内容描述明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条规定,不存在该条例第二十一条第(四)项规定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补正的情形。二、与否属于需要行政机关汇总、加工或重新制作,向其她行政机关和公民、法人或者其她组织收集信息的情形申请人不提供审批文号、审批时间或审批批次,仅提供土地的具体位置信息,规定行政机关通过地理位置予以查找、确认并向申请人公开相应信息,这种确认申请所针对的地块与否存在相应政府信息,属于政府信息公动工作中正常、必要的检索、核算工作,不属于需要行政机关汇总、加工或重新制作政府信息,向其她行政机关和公民、法人或者其她组织收集信息的义务的情形。三、被申请人告知申请人也可向本地国土资源部门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问题被申请人在补正告知书中同步告知,征地方案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编制、报批并负责实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一条,申请人也可以向某市国土资源局或辨别局直接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该告知内容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三)项的情形,而属于行政指引,告知内容自身不违法,但对申请人不具有拘束力。四、被申请人告知补正后,申请人仅就申请作出阐明而未按规定补正的状况下,被申请人据此与否可以不再解决被申请人在申请人对补正告知作出阐明、未按补正规定补正的状况下,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十四条的规定作出解决。被申请人仍坚持觉得申请人未提供审批文号、审批时间或报批批次等内容,而未在法定期限内作出答复解决,实质上已经构成对申请人所提申请的回绝,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因申请人申请政府信息公开时未提供所需政府信息的文号、制作时间等信息检索要素,行政机关规定申请人对申请内容补正而引起的行政争议时有发生。客观上,申请时未能提供所需政府信息的制作时间、文号,给行政机关的检索工作增长了工作量,但如果不加界定和规范,极易成为行政机关回绝公开政府信息的不当理由,有违政府信息公开“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背离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设计初衷。本案就如何界定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内容与否明确,如何界定与否属于需要行政机关汇总、加工或重新制作或向其她行政机关和公民、法人或者其她组织收集信息的情形,以及行政机关以申请人未提供审批文号、审批时间等信息要素为由规定补正行为的定性问题,进行了剖析说理,对行政机关更好地履行政府信息公开职责、对的解决类似行政复议案件,颇具借鉴意义。(撰稿人:叶建明)案例2行政机关应当精确辨别履行法定职责与专业技术鉴定的边界,一方面要避免以需要专业技术鉴定为由,怠于履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将专业技术鉴定与履行法定职责混为一谈,扩大法定职责的范畴。柴某不服某市卫生计生委答复申请行政复议案申请人:柴某被申请人:某市卫生计生委行政复议机关:某市人民政府申请人柴某以某医院篡改、隐匿其母(已故)诊断病历内容为由,向被申请人某市卫生计生委投诉。其后,柴某以卫生计生委所作答复不当为由,向某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申请人觉得,被申请人某市卫生计生委所作答复不当,规定行政复议。被申请人觉得,根据申请人的投诉对某医院进行调查,未发现医院存在篡改病历行为。有关申请人提出的其她事实理由,波及病历记录与否确切、治疗方案与否对的规范、医疗措施与否及时合理等临床诊断专业技术,不能鉴定与否存在医疗过错及与否与患者死亡存在因果关系。被申请人觉得已经认真履行了法定职责,祈求驳回申请人的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经审查查明,7月20日,申请人之母周某因“子宫癌肉瘤”进入市某医院进行住院治疗,7月22日出院,同日死亡。申请人觉得该医院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存在篡改、隐匿病历内容,违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诊断常规,急救不力,导致其母死亡,并于9月18日向被申请人投诉。申请人在投诉时一并列举怀疑医院篡改病历的理由,但并未明确怀疑篡改或隐匿病历的具体内容。10月23日,被申请人作出答复告知申请人:检查未发现医方存在篡改病历状况,因申请人所反映的问题波及医疗专业技术,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并不能鉴定,按照国务院医疗事故解决条例规定,需由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案件审理期间,经复议机关询问核对,申请人对初次病程记录中诊断筹划第3点有关“腹腔穿刺引流”表述、盆腹腔穿刺知情批准书医疗替代方案中人工书写内容、临时医嘱单有关“腹腔穿刺引流”内容及出院记录的诊断通过中“患者腹胀难忍,行腹水引流,减轻腹胀治疗”等部分的病历内容真实性存在异议。复议机关同步发现,被申请人在接到申请人投诉后并未及时组织申请人核对有关病例,明确申请人所指认病历中也许存在的篡改、隐匿内容,调查取证内容仅为两名涉事医护人员的陈述,而两名涉事医护人员所作陈述内容又分别指向申请人投诉的两个不同内容,亦无其她证据可以证明其陈述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被申请人的调查内容既不能涵盖申请人投诉的所有事项,又缺少足够的证据支撑其所作的答复。故复议机关依法撤销被申请人某市卫生计生委所作答复书,并责令其重新答复。本案争议焦点在于某市卫生计生委与否履职到位以及如何对的划分行政管理职责与专业技术鉴定的边界,并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到本案,被申请人觉得本案申请人所反映的问题波及医疗专业技术,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并不能鉴定,需由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即觉得诊断病历真实性需要通过医疗事故鉴定进行判明;而另一方面,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需当事人双方对诊断病历真实性进行承认。在申请人否认诊断病历真实性的状况下,本案在行政调查程序中陷入死循环。可见本案波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的监管与专业技术部门对医疗事故鉴定两个领域,且该两个领域在表象上存在互相交错,甚至有互为因果的逻辑问题。从现行立法状况看,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具有对医疗机构的执业活动进行检查指引的法定职责,同步有依当事人投诉对医疗机构执业行为进行查处的职责。但有关法律并未规定对医疗机构执业合规性问题的审查,必须以医疗事故鉴定等专业技术鉴定为前提。无论从立法规定上看,还是从调查程序看,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监督职责与专业技术鉴定都不存在边界不清或谁为前提的问题。在法律层面上看,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医疗机构违规行为进行查处,而专业技术鉴定只负责对专业问题作出学术或者技术上的鉴定,两者并不在一种层面上,也不存在互相交错或者替代,甚至互为因果的问题。而从调查程序上看,专业技术鉴定只作为支撑调查结论的证据,而非调查结论自身。因此,本案被申请人在案件调查一开始就模糊了调查程序与鉴定程序自身法律定性、技术定位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错误地将行政机关调查行为简朴混淆于一般的技术鉴定,从而推导出认定诊断病历真实性需要医疗事故鉴定的错误调查结论。同步,本案也反映出行政机关过于依赖技术鉴定,而怠于运用多种手段积极开展调查的问题。一方面,被申请人某市卫生计生委既未组织申请人核对病历,又未能以其她方式明确申请人所怀疑被篡改、隐匿的具体内容。另一方面,被申请人在调查时仅采集了两名涉事医护人员的陈述,对其真实性亦未作进一步的核对。第三,对双方争议的诊断病历的电子文档原始性未能进行进一步查证。为此,被申请人的调查取证既不充足也不全面,显然未履职到位,其结论亦属于事实不清、证据局限性。一方面,引起本案的本源在于行政机关未能明确自身的职责定位。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行使对医疗机构监督检查的法定职责时未能明晰自身的监督检查行为与医疗事故鉴定等专业技术鉴定之间的关系,将自身肩负的法定职责混淆于专业技术鉴定行为,并将法定职责推脱给专业技术鉴定机构。另一方面,行政机关应当学会运用多种手段开展调查工作。从本案看,要查明争议诊断病历的真实性问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行。既可以从医学角度进行调查如医学专家论证,也可以从电子技术角度入手对诊断病历电子文档进行调查鉴定,而不应仅局限于医疗事故鉴定。在案件调查中,行政机关应当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全面收集证据并作出合适的判断。第三,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工作规范,明晰自身职责,规范调查行为。本案暴露出来的问题重要集中在技术规范性较强的行政管理领域,类似问题的调查往往可以依托专业技术鉴定来判明,而行政机关亦可以引导申请人通过专业技术鉴定来规避履行法定职责,从而产生行政机关怠于履职或者履职不到位的问题。因此,有关行政机关需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工作规范,明晰自身工作职责,有效甄别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诉求,理顺自身职责与专业技术鉴定之间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行政争议。(撰稿人:周珍一 孙毅)案例3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决定,应遵守合法法律程序,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切不可以主观判断替代调查取证,保证行政行为经得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审查。甲航空技术公司不服省厅政府采购举报解决申请行政复议案申请人:甲航空技术公司被申请人:省厅行政复议机关:省人民政府申请人觉得,申请人于1月11日提交实名举报材料,举报乙、丙两家公司在某经济学院两项机舱设备政府采购项目中存在歹意串标违法行为,且已涉嫌犯罪。被申请人作出不予备案调查告知书,系未履行法定职责。祈求撤销被申请人所作告知书,责令其依法受理举报。被申请人觉得,被申请人于1月28日作出告知书,告知申请人“某经济学院两项机舱设备政府采购项目分别于8月、11月完毕采购,申请人举报的有关当事人串标行为距今已超过两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惩罚法(如下简称行政惩罚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已不能再予以其行政惩罚,因此决定不予备案调查”。被申请人事后在另一投诉案件解决过程中对举报事项进行了调查。行政复议机关觉得,申请人举报所涉项目属被申请人监管范畴。被申请人接到举报后,在尚未确认乙、丙两家公司与否存在串通投标违法行为的状况下,直接以行为距今超过两年为由,根据行政惩罚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作出不予备案调查告知书,缺少事实根据,合用法律错误。被申请人虽在事后对另一投诉案件的解决过程中就举报事项进行调查,但调查系事后进行,且被申请人未将调查成果作为作出本案告知行为的事实根据。行政复议机关遂撤销该告知书,责令被申请人重新作出举报解决。一、被申请人有无法定职责解决申请人举报事项申请人举报所涉项目为省级预算单位的政府采购项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十三条规定,属于被申请人监管范畴。被申请人作为负责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的部门,具有对涉案政府采购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法定职责。通过对实名举报材料的解读,可以发现本案申请人举报事项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举报乙、丙两家公司存在串通投标违法行为;二是觉得该串通投标已涉嫌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如下简称政府采购法)第五十九条、第六十五条、第七十七条和某省政府采购行为规范和责任追究暂行措施第十五条、第二十条规定,被申请人在接到申请人的举报材料后,需对举报事项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成果才干认定与否存在违法行为、与否需要予以行政惩罚,或者与否已经涉嫌犯罪需移送司法机关解决。二、被申请人就举报事项作出告知与否合法(一)行政惩罚追溯时效的合用要件。行政惩罚追溯时效,是指在违法行为发生后,对该违法行为有惩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发现该违法行为,超过法定期限才发现的,对该违法行为人不再予以行政惩罚。行政惩罚法第二十九条对行政惩罚追溯时效作了明文规定“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予以行政惩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持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由此可见,行政惩罚追溯时效的合用须同步具有两个要件:一是存在违法行为;二是该违法行为迄今已超过两年。被申请人在尚未查明乙、丙两家公司与否存在串通投标违法行为的状况下,以有关行为迄今超过两年为由,援引行政惩罚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决定不予备案调查,属合用根据错误。(二)行政惩罚追溯时效不合用于涉嫌犯罪的情形。行政惩罚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是针对违法行为的行政惩罚追溯时效,并不合用于涉嫌犯罪的情形。申请人在举报中已提出乙、丙两家公司的串标行为涉嫌犯罪。根据省政府采购行为规范和责任追究暂行措施规定,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如发现供应商的违法行为涉嫌犯罪,应当移送司法机关解决。被申请人既未审查被举报对象与否存在串通投标违法行为,也未审查被举报对象与否涉嫌犯罪,直接作出不予备案调查告知书,属认定事实不清。三、被申请人事后调查能否视为对告知行为的补正所谓行政行为的补正,是指形式或程序上存在轻微违法的行政行为进行事后补救,使其成为合法的行政行为,继续维持其效力的一种补救措施。国内现行法律、法规尚未对行政行为的补正作出明确规定,但实践中行政行为的补正广泛存在。特别是在行政行为文本存在文字漏掉或错误的情形下,容许行政机关通过内部纠错程序进行补正。行政行为补正的合用应当满足如下条件:一是行政行为仅具有轻微的程序或形式上的违法。如果行政行为构成实质上的违法,或严重违背法定程序,则不再合用补正。无效行政行为也不得补正。二是该程序、形式上瑕疵未侵害相对人的权益。同步,行政行为的补正也不会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实质影响。三是行政行为因程序违法而被撤销或确认违法后,行政机关按法定程序重新作出同一内容的行政行为,并无实际意义。本案被申请人主张其在事后对另一投诉案件解决过程中,对本案举报事项进行了调查,经调查发现不存在申请人举报所称的串通投标违法、犯罪行为,由此觉得事后调查解决已对告知行为进行了补正,不应再撤销告知书。但本案告知行为不能合用补正。由于被申请人在未经调查的状况下以有关行为迄今超过两年为由作出不予备案调查告知书,已构成实质上的违法,且该行为一经作出已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不符合补正合用条件。一、甄别申请人系依法维权还是滥用举报权利案件审理中发现申请人针对乙、丙两家公司在全国多地进行多次类似举报投诉。究竟是申请人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进行维权,还是申请人涉嫌滥用举报权利,企图扰乱市场竞争秩序牟取非法利益。通过多次交流,承办人理解到:申请人与乙、丙两家公司多次在政府采购中作为供应商参与投标,但乙、丙两家公司中标频率明显高于申请人。申请人怀疑乙、丙两家公司存在串标违法行为,但申请人并无证据证明。对此,被申请人主张申请人在没有证据的状况下提出举报,系滥用举报权利。政府采购法第七十条赋予了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政府采购活动中违法行为进行举报的权利,并规定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及时解决。被申请人作为政府采购监管部门,有责任对申请人的举报事项依法进行调查,只有通过调查才干懂得举报与否成立,而不能凭主观鉴定申请人系歹意举报,作简朴化解决。二、推动政府采购举报解决程序的规范化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和规章仅对投诉解决程序进行了规范,除了政府采购法第七十条对举报作出的原则性规定外,并无对举报解决的程序性规定。举报解决程序的缺失不能成为被申请人作出错误告知行为的理由。根据省政府采购行为规范和责任追究暂行措施第十三条第一项“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应结合本地区实际,建立健全与政府采购法相配套的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制度,保证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度的贯彻贯彻”规定,被申请人作为省级采购监管部门,有责任在其辖区范畴内建立健全政府采购举报解决程序。(撰稿人:冯娇雯)案例4通过反复、大量提起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给有关部门施压,已经偏离公民依法、理性、合法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的正常轨道。对滥用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权行为的规制,应当依法、依程序进行,由行政机关进行先行解决,再由行政复议机关或者人民法院进行审查认定。该案对于全省行政机关应对滥用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权行为,具有指引意义。蔡某某不服某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答复申请行政复议案申请人:蔡某某被申请人:某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机关:某设区市人民政府申请人因不服被申请人作出的(重答)第307-2号政府信息公开答复行为,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复议。申请人觉得,申请人规定被申请人提供“104国道改建指挥部的财政决算预算”等信息,被申请人回绝公开有关信息违法。被申请人觉得,申请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与其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关,故不予公开。此外申请人于1月1日至12月期间分别向被申请人及有关部门提出至少2662次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显然已构成获取政府信息权利的滥用。祈求驳回申请人的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觉得,申请人大量地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真实目的并非为了获取所申请的信息,而是借此体现不满情绪。其行为明显偏离了公民依法、理性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的正常轨道,超过了合法行使知情权的合理限度,背离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初衷和立法目的,显然构成滥用获取政府信息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她组织的合法权益是行政复议法的立法目的之一,也是当事人提起行政复议的申请条件之一。申请人的复议申请源于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由于对获取政府信息权利的滥用,其在客观上并不具有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所值得保护的合法利益。申请人的复议申请已违背了权利行使的必要性及合法性,构成滥用复议申请权。综上,申请人的复议申请不符合法定复议受理条件,依法应予驳回。为了兼顾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有效运用公共资源和保障申请人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起复议的权利,对于申请人此后再次向行政机关申请类似的政府信息公开、提起类似的复议申请,均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进行严格审查,申请人需举证阐明其申请和复议是为了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否则将承当不利后果。一、滥用行政复议申请权的内涵行政复议申请,是指公民、法人和其她组织,觉得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以自己的名义规定有权机关变化或者撤销这种具体行政行为,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一种活动。滥用行政复议申请权是指公民、法人和其她组织明知或应当懂得自己的祈求缺少事实根据和法律根据,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不合法目的,运用法律赋予的行政复议申请权利,以合法形式进行不合法的行政复议申请,以期通过行政复议纠缠复议机关(机构)或被申请人,从而导致不必要的人力和财力及行政复议资源挥霍的行为。其特性有:(一)滥用行政复议申请权行为的申请人在主观上是出于非法目的,不是真正要谋求权利救济,具有违法性。(二)滥用复议申请权行为在形式上,符合行政复议的受理条件,行政复议机关应当予以受理其申请,具有伪装性。(三)申请人不合法行使复议申请权,给行政复议机关(机构)以及被申请人导致损害,具有危害性。二、滥用行政复议申请权的认定参照民事侵权理论,结合行政复议工作实践,可从如下四方面考虑:(一)主观上申请人具有故意。过错是一般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民法基本理论上存在故意和过错两种过错形式。基于滥用复议申请权行为是一种积极加害行为,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因此其过错形式应以故意为判断原则。(二)客观上申请人实行了滥用复议申请权的行为。申请人实行滥用复议申请权的行为体现方式千差万别、多种多样,一般为积极的“加害行为”。其体现形式一般是先“创设一种具体行政行为”,继而针对该具体行政行为申请复议。例如,蔡某某向某市人民政府申请公开“某书记到任时接受公款去KTV包间特殊服务多少次”等侮辱性信息,而后再针对某市政府的答复行为申请行政复议。(三)滥用权利行为给行政机关导致了损害。有损害后果系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之一。这种损害应涉及财产性损失和非财产性损失。滥用复议申请权行为的损害后果,一般申请人通过大批量的、无厘头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申请,来“包围”行政机关,使复议机关疲于应付,严重挥霍珍贵的行政复议资源。(四)滥用权利行为和危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涉及直接因果关系和间接因果关系,在滥用复议申请权引起的复议案件中,受损害成果应与滥用复议申请权行为具有直接因果关系。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明确提出 “加大对虚假诉讼、歹意诉讼、无理缠诉行为的惩办力度”,但若无相应配套制度,便无法落地。实践中,应当就滥用救济权的认定原则、认定机构、解决方式等事项,出台有关制度,做到有据可依。2.滥用政府信息知情权、滥用复议申请权行为在客观上体现为“反复性”“分散性”“恣意性”。因此,有必要建立重点关注名单,从而使有关工作人员尽快理解状况,迅速解决,提高工作效率。3.通过个案生效法律文书认定某某人存在滥用权利,从而在一定的期限内合适提高其申请、复议、起诉资格的证明原则,符合行政复议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精神。4.对进入重点关注名单人员,只局限于特定滥用权利领域,且应按照审慎审查的原则解决有关事项。对特定领域之外的正常行政复议申请,应依法予以受理。5.在拟定滥用救济权之后,复议机关对进入重点关注名单的当事人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将不再解决,有关单位对此应形成共识。(撰稿人:应海桐 陈林慧)案例5行政机关应当公平、公正实行行政行为,所采用的方式应当必要、合适,并与行政管理目的相适应。该案中行政机关违背法律规定行使行政裁量权,既不合乎公平、公正的规定,也没有兼顾行政相对人的权益保护,导致行政行为被纠错。而行政复议机关坚持合法性审查与合理性审查并重,加大行政复议监督力度,对于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直接予以变更,值得倡导和鼓励。 陈某不服某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行政惩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案申请人:陈某被申请人:某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行政复议机关:某市人民政府申请人对被申请人作出的行政惩罚决定不服,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申请人在未获得营业执照的状况下,在某村菜市场对面小巷内设立销售鸡、鸭活禽的摊点。其现场经营的物品有鸡1筐共8只,鸭2筐共15只;经营工具有电动三轮车1辆,电子秤1台等物品。被申请人查获申请人的无照经营行为,并现场责令其立即停止销售活禽,申请人未按规定改正。后申请人及其丈夫、婆婆在被申请人实行现场扣押时与执法人员发生争执并阻碍扣押。执法人员报警后,公安机关出警处置。被申请人于同日对申请人备案调查。通过法定程序,被申请人对申请人作出行政惩罚决定如下:1.警告;2.罚款3.5万元整。另查明,被申请人及其丈夫、婆婆因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惩罚法第五十条第一款第(二)项、第十七条第一款之规定,被某市公安局分别处以行政拘留五日、行政拘留七日、罚款200元的惩罚,因被申请人系哺乳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妇女,对其的行政拘留不予执行。申请人觉得,自产自销无需营业执照,其不存在无照经营状况,且罚款过重。被申请人觉得,申请人无证经营违法事实清晰,波及禽流感防控的违法行为应从重打击,行政惩罚决定合法。行政复议机关觉得,本案惩罚定性对的,但量罚过当,加重罚款档次理由局限性,应予变更,决定维持某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行政惩罚决定中的第1项警告,将第2项罚款数额变更为1万元整。本案违法事实认定清晰,核心问题在于被申请人作出的行政惩罚决定与否明显不当,与否符合行政合理性原则。无照经营查处取缔措施第十四条规定,对于无照经营行为,尚不够刑事惩罚的,并处2万元如下的罚款;无照经营行为规模较大、社会危害严重的,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如下的罚款。浙江省取缔无照经营条例第十一条规定,违背本条例规定从事无照经营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可以没收无照经营的物品,处以违法经营额百分之二十如下或者五万元如下的罚款。结合本案情节,被申请人无证据证明申请人从事的自产自销活禽交易系批量规模生产。申请人的销售数量、金额均较小,且被申请人未对诸如申请人有也许存在的占道经营、污染环境等行为进行调查核算,仅凭既有事实,机械套用上述规定中“规模较大、社会危害严重”的情节,明显不当,亦与行政惩罚中的比例原则相悖。在被申请人提供的案件集体讨论记录中,办案人员对于合用2万元以上罚款裁决基准的理由为“拒不改正、阻碍查扣”,但多名参与讨论人员均提出本案量罚重于同类案件,有关“情节严重”的证据局限性,罚款金额应考虑后续社会效果和舆论,建议下调额度。显然,为打击涉嫌影响禽流感防控的违法行为,本案在作出惩罚决定期机械合用裁量基准,随意提高惩罚幅度,但在调查取证时未全面进一步,未兼顾行政惩罚的合理性。在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形成了剑拔弩张的关系,导致行政管理效果与公民利益保护之间的关系失衡,甚至引起了一系列网络舆论,与案件查处初衷适得其反,有碍于行政管理职能的实现。因此,为妥善化解行政争议,避免社会矛盾激化,达到纠正违法与教育避免并重的惩罚目的,综合同类案件的量罚基准,行政复议机关直接予以变更。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扩张是增进行政机关积极履职的动力之一,但这并不是随意运用的权力,为了惩罚而惩罚更不是行政执法的目的。为规范自由裁量权运用,行政机关建立了行政执法裁量基准制度,但随意或机械合用裁量基准也容易导致利益失衡甚至滥用。行政合理性原则就是一种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度”,规定行政主体对国家公共利益的实现与公民利益受侵害之间的关系进行理性结识和平衡,将不利的影响和损害控制在最小的范畴之内,使公共利益的实现与相对人所受到的损害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提高行政权力行使的文明限度。在个案中,通过引入行政合理性原则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进行控制,完善行政执法裁量基准制度,有助于加强行政权力运营监督。同步,在合用裁量基准将导致某一执法行为明显不当的时候,行政机关可以在不与法律、法规和规章相抵触的状况下,变通合用裁量基准,但必须经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并充足阐明理由。这也是浙江省行政程序措施第四十三条的明确规定。(撰稿人:朱冰洁)案例6行政机关应当遵守法定程序,不得违背法律法规有关行政程序的强制性规定。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环境污染治理的行政强制措施是责令停业、搬迁、关闭,行政机关以批复批准“断电”方式迫使行政相对人履行行政惩罚决定,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涉嫌规避行政强制法规定,明显缺少合法性。钱某不服某市人民政府作出的实行断电措施批复申请行政复议案申请人:钱某被申请人:某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机关:某设区市人民政府钱某不服某市人民政府作出的对其工厂实行断电措施的批复,向某设区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申请人觉得,申请人工厂正常营业未被吊销营业执照,某市人民政府作出实行断电措施批复没有任何根据,强制断电违法。被申请人觉得,其作出的实行断电措施批复不具有可复议性,属政府机关内部行文,对外不发生法律效力。被申请人不是适格的被申请人,参照最高人民法院有关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规定,申请人不服被申请人批准的具体行政行为,申请复议应当以对外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实行机关为被申请人。经审理查明:某锯板厂系申请人注册成立的个体工商户,经营范畴为加工锯板。4月6日,某市环保局向某锯板厂作出环境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决定书,觉得某锯板厂有噪声污染的违法行为,责令4月6日之前停止违法行为。5月16日,某锯板厂所在地的某镇人民政府向被申请人提交对某锯板厂断电的请示,规定根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二条第二款“责令停业、搬迁、关闭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申请对某锯板厂实行工业断电强制措施。5月29日,被申请人向某镇人民政府作出批准对某锯板厂实行断电措施的批复,批准某镇人民政府对某锯板厂实行断电措施,请环保局、供电局做好配合。行政复议机关觉得,根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六条第二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行统一监督管理”规定,某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某锯板厂负有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定职责。根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十七条“对于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导致严重环境噪声污染的公司事业单位,限期治理。被限期治理的单位必须按期完毕治理任务。限期治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对小型公司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内授权其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决定”和第五十二条“违背本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毕治理任务的公司事业单位,除根据国家规定加收超原则排污费外,可以根据所导致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或者责令停业、搬迁、关闭。前款规定的罚款由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决定。责令停业、搬迁、关闭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规定,对导致严重环境噪声污染的公司事业单位,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毕治理任务的,可以由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决定处以罚款,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责令停业、搬迁、关闭。因此,被申请人批复批准某镇人民政府对某锯板厂实行断电措施的行为,不符合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六条第二款、第十七条、第五十二条之规定,决定撤销被申请人作出的批准对某锯板厂实行断电措施的批复。政府的断水、断电是一种极具争议的行政强制执行手段,行政强制法第四十三条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对居民生活采用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有关行政决定。该条基于生存照顾的考虑,对居民生活断水、断电做了严禁性规定。那么与否意味可以对非居民的公司生产经营采用这几类措施呢?答案是肯定,但必须符合如下原则:作出实行断电行政强制措施决定的行政机关具有相应职权,作出的实行断电行政强制措施必须由相应法律设定,实行断电行政强制措施必须符合相应的行政程序。本案波及到的行政主体有三个:某市人民政府、某市环保部门、某镇人民政府,在申请人存在违背环境法律的违法行为时,究竟哪一种行政主体具有作出实行断电决定的职权呢?该案波及噪声污染违法,根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某市环保部门对某锯板厂负有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定职责,同步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十七条规定,对导致严重环境噪声污染的小型公司事业单位限期治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内授权其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决定。由此可见,在认定某锯板厂存在环境噪声污染及限期治理的职权在某市环保部门,而某锯板厂所在的某镇人民政府并没有相应的职权。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二条又规定,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毕治理任务的公司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所导致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或者责令停业、搬迁、关闭,罚款由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决定,责令停业、搬迁、关闭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据此,应当由某市环保部门向某市人民政府请示与否对某锯板厂实行责令停业、搬迁、关闭的行政强制措施,而并非由某镇人民政府向某市人民政府请示,某市人民政府作出的行政强制措施也应当是法律规定的责令停业、搬迁、关闭,而并非断电。职权法定原则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前提。职权法定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权力必须有法律的明确授权,不能自行设定。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一方面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畴内活动,“法无授权不可为”。本案中,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有关环境噪声污染的法律只规定了县级环保部门具有认定环境噪声污染及作出限期治理的职权,并未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具有相应的职权,因此某镇人民政府向上一级政府请示对某锯板厂进行断电缺少相应的法律授权。同样,行政强制措施法定原则也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前提。从主线上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避免行政强制措施的泛化和滥用,一方面应予遵循的就是行政强制措施的法定原则,行政强制法明确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的设定和实行,应当根据法定的权限、范畴、条件和程序。本案中,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了对未限期治理的违法主体实行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是责令停业、搬迁、关闭,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某市人民政府在作出决定期,一边引用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有关条文,一边又创设“断电”这一新的行政强制措施,导致行政行为被撤销。(撰稿人:胡国祥)案例7目前,市场监管领域的投诉举报案件解决,是行政复议的热点领域,特别是新广告法实行后,有关案件呈井喷式增长。该案辨别自益性和公益性对举报人与否具有行政复议申请人主体资格问题进行分析,以及强调贯彻广告发布者的必要审查义务,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引意义。洪某不服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作出的举报投诉解决告知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案申请人:洪某被申请人: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复议机关:某市人民政府申请人洪某因对被申请人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作出的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解决告知书不服,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申请人觉得,2月22日,申请人向被申请人提出了有关某快报涉嫌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的举报(投诉)。后申请人于7月24日收到被申请人于7月22日作出的告知书。申请人对该告知书不服,觉得:一、被举报广告足以让消费者误觉得广告主是某某集团,但据被申请人调查,被举报广告的广告主事实上是某某商贸有限公司;二、被举报广告标称某某集团原浆酒全国统一价与实际市场零售价不符。申请人觉得被申请人未对某快报发布虚假广告的违法行为进行调查解决属于未履行全面调查的法定职责,故申请行政复议。被申请人觉得,一、申请人未提供有效证据证明是广告中产品的购买者,故对被申请人作出的有关具体行政行为,无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不具有行政复议申请人资格。二、某快报作为广告发布者,在发布广告前审查了广告主、广告经营者营业执照、授权委托书、合同等有关文献,以及广告产品质量检查报告,已尽到了法定审查义务,故其违法事实不成立。行政复议机关觉得,一、洪某具有行政复议申请人资格。从申请人向本机关提供的广告产品购买凭证、刷卡单凭证、银行卡照片显示,申请人确购买过涉案原浆酒。二、被申请人提供的证据材料尚不能形成证据链以证明第三人某快报公司已尽到了审查义务,理由如下:一是广告主并未提供事先获得某某集团书面批准的证明文献;二是涉案广告中某某集团原浆酒价格与否与市场实际零售价相符问题,并没有证据证明某快报公司对该问题进行了核对。因此,被申请人认定第三人无违法行为并予以销案,理由不充足、证据局限性,依法予以撤销并责令重新解决。一、举报投诉解决案件中,申请人与举报投诉解决成果有无利害关系的认定问题举报投诉解决案件中,以所举报事项与否侵犯自身利益为原则,举报人大体上可分为公益性举报人、自益性举报人两类。一、公益性举报人的行政复议资格。一是公益性举报人对行政不作为案件,具有行政复议申请人的资格。公益性举报人基于举报行为,产生获得行政机关对解决成果进行答复的权利,是一项程序性权利。若行政机关对公益性举报人举报事项不予解决、不作答复或延期答复,则侵害上述程序性权利,因此可申请行政复议。二是公益性举报人对解决成果不具有法律上利害关系,不具有申请行政复议资格。工商机关因举报事项对有关单位进行调查,发现的确存在违法行为的,依法作出行政惩罚决定,属于典型的依职权行政行为。由于公益性举报人是基于公共利益举报,并不是所举报事项的直接利益损害者,也不是被惩罚对象,因此与解决成果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对答复的具体内容自身(即解决成果)不服,不能提出行政复议。二、自益性举报人的行政复议资格。自益性举报人是因自身权益受违法违规行为侵害而进行举报,举报人与工商机关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解决成果存在明显的利害关系,具有申请行政复议的资格。本案中,从申请人向本机关提供的广告产品购买凭证、刷卡单凭证、银行卡照片显示,申请人确购买过涉案广告产品。因此,申请人为自益性举报人。作为自益性举报人,申请人对于被申请人对其举报投诉作出的解决成果(销案决定)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因此具有行政复议申请人资格。二、广告发布者的审查义务应尽到何种限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广告主或者广告经营者在广告中使用她人名义或者形象的,应当事先获得其书面批准”,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根据法律、行政法规查验有关证明文献,核对广告内容。对内容不符或者证明文献不全的广告,广告经营者不得提供设计、制作、代理服务,广告发布者不得发布”。以上条款构建了广告发布者审查义务的基本框架,即对广告形式以及内容进行形式审查。由于本案广告为酒类广告,故还需引用酒类广告管理措施第四条“广告主自行或者委托她人设计、制作、发布酒类广告,应当具有或者提供真实、合法、有效的下列证明文献:(一)营业执照以及其她生产、经营资格的证明文献;(二)经国家规定或者承认的省辖市以上食品质量检查机构出具的该酒符合质量原则的检查证明;(三)发布境外生产的酒类商品广告,应当有进口食品卫生监督检查机构批准核发的卫生证书;(四)确认广告内容真实性的其她证明文献”之规定。因此,一般来说,酒类广告发布者的审查内容具体应当为:广告主和广告经营者的营业执照即其她生产、经营资格的证明文献;经国家规定或者承认的省辖市以上食品质量检查机构出具的该酒符合质量原则的检查证明;广告主或者广告经营者若在广告中使用她人名义或形象的,应当有事先获得其批准的书面证明;确认广告内容真实性的其她证明文献。本案中,由于涉案广告中使用了“某某集团”字样,因此广告主还需向广告发布者提供事先获得该集团书面批准的证明文献,但是广告主并未提供。此外,涉案原浆酒价格是一项重要的广告内容之一,广告发布者应当审查该原浆酒价格与否与市场实际零售价相符问题,但并没有证据证明广告发布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核对。因此,广告发布者没有完全尽到审查义务。广告发布者的审查义务以及归责体系的重构:一、变“形式审查”为“准实质审查”广告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了广告发布者对广告进行形式审查。实践中,常将广告发布者的审查义务解读为“必要审查义务”或者“基本审查义务”,导致了对广告发布者与否尽到审查义务的判断原则畸轻。正如本案中,被申请人仅因广告发布者审查了广告主及广告经营者营业执照、食品质量检查机构出具的检查证明,就认定广告发布者履行了广告审查义务。并且,被申请人觉得广告发布者只要在发布广告前经形式审核确认该酒非假酒,即已履行审查义务。可见,实践中,对于广告发布者“形式审查”的规定甚低。事实上,广告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了广告发布者除查验有关证明文献外,还应核对广告内容,对内容不符的广告,不得发布。这为转变“形式审查”为“准实质审查”提供了法律根据。虚假广告盛行的当下,除了严格规定广告主责任,广告发布者作为虚假广告的最后一道防线,应逐渐、合适加大其审查责任。工商机关在解决举报投诉事项,以及复议机关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也应当对广告发布者的审查责任从严把握。 二、提高广告发布者责任承当原则,将未尽审查义务纳入归责体系广告法第五十五条第三款规定“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代理、发布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广告费用,并处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如下的罚款,广告费用无法计算或者明显偏低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如下的罚款”。该条仅规定了广告发布者在明知或应知虚假广告仍发布的,需承当责任,对于广告发布者未尽审查义务应承当何种责任没有明确规定。广告发布者未尽审查义务,会导致两种成果:一种是导致虚假广告的发布,另一种是未导致虚假广告的发布,即广告发布者虽未尽审查义务,但广告并非虚假广告。前种状况,可根据广告法第五十五条第三款之规定,若广告被认定为虚假广告,并且未尽审查义务与发布虚假广告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则广告发布者应根据该条规定承当责任。后种状况,若波及食品类广告,可合用食品广告发布暂行规定第十五条之规定“违背本规定发布广告,根据广告法有关条款惩罚。广告法无具体惩罚条款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停止发布,视其情节予以通报批评,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如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如下的罚款”,对广告发布者进行惩罚。实践中,应对以上两种情形进行细致辨别。在对广告发布者进行惩罚时,应先对广告进行认定,根据不同状况合用不同的罚则条文,如此才干构建更为合理的广告发布者归责体系。(撰稿人:符晓雯)案例8行政机关应当提高行政效能,为公民、法人和其她组织提供以便、快捷、优质的公共服务。有关法律法规虽未对有关行政行为的时限作出明确规定,但行政机关也要遵守行政效率原则,切不能能拖就拖、能转就转。詹某某不服某市市场监管局举报解决申请行政复议案申请人:詹某某被申请人:某市市场监管局复议机关:省局申请人觉得被申请人未依法履行查处其所举报的上海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如下简称某公司)涉嫌广告违法行为的职责,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某公司开设于天猫网络交易平台的店铺“某旗舰店”销售的某老凤眼菩提手链商品页面的广告涉嫌违法。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股东均为吴某某,监事为王某,住所地位于上海市金山区。8月3日,申请人购买上述涉嫌违法广告的商品后向网络交易平台所在地杭州市某区市场监管局提出举报。杭州市某区市场监管局调查发现上述店铺已退出第三方平台,商家在平台上的发货地址为某市某区某坊1栋2单元1704室,遂根据网络交易管理措施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将举报事项移送被申请人解决。被申请人经调查,发现发货地址为居民住宅,承租人黄某某、吴某自5月租赁该房屋经营“某潮流中老年男装”,房屋内摆放的均为服装产品,在该房屋所在地址未找到某公司。10月24日,被申请人将调查状况书面答复杭州市某区市场监管局。10月26日,被申请人决定对申请人举报的涉嫌广告违法行为不予备案。11月4日,被申请人向申请人作出举报答复函。1月18日,被申请人将上述不予备案理由及决定告知申请人。申请人觉得,被申请人没有穷尽合法手段查找违法行为人,未报请共同上一级主管部门指定管辖,径行退回杭州市某区市场监管局移送的举报案件的行政行为违法。被申请人觉得,其通过现场检查,调取证据,走访物业、房产中介、派出所等方式开展检查,并对该住宅的有关状况开展了一系列必要合理的核查。行政复议机关觉得,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惩罚程序规定第十七条规定,被申请人已尽到合理调查义务,在无法拟定违法经营场合或者违法行为人的状况下,决定对申请人举报涉嫌广告违法行为不予备案,并无不当。但被申请人于10月26日决定不予备案后,至1月18日才将该决定告知申请人,明显超过合理期限,不符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惩罚程序规定第十九条规定,程序违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第(三)项第3目规定,决定确认被申请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