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124855712 上传时间:2022-07-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财政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财政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一、名词概念1.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因而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2.财政的基本特性:公共性与阶级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归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3.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由市场供应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私人物品。4.辨别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原则:一是排她性和非排她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5.私人物品具有排她性和竞争性两个特性。排她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消费者购买私人物品后,她人就不能享用了)。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长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长。6.公共物品具有非排她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性。 非排她性是指某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她某些人同步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长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长。7.公共需要的特性: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是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营,也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是每一种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但不是等价互换原则)。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8.市场:是一种构造精致且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9.市场失灵:市场的资源配备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自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体现:垄断。信息不充足和不对称。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收入分派不公。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10.政府干预手段: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11.政府干预失效的因素和体现:政府决策失误。寻租行为。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12.财政职能:资源配备、收入分派、经济稳定和发展。(1)资源配备职能:含义: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构造、产业构造、技术构造和地区构造。财政配备的机制和手段:拟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优化财政支出构造,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备的构造效率。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构造,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增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提高财政资源配备自身的效率。(2)收入分派职能:收入分派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派。财政实现收入分派职能的机制和手段:划清市场分派和财政分派的界线和范畴。规范工资制度。加强税收调节。通过转移性支出。(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目的:总供应与总需求保持平衡。宏观调控一般是直接调总需求来影响总供应。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经济稳定的目的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应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通过对需求构造的调节。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二、复习与思考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说起?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备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备系统,两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备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备资源的经济活动,因此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阐明为什么有市场配备,还要有政府配备,政府配备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备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用什么方式配备资源等等。国内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的重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国内是由筹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要对的结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2.什么事市场失灵?市场的资源配备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自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3.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浮现政府干预失效? 政府干预手段: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因素:政府决策失误。寻租行为。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4.试述财政的资源配备职能的目的及实现这一目的的机制和手段。目的:优化资源配备。机制和手段:拟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优化财政支出构造,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备的构造效率。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构造,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增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提高财政资源配备自身的效率。5.试述财政的收入分派职能的目的及实现这一目的的机制和手段。 目的:实现公平分派。机制和手段:划清市场分派和财政分派的界线和范畴。规范工资制度。加强税收调节。通过转移性支出。6.试述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含义:涉及充足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经济稳定的目的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应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通过对需求构造的调节。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构造分析一、名词概念1.财政支出分类的意义:优化财政构造。控制财政规模。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2.财政支出经济分类:常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3.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1)购买性支出:含义:直接体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派活动。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目前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对分派也有影响,但是是间接的。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互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购买性支出的预算约束是硬的。(2)转移性支出:含义:直接体现为资金免费的、单方面的转移,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派活动。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后来,究竟与否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哪些商品和服务,已经脱离了政府的控制,因此,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派,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以贯之的原则可以遵循,并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很难换算。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总结: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构造的财政活动,执行配备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构造的财政活动,执行收入分派的职能较强。4.衡量财政活动规模可以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绝对数指标来表达,但一般以两对数指标来表达,即财政收入占GDP(或GNP)的比重和财政支出占GDP(或GNP)的比重。后者比前者更能反映实际状况。5.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 皮科克和威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每一次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动乱,都会导致财政支出水平上一种新的台阶。6.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经济因素。重要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目前经济政策等。政治因素。一是政局与否稳定;二是政体构造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乡化等因素。7.优化财政支出构造的基本根据和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规定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主线措施是统筹兼顾。二、复习与思考1.试述国内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及其因素分析。课本P63-65.2.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经济因素。重要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目前经济政策等。政治因素。一是政局与否稳定;二是政体构造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乡化等因素。第七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一、名词概念1.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2.按财政收入的管理方式分类:(1)预算内收入:含义:仅涵盖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一般预算收费。特性:纳入国家预算记录、按国家预算立法程序管理、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2)预算外收入:含义: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政府性基金收入都属于预算外收入。特性:在收入性质上明拟定义为财政性基金,但不纳入国家预算记录、管理和统筹使用,而是此外编制基金预算,专款专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3.狭义财政收入:一般仅涉及税收和一般预算非税收入的预算内收入。4.广义财政收入: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的财政收入,即所谓全口径的财政收入,涉及税收收入、所有非税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5.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重要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分派政策和分派制度。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6.政府性基金收入:是国家通过向社会征收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获得收入,并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本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收入。7.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所获得的收入。二、复习与思考1.试分析国内财政收入增长变化的趋势。国内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从总体上说,增长形势是良好的,每年都在增长。就财政收入自身而言,各年的增速虽然是曲折的,但增长速度并不慢。然而,相对于GDP的增长而言,则有两个阶段:1995年此前体现为不断下降趋势;从1996年开始回升并从1998年体现为迅速回升的趋势。2.试分析和评估国内目前财政收入的规模水平。(P135-136)3.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种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限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下。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就多,一般而言,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就较高。虽然一种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还受其他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有一点是清晰的,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体现为基本性制约。从世界各国的现状考察,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大多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中档收入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又大多高于低收入国家。证明了财政原理:经济决定财政,没有经济不发达而财源可以丰裕的。生产技术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成果,技术进步速度较快,GDP增长速度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足的财源;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减少,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重要来自产品附加值,因此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4.如何评价“土地财政”问题?土地财政是指政府出卖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预算外的收入,即第二财政。在国内大陆,土地是国有的,往往要凭借公权力或专政机关强行拆迁,低价收购她人土地的使用权,并不是公平的交易,并从中牟取暴利。总的来说,土地财政有利有弊。利:土地财政大大增长了地方政府的收入,汇集了大量的资金,对都市经济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重要作用,同步带动了周边农村的经济转型与发展。弊:恶化了国民收入分派,克制了民间投资;影响了产业构造调节,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问题;资源、资金的挥霍,搞形象工程。第八章 税收原理一、名词概念1.所谓赋税,就是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获得东西。马克思主义有关税收的定义:税收是与国家的存在直接联系的,是政府机器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本,也就是政府保证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基本;税收是一种分派范畴,是国家参与并调节国民收入分派的一种手段,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国家在征税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分派关系,即以国家为主体的分派关系。2.税收的“三性”:强制性: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利,一般颁布法令实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免费性:指的是国家征税后来,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归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固定性: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原则征税。3.税收术语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课税对象: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课税原则:指的是国家征税时的实际根据,或称课税根据。比例税率: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管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种比例征税。累进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线,收入未达起征点的低收入者不纳税,收入超过起征点的高收入者按所有课税对象纳税。免征额: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所有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所有纳税人不管收入高下,同等享有免税额待遇。课税基本:指建立某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本或根据。商品课税:涉及所有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种,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所得课税:指以纳税人的净所得(纯收入或纯收益)为课税对象的税种,一般涉及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等。财产课税:指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课税对象的税收,有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直接税: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涉及所得课税和财产课税。间接税:税负可以转嫁的税种。商品课税。从量税:按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或体积计算。从价税:按课税对象的价格计算。价内税:凡税金构成价格构成部分的。价外税:凡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4.税负转嫁方式:税负前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税负后转:指在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价格以转嫁税负的关系。税负混转:指一种商品的税负通过提高销价转移一部分,又通过压低进价转移一部分。5.公平类税收原则:受益原则;能力原则。6.效率类税收原则:增进经济发展原则;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的确简化原则。二、复习与思考1.简述税收的“三性”。强制性;免费性;固定性。2.简述税收的分类。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直接税与间接税;从量税与从价税;价内税与价外税;中央税与地方税。第十章 税收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一、 名词概念1.税收制度:一种理解觉得,税收制度是国家多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措施的总称;另一种理解觉得,税收制度是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前一种结识的侧重点是税收的工作规范和管理章程;后一种结识则以税收活动的经济意义为中心。)2.税收制度的构成:一是单一税制;二是复合税制。3.发展中国家:实行间接税涉及营业税、产品税、消费税、增值税等。特点是有交易就课征,有效率,但不公平。4.发达国家:实行直接税所得税和财产税。特点是公平。5.税制改革的“三大理论”: 公平课税论;最适课税论;财政互换论。6.税制改革的实践和趋势:所得税:减少税率、拓宽税基、减少税率档次。一般消费税:普遍开征增值税、提高原则税率、制定原则化的增值税。开征“绿色税收”,注重税收对生态环保的作用。7.绿色税收:是指以环保为目的而征收的多种税和采用的各项税收措施。8.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的目的和内容:目的:保证农民承当得到明显减轻并且不再反弹;保证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受影响。内容:“三个取消”: 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两个调节”: 调节农(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一项改革”: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措施。全国性范畴取消农业税。历史意义:取消农业税是国内税收制度变革中的一种标志性事件;体现城乡居民公平承当、统一纳税原则;工业反哺农业,增进农业发展,增长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消除城乡差别。以黄宗羲定律为戒,避免反弹,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维护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黄宗羲定律:每次农村税费改革,农民承当在下降一段时间后,由于种种因素,反而会涨到一种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向了原先改革目的的背面。二、 复习与思考1. 简述国内1994年税制改革的指引思想、基本原则和重要内容。指引思想: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派关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定的税收体系。基本原则:加强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体现公平税负,增进公平竞争;发挥税收对个人收入和地区发展的调节作用,使个人收入分派保持合理差距,增进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助于经济构造的合理调节,增进国民经济的持续、迅速、健康发展;简化、规范税制;保持原有的税负总水平;严格控制优惠减免,规定除税法、税收条例所列的减税免税项目外,在执行中不准随意减税免税。重要内容:履行规范化的增值税为核心,相应设立消费税、营业税,建立新的流转课税体系,对外资公司停止征收原工商统一税,统一实行新的流转税制。对内资公司实行统一的公司所得税,取消本来分别设立的国营公司所得税、国营公司调节税、集体公司所得税和私营公司所得税。同步,国有公司不再执行公司承包上缴所得税的包干制。统一种人所得税,取消原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对个人收入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统一实行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调节、撤并和开征其她某些税种。2. 简述国内取消农业税的历史背景及其重大历史意义。历史背景:农村税费改革的过程中,已经根据“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对农(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进行了调节,同步也明确在五年内将逐渐取消农业税。历史意义:取消农业税是国内税收制度变革中的一种标志性事件;体现城乡居民公平承当、统一纳税原则;工业反哺农业,增进农业发展,增长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消除城乡差别。第十一章 国内现行税制一、 名词概念1. 商品课税的特性和功能:特性:课征普遍;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根据;实行比例税率(不能实行累进税率);计征简便。长处:税源富余,课征以便,并可以克制消费,增长储蓄和投资,有助于经济发展。 缺陷:在国内会干扰市场运营并形成分派不公,在国际会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2. 增值税特点:在就一种商品多次课征中避免反复征税(最大的特点)。可以使各关联公司在纳税上互相监督,减少乃至杜绝偷税漏税。公司的兼并和拆分都不影响增值税税额,可以保证收入的稳定。更能鼓励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增值税的类型: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增值税的计征措施:将纳税单位纳税期内新发明的价值(如工资、利润、利息)逐项想加作为增值额,然后按合用税率求出增值税额,称为“加法”。 从公司单位纳税期内的销售收入额减去法定扣除额(如原材料。燃料、动力、零配件)后的余额,作为增值额,称为“减法”。 不直接计算增值额,而是从按销售收入额计算的税额中,扣除法定外购商品的已纳税金,以其他额作为增值税应纳税额,称为“扣税法”。Ps:增值额是指纳税人的商品销售收入或劳务收入扣除外购商品额后的余额。增值税是国内目前最大的税种。计算公式:如100元的商品价格中大体涉及税款14.5元。计算如下:100(117)=85.5 85.517=14.53. 消费税在对商品普遍征税增值税的基本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收一道消费税,重要是为了调节消费构造,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征收消费税的品目有11个:烟、酒、化妆品、高档护肤护发品、贵重首饰、汽油、柴油、汽车轮胎、摩托车、小汽车、烟花爆竹。消费税采用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两种征收措施。4. 营业税特点:计算征收较为简便。营业税的9个征收项目:交通运送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金融保险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娱乐业。营业税应纳税额的一般计算公式:应纳税额=营业额(销售额)税率5. 所得课税的特性和功能(实行累进税率)特性和长处:税负相对公平;一般不存在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课税有弹性。国内所得税自身的特点:一是国内历来以商品课税为主,所得课税还刚刚起步。二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所得课税是以个人所得税为主,而国内目前仍是以公司所得税为主。所得课税的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再分派手段;是政府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所得课税重要有: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6. 公司所得税(实行比例)。公司所得税税率为25%。7土地增值税:征税对象是转让国有土地所有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所获得的收入,减除有关的成本、费用及税金后的余额,即转让房地产的增值额。8.资源税含义:课税对象是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的收益,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的单位和个人为资源税的纳税人。作用:增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运用,调节资源极差收入。9.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应税财产就其数量或价值额征收的一类税收的总称。二、复习与思考1.试述商品课税的一般特性和功能。 特性:课征普遍;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根据;实行比例税率(不能实行累进税率);计征简便。长处:税源富余,课征以便,并可以克制消费,增长储蓄和投资,有助于经济发展。 缺陷:在国内会干扰市场运营并形成分派不公,在国际会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2.试分析国内增值税为什么要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时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是由于当时仍处在通货膨胀时期,生产型增值税有助于避免盲目投资,控制通货膨胀。但从长远来看,国内增值税改革的方向是由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从而有助于公司扩大投资,进行技术更新改造,增进基本产业和高新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构造的调节。3.试述所得课税的一般特性和功能。 特性和长处:税负相对公平;一般不存在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课税有弹性。所得课税的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再分派手段;是政府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第十二章 国债和国债市场一、 名词概念1. 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贷所形成的国家债务。2. 国债的种类以国家举债的形式为原则,国债可分为国家借贷和发行债券。以筹措和发行的地区为原则,国债可分为内债和外债。以债券的流动性为原则,国债可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一般来说,自由转让是国债的基本属性。以发行的凭证为原则,国债可分为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3. 国债的构造含义:是指一种国家多种性质债务的互相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和发行期限的有机结合。种类:应债主体构造;国债持有者构造或应债资金来源构造;国债期限构造。4. 国债承当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认购人承当;政府承当,即债务人承当;纳税人承当;代际承当。5. 国债发行方式:直接发行方式;“随买”方式,或称“持续发行方式”; 承购包销方式;公募招标方式。6.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含义: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7. 国债的政策功能: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经济。8. 国债承当率:是指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9. 国债依存度:是阐明财政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托国债来支付的。10. 国债市场: 含义:在证券市场中进行的国债交易即为国债市场。 功能:国债作为财政政策工具,国债市场具有顺利实现国债发行和归还的功能。国债作为金融政策工具,国债市场具有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营和提高社会资金效率的功能。第十三章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一、 名词概念1.国家预算的含义及其类别含义: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筹划,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献。类别: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根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试预算。以预算分项支出安排方式的差别为根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2. 单式预算:是指国家财政收支筹划通过统一的一种筹划表格来反映。 复式预算:指国家财政收支筹划通过两个以上的筹划表格来反映。增量预算:指筹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状况加以调节拟定的。零基预算:是指筹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拟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根据,不考虑此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零基预算的明显长处是有助于优化支出构造,提高预算效率,控制预算规模)3.国家预算原则含义: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以及编制国家预算应遵循的指引思想和方针。原则: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4.国内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推动依法理财,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编制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第十四章 预算管理体制一、名词概念1.预算管理体制内容及其类型含义:是解决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内容:拟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措施。预算管理权限和责任的划分。预算调节制度和措施。类型:一是新中国成立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实行统收统支体制; 二是1953-1978年20近年时间内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三是改革开放后,于1980年开始改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简称财政包干体制; 四是现行的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2.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简介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预算体制,在西方财政学中称为财政联邦主义。财政联邦主义不是专指联邦制国家的财政体制,而是有关多级财政体制的概念。特性: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分级分税预算体制管理体制的要点:一级财政,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在明确市场经济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畴,在此基本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畴。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预算调节制度,即转移支付制度。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老式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成天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措施可以常常进行调节。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根据: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集权与分权关系;中央与地方之间收支划分的案例。3.分税制改革的指引思想:对的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增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逐渐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合理调节地区之间的财力分派。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成天设计与逐渐推动相结合的原则。二、复习与思考1、简述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 一级财政,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在明确市场经济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畴,在此基本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畴。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预算调节制度,即转移支付制度。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老式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成天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措施可以常常进行调节。2、简述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功能。 第一,弥补纵向财政缺口;第二,弥补横向财政缺口;第三,弥补地区性公共物品辖区间的外部效应;第四,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3、何谓粘蝇纸效应? 是指上级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拨款可以“黏住”接受拨款的一级政府,不会将拨款用于增长个人收入,而是用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4、简述分税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拟定;原体制的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